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自责

这件事一直是我心中的一根刺。我想过用无数种方式把这件事转化为文字,可始终没有写下去的勇气,因为我不知道到底该不该怨?该怨谁?多怨?怨多久?删掉这句话也许是最如意的选项,用一把剪刀咔嚓咔嚓把那段不堪的回忆剪掉,碾碎,灰飞烟灭,痛苦亦不复存在。 那年我十来岁。由于我前一年得了全国赛跑前十名,所以这一年也势必要冲入全国赛。不论是体力上的训练还是精神上的鼓舞,都算是生涯中的高潮。我秉持着赛跑即赴死的心态在丛林烂泥里跑完10公里,却在最后10米体力不支倒下。我再次凭着最后一丝意念爬起,却找不着北地跑了两步后在众目睽睽下倒在了终点线前几步——不再起身。 我醒了又晕,浑身动弹不得,眼皮千斤重得根本睁不开,拼命地呼吸,空气与气管猛烈地撞击让我胸口好痛。那一刻我根本称不上是个人,顶多是个为了存活的驱体,全程却一直听到众人在我耳边冷言冷语:矫情、有个性、至于吗…… 当我逐渐恢复意识时情况其实没有好转:我双腿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抽筋。那一刻我甚至不知道到底要先救哪一条腿。呕——一刹那,一股胃液又涌上心头。我跛着脚到一旁干呕,可双腿仍止不住地抽筋。我嘴里嚷嚷着要运动喷雾,可红星月会的同学为我喷没两下就放下。我半哭着求他继续,身后竟大声地传来一句:都赖在这儿多久了,不用帮她!我猛地一转身,惊见那位领头朝我撇了撇嘴,眉头紧皱,怒视着我,还让我身边的那两位同学离开。 刹那间,我傻眼了。我体力本已透尽,加上赛中失误的失望感像脱缰野马冲击我的内心,精神崩溃,而她那句看似漫不经心的“不用帮她”压死了一位运动员的尊严——让她自身自灭,因为差劲的运动员她不配。 我起身回到选手席上,满脑子都是对自己的刻责:不用帮她,那么差劲了还凭什么要帮。是啊,看来我一辈子会被人讴病,不管我成绩多好,在她眼里我就是个假惺惺,卖惨,要人伺候的公主。欸,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要不睡一觉休息吧,放松一下,殊不知一闭眼,思绪不断重复,一遍一遍指责自己,就像被困在幻境般的迷宫内打转,陷入死亡循环。 我忍受不了,可睁眼后我竟发现自己丧失语言能力,一句话都说不了。我试图问自己:我在哪里?这是哪里?刚才发生了什么?是梦吗?还是童年回忆?眼前的一切都很不真实。不!我仅剩百分之一的理智告诉我:只是脑部信号错乱啊! 理智和情绪掀起大战 我企图自救,可理智和情绪在我大脑里掀起大战。当时的我看着与我3年形影不离的手表,但我绞尽脑汁也不晓得要如何把它戴在手腕上。好在一旁的教练发现我行为异常,把我送去医院急诊室。那是恐慌症,也就是Panic Attack,至于我戴不了手表,是因为我大脑失调导致视觉左右颠倒。 恐慌症发作可怕,但远不比后遗症的折磨,即长期高频率的回忆。两年以来年,七百多天,平均每日2次攻打我的心海。事后,我从以前可以和陌生人随口聊天的自来熟,变得胆怯而不敢开口求助,总感觉身后有一股声音冲着我喊:不用帮她! 所谓:时间不是解药,但解药在时间里。说实话,我一直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以前总感觉痛苦嘛,不就是久了便会不痛不痒。现在看来,大概是因为人会随着时间成长,阅历的积累,思绪的沉淀,让一个执著顽固的毛头小孩学会放下,学会看淡,学会随遇而安。新的一年,该删掉的也许不是这句话,而是心中的那根刺吧。
1月前
话说孩子们睡前,常会找借口,拖延时间。 “我先画完这幅画。”(睡前突然有灵感?) “我要去告诉爸爸这件事。”(说了15分钟,仍没说完。) “我要看完这个故事才睡觉。”(好吧,我了解这篇故事很精彩。) 听了这些理由,我忍不住说:“不要找借口,快去睡。”但,我必须理解借口生成的原因,那是孩子舍不得跟今天道别,他所做的那些事,不过是一场十八相送。 实际上,我非常厌恶这句话:“借口啦!” “借口啦”的语气夹带着嫌弃、冷漠,并且拒绝任何解释的意思。 一个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打人,母亲只能频频向众人道歉,解释是孩子太累了,情绪失控。 “借口啦,一定是你这个母亲骄纵他,不懂得管教他!” 