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说话

最近刚播完的韩剧《好搭档》里的最后一个案件,写实地反映了现实家庭生活中常发生的事,就是家人之间没办法好好说话。很多时候我们说出来的话与我们心里所想的意思背道而驰,明明想要关心对方或是希望对方关心我们,结果说出的话不是让对方感受不到温度,就是让对方误解为谴责或是埋怨,并没有表达我们的心意,以至于误会和怨气日积月累。 在我处理过的离婚案件中,感到最无奈的事即一对相恋且结婚多年的夫妻,因相处时没办法好好说话,导致误会和埋怨越来越深,最终两人选择放弃沟通,也放弃这段关系。其实,很可惜。 当家人之间,没有好好表达自己对家人的付出而感谢,也没好好表达自己的关怀之意,这样的家庭关系会让所有人都生活在内耗和争执中,也会越来越疏离和不和谐,最终家庭氛围将会变得压抑。那些不和谐的音调会不停出现在生活里、与家人的沟通里和相处模式里。 咄咄逼人的语气终将消磨彼此的关系 如作家杨绛曾说:“中国家庭的悲剧,多数都源自于‘遇事爱责备’的相处模式。” 这种一遇事习惯以责备的语气去说话的关系,包括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婆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等,都是慢慢地耗着双方的情分。其实我们都明白,当发生事情时,责备是最于事无补的方法,不仅挽回不了已发生的事,还会将错误放大,但由于习惯以责备的语气说话,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先责备,后关怀。这样的说话模式,往往这让人感受到责备,而非关怀。 当夫妻发生争执的时候,其中一方习惯性地以责备的语气说话,另一方只会感受到责备,即便事情过去了,心里还是会产生疙瘩且日复一日地加深两人之间的隔阂。有时候,你本来只是想提醒对方之前发生过相似的事情,要对方注意前车之鉴并小心而已,但由于你习惯以责备的方式说话,对方就可能误会你一直揪住他的过错不放,或者爱翻旧账。由于心里委屈或是不甘心,对方又以气死人不偿命的说话方式去反驳你,这样两人可能会开始吵架。 这样的沟通模式,时间久了,会逐渐消磨两人的热情,彼此的关系终将愈加疏远。 急于发泄情绪会使矛盾加剧 当你想关心你生病的丈夫或是妻子,你想说;“你哪里不舒服?要不要看医生。”可是说出的话却是:“你每次都这样,我跟你说了多少次,又得看医生。” 当你想让忙碌的丈夫早点回家陪你,你想说:“我一个人在家,想你早点回来陪我。”可是说出的话却是:“你又死去哪里了?怎么这么晚都还没回来?” 这些话是否很熟悉啊?这些话与说话的那个人的本意,背道而驰。 很多时候,人在面对生活上的问题,往往难以做到先关心,再解决问题。因为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处理问题,而是急于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说话的用词和语气都比较负面。这种沟通模式往往会加剧矛盾,导致双方的隔阂更深。 有时候,妻子向丈夫说着一些生活上的琐碎事情,丈夫却以为妻子因小事爱抱怨,完全不理解他在外工作的辛苦,说话上就显得不耐烦,或是让人感受到不屑,如:“我在外面辛苦工作就是为了这个家,这些小事有什么好抱怨的。” 其实,丈夫可以先平静下来,再说;“我明白你的辛苦,我们都辛苦,但是家里都得靠你。”其实,妻子明白丈夫在外奔波的辛苦,但是她在家里面对处理不完的琐事,也很不耐烦,她需要被关心。 听了这话,本来可能点燃吵架的火种也灭了。 好好说话能给对方提供情绪价值 家人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好好说话,少点责备,多点体谅。与其遇到问题时责备对方,不如温和说一句“没关系”。当我们好好说话时,我们能够给对方提供情绪价值。 家人之间不是博弈,无需争个输赢,分个高下,才能解决问题。 家人之间可以讲道理,但一定要少说教,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除了血缘,就是感情。家人之间,夫妻之间,如果总是用说教的方式沟通,长篇大论,温情和关心就会渐渐消磨殆尽,彼此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家也不再是那个温暖的港湾。 