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深度报道
投资理财
非凡人物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艺术装置
新教育
将艺术搬进社区, Lai Lai Art 工作室创办人陈厚玏 艺术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
法国学者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在《想象的美术馆》(Le Musée Imaginaire)中提出了“无墙的美术馆”概念。不禁令人思考,当艺术融入日常,是否能与生活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本地艺术家陈厚玏选择在安邦住宅区里创办 Lai Lai Art 工作室,时不时邀请艺术家前来设展。此次更打造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的壁画,试图打破大众对艺术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想起艺术觉得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苏思旗 离开高速公路,驶入雪兰莪安邦的公园社区。先是经过菜市场、运动广场、小学……由本地艺术家陈厚玏(Alice Chang)经营的 Lai Lai Art工作室,就在这充满生活气息的住宅里。 今年58岁,来自彭亨的她自小在而连突(Jerantut)的稻田间度过童年,“我跟我婆婆长大,稻田里很多鸟,所以我最喜欢画鸟。”从有记忆以来,她对美术有极大的兴趣,但因家境不允许,沙子是大自然给予她的最佳画笔。 中学毕业后,她离开家乡到城市找工作,但都不是与艺术相关。陈厚玏到过日本旅行社打工,也曾创业卖包。直到2009年,陈厚玏才决心投入艺术领域,“上一代说画画赚不到钱很难生活,所以到我结婚了才开始画。” 她先从油画开始,再到马赛克雕塑创作。谈到她最为众人所知的雕塑品,就是鬼仔巷的“小姐”雕像。她采用几百件的瓷器改造,赋予被遗弃的碗碟全新的生命。 问起为何开始马赛克雕塑创作,她说,为了疗愈内心。 玻璃碎片变艺术装置 接连两年,陈厚玏在2018年到意大利的布雷西亚(Brescia)和米兰(Milan)举办个展。但后期因工作过于繁重,身心俱疲。某一次,她知道一位苏格兰朋友热衷马赛克艺术,向对方了解后,上网自学。 马赛克是一种镶嵌及装饰艺术,超过3000年历史。最初盛行于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和古希腊,较后基督教徒以艺术为表达信仰的方式,在教堂墙壁上以小石块或有色玻璃拼成画面。这种盛行于欧洲的艺术,彩色玻璃和珐琅是普遍使用的镶嵌材料。 在一次巴塞罗那的旅行中,她看见当地运用玻璃碎片装饰庭院和制作家具,联想到日常厨房里不小心打碎的碗碟。 “扔掉这些漂亮的花纹碎片很可惜,我想是否可以透过水泥把玻璃碎片镶嵌在雕塑上。”透过旧材料升级改造,陈厚玏为艺术创造新生命。 走入Lai Lai Art画廊,除了有马赛克雕塑品,墙上挂着一幅幅油画。其中,不难发现她的创作中,充满了大象。喜欢大象的原因,她说跟孩子的出生有关。 “我第一个儿子出世的时候,我唱了很多大象歌,在我脑袋里头有很多大象。”此外,她发现大象照顾幼儿的方式跟人类相似,怀胎24个月、细心呵护,给予无条件的爱。当时作为新手妈妈的她,为此感到共鸣。带着这样的情感,她把大象注入创作中。 废弃物重生 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这是我在本地餐厅拿到的碗碟碎片。有的碗碟从中国运来发现碎了,老一辈不舍得丢,但轮到第二代经营,就会清理掉。他们知道我在做永续艺术(sustainable art),就会把碎片给我。” 