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谢丽玲

12月第一个周二的晚上,突然看到“韩国宣布戒严”的信息。当下的反应是:“这是误传的假新闻吧?”2024年的韩国,怎么会无端端地宣布戒严? 由于觉得不合情理,就谷歌了一下相关新闻,确认真伪。一查之下,竟然,是真的! 搞什么啊?又不是朝鲜打过来,一个好端端的民主发达国家,为什么要宣布戒严?我一向没关注韩国政治,临时恶补了一下,大概知道了事件的背景。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对韩国国民很有信心:韩国人是不会允许自家的民主如此倒退的! 不巧,那个晚上我因为消化不良肠胃不适而睡不安稳。两点多时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干脆起身查看最新进展。宣布戒严后几小时内,韩国国会已以190票对0票一致通过,推翻戒严令。心里万分佩服:韩国人果然是ppalli ppalli的民族呵! Ppalli ppalli在韩语里意指“快点快点”,而韩国人似乎也以身为快速有效率的民族而自豪。有趣的是,韩国的电话区号是082,而82这两个号码在韩语里也音似ppalli。 再倒回床上,半梦半醒间胃和思绪都在翻腾。想起2018年5月选举日晚上,等待选举成绩时的焦虑和紧张,当时从非官方管道虽已得知结果,选举委员会却迟迟不作官方宣布。那也是个不眠夜。之后与好几个朋友谈起,才知道大家都一样因为心中不踏实而睡不着,生怕睡着后醒来时,得而复失。 根据报道,这次戒严令的颁布,让韩国人联想到全斗焕在1979年发起的军事政变,及他夺权后持续了8年的独裁统治。韩国电影《首尔之春》就是改编自那场政变。即使知道现实世界里的结果不能改变,看到尾声时我心中仍忍不住希望电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毕竟如果不是最后贪生怕死的国防部长的一句话,结局可能真的会有反转。 韩国的民主是用激烈的抗争与许多人的生命和血换来的。另一部韩国电影《我只是个计程车司机》由真人真事改编,叙述韩国民主运动里惨烈的一章——1980年的光州起义和军人政权的残酷镇压。当年多亏了那位德国记者潜入光州采访,揭发当地发生的镇压和屠杀,否则世人也不知道何时才会知道那座被封锁的城市里发生的惨案。 民主是需要持续守护的 20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就在光州出生,她在《少年来了》里描述的一具又一具在武装镇压中被打死的遗体,很多因为被军人暴击而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每天都有新增的遗体,原本的遗体还来不及等到亲友的认领,又有卡车将新的一批遗体运来。淡淡的、平静的叙述却让人读到无尽的哀伤与沉痛。 民主可能很喧闹,也可能不如专制政体有效率(都一人说了算,决策当然快啊)。民主可能倒退,也可能选错人上台。但以韩国为例,正是因为经历了民主化,国家不能篡改历史掩盖真相,人民——包括进入民主时代后才出生的年轻人——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事,知道绝不能让历史重演,让滥权者再将国家陷入动荡的深渊中。 谢谢韩国人民为民主赢了一局——虽然弹劾尹锡悦,让政局稳定还面临很多挑战。不过,民主化本来就不是换了政权就“从此幸福快乐”的事;民主本来就是需要持续守护,一不小心可能就会一夜之间或不知不觉间失去的。 编辑台/靖芬:推荐阅读《少年来了》韩江 顺着专栏作者谢丽玲的文章,我也想给【星云】读者推荐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国女作家韩江的这本《少年来了》。小说的背景是1980年的韩国光州事件。那年5月,光州市民与学生组织示威游行,反抗当时的韩国总统全斗焕政权。15岁的少年东浩和朋友正戴参与了示威,政府派军队进驻光州冷血镇压时,两人只能跟着人群乱逃。逃跑时东浩与正戴走失,正戴中枪倒下,而东浩幸运地躲过那次的扫射。愧疚之馀,他决定回头寻找正戴…… 这是一本容易阅读(韩江作品的叙事多很流畅),却又或许不那么容易直面的小说。但是,至少,至少韩国有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本小说,有人用文字、影像作品记下了那段历史。  