如果夫妻之间少了感情依靠,这日子不就淡如水了吗? 如果你是那个总爱说教的丈夫,请记得你的妻子要的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丈夫,孩子要的是一个可以爱护他们的父亲,不是高高在上的夫子。 一个家庭或多或少需要好好说道理,立规矩,这是维持家庭和谐运作的辅助,但家人之间也可以好好表达自己内心的意见和关怀,这比两人互相说教和指责,然后吵得眼红耳赤去确定谁对谁错来得更有意义。 聆听与沟通打破隔阂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源自于其中一方,或是双方都不愿意聆听对方说话。 例如:当一个丈夫工作回家时,他觉得自己在外面赚钱养家很辛苦了,而那个在家带娃的全职太太应该体谅他,而不是对他唠叨不停,所以他拒绝聆听太太的话,或是拒绝沟通。时间久了,两人渐渐没了沟通,也没有时间去了解两人心里的想法,关系会越来越疏离。 身为丈夫,他可能觉得不想把工作压力说给太太听,是不想让太太更压力,他或许想让太太过得轻松一些。但是人往往忘了,心里的想法是需要通过好好说话,才能让对方听到。 而在太太的眼中,她在家里全天候照顾孩子和打理繁琐的家务实在太累了,她也需要一个抒发情绪的出口,希望被理解,因为她每天都困在这一亩三分地,她没有同事,没有资源,她可能还有恐惧,害怕看见丈夫眼中对她的藐视。这些情绪可以通过聆听和沟通得到舒缓的。 拒绝沟通如无形的屏蔽,让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许多家庭关系的破裂,往往源自于不愿意好好沟通关于生活中那些琐碎小事。这些小事可能带来的委屈、不公、不被认可、抱怨和责备,像无形的毒药,日积月累地侵蚀着感情。当这些负面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成为压垮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令家庭关系彻底崩溃。 家是温情的起点,也是心的归宿。 我们可以好好说话,给家人最温暖的话语,而不仅仅是责备的语气。 更多【家庭】文章: 短视频当道 如何培养孩子阅读思考? 马术治疗 开启特殊儿童心门 走进考古走近历史 博物馆也能很有趣
2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经过一个月的假期,新学年要开课了!来临的星期一,7岁的孩子即将穿上新校服,带着稚气和好奇的眼神,走进小学校园,成为一年级新生。而13岁的青少年,则将掀开中学生涯序幕。其他的孩子们,也将升高一个年级,走进新的班级,和新的老师相遇。 每个学习阶段都如此让人期待!但伴随而来的,也可能是意想不到的成长挑战——升上中学的华小生要适应教学语言的转换,小学生要学习遵从纪律和服从校规、要处理人际关系、要如期完成作业,必要时,还要学习争取和表达。 说到表达,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言善道,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社牛”,而当我们家的小孩个性比较内向安静,遇事比较胆小退缩,或者总是为他人着想,不敢为自己争取……他们即将进入学校过群体生活,该怎么办呢? 这个开学,想跟大家推荐一本很红的绘本——《我说话像河流》。这本曾荣获《纽约时报》年度最佳童书的绘本,差点就被我错过了!第一次草草翻阅,竟觉得“不怎么样”,直到当闺蜜问起,我才:“咦?难道是我没认真读?” 于是找了一个安静的午后,再度细心翻阅,读着读着,眼泪竟簌然而下。这绘本,原来如此细腻感人,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反省:“我们的一句话,也许能够翻转孩子的人生!” 献给那些与群体格格不入的人 《我说话像河流》的作者乔丹·斯科特是加拿大著名诗人,他本身患有口吃,这是他根据亲身经历述说的故事:“每天早晨醒来,有许多词语的声音围绕在我四周,我却没有办法把它们说出来……当你想开口说话,词语却卡在喉咙深处时,怎么办?” “这本书,特别献给那些迷失、孤独或与群体格格不入的人。” 每天早上醒来,书里的小男孩都很安静:“我默不作声地吃着燕麦片,一语不发地准备面对这一天。