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金建希參與股價操縱案 韓國檢方決定重新調查
|
彭博社:中國擬豁免部分美國產品關稅 中外交部:不清楚細節
|
獨家 |
“沒失蹤想獨立生活” 19歲失聯女子聯絡警方報平安
|
反特朗普效應助攻 全球左派領袖重獲選民青睞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金建希參與股價操縱案 韓國檢方決定重新調查
|
彭博社:中國擬豁免部分美國產品關稅 中外交部:不清楚細節
|
獨家 |
“沒失蹤想獨立生活” 19歲失聯女子聯絡警方報平安
|
反特朗普效應助攻 全球左派領袖重獲選民青睞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
›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金建希参与股价操纵案 韩国检方决定重新调查
|
彭博社:中国拟豁免部分美国产品关税 中外交部:不清楚细节
|
独家 |
“没失踪想独立生活” 19岁失联女子联络警方报平安
|
反特朗普效应助攻 全球左派领袖重获选民青睐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金建希参与股价操纵案 韩国检方决定重新调查
|
彭博社:中国拟豁免部分美国产品关税 中外交部:不清楚细节
|
独家 |
“没失踪想独立生活” 19岁失联女子联络警方报平安
|
反特朗普效应助攻 全球左派领袖重获选民青睐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金建希参与股价操纵案 韩国检方决定重新调查
|
彭博社:中国拟豁免部分美国产品关税 中外交部:不清楚细节
|
独家 |
“没失踪想独立生活” 19岁失联女子联络警方报平安
|
反特朗普效应助攻 全球左派领袖重获选民青睐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金建希参与股价操纵案 韩国检方决定重新调查
|
彭博社:中国拟豁免部分美国产品关税 中外交部:不清楚细节
|
独家 |
“没失踪想独立生活” 19岁失联女子联络警方报平安
|
反特朗普效应助攻 全球左派领袖重获选民青睐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董橋
讀家
【愛書人在讀什麼?(上)第三篇】陳愐壯 / 偏愛關於書的書
我亂買書、亂讀書、亂送書。 那天跟冰螢相約在報館交書時,我把家裡帶來的二十多本書,又抽走了一本《如何閱讀一本書》,原因是缺了書衣,自己也很想重讀。 有兩本書——《查令十字路84號》以及《嗜書癮君子》書封沾了紅色汙漬(天氣太熱,沾上了某本融化掉的書皮),但因為真心喜歡,我還是選擇讓它們參展。書有很多種,但我偏愛“關於書店/圖書館的書”、“關於‘閱讀’的書”,以及“關於書的書”等。尤其是後者,我最喜歡讀“骨灰級”書蟲(比如艾可、董橋、傅月庵……)他們所寫的“書話”了——也許那不是書話,而是情話,是寫給書的一封封情書。他們讀的書,你不一定愛讀,更不一定買得到(一般人怎可能擁有艾可的西方古籍“搖籃本”?),但是從他們的文章,我們除了可以得到許多“冷”或“熱”知識,也能學到人家如何讀書和“寫”書。 編按:本期【全民讀書會】先摘錄6個參展人現場有貼堂的“愛書絮語”,讓你一睹為快。有空我們也一起到現場看看吧! 【“私の書房”聯展】 •日期:即日起至5月5日 •時間:11AM – 7PM •地點:閱心(城邦閱讀花園1樓) 相關文章: 【愛書人在讀什麼?(上)第一篇】曾毓林 / 閱讀就像要完成一塊人生的大拼圖 【愛書人在讀什麼?(上)第二篇】走進飲食文化世界 【愛書人在讀什麼?(上)第三篇】陳愐壯 / 寫給書的一封封情書 【愛書人在讀什麼?(上)第四篇】黃美錦 / 流著淚也直面生活 【愛書人在讀什麼?(上)第五篇】羅詠京 / 雜食讀者的書房 【愛書人在讀什麼?(上)第六篇】馬保靖 / 藏書人的潔癖:“頂不順”精裝書,和書衣書腰!