19小时前
1月前
2月前
窘迫中年家有需要长照老人的骨感现实故事,能让人看到最后意犹未尽,除了归功于编剧和导演的功力外,也因为众多演员的精彩。其中,饰演开始显现一些失智症状的父亲寿三郎的西田敏行,实在很难让人不喜欢他呀。 上期写宫藤官九郎编剧的两部作品,因篇幅有限只来得及写了大约20年前拍的《虎与龙》,这期继续,谈谈疫情期间拍的《我家的故事》。 《虎与龙》有“落语”(单口相声)这项日本传统表演艺术为主轴;《我家的故事》则有“能”这项古典歌舞剧。《虎》的主角是爱上落语的黑道混混;《我》的主角则是出生能剧世家,却在17岁时离家出走,转换跑道成为职业摔角手的观山寿一,同样由帅得很狂野的长瀬智也饰演。 两部日剧都是“慢热”的剧,第一集为了交代人物背景,对上述元素完全没概念的观众而言,即使不至于一头雾水,我想可能也比较没有共鸣。但是随着剧情推展,会让人越看越投入,到剧终时“啊,结束了?”,顿感舍不得。 [vip_content_start] 我对能剧和职业摔角都不甚了了,不过碰巧的是,以前都曾听朋友说过。能剧是戴上面具表演的传统歌舞剧,有曾参加能剧体验的朋友说,戴上面具后立刻“目光如豆”——只因面具上的两个小孔细小如豆,戴上后视线范围变得极之有限。而我对职业摔角的有限认识是:比起竞技,它更像是一项娱乐表演。 寿一在离家25年后返家的契机是父亲病重住院,看着病床上昏迷的老父,他一时冲动承诺说,愿意回家继承家业。能剧世家奉行世袭制:养子寿限无(这个名字好酷!)虽然在各方面都比寿一更适合成为下一代“宗家”(应该可以理解为掌门人吧),却因为是养子而不符合资格。女儿不能继承;已经当上律师的幼子又缺乏才能。逃家25年后,已是中年的寿一终究还是回来面对他身为能剧世家长子的宿命。 要回家继承家业,就不得不从职业摔角退役,因为能剧是为神明表演的剧,表演者怎能进行很容易受伤的活动?于是,在退役赛后,寿一搬回老家,重新学习能剧的同时,也和弟妹们分担照护父亲的任务,体格健壮的他自然被分配到负责帮行动不便的父亲洗澡。 赞叹编剧的才华与功力 然而,回到老家后,寿一才发现,父亲虽贵为国家认可的“人间国宝”,家里财务状况却很糟糕,养子寿限无甚至得兼职送外卖来补贴家计。为了筹赡养费给前妻,换取与儿子见面的机会,寿一不得不瞒着家人重新当上摔角手,在照护父亲、能剧排练、上台摔角之间奔波。 窘迫中年家有需要长照老人的骨感现实故事,能让人看到最后意犹未尽,除了归功于编剧和导演的功力外,也因为众多演员的精彩。其中,饰演开始显现一些失智症状的父亲寿三郎的西田敏行,实在很难让人不喜欢他呀。 这位“人间国宝”台上是一位巨匠;台下却是爱拈花惹草、到处留情,对家庭孩子都不够关心,老年病倒后任性又自我中心。一直到意识到自己不久于人世,才说出养子寿限无实际上是他的私生子,让人为这个可靠又忠心耿耿的弟子叫屈。如此一个个性不讨好的“kusojiji”(“臭老头”,每个孩子都曾被他气到如此破口大骂),却在他的演绎下显得可恶又可爱。 一场寿一终于接受现实,将父亲送到养老院,轮椅上的老父目送转身离去的儿子的告别戏,让人感到两人充满渲染力的演技。 故事到最后给观众一个措手不及的反转,而这反转又巧妙地呼应一出名为《隅田川》的能剧剧目,我不禁又想赞叹编剧的才华与功力了。至于这反转是什么呢,因为这两部日剧已上架Netflix,我就不剧透了。 后记:在写这一篇文章时,听到西田敏行去世的噩耗。这个令人黯然的消息,比剧中的反转更令人猝不及防。
2月前