于是这位母亲以为一切是自己的错。为了不逃避所谓的借口,避免他人的责难,她开始对孩子实行更严苛的管教,不但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日渐叛逆,母亲更是适得其反,变得暴躁、抑郁,就因为他人的一句“借口啦”,扼杀了她和孩子的关系,以及她自己的存在。 一个学生上课常打瞌睡,作业不交,在班上也不合群。老师问他原因,他说他没有精神,没有心情。 “借口啦,一定是你懒惰!” 于是这位学生就相信了是自己的怠惰,罔顾了因为家庭关系长期疏离,校内人际关系淡漠等隐藏的原因,懵懵然责怪自己,自卑感、罪恶感等各种负面情绪像茧一般缠绕自己。他终究没有走出来,自己也苦无对策,生活就像囚牢,日日寸步难行。 “借口啦”可以逼死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苦衷不是借口,失去双翼的鸟都要逼自己飞起来。但何苦呢?这完全是一种情绪勒索,它杀死自我存在的价值,让人分分秒秒都在自责,活在走钢索的煎熬中。 这世上有不少聪明人,以为自己总猜到或计算到别人的目的,其实对于真相一无所知。而那些一无所知的缺口,聪明人就用想像力来填补,拼凑成一幅他们觉得合理又满意的画面,像戏剧般精彩。 借口不一定是逃脱责任 那真相呢?真相不重要,表现他们的才智过人,提升自我的优越感才是关键。 那真相呢?真相到底是什么?聪明人根本不在乎,他们一概称之为“借口”。(如果他们发现真相,他们只会沉默,自此不提一字,包括“对不起”。) 这世上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尤其是别人的事。 借口不一定是逃脱责任,它更是守护自己最后的尊严,这份尊严是最后的勇气,因此还能站在人前,呼吸。即使发现那是借口,不一定要拆穿(除非那是阴谋诡计)。与其残忍地表现自己的智慧,不如仁慈地给对方一个台阶。不要逼死一个可能在苟延残喘的灵魂。 不睡觉的孩子尽找借口,就给他们的一点自由的空间。他若累了,或发现明天的美好时,他会很快放下玩具,倒头就睡。
3月前
(居銮1日讯)昨午在金峦城遇车祸的一家四口,是行动党叶陶沙支部秘书周世权与妻子及一对儿女,他在事发后自责表示,当时一家人乘车出外用餐,他突然想起手机遗留在家,于是掉头回家去拿手机,不料途中却发生意外。 这起车祸造成周世权的女儿周心惠(14岁)不幸伤重身亡,妻子颜秀萍目前仍在居銮中央医院加护病房接受治疗。 贸工部副部长兼行动党柔佛州主席刘镇东、士都兰州议员兼行动党柔佛州秘书曾笳恩、居銮国会议员黄书琪,以及负责金峦城的巫统居銮市议员赛福兴,今午皆到灵堂慰问周世权。 周世权受访时指出,车祸发生后,他马上把坐在副驾驶座的妻子从车内扶出来,同时也检查了坐在后座的心惠及8岁儿子的情况。 他说,心惠生前是居銮高级中学的学生,学业成绩好,曾向他表示中学毕业后想到新加坡求学。 “她从小被外婆带大,受小学老师的启蒙,她逐渐培养起打篮球的爱好,且曾是平民华小的篮球校队队员。” 周心惠的舅母张孝绢则表示,在长辈眼中,心惠乖巧、孝顺,平时不但很疼妈妈,也很会照顾身边的弟弟妹妹。 周心惠的灵堂设在金峦城的住家,并将于明日上午11时举殡。 另一方面,赛福兴在脸书发文表示,上述地点经常发生车祸,他将把在市议会的会议中反映情况,以找出适当的安全措施。
8月前
早上看新闻,看到一位年龄和孩子们相仿的,老家在我们家附近的一位牙医在他州住所突然逝世的消息,就把消息放在我家群组。孩子们在不同地方工作生活,这是联系感情的一种方式。记得才几个月前,大女儿的医生前同事也在住所突然逝世,也才30出头的年纪,不是他杀,也没患病。小女儿后来回应说那牙医是其朋友认识的,一位成绩很好的学长。据朋友说他“工作压力很大”。 看到这儿,大女儿回应说:“我的工作压力也很大,”还附上一个哭脸。“被病人骂到我的手直抖。我已经道歉了,但她还是不肯停止语言骚扰我。”看到这,我们赶快尝试安慰她。 “还好我常常容易忘记……不会想不开。”大女儿的话让我放了些心。不是没看过她当实习医生时回来大哭的情景。当年她当实习医生时我们鼓励她申请在家乡的医院实习,虽然这意谓着她实习毕业后必须去他州服务。(有些人会选择在外州实习,实习过后申请回乡服务)只是希望能在她实习这艰难的阶段有需要时,和她说说话,帮些忙。 