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詼諧

李英華先生在星洲日報《快樂星期天》週刊以筆名李系德撰寫的【隆情歲月】和【陳年舊事】,是我每週必讀的專欄餐饗。幸得他記錄大批吉隆坡掌故瑰寶,那些趣聞軼事的生動細節才讓我城歷史變得有跡可循。讀者讀後自行勾勒出當年的社會風貌,撫今追昔,不求深入研究,也算有趣。 筆耕不輟的李生行文不避廣府俗語,深得“三及第文章”的三昧。“三及第”文字俏皮,一句話或一段落參雜了文言、白話及方言,加上李生不拘一格、幽默風趣的寫法,文章每每惹人發噱,笑在肚裡。“痴咗幾條筋”、“託手踭” 、“識do”、“唔聲唔聲,嚇你一驚” 、“大件夾抵食” 這些常用俗語耳熟能詳,很多都是市井對白的幽默詼諧。 李生文筆精闢抵死,讀了消愁解悶,就算有不愉快的心情都極容易過去。得知星洲日報舉辦“三個臭皮匠,鬥一個女靚靚”暨李系德《喜由此李》新書分享會,毫不猶疑報名。終於不必捕風抓影當真身,見到李生真貌我即成為小粉絲,勁開心! 三個臭皮匠指的是兒童文學作家許友彬、文字人曾子曰還有本文主角李生,加上陳蝶姊姊這位女靚靚。許生分享寫專欄的獨門秘訣:作者要說自己“障礙重重”而不能“一馬平川”,寫作一帆風順沒人喜歡。輕車熟路的事寫多了,讀者會覺得寡然無味,所以要“為難自己”,把自己寫得慘慘的讀者才會青睞有加。此言一出,立刻引起鬨堂大笑!曾生的專欄寫作心得則是要多閱讀,相較之下反而顯得正經八百。 李生是絕非一般的寫稿佬 李生乃報壇名宿,但絕非一般埋頭書桌的寫稿佬。他總是花工夫做功課,收集相關資料並認真研究。如此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令人歎為觀止,值得效仿。他對我城古今歷史以至各方面的瞭解,比許多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生亦好好記性,連小學朋友的名字都能一一寫出,後生的我自愧不如。上一代前輩知慳識儉,留意到他把演講稿寫在紙張背面,如此敬惜字紙,把節約美德發揮得淋漓透徹,佩服!同時李生卻自認有些許老花眼。他說感謝主辦單位很貼心準備過年柑和水為4位主講人解渴,但是好奇怎麼年過了卻還有柑。原來李生錯把麥克風的拾音頭當成了過年柑,因兩者皆是鮮橙色。這玩笑更令大家笑不可仰。 隨後李生現場考我們地道“歇後語”。講者只需“話頭”,聽者即刻“醒尾”。諸如 “紙紮下巴——口輕輕”(講話不算數,輕易許下承諾)、“跑馬射蚊須——毫無把握、十分渺茫”(想做的某件事情難度相當大、而成功的幾率極微)、“番鬼佬月餅 ——悶極”(取自月餅英文mooncake諧音)等等廣府歇後語㜺鬼幽默,令我這“廣東骨”聽得十分過癮。 李生反應快,分享的故事又精彩,猶如行走的活字典。不經不覺兩小時過去(我當然嫌唔夠喉),相信出席者都獲益良多。藉此希望李生繼續一紙風行,“粵寫粵㜺鬼”!