最近连看了三部宫藤官九郎编剧的日剧,其中两部还是重温。都不是新剧了,除了《我家的故事》是几年前瘟疫蔓延时的作品外,另外两部——《虎与龙》和《流星之绊》——单从剧中演员当时的年龄和使用的手机判断,都是十多二十年前的剧了。 不过,这篇只想先谈谈《我家的故事》和《虎与龙》。这两部相隔约20年的日剧有几个共同点:两部的主演都是长瀬智也,搭档西田敏行;都有一项日本传统表演艺术作为贯穿全剧的要素;两部剧都可以看到另一个完全不搭调的元素和传统表演艺术的碰撞。 《虎与龙》里,长瀬是个因为双亲被杀害,12岁开始被黑帮老大收养的黑道分子,日常工作就是带着老大的亲生儿子——将来要继承黑帮事业的少爷——向欠款人追讨债务。这个黑道混混成日板着一张凶狠的脸,说话极之无趣,他对此也有自觉。 某日去向欠了老大400万日圆的落语家林屋亭Don兵卫讨债时,他无意间闯进了落语剧场,听了Don兵卫的落语表演,久违地大笑了一场(落语是单口相声;双人相声在日本被称为“漫才”)。从此他对落语产生了莫大兴趣,他想学怎么有趣地说故事,于是向没钱还债的Don兵卫提议:每个月以10万日圆的学费教他一个落语段子,然后再用那个10万日圆分期付款还债。 就这样,原名“虎儿”的黑道混混拜了师,还住进了师父家,得到一个艺名“林屋亭小虎”,开始了白天学习和表演落语;晚上凶神恶煞去追债的双面人生。 第一集交待了主要人物的背景后,接下来的11集,每一集都有一个从江户时代(1603 – 1868年)传下来的古典落语段子为主题。我觉得编剧很厉害的是,以古典故事为楔子,引出小虎与身边各种人物的故事和恩怨情仇——小虎要学古典段子,到后来在台上讲的却总是周边人物的故事,可是最后又可以很完美地以古典段子的总结收尾。 比如,其中一集的主题是题为《猫碗》的段子,说的是江户时代的奸商,从不识物品真正价值的人手中廉价买下古董器具,再以高价转卖。奸商某日到茶屋喝茶,注意到茶屋老板竟然用一个古董碗喂猫。于是他向老板提议,以3两的价钱收养小猫。老板答应并收下钱后,奸商以“猫换了饭碗就不吃饭”为借口要把古董碗一起带走。 老板不答应:“这可是价值二三百两的绘高丽梅钵呢。” 奸商继续装傻:“如果这碗这么贵,你为什么用它喂一只脏猫吃饭?” “说来奇怪,我用这个碗喂猫时,有时还能以3两的价钱把猫卖掉呢。” 故事互相关联 这样一个古典段子,编剧借它带出的是Don兵卫的次子龙二的故事。龙二因为被前辈刻意刁难,在台上出糗后放弃落语,明明很喜欢却因为难堪的过去而逃避。之后在小虎和其他人的鼓励和诱导下,终于重回落语舞台。我觉得,比借古讽今更有创意,更有趣呢。 而且,开始看似独立的故事,到最后会发现它们其实多少都是有连结的。小虎虽动不动就说要把人丢进隅田川(位于东京的一条河),内心却是个细腻又温暖,极重情义的人。也因此而让自己退出黑道,成为“全职”落语家的路更添波折。 每一集的尾声,小虎和Don兵卫都会在吃茶店见面,各点一份蛋包饭后,小虎就会恭恭敬敬地交上当月的学费;再秒变脸从徒弟变身“大耳窿”,凶巴巴地讨回那10万日圆。师徒俩这个“仪式感”实在太好笑。 写到篇幅之限都还没来得及写《我家的故事》,只好留待下期继续了。
3月前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有段我特别喜欢的佳话。那是14岁日本少女吉泽恋的故事,获得女子街式滑板金牌的她,受哥哥影响7岁开始学滑板,启蒙教练是住家附近滑板店的老板。小女孩纯粹因为喜欢这些运动而持续不断地在邻近的公园练习,因为没有手机和社交账号,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水准高超。 一直到3年前的东京奥运时,吉泽恋和家人一起看电视转播,看到那一届的冠军西矢椛使出的绝招,才发现那个“大旋转卡板身”是还是小五生的她平时已经能做到的动作。这时她才开始兴起要参加比赛的念头。 这位天才少女的成功,背后没有虎爸虎妈的拔苗助长,也没有为了国家荣耀被剥夺的童年。当然她肯定也是付出了许多时间、精力、汗水,甚至泪水,才有今天的成就。