3天前
讀家
花蹤
【花蹤薈萃】開往南邊的文學慢船/蔡興隆(馬華作家)
花蹤文學獎,我的老東家星洲日報數十年來獻給這片土地的文學盛典,今年大膽破格移師南邊大城新山,消息傳出來時,南邊眾人眾地,傳出各種呼聲,我自己就在身邊文藝圈奔走呼告了好幾輪,好像自家在辦喜事。 三十多年前創辦時,文藝小青年們個個摩拳擦掌,每兩年似乎就等著登上聖堂決戰,我也悄悄參賽過幾屆,不是我自誇,真的是從來沒有入圍過決審,久而久之就明白了,眾神聚集的文學聖殿,有些人是周身刀把把利的文學戰士(龔萬輝許裕全,我就是在說你們~),有些人適合起鬨鼓掌熱場,有些人堅定溫柔擔任文學小信徒,各司其職,這才是好看的文學版圖。 2019年,花蹤將香港名家董橋先生邀請到吉隆坡演講領獎,當年憑著《野豬渡河》再創小說奇幻光芒的張貴興,也從臺北回來準備領取馬華文學大獎,我和友人驅車300公里前進文化宮,在觀眾席中,默默聆聽名家述說,世界那麼聒噪,為何我們還需要文學,為何還要安坐在電腦前孤單寫作? 到了2022年,殘酷的疫情後,陪伴入圍新詩決審的農夫詩人回到吉隆坡參與第16屆花蹤,開場前和同樣遠道而來的小曼老師寒暄,又越過幾排座位和紫藤掌舵人林福南老闆抬槓,林老闆當晚要為第一次創立的武俠短篇小說獎擔任引薦人,已然仙去的林老闆,笑聲朗朗,長在我心。 花蹤像是一片能量蓬勃的漩渦,它吸引眾多文學愛好者蜂擁而前,但不吞噬,而是彷彿在漩渦中心醞釀更嶄新的文學之心,滋潤乾燥的土地,喚醒我們文字書寫的時代光芒,我寫故我在。 這艘巨型的慢船請你慢慢開,文學的技藝如同千手觀音,一則又一則戲如人生的故事在文字下綻放,何其有幸,我們這個年代還有花蹤。 前,但不吞噬,而是彷彿在漩渦中心醞釀更嶄新的文學之心,滋潤乾燥的土地,喚醒我們文字書寫的時代光芒,我寫故我在。 這艘巨型的慢船請你慢慢開,文學的技藝如同千手觀音,一則又一則戲如人生的故事在文字下綻放,何其有幸,我們這個年代還有花蹤。 相關文章: 【花蹤薈萃】念念花蹤/靈子(馬華作家) 【花蹤薈萃】花蹤綻放至邊城/許通元(南方大學學院 馬華文學館) 【花蹤薈萃】花蹤與我/李開璇(馬華作家) 【花蹤薈萃】這是我的花/鄭羽倫(馬華詩人)
7月前
花蹤
物外遊
光頭佬/一生無憾
某年中秋節,小賴突而蒞訪翰墨軒,倆人聊到興起,小賴突然心血來潮,說既然你那麼喜歡閱讀董橋先生的著作,不如我來打個電話給董先生,順便讓你和他老人家聊幾句。那一通電話,害光頭佬緊張到半死,就連說話也會舌頭打結,結結巴巴……
8月前
物外遊
讀家
梁文聰 / 擁有黃山料……是否一件羞恥的事?
