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菜市场

他是一个爱逛菜市场的男人,所以他写了《男人的菜市场》,从男性的角度去谈逛菜市场的乐趣。 他也是一个火车迷,喜欢搭火车走遍大城小镇,把旅途所见写了《11元的铁道旅行》。在低碳这个词还未为人所提起前,他已经实践低碳生活,他就是台湾自然文学作家刘克襄。 对马来西亚并不陌生的刘克襄,每次来马总会找一个巴刹逛,接地气的看看巴刹的道地食材,跟小贩聊聊食物的味道,感受本地巴刹的“热带风情”。 报道:本刊 张露华 摄影:本报 陈敬晖 这次应邀来马参加诚品吉隆坡书店主办的“台湾文学系列讲座”,趁着空档就自个儿从下榻的武吉免登区酒店,探险似的走路到半山芭巴刹,这样的路程恐怕也没有多少个本地人尝试过。 他形容,这是一段惊险的旅程,走着走着行人道会凭空消失,然后要与车争路继续走下去;走下走下前面又出现一个窟窿,必须绕道而过,让他印象深刻。 逛菜市场是他在台湾的日常,每去到一个地方都想了解当地的传统菜市场,因此就上网搜索,知道吉隆坡有这么一个传统巴刹,就决定冒险走一回。 被问到“到此一游”后,对半山芭巴刹印象如何时 ?他说:“半山芭的景象,是60年代的台湾菜市场才有,想不到这里还存在。走在这里面就对照着过去(台湾),所以更有所感,也让我知道要改革一个市场的困难度有多高!” 那有没有看过在半山芭巴刹取景的《富都青年》这部电影?他又说:“我知道《富都青年》这部戏,但还没有看,这次走了一趟,回去后我一定要看!” 最爱大马咖椰 大马被誉为美食天堂,多元种族也造就了多元美食,但刘克襄钟爱的大马美食,竟然是我们日常不过的烤面包里面的咖椰,第一次尝到后就爱上它,甚至发生了“咖椰爆炸”的难忘经历。 他回想起那次的“咖椰爆炸”事件时不禁笑了笑说,当他第一次尝试到南洋经典早餐烤面包,就迷上了那一抹咖椰味道,这是他在台湾从未吃过的面包酱。于是回国之前,他特地买了一罐咖椰,用衣服卷起来放入行李箱,打算回去后慢慢品尝。 当他回到家,打开行李时禁不住当场哀嚎,因为行李箱里那罐咖椰不堪高压炸开了,行李箱里的衣物都沾上咖椰,不必涂在面包上,就可以嗅到那股浓浓的咖椰香味。 “之后我把所有衣物及行李箱都彻底清洗,但衣物还是留着咖椰的味道,那次经验到现在还忘不了。虽然情况很惨烈,但我还是很喜欢咖椰!” 所以第一站带他到半山芭富都综合商业大厦(ICC Pudu)的美食中心吃早餐时,见到餐牌上有烤面包,二话不说就只点了它,搭配一杯海南咖啡,开始了他的吉隆坡巴刹游的第一餐。 他表示,虽然光顾过吉隆坡不少熟食中心,但ICC Pudu给他很特别的感觉,好像回到台湾八九十年代,而且台湾也没有这样的集合各种熟食的食肆,人气沸腾,充满生命力。 他自言已经不会走一般观光旅游路线,比较偏向逛菜市场。 “也可能因为年纪到了一个阶段的关系,更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会像几年前初认识马来西亚那样,四处找旅游景点。 这次知道自己要什么,是一种温习与更深入了解大马的状态比较多,游走得更到位,这对一个作家来说,会更有写作欲望及想要写更多的东西。” 与小贩对话 感受人文风情 当他来到第二个巴刹──蕉赖11哩巴刹后,这种想写更多东西的想法更油然而生,想写的话题是一根油条。 他说:“我回去想写一根油条。来到这个巴刹后,发现小小的巴刹就有3个卖油条的摊位,这种情况在台湾是看不到的。” 当天下午,他就在自己脸书专页上写了这么一段:技巧性开门见山地探问,是否有硼砂的使用。老板坚决表示,他们几乎不用硼砂,也不用碱水。加上,多人购买食用,委实无必要用硼砂延长食用的时间。 刘克襄表示,自己是安溪人,在台湾有读安溪历史,而蕉赖11哩巴刹是一个以福建人居多的社区,所以他在这里遇到安溪人,与小贩对话,让他对安溪产生更大兴趣,回去后会更想了解安溪与南洋的关系。 逛了两个巴刹之后,他发现一个有趣的人文现象。他在半山芭没有听到华语的对话,却听到日本人的对话及买菜,当下真的有被吓到,因为日本人素以爱清洁见称。在简单交谈下,才知道他们是居住在大马的日本人。 