可以得到家人和街坊的支持,享受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且成就非凡,让我这个毫不相干的路人甲都打从心里替她高兴。 “她的名字是念作Yoshizawa Koi还是Yoshizawa Ren呢?”我心想。“恋”这个汉字在日文里有两个读音:“恋人”这个词里念作koi;“恋爱”里却念作ren。一查之下,两者皆非,她的名字发音是koko,英文拼音是Yoshizawa Coco。 欸……这也算是个“kira kira neemu”吧?Neemu是和式英文,从name这个英文单字而来;kira kira是闪亮亮的意思。所谓闪亮亮的名字,可以理解成有个性、听起来很气派,或单看汉字猜不出怎么念的名字。 日文中一个汉字常有多种读音,最多读音的“生”和“下”这两个字就各有12个读音!因此,父母若为孩子取的名字有汉字,在出生登记时除了登记名字的写法,也会登记名字的读音。名字要怎么念,父母可以自由决定,不一定要采用规范的读音。 到了近年就开始出现很多不按牌理出牌的名字。比如,有父母给孩子取名为“男”,读音却是Adamu——Adam 这个名字的日式念法。又有父母为孩子命名为“皇帝”,却念作 Shiizaa,与凯撒大帝的Caesar同音。 女生的名字,则有汉字写作“心姬”,读音却是Haato——英文单字heart的日式发音也;又或取名为“桃花”,却读作Pinku(即粉红色Pink)等。 更无厘头者,名字是“七音”,却读作Doremi;甚至有父母为孩子取名为光宙,发音竟然是让人跌破眼镜的“皮卡丘”! 大家半斤八两 我在惊叹日本父母天马行空的无限创意之余,不禁多事地担心起小孩在学校会不会被嘲笑或欺负?但如果全班都是闪亮亮名字,彼此半斤八两,就不怕了吧? 即使很幸运小时候没被作弄或霸凌,长大进入社会后,拥有一个过于“闪亮”的名字应该多多少少有些困扰吧?所以有位原名为“赤池王子样”(王子样在日文的意思是王子大人)的男生,虽然学生时代没被欺负过,老师和同学都很亲切地叫他“王子”,他还是在18岁那年决定改名。 也是啦,顶着“王子大人”这样一个名字,人生总有些不便吧?如果姓氏是王子就没办法了。实际上,日本的确是有“王子”这个姓氏,伊坂幸太郎的小说《瓢虫》里有个长相俊美无害,内心却极其邪恶奸诈的中学生“王子慧”就是姓王子名慧。 话说回来,吉泽恋这个名字应该不至于会让本人困扰,所以“闪亮”也无妨吧?
4月前
五十肩真是个苦人筋骨,磨人心志的病症。虽然如果不说,表面上看起来是个健康的人,但肩膀到手臂那时好时坏,始终挥之不去的痛和不适,状态差时足以让人好几天都精神无法集中,病恹恹地提不起劲做任何事。 生理和精神状态虽差,我可不想连心理状态也陷落郁闷谷底,看韩国奇幻喜剧《她的日与夜》和重温三胞胎大韩、民国、万岁小时候的影片排解郁闷心情之外,也思考一下生病的意义。 首先是不能把健康当作理所当然这件事。一些小状况,不及时关注和处理的话,可能会恶化成棘手的问题。物理治疗师就推测,我的情况最初可能是运动伤害,当时如果及早治疗的话,或许就不会恶化成五十肩了。 生病培养起同理心 然后呢,我想生病也是个培养同理心的机会吧。 因为惯用手患上五十肩,手举不过肩、绕不到身后、使不上力,生活上许多再平常不过的小事都变成了大挑战。开车时系安全带、转方向盘都要小心翼翼,以不伤到患处的姿势、力道和角度进行。泊车时因此变得笨拙,以往调整一两次就能轻松泊进的车位,现在可能要尝试三四次才成功。所以我告诉自己,以后看到泊车很费劲的车主,不要随便嘲笑,人家可能也是五十肩或有其他伤势或状况,不能随心所欲地操控方向盘而已。 进出停车场也变得不轻松,即使我特地去买了俗称“苍蝇拍”的刷卡棒,直接用右手伸出去这样一个小动作还是会拉伤患处。所以,按下玻璃窗之外,我必须切换到N档、拉手煞车、解开安全带、左手拿起“苍蝇拍”俯身向前伸手去刷卡。如果停车场使用泊车票的话,就更大工程了,还得开车门下车才拿得到票。 所以啊,以后在停车场或高速公路收费站遇到如此大费周章的人,请先不要不耐烦,人家可能也是有难言之隐。 