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新闻资料
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英文

2月前2.6万点阅
2月前2.2千点阅
3月前3.4千点阅
5月前9.5千点阅
6月前984点阅
6月前5.1千点阅
7月前11.1万点阅
7月前1.2千点阅
9月前582点阅
10月前17.8万点阅
(新加坡14日讯)今年内回新加坡定居,林湘萍忧虑爱儿课业,星友徐若瑄义气代找补习老师,线上恶补英文。 人在狮城的林湘萍昨天接受《新明日报》专访,落落大方透露,“房事”已于去年搞定,是靠近中部的公寓,目前正在进行装修。 “家具、厨具,应该都会重新再买。”被问到会不会将台北的住家用品全数“搬”回新,她这么说。 其实现阶段最伤脑筋的是她爱儿的课业,湘萍的儿子在台北念的是国际学校,今年10岁的他,回新理应念小学四年级,不过,湘萍联系上当地相关学校时,校方表示,必须先进行测验、检测课业水平,再看他适合上哪个班次。 了解狮城教育体系严格,湘萍开始担心儿子跟不上,星友徐若瑄非常够朋友,立即帮她找本地的补习老师,包括教过她儿子补习的老师助一臂之力,“补习老师还以线上的方式为我儿子补英文,真得谢谢老师,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谢谢徐若瑄!” 除了英文,华文也须重新适应,主要是台湾的华文以繁体字教学、学生牢记的是注音符号,新加坡用的是简体字、学的是汉语拼音,对学童来说,一切都得重新调整。 “目前还没找到华文老师,身为一个妈妈,我无法不紧张,我担心儿子的适应能力,不知道他能不能融入这样的教育制度。”湘萍说,看来她也是个“紧张妈妈”。 7岁的女儿刚升上一年级,倒没什么好担心。 举家回新定居 期待又忐忑 湘萍的另一半Alex(田恩沛)由于经营家族企业,日后恐怕就得当空中飞人,飞来飞去,湘萍表示,台北的住家继续保留,方便老公回台有个安乐窝。 湘萍在台湾生活了10年,有自己的朋友圈,她厨艺不错,还常亲自下厨招待朋友大快朵颐,想到自己即将返新,心情五味杂陈,除了充满期待,有感自己一切重新开始,内心也是忐忑不安的,虽说在地亲朋戚友多,但对台湾建立了巩固友情的朋友,同样也舍不得。 “不过,也有些朋友态度很正面,像贾静雯就说,‘以后我们去新加坡看你啰’!” 为了不让朋友破费,贴心的湘萍将新居腾出一个客房,方便朋友去新加坡入住无花费压力。 湘萍这一次返新除了出席活动,也为了拍广告,她透露拍的是益生菌广告,幕后推手自然是当地艺人演艺广告公司老板郑国辉(Alan Tay)。 提到拍广告,她感恩在台湾生活多年,并没有被遗忘。今年上半年至少拍三个广告。 “我是个饮水思源的人,很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一次回新,也约了商家餐叙,感谢他们一直给我曝光的机会。” “干爹”萧敬腾要送吉他 湘萍在台湾娱乐圈的人脉很广,除了徐若瑄、林心如、杨采妮、贾静雯等等都是交情不错的朋友,湘萍一家今年初曾回新,碰上老萧萧敬腾在当地开唱就去捧场,“老萧是我儿子的“干爹”啊,儿子看到老萧在演唱会上弹吉他,惊呼太帅了,他也想学弹吉他,还说自己要出名!”湘萍边说边笑。 老萧知道“干儿子”要学弹吉他,豪气放话:如果他能弹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就送他一把吉他! 这对湘萍儿子是莫大的鼓舞,老公听爱儿那么说,马上说要让儿子恶补弹吉他的技术。 湘萍今年初已回新几次,本月初因为手上有泰莱史薇芙(Taylor Swift)的演唱会门票,她提前在本月8日当天飞回新,行程匆忙,她还制作友谊手链、买了周边T恤,看得非常嗨。 虽有邀约 暂无法接剧 本月17日,她将再飞回台北,记者问她,今年内若有新传媒邀约,她会否接拍? “其实已有片约上门,但我已表明,目前最重要的,是把家庭安顿好,所以恐怕暂时无法接拍任何新剧。” 尽管这些年主要时间都奉献给家庭、孩子,但湘萍对演艺工作热忱不减,她亲自执导取材癌母事迹的短片《希望》,推出之后取得非常良好的回响,记者问她仍会继续拍第二部短片吗?她没有把话说死:“随缘吧。”
10月前1.9千点阅
11月前10.0千点阅
1年前1.4千点阅
