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读书

5天前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乌托邦,是一个国家的理想国。 上世纪中国的五大书局,即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都集中在上海,作为中国出版业的摇篮,书店自然不少,钟书阁、朵云书店都成为了热门景点。我逛过的书店,则大多沿着学校附近的地铁10号线点缀着我的生活地图。 【光的空间 The light space】 ●地址:闵行区吴中路1588号爱琴海购物中心7楼701 ●交通:轨道交通10号线 龙柏新村站 新华书店是中国最大的国营连锁书店,上海的这家有个好听的名字——光的空间,由日本国际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和大部分中国本土书店一样,门口基本上都会摆放他们国家的政治人物有关的自传或传记,算是一个特色。 安藤忠雄把“光”融入空间,大部分面积用于书籍陈列。书店没有为了提高销量而不设计座椅供人们坐下阅读,这里不仅在大厅空间里设置了多个免费的软沙发,如果想要更好的位置,还可以用一杯咖啡的价格到阅读区享受自己的阅读旅行,只要是爱书的人,都能在光的空间里找到自己。 因为羁旅,书多了折腾不动,膝下虽有一只绝育小猫,但他又不能传承我的书柜,所以手指不再摩擦纸张,而是划过ipad电子屏,但那里无法拥有代表我的清醒或困倦、认可或反驳的意识的留痕。 但真想把样书买走! 上海大部分的书店都有样书供读者翻阅。样书被包上一层透明的塑料书皮,贴上标签摆在最前面。样书因为翻动而变厚了很多,手指和页面的摩擦让书里特别的几页变了颜色,让人知道共鸣的思绪在哪里有最久的停留。至少我逛过的书店里,没有一本书的塑封膜被扯开,也没有一本样书崭新地像从未翻阅但却又不折损,对喜欢书的人而言,这简直是一种崇高的爱意。 【茑屋书店】 交通:轨道交通10号线 上海交通大学站 地址:上海延安西路1262号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 上海延安西路1262号有些年头,可以追溯到一战结束后拥有96年历史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如果一间书店里同时能够阅读、看展、喝咖啡、购物,那么与其说茑屋是书店,不如说它是一间经营生活方式的数据公司。在脱离实体出版的时代,茑屋书店为趋于虚拟和数据的社会注入了可触碰的真实感。本来打算拍几张照片,但书店挂着禁止摄像的牌子,那么,就完全地用眼睛记录空间,遵守规定吧。 推开书店的玻璃门,咖啡吧台的香气先于一切占据了我。一楼的主题是各类人文社科书籍,兼售咖啡和文创杂物。因为是历史建筑,物尽其用的同时也要做好保护措施,所以书架的中间会突然出现一个用玻璃隔出来的空间,里面是一根螺旋状的大理石柱子,很是有趣。二楼——我想没有人不喜欢踩上去会发出轻轻的声响的木质老楼梯。扶着旋转的扶手走上去,像是穿越到上个世纪去参加一个文化沙龙。二楼正好也是以艺术展览为主,去的那天,正好在举办一场电影展。中国本地艺术家的作品常常来到这里,想看摄影、书法和绘画的展览不用非得去到美术馆,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隔膜因为书店的关系变得很薄,这对培养国民审美来说是件好事。时尚工艺品也不少,全球限量价值40万人民币的法拉利书、安藤忠雄价值34万的手稿得戴上白手套排队才能翻阅,香奈儿的设计概念展,也会和它的香水一起来到这里。 上海茑屋的客人很多,只来看书的人——极少。它倒像是城市的心脏,年轻人,老人,外地人,本地人,像血液一样回流,又散掉,城市也因为书店而生动起来,尽管不完全因为书。 【naive 理想国】、【author’s room 作家的书房 】   洛克外滩源Rockbund,上海黄浦江和苏州河在此处交汇,租借时代的建筑群,为上海赋予了历史与现代重叠出的厚重与轻快。2010年成立的年轻出版社——理想国,其书店坐落于繁华的上海外滩,但居然有些难找。它隐蔽于建筑群宽敞的夹巷里——奇怪的形容,然而真是这样。 在收集理想国的资料的时候,许多探店者都提到了它来自两片大玻璃的公共性。《伟大的街道》一书中写到:“最优秀的街道都有一个特别之处,它们的边缘都是透明的,那里往往是公共领域与不那么公共的,或者彻底个人化的私密领域相遇的地方。”