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鬍鬚佬

1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個人不理解為何午魚排名比鯧魚高,論賣價肉質,鯧魚比午魚貴,肉質細膩白淨,鮮嫩怡津。尤其是鬥底鯧和白鯧,骨頭細軟又少。潮汕鄙俚土語鯧魚別稱狗瞌睡魚:連在桌下等食客吐骨的狗都等到打瞌睡…… 黑鯧吾愛,白鯧也愛。 臺灣民間過去有所謂的“十大好魚”。常見的十大版本為:ー午二紅魦、三鯧四馬交、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 、九烏喉十春子”。 有者我們聽過,有者乍看不知所云,不過一考察,就知道各地稱法不一。有的是當地漁民慣稱,也有方言成分在內。 身價不凡的鯧魚,為何只排第三?還有,為何不見我們熟悉的貴魚:蘇眉、老鼠斑、東星斑等斑兄斑弟,更不用說天價的忘不了和蘇丹魚。 都說了是臺版,當然以臺灣海域漁獲為準。斑類魚是昔日香港經濟騰飛時炒起的。至於忘不了,那是我們的淡水河魚,臺灣人聽都沒聽過,如何忘不了? 那榜首“午”是指什麼魚?午魚也。這是閩南語系叫法,也叫午仔。粵系就是馬友。為什麼叫午魚?端午時分盛產,就是日本漁民說的大漁。 個人不理解為何午魚排名比鯧魚高,論賣價肉質,鯧魚比午魚貴,肉質細膩白淨,鮮嫩怡津。尤其是鬥底鯧和白鯧,骨頭細軟又少。潮汕鄙俚土語鯧魚別稱狗瞌睡魚:連在桌下等食客吐骨的狗都等到打瞌睡。 午仔只宜煎炸,最美味做法是油浸後鋪薑絲淋醬油,或者燜煮鹹菜梅菜橄欖菜,都是下飯好菜。清蒸就嫌其肉質略腥粗。也有例外的,就是頂級午魚:順風。 [nonvip_content_start] 基本上午魚和順風大不同:兩者雖皆屬馬鮁魚polynemidae,烏魚屬六絲馬鮁,順風是印度馬鮁。兩者分別是順風尾部比午魚長,魚頭尖突,眼小色暗。更容易比的是價格,順風遠比午魚價貴。 馬來文最乾脆,順風是kurau,馬友是senangin。看過搞笑網圖:kurau屬T20食用魚,後者M40。不久前也讀過一篇首都高級潮州菜館的食評,其中一道菜色竟然是潮州“順豐”午魚。還解說這就是kurau。看來作者不止把順風當是午魚的一種,還把順“豐”當作是潮州地名。絕倒。 說回鯧魚,最頂級的就是鬥底鯧。潮汕稱鬥鯧,也有叫鷹鯧的。馬來文叫bawal tambak,也是T20魚。 越大肉質越細嫩鮮美,當然也越貴,名稱隨重量而異:一公斤以上的直接叫大斗。半至一公斤正鬥。再小就是中鬥,專業魚商還會再細分。 記得少時在漁村婚宴吃過厚實巨穎的元鬥。何謂元?大中之大也! 傳統潮州炊:鹹水梅、肥肉絲、鹹菜絲、冬菇絲、番茄粒,大鐵盤盛著,和著姜蔥芹絲,就那湯水魚汁之美,已是一生難忘。別說狗打瞌睡,桌下狗毛也不見一條。    
5月前