去到蕉赖11哩巴刹,听到熟悉的福建话,刘克襄顿时有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小贩知道他是来自台湾后也备感亲切,更对他述说着对彼邦(台湾)亲人的思念。 “虽然是很小的事,却能够捉得到西马大都会里一些比较隐藏的庶民生活东西,对我来说走这么一趟就值得了!” “在我个人来说,吉隆坡的新地标只是一栋很冷的建筑物,我更喜欢来这边找一些人带风味的东西,这些人文风情常会让我对照台湾的风物。” 他也看过好些大马作家书写下的大马,写的是人物、自然生态,原始环境或过去的历史,但他还没有看到书写城市的作品,他很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作品来认识马来西亚。 惊艳邂逅老鼠粉 刘克襄在逛着蕉赖11哩巴刹时,经过一个卖面食的摊位时,脸上出现一个问号,想问又不知怎么开口,于是他问了记者:“我想问,什么是老鼠粉?我昨天在走路去半山芭巴刹时,也看到一些档口上写着老鼠粉,那是什么来的?” 解开疑云后,他恍然大悟的说:“原来是一种面食。昨天我看到那些档口上写着老鼠粉时,就很好奇到底是什么东西?是用来捉老鼠的吗?但它又出现食摊上,我也不敢去问人家这老鼠粉到底是什么,心里一直很纳闷。” 随后带他去一家餐馆用午餐时,刚好餐牌上有瓦煲老鼠粉这道面食,就点了这道食物,让他亲眼亲口验证。 当食物上桌时,刘克襄第一眼看到就说:“原来老鼠粉是长这样的,不就是我们台湾的米苔目吗?” 边吃边谈米苔目这个话题时,他说,大马的老鼠粉与台湾的米苔目有些不同,这里的老鼠粉是两头尖尖的,台湾的只有手工做的两头才会尖尖,大部分都是平头的机器做的,色泽也不尽相同。 “当你告诉我老鼠粉是一种面食时,我真的有种文化冲击的感觉,因为叫老鼠粉的东西,基本上应该是像辣椒粉之类调料,但被冠上老鼠这个词又觉得不是好东西的感觉,所以也不好意思问,怕被别人笑,没有想到竟然是米苔目!” 他表示,台湾米苔目煮法有炒也有汤,但有炒就不会有汤,有汤的通常不会有炒,当中客家人是以炒为主,闽南人则通常煮汤,还有一种米苔目冰的甜品,有机会去台湾一定要试一试。 谈起面食,他就提到在大马吃的福建面。这种粗大的面条在台湾叫做大面羹,是台中一种古早味食物。 “大面羹是台中农民做的传统点心。以前到了收成季节,附近亲友都会前来帮忙。收割完之后,农民就会用稻米根和韭菜做成大面羹来慰劳大家,在当时来说是一种便宜又有饱足感的食物。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这种景象,但像我这个年纪的台中人都应该有吃过大面羹,如今台中还有人在卖。” 是榴梿迷亦是火车迷 刘克襄也很爱大马榴梿,并说吃过大马榴梿后,就觉得泰国榴梿味道相差太多了。 他吃榴梿还吃出个人心得,觉得最好能吃上4个品种,才能比较哪一个品种最好吃。 他还记得有一年来马出席活动,主办当局特地安排了一众人到榴梿园大饱口福。抵受不住诱惑的他吃到停不了口,殊不知却吃上火,导致口腔溃疡,接下来的行程可就辛苦了,四处找凉水降火,所以他对榴梿是又爱又恨,每一个品种都想吃,但身子却受不了。 刘克襄是一名火车迷,在台湾经常办火车游活动,带人搭火车走遍台湾的大城小镇,也书写了多本有关台湾火车的著作。 他也特别喜欢大马的旧火车站,极具英殖民风采,与台湾火车站很不一样,所以这一次行程他也特地抽空去参观吉隆坡火车站,他在诚品吉隆坡的讲座会上提到,台湾的火车路线是环岛型,沿着火车路线可以绕一圈台湾。而大马火车路线则是呈“Y”字形,从南马北上就分成东海岸与西海岸两条路线,无法串连成环岛路线。 “我很想走一趟大马铁路游,刚好9月我会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讲课,逗留3个月,所以我会规划来一趟大马火车之旅。” 更多【人物】: 台湾作家马翊航/边学族语,边写族群文学 演员万芳/演出不是最终答案,每天不同的感受会产生新诠释 军事电影务求逼真激烈 ,徐添发:As real as it gets
2月前
3月前
