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读书日

你可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华文报刊与我国有关?当然,那时候还不叫马来西亚。那是1815年8月5日(清嘉庆二十年七月初一),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起初它以宣导为目的,在当时的南洋免费派送,每月一期,每期5至7页。 昨天的4.23读书日小辑,我们列出了一本书各个部位的名称,今天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页报纸。 先说个副刊编辑室的小笑话吧。话说某日,用惯电子钱包的同事Y偶然问起大家,平日用的“真钱”叫什么了啊?大家居然一时语塞,有人笑说实体钱。不久才有人想起比较合适的答案是现金,或是钞票、硬币、银角啦。 没有人提醒,我们会不会从此就忘记了什么?或是,会不会有的人本来就不曾知道一些事? 例如,在同一页报纸上,不同版面位置受关注的程度也不一样。根据文字排列的走向,人们的视觉生理,以及读报的习惯等因素,通常排在上端的内容比下端重要,左比右重要。标题的字体也显示出内容的主次地位。这些原本是常识,但现在大家多在网络平台看资讯,在同样的页面设计及毫无区分的字体大小与位置下,已无法立刻判断出一则资讯的轻重,重大新闻和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混淆在一起……如此一来,现在的我们要真正理解一件事情或是有所取舍,是更省事了,还是更费时了呢? 这是今天我们想回头介绍一本书、一页报纸版面的原因。 还是那句话——不是不赞同网络阅读,而是想提醒,我们还有纸本阅读的选择,纸本阅读有自己无法被替代的优势。还能选择,就意味着进可攻、退可守,这才是宝贵的自由。   相关文章: 【423读书日特辑】今天,我们来看报纸 【423读书日特辑】认识一本书 【423读书日特辑】认识一本书(互动版)
7月前
你可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华文报刊与我国有关?当然,那时候还不叫马来西亚。那是1815年8月5日(清嘉庆二十年七月初一),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起初它以宣导为目的,在当时的南洋免费派送,每月一期,每期5至7页。 昨天的4.23读书日小辑,我们列出了一本书各个部位的名称,今天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页报纸。 先说个副刊编辑室的小笑话吧。话说某日,用惯电子钱包的同事Y偶然问起大家,平日用的“真钱”叫什么了啊?大家居然一时语塞,有人笑说实体钱。不久才有人想起比较合适的答案是现金,或是钞票、硬币、银角啦。 没有人提醒,我们会不会从此就忘记了什么?或是,会不会有的人本来就不曾知道一些事? 例如,在同一页报纸上,不同版面位置受关注的程度也不一样。根据文字排列的走向,人们的视觉生理,以及读报的习惯等因素,通常排在上端的内容比下端重要,左比右重要。标题的字体也显示出内容的主次地位。这些原本是常识,但现在大家多在网络平台看资讯,在同样的页面设计及毫无区分的字体大小与位置下,已无法立刻判断出一则资讯的轻重,重大新闻和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混淆在一起……如此一来,现在的我们要真正理解一件事情或是有所取舍,是更省事了,还是更费时了呢? 这是今天我们想回头介绍一本书、一页报纸版面的原因。 还是那句话——不是不赞同网络阅读,而是想提醒,我们还有纸本阅读的选择,纸本阅读有自己无法被替代的优势。还能选择,就意味着进可攻、退可守,这才是宝贵的自由。 报头 一页报纸最显著的地位,多放在头版左上角,或是上端正中央。除报名外 ,报头还包括出版机构、当日出版日期、刊号、价格等资讯。其位置通常 是固定的,但偶尔也会随特殊情况而移动位置,以吸引读者注意。 十字标记 用以对齐纸页或校正位置的标记。 套印标记 对不准的话,纸页就会出现不同CMYK颜色的重影。 