踏入工作室,架子上一箱箱都是陈厚玏收集来的碎片。打开一个约80公分高的黑色塑料桶,满满的白色碗碟碎片。 “这些碎片来到我这里就是这个样子,我还在想怎样运用它们。”有的碎片,是她旅游期间收集的,“这个来自意大利,商家切出形状后,陶瓷成了碎片没用了,我会去拿。” 问及其中是否有最特别的,她摇摇头:“没有最特别的,因为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制作马赛克雕塑,这里也是她创作油画的空间。一手拿起油画用的调色盘,实则是家私工厂不要的木板。陈厚玏在日常和工作中,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一点,把这个讯息传下去,就会更多人来参与(环保),毕竟我们制造太多垃圾。” 在创作中注入马来西亚元素 除了环境保育,在陈厚玏大多数的作品中带有丰富的马来西亚色彩,像是名为《3 Graces of Malaysia》的装置艺术品。 2021年,为迎接我国64周年国庆,她从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的经典雕塑《三美神》(The Three Graces)取得灵感。制作3个怀孕妇女的雕像,命名为Siti、Ah Lian 和 Shanti,代表马来西亚不同族群的女性。 每一个雕塑都穿上了以玻璃拼贴制成的传统服饰,细致而独特。 “世界上多厉害、多有名的人,都是从妈妈的肚子出来的,是不是?”陈厚玏认为,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她们是无名英雄,默默地支撑着家庭与社会。 另外,她也时常加入濒临绝种的马来亚虎(Malayan Tiger)在创作里头,一如这一次的社区的壁画。 马来亚虎壁画拉近社区与艺术的距离 陈厚玏邀请英国艺术家爱丽丝·斯坦索普(Alice Stainthorpe),共同创作的壁画,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 壁画分为两个部分,上方有一条鱼,底下有8只马来亚虎。 “民间有舞龙舞狮,我们这个是‘舞鱼’,而且画出了剪纸的感觉,这是华人很值得传承的艺术文化。”若仔细观察,8只老虎的花纹都不一样,“除了让人们关注野生动物,花纹的不同代表什么种族都可以一起。”而壁画使用鲜明颜色,象征我国各大民族汇集而成的多元文化。 斯坦索普在成为全职艺术家前,曾在我国担任英文老师,“我最开始来到这里教书与旅行,周末会到处画壁画、探索城市。”她的作品散落在鬼仔巷和中央艺术坊两处,但这里的壁画面积最大。 从远处看,8只老虎富有动感,仿佛跟随“舞鱼”跳耀,同时带有节日氛围,“我在设计时选择了游行队伍的概念,因为这样更有节庆氛围,也能呈现更多动感。 但这不仅仅是一幅壁画那么简单,而是陈厚玏用作拉近社区与艺术距离的第一步。 艺术没有那么遥远 “很多人想起艺术认为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她认为,像是在晚餐时布置餐桌,摆放菜肴也是艺术。 这幅开放式的壁画,就是要让路过的居民有机会接触艺术。 “艺术不只在画廊里,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在完成壁画的过程,社区居民乘坐摩托车经过,会伸出拇指比赞,表示鼓励,“每个人都懂得欣赏美,只是美没有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罢了。” 陈厚玏鼓励社区民众在闲暇时,来Lai Lai Art 欣赏不同主题的艺术展。即便穿拖鞋也没关系,因为艺术可以很亲民。她笑着强调。 更多【新教育】: 学华文 让人生有多一种可能 小学时期就被大学录取,资优生兄弟魏恩义 x 魏恩勇:以人为本是追求目标 动画导演黄翊翔/想像力是人人具备的超能力
7天前
新教育
新教育
【巴刹实验场01】以艺术激活 闲置10年公共空间