多年前我曾经因为急性盲肠炎入院动手术。前一天晚上肚子就开始隐隐作痛,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都不见好转。当时灵光一闪:难道是盲肠?立刻上网查盲肠的位置,果然与痛的地方一致。到邻近的诊所看医生确认病情后,医生要我立刻去医院。因为还不是非常痛,就问医生说可不可以迟点才入院,事隔多年依然清楚记得医生当时气急败坏的语气:“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 感谢医生当时激动的反应,我不敢再拖延,马上开车到几百公尺外的医院(呵呵,正是传说中孤独的最高等级)。到医院急诊室都还能一个人好好地走进去,但在等着医院的工作人员跟保险公司确认这确认那,在急诊处的冗长等待期间病情急转直下。等到我终于可以进入病房准备被送进手术室时,已经痛到站不起身了。 盲肠切除是个小手术,手术好像只是花费一个多小时,在医院住一晚就可以出院。手术切口只是一吋半左右,多年后只剩下淡淡的一条线。然而,出院后约两个星期内,因为那小小的伤口,我却不得不以只比树懒稍微快一点的速度走路。只因那伤口是在核心肌群上,走快一点、迈大步一点都会牵动到还未完全复原的伤口。 原来走路会用到核心肌群,这是当时体悟到的一件事。另一个领悟则是:下次在路上遇到走路很慢的人,先不要在心里抱怨人家“阻住地球转”,他们可能也是想快却快不了啊。
5月前
6月前
雪和丽初相识时,雪说:“我们的名字刚好是一个晴天一个冷天呢。”然而,就两人的性格而言,雪反而更风和日丽呢。 6月的上中旬,身体状况不佳,常常疲累,所以非必要都不出门。刚好遇上2024年度的线上日本电影节,日语曰“映画祭”,在家躺平的同时补充精神粮食,甚好。 主办方日本基金会今年提供23部电影和两部电视剧,供观众免费线上观赏。23部电影,我只来得及在截止前看了5部,虽然不多,但久违地连续看了好几套日本电影,也满足了。 篇幅有限,所以这里只写我偏好的两部。 其一是原文剧名为《蜕变的缘廊》的BL Metamorphosis,中译名有《萍水相腐缘廊下》或《春心萌动的老屋缘廊》。“萍水相腐”是有趣的译法——“腐”不是腐烂的腐,而是“腐女子”的腐。腐女子(也称腐女)这个词本来是个日本流行词,意指喜欢BL( boys’ love),即男男爱情为主题的漫画、影视作品等的女性。 [vip_content_start] 《萍水相腐缘廊下》里的两个主角——七十多岁的寡居书法老师市野井雪和高中生佐山丽——就是因为都喜欢看BL漫画而相识,进而成为忘年之交。雪独居的老式住宅的缘廊,就成了两人见面聊漫画的所在。 缘廊对于常看日本电影或日剧的人来说肯定不陌生,我想对之向往的人也不在少数。在日式传统木造房子里,面对院子的那一侧,往往筑有一条外廊,日本人喜欢在缘廊上席地而坐,喝茶、吃点心、夏天乘凉、冬天晒太阳,是一个人时发呆,或与家人或朋友相聚的好地方。 幸好没有洒狗血剧情 电影的故事线很简单,人物之间没有复杂的爱恨情仇,也没有“抓马”(drama)的情节,是日本人擅长的温暖小品。看到丽的青梅竹马纺的女友是她的同班同学英莉这个设定时,原以为会有两女争一男或谁呛谁的老套情节,幸好没有。丽面对英莉时的畏缩和别扭,只是因为她是个缺乏自信的内向女生而已。 雪和丽初相识时,雪说:“我们的名字刚好是一个晴天一个冷天呢。”然而,就两人的性格而言,雪反而更风和日丽呢。雪这位老太太之所以充满魅力,不仅因为她优雅、亲切、有活力(虽然身体有时不给力),还因为她依然保有一颗少女心。 实际上从后半段开始我就杞人忧天地担心剧情会往雪一病不起、撒手人寰那种洒狗血的方向发展,幸好也没有,没有破坏电影的恬静氛围。 毕竟,不一定是要流下眼泪才叫感动。虽然在另一部《银河铁道之父》里,老父亲在儿子临终前,悲痛地念出儿子在笔记本写下的“不输给雨,不输给风……”诗句时,我不禁潸然泪下。 《银河铁道之父》说的是日本著名童话作家和诗人宫泽贤治的生平故事;但主角其实是役所广司饰演的宫泽贤治的父亲宫泽政次郎。