CMYK色彩条 CMYK是平面印刷使用的色彩模式,又称为四色印刷,分别为蓝色(Cyan)、洋红色(Magenta)、黄色(Yellow)、黑色(blacK)组合而成,数值范围为0-100%。彩色印刷就是由这4种颜色的不同比例调出来的。CMYK颜色叠得越多就越深,全部100%叠在一起就会变成深黑色。 头条 意味着最重要或是想推荐的新闻。 版面 一张报纸一个版的幅面。一张纸能切成多少张,叫做多少“开”。一张纸折成二分之一叫“对开”,前后共4个版。一张纸折成四分之一叫“四开”。 副题 副文的标题。 小标题 在内文中点出重点的标题。 版心 指一个版面除四周白边以内的,可排文字或图片的地方,即版面的容量。本页展示的就是一个版心。 版次 每份报纸都由多个版组成,少则4版,多则几十个版,按先后顺序给这些版排出的次序叫版次,也叫版序。目的是注明每页报纸内容或栏目的说明,有点像一本书的目录。编辑排版前要先检查当日版序,看看有没有预先规划好的广告,排版时需要留出广告位置。 基本栏 在版心中,采用一定的分栏制形成的等距的栏。以《星洲日报》为例,一页报纸分成10栏(column)。方便划分广告大小或内容位置。 报耳 也称作报眼,是报头旁边的一小块版面。多刊登内容提要、市场快讯、重 点新闻介绍或图片,有时也用来刊登广告。 双头条 与头条同样重要的稿件。特点是两个头条的标题同样突出,图片、围框使用等造成的强势均等内容。 报眉 眉线上方的空间。多印有报名、版次、出版日期、栏目名称等等。(注: 本页是封面。内页的眉线多在版面最上方) 眉题 大标题上方的提示性标题。字号比大标题略小,只能与大标题搭配才能存在。也叫引题。 大标题 也称作主标题。通常是最显眼的字体。 副文 次于头条的内容。与头条相关,也可以是另外的内容。 报线 版心上下左右,用来划出边界的线。排版时内容一般不允许超出此线。上端的叫眉线,也叫天线。下端的叫地线。封面的地线之下,多会印著报社的地址、电话、联络方式等资讯。 对开版 两个相对,并且内容相通跨页的版。一般用于报道重大事件,优势在于拥有更大的空间来处理内容。 中缝 报纸相邻两个版面中间的空隙。 边稿 通常属于附设或补充主文的内容,篇幅较短。 出血 版心外,印刷时预计会被裁切掉的边缘部分。但报章印刷多不鼓励让内容溢出版心,以避免纸张错位、歪斜、折角等导致的内容丢失问题。 相关文章: 【423读书日特辑】认识一本书(互动版)  
7月前
一本书不只内容是学问,书本身也是一门学问。除了内容,严谨的图书编辑与出版社不只讲究字体大小、每页字数、字形种类、行距空间、色彩等排版因素,对纸质选择也有所要求,首要的考量,当然是以制作一本能让人舒适阅读的书籍为上。 电子阅读的时代,我们可能忘记了很多纸本阅读的经验,例如忽略了实体物质对记忆的帮助——纸页的触感、味道、拿在手上的不同重量、具体读了多少页、还剩多少页、某行字在某页书里的固定位置等等,都有助于增强记忆,减少“过目即忘”的遗憾。 纸本阅读统合了人类的更多感受,因此更容易让人知道自己正在哪里。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反对阅读电子书。不是的,电子书也有它显而易见的好处,只是觉得纸本阅读有它无法替代的优势。 趁着4.23读书日,我们来看看一本书的结构吧。盼能从书本的结构中,体会书籍生产者的种种用心。 书一般由封面、封底、书衣、书腰、扉页、目录、正文、书签带、辅文(前言、后记、引文、注文、附录、索引、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封面 包含书名、作者、译者、编者、出版社等项目。署名者的排列次序都要一一确定。若封面外罩着书衣,它可称作内封。 起脊 是指精装书在上书壳前,把书芯用夹板加紧压实,在书芯正反两面,接近书脊与环衬连线的连缘处压出的一条凸痕,使书脊略向外鼓起。 书脊 或叫书背。一般印有书名、作者、出版社名称。 书衣 也叫护封、包封,可拆下的封面。 封底 书的后表层。它与封面相连,多印有书号和定价、条形码。 勒口 书衣折向封面内的部分。 订口 书页的装订部位。 书口 又叫外切口,指与书脊相对的外端。上方的叫书顶(外切口),下方的叫书根(下切口)。 书腰 也叫腰封。主要作用是装饰封面或补充封面的不足。