编按:你对巴刹的印象是怎样的?是潮湿的、脏乱的还是热闹的?你看过巴刹展览吗?又或者,你相信巴刹里平平无奇的保利龙箱能成为艺术装置吗? 柔佛居銮有一群人,将一个闲置逾10年的公共空间摇身一变成“巴刹实验场”,重现昔日的巴刹景象。 究竟这场“巴刹集会”有些什么看头?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跟着这期的【新教育】一探究竟吧~ 巴刹实验场Pasar Lab展览 日期:2024年1月20日至2月25日 时间:10AM-6PM 地点:居銮公共巴刹 脸书:陈建泯工作室-Kian Tan Art Studio 下午4点,阳光洒落在居銮公共巴刹2楼的镂空墙面,映照出七彩的BERSAMA字样,一地星星点点的光影。 不远处,铝箔纸拓印而成的“垃圾槽”银光闪闪,三两只猫在附近睡午觉。四处可见一个个保利龙箱子,内嵌着摊贩及生鲜食材的照片。 就这样,偌大的长方形空间在闲置逾10年后,摇身一变成当代艺术展览馆,举办座谈之余,也播映在地青年导演的作品,带给观众非比寻常空间声光体验。 或许还有味觉的刺激——看展前,民众得先走入尚在运作的巴刹底楼,穿越鱼腥味、蔬果生鲜味,踩着可能尚未干透的地板,爬上2楼。 这是居銮联城公共巴刹正举行的当代艺术展——“巴刹实验场”,由成长于居銮的艺术家陈建泯主办、策展与创作,建筑师张健毅及其带领的居銮非政府组织“入众”协办,并获跨政党国会小组-永续发展委员会(APPGM-SDG)赞助。 封存多年的巴刹一二楼再次运作 居銮联城公共巴刹的历史可追溯到1990年前后,摊贩陆续从旧巴刹搬入此地,惟三十多年间见证传统巴刹从辉煌逐渐转向平淡。大型商场纷纷进驻居銮后,消费者行为改变,人们渐渐不到巴刹采购。目前,巴刹只有底楼还在热闹运作,一二楼因摊位锐减,逐渐消失在民众的记忆里。 然而,不卖生鲜蔬果后,巴刹的高楼层空间或许还能开启更多的可能性。 一年前,从西班牙返乡的建筑师张健毅在居銮国会议员黄书琪的穿针引线下,接触到这个封存多年的空间,立刻被它独有的建筑设计和光影效果吸引。 2023年10月起,张健毅、陈建泯及伙伴向市议会租下一楼的数个摊位,并在志工与清洁队的协助下,清掉堆积多时的淤泥、动物粪便、跳蚤,和废弃物,将其中一间摊位打造成艺术驻村工作空间。 就这样,策展团队于3个月内完成空间踏查、采访摊贩等,呈现出一档极具实验性的当代艺术展。 BERSAMA——通风砖成光影装置 放眼望去,巴刹2楼主展区的作品可分为3大块:墙面通风砖以七彩玻璃纸拼贴成的“BERSAMA”字样;展区中心内嵌着巴刹生活照的保利龙箱子;以及用铝箔纸拓印而成、如假似真的垃圾槽和虚拟摊位等。 陈建泯指出,“BERSAMA”光影装置是在志工的协助下完成;原本的构想是要在墙上设计图像。 不过,由于通风砖已有固定形状,为简化视觉效果与创作过程,他干脆选择“BERSAMA”这个既简单又有意义的词汇,以象征多元的七种颜色拼贴出来,也寓意着希望让巴刹这个空间回到民众的手上,重新创造意义。 他续说,这幅作品其实也在回应近年来流行起来、也常卷入“破坏性修复”的公共建筑壁画艺术。 “这几年我们很常看到所谓的公共艺术和壁画的这个关系。(巴刹二楼)这个空间有很多空白墙面,可能很适合画壁画。但我想呈现的是,除了壁画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这里第一个吸引我的是这些通风砖所能形成的光影。所以我就在想有没有一个材质,是可以在不伤害建筑的情况下,借用建筑本身的结构(呈现艺术作品)。后来就想到可以用彩色玻璃纸来做造型,才有了‘BERSAMA’这个作品。” 保利龙箱摄影展 让摊贩来场聚会 “巴刹实验场”的保利龙箱摄影展有个诗意的名字,叫做“巴刹集会”。 确实,在摄影展中,艺术家可透过照片排列,让本来鲜少见面的摊贩们来场虚拟的“聚会”。比如,牛羊与非清真的猪肉摊位就破天荒地在展览中“比邻而居”,有了交集。 但这场聚会可能不仅是虚拟的。展览期间就有多名摊贩及移工在收摊后结伴上楼,嬉笑着找寻自己的身影。 