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胡兰成

  在中国,张爱玲是一位无法安放的作家。在读者心中,她的文字也是让人感觉无法安放的深刻。恣意的才华和对自己的爱悦,构成了她独有的内在豪华与外在的高傲。“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今天的【全民读书会】,就来谈谈这位锁在浓雾里的奇女子吧! 张爱玲,民国时期的旷世才女,一个锁在浓雾里的奇女子。有人觉得她是贵族的,但在真实的生活里,她是清苦到自己上街买菜。在她的作品中,众生的人性所展露出的善恶,是她对生命(包括自己)永恒的爱,永恒的依依。 张爱玲小说中男女之间的爱情大多是以悲剧收场,而她的一生也是情路坎坷,孤苦无依。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她的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儿。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从小已经展露其写作天分。她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张爱玲父母早年离异,父亲张志沂是个典型的封建遗少,天天沉浸在昔日风光里。母亲黄素琼(后改名黄逸梵)深受五四运动影响,是一位思想洋化,独立自主的女性。在母亲安排下,张爱玲早期接受私塾教育,后来转念英校,成为受中西文化薰陶的摩登上海人。 ◢战争爆发英国求学梦碎 1930年代末,中学毕业的张爱玲原本要前往伦敦大学深造,因为欧陆二战爆发转往香港大学文学院就读。张爱玲在香港开始接触西方历史著作,又在知名台籍学者许地山教授指导下熟读新文学,这对她往后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陷香港,香港大学停课。翌年,张爱玲回上海避难,开始发表〈倾城之恋〉、〈第一炉香〉等以香港为背景的小说,这些作品让她在上海文坛一举成名。 张爱玲在港大那几年,因为经济拮据而选择去医院作短期照护员。这段“直面战争、直面生死”的经验刺激了她的创作欲望,加深她对人生的体悟。回到上海后,她的写作灵感一发不可收拾,短短几年内,一个才20出头的女子,就能写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经典作品。 ◢邂逅胡兰成 1942年,22岁的张爱玲在上海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真命天子”——胡兰成。 胡兰成在杂志上看到张爱玲的文章〈封锁〉,被其文采深深吸引,继而展开热烈追求。面对比自己大14岁,文采风流且成熟稳重的胡兰成,张爱玲那颗对爱情纯真而向往的心,便被对方给俘获了。就这样,张爱玲在爱情里沉沦了。即使她明明知道对方是众所周知的大汉奸,有过3次婚史的花花公子,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陷入这场爱情漩涡。 “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这是张爱玲描述自己对胡兰成的情感。她爱得卑微,也爱得无法自拔。 1944年,24岁的张爱玲嫁给了38岁的胡兰成。“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话是张爱玲所撰,后两句话出自胡兰成之手。 只是,婚姻的一纸承诺,并没有让张爱玲这段自以为是的爱情得到净化,反而激发了胡兰成变本加厉的花心。婚后胡兰成继续在外面沾花惹草,逃难期间依然跟其她女人厮混在一起,让张爱玲彻底心碎。1947年,张爱玲提出离婚,这段“低到尘埃里”的爱情才戛然而止。 ◢不堪政治压力离开上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年后,张爱玲因面临政治压力决定离开上海迁居香港。1955年后定居美国。 让张爱玲离开上海的原因很多:抗战时期一家报纸曾登过她去日本参加“第三届大东亚文学家大会”的消息;她与汉奸胡兰成的婚姻;一些不负责任的报纸甚至说她因为穷困做了美国兵的“吉普女郎”……这些议论使张爱玲感到人言可畏和来自政治方面的威胁。 1950年7月24日,甚少参加官方活动的张爱玲罕有地出席了上海第一届文艺代表大会。