理想国一楼由玻璃作为主体,书店便成为外面街道的延伸,公共与私域的界限因为玻璃的质感而削薄、压扁。 理想国的一层主要是阅读区域,一进门就是一排极具吸引力的长桌,让你脑子突然发热马上就要挑选一本书在这坐上一天把它看完。但如果真的这么决定了,那就要先去店里的咖啡吧台买一杯意式咖啡。但如果买得太久,长桌就会被书本、笔记本和戴着耳机的年轻人全部占满,没有你的位置了。书架上的书都是理想国自己出版的,弧形的空间让墙体变成储存书本的洞穴,挑书的时候,好像在挖宝藏。 上海的书店是咖啡味的,几乎每一间都有咖啡。书不便宜,要每个来书店的人都带走一本肯定不现实,所以即使不设立消费门槛,大家还是会主动地买上一杯咖啡,书店经营起来也还有些流水。我决定到理想国开在楼上的“作家的书房”去喝一杯。 上至二楼,感觉误闯了《繁花》剧组的公寓片场。门,我猜是橡木的,镀金的把手和墨绿色门帘,又让人觉得走进去的是泰坦尼克号的豪华大厅。这里是香槟色的,光线更加浪漫。张爱玲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间公寓,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也是许多作家的故居,他们都喜欢公寓。 我选了一个面对大理石吧台的位子坐下,吊灯闪烁着五颜六色的酒瓶和高脚杯。我想夜晚的作家的书房也不应该只有阅读和写作,只是接到这份稿件邀约的时候正是塞满考试和实习面试的期末,所以暂时推掉了这场自己约自己的酒局,喝点咖啡吧。 店员提示我点餐的二维码贴在了桌上的墨水瓶背面,瓶里还插着根羽毛笔。我扫开二维码看菜单,才知道前滩的咖啡是会把人弄醉的——付完这78块人民币的账单,我的灵魂微微颤抖——或许颤抖的是钱包。我果然是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人,区区一杯78块的咖啡就把上海的纸醉金迷勾勒得如此立体。 上海总是有腔调。我不是什么美食家,如果把还不及刚刚付款零头的罐装咖啡和这份特饮摆在我面前同时品尝,我也不可能尝出它们的差价。所以我决定享受它被端上来的时候底下的精致托盘,享受我脚下的实木地板,享受精心设计过的灯光明暗,享受这寸土寸金的上海滩。 格算。(上海话“划算”) 不久,我的78元就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我身边。店员介绍它:日式焙茶粉为基底,加入深烘焙的咖啡增加香醇感,搭配燕麦奶和淡奶油提高特调咖啡的醇厚度,再撒上抹茶粉作为装饰,更加贴合了书名。一起来到我的桌前的还有它的灵感来源——日本观念摄影大师杉本博司的文学摄影集《直到长出青苔》。之所以点它,是因为我也爱青苔,没想到就此认识了一位大师。 书中收录了杉本博司自1974年以来所有的代表作品,书名来自《万叶集》。在他的镜头中延续、表现了日本文化万物的凄美与物哀,东方美学与哲学结合呈现。他写到:“时间,有着压迫、不赦免任何人的腐蚀力量,以及将所有事物归还土地的意志。能够耐受这些而留存下来的形与色,才是真正的美丽。” 一本书没买,但能用一杯咖啡去知道一本好书,也是赚到了。理想国这样介绍自己:“以优质书籍的出版为原点,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将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与观念公之于众。”印象里,理想国是前卫、直接的,它有盈利的野心和能力,也出版好书。 离开外滩,地铁带我回到熟悉的校园和小小的出租屋。海派文化把这座城市浸润成精致的样子,然而我只是来念书的普通学生,只能不远不近地看一眼它的繁华,然后仍过我的日子。 不过,感谢款待,霞呀侬。(上海话“谢谢你”) 【复旦旧书店】 地址:伟德路88号 交通:10号线,江湾体育场 复旦旧书店已经有24年之久,两次搬迁,仍离复旦很近。店长张强从收旧书摆路边摊开始,后来开了自己的店面。张店长说:“因为大家都管书店叫‘复旦那儿的旧书店’,那就叫复旦旧书店吧。” 书店面积不大(我甚至要说它狭窄),装修简单,和其它的书店大不一样。游客一般上也不会想大老远去一个售卖二手书、没有座位、挤满大学生的书店去吧。但我还是想写它,毕竟写我在上海逛书店,总要写写去得最多的那一间。 记得第一次和室友晚餐后散步至此,一进门,书架、楼梯、目光所及、我的脚边,都是书,乱糟糟的。