与许多政治领袖不同,邱吉尔竟然不是精英出生。虽出生贵族世家,父亲是财长,父母也很注重教育,他在学生时代却一直是个成绩几乎垫底的“问题学生”。 忘了我是在哪个机缘巧合下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带领英国对抗纳粹德国的首相邱吉尔,除了是20世纪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领袖,竟然也还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特别的是,他得的是文学奖,而不是和平奖。 所以,某日在沙亚南拉惹敦乌达图书馆发现他的著作 My Early Life (暂译《我的早年》)时,就很想借阅。但图书馆员说,这本书是雪兰莪苏丹捐赠的,只限在馆内阅读,不外借。幸好后来在亚马逊上找到电子版,虽然纸本书上应有的图片在电子版上都显示不出来,没鱼虾也好,凑合着看聊胜于无。 邱吉尔出生于1874年,5岁前居于爱尔兰。《我的早年》从他最早的童年记忆——在爱尔兰的生活片段开始,到他26岁初次当选国会议员后最初的议会经历为止。 我佩服邱吉尔在二战爆发之前就坚定反对纳粹主义的洞见,也钦佩他在二战期间不妥协地领导英国人对抗纳粹德国——即使整个欧洲已沦陷,仅剩有岛国优势的英国负隅顽抗。但他的书中时而出现的帝国主义思想,甚至种族歧视,却让我想翻白眼。 [vip_content_start] 即便如此,这对我来说依然是本有趣的书。首先,书里记载的事发生在19世纪末,距今一百多年。相对于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一百多年很短;可是这一百多年却是人类的大加速期,科技更是光速发展。假设某甲从19世纪初穿越100年到20世纪初,而某乙则从20世纪初穿越到21世纪初,后者受到到冲击恐怕远超某甲。 1899年第二次波尔战争(Second Boer War)爆发后,原已退役的邱吉尔获得报社委托,以战地通讯员的身分,随着雷德弗斯·布勒上将(General Sir Redvers Buller)率领的英国军队出发到南非。即使战争已经开打,他们也只能慢悠悠地乘了两周的船才抵达开普敦。那两个星期间,正漂洋过海的他们对战场发生的事一无所知,只因当时还没有无线电。 而今天,连局外人的我们也几乎可以即时知道远方的战场发生了什么事。对比之下,几乎觉得不可思议了。 成绩不佳的“问题学生” 其次,在他当选议员投身政界之前,邱吉尔是个骑兵,先后在古巴、印度、苏丹和南非参与多场战役,好几次死里逃生。在南非虽被俘,也成功越狱,然后在误打误撞下遇到贵人的帮助下逃出敌军的领地(俘虏他的是后来当上南非联邦第一任总理的路易斯·博塔,两人后来还成了私交甚笃的盟友)。读他这些经历,只觉他的人生既戏剧化又常有莫名的好运。 不过,最意想不到的是,与许多政治领袖不同,邱吉尔竟然不是精英出身。虽出生贵族世家,父亲是财长,父母也很注重教育,他在学生时代却一直是个成绩几乎垫底的“问题学生”;而且他也不曾上过大学。在哈罗公学入学试的拉丁文考试,他交白卷;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也是考了三次才考上。 他后来的成就证明了他其实并非资质不佳。在校成绩不佳,究其原因是当时英国的教育体制偏重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而这些刚好是他的弱项。正如我们现在的主流教育偏重语文和数理,在这两方面较强的学生会学习得相对顺利;而天赋在其他领域的孩子就常被误解为“笨”或不努力。 有趣的是,在哈罗公学,当优秀生们学拉丁文、希腊文等较“高级”的学科时,“放牛班”的邱吉尔只能学英文,却正合他意。可以专心学英文,为他后来的写作和演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人生真是处处有惊喜啊。
1年前56点阅
1年前7.6千点阅
前文提要/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论语》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后面,紧接着便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缘故吧! 有所不知,有所不懂,是人之常情,不宜求全责备。学无止境嘛!不过,由于我执在作怪,人有时候会仗着我慢,任其不懂,不自反省,进而做出不懂事、不懂礼貌、信口雌黄的行为来。这些都属于“不知”的范围。但孔子不生闷气,依然诲人不倦,为之开示,不但不希求人家立刻觉悟,连这“不希求”的想法也没有。过去有不少人把“人不知而不愠”解释成自己心中怀道,即使不为人之所知,也不怨恨。这未免忒将孔子看得小了!孔子怎会有“我是怀道者”的念头呢?《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世人往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五四”以来,许多人爱批判孔子,恰如子贡所言:“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不懂,要问。