為了深入研究黃山料,我需要一個山料粉,而且是言之有物,智能正常以及不會一語不合就跟我吵架絕交的人。說真的這還真不容易,但還是被我找到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喜歡黃山料的朋友:成先生。 “哪一些書你們覺得光是擁有就是一種羞恥?” 當然,羞恥只是玩笑話,純粹咱們這些自命清高、惡毒文青對暢銷作家、通俗文學的戲謔與自嘲。 我想,恥感清單上大抵就是《愛情教主的三十六計》、《人生的一百個必勝法》、《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諸如此類的,封面是作家的臉的系列吧。 近年則多了一個名字——黃山料。 最初看到此人是幾年前他在做自媒體的時候:鮮肉、童顏,很有特色的瞇瞇眼,挺有辨識度的,看起來溫溫吞吞人畜無害,但不知為何總覺得有點裝、有點端,總是講著故作高深的話,好像已經看透人生歷盡千帆,但內容空乏,既不精闢,亦無韻致,更沒有什麼說服力,不明白怎麼那麼多人轉發他。 然後看著他走紅,也開始看見有很多人罵他,好奇之下閱讀他的文字,頓感無比驚訝、困惑…… 什麼?就這? 我怎麼好像看了什麼卻好像什麼都沒看? 甚至覺得像ChatGPT生產出來的東西,似是而非,有形無神。 這種神奇的感覺,讓我想起當年黃小琥的那首:“相愛沒有那麼容易,每個人有他的脾氣……”那時候市面上痴男怨女都集體感動,說歌詞寫得太有深度了那般讓我“黑人問號”…… 等等,就這? 你們是沒聽過林夕方文山黃偉文嗎? 難道不想吃些好的嗎…… 但黃山料就是紅了,還越來越紅。紅到已然成為一種現象,成為當代的一個符號。無論我們喜歡他還是討厭他,都無法避開他。他總會流傳在社交媒體,稱霸在各大暢銷排行榜上,風風火火地出現在每年的KLCC書展裡。 他的文字我無法理解,他講的那些懸浮幹話(例如:“月薪25萬及3萬的人煩惱是相同的”)也著實讓我翻白眼。慶幸的是不喜歡他的人很多,在歲月流淌中奚落他嘲笑他已成我輩中人的休閒日常。 有時候也會覺得自己好討厭,偶爾也會抿心自問——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文人相輕嗎?難道就不能Shut the fuck up 開心地看著人家享受你不屑的嗎?非得要say something不可嗎? 我想,或許是時候該踏出同溫層,放下批判、偏見,嘗試去理解另一些人、另一個世界。 與山料粉的傾情對話 為了深入研究黃山料,我需要一個山料粉,而且是言之有物,智能正常以及不會一語不合就跟我吵架絕交的人。說真的這還真不容易,但還是被我找到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喜歡黃山料的朋友,成先生。 我:“Tell me everything.” “閱讀他的東西時,有一種同伴感,雖然生活依然孤獨,但是至少在孤獨裡有個伴。例如他說過:沒人有義務懂你,也沒有人應該照顧你的情緒。每次我情緒發作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沒有人在乎你長大了該自己學會包紮自己的傷口,不需要在那邊唉唉叫……或許對你們“大人”來說,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但是情緒失控的時候,總是想要撒嬌,哪怕是沒關係有我在啊之類的廢話也好……你這個鄙視的表情哈哈哈哈,好啦他的書就是生活小品,也不適合成年人。”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奇怪,你不是那種沒看書的人,不是沒見過世面的,若說溫暖療愈、主打陪伴和提供情緒價值,不是還有很多更好的選擇嗎?” “的確有其他選擇,但是吃不下啊!現代人都怕說教,討厭居高臨下的教主和智者。” 我:“我理解如今的讀者、年輕人不喜歡看長文而傾向金句,但要說金句,一針見血無過於李碧華,哪怕如今許多人不屑的張小嫻,光是她那句——戀愛讓人變回小孩,而分手卻讓我們學會如何當一個大人……就足以讓她名垂千古。黃山料有哪個金句可堪同列?” “對我來說是:有時分開,是為了讓彼此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就這?這不是我日常會講的話嗎?” 這現象很有趣,我們每每苦口婆心對身邊的朋友講一百萬個金句他都沒反應,然後不知哪來的抖音、IG網美的什麼智慧疼痛、扎心傷感語錄,他卻突然醍醐灌頂,奉若神明……我的真的是白眼翻到上西天還看見如來佛祖並與他對視一眼。 “哈哈哈,要配上時間地利人和,還有催情的音樂。” 我:“我知道了,以後我說話前會佈置環境和開背景音樂。” “太不符合你的人設了,而且以你的好笑對方只會笑場。” 我:“也是,最近手機螢幕裂了,人們看見都會問我手機怎麼了,我都說:不小心摔碎了,跟我的人生一樣,然後大家就會大笑……我想要是黃山料,他應該會說:有時候人生的裂縫不是壞事,反而會帶來莞爾一笑,因為有裂縫,光才能照進來……” “黃山料會更淺白。” 我:“他會怎麼說?” “人生碎了也沒關係,總有人心疼,最重要的是你要心疼自己。人生不是努力變得完美,而是努力讓不完美變得有趣。” ……我又看到佛祖了。 鄙視黃山料,瞭解黃山料,成為黃山料 “我有努力去嘗試拿起他的書閱讀,但很奇怪,好像生理本能的會 blank 掉,我看他的文字整個畫面是糊的,而且又很多贅字,絮絮叨叨。” 我還是不明白為何我就是Get不到,明明每個字都淺到一個爆可是組在一起我便眼前盡是迷濛,難不成是需要破譯方式還是有什麼閱讀門檻。 “說真的我也不覺得他寫得好,但是情緒價值這件事是跟寫得好不好無關的。可能是他會給到粉絲一種朋友般的溫暖吧,例如他會跟粉絲在網上聊天,在書展會主動抱抱每一個讀者,給受了傷卻不敢討拍的讀者一個藉口。我曾在簽書會觀察讀者的反應,他的讀者很多我看到就是眼神空洞,像重病傷患,感覺風吹一吹就要散的那種。這些人都很需要被溫暖,生活中卻遙不可及,無法擁有。” 我:“蔣勳、陶傑、董橋、劉墉要抱你呢?” “你說這些高大上的人會抱我們嗎?” 說得也是。 我想,應該是一種茫茫人海中遇到“同類”的感覺吧?一種互相扶持,一起成長的陪伴。如果人生就是不斷在修行練功,有時候一個比自己高一、兩班的師兄手把手教你,會比一代宗師站在高處對你仙人指路、拈花微笑來的好。 “好比求學時代我們不會找老師做功課,而會找同學,哪怕他糊塗搞錯,那就交叉感染要死一起死唄。” 聽到這心中撲哧一笑,豈不是《甄嬛傳》齊妃給富察貴人講考題,考試十分的幫五分的補習。 不過,我也逐漸理解了。在這個菁英社會,讓底層老百姓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情感,連多愁善感、脆弱迷惘的權力也被剝奪。人在受傷、痛苦的時候,往往會變成孩子,只聽得懂最淺白的話,只吃得下軟軟糯糯的東西。但有時候恰恰是這軟糯的東西,在某個時候能給人力量,甚至救人一命。 比起網上流傳的各種有毒的思維,隱藏在糖衣裡的PUA,陰騭詭道的厚黑學以及那些“狂情貝勒僑格格”、“霸道總裁愛上我”……罷了你們還是奔向黃山料吧。 是不是可以說,山料雖可恥,但有用……?(日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我問你最後一個問題,你給我說實話。如果黃山料是個邋遢猥瑣中年大叔,你還會粉他嗎?” “毀滅吧,直接灰飛煙滅。” 更多文章: 作家黃山料 / 被罵亦是被看見 成安然:我樂於做山料粉 臉書文章3則/梁文聰 那一晚,他因為一扇門而哭了/梁文聰 網友 / 梁文聰(自謔:“敗壞青年”)
10月前
讀家
物外遊
光頭佬/舊時明月……
昔日嘗聞老輩文人緬懷過往時,提到那些年文化人非常重視的《明報月刊》,總是迫不及待地要在第一時間內,快手快腳在報攤上買一本來閱讀,一睹為快。友儕間經常會在聚首時,喟嘆一聲:“明月幾時有……
12月前
物外遊
即時國際
前香港蘋果日報社長董橋 新書遭中國下架
據報道,散文作家、前香港蘋果日報社長董橋的3本著作在中國大陸下架。先前傳出,在“反送中”運動期間,董橋曾就如何號召港人上街遊行向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獻計。
1年前
即時國際
物外遊
光頭佬/曾經寓目
古人睿智,在前人或前輩收藏家的觀念中,“曾經我眼,即為我有”的胸襟是非常崇高的修養。君不見,從前的藏畫印文中不乏類似“某某寓目”,或是“某某經眼”的收藏章,意即我看過了,欣賞過了,算是曾經擁有過了……
1年前
物外遊
物外遊
光頭佬/翰墨因緣舊,煙雲供養宜!
昔日嘗見清代大書法家伊秉綬隸書楹聯:“翰墨因緣舊,煙雲供養宜。”字好聯佳,精彩絕倫,個人非常喜歡。現在回想起來,吾人與董先生的這一段翰墨良緣,不是正好也契合了這對聯文的意思嗎……
1年前
物外遊
物外遊
光頭佬/尋開心
前陣子在微信上看到胡洪俠先生在“夜書房”寫道,所謂的“書林得趣”,究竟於書林中取擷的是何趣呢?究其實,不外乎書趣、理趣、樂趣爾。“得趣”為何?其實也沒啥,就是樂趣,讓自己開心罷了……
1年前
物外遊
物外遊
光頭佬/搜訪舊書,全靠機緣!