旧书店的书少有刚印刷出来的新油墨味,霉味从二楼往下飘,店里最古老的收藏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打折的二手书总是有人要,但有一些书,似乎整个世界都不再需要它们,所以就用绳子捆好,永远地堆着。逛了很久,但因为没有目的,所以什么也没有买,只记得旧书堆积如山。 之后再来,就是为了用最低的价格去知道《什么在决定新闻》,发现放得发霉的《论犹太人问题》,顺便抖掉角落里缄默了一万年的《雷雨》身上的灰。第九版《发展心理学》的译本或许是太新了,店里竟没有。正版实在太贵,一念之差购入了只有原价五分之一的劣质盗版书,占了作者、译者和出版社的便宜,觉得自己像水沟里的老鼠似的,简直现代孔乙己:“偷”书……那能叫偷么……真没办法,那么贵的教材一学期要买好几本,我心想,等发财了再把正版都买一遍,就当收藏我的青春岁月,这样我也就不算剽窃知识劳动成果的小人。 以书店的名义 人类越来越忙。其实看书的人并没有我想像的多,实体书读者自然更少。流行病时期更有九成实体书店暂停营业,四成书店在2020上半年收入下降了50%,这加快了中国书店的转型过程。从售卖传统出版物,到复合型零售模式,上海的书店及出版业是中国书店形态变化的缩影,印刷媒介作为人们视觉的延伸似乎已经得不到满足,于是书店也完成了听觉、触觉的延伸。上海连走路都要快,所以去书店不能只去书店,书店里不能只有书——最好是能一边等约好的人之前,一边听音乐,安静地看一会书,买些文创,再把生意在有书有咖啡的桌子上谈成那是最好。 我不知道理想的书店到底应该长什么样子,或许还缺一只猫。让书店赚钱吧!至少还有书店。就像现在,走进一个叫做书店的空间里,人们听音乐,研磨咖啡,调酒,欣赏艺术。晕黄的灯光里,人们社交,人们看书。 相关文章: 【我在丹麦逛书店】吴岫颖 / 我想慢慢找回年少情怀 【我在香港逛书店】去香港,可以逛哪些独立书店? 【我在狮城逛书店】来到新加坡,先去一趟图书馆吧!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5月前
我一直认为买书是件好事。因为它是你步入阅读这件事的初级门槛。借来的书当然也行,但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书,难以第一时间在图书馆找到,所以自掏腰包购买就成为必然选项。即便真的在图书馆里见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书籍,借回来阅读的时间也有限制。作为社会打工人,平日能够挤出阅读的时间其实少得可怜,在时限的催促下,原本打算细嚼慢咽的美味文字,也仿佛食之无味。 而向人借阅,则有更多忌讳。身边会买书看书的人,大多也是爱惜书本的人。要是阅读过程中不小心弄脏了书,即使可以买回同一本书给对方,那也不是原来的同一本书了。也或许当初对方买下这本书,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又或是这是别人赠送对方的书籍……鉴于上述种种理由,买书自然成为我的首选。 曾听闻在日本某些特讲究的看书人喜欢一书三购。即是同一本书买3本,一本拆封随身携带又或放在办公室,一本摆家里书桌上,一本则不拆封置在书柜作收藏。自己没有这种买了又买的癖好,只是当书本越囤越多,偶尔也会出现买过的书又误买的疏忽,但当中也有少数是自己特意重购的书籍。 少年时期对书本原来有正版翻版之分毫无认知,工作以后才知道原来自己之前收藏的漫画或文字书,有一大半都是翻版。从那时起便养成买书只买正版的习性。甚至有些自己非常喜爱的漫画,像是羽海野千花的《蜂蜜幸运草》,虽然已经买了整套翻版摆在家,却因为太喜欢这部作品,回头又再买了正版来收藏。结果重读了台湾尖端出版的《蜂蜜幸运草》后,因为两套翻译大相径庭,于是重阅时就像是在平行时空里和同部作品重新邂逅,细心对比两者翻译的过程,颇有意趣。 还有《小王子》这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书,第一次阅读是在懵懵懂懂的中学时期。《小王子》故事虽简单,但有好几个性格鲜明的角色以及充满意涵的童趣对话,让我留下深刻记忆。某天兴致一来,决定购买不同语言版本的《小王子》,让自己书柜上有除了阅读功能以外的收藏品。甚至还热血上头地计划:只要学会一种新语言,就去买一本相关语言版本的《小王子》。最后自己也只收了寥寥数本不同出版社的中文版本和一本意外在马来书展里发现的巫文版《小王子》。这之后当初犹如要征服星辰大海的豪气万丈,就像漏气的气球悄悄瘪下去。偶尔翻找书柜看见它们,也不由觉得好笑。 不过重审过往这些年的购书经历,也越了解真正的喜好和方向。