在学校,我躲在教室最后一排,希望自己不用说话。只要老师问我问题,全班同学都会回头看我。”这勾起了我的回忆。小时候,我也曾有一段时间患有口吃。四年级的时候,遇到拯救天使——班级任黄金叶老师。当年,讲故事比赛的班级代表,老师除了选有机会拿奖的优秀生,还把机会让给了两位口吃的学生,我是其中一个。 [vip_content_start] 印象非常深刻,当时老师让我们站出去,含着糖果练习说故事,鼓励我们克服口吃障碍,拿出站上台的勇气。那一年,经过刻苦的练习,我不负老师期望,夺得亚军,从此建立自信,不再害怕说话。黄老师是我的贵人,是我终身感谢的导师! 所以第一次翻阅这本绘本,我怎会如此草率?这个故事,早该深深共鸣! 回到教室里那两页,左边画面清晰,右边画面模糊,翻看导读手册才知道,这是绘者西德尼·史密斯的表现手法—— “在学校里,同学异样的眼光和嘲笑,放大了男孩对自身缺陷的自卑。两幅教室的画面视角相同,清晰的是客观环境,模糊的那张在表达,当男孩成为全班焦点,他内心的焦虑以及他和周围世界之间有着一层朦胧的障碍,无法跨越。” 绘本的魅力本就在于,图画能说话。这两幅图显示了绘者的功力。(这个绘者,就是上一期介绍的《路边花》和《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的作者!) 16张侧脸 不同的情绪 还有一页,绘了16张侧脸,原来是要通过不同的表情来表达无法好好说话的内心的恐惧——“这些侧影,色泽有的明确,有的浑浊,有的深浓,有的浅淡,仿若他发出的声音。” 当一个患有口吃的孩子结结巴巴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好不容易才说出完整的句子。那种窘境,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老师说,每个人都必须上台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地方。今天轮到我了,我的嘴巴却说不出话来。我好想回家。” 这该有多难过!所以我们也可以借由阅读,教导孩子们,不要嘲笑口吃的同学,因为在他们寻找自己的路上,周围的人的宽容和支持非常非常重要! 我说话像河流 小男孩就幸运的有一位理解他的,有智慧的爸爸。爸爸在放学的时候对他说:“今天只是说话不顺畅而已,我们去个安静的地方吧!”于是,父亲带着他到河边,搂着他,指着河流说:“看见水怎么流动了吗?你说话就像那样。” 就是读到这里,我的泪水开始夺眶。 河流——水花四溅、急流回旋、翻滚奔腾、拍打冲击。这页左右翻开来,是四大对折页,是河,小男孩在河里,只有一小行字:“爸爸说,我说话像河流。” 小男孩于是在这句话里释怀了,读者,也在这画面里,找到爱! “我要记住这句话,好让自己不再哭泣——我说话像河流;不再害怕说话——我说话像河流。” 第二天,小男孩上学以后,站到全班面前,分享他最喜欢的地方,他说的,就是那条河。 这样的结尾,太美!感谢作者,写出诗一般的绘本! 这个新学年,让我们一起学习宽容、理解和接纳,让我们能有足够的智慧克服和成长!无论是说话还是人生卡住的时候,愿我们都能想起书中的河,找到属于自己的律动,坦然面对,勇敢跨越。 《我说话像河流》 文:乔丹·斯科特(加拿大)加拿大诗人,因其对加拿大诗歌创作的贡献,2018年荣获拉特纳作家信托诗歌奖。他的作品《布拉特》探讨了口吃诗学。《我说话像河流》是他为孩子们创作的第一本书。目前他与妻子和两个儿子定居在加拿大温哥华岛的科莫克斯谷地。图:西德尼·史密斯(加拿大)西德尼·史密斯(Sydney Smith)毕业于诺瓦艺术与设计大学(NSCAD University),是2022年国际安徒生奖短名单入围插画家,作品曾两度获得凯特·格林纳威金奖、两度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五度获选《纽约时报》年度最佳童书、号角图书奖等。