董公這一冊珍貴的《訪書小錄》線裝書是由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的彭磊先生手工鐫版,並且由廣陵祥順坊裝訂成冊,一函一冊,製作十分嚴謹,用紙極之講究,不啻為現代之善本也……
2年前
物外遊
物外遊
光頭佬/生涯一蠹魚!
友儕之中,不乏好與蠹魚為伍之徒。成日於舊紙堆中“摸打滾爬”,說什麼舊紙猶有香,樂此而不疲之餘,尚能秉承以書養書之志,在退休後,開辦一爿舊書店來頤養天年,自娛娛人的,惟吾友香江鬍鬚佬是也……
2年前
物外遊
星雲
【如意安詳】我看著舒服/何國忠
買的書都讀完嗎?本可不必回答,卻有很多人愛問。讀書可快可慢,可讀完可不讀完,讀完後內容可能記得也可能不記得,且讀書有愉悅和實用之別,有興趣和研究之分。小小問題,一笑就可,一答即俗,成了說教。 俄羅斯文學翻譯者高莽有一次為了工作拜訪錢鍾書,談完話後提書房。他崇拜錢鍾書,猜測必然處處“軟皮線裝的中文古籍,硬皮燙金的厚實洋書,大本小本,無所不有”。錢鍾書扭頭看著背後兩個書櫃,點出書房真貌。楊絳帶他參觀寢室、女兒房間、餐室小房間,每個房間都有幾本書,以字典一類的工具書為主,少得驚人。“他們家中就那麼些書。”高莽感到愕然。 家中書少從來不會困擾錢鍾書,生活中有書即可。在幹校時有一次路過菜園,楊絳往前指:“給咱們這樣一個窩棚,咱們就住下,行嗎?”錢鍾書認真想了一下說:“沒有書。”他嗜書如命,可是箱子裡卻只有字典、筆記本、碑帖,無其他書可讀。楊絳在《幹校六記》記二人這段對話時補充一句:“真的,什麼物質享受,全都罷得;沒有書卻不好過日子。” 文化大革命以後,錢鍾書迴歸學者生涯,有書可讀,踏實多了,分別只是在於書是不是藏在家裡。他博覽群書,僅《管錐編》就引證幾千名學者論說,涉及萬篇著作,所需資料,大部分從圖書館取得。他記憶力好,內容過目不忘,又勤於做筆記,信手拈來,都是學問,所需資料,呼之即出。 藏書多少和學問不一定成正比,愛看書的人未必愛寫書,不必強求,兩者之間劃等號無疑庸人自擾。藏書在家,理由總總,為方便故,為研究故,為興趣故,或也可能和老舍所提理由相似。 董橋在《英華沉浮錄3》記老舍軼事。老舍喜歡收藏小古董,瓶瓶碗碗不管缺口裂縫,只要喜歡都買來擺。鄭振鐸到老舍家,看藏品後輕輕說:“全該扔。”老舍聽了也輕輕回答:“我看著舒服。”兩人相顧大笑,董橋說這是真正的“風雅”。 瓶瓶碗碗,喜歡以後都是情趣,藏書有異曲同工之妙。書買來擺,裝飾住家,自己設計,面對四牆書架,學習老舍“我看著舒服”的得意心情,誰曰不宜?只要內心充實就好。既然藏書,就必然流連其中,取出放入,過程本身樂趣無窮。揚之水在〈我與書〉中說朋友為她寫一副對聯:“讀書隨處淨土,閉戶即是深山”,字好,意思也好。問聯語出處,朋友說是梁思成書房懸聯。在照片中看到,置於心,可惜原聯撰者書者均未記得。揚之水又說她當時沒有書房,“這一副最適宜書房懸掛的對聯,只好委委屈屈躺在抽屜裡。” 這樣的心情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上網查知,《小窗幽記》有此句,不過上下聯互換,“戶”取代“門”。如今有谷歌或百度幫忙,找名句出處,問題不大。耐得住寂寞,自然有意外驚喜。讀不同書有不同感悟,為興趣、為提升個人修養皆可,隨著作者思維跳躍,有美學有聯想,猶如進入寂靜深山,空曠處景色宜人,心情祥和,淨土就在眼前。想起年輕時讀書,一樣強調“閉門”,風聲、雨聲和讀書聲同在,主軸卻是學以致用,家事、國事及天下事,放在心上。“閉門”是為“開門”或步入社會做準備。