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虽然一换再换,但对于只纯做摆设不阅读的收藏,则无法在自家书柜上占一席之地。 想知道更多自己原先不知道的事,才是自己买书阅读的动力。 纵然现在网络发达,想要知道的事情,似乎只要上网输入关键词,就会出现海量的相关资料。但这些未经整理的巨量资讯摆在眼前,如何消化整理成自己专属的知识库,是需要阅读能力的配合才能完成。现在许多的年轻世代,会把接触过许多资讯,误认为自己拥有了许多知识,有人甚至会把看了标题等同读完整篇新闻而大放厥词。 日本出口治明在《书的使用法》里慎重提及这句话:“只看目录和标题不等于读书” 虽然很多教导如何阅读的书本都有提到——要想速读,就先看目录和标题,把握一下整本书的内容。但平心而论,我的立场和出口治明是一致的。 出口治明认为读书是对作者思考的一种体验,只看目录和标题,根本称不上是读书。知识体系的建构,不能只仰赖碎片化资讯的堆积,还需要进一步整合与消化。一本书在编辑前,必然会经过严谨的资料筛选和编辑,然后以完整的脉络呈现其内容。这也是懒惰整理海量资料化为己用的我,虽然身处于方便搜索的网络时代,还是选择了买书阅读的理由。 网络上当然存在系统性整理知识后售出的服务平台,像是语言学习平台之类,所以自身也不排除透过网络平台来获取相关知识技能。但同一时间,来自网络的干扰和诱惑也真的太多太多了。一旦打开Wi-Fi,荧幕时不时就会出现无数通知(notification)来打断你的专注力。脸书好友上载了一张旅游打卡照、银行户头的某笔收款、购物平台的促销宣传、信箱里又收到了新邮件……(当然要是你想,还是能关闭相关功能,只是要知道这些窍门,就需要花一点点时间去搜索或是询问擅长科技应用的朋友) 于是最后,我还是选择了买书阅读。 虽然买书的速度真的赶不上阅读的速度,但每当知道出版了一本自己感兴趣题材的书,就会把它摆在心里一段时间。要是赶巧遇上书店有促销,就想都不想直接掏钱下单一气呵成。不过最难熬的也是在下单后等待书本送到的那段时光。要是这本书在实体店没有库存,而需要等待从海外运来马来西亚,虽不至于茶饭不思,但那隐藏的期盼难耐,唯有拿到书本的一刻才能疏解。 所以除了上网买书,我更享受去书店或书展买书的体验感。看到心仪的书,无需折腾等待即可拥有。 但同时我也害怕去书店或书展。因为失控买书的几率远比上网买书高太多。 曾经一度起过断舍离的念头,试图效仿风靡一时的日本收纳专家——近藤麻理惠,将家中杂物极简化。而显然易见的,自己积存最多的物品就是书。在整理过程中,每抽出一本书,自己却不断找出各种各样手里的书必须留下的理由,最后清除的书本,也不过寥寥。还好在整理衣柜时,却是秋风扫落叶的气势。这一件没怎么穿过,丢!这一件穿了不好看,丢!书本比对衣裳的待遇,孰轻孰重可谓一目了然。 重投买实体书的怀抱 随着年龄渐长,对未来搬家和居住空间的顾虑,多少有影响自己买书的决定和次数。 于是自己开始购买起不占空间的电子书。 要说电子书的使用体验,不同平台有各种不同优势,有些在价格上较廉宜,有些则在阅读体验上花心思。虽然购买电子书要比实体书的价格便宜,但在买了一阵电子书后,自己又重投回买实体书的怀抱。 原因在于自己的眼睛太不争气,长期对着屏幕容易疲劳不说,还出现老花眼的迹象。而且作为资深阅读人,不能一页一页掀翻的电子书,始终还是欠缺了一些手感。不过在即刻付款即可阅读这点上,电子书还是值得推荐的。 为阅读而买书,也是因为我深信生活中除了苟且,应该还有诗和远方。 我并不否定苟且,毕竟即便是圣贤也需要吃喝拉撒。更何况如你我他的一般人。只是在着重解决现实问题,像是缴清每个月信用卡账单和车贷房贷日常开销之余,人生应该还需保留一些不被鸡毛琐事捆绑的清醒和自主。而阅读就是其中途径。 在《小王子》一书中,小王子在第四个星球遇见的第四位商人,终日埋头计算夜空里星星的数量,并且自认发现并计算了这些星星数量的自己,便是它们的拥有兼管理者。“计算并占有星星”就是他人生的全部重心。而当小王子问他作为星星的拥有者会如何处理这些星星时,商人只是一味地强调他认真计算了这些星星并把写着它们数量的纸张放进抽屉即是全部,而无法进一步为小王子解惑:人到底如何拥有星星? 小王子对商人说:“我拥有一朵玫瑰,我每天为她浇水,我还有三座火山,我每个星期都会把它们全都清通一遍。我连其中那座死火山也会清得干干净净,说不定哪天它会复活呢。我拥有火山和花,这对她们都有好处。