陈建泯说,这次创作时一直在想要如何让摊贩也一起参与到展览中,但很难。即便在同个巴刹做生意,大家的作业时间各不相同,比如蔬果肉类摊就比干料与熟食档更早营业和收摊。 “我觉得用照片把大家‘收集’在这个展场,再重新看待和诠释,是比较直接的方式。” “而且我本来也需要跟摊贩们做访谈,记录口述历史,何不也用影像记下摊贩和档口的日常、然后把它在保利龙箱里,重新赋予保利龙箱一个新的功能?” “保利龙箱本来是被丢弃了,但当你把它摆在展场,它的视觉和功能有所转换,你就不会只把它当作原本的保利龙箱来看待,而是会重新认识它。我相信这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功能。” 铝箔纸拓印垃圾槽 再现巴刹初印象 最让参观者倍感好奇的,非铝箔纸拓印出的大型垃圾槽莫属。其实,铝箔纸是陈建泯常用的创作材质,而选择拓印垃圾槽则是为了将自己对巴刹的第一印象再现于展场。 “我记得第一次来参观巴刹时,是从旁边的入口上来。首先感受到的是巴刹的味道,就是这个垃圾槽,它装着所有生鲜、菜、肉的垃圾,味道非常重。” “拓印的过程其实相当煎熬,要在很刺鼻的情况下完成。我和志工朋友在拓的同时也会看到有人来丢垃圾、捡垃圾;巴刹的清洁工看到我们在拓印,就开始分类垃圾。” 他续解释,铝箔纸的好玩在于其脆弱性,能轻易被塑形,再结合拓印,就可以把无法移动的物件“搬运”到另一个场域去呈现,赋予不同意义。 “就像我们的记忆里一些可能本来很坚固的东西,可能并没有这么坚固,它的内在可能是很脆弱的。” 除了垃圾槽,陈建泯也透过拓印,把底楼的菜摊“搬”到二楼,沿着楼梯架起,再现过去巴刹二楼曾有摊贩入驻的光景,玩转虚实之间的关系。 由于通风和排水系统不佳、屋顶漏水等因素,巴刹二楼近十年不再有摊位进驻,店面结构也经拆除,甚至找不到过去的照片。 “一二楼之间(被铝箔纸包着的)楼梯是真实存在的,但沿着它上到二楼,可以看到一个铝箔纸摊位,里头是空心的。我觉得这当中有种时空错置感吧,明明这空间已经消失了,但我们把它还原出来,却又不是百分百地还原,而是让它有点突兀感。” 破除艺术“没用”论 艺术创作有各种可能性 当代艺术与传统上常见的画作、摄影、文物等不同,常玩转可见或不可见的材质、光影、视听嗅觉等五感、融入社会议题,或让作品融入地景;常需导览或阅读展览论述才能更了解其创作意涵。 陈建泯在开幕辞中提到,他与伙伴张健毅及另一名巫裔建筑师阿米鲁(Amirul Hakim)在展览中形成重要的伙伴关系,因为3人的角色性质完全不同。 “艺术创作很多时候是在提出问题;而建筑师及设计师很重视解决问题,以及点子执行后的实用性。开玩笑地说,建筑师和设计师是解决问题的人;而艺术家则是制造问题的人。” “不过,艺术家也并非纯粹制造问题,而是要透过提问,让参观者来到现场的时候,有一些联想和反思。” “巴刹实验场”作为本次活化公共空间的一种形式,陈建泯希望,参观者可从“巴刹实验场”中感受到艺术创作及公共空间的各种可能性,打开对艺术工作者的不同认知。 比如,艺术创作可以回应当下的社会议题或提出概念、艺术的形式不仅仅是绘画,而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只能限于观者鉴赏作品。 “我想说的第二个部分是空间。艺术创作者想发表作品,一般都会先想到去美术馆等等机构,但其实这只是一个选择,而不是绝对。” “所以来巴刹创作我很兴奋,想看看我们(艺术工作者)能否自主搞起一个展览,让别人看到这个闲置的空间可以透过艺术的方式重新活化,艺术不是‘没用’的。” 惟他也强调,空间活化需要长远规划,无法透过一档展览一蹴而就,但展览或许是炒热课题、让大家看到并认识巴刹里这个空间的引子。 陈建泯透露,展览结束后,“巴刹实验场”不会立刻终结,反而将是此艺术计划的另一个开始。 “我们收集了一定的摊贩口述史,也办了一些座谈,未来希望将这个计划的内容出版成书。” “我也在这里租了摊位作为暂时工作室,希望把它打造成一个艺术替代空间,在柔佛提供不同艺术家发表作品、或讨论当代艺术的地方。” 屋顶漏水、排水系统不佳、地面积水,一直是联城公共巴刹一二楼的老问题。 如何让这问题再次被看到,点击这里继续阅读~ 相关文章: 【巴刹实验场02】雨水感知装置艺术 以绿植凸显漏水问题 更多【新教育】 11岁小画家林贝恩 画出酷世界 提供一针见血解决方案 律师不只是懂法律而已 【情商教育计划Havan School 01】庇护所里的情商课 【情商教育计划Havan School 02】情商教育若缺乏各方配合 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1年前