黑鯧永遠就是市井小菜。可能大家嫌肉粗帶腥,也賣不到高價,比不上富貴親戚白鯧和鬥鯧。連後期冒起的金鯧也比它出得門面。除了一些家庭式小菜館和娘惹餐廳,一般中餐館不會放上菜單,婚宴沒看過出這道…… 出差怡保,懶得外出,酒店附近連吃了兩頓潮州粥。 怡保市區有好幾家不錯的粥,菜色多,也有熱炒加料。店面衛生明亮,沒有刻意裝修得花俏,賣奶茶或改個帶“軒”字的俗名,讓人吃得心寬歡喜。 喜歡去的那家還有賣鄉“土”味的蒸松魚,和甘望魚整整齊齊的排在一起,老闆龜毛細心,食物怎麼會不好吃? 最喜歡是燜苦瓜,適合本人這種肝火盛的人,多吃可以看人順眼些,不會事事怒由心起,禍從口出。苦瓜應該是大骨湯燜煮過,那甘鮮濡口不是一般調味料可以造就。連羊角豆都帶腐乳味,一豆兩味,不必另叫腐乳解饞,開心。 現在去這家是連鎖店,對菜色沒有要求,天氣大熱,難得有冷氣,只求一頓涼飽。沒有要求,自有驚喜,吃到久違的烏鯧魚。就是大家慣稱的黑鯧。 這裡的做法是蒜苗豆腐黑鯧:前者兜炒後,淋在煎香的黑鯧上。廚師應該不是潮州人,蒜苗炒後勾濃芡,是大炒師傅的慣技。潮州菜多湯湯水水,除了有些老師傅會把蒸了魚的魚汁勾個玻璃薄芡回淋魚身,一般沒有打芡的習慣。廣府菜,蒸魚水是棄而不用的,這點可有分別。 說回黑鯧,這魚肉實厚,價實惠,是華人的日常家庭菜。多年前剛離鄉到首都謀生,回老家一定有幹煎黑鯧等著:厚重的魚身煎得焦黃脆香,鋪著團團切得幼細如髮菜般的薑絲,躺臥在家鄉獨有略帶焦甜的濃黑醬油上。 配著炊得香軟的米飯,就這樣吃完一條魚。同場陪伴的,除了菜脯蛋和白蘿蔔排骨湯,還有慈母的關愛。飽餐後就不及待的一溜煙出去抽菸喝酒,搞個凌晨後才甘願回家。那時候,天真的以為這道煎鯧魚會是天長地久。 [nonvip_content_start] 黑鯧永遠就是市井小菜。可能大家嫌肉粗帶腥,也賣不到高價,比不上富貴親戚白鯧和鬥鯧。連後期冒起的金鯧也比它出得門面。除了一些家庭式小菜館和娘惹餐廳,一般中餐館不會放上菜單,婚宴沒看過出這道。想借機和親家翻臉,來個黑鯧燉冬菇,外加一道炒魷魚。只看過檳城的一家中餐館敢敢要來清蒸,藝高膽大,憑的是夠新鮮。 馬來餐館就普遍多了,切段煮酸咖哩,或椰漿masak lemak。配白飯或帶粗皮的海南面包,是很窩心的療愈食單。也有醃了黃姜粉乾煎或直接把大堆叄巴埋在魚上的,想到都口水往肚吞。印度香蕉葉飯也可以加料黑鯧,直接炸個乾脆。 東馬的快餐店還有黑鯧套餐,配他們獨特的sambal kano 。去無聊宴會前電召來打底,可以整夜專心喝酒談笑風生。快餐選項還有燜牛肉和龍躉魚肉炒飯,去砂沙別吃幹盤辣沙魚雜啦,西馬有的是,吃黑鯧快餐去。
6月前
舊時家庭主婦炒的,都是吃不完的剩飯,有什麼殘羹剩菜就一鍋熟。當年物質沒那麼發達,勤和儉,是海外華人迄今不捨不棄的美德。這就是真正的炒飯精神:看到什麼炒什麼,要訣是食材一定要切丁切粒…… 說到炒飯,當然沒完沒了。 除了煎蛋,炒飯應該是每個人初次的下廚回憶吧。煮快熟面當然不算,那叫求生技能。 第一次炒飯,除了雞蛋,就是下很多切丁切粒的冰凍雜豆:玉米、紅蘿蔔、青豌豆。當時兩元左右就有一大包。現在的自助餐炒飯,還有這個影子。 母親炒飯愛下重重的黑醬油,比現在吃的墨魚汁意粉Tinta de Calamar還烏溜。舊時家庭主婦炒的,都是吃不完的剩飯,有什麼殘羹剩菜就一鍋熟。當年物質沒那麼發達, 勤和儉,是海外華人迄今不捨不棄的美德。 這就是真正的炒飯精神:看到什麼炒什麼,要訣是食材一定要切丁切粒。不要為了突出用料豐富,故意把一大塊鵝肝或大蝦擺在飯面上。那是一種心虛的表現。太陽蛋當然例外。 炒飯,和不會工作但擅拍馬屁的廢人當老闆隨從,都是廢物利用的最佳環保示範。 說回小時炒飯,由於超市冷凍食品有限,除了雜豆就是一些香腸和漢堡肉之類的,都是炒飯和炒麵的標配。