如今“閉門”,是有社會閱歷後的想法,那是陶淵明“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心情。上了年紀,更能感受這種境界的可貴處。 娛樂自己的心境看待最好 境界可以為自己的年齡增值加分。繁華落盡見真淳,書房大也好,小也好,最後都得割捨,用老舍娛樂自己的心境看待最好。谷林說止庵大概有兩萬冊藏書,揚之水不及他,估計一萬冊,他小門小戶,應該是揚之水一半。谷林晚年和揚之水及止庵兩位後輩來往頻密,他們敬重谷林。3人的書我都喜歡,看到就買。揚之水說她家沒有地方掛字,谷林家面積更小,很多書得放在紙箱,找起來不易。他樂觀,不覺煩。他有幽默感,說年齡大者讀書,因記憶衰退帶來反覆閱讀的歡樂,是“意想不到的妙事”,文章百讀不厭,常讀常新,谷林自嘲說“這話其實混合對壞記性的自我陶醉。” “自我陶醉”是自嘲,也是智慧。人會老,卻無阻看書習慣。有好書可讀,有閒情消耗,有錢逛書店,用《小窗幽記》的話,“享世間清福,未有過於此也。”我對於紙質書迷戀如昨,雖佔空間,自小習慣,看著舒服,改不了,也不想改。
2年前
星雲
星雲
筆名/余棋華(新山)
1/奇特筆名 早年有一個人用了筆名四川菜,之後來了個空心菜,這下子好像成了風,又有人取名皮的蛋,於是有人喊媽媽,媽媽啊我們到了菜市場。 後來看到寫詩寫得好的假牙。寫得好隨時會拿獎,“我們請假牙先生上臺領獎”,有種錯覺是衛生部頒給牙科部。 不過,假牙也可借用《紅樓夢》的手法——賈雨村的假雨村言,還有假寶玉與真寶玉;而假的是主角,真的是配角。這下子,假牙道出真言,真牙可說出假話。假牙可以考慮姓賈。 插一段趣事——假牙還是厲害的。有一次,我聽到小朋友們在比誰的父親厲害,有的比高比壯,比運動比食量。其中有個小朋友說:“我的爸爸才厲害,我的牙齒拿不出來,他的可以拿出來又放回去。”這個小朋友的爸是假牙麼? 後來又看到筆名有用斑馬的,有用咖啡的,想必是動物迷,或咖啡迷。假想編輯部召集作者們見面聊個天,老編對著斑馬說,又對著咖啡說,這下子覺得像是來到童話世界。動物說了人話,物體都有了人的反應。 我自己不敢用這麼有想像力的筆名。 偶爾余某見到小朋友,也想俏皮一下。“我是魚先生”,把雙手合上,比了個游來游去的動作。魚兒開始與小朋友對話,我們一起進入愛麗絲奇幻記。 2/原名筆名 蔡詩萍與顏書韻不知道是不是真實姓名,第一印象誤以為是女性作者。名人詩萍露臉,書韻視頻裡也見其貌。含有脂粉味的名字又如何,詩萍已成了花甲美魔男,書韻是東洋小書生。其實呢,比如“香”字,比如“鳳”字,也出現在男人角色裡,且是大俠——楚留香、陸小鳳。 蔣勳與董橋,這兩人或許都是原名。(編按:董橋原名董存爵)這樣的筆名有一種大氣及廣闊視野,也甚符合。 蔣勳的嗓音好,說話遣詞用字都很精準,常常在視頻裡聽他,聽得睡覺,也不覺得對他不起(聲音安撫人心)。他又作畫,又教學,又推動講解古今中外各種藝術領域,也真的可以賜封勳章。 用了原名下筆膽子變小 蔣與董都不是普遍的姓,也不是那種冷門姓氏,卻有一股氣勢。董橋不會讓你想到小橋流水人家。我常想,那應該是一座在土耳其的大橋,銜接歐亞洲,東方與西方。董橋性喜收藏,故此他有他的考究與淵博。 亦舒的原名用在筆名也極好。她寫作的觀念是小資產的快樂與不快樂,她不太寫貧病交加大苦大難,或大企業大家族你爭我鬥。生活是這般繁忙與壓力,讀者的我們,看她寫的小故事,鬆了精神歇個腳,故——寫的看的都亦舒服。 也有以個人洋名為筆名的。早年有非常張迷的邁克,現在也有一個金寶的邁克,我假想兩人同一時間出現,不知道除了撞名是否也會撞衣。 當然筆名可以是原名;只是用了原名的自己,下筆膽子小了一點點,好像不能另創形象。(有時又膽子大了一點,想告訴人真實的自己。) 原名或筆名,真實與不真實,文裡文外,人前人後,或許我們都藏有個雙胞胎的自己,交錯出現,你且認一認。