大女儿当天晚上有感而发,在脸书写了篇长文—— “人逐渐老了才明白对自己好点不是花什么钱吃大鱼大肉,去血拼买东西,而是学会不跟自己过意不去,不拿别人的不对或负面情绪来折腾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照顾好身子,睡得好和足够,吃得简单但健康。 以前还是实习医生时都要战战兢兢的,不小心就会被上司骂。有时候还会因为被骂大哭一场,不能睡,自责。 这几年来,懂得一些处事方法,也遇到了好的老板们,再没需要那么的战战兢兢。可是近几年来,不知是人类变得比较没耐心了,一点小麻烦就爱发脾气,还是现在的现实社会让人喘不过气来。常常都要面对一些蛮不讲理的病人。有时候还得挨骂,低声道歉,一不小心就会被说没礼貌。很多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许他们被病折腾,很多怨气,就原谅吧,可是有时候还真觉得被骂到有点没道理吧。 今天就一宗,只是不小心,不是故意让一位病人走了一趟冤枉路。病人都没出声,家属就把我骂到连街边狗都不如。又不是我诊断错误害了他,也不是说我不愿意为他抽血,只是门诊病人很多,让他去专门抽血处那儿拿血。家属就骂我麻烦她。我说了有5次道歉,她还是不肯罢休,越骂越凶,骂到我都全身猛颤抖都不要放过我。我请她出去等我抽血,因为我需要冷静,她还反问我,她对我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出去,问得我也懵了,一时半晌没办法操作。最后我选择离开,叫同事顶替,才得于逃离现场。 当下的我确是有点生气,多时懵圈,头脑还来不及处理所发生的事。不过还好恢复得快,不到几分钟也就平息自己纷乱的情绪,继续看病,也幸好接下来的病人都很善解人意。也还好有同事相救。 需要时请别人帮忙 门诊后,才有空想起,其实刚才,有点好像是被语言骚扰了。可是后来又想想,也许那家属是照顾他人久了有很多怨气,没地方发泄,刚好我就不小心当了出气筒。是有点不值,可是就算是做善事。但下一次,自己的确是要学点唯美,又不失礼貌的反手技巧,不要白受罪了。 以前要是遇到类似的情况会吃不下饭,睡不好,内耗。现在算是格局放大了些,别人的负能量我不需要去承受或承担。长大了,就是要对自己的福祉负责。要学会照顾好自己。还好我很能睡,睡睡就没烦恼。哈哈。妹妹总是笑我像只猪。可是能睡是天大的福气啊,很多人求之不得。 最后弟弟说,要学学家里那只猫,天天吃饱睡,睡醒吃,过日子没烦恼。还真让我羡慕。” 读毕大女儿的文章,很开心女儿已经学会如何疏解自己的压力,学会需要时请别人帮忙,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和信任的人谈感受,花时间自省,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和需要,这些都是心灵保健的方法。 每一个早逝的生命都让人感唏嘘。希望每个孩子都学会心灵保健,不再内耗。
10月前
1年前
今年我最想放下的事,是强迫自己运动和健康饮食的心态。从小我就喜欢吃,尤其是在心情不佳或感到压力时,我必然暴饮暴食来舒解情绪。直到近几年,身体检查报告出现红字和拉警报时,我才意识到我需要采取行动,不能再挥霍我的生命和健康了。 刚开始我都积极地运动及注重饮食,可是我三分钟热度,很快火就灭了。随后我每年把健康加入我的个人目标,强迫自己一定要运动和健康饮食,无奈每年目标都失败,然后我又自责又自我批评为什么自己那么懒散和馋嘴,每年我都活在这自责的轮回中。 为什么会失败呢?我仔细地思考,是否我用错了方法。今年我阅读了杨定一博士的书 《疗愈的饮食与断食——新时代的个人营养学》。作者在书里整合了他对好的饮食如断食和悦食,运动、呼吸、睡眠与静坐的观察与体验,并提醒我们做是因为我们“可以做”,而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做”——这些事该轻松地进行就对了。 这观念的确非常重要。我常强迫自己运动和戒垃圾食物,可是强迫让我很快心累,反而不能让我持久。因此我决定建立好正确的观念,再拿自己的生活习惯来实验。每个人的体质和人生阶段不同,我相信我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个人营养学。 过程中要常提醒自己,我做是因为我“可以做”,我要潜移默化地把运动和健康饮食当成生活,而不是当成年终关键效绩指标。一旦观念、心态正确,用对方法,那么我也无需过得太压力,人也轻松点。