10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我不敢说自己是个安静的人,但比起说我更喜听,加上性格也不太张扬,倘若把我放入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之人中间再二分,也还是属于安静的吧。 求学时期,我也算是师长眼中的乖孩子。成绩即使没有排在前头却能够保持在不需要让父母担心的位置,必要时也有一两样拿得出手的才艺。我以为只要做个标准的好学生,就不会有被老师挑剔的地方。一次初中家长会上,班导师跟父母简单复述了我平日的表现,都是一些正面的表扬。就在我以为会面会一如往常平淡结束之时,对谈却以一句转折作为结束:“总体来说都不错,但是有点太安静了,多发言更好。” 前面都是正面的陈述,此时出现在“但是”后面的补充,自然是不好的。安静也是一种需要改进的缺点。 这个道理早在小美人鱼的故事中被拿来训诫人们。上岸后的美人鱼因为失去声音,无法告诉王子她才是他的救命恩人。我感到一种沉默的悲哀,无法开口说话,只能失去被爱的权力。一切悲伤的源头都来自于说话这件事,或许我还是要感恩自己身处的世界拥有文字这项工具。 步入社会以后,我才逐渐了解到其实是自己不太会聊天。比起学生时代的学习和考试,大人世界里的话题从来没有一个考试范围,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多次的尝试,不过一而再地证明自己在社交这方面总是考不好。我开始退缩。 我尽量避免与人交谈。就如我会在搭乘德士时,选择坐在左后方的位置,那是离司机最远的地方,窗外的风景也与他所看见的前方风景不同。倘若他因看见什么想挑起话题,我也能简单回应一句“抱歉,我刚没看见”而终止话题。 多人聚会对我而言就是一场心理拉锯战,尤其对象是不相熟的人。一群人聊天本应是一场传球游戏,你抛我接,然后到我把球传给下一个人,所有参与者都要确保每个人都有接球的机会。可大多时侯,我都以为我在玩的是躲避球。我鼓足勇气使劲抛出的那颗球,总是以匀速直线运动往场外滚去,我追着它跑,追着追着,我也出局了。 偶尔也会有人注意到,向我抛来一颗球:“你怎么这么安静?” 他是什么意思呢?我在心里揣度。他是想知道我不说话的原因,还是善意地把球抛给我希望我能投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又或是不满我没有做好接球的姿势却用沉默抗议别人守着球太久?为了保持礼貌,我必须努力调整双唇的弧度而无法张开口说话。 “你最近在读什么书呢?”对方继续问道。 “我需要认真回答你的问题吗?”说完才意识到这本是无数次社交中在脑海里把自己缠死的问题,我竟把它拿来与别人纠缠不清。 想必对方也被这句话问倒了,说不需要只会引起场面尴尬,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只是在客套。若说需要,又害怕对方认真说起,会破坏原本轻松欢快的气氛。我果然不太会聊天,心里盘算了一百次却还是拿捏不准那个度。 我也害怕这样一种人,聊天时会不自觉把话题绕回自己身上,好像世间万物,都与他有牵扯。 “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个人一直在追我——”我还没说完就被打断。 “我也做过这样的梦耶,好像有个人在追杀我,我就一直跑一直跑,跑到我醒来后都感觉自己在喘气……还有一次……”梦话连篇之后,对方突然想起什么:“你刚说什么了?” 我摇摇头,仿佛刚被打劫,突然想不起要说什么。 我开始练习安静 这样的聊天模式让我害怕,我害怕自己也是那样的人,所以我开始练习安静。甚至后来,我一说话,我就开始讨厌自己。我总是提醒自己,没有人聆听的话,都是说给鬼听的。我怕鬼。 有次上美容院洗脸,昏暗的小房间内只有我和美容师两人。果不其然她开始了刨根问底式的审问,我一面想着怎么让她闭嘴,一面担心我尴尬的回应会使脸部肌肉僵硬而影响保养品的吸收。房内温度有些低,体内血液流动缓慢让我昏昏欲睡,我紧闭双唇,躺在那儿动弹不得,任由躯体被她的言语强暴。 可那次之后,我好像发现了另一种玩法——原来可以不需要传球,总有人爱抢球,也总有人乐意从头到尾抱着球跑。周围好多人都拥有说话说不停的灵异能力,即使得不到回应,也阻止不了他们说下去。而他们往往对此一无所觉。 意识到这一点,我的焦虑也开始退却。因为这世界太吵了,所以我可以安逸地成为那少部分安静的人。更何况,选择站在少数的一边,让我觉得安心。 大家都爱说鬼话,因为寂寞所以要说,因为说了没人听,所以寂寞,循环反复。每每望着那些不断开合的各种形状的嘴,我想起那些沦落饿鬼道,终日饮食而不满足之人。那些自顾自说着的人,是不是也会落得相应惩罚,受刑之人不得停止说话,直至喉咙磨损声带破裂溃烂却还是要说尽世间的语言。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