两边各有一个内折的勒口。一般包含推荐人名字、推荐语,或是内容重点、金句。 衬页 又叫补页,在封面后边,有双衬和单衬,有时会用不同颜色的纸张或不同的纸质。有衬页的书显得庄重、气派,一般是空白页。 扉页 又叫内封或书名页,在封面之后。与封面所列内容基本相同,也起到装饰的作用。 版面 指一页书的整个幅面,包括印有文字图画的部分和四周的白边。 版权页 出版记录。通常包括书名、作者、排版装帧、出版社、印刷厂、规格、国际书号(ISBN)等内容。通常印在扉页背面或正文的最后一页。 书签带 一根一端粘在书芯的天头脊上,另一端不加固定的织物细带子,作用是当书签。 相关文章: 【423读书日特辑】今天,我们来看报纸
7月前
7月前
编按:423世界读书日,无须特别提醒,资深读书人自然会一往情深地读下去。青少年呢?我们的孩子、外甥侄儿呢?本期特别企划,介绍大人小孩一起共读这几本书。 身为一个有阅读习惯的大人,自然也想让家中小孩培养阅读的习惯。 外甥上小学一年级时,我曾带着“恶趣味”给他送上英文数学等作业参考书(笑),但为了避免外甥接触太多硬绷绷的课本、参考书,从此“闻书色变”失去感受阅读乐趣的能力,我便常送他绘本、童话等趣味读物。   我买的书,外甥真的有读! 送给外甥的第一套绘本,是日本儿童绘本作家工藤纪子的经典著作《幸福小鸡系列》,画风细腻、故事充满童趣,成了我购置绘本时的首选。那时候正值新冠大流行,政府落实了全国行动管制令,导致外甥只上了一个月幼儿园,就必须蜗居在家不能出门。也就是那个时候,《幸福小鸡系列》成为了外甥最喜爱的读物,每次和家乡亲人视频通讯,都会捧着绘本,跟我讲述里面的故事,甚至会把书贴近镜头,指着书页上的每个小物件与我分享。看到外甥如此“捧场”自己选购的书籍,于是同样出自工藤纪子笔下的《野猫军团系列》、《小企鹅去旅行系列》陆续被寄回老家。 无法预知行动管制会持续多久,所幸工藤纪子的图文书,给孩子的童年稍稍增添一些明朗的色彩和自由的想像,让孩子透过图文,与小鸡一起去游乐园、与小企鹅一起搭乘火车轮船去旅行、与野猫一起制造美味的咖哩饭……是阿姨当时唯一能给外甥的快乐时光。 侄儿告诉舅舅:人就像水分子 此后,自己的阅读书单开始扩大,掺入以孩童或青少年为对象的书种,有时还因“这本或许可以给外甥以后上中学时看”的想法而买下某本书。 吉野源三郎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购入的。 今年3月宫崎骏凭借《苍鹭与少年》获得第二座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奖。这部动画内容是宫崎骏的原创作品,但原片名字——《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中文翻译即是: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是宫崎骏特意引用小说家吉野源三郎在1937年创作的小说书名。 虽然已出版83年,年龄算得上是一本爷爷书,但待阅毕,我才明白书腰上印着的“日本百年最爱书籍”、“老师最想推荐给国高中生的读物第一名”这些文案,并不是大放厥词。 全书围绕一名绰号为小哥白尼的少年视角展开,讲述他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日常事件,透过舅舅的引导,慢慢建构起对“有意义的人生”的思考脉络。 书本开端,小哥白尼从高耸的建筑顶楼往下望,看着密密麻麻的人流,对自己也身置世界洪流其中这点有所触动,进而对舅舅感叹道: “人,就像水分子一样。” 在众多的人群中,个体本身是非常渺小的存在,但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察这点,经常抱着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理所当然觉得自身的判断不会有错,也擅自认定自己有资格制裁看不顺眼的人(即便自己只是大河里的小小水分子)。如果每个人根据这种“理所当然”,以自己的利益喜好来抉择行动,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未来? 