她不仅赴会,还盛装出席。当身着贴身旗袍,外面罩了件网眼白绒线衫的张爱玲进入会场的时候,却发现只有她自己的与众不同。现场除了她之外,不论男男女女,都是身穿蓝色或灰色的中山装。突然间,一股陌生感油然而生,她与这个曾经熟悉的城市已经格格不入了。 考虑到写作和政治上的诸多因素,她唯一的选择便是尽快“离开”这个孕育她成长的城市。 ◢潇洒告别人间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被发现逝世于加州公寓里,终年75岁。根据检验结果,她逝世于六七天前,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晚年的张爱玲,真的如外界所说的那样孤苦无依和穷困潦倒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位旷世才女以她独有的方式潇洒地告别人世间。 张爱玲的一生,正如她在〈金锁记〉里所说的:“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张爱玲,确是那一弯明月,但难免有阴晴圆缺。 作为民国时期的旷世才女,张爱玲给世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即使你没有读过张爱玲,想必也看过她那张最经典的照片: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高冷模样。她的文字一针见血,语言犀利精准,极具想像的张力。笔下人物大多物质现实,在尔虞我诈当中互相利用、互相伤害,故事情节丝丝入扣,让读者读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张爱玲最具代表的3部作品:《倾城之恋》、《半生缘》和《红玫瑰与白玫瑰》。 ❶《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创作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是一部比较集中表现其爱情观的作品,更是她的成名作。《倾城之恋》对爱情、婚姻和战乱期间人性挣扎生存做了详尽的描写。 故事讲述白流苏是旧式大户人家的女子,出嫁应该是门当户对,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但婚后受尽夫家毒打和欺凌,愤而离婚,可见旧式婚姻是无爱情可言,它只是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离婚后,流苏只得回到娘家。资财却被势力穷酸的兄嫂哄尽,顿时失去了经济保障,在娘家无立足之地。这时候范柳原的出现,给了她一次下赌注的机会……在张爱玲眼里,爱情就是女性求得经济保障的一种手段,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依附的关系,在世俗的婚恋中没有爱情可言。 ❷《半生缘》 《半生缘》(原名《十八春》)于1948年发表,是张爱玲其中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讲述三十年代上海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 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养活。曼桢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与来自南京的沈世钧相爱,世钧深深同情曼桢的处境,决定与之结婚。曼璐终于也嫁人了,姐夫祝鸿才是个暴发户,当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厌弃之心,曼璐为了栓住丈夫而生出一条残计……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张爱玲的笔下一晃就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又在上海相遇,而岁月变迁绿树早已成荫…… 在张爱玲的文笔下,多少会隐藏着悲剧与无奈。《半生缘》中几位女性的悲剧人生,让人深刻体会命运的多舛与张爱玲文笔的悲凉气氛。 ❸《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于194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主人公佟振保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作为情妇的“红玫瑰”娇蕊,以及妻子“白玫瑰”烟鹂。她们都在振保身上倾注了大量感情,在恋情中卑微妥协。而振保爱自己更胜他人,最终还是负了她们,三人为爱身陷囹圄,不得善终。小说生动地呈现了新旧交替时期人们的生活情感和婚姻状态,对这两位女性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大量着墨,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再现了女性在男权意识统治的社会下生活的困境,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 张爱玲笔下,书写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而张爱玲自身的爱情经历,也可以用肝肠寸断来形容。就像这句“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张爱玲以为自己是爱情故事的旁观者,却没料到自己竟然和故事里的角色一样。 【视频请点击】: 延伸阅读: 锺雪芬 / 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的诗人 锺雪芬 / 活出自己才是生命最重要的事 鍾雪芬 / 美是要用一辈子去完成的功课 【影响我的3本书(版主的话)+(一)】锺雪芬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1年前
贾宝玉对林黛玉情有独钟,还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最深情的告白。 张爱玲把胡兰成当成一个“懂”她的男人,倾尽自己的一切去爱他,而胡兰成始终还是负了对他深情的她。 一生里,总会遇见喜欢自己,自己也喜欢的人,有些人,在对的时间里遇见错的人;有些人,即便在一起,也无法相伴到老。 如果没有薛宝钗,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不是就能善终? 如果张爱玲没有遇见胡兰成,她的一生会是一场悲剧吗? 或许说世间的缘分就像捉迷藏一样,我们都在寻寻觅觅。 无论最终谁和谁有没有在一起,爱与不爱,终究都会烙印在我们的生命里,任岁月慢慢去雕琢…… 诗一 我缓缓的走入岁月 无声无息 生命仿佛陷入永无止境的沉默 措手不及 我们的爱情 走失在荒芜的季节里 或许 距离是 最美的思念 这样才能用一生的时间 想你 诗二 有多少深情 化作千丝万缕 为你 苦苦相思 有多长的等待 在风雨中苦苦守候 只为来世 与你相遇 桥断 情难断…… 【美学相遇古与今(一)】高邛逸 / 古今文字之美 【美学相遇古与今(二)】罗淑美 / 如果没有遇见 【美学相遇古与今(三)】林明冠 / 端午节后话端午 【美学相遇古与今(四)】黄叶时 / 诗三首:万般的重担都卸下——哀妈妈;小渡头;小纸舟
2年前
人世荒荒,世态炎凉,胡兰成其实一早收进眼底,原来张爱玲对于事事物物,尽是干干净净的天真和喜悦,完全没有什么心机,我们读她的文章,都以为她对人情世故都了然于心,什么都晓得,也什么都机智伶俐,其实实情并非如此,她对世道人心,都经历得太少,所以胡兰成才知道他是有机可乘的,也知道该怎么把张爱玲擒拿下来,才是阴险但考究的,然后用短暂的爱,密密麻麻地蛰伤她漫漫长长的一生。只是我到今天还是说服不了自己去相信,张爱玲孤僻成性,嗜美成瘾,怎么可能为了一个长相如此贫瘠的男人,就让自己低到尘埃里去? 我看胡兰成,有好大一部分,是循着张爱玲的眼睛看的。看到最后,难免要叹息,张爱玲那一双看透人情世故,看透男欢女爱的眼睛啊,到头来原来一点都没有看清楚自己,她其实爱上的,是一艘在江上缓缓开出来的草船,不过是为着向她借箭而来—— 因此张爱玲后来离开温州,多少知道胡兰成心里已经藏着别人,而船就要开了,胡兰成也已回到岸上,她一个人,撑着伞立在船舷边,站着流了好一阵子的眼泪。那天江边应该有雾吧,我猜。张爱玲身上穿的,如果让我来挑,我会建议她穿那件带点清末风潮的玄色斗篷,也许还可以加一对烟紫色的丝袜,贴在她腿肚子上,阴阴冷冷地,一路往上爬——那样子要是打江边望过去,多少突出了张爱玲幽幽然荡开来的惆怅。