可是你对星星并没有好处……” 自认拥有很多很多星星的商人,一辈子也无法理解,在小王子的观念里,和一朵玫瑰的互动、清理活火山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事物,要比计算星星的数量并占有它们更为重要。 一直以来不断买书囤书的我,或许在某层面上也和计算星星的商人重叠。但还好除了想拥有这些书本,我更渴望去阅读书里承载的知识,让自己知道更多不知道的事,架构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非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 我不喜欢强逼不喜欢阅读的人读书,因为不是自愿或发自内心感兴趣的事,即使做了也不会有对应的收获。阅读不应该是被强制的行为。 但如果某天从未想要阅读的你,打算去找一本感兴趣的书籍,买下它,带回家翻开,读它。 点亮阅读技能的你,或将发掘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相关文章: 梁文聪 / 拥有黄山料……是否一件羞耻的事? 成安然:我乐于做山料粉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7月前
人生不如意时,就去看《老子》。 记得当时第一次接触《老子》这本书,是在大学的时候。彼时年少气盛,正处于积极上进的状态,只觉得《老子》的内容好消极,我甚至不认同书中的观点,只觉得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消极”的书呢? 后来,越长大,被苦痛洗礼了几次,才恍然看懂《老子》书中所说的。在最暗的时光里,我竟被年少时不认同的观点救赎,也挺神奇的。 那时我才恍然觉得,每一本书都有不同的使命,有些书令人积极向上,有些书令人沉醉在作家幻化出来的世界里,有些书则是黑暗道路中的一盏灯。没走过夜路的人,自然看不见那盏灯。 老师曾说:“前进有儒家,后退有道家。” 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我们一直被教育着要勇往直前,只要稍微停滞,就会被远远抛在后头。是以我不敢停下,不敢喊累,也不敢回头。重新打开这本书时,方知,除了要有向上的能力,更要有退下来的勇气。 是的,退下来,是需要勇气的。 苏轼的诗词中,写的尽是他人生中的遭遇,是这些苦痛令他的诗词名垂千古。原来现代人经历的痛苦,古代的人也经历过。人间这份礼包早在几千年以前就注定苦乐相伴。 庆幸的是,因为有书,人在痛苦时,仍然可以有所选择。如果没有书,吸烟喝酒大概成为了麻痹痛苦唯一的途径了。 如果天堂只有快乐,地狱只有苦难,那么人间,一定是最好的去处。
7月前
编按:423世界读书日,无须特别提醒,资深读书人自然会一往情深地读下去。青少年呢?我们的孩子、外甥侄儿呢?本期特别企划,介绍大人小孩一起共读这几本书。 身为一个有阅读习惯的大人,自然也想让家中小孩培养阅读的习惯。 外甥上小学一年级时,我曾带着“恶趣味”给他送上英文数学等作业参考书(笑),但为了避免外甥接触太多硬绷绷的课本、参考书,从此“闻书色变”失去感受阅读乐趣的能力,我便常送他绘本、童话等趣味读物。   我买的书,外甥真的有读! 送给外甥的第一套绘本,是日本儿童绘本作家工藤纪子的经典著作《幸福小鸡系列》,画风细腻、故事充满童趣,成了我购置绘本时的首选。那时候正值新冠大流行,政府落实了全国行动管制令,导致外甥只上了一个月幼儿园,就必须蜗居在家不能出门。也就是那个时候,《幸福小鸡系列》成为了外甥最喜爱的读物,每次和家乡亲人视频通讯,都会捧着绘本,跟我讲述里面的故事,甚至会把书贴近镜头,指着书页上的每个小物件与我分享。看到外甥如此“捧场”自己选购的书籍,于是同样出自工藤纪子笔下的《野猫军团系列》、《小企鹅去旅行系列》陆续被寄回老家。 无法预知行动管制会持续多久,所幸工藤纪子的图文书,给孩子的童年稍稍增添一些明朗的色彩和自由的想像,让孩子透过图文,与小鸡一起去游乐园、与小企鹅一起搭乘火车轮船去旅行、与野猫一起制造美味的咖哩饭……是阿姨当时唯一能给外甥的快乐时光。 侄儿告诉舅舅:人就像水分子 此后,自己的阅读书单开始扩大,掺入以孩童或青少年为对象的书种,有时还因“这本或许可以给外甥以后上中学时看”的想法而买下某本书。 吉野源三郎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购入的。 今年3月宫崎骏凭借《苍鹭与少年》获得第二座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奖。