每个周末的早上是妈妈和我的菜市场时间。平时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只能妈妈一个人去菜市场,扛着大袋小袋张罗我们想吃的,所以周末的早晨我们就会提着袋子一起去采购。 我喜欢菜市场的氛围。凌乱的商品、收音机里的福建歌、热闹的人群,搭配菜贩“来哦三篮10块哦”的吆喝声,用英文形容就是“很Happening”。 那天是个周末的早晨,摊贩前面排长龙,我拿着装满苦瓜的袋子在一旁等妈妈,静静的观察人来人往的菜市场好一阵子。菜市场里,无论是搬着水果、挑选着药材还是手里拿满袋子的人,都是叔叔阿姨辈。看了好久好久才看到一两个年轻人。当下我就在想,大部分家庭的膳食都还是爸爸妈妈在张罗,年轻人都不太出来一起买菜。 你下班回到家后看到冒烟的饭菜,其实都是妈妈早上去菜市场慢慢买回来的。她需要思考每个人喜欢吃什么、买哪一个比较划算、怎么个煮法你们才会喜欢,然后在人挤人的菜市场中战斗。 每个人都有周末,但如果大家可以把周末的一些时间用来陪家里的父母买个菜,你就会知道这任务有多不容易。 我最喜欢的是拉着妈妈的手把她手上的袋子都抢过来,然后拿着重重的菜篮一起在茶餐室里坐下。我聊着隔壁看报纸的大叔,再看着妈妈大口吃咖哩面,那是最完美的周末早晨。 更多作品: 李英子/九龙城寨 李英子/古董列车 李英子/孤独意识周
4月前
5月前
9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先生外出采购,我请他散买一些可以搭配菜肴的食材,比如辣椒两根,萝卜两根,番茄三颗,洋葱几颗不等,以烹煮数日晚饭的量为准。家附近设有批发霸市,那里的生鲜食材价格随市场价浮动,不怕谋暴利。无论散装或袋装的食材价格,皆以公斤计算,买袋装纯粹方便且能吃上一段时间。我宁可多出几次门,也不囤积食材,确保食材新鲜又能变换烹煮的材料。 听罢,先生笑说谁会买两根辣椒? 约半小时他提了一袋蔬果回来,我见有3根红辣椒,不禁会心一笑。他说真拿两根辣椒去称重,多难为情,他可买不下手。说来也是,一般人上市场买菜,小件的会抓一把,买叶菜类也会拿超过一束才付钱,意即买得大方,多买多吃。 我还未上幼儿园就跟祖父母上传统市场买肉买菜,至今认得不少食材,也习得买菜学问。走进传统市场犹如置身于小江湖,每个摊贩均是股势力,如何在买卖市场里游走自如,当中人际关系的拿捏成了关键。两老会跟有亲戚关系的摊贩买肉。老板说说话恭恭敬敬,听了毫无愠色,偶尔趁着没客人时还会多切一点瘦肉给我们。众所周知那摊的猪肉价格比其他摊位贵,我们倒是给足面子帮衬。 水产部分湿漉漉,我通常跟在祖母身边买菜。祖母不识字,凭经验记下各种蔬菜的名字,免得再问其名反被说成“狗买菜”。旁人听来说是玩笑话,却对不善言语的祖母形成压力,甚至叮嘱我别乱说话,乖乖跟着就好。 市场底层四分之一都是菜摊,祖母只跟几个相熟的女人买菜,付钱后,卖菜阿姨会多放一束青葱入袋,有时任祖母拿一两根辣椒,阿姨也没异议。 我年纪尚小,只看见贪小便宜的购物心态,要属谁赚谁亏,却摸不清所以然。向来好奇心强的我忍不住扯祖母衣角,指着刚装入袋子里的东西,说别摊也卖着相同的瓜,为何不在那买?祖母猛地甩开我,要我闭嘴,说这里买了就好。我一愣,瞧见挨在摊位台面上的女人脸色一沉,原来自己无意之中冒犯了卖菜阿姨。祖母赶紧付钱,离开前没多带青葱或辣椒了。 人与人之间的润滑技巧 后来与母亲一块逛露天早市,经过本地人摆卖一些自种蔬菜、水果的摊位,我俩会停留在某学生家长前。魏生的摊位有母亲爱吃的人心果。随意挑了七八颗付钱,好客的魏生念着母亲教过他的孩子,随即多抓几颗人心果入袋。此情此景,我仿佛回到似曾相似的岁月。每次路过魏生的摊位,我对母亲必买的行为感到嗤之以鼻。虽然如此,母亲还是念着魏生的好意,甚至见他摊位所剩无几,干脆买下水果让他收摊。 我看着袋子里畸形的木瓜,数十枚朝天椒,以及魏生收起遮阳伞时说谢谢的情景。再看看埋入人群里的母亲,终于明白卖方结账时释出的“善意”,不管有无需要,与买方只想满足心底贪小便宜心态,其实必须腾出空间相互交往——借由你给我好处,我将还予你的人情,乃寄予着彼此的美好期盼。只买两根辣椒或有不合情理之言,若买后还塞一两根入袋却是难能可贵,亦为人与人之间的润滑技巧。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