砍断自己和他人的链接,把自己的一切凌驾于他人之上,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也绝对不能说对人性的发展是有利的。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现在拥有的一切科技便利和服务,是几代人共同协作才能达到的境地。假设拿一碗面做例子,简单拆解开所有材料:菜、鸡肉、面、碗、汤匙和筷子,这些各自需要菜农、养鸡厂工人、面粉厂工人、制造碗和汤匙的工人、货车司机、超市员工……光是一碗面,就需要这么多人互助分工后才能做出来。细细深究身边每一样物件,才会发现人与人无形的链接网,其实要比肉眼所见更为繁杂绵密。 当然不是说服从集体是唯一的正解。在书里,舅舅给予小哥白尼的,不是非黑即白的道理或直接的答案,而是以大人的经验,从旁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想法,鼓励小哥白尼寻找出属于自己的答案。很显然,作者认为每个人需要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才能为社会前进的脚步,找出更多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 日本民族一向崇尚集体协作,也认为每个职业都有其价值。这种价值观不仅体现在《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也烙印在另一本《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工作?》的字里行间(同样被我列为外甥长大后必读书单XD)。 孩子问大人:上学的意义? 有鉴于才上二年级的外甥已经会像哲学家苏格拉底那样,询问身边大人自己上学读书的意义何在?于是在见到这本虽然受众群为国中生和高中生的读物,就先买电子书看了一遍,最后拍案决定买下实体书带回家给妹妹。希望她读完后,可以给她儿子更完美无瑕的回答。 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本即便已毕业了的大人,也值得一阅的好书。 本书以漫画穿插,讲述工作的意义为何,并且开拓一般人对如何工作的认知。如果询问身边的人,十之八九的人会以“钱多事少离家近”这三大原则为基准,但工作本身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若是只把工作用金钱单位量化取舍,而不把己身能力喜好等纳入考量,这样的人生走到尽头或许会有种空虚的失落感。当然,赋予工作金钱以外的更多意义,并不是认同资本对职工的剥削(貌似有社会意义的工作普遍上薪水较低,如义工、图书管理员等)。本书第四章里便有提到工作有分成“好的忍耐”与“不好的忍耐”,像是初期入职的累积经验,是属于好的忍耐,而过长的工时、工作环境太差则是不好的忍耐,这样的黑心企业在日本时有所闻,甚至也有了“社畜”这样的贬义词语来比喻为公司卖命的员工。 另外,本地青少年对工种的认知也非常狭隘。书写〈我的志愿〉此类作文,会发现来来去去谈的职业都是医生、老师、律师、工程师,更多的其他职业则是一问三不知。本书里从探讨个人兴趣,像是喜欢足球,并不只限于当足球员,还可以考虑足球用品开发人员、运动防护员、运动记者等,让阅读者了解到,某个兴趣点可以衍生出的工作种类其实五花八门,甚至因为AI的兴盛,许多新的工作应运而生。但可能因为缺乏周遭大人的指引,又或者家里大人强势的把自己过时的认知套用在孩子的职涯规划上,于是孩子就只能从传统认知里有出息的职业选择医生、老师等。 若是家里有青少年,建议不妨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上面提到的书籍,或许身为大人的你,也将重新思考人生与工作的意义,并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延伸阅读: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吴惠春 / 阅读要主动出击! 【423读书日/我的阅读笔记】在笔记里阅读,在阅读里笔记/疯木圣上(马大中文系学生) 【423读书日/我的阅读笔记】走路与跳舞:我的两种笔记习惯/旺记(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硕士) 【423读书日/我的阅读笔记】谁在我的书上乱画?/谢敏洁(书籍编辑)