悲伤需要造型,至少日后重新忆起,所有的哀怨和伤痛也都比较具体。而且我们明白,没有一份错置和对倒的爱,是可以完整地说得出口的,一旦陈述起来,也只能借助周边的情境和风景,来衬托当时的委婉顺从。 [vip_content_start] 看透男欢女爱,却看不清自己的爱情 就好像我一直想写胡兰成,没有不是因为张爱玲。爱玲因为他,委屈似乎是免不了的,甚至遭遇的谩骂与嘲讽,也仿佛是应当的。甚至后来,还被香港文坛全盛时期,《七好文集》的七大才女之一蒋芸,写了篇文章说她在感情和婚姻上节节败退,接二——幸好没有连三,都是错误的,也都是草率的,就连嫁给赖雅,也有点接近畸恋的意思,甚至有说是爱玲恋父情结的延伸罢了,应付起爱情来,手法之生涩之稚嫩,着实让人瞠目结舌。 因此人世荒荒,世态炎凉,胡兰成其实一早收进眼底,原来张爱玲对于事事物物,尽是干干净净的天真和喜悦,完全没有什么心机,我们读她的文章,都以为她对人情世故都了然于心,什么都晓得,也什么都机智伶俐,其实实情并非如此,她对世道人心,都经历得太少,所以胡兰成才知道他是有机可乘的,也知道该怎么把张爱玲擒拿下来,才是阴险但考究的,然后用短暂的爱,密密麻麻地蛰伤她漫漫长长的一生。只是我到今天还是说服不了自己去相信,张爱玲孤僻成性,嗜美成瘾,怎么可能为了一个长相如此贫瘠的男人,就让自己低到尘埃里去? 于是我老爱硬生生岔开去,岔开到曾经看到过的汪精卫的照片上去,就算那照片是黑白的,那黑白于我,也是山雨欲来的,汪精卫近乎霸道的俊美,是黑白也镇压不住的,随时要得挣开纸张飞脱出来。甚至后来读陈丹青,说他老家有位阿姨,是个又精炼又能言善道右派分子,曾经被关押在提篮桥的监狱,没想竟然与汪精卫的遗孀陈璧君同一个监狱,出狱后不断对认识的人说,晚年的陈璧君在监狱里老是喃喃自语,重复说着同一句话:我丈夫是个美男子,是个美男子。而民国时代,长得温文登样的男子也不少,少的是像汪精卫那样,好看得如同山河锦绣,而他的俊美不怒而威,像僻静土庙里供奉的韦陀大将军,魁梧轩昂,把乱世流离的众人都给震慑住。因此我很相信,有说汪精卫年轻时在广州演讲,魅力翻江倒海,广州的女学生对着他“掷花如雨”这事儿恐怕是真的,也应该是真的。俊美是一项成就。汪精卫的俊美,加上政治家天生外放的走进群众的魅力,理应收到这样的待遇。 但绝对不是胡兰成。胡兰成也喜欢穿深色长袍,但他却把那长袍的儒雅穿得荒腔走板,每每跨步与行走之间,都掩不住他的狡猾和奸诈,怎么比,也比不上枯瘦干瘠的周梦蝶,把一袭蓝布长袍穿成清贫文人的签名式,也穿出仙风道骨的时尚感。 另外还有胡适。我记得张爱玲第一次见胡适,仅轻轻带过,说当天适之先生穿了件长袍子,对胡具体的面貌反而不多着墨,读起来实在不像张爱玲一贯的笔调,她明明是那种就算到胡适家做客,看见书房一溜高齐屋顶的书架也要描绘一轮的,猜度着这书桌是不是找人定制,但却避开了胡适的儒雅不敢正视,想来她要不真的是把胡适当神明一样尊敬,说话都尽量避开眼神接触,要不就真的是为适之先生一身的儒雅和一派的温文给撞得心如慌张的小鹿,理应跃进林子里,却整个人黏在椅子上动弹不得。 而胡适的俊秀,我怎么都认为,年轻时候的胡兰成即便策马扬鞭亦是追不上的。我看过中老年之后胡兰成的照片,他被锁在黑白分明的时光里,对着镜头故作慈祥地笑着,可不知怎么的,我硬是觉得他眼神闪缩,灯光打在他的脸上,更是把他映照得有点心术不正,而且他就算穿起民国长袍,也还是有着一股油滑的江湖气,平白糟蹋了藏在袖子里暗中流转的风流,怎么也不及胡适最后一次见张爱玲,临走前两人站在台阶上,大大的风从赫贞江上吹过来,胡适脖颈上的围巾裹得严严实实的,穿一件半旧的黑大衣,肩背厚实,头脸也大,望着江上泛起的雾,眯眯地笑着,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座古铜半身像,把张爱玲看得心生凛然——而这是第一次,我透过张爱玲的眼里看到适之先生的肩背原来相当厚实,比起胡兰成总是有点佝偻,张爱玲一站起来就比他高的身躯,到底是有天渊之别的。 文品远胜人品 但胡兰成的文章写得好,好得有斤有两,有余韵有转折,却也是真的。他的文字该刚正的时候刚正,该秀媚的时候秀媚,有着旧式文人对文字的慎重与虔诚,即便是取巧和卖弄,那取巧和卖弄也是有根有据有分量的,让读的人甘心情愿贴着他的文字爬山涉水,并且他喜欢白话间文言,让行文的格调,多了几分书卷气,这点倒是好的,这点也是我特别欢喜的,隐隐约约有着民国的儒雅,也有着禅意和侠气,在拓新白话的同时,还抓着文言的与矜持,因此偶尔昙花一般,乍现新旧拼凑的鲜巧词汇,读着读着就叫人眼前一亮,淹然风流。