您可以下乡一一请教各处父老,“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即使跟前没有您看得上眼或有资格指教您的人,您也大可以去请问古人。古人往矣,而古书在。开卷有益,问问无声的老师,定然可以释疑解惑的。 人本该“学而时习之”,所学能落实、用得上,自然“不亦说(悦)乎”了。“说(悦)”字从“兑”。说到做到叫“兑”。懂了,自然做得到。做不到,非真懂。做到了,就有能够兑现的快乐。装出来的嘻嘻哈哈没有用,只会令人越发空虚。不要不懂装懂。懂则悦,不懂则不悦。懂么? 不懂?要问! ● 集市 缘,令那些到人间来做亲友的人,暂时相遇。好比集市上的客人,一时云集,很快却要或先或后,一一散去,如同朝露一般。 在南洋,集市叫巴刹,可谓无人不晓;在新疆,集市叫巴扎,也是尽人皆知。一般书籍会告诉您“巴扎”是bazar的译音,原是波斯语,而“巴刹”是马来语pasar的译音,也借自波斯语。库珀(A. E. Coope)编纂、麦克米伦1976年版的《巫英词典》(Malay-English Dictionary)就注明pasar来自波斯语(Pers.),英文拼作bazaar: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全面。 南洋的“巴刹”,广府话原有两个读音,一是pa sat,一是pa cat,前者是马来语pasar的译音,后者是淡米尔语pacar的译音。由于最终普及开来的是马来语的pasar,久而久之,淡语曾起过的历史作用便遭淡忘了。更由于华语普通话的推广,“巴刹”的华语读音一经规范,其中的“刹”据说要读如刹(煞)车的“刹”,不能读成深山古刹的“刹”。这两种因素交加在一起,大众便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巴刹”是pasar的“华语”译音了。 其实,我们看旁遮普语的bajar,就知道它是直接来自bazar;再看马来语的pasar,就知道它不是,而是经过另一种印度语言的转手,那就是榜噶哩语(孟加拉语)的pasara了。 ● 瓜 《旧约》记载,以色列人回忆他们在埃及吃过一种叫abattich的甜瓜(〈民数记〉11:5),这应是尼罗河流域一种形似南瓜、蜜瓜的瓜属作物。〈以赛亚书〉1:8还将“锡安女儿”(指耶路撒冷城)比喻为“瓜田的茅屋”。司密(W. Smith)的《圣经词典》(Dictionary of the Bible)第1880页指出:以色列人所说的abattich相当于阿拉伯人所谓的batikh,都泛指瓜。它不一定是某些《圣经》译者所译的西瓜。 库珀的《巫英词典》没有注明马来语betik一词的来源,这不能不说是他的疏忽。显然,betik就是batikh,只是进入马来语后改指木瓜,也许因为木瓜不失为一种甜瓜的缘故吧。 ● 芋颅头 芋圆是福建小吃。闽俗把搓芋圆比成摩挲光头,故称光头佬为“芋圆头”或“芋颅头”,见于下列这一阕童韵: 芋颅头,硞橄榄。 十二岁,做阿嫲。 “阿嫲!”长,“阿嫲!”短。 阿嫲偷食油炸粿 。(按:闽音“榄”na与“嫲”ma 押韵,“短”te与“粿”ke 押韵) 地方戏有一出故事,讲述刘全(闽音 lau tsuan)的妻子李翠莲因为拔金钗施僧,被刘全责骂,愤而自缢,留下孩子,思母啼哭。刘全自悔,但求一死。正巧皇榜招募愿往地府向阎王进献南瓜的人。刘全便揭了皇榜,以死进瓜。这在过去是妇孺皆知的故事,《西游记》第11回就有“进瓜果刘全续配”一大段,《聊斋志异》也提到城隍庙内有刘全献瓜的塑像。不过,笔者年少时听长辈讲古,其中并无翠莲施僧的情节,而是说翠莲在家里照顾孩子,孩子啼哭时,翠莲便让孩子摩挲她的膝盖,哄孩子道:“来,来挲芋颅头。”刘全回家,孩子也吵着父亲要“挲芋颅头”。刘全误会妻子趁丈夫不在家时,勾搭上了某个光头佬,便大骂翠莲,翠莲遂羞愤自缢而死。后来,皇帝的御妹在御花园荡秋千时,被鬼仔(闽语指鬼卒)铰断绳索,当场摔死,翠莲便借尸还魂,而刘全献瓜还阳,奉旨与御妹续配。 至于翠莲的孩子看见母亲变成了御妹的模样,只是声音依旧是翠莲的声音,是否还要母亲让她“挲芋颅头”,那就留给听故事的人自己去想像了! 笔者所知有限,相信一定还有别的方言的版本。希望您也能把听过的版本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好么? 语林续拾(上)/鹰童(居銮)
1年前5.1千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