日本有很多充满魅力的实力派大叔演员,役所广司是其一。 通过电影才知道,留下很多脍炙人口著作的宫泽贤治,30几岁就因为肺结核英年早逝。他最著名的作品《银河铁道之夜》和上述那首诗《不输给雨》(也常被译作《不畏风雨》),都是在他死后才发表的。 在这部电影看到一个常在日剧和日本电影里感受到的信息:信任的力量。有些后来成就大业的伟人,曾经也在人生的路上失败或迷茫过,但只要身边有人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他总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天命。而推动宫泽贤治不懈创作的,就是他最初和最忠心的两位读者——他早逝的妹妹宫泽敏和父亲。 而我,也是这个信念的忠实信徒呢。
6月前
7月前
静静地感受体内降级版的“任督二脉被打通”,一面遥想武侠世界里,被高手用多年内力疗伤的人,是否也是类似的感受——因为受伤而被堵住的经脉被疏通后,体内感觉到因气血流动引发的热流? 开始时只是手臂的活动稍稍受限——如在练瑜珈的牛面式绕到后背的右手,从开始有些勉强,到渐渐碰不到举高再弯曲到左肩的左手。在此之前,筋骨还算软的我在练这个姿势时从来不曾吃力过。即便如此,我还是没有太在意。心想可能是不小心拉伤了手臂肌肉,不勉强,让肌肉休息一段时间后自然就会痊愈吧? 只是事情并不如我以为的那么简单。等到绕到身后的右手离左肩的距离越来越远,以致穿内衣时手臂都痛得撑不到扣好扣子时,终于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然而到此时我已忘记问题是什么时候开始,最初触发的原因是什么了。 [vip_content_start] 这时终于想起了多年前曾经求诊,在那里接受过刮痧治疗的地方。或许推拿会有帮助吧?我想。 向医师描述了症状后被确诊是五十肩,以针灸治疗,进而解锁了一项人生新体验。 我对看到任何尖利的东西刺进皮肤里有恐惧,不只是我自己的皮肤,连刺进别人的皮肤里我都会觉得痛。所以不只是自己打针抽血时我会把脸别开,别人打针抽血时我也不敢看,连电视或电影里这类镜头我都会闭眼拒看。 所以第一次坐在诊疗室的椅子上等着医师进来扎针时,心情不免有些忐忑。转头问身旁膝盖上已扎了好几支针的女生:针灸痛不痛?她说不痛,扎针时放轻松,只是像被蚊虫叮一下而已。 针扎下去时确实称不上痛,但针灸初心者不知道扎了针后不要乱动。医师在我的颈背、肩膀、肩头等处扎了不知道多少根针后,临走前又在我两手前臂上各扎了一针。那两针扎下去后,我的手只要稍动一下就好痛。已经摊开在膝上的书也没办法读了,除了因为颈背上的针不敢低头之外,也不敢移动手去翻页啊。 感受“任督二脉被打通” 我于是联想到武侠小说和武侠片里的“点穴”。武侠片里被点了穴的人动弹不得,或许并不是完全虚构;只是,可能不是真的动不了,而是被点了某些穴道后,稍有动作就会痛得让你不敢再轻举妄动? 在拔针之前必须让自己“石化”,我只好闭目冥想或乱想。很快就感受到颈背和肩膀处有热流淌过,第一次针灸时还以为是身后有仪器释放热能;疗程结束拔了针后才知道身后其实什么都没有,我感受到的热流是自己身体内部的反应。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气血被打通吧? 第二次去针灸时,负责的是另一位医师。这次没有在颈背和前臂扎针,而是集中在右肩和右上臂。开始的几针还没什么感觉,但当医师在肩头某个穴位扎上一针时,整只手臂顿感一阵痲,紧跟着来的是一股酸软。这突如其来的酸麻感,若是发生在双腿上,可能会一时站不稳吧?针灸和穴道的知识是否也可活用于防身?我不禁突发奇想。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次就没准备要看书了。只是静静地感受体内降级版的“任督二脉被打通”,一面遥想武侠世界里,被高手用多年内力疗伤的人,是否也是类似的感受——因为受伤而被堵住的经脉被疏通后,体内感觉到因气血流动引发的热流? 只是,现实既不是武侠世界也不是我的妄想世界,治疗五十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什么时候我的右手才能在左肩处与我的左手重逢呢?希望不是太遥远的事。