这部动画内容是宫崎骏的原创作品,但原片名字——《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中文翻译即是: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是宫崎骏特意引用小说家吉野源三郎在1937年创作的小说书名。 虽然已出版83年,年龄算得上是一本爷爷书,但待阅毕,我才明白书腰上印着的“日本百年最爱书籍”、“老师最想推荐给国高中生的读物第一名”这些文案,并不是大放厥词。 全书围绕一名绰号为小哥白尼的少年视角展开,讲述他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日常事件,透过舅舅的引导,慢慢建构起对“有意义的人生”的思考脉络。 书本开端,小哥白尼从高耸的建筑顶楼往下望,看着密密麻麻的人流,对自己也身置世界洪流其中这点有所触动,进而对舅舅感叹道: “人,就像水分子一样。” 在众多的人群中,个体本身是非常渺小的存在,但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察这点,经常抱着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理所当然觉得自身的判断不会有错,也擅自认定自己有资格制裁看不顺眼的人(即便自己只是大河里的小小水分子)。如果每个人根据这种“理所当然”,以自己的利益喜好来抉择行动,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未来? 砍断自己和他人的链接,把自己的一切凌驾于他人之上,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也绝对不能说对人性的发展是有利的。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现在拥有的一切科技便利和服务,是几代人共同协作才能达到的境地。假设拿一碗面做例子,简单拆解开所有材料:菜、鸡肉、面、碗、汤匙和筷子,这些各自需要菜农、养鸡厂工人、面粉厂工人、制造碗和汤匙的工人、货车司机、超市员工……光是一碗面,就需要这么多人互助分工后才能做出来。细细深究身边每一样物件,才会发现人与人无形的链接网,其实要比肉眼所见更为繁杂绵密。 当然不是说服从集体是唯一的正解。在书里,舅舅给予小哥白尼的,不是非黑即白的道理或直接的答案,而是以大人的经验,从旁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想法,鼓励小哥白尼寻找出属于自己的答案。很显然,作者认为每个人需要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才能为社会前进的脚步,找出更多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 日本民族一向崇尚集体协作,也认为每个职业都有其价值。这种价值观不仅体现在《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也烙印在另一本《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工作?》的字里行间(同样被我列为外甥长大后必读书单XD)。 孩子问大人:上学的意义? 有鉴于才上二年级的外甥已经会像哲学家苏格拉底那样,询问身边大人自己上学读书的意义何在?于是在见到这本虽然受众群为国中生和高中生的读物,就先买电子书看了一遍,最后拍案决定买下实体书带回家给妹妹。希望她读完后,可以给她儿子更完美无瑕的回答。 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本即便已毕业了的大人,也值得一阅的好书。 本书以漫画穿插,讲述工作的意义为何,并且开拓一般人对如何工作的认知。如果询问身边的人,十之八九的人会以“钱多事少离家近”这三大原则为基准,但工作本身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若是只把工作用金钱单位量化取舍,而不把己身能力喜好等纳入考量,这样的人生走到尽头或许会有种空虚的失落感。当然,赋予工作金钱以外的更多意义,并不是认同资本对职工的剥削(貌似有社会意义的工作普遍上薪水较低,如义工、图书管理员等)。