7月前
读书这么多年,是否怀疑过自己“不会读书”,甚至用错方式阅读?那什么样的读书方式才是对的?终极目标或境界是什么? 有个朋友揶揄道:“阅读本来就是违反人性的事。”对于常被笑称为阅读苦行僧的我而言,觉得饶有趣味。玩笑中往往带着几分对真实的戏谑,对一般大众而言,娱乐它不香吗?干嘛非要用阅读这苦差事来折磨自己?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理·范多伦在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就提倡阅读必须主动出击。另外,他们也主张阅读并非只为获得资讯,相反地提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才是真正的阅读。 阅读对于各人意义不尽相同,于我是一种生活方式;于你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途径;于他是消磨时间的休闲活动。出发点不同也会决定了各人的阅读方式。尽管如此,不同读者还是有各自的课业需要修炼,诚如蒙田所言:“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因此,莫提默与查理就为疑惑的读者整理了一套系统性的阅读方法。基本上阅读因手段方法和研究程度之广深而分为4类: ❶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 ❷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 ❸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 ❹主题阅读(synoptical reading) 之前的阅读都是为了之后的阅读所作的预先准备。 ◢掌握基础阅读,再用检视法选书 “①基础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初级阶段,其中就包括了看图识字、建立基础词库、了解词句含义、熟悉字句使用等等。当年轻读者掌握了这些技能,他们就有能力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对自己不了解的新词汇、新观念建立起一个更清晰的概念,甚至能比较不同书本作者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当阅读触角开始往外延伸,一般上我们都会遇到不知如何选书的疑惑。这时“②检视阅读”就发挥作用了。检视阅读是有系统的略读或预读,能帮助我们筛选适合我们以及值得投入时间精力的书籍。首先快速浏览书名和目录以便对书本有个基本概念,接着选一两个篇章略读大概了解作者如何展开论述,作者援引资料可信与否以决定是否购入该书。 喜获心头好之后,先粗浅地从头到尾阅读一遍,不求甚解。当对书籍整体架构有个概念之后,第二遍细读时就会更加了解。阅读过程,读者必须厘清书籍主题和次主题,了解作者的论点以及他们如何展开论述进而辨明论点是否为真抑或只是看似逻辑自洽却与现实相违背的伪论。要让作者的观点转化为自身的观点,勤做笔记必不可少。就我个人而言,若有实体书,直接在书籍内页记录想法既容易检索资料出处也可为整合零碎想法做好预先准备。 ◢从书名、前言、索引来分类 准备就绪后,我们就可以进入“③分析阅读”阶段。不同书种,书写方式、主题或思想表达方式都略有不同。文学书籍以角色互动、情节堆叠来委婉地带出作者的思想;理论书籍则多以严谨考究、语言直白传达知识。当然这样的分类略嫌粗糙,但作为分析阅读的初始步骤,读者理应可以从书名、前言或者索引将所读书籍予以分类,以便读者能调整思维心态来阅读不同书籍。 至于作者讲书籍分为实用性和理论性书籍,其实实用与理论的界限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清晰。