7月前
8月前
日文和中文文法不同:中文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日文则相反(韩文也是)。举个例子,中文我们说吃(动词)饭(宾语),日韩文却是说“饭吃”。 多年前当张永新张老板的文运书坊还坐落在八打灵11区11路门牌11号的排屋时,我在那里上过韩国民运活动家的课,老师以韩文讲课,现场有人翻译。课的内容已经忘记,却记得很清楚当时听懂了老师说的“hak seng un dong”。 你如果略懂福建话,我想你大概也猜出这四个字是“学生运动”了吧? 多年以后我学了日文,知道这个词在日文里的罗马拼音是“gakusei undou”,实际念出来的发音则是“gaksei undou”。发音不一样,但听起来又多少有些一脉相承、似曾相识。 日本和朝鲜半岛古时候没有自己的文字,最早的书写都是使用从中国借来的汉字。日本后来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两套表音文字,进而发展出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套书写文字并用的独特书写系统。 在朝鲜半岛,15世纪朝鲜时代的世宗大王发明了“训民正音”。虽然这套表音文字并未立刻全面地取代汉字,到了今天,朝鲜已完全废止汉字的使用;而在韩国,也几乎看不到汉字了。 所以,日韩文里一些词听起来与普通话或华人方言相似,许是当初借了字之外还借了音。但为什么发音虽相似却不一样? [vip_content_start] 这个疑问我在《汉文与东亚世界》这本书找到答案。原来是因为学习的时间和地方音有异之故:朝鲜汉字音保留的是唐宋时期的中原发音;而日本的汉字音读(注)的读音则有中国六朝时代的江南音(吴音)、唐朝时的长安音(汉音)和宋朝以后的南方音(唐音)之别。书中也提到,越南的汉字音保留的是早期的上古音。 (注:日本汉字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音:音读是源自中国的发音,而训读则是以日语发音读汉字。例如,“车”念作 kuruma,这是训读;但“电车”则是用音读的发音 densha。) 日文和中文文法不同 《汉文与东亚世界》的作者是金文京,是在日本出生,在京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攻中国文学的在日韩国人。书的原文是日文,作者亲笔翻译成中文出版。作者精通中日韩三种语文外,对梵文、越南文,甚至契丹文、回鹘文等现已不通行的语文都有涉略。我是万分佩服。 原文书名是《汉文与东亚:训读的文化圈》,关于“训读”现象的讨论占据书中相当篇幅。但此训读(kun-doku)指的不仅是上面提到的日本汉字读音的训读(kun-yomi),还包括颠倒汉文的语序,需要时加上日文的语缀和助词的阅读汉文方法。 为什么要颠倒语序?因为日文和中文文法不同:中文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日文则相反(韩文也是)。举个例子,中文我们说吃(动词)饭(宾语),日韩文却是说“饭吃”。 既然要学汉文,为什么不像现代人学外语那样,也把文法学好呢?除了因为汉语和周边民族的语系不同外,古时候交通不发达,不同地区的人交流少,加上中国的文言文和口语本来就颇有差距,于是周边民族便尝试以自己的语言系统来书写及阅读汉语。 我想到,马来西亚很多华人,喜欢用中文的语法和语序说英语。例如,我曾经订购电器,店家打电话来确认,一开口就问:“You got buy XXX?”这根本就是中文语法嘛!所以,这种现象能不能算是一种“训读”呢?
