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自制

2月前
以前聽詹宏志講“熱情”Passion,字面都懂了,其實沒有真正聽得明白。最近看見那份熱情,是在寫食文字時。 一個人吃飯,常常要記得營養師的叮囑,兼顧方方面面。簡單點個包菜肉蛋湯,不喜蛋花,要求主廚幫我把蛋煎熟再下湯,他也肯費這個工;咕嚕肉和星洲米粉,都是其他主廚推薦的,作法不走捷徑,沒有加咖哩粉;那天走進廚房和他聊天,看他在忙著製作燒肉,不禁皺起眉頭,連火爆燒肉、豆角燒肉的原食材,都要自己來,也太辛苦了吧?!因此,雖然脾氣臭,我還是死心塌地捧他的場。 還有就是在採訪紅豆Cendol時,我從Auntie Peggy’s Classic的女掌舵人眼裡,看見那份光!只是小小一碗紅豆冰,但見她和弟弟忙進忙出,一邊要製作ABC和Cendol、一邊要和熟客閒話家常、一邊眼觀八方另外遞了一份紅豆過來“你試試看其實墊在冰下滋味又不一樣”……營業了數十年,依然充滿幹勁和熱情。難怪那麼多死忠顧客。 榮記手工自制雲吞麵 再來,就是今天的主角“榮記手工自制雲吞麵”。 據我觀察,榮記有3個堅持: 第一個堅持,雲吞麵雲吞皮,都是堅持傳統手工自制;第二個堅持,每次只煮一粒面,所以要吃,就得等候;第三個堅持,是嚴以律己,每晚堅持7點就睡覺,第二天一早才有體力備料。 她們家的食材,全部自制自備,雲吞麵、雲吞皮、叉燒、燒肉、客家炸肉、滷雞腳、咖哩雞…… 幾次來訪,女老闆的眼神都是越談越閃閃發光,充滿熱情幹勁! “榮記”來自彭亨文積(Manchis)小城。這裡曾盛產火柴木,文積,就是從馬來語Manchis直譯。 潘老師傅在家鄉文積經營“榮陽餐室”,自制傳統手工雲吞麵雲吞皮。 師傅的傳統木棍子壓面手法,自婆婆傳下,到他已是第三代,這一投入,就是32年。他唯一改動食譜的,是改用高筋麵粉。 木棍子壓面,可以讓面的密度變大、結實,增加韌性、爽口。製作完成的雲吞麵,應具有韌性、滑身、彈性這些特點。 潘師傅從壓面的回彈力,就可以測出那團面起筋夠不夠。好的麵條,要有彈性,吸水極少,不會吸走麵湯,如果吸水過多,麵條就會軟爛,就不好吃。而云吞皮,當然是越薄越好,可是,薄就容易破,但凡手工壓制的雲吞皮,就可以做到薄而不易破損。 當女兒回家和他說,她想制面,傳承家裡的手工制面手藝。潘師傅說,他下巴差點掉下來,不敢相信。畢竟,經營飲食辛苦,還要自己手工制面更辛苦! 有女兒可以傳承手藝,老師傅當然高興,全力支持,還時不時跑來吉隆坡“看”女兒女婿的面檔。文積小鎮口味偏甜,吉隆坡偏鹹,他們就調整;但有些事情就不妥協了,比如煮麵,火力一定要足,所以家鄉的“榮陽”,吉隆坡的“榮記”,都是堅持一粒一粒面煮,沒有偷呷步。因為煮一粒面、和同時煮3粒面,口感會不同。 知道“榮記”,其實是位雲吞麵師傅帶我來,他特別推薦說:“她們家的面,一入口就知道和吉隆坡口感不一樣”。 哪裡找“榮記”?谷歌鍵入“Wai Kwan Restaurant 相有海鮮茶餐室”,找到茶室,就找得到“榮記傳統手工自制雲吞麵”了。
10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八打靈再也24日訊)一名來自破碎家庭的清寒小學生自備洋蔥炸餅到校當便當,因擔心會被同學取笑,休息時躲在課室一角享用,讓老師看了心疼。 老師過後自掏腰包請這名小學生吃炸馬鈴薯角,讓她非常高興。 來自吉隆坡的老師諾魯阿倫昨日在臉書分享這名小學生躲起來用餐的事件,並寫道這名小女生非常懂事,清晨5時就起床為自己準備洋蔥炸餅的便當,還為弟妹和媽媽準備同款便當。 她說,該名學生來自破碎家庭,父母離異,因家境貧窮,母親沒有能力給她零用錢,只能自己自備便當到學校吃。 昨日是這名學生首日返回學校上課。在休息時刻,一些同學到食堂買食物吃,一些自帶便當,但其中一名女學生卻躲在一角用餐,引起老師諾魯阿倫的注意。 “同學的便當都很美味,有椰漿飯配小菜、咖哩雞飯、芝士通心粉等等。”諾魯阿倫相信女學生是因擔心自己帶來的洋蔥炸餅便當會被同學取笑,所以躲在一角用餐。 當知道這小女生每天清晨5時起床,為自己、弟妹及媽媽準備便當時,諾魯阿倫感到心疼。 她在其它同學面前稱讚小女生,年紀小小就學會烹飪,並讓小女生覺得自己的便當可以媲美其他同學的便當,用餐時無需躲起來。 小女生在獲得老師的稱讚後,終於露出笑容。 諾魯阿倫過後發現小女生沒帶水瓶,於是拿了2令吉給一名同學,吩咐同學為這位小女生買一支礦泉水和一包炸馬鈴薯角,小女生收到後十分高興。 諾魯阿倫寫道,當她離開課室時,她也看到另一名老師關心這位女同學,讓她很放心。 她表示,除了老師之外,學校都很照顧這位女同學,也對大家熱心幫助小女生感到很欣慰。
3年前
自去年3月18日實施行管令之後,家族裡的長輩陸陸續續重拾小時候就學會的一些技能。比如醃製瓜果蔬菜魚、製作草繩等等,這在上世紀的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末是普遍的情況。因為具備天然、環保、省錢又能物盡其用的特點,並顯現人只要願意動動腦筋和手腳,便能化腐朽為神奇。而在經年累月的實踐與傳承之後,就成了生活智慧。 雖然這須花一些時間去學習及自制,卻讓人在事成之後頗有成就感,建立信心和興趣,亦是手作的樂趣所在。即便時間走進21世紀,這些技能依然經得起時間的磨練,便日常生活散發新活力。 在這其中,先是母親運用香蕉樹的莖幹來做綁粽子的“草繩”,品質佳,耐用耐放。這使年輕一代打開眼界,從此知道香蕉莖幹也有用途。家族的其他親人見之也興致勃勃地跟上腳步,彼此互相學習與切磋,並藉此打發暫時無法自由出入的時間。 事實上,做這件事情的原則是:香蕉樹長了香蕉,香蕉砍下後拿來食用,香蕉葉能用來做糕粿,香蕉花可煮成椰漿菜。如果香蕉樹剛好夠老,即將枯萎便砍下來製作草繩吧。所剩下的枯葉敗莖還是不錯的天然肥料,可滋養周遭其他香蕉樹。換句話說,千萬不要為了做草繩而去砍那些仍茁壯的香蕉樹,那肯定是本末倒置。 話說回來,相關製作的工序看來簡單,惟得先掌握技巧,則能事半功倍。 3.趁著烈陽天,將香蕉草繩吊在木柴或竹子上曬乾。    
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