當時哪有什麼加工食品不健康的概念,反而是時髦。 冷凍食品可能銷售度緩慢,總有一股冰箱味,炒後依然若隱若現。曾經想找回舊時的味覺記憶,故意買來凍它兩個月才炒,還要配一段披頭四下飯,但那味道怎麼都回不去了。 現在的炒飯,花樣可多了。印象最深刻的是高雄的一家炒飯專賣店,號稱99種口味。多都是一些臺菜牽強入饌。浮誇的有烏魚子、黑鮪魚、魚翅、鮑魚;可以接受的是花雕鵝肉、麻油豬肝、墨魚煙,風格立體得來臺味鮮明。 [nonvip_content_start] 蜂蜜蛋糕(你沒有看錯,不是甜品,是炒飯)和王子麵炒飯最搞笑:把蜂蜜蛋糕弄碎蓋在炒飯上;王子麵就是我們這裡的藍色怪獸媽咪面,炒飯附送一包,自己搗碎後加在炒飯上,兩者都有讓人啼笑皆非的“這樣都可以”感覺。 我國中餐廳炒飯正常多了:蛋白瑤柱帶子,鮮幹兩種帶子的變調,只用蛋白來突出瑤柱的輝煌。呼應的是大海蝦切粒配蝦乾,只用蛋黃來上色,和帶子瑤柱的前生今世一樣,暗含生死戀的纏綿。含蓄而適度用貴些的食材來合理化較高的賣價,但和炒飯搭來和諧不突兀,是廚藝的另一個境界。 仿印度風味的愛下黃姜粉和葡萄乾、腰果,在印度,應該沒那麼炒飯吧。在越南還吃過芒果和香蕉炒飯,水果炒飯沒什麼新奇,黃梨炒飯大家都吃過吧。 在大馬,聽說富人的水果叫牛油果,要吃有錢佬炒飯,不必像上期說的那樣亂加鮑魚魚翅,牛油果炒飯就行了。哦,當然還要三文魚。
6月前
網上看過羅叔菜單,大家都說炒飯十八大元貴。其實這種網紅店就是給打卡族刷存在感,應該有人點了拍照不吃的吧。這裡的零售租金是全國最貴之一,首都一帶的小販中心,亂兜一輪的炒飯要價十塊已經很普遍,十八元合理不過…… 上星期看到左鄰寫炒飯,這麼巧昨天經過火紅的羅揸叔叔炒飯,那也來湊熱鬧談下炒飯吧。 網上看過羅叔菜單,大家都說炒飯十八大元貴。其他小食賣相近似一般商場的快餐,沒試過味道,沒資格評論。其實這種網紅店就是給打卡族刷存在感,應該有人點了拍照不吃的吧。這裡的零售租金是全國最貴之一,首都一帶的小販中心,亂兜一輪的炒飯要價十塊已經很普遍,十八元合理不過。 暫時沒興趣去試,一來排長龍,二來飲食習慣改變,米飯吃多兩口就漲,只為炒飯去一定吃不完。不過,改日沒那麼多人,試下倒是無妨。炒飯,一般都不錯的,沒聽過有人不吃的吧。 那麼,假如要炒出不好吃的炒飯呢? 飯當然最重要:炊到糊成一團的飯,照樣下鍋,就會有這個效果。不是有偏見,發生在嘛嘛檔的幾率就比較高。米飯一定要攤冷弄散才好吃。用冷飯或隔夜飯大家都會,不過看過例外的,在傳統酒樓廚房見證大師用剛煮好的飯下鍋,一樣好吃。關鍵在飯粒煮出來要鬆散分明,加上大炒廚房用的大鐵鍋和呼呼風聲烈火,成品肯定和家庭式的不一樣。 第二就是用米:圓潤粘稠的蓬萊米或越光米,一定不行,那比較合適壽司,或滷肉飯。普通超市買的泰國香米最合適。廣東絲苗更美,在佛山買過象牙香佔回來,純吃已經可以吞下整碗,連炒也捨不得。 印度長梗的basmati也還可以,不過這米從地下冒出來就是註定要來煮香料飯briyani。最糟糕的是便宜的碎米,很多看不開的雜飯店或食堂老闆愛用,一嚼還以為咬碎了自己滿口大牙。 另一難吃的關鍵是配料沒有切粒。一般非華人炒飯會有這個毛病,一整條菜連梗下鍋;連殼蝦、大片牛柳;也吃過連骨的雞塊,差點哽死。享受炒飯的嚼食過程一定要一氣呵成,粒粒入魂。像吃韓國生八爪魚般,牙齒和食物拼搏格鬥,最後連假牙也脫掉就沒意思了。 [nonvip_content_start] 中餐館之前風行一道“有錢佬炒飯”,顧名思義,就是以料傷人:蟹肉、瑤柱、火腿絲、大蝦粒,少不了的是鮑魚。炒飯是中餐師傅基本功,一般餐館不會差到哪裡,這麼多料,一定好吃。比較反感的是那種標榜私房菜的,還加一片鵝肝或魚子醬金箔來合理化天價。炒飯的精神本就是經濟方便好吃,一刻意就媚俗了。 有錢佬太囂張,後來衍生了抓魚佬和大肚婆炒飯。抓魚佬靈感應該是來自西餐的fisherman’s catch 吧。除了上述的海產配料外,還加了河蝦乾,再撒炸脆的小銀魚。蝦乾在東馬巴剎可以買到,長條狀,其甘鮮非蝦米可比。價錢不便宜,一公斤兩百多吧。除了炒飯煮粥,泡軟後炒砂拉越蕨菜“米靈”,婆羅洲雨林氣息馬上撲鼻。 大肚婆炒飯最簡單,下薑汁,麻油炒,上碟後再加一把炸細薑絲。這不是坐月的食譜嗎?產後怎麼還會大肚呢?這道菜名應該是大男人想出來的。 自己炒的,喜歡下午餐肉粒和臘腸。臘腸一定要片得蟬翼般薄,不然就破壞整體口感了。有人愛加蘿蔔粒增加整體爽脆感,個人會用芥蘭頭切粒代替。馬蹄試驗過,會出水。炒飯一定要乾爽,多一滴水,鍋氣會莫名消失。潮州因子發作時,加橄欖菜,起鍋前灒魚露。豪情的一人份三粒蛋。蛋清只要兩份,突出蛋黃香……不行了,這就炒飯去。
7月前
不買酒的請轉檯 。 網絡賣場充斥各類烈酒,遠比市價便宜。尤其詐騙樂園面子書,更有汽水價貨色。我國酸民網霸宇宙超級無敵,分辨真假是非能力不欲置評。那如何避免買到假酒呢? 談避免,不如先搞清楚什麼是假酒。 假酒主要分兩大類:第一類含工業酒精,對人體嚴重傷害,比愛情更危險,過量會死人。酒精內的化學成分甲醇,經肝臟代謝後變成甲醛,再轉為甲酸,而甲酸就是要命的劇毒。這種酒由無良廠家秘密生產,銷售對象通常是經濟條件比較差的消費群。 第二類假酒大家接觸到的機會比較多。第一種方法是直接用酒標(即酒瓶上的標籤貼紙)偷龍轉鳳。比如把十八年威士忌的酒標,貼在十二年的酒瓶上。 這個手法限用於各年份酒瓶設計都一樣的廠家。比如眾人追捧的麥XX(非麥當勞),以往十二、十五、十八年瓶子都是同一設計,最易用低年份酒標來仿冒貴酒。後來換了現在的鑽石瓶設計,才有分別,目的相信也是打假。 第二種方法異曲同工:把劣質或較低等級的酒仿冒貴价的酒。方法很簡單,可以直接舊瓶裝新酒,比如把十八年威士忌裝入二十一年威士忌空瓶,再以仿照的封條細心封瓶。別看這三年之差,價格可是三倍。高手不會以十二冒充廿一,這個味差分明,只能騙一次,不能長期耕耘。 故此酒友們切記:空瓶有價,好酒喝完,記得在酒標上打個叉叉畫個平安符 ,或直接帶走回家澆花。避免被“再循環”,導致酒國同仁受害。 帶走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用以上方法,教訓那些只認年份喝威士忌的偽專家。 談了什麼是假酒,現在進入正題:如何避免買到假酒。 [nonvip_content_start] 買到VSOP級白蘭地冒充路易十三的假貨,自喝的話,無傷大雅,尤其是少喝洋酒的人,可能都分不出。賄賂或捧大腳送禮,對方如果不是好酒之人,但知道這是價值馬幣萬五的貴酒,一般捨不得喝。混珠的魚目,就這麼放在客廳或神臺上擺設。如此收場,倒是美事一樁,雙方互不知情,沒人受傷害。至於賣的人,上天自有其懲罰方式:遲早一天喝到傷身傷肝傷荷包的工業假酒。 