新教育
大柔佛焦点
【视频】亚太区域气候周 | 1.5万回收瓶罐塑造艺术装置 海马 儒艮倡爱护地球
(新山16日讯)2023年亚太区域气候周(APCW)从11月13至17日在柔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除了论坛和系列活动之外,设立在新山市区及新山市政厅城市森林休闲公园、由1万5000个回收饮料罐和矿泉水瓶打造的海马与儒艮等艺术装置,也是这场盛会的亮点之一。 虽然为期5天的国际环保盛事即将迈入尾声,这些装置艺术将继续伫立在新山,为市民传播绿色正能量。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记者特地访问其中一支制作团队,由他们来分享这些海马与儒艮环保大使是怎么变身而来。 另外,大部份受访民众表示,这项环保活动为新山掀起绿色呼声,希望当局在提升环保意识之际,也应从根本著手,展开完善的市区排水与交通规划,通过教育,从小灌输守护地球的观念。 儒艮和海马栖息地被破坏 儒艮又被称为“美人鱼”,南马早年有许多地方是海马和儒艮的栖息地,惟随著栖息地的被破坏,它们的生命受到威胁,需要进一步保护和培育。 新山市政厅景观设师邦帮苏赫曼(30岁)透露,市政厅城市森林休闲公园(Hutan Bandar Johor Bahru)占地50英亩,为配合亚太区域气候周(APCW),市政厅景观组特地在公园不同角落,各设置了两只海马和一只儒艮的艺术装置。 邦帮苏赫曼:提升海马和儒艮保育意识 邦帮苏赫曼欢迎到公园晨跑的民众,边跑步边在公园内寻找海马和儒艮的踪迹。 不过,他最后还是给了民众“明示”,即当中有一只海马和一只儒艮,就藏身在东姑依斯迈王储青年中心(Tunku Mahkota Ismail Youth Centre)一带。 他透露,上述海马和儒艮的艺术装置,从11月10日开始在公园内展示。 不少民众好奇询问为什么要用海马和儒艮作为艺术装置,他解释,这是为了提升人们对海马和儒艮的保育意识。 莫哈末法克利:回收洗刷至制成 历时4星期 作为其中一支制作团队队长,莫哈末法克利(30岁)透露,海马和儒艮装置艺术的材料,全是工作人员从市区和公园回收来的旧饮料罐和矿泉水瓶。 他表示,从设计构图、收集废弃饮料罐和矿泉水瓶、清理回收物、到实地展开制作至完成,共历时4个星期。 他说,在这之前,团队一行8人分头到市区和公园拾捡铝罐、矿泉水瓶,甚至包括洗衣液瓶罐等。 他表示,收集回来的物品表层肮脏,需要进行基本的清理和洗刷才能使用。 经过这次的活动,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其实许多东西可以重复使用,并摇身成为艺术品。 伊卡: 应全面落实无塑料袋措施 远嫁至美国的48岁巫裔妇女伊卡与丈夫约翰逊从事网络工作,两人近期从美国回返新山短住数天。 在游逛新山老街探寻城市风景之际见到海马和儒艮艺术装置,两人忍不住停下脚步驻足细赏,并拿起手机拍照。 伊卡受访时表示,他们知道新山这几天在举行亚太区域气候周,虽然并没参加盛会,但能感受到环保氛围。 她说,在南下新山之前,两人先到槟州。槟州已推行无塑料袋措施多年,反观柔州仍使用塑料袋,她建议柔州也跟随槟州步伐,全面落实无塑料袋措施。 另外, 她提到,清晨天微亮走在市区,可见清洁工人正忙著扫街拾捡垃圾,这显示前一晚有人将垃圾随意丢弃在街上,国人的环保意识仍有待提升和努力。 