2年前
星雲
物外遊
光頭佬/三月裡的小雨
最憂心忡忡的是:要寄呈香島舊時月色樓主人的小小生日禮物恐怕無法及時送達了。最初是要請篆刻家張財刻一方“人書俱老”的閒章送給董先生,作為書畫用印的。董公近些日子以來寫的字,可說是越寫越是精彩,越寫越有歲月溫潤的味道;樸拙蒼勁,運筆老辣,又隱隱蘊含著一股文人溫文儒雅的風度和韻味……
2年前
物外遊
星雲
一個像我這樣的男子/余棋華(新山)
當年一開始,人們說西西與亦舒寫得很相像,有時分不出誰是誰。很快的就分出來了,西西走向文藝,亦舒走向流行(不說是通俗或言情)。看懂亦舒的長文短文。西西的自序〈造房子〉說了自己筆名的由來,〈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也真悲哀,還是難結婚。她有些文章寓意特別,我像懂了一些又像不懂。讀聖經裡的〈啟示錄〉,末日時出現在空中的白馬紅馬黑馬灰馬,也真的天馬行走在天空,先知約翰一個人的看見和書寫,後人10種的看法。一個像我這樣的男子,深奧的寓意,至終也沒看懂了什麼。 想取像西西一般簡單的筆名 蔣勳董橋都說梵谷的畫是熱的。我想也是,梵谷這麼狂熱,畫作怎能不熾熱呢,熱得不能伸指碰觸,啊名畫不可碰。他畫了極多幅的向日葵,向日葵採集了太陽的光,感染在其畫筆,所畫必定灼熱。我的手與指翻看的是漫畫,有一年特意買了Lat。這麼醜的臉孔——每個人物的鼻子都是倒立三個小山丘,這樣來表達東方人的扁鼻;都在畫著甘榜裡的事,這是我熟悉的馬來西亞,我的馬來西亞我愛你。我是這樣的一個男子,有些名畫太過抽象,太過超乎想像,腦裡的運輸不怎麼通暢。 那天與身邊的人說,聽到FM頻道經典95裡的一個曲子真好,我說不出名稱,也哼不上那曲子。我是一個這樣的男子。去了那些聞名的音樂會,上半場直腰,下半場撐腰……撐到完場。在家裡可以坐著躺著,聽南海姑娘不要太傷心,因為她年紀16歲半太年輕。聽望春風不要太痴心,門前芭蕉葉動非郎來,莫被風兒騙了還傻呆呆。後期聽的止於王菲的傳奇——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這真似張愛玲極短的一篇〈愛〉。一男一女之間的愛意都發生在一瞬間,那一眼就知道了彼此。我是那麼膚淺,古典頻道有時播出花腔女高,我的頻率受不住這樣的高度。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這般普通女子,不凡職業(遺容美妝),已知很難結婚。一個像我這樣的男子,一般層次,結了婚,歲月靜好,與子偕老。突然也想取一個像西西一般簡單的筆名,筆畫也少,叫做比比,比比皆是——一個像我這樣的男子。
2年前
星雲
星雲
【如意安詳】故人冒雨來/何國忠
“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詩經·鄭風·風雨》全詩三章,不長,共48字,大意說風雨悽悽,雞鳴聲急。見到此人,如何不興奮?風雨瀟瀟,雞鳴不斷。見到此人,如何有病?風雨交加,天色昏暗,雞鳴繼續。見到此人,如何不歡喜? 詩本有樂,可惜樂已失傳。〈風雨〉每章只換幾字,容易上口,層次分明的節奏感顯示作詩者音樂基因。清朝李光地曰:“雞初鳴則喈喈然相和,再鳴則膠膠然相雜,三鳴而將旦,則接續以鳴,而其聲不已矣。”一波接一波,讀得如此細心,讓詩更加餘音繚繞了。 