1年前
曾有一个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人,送到急诊时,已经昏迷。 “据家属描述,发生的当下,病人正在和儿子讲电话,非常激动…… 实际上,他们是在吵架。” 查房的时候,护理师仔细地报告着。 “待会会客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我转向住院医师。 “问儿子,他为什么要和妈妈吵架?” “不要再提这一段,避免加深儿子的内疚自责。”专科护理师知道我的用意,赶快救援提醒。 “……”住院医师似乎想再说点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就停住了。 查房后,我和他坐下来谈谈。 “追问儿子为什么要和妈妈吵架,对我们的治疗,有什么帮助?” “是没有帮助…… 可是……” “可是,你想要告诉他,下次不能这样和妈妈吵架?” “对!” “那你等她有‘下一次’的时候再说,好吗?” “蛤?” “等病人清醒、改善、拔管,可以转到一般病房,或者出院的时候,你再来提醒他,这样才能达到‘预防’下一次的效果。否则,你现在提这个,对病人的病情根本没有帮助,只会加深儿子的内疚自责。” “就是要让他内疚啊!”他义愤填膺地说。 “所以?你想要替病人出一口气?要替病人教训她儿子?你觉得妈妈会希望你这么做吗?妈妈会想要让她儿子,一辈子活在内疚自责当中吗?” “……”他低头不语。 教训别人不是我们的责任 “你想要让儿子觉悟,‘早知道’就不要和妈妈吵架吗?” “是。”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会造成他的内疚自责?” “没想过。” “你觉得只要不吵架,动脉瘤就不会破裂吗?” “……” “你能确定动脉瘤破裂和吵架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吗?” “不能。” 无法确认因果关系的事,只有“时序上相近”,我们何必去强调呢? 更何况,强调这个,对病人的治疗、对医病关系,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会让身边的人伤心。 教训儿子,不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应该要看到,儿子也是另一个需要被解救的人。 “脑动脉瘤,它就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存在脑部已经一段时间,我们平日也不可能提早知道它的存在,更无法预测它何时会破裂?也没办法预防。它的破裂,就是这么的突然!可以发生在病人正在运动、吃饭、看电视、上厕所,或者什么都没做的时候,甚至是正在跟家人讲话时,就突然发生了。”我向病人的先生、子女们说明,尽可能淡化发生的当下,病人正在做什么事。 “还好当时儿子很警觉,在电话中察觉妈妈讲话怪怪的,马上打119求救,立刻送医。发生的当下,如果身边没有人,可能就来不及抢救了。”我拍拍儿子的肩膀,也看看其他人。 “我们现在不要再回头想什么‘早知道’的事,要往前看,一起努力帮助妈妈渡过难关。” 坐在电脑前面的专科护理师,停下打字的手,给我一个肯定的眼神。 (她上次发现一位脑出血的先生,在倒下之前,是正在和太太欢爱。她觉得太太很自责,贴心的提醒我,一定要帮忙解除太太的内疚与自责。而这个秘密,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病人的小孩,和其他医疗人员都不知道。) 事件发生了,太多的“早知道”是于事无补的。转个念,才能看到每个事件的发生,也会有好的一面。与其当个嘴上的正义魔人,不如多肯定别人的努力与付出或者实质上给予帮助。 “所有已经发生的事,都是好事”,年纪大了,越来越要提醒自己,正向看待每一件事。
1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