本书第四章里便有提到工作有分成“好的忍耐”与“不好的忍耐”,像是初期入职的累积经验,是属于好的忍耐,而过长的工时、工作环境太差则是不好的忍耐,这样的黑心企业在日本时有所闻,甚至也有了“社畜”这样的贬义词语来比喻为公司卖命的员工。 另外,本地青少年对工种的认知也非常狭隘。书写〈我的志愿〉此类作文,会发现来来去去谈的职业都是医生、老师、律师、工程师,更多的其他职业则是一问三不知。本书里从探讨个人兴趣,像是喜欢足球,并不只限于当足球员,还可以考虑足球用品开发人员、运动防护员、运动记者等,让阅读者了解到,某个兴趣点可以衍生出的工作种类其实五花八门,甚至因为AI的兴盛,许多新的工作应运而生。但可能因为缺乏周遭大人的指引,又或者家里大人强势的把自己过时的认知套用在孩子的职涯规划上,于是孩子就只能从传统认知里有出息的职业选择医生、老师等。 若是家里有青少年,建议不妨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上面提到的书籍,或许身为大人的你,也将重新思考人生与工作的意义,并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延伸阅读: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吴惠春 / 阅读要主动出击! 【423读书日/我的阅读笔记】在笔记里阅读,在阅读里笔记/疯木圣上(马大中文系学生) 【423读书日/我的阅读笔记】走路与跳舞:我的两种笔记习惯/旺记(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硕士) 【423读书日/我的阅读笔记】谁在我的书上乱画?/谢敏洁(书籍编辑)
8月前
小说的创作确实需要天分和才华。然而个人的努力耕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虽说作家鲜少公开传授他们的写作秘诀,而有志创作者即使通过广泛的阅读,也无法窥其全貌,写作的技巧还得靠自己慢慢摸索、领悟,不断尝试而成功的。 但总有例外的时候。三岛由纪夫的《文章读本》就是一盏明灯,虽然此书多以日本文学来作为基调讲解,当中他所提出的要诀还是带出了不少值得思索的问题。 首先,作家本人就开宗明义表明撰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指引广大读者,如何从一个普通读者,逐步成为精读读者。我们不能单纯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因为如果要成为作家,他必须也是精读读者。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诚然,读书是一种消遣,但囫囵吞枣地读书,带给你的只是片面的理解,我们不要忘了文章也是语言的艺术。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三岛由纪夫指出了现代人的盲区,与其不求甚解地阅读,何妨放慢速度去欣赏文章里的铺陈和叙述,犹如欣赏一件编织精美的手工艺品,他提醒我们:“在文章中驱车疾驶的时候,它不过是主题与情节铺陈的轨迹,若是慢慢品读,你会发现那是一张由语言编成的织锦。” 然而,徒有修饰唯美的文学作品不见得都是上乘作品,但上乘作品必是经过一番苦心经营,不断锤炼文字而来的。因此,作家在书中举出不少小说的范列来供读者参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戏剧文章、评论文章和翻译文章,它们之间的差异和优劣,作家也做了一番详细的解说。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多时候好的作品总是清晰明快的,“文字不能滥用,用多余的想像污染文字,只会让作品里的物象模糊不清而已。” 换言之,能把一个题材说到位了不表示什么,而是把题材以简洁、精准的文字说好了,任是平凡、庸俗的事物,也会焕然一新。 当然,也因为作家在书中列举了各种文章的范例,让我们间接地看见作家主观而直率的一面,照他自己的话说是:“当我对某位作家的赞扬仿佛都成了对另一位作家的贬抑。”  实情是他不仅对文章作品抱持着严谨态度,也是在“选择”读者。他甚至不讳言自己对于粗糙、机械化的文字有着明显的厌恶,所以,即便是被冠上“偏见”之名,还是道出了文章的素质,从这里让我们看见一位作家的风骨。 ◢除了才华,写作也靠努力 小说的创作确实需要天分和才华。