《毛詩序》解釋此詩說“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社會意識因此而得,其中“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二句為人所知。儒家對知識分子有期待,要有擔當精神,要不平則鳴,在險惡的環境中積極介入政治,糾正失序亂象。 我念大學本科時,在吉隆坡大眾書局買過一本蘇雪林著作,書名《風雨雞鳴》。蘇雪林為人直率,文字奔放。序文中清楚表明反共立場,並大罵魯迅,說他是“土匪大師”。那時意識形態罵戰層出不窮,是是非非,讀後便忘。 徐悲鴻1937年抗戰前夕在桂林所畫〈風雨雞鳴〉也從〈風雨〉中吸取靈感。一隻雄雞昂首挺立,似鼓勵被欺壓的人勇往直前。落款引《詩經》原句,寫有“悲鴻懷人之作”,又似有悽苦心情。顛沛流離之無奈,湧現筆端。 揚之水在《詩經別裁》分析〈風雨〉,《毛詩序》釋“君子”句雖有獨立於詩外的深刻意義,但是她認為文學“並不存在一個明明白白的是與非”,讀詩不能如此斷案,因為“詩意雖好,情意卻平,實際上它的原意也許只是表達了一種最平凡最普通的情感”。又說朱熹在《詩集傳》早已點出兩情相悅主題。朱熹原話是“君子,指所期之男子也。淫奔之女,言當此之時,見所期之人而心悅也”。 見書如見人 觀念質樸,讀詩樂趣無窮。周作人在《風雨談·小引》說他早想以《風雨談》為書名,只因喜歡這3個字,“內容是什麼都未曾決定”。郝懿行《詩問》卷二載王瑞玉夫人解說〈風雨〉讓周作人念念不忘。王瑞玉曰:“雨荒雞,無聊甚矣,此時得見君子,云何而憂不平。故人未必冒雨來,設辭爾。” “故人冒雨來”是不是設辭不重要,詩之好壞,不由實或虛決定,引起翩翩聯想才是美學主軸。有病,見君子即痊癒。內心苦寂,見君子就喜悅。無聊,見君子則沒有憂愁。周作人說他朋友不多,彼此忙碌,少見面。“若是書冊上的故人則又殊不少,此隨時可晤對也。”君子即故人,故人即書上人物,這麼一聯想一跳躍,“故人冒雨來”徹底化為讀者和作者之間的緣分和交流。 不一定非得面對面找人互訴衷腸,瀏覽讀物也能出現同樣效果。見書如見人,“可談的物事隨處多有,所差的是要花本錢買書而已:翻開書畫,得聽一夕的話,已大可喜,若再寫下來,自然更妙”。楊絳在〈讀書苦樂〉提大致雷同喜悅。她說讀書如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幾頁就升堂入室。” 既然觸及周作人,不妨加幾句和書上故人相關文字。周作人在〈書房一角〉序文說看人所讀之書,“至少便顛出一點斤兩來了”。因此書上故人是誰,不能輕視。我找來錢理群的《周作人傳》一讀,第八章第七節以“風雨故人來”為題,描述周作人深夜讀書意境。 周作人最佩服的3位古人是王充、李贄和俞正燮。他是雜家,讀書不計其數,所居苦雨齋經常“高朋滿座”,錢理群以文學筆法發揮:“時有朗朗笑聲飛出窗外,驚破滿院的寂靜,更多的則是會心的微笑。每當賓客散盡,周作人就連忙把這會心之處,連同微笑,一起記錄在紙上。”這一段值得一引,前半段說的不只是周作人,愛在書齋流連的人或也適用,至於後半段,則看天分,畢竟知識和文字都達同樣高水平的人不多。 周作人是董橋書上故人。董橋說他學周作人多年,“學不像,學不了,就不學了”,最後才走自己的路。12月如往年般多風多雨,我懶惰出門。讀〈風雨〉,伴有周作人、揚之水、錢理群、董橋等人,最享受事莫過於從作者處看到人間溫情。
2年前
星雲
更多董橋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