避買假貨,到合法的大賣場,買到前文提及兩種假酒的幾率近乎零。直接向入口商買更是萬無一失。 第二,去不熟悉的夜店,要格外小心。尤其是第一場飄飄然後又去續攤。大家都聽過的古老伎倆就是無良店家看客人半醉了,就祭出假貨。特別是到國外,遊客額頭上更是刻著“騙我吧”3個大字。 第三,除非特別喜歡,或沒有選擇,到不熟悉的場所別喝名牌。名牌好賣,是奸商最愛。什麼是名牌?免稅店問櫃檯小姐什麼牌子最暢銷就對了。另一種方法,是問身邊那種除高年份和單一麥芽不喝的專家。他的最愛,就是名牌。
7月前
想起第一次買月餅,印象中也只有豆沙和蓮蓉兩種:父親叮囑,步行到不遠處的餅家。每粒塊半錢左右吧。那時一碗麵才五角,月餅是奢侈品了。初期沒有蛋黃,咬到瓜子就很開心。後來才出現單黃和雙黃,還有走火的七黃大月餅…… 東馬某小鎮辦公。晚宴乏味,也沒酒招待。半島苦民為了喝酒穿短褲上刀山下火海兩肋插刀,最開明的邦屬(宣佈脫州入邦了)人民自動放棄權利。也罷,又不是買票入場,吃罷收工睡覺。 一早被吵醒,慢跑去大巴剎。別有風情:蔬果海產河鮮,很多西馬沒看過。想買些這裡沒有的蝦乾和奇辣小椒,還有印尼參峇terasi。獨立小包裝,方便帶去晚宴,遇到難吃的菜餚,撕開一包,拌什麼都可以入口,避免空肚酒醉。就這樣看到一筒筒傳統包裝的月餅。哦,又中秋了。 散裝每粒四塊半,四粒一筒十五塊。這才是合理的月餅價格吧。這個“傳統”包裝,是真傳統,不是時下流行的刻意懷舊。不喜歡那種舊又舊不透的假傳統,感覺就像租借了娘惹服在馬六甲街頭拍照打卡的遊客,不小心露出球鞋,還有背景那家剛上市的綠色便利店招牌。更討厭粵語諧音的廣告語,和電臺一樣,永遠活在港劇的年代。好心,新村大媽都在追《白夜追兇》第二季了。 這裡乖乖的只賣豆沙、蓮蓉和伍仁。就這樣想起第一次買月餅,印象中也只有豆沙和蓮蓉兩種:父親叮囑,步行到不遠處的餅家。每粒塊半錢左右吧。那時一碗麵才五角,月餅是奢侈品了。初期沒有蛋黃,咬到瓜子就很開心。後來才出現單黃和雙黃,還有走火的七黃大月餅,現在好像沒看到了。 後來,才有了班蘭味的“翡翠”已經是大突破。再後來就失控了,先是巧克力、雪糕。後來果凍也加入戰圍,已經“轉型”為甜品。幾時來個豬血糕加豬肝,再來兩粒大血蚶取代蛋黃,去黃啦來紅,雙紅臨門,發呀! [nonvip_content_start] 記得父親只吃“伍仁”或“金腿”。小時覺得又硬又怪。尤其金腿,還會咬到噁心肥肉。小孩的目標是配月餅的汽水多過月餅本尊。大人配茶,我家是配黑啤和白蘭地的,這就叫優良家庭傳統了。 現今的包裝,鐵盒已是尋常,一盒等閒過百。也有誇張的大禮盒,殺手用的長方小提琴盒般八粒裝。酒店的更是奇招白出,近年爭相模仿名牌包包和手飾珠寶盒,昨天還收到一個鮮橙色附金吊鏈的。嗯,這個不錯,放茶葉醬油辣椒醬吊在肩上去飲茶,讓泡茶緬甸女工有驚喜。 和迪士尼合作的漫畫早已出現,是送小孩嗎?漫威也來了,蝙蝠車載著雙黃蓮蓉由高登市開來。早已有“龍虎門”的獨立裝瓶威士忌;月餅商們,給你們點子啦。 已少吃月餅多年,除非應酬送人,和少見的梅菜撈餅,其他絕不會掏腰包。買一盒“美心”的價錢,可以買到一瓶很好的大吟釀清酒。只有伍仁或金腿,那才叫月餅。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