我更倾向于认为理论和实用皆“实用”,一个是显性实用一个是迂回性实用,更隐晦但影响更深。如《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更偏向于理论性书籍,阐明制度的设计如何影响国家的走向。即使没有言明国家走向成功的种种措施,依然可以成为国家领导人明灯,甚至是普通百姓作为审视政治人物施政的标准也不为过。 掩卷之后,若读者能用简单句子或自己的语言概述整本书籍内容,并且能将重要篇章排列出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方能证明读者切实了解书籍内容且有能力提炼其中主旨。在这方面笔记就凸显了其重要性。无论是找出重要词语或者文句都有助读者构筑起完整的论述并了解作者的疑问以及解答以获得启发。尽信书,不如无书,若读者与作者意见相左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质疑是智识(intellectual)的敲门砖,然而前提是读者的反驳必须有理有据,尽量避免自己掉入形式逻辑主义或因为情绪而沦为立场之战,讲白话就是不要成为杠精而不自知啦! ◢主题阅读可能牵涉上百本书 分析阅读对于多数读者都还是可凭努力而达到的层次,“④主题阅读”则又是另一次元的境界了。分析阅读多是针对单本书籍的精读,主题阅读则可能牵涉多达上百本与主题相关的书籍。 要定下一个主题,读者必须对自己本身所设定的主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就如对于各国发展程度不一的根源的看法,学者分裂成两个阵营,一派以Jared Diamond为主的地理决定论派别,另一派则是Daron Acemoglu & James Robinson的制度决定论派别。双方各自祭出严谨考究、援引多重领域的研究成果甚至使用大型数字模型演算,势要力压对方成为主流学说。仅就一个课题,学者之间的诠释就如此多元纷呈,让一般读者眼花缭乱。 因此若要实践主题阅读,读者本身为自己的阅读主题定下一个清晰边界是必要的。但这界限却又并非永恒不变,很有可能会随着阅读书目越多而稍微更动。 在还未对自己的主题有清晰认知之前,检视阅读最好分开两个步骤,第一先确认书籍是否符合主题接着再确认章节是否符合主题。除非已经非常熟练或者已经读过一批书籍对自己定下的主题了然于胸,那么就可以两种检视阅读同时进行。做个最直观的譬喻,经历丰富的大厨可以边准备材料边烹饪还显得游刃有余,但初执锅铲者如果想要照办煮碗,肯定会手忙脚乱,最后不只影响效率还减损阅读的乐趣。 ◢选择迫切想了解的事作主题 主题读者必须知道自己迫切想了解的课题为何,最好能列出一些依照重要顺序排列的问题。阅读时找出作者主旨以及是否有回答到我们的问题。避免曲解作者的意思以符合自己的要求。 针对一个议题,不同作者所提供的答案多元甚至是互相矛盾是常有的事。对于习惯依赖唯一标准答案的东方社会来说这可能会令人茫然不知所措,然而这却也正是主题阅读其中一个最有趣的环节。首先读者可以分饰两角,互相攻讦对方论点,但同时也要避免自己掉入形式逻辑主义里,例如一个人提出人都会死,反方提出只有杀死全部人才能证明人都会死的这种谬论。 另一个例子,对于人性本恶或本善,两派哲学家以逻辑推导出的结论都看似有理却又能互揭短处。脑神经科学家如Adrian Raine提出神经发展理论(neuro develop mental theory)影响个人行为。其主张恶行为成长过程或营养欠缺或受环境影响导致脑部发展不全所致。 演化学家则认为远古祖先演化出的一些行为模式刻印在基因里,虽难以为现代道德所接受,但若撇除道德滤镜,就会发现那只是因应物种延续的策略而已。基因多元本来就是物种延续的一个保障,骁勇善战在蛮荒时期是大大的优势,如今却成为了劣势,时移境迁而已。通常论点的萌芽,来源于更早之前的论点所触发,因此理清争议的前后关系,更有助于对议题的全面了解。 掩卷自问,阅读是为了要获得心理感观还是心灵精神上的愉悦?答案其实不言自明。有些书籍有助心智成长,有些则毫无助益。只要心中建立起这样的认知,阅读的方向就会更加明确,进入主题阅读层次则指日可待。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