林万兴:城市长远规划,配合保教育 许多民众开车途经新山市区时,都会不经意地看到设在黄亚福街或新山依布拉欣路的海洋生物艺术装置。 市民林万兴(66岁,商人)受访时说,当局使用回收饮料罐制作艺术装置,不仅环保也充满美感,不少人特地趋前拍照。 他指出,有关的设计概念很好。不过,他提醒新山市政厅和柔州政府,除了为市区展开美化工程和环保活动,进行完善的长远规划以及提升环保教育也相当重要。 他认为,当局必须确保市区交通与市区排水系统的通畅,并通过增建多层停车场,舒缓交通阻塞问题,减少碳排放。 他也建议当局在市区增设垃圾桶,增加收集垃圾的次数。 符智发:将环保变成常态 市民符智发(37岁,商人)觉得,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环保,但知易行难。 他建议柔州政府或市政厅若要提升人民的环保意识,首先必须将环保变成一种常态。 他以亚太区域气候周为例,当局在来届活动时,或可增设互动环节与游戏,配合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在实体和线上展开狂风扫落叶的宣传活动,以大幅度增加全民的关注度,进而落实环保行动。 这包括在新山多个地点设立环保拍照打卡区,进行环保标语竞赛,设立神秘礼物、幸运抽奖活动、环保小卫士奖等。 新山市长:艺术装置将永久保留 新山市长拿督莫哈末诺阿占早前接受访问时说,这些海马和儒艮艺术装置将永久保留在新山市中心。 他指出,这些艺术装置共动用1万个铝罐和5000个矿泉水瓶制作而成。 他解释,艺术装置以海马和儒艮为主,是为了反映当前海洋生物遭气候变迁影响和威胁。 他指出,2023年亚太区域气候周活动共吸引来自逾100个国家和地区约2500名代表赴会。除了海洋生物艺术装置,市区也增添了与环保相关的壁画。 此外,为倡导节能减碳,市政厅在新山多个地点设置电动滑板使用站。民众可通过Apple Store或Google play下载“Beam”手机应用程式,兑换免费积分使用。 电动滑板使用站分设在富力广场停车场、亚逸摩烈监狱、柔佛国际会展中心附近及新山黄亚福街一带。 另一方面,天然资源、环境、气候变化部长聂纳兹米早前在活动开幕礼上致词时表示,我国定下目标,希望最早能在2050年达至温室气体零排放愿景。 当时,他称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虽仅占全球0.69%,但人均排放量却高于全球水平。 他表示,我国深受气候变迁影响,单是去年,洪灾令国家蒙受逾6亿令吉的经济损失,也危及生物的多元性,加剧水资源匮乏和食物安全风险。
1年前
大柔佛焦点
都市动态
鬼仔巷藏“龙月双辉” 中秋艺术装置展展至10月8
吉隆坡热门景点鬼仔巷,又有新的艺术装置,这次是一条巨型的“白龙”!
2年前
都市动态
都市动态
艺术装置点缀捷运站 欢迎民众拍照打卡
配合“艺术在移动”项目,城市复兴公司“Think City”成为交通部的策略伙伴,将公共交通及艺术连接,并提升我国公共社区。配合该项目,中央艺术坊轻快铁站及捷运站连接处,设立艺术装置供民众拍照打卡。
2年前
都市动态
大柔佛焦点
青年从家乡找灵感精心打造 为永平增添艺术装置
从家乡日常生活情景找到灵感,永平一名青年精心打造两个半透明艺术装置,分别置放在永平两个地点供民众欣赏及打卡,希望能为永平居民增添一些乐趣。
3年前
大柔佛焦点
国际拼盘
塑料沙滩球吁环保
以色列艺术家塔天尼扎克斯周三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戈登海滩展出了一个从海滩上收集到的塑料垃圾制成的大型沙滩球的艺术装置。
3年前
国际拼盘
大柔佛
沙威文化街添艺术装置 文创社绘壁画迎开斋节
(古来29日讯)受疫情影响暂停活动多时,加拉巴沙威文创社配合开斋佳节的到来,特为沙威文化街增添富马来色彩的艺术装置,迎接开斋佳节到来的同时,也希望吸引更多游客打卡。
3年前
大柔佛
更多艺术装置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