并且胡兰成擅长叙述民俗风情,把温州和杭州的风景和方言都写进文章里,于是文句里波光粼粼,闪现出寻幽探秘的趣致。因此就算轻描侧写胡兰成,终究还是要把人品和文品分开来,才算得上得体,才算得上对文字敬重—— 胡兰成虽然曾经当过汪精卫伪政府的党要,日军战败后,有过一段流亡东瀛隐匿浙江的日子,可是他的书写和器识,到底有他过人之处。虽然今天,读胡兰成的不多,知道胡兰成也多半因为张爱玲曾经是遭他遗弃的妻,可胡兰成的文章格局,如果与沈从文和张爱玲比较起来,也丝毫不见逊色。甚至和木心并列在一起,他的底气也不虚妄,所以他在张爱玲面前,或张爱玲在他面前,才是真正应了那句话:有才能的人,在有才能的人面前,才看见自己的才能。 但说到尾,终归还是替张爱玲不忿。甚至为张爱玲面对爱情时,气势萎靡,沦丧文字上的蓝血贵族的傲慢和矜持,深深感到震撼。她山长水远,一路颠簸赶到了温州,卑微地要求胡兰成在她和小周之间择一而不得,甚至濒临分手,尚且把写了两个剧本收到的30万元给胡兰成寄了去,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她在钱财上接济胡兰成,用大量的金钱换回等量的被爱情玩弄和欺瞒的自虐式的热烈烈的快乐——我想起被张爱玲嘲弄过的爱情,最终竟嘲弄到她自己身上,到头来竟只落得是胡兰成墙上一抹抹不干净的蚊子血,连沾到他衣服上的一粒饭黏子都不是。 而胡兰成的见色技痒和见异思迁,似乎是自小就养成的,极年幼就懂得贪图色相,喜欢看女人们在护城河边弄湿了衣衫大力晃动前胸搓洗衣裳,常常一看就是大半天。而且胡兰成这一生最诡异的是,总是桃花兴旺,能把不同的女人擒到身边来,也能把不同的女人撒到身后去,那些女人竟都甘之如饴,也都还处处替他维护,包括张爱玲——张爱玲当年留下一句,“你不要再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我一直好奇,这一句背后其实太有悬疑,胡兰成除了情书写得深入浅出,玩弄感情的技巧进退有致,其他方面大抵还是有一些我们看不见和猜不着的温柔和过人之处吧?一定有的吧?因此才会一生起起伏伏,统共招引过8个女人和他一起在感情的泥淖上打滚,可到了最后,那些和他有过或长或短感情纠葛的,浑身沾上爱情的泥泞,怎么刷都刷不干净,狼狈得很——唯独胡兰成,到最后竟通体清净,像个观音似的,漂水而过,从未沾上半点烂泥和污垢。 胡兰成后来说,他这一生只给4个人“敬一炷香”,其中唯独张爱玲是个女人。而且不是因为张爱玲曾经是他的妻,曾经为他在江畔掉泪,也曾经二话不说,见到胡兰成在外头弄大了女人的肚子没钱做人工流产而找上门来,即转身当掉自己一圈金镯子,辗转塞进那女人手里让她做手术,而是因为张爱玲“开了他的聪明”——在爱情面前,张爱玲自有一股侠义之气,她对胡兰成,一是不爱了,一是怕对胡兰成的爱还有残念,舍不得全盘抛却去,所以才铁下心写下那封诀别信,从此岁月昼长人静,浪蕊浮花一一消尽,后来胡兰成在日本东京都去世,消息就算传进爱玲耳朵里,相信她也已经简静于色,早已不识岁寒人。
3年前
曾有人说热衷文学的人对道德的概念较一般人模糊,因只追求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爱情自由、欲望自由。人们或许可以拿太宰治说事,亦可以套用胡兰成所谓“不求甚解,不可解说”来自洽,但这世上仍有人纯粹又烂漫地相信诗是思无邪,傻傻地因为奈波尔虐待妻子而痛苦。 文学之于某些人或许是展现自我与提升自我的平台,甚至是谋财工具。其实人的思想行为确实难分对错,只是我更愿意相信文学是一种信仰。不是因为我只读到《红楼梦》的美,而是因为从文字构成的大千世界里,我能像剥洋葱那样一层又一层的探索人心,再从幻灭中拼凑希望、从死亡里遇见生机。 可惜过于纯粹的人无法容许自己在浑浊的世界里苟且。他们的生命不是经历着痛苦解离,就是在反复反省自己在哪个环节犯了错,不停思考自己一直热爱的文学是否只是巧言令色和言不由衷。 她的乐园没有应有的惠风和畅,只有偷窃、屠杀和毁灭的腥风血雨。当她被凶徒以爱之名扯着头发跳下洛丽塔之岛时,诺奖全集成了一叠废纸,惟愿莎翁最美的十四行诗不单是拭泪纸巾,也能够是她疯狂冲澡的肥皂。 26年太短暂,但我记得她叩问为何纯洁从精神状态变质成一片处女膜时的口吻,也记得她的新人愿望。她以自燃的方式告诉世上的房思琪们她们不是馊掉的橙汁和浓汤。而文学也不曾变质,变质的是某人群自恋自大自我吹擂的“文学逻辑”。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