2年前
“季姬感到無聊,將荊棘叢中的野雞羅集來養。野雞餓了唧唧叫,季姬拿竹箕中的小米餵它們。雞吃飽後,跳到書箱上。季姬怕髒,忙趕雞。雞嚇急了,跳到桌上。季姬見狀著急,借竹箕擊雞。飛速的竹箕打中桌上陶伎俑,陶伎俑落地粉碎。季姬一瞧,雞正在桌下亂叫。一怒之下,季姬用脫下的木屐打雞。雞死後,想著養雞經過,心情激動,寫〈季姬擊雞記〉。”  內容為閭巷鄉野閒談,引我們注意的不是故事。而是原文,字字同音,“ji”音一路到底: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大一時“國學概論”為必修科,分五部分,經史子集加小學。小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林水檺老師講小學時提漢字特點。他在黑板上除抄〈季姬擊雞記〉外,還抄只用“shi”拼音的〈施氏食獅史〉和“yi”拼音的〈漪姨醫疫〉。二十多年前識趙元任3篇同音文,忘也忘不了。“同音而能別”的例子“雖然只是一些文字遊戲,然而也充分顯示出漢字解決同音字的神奇功能”。林老師將講義整理,2003年通過拉曼大學出版《國學概論》時,記了從前馬大上課時說過的話。  趙元任女兒趙新那和女婿黃培雲所編《趙元任年譜》說〈石室詩士食獅史〉寫於1952年11月15日,〈季姬擊雞記〉和〈漪姨醫疫〉則完稿於1956年5月下旬。〈石室詩士食獅史〉附英譯全文,題目和我們熟悉的〈施氏食獅史〉有些出入,和英文題目“Story of Stone Grotto Poet: Eating Lions”意思更近。《趙元任年譜》說“全文被大英百科全書於1960年收集在有關中國語言項內。”  趙元任於1982年2月24日去世,記起其40週年忌日,從前讀過的書在腦海中浮現。楊步偉《雜記趙家》說1925年兩人由法國回國,途經香港,往商店買鞋子時和店員溝通出現誤會。店員普通話糟糕,卻批評趙元任水平不行。他建議趙元任買一套國語留聲片學習會話,趙元任要他推薦。“用趙元任的好了。”店員說。楊步偉指身旁丈夫:“這就是趙元任嘛。”店員不相信。 生平最喜歡詼諧風味  《余英時談話錄》提趙元任。余英時和趙元任見面多次,他說趙元任耳朵特別好。“在中國沒有第二對。他到西湖去買木魚,一敲,不同的木魚能夠不同地排列出來。他到什麼地方就學當地話,發音準極了。”和趙元任同在康奈爾大學求學的胡適很早發現他是“天生的方言學者”。《胡適留學日記》稱讚“元任辨音最精細,吾萬不能及也。”1920年羅素到中國演講,趙元任當翻譯,到什麼地方都學當地話。他在長沙以當地方言翻譯羅素講詞。結束後一學生問他是哪縣人。“他以為我是湖南人。”《趙元任早年回憶》記了這段故事。  胡適為《趙元任國語留聲片》寫序時說趙元任是個“滑稽的人,生平最喜歡詼諧風味,最不愛拉長了面孔整天說規矩話。”胡適覺得趙元任比他瀟灑,可以儘性做自己想做的事。確實如此,相比於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趙元任求仁得仁,他不喜政治,也能避開政治。33歲和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同列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此後都在大學教書。1938年趙元任赴美工作,避開二戰,隨後的內戰以及後來各種瘋狂運動,他都倖免於難。  天才的心情卻不是一直平靜如水。趙元任1954年入籍美國公民,前後都是漣漪思緒。《趙元任年譜》1956年5月2日提起花果飄零心情:“擬灌製長恨歌與琵琶行錄音帶,幾次試誦,總以情不自禁,泣不成聲,不能卒讀而告終。最後只得改錄其他一些短詩。”《趙元任年譜》說當天趙元任在日記中有如此文字:“下午灌唐詩,練長恨歌琵琶行。老哭,只好灌了幾個短的。”  “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1949年,落款己丑菊月,趙元任寫《菜根譚》句子送給朋友。夢中之夢,身外之身,都是天涯淪落之感。那一年秋天,趙元任繼續在柏克萊加州大學任教,併兼系主任。趙元任爭取次女新那和女婿培雲來美工作,但是他們決定留在中國不走。陶孟和等來函,盼趙元任回去協助建設新中國。趙元任準備申請加入美國籍。《趙元任年譜》將重要事件一一記下。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