然而个人的努力耕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作家在书中的结语这么说:“尽管我持续从事小说工作已经十多年了,技巧上仍然时而熟练,时而生疏,有时写来轻松愉快,有时则窒碍难行。”  可见创作之艰难,若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谁会耐烦地每天端坐书桌前琢磨,反复推敲字句呢? 此外,此书还附录了关于文章种种的疑难,不管老手还是新手创作都必然会提出的疑问,三岛由纪夫都作了很好的解答,我认为,这是一本热衷创作者不可错过的好书。 相关文章: 黄晓玲 / 非一般纪实报导文学 黄晓玲 / 声音的奇妙旅程 黄晓玲·年关·年味
9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5个故事基本都以同一模式铺陈:主角对人生感到疑惑,因缘巧合之下到社区中心图书馆借书,进而认识小百合。每个人第一次见到小百合都会目瞪口呆——小百合那双制作羊毛毡小玩偶的巧手,与她壮硕的身形成了强烈对比。 青山美智子誉为治疗系作家,在日本得过无数文学大赏。她作品里的角色是我们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写照,因此格外打动人心。她的文字没有刻意操弄情绪,散发出隽永的幽香。 《失物请洽图书室》由5个独立故事构成,但每位主角都会客串在其他故事,因此读起来就像连续剧。5位主角分别是百货公司售货员(藤木朋香)、家具公司会计(浦濑谅)、职业妇女兼新手妈妈(崎谷夏美)、尼特族(菅田浩弥)和退休人士(权野正雄)。社区中心图书管理员——小町小百合,是将每位主角串连起来的灵魂人物。不起眼的社区中心图书馆,是每位主角重拾人生的起点,而与小百合的相遇,更成了大家重新思考人生的力量。 5个故事基本都以同一模式铺陈:主角对人生感到疑惑,因缘巧合之下到社区中心图书馆借书,进而认识小百合。每个人第一次见到小百合都会目瞪口呆——小百合那双制作羊毛毡小玩偶的巧手,与她壮硕的身形成了强烈对比。小百合每次帮主角搜寻书籍时,都会把一本不相关的书列在推荐书单上,并随书单附上一只她亲手制作的羊毛毡小玩偶。主角初次看到不相关的书时十分困惑,但也欣然接受推荐,默默阅读。从抽屉随机拿出来送给主角羊毛毡小玩偶,虽然表面上跟所有事都毫无关联,却是最后引领主角看透困境的盲点,救赎他们茫然之心的明灯。 走不下去?学螃蟹横行吧 我最喜欢正雄与女儿的一段对话:“爸爸那时候说,学螃蟹走路很有意思,风景横着从眼前掠过,看到的世界比以前广阔了。横着走,就变成了宽景视角呢……长大以后,我还是经常想起爸爸当时说的这句话。如果一直看着前面,视野就会变窄。所以每当我苦于不知该怎么走下去的时候,就会告诉自己:不妨试着换一个宽广的视角,卸下肩上的压力,学学螃蟹走路。”除了横着走,还可以倒着走,同一幅景象,可以有全然不同的体验。 大部分人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工作,却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做,或在人生不如意时,只会埋怨,却不知道只有采取行动才能改变现状。有时我们被盲点遮蔽双眼,却依然在原有的框架里去搜寻解答。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我们无法体验每一种人生,可是“阅读”却是一个可以广阔我们视野的手段,而且这个嗜好的成本不高。青山美智子试图透过主角和图书馆的相遇告诉我们,人生的无限可能或许就隐藏在一本我们从没留意过的书里面。 《失物请洽图书室》适合在静谧的周末,配着一杯茉莉茶,慢慢细嚼。它没有过时的说教,也没有心灵鸡汤的安慰。5个主角,5个平凡的人生,却可以引发一些思考。 相关文章: 萧婉思博士/打破哲学无用论 把哲学带出象牙塔 萧婉思/我们该任由老马继续说下去吗? 萧婉思/哲学中“自由”的概念 萧婉思/我们都有物种歧视 萧婉思/他与它:生命贵贱之分 萧婉思/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萧婉思/人生有意义吗? 萧婉思/你怎么确定你真的存在? 萧婉思/未经检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1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