8月前
她原本不清楚(或不敢正视)自己要什么;练了拳之后她会主动为自己争取考核和出赛的机会,尽管拳馆老板并不鼓励她,尽管32岁的她已达女性拳击手的年龄上限。 当中国女演员贾玲自导自演的《热辣滚烫》热辣滚烫地在本地电影院上映时,我重看了其原版《百円之恋》。 《百円之恋》里,安藤樱饰演的斋藤一子是个32岁的啃老族,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梦想,每天过着颓废、松垮,咸鱼般的日子。天天睡到日上三竿;不出外工作,对家里的便当生意也不愿帮忙;在年幼的外甥面前肆无忌惮地抽烟……一子不务正业,以打电动、看漫画打发时间。重点是她并不快乐。 事后回顾,那个与离婚后搬回娘家住的妹妹大打出手的早晨,竟是一子迎来人生转折的契机。母亲给了一子一些钱让她搬出去,生怕家里哪天会闹出命案。为了养活自己,一子不得不开始到便利店打工,便利店店名叫“百円生活”,难怪片名叫《百円之恋》。 人生转折却没有保证就是转向明亮方向的。开始工作和独立生活是好事,一子也因为便利店的工作与暗恋的拳击手狩野有了交集。即便是所有人眼中的废物,她还是渴望爱情的。当狩野约她出去玩时,她穿上便利店售卖的廉价性感内衣赴约,战战兢兢地问狩野约她的理由,得到的答案却是:“因为我想你不会拒绝。” 多么令人生气的回答。然而面对心上人的语言冷暴力,一子只是卑微地承受,连不快都不敢表现出来。感觉不到自我价值的女生,不知道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无论外在条件如何。
9月前
她原本不清楚(或不敢正视)自己要什么;练了拳之后她会主动为自己争取考核和出赛的机会,尽管拳馆老板并不鼓励她,尽管32岁的她已达女性拳击手的年龄上限。 当中国女演员贾玲自导自演的《热辣滚烫》热辣滚烫地在本地电影院上映时,我重看了其原版《百円之恋》。 《百円之恋》里,安藤樱饰演的斋藤一子是个32岁的啃老族,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梦想,每天过着颓废、松垮,咸鱼般的日子。天天睡到日上三竿;不出外工作,对家里的便当生意也不愿帮忙;在年幼的外甥面前肆无忌惮地抽烟……一子不务正业,以打电动、看漫画打发时间。重点是她并不快乐。 事后回顾,那个与离婚后搬回娘家住的妹妹大打出手的早晨,竟是一子迎来人生转折的契机。母亲给了一子一些钱让她搬出去,生怕家里哪天会闹出命案。为了养活自己,一子不得不开始到便利店打工,便利店店名叫“百円生活”,难怪片名叫《百円之恋》。 人生转折却没有保证就是转向明亮方向的。开始工作和独立生活是好事,一子也因为便利店的工作与暗恋的拳击手狩野有了交集。即便是所有人眼中的废物,她还是渴望爱情的。当狩野约她出去玩时,她穿上便利店售卖的廉价性感内衣赴约,战战兢兢地问狩野约她的理由,得到的答案却是:“因为我想你不会拒绝。” 多么令人生气的回答。然而面对心上人的语言冷暴力,一子只是卑微地承受,连不快都不敢表现出来。感觉不到自我价值的女生,不知道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无论外在条件如何。 [vip_content_start] 一样穷困潦倒,退役后生活甚至比一子还不堪的狩野,在爱情里却爱摆出高姿态。用“渣男”两字形容他也不为过;虽然深一层看,他只是个以傲慢掩饰懦弱,不懂得什么是爱的幼稚男人而已。 幸好当他搭上卖豆腐的女孩,弃一子而去时,她已经开始学拳击了。她把伤心、愤怒、委屈,一拳一拳地发泄在沙包上。她终于找到了爱情以外自己想全心投入的事。日剧女王天海祐希有句名言:“男人会背叛你,但肌肉不会。”完全适用于一子身上。 每天努力练拳和身体锻炼带来的不只是肌肉和体型上的转变,还有无形的自我价值。刚开始学拳击时,教练带着她对着镜子挥拳,对着镜中的自己,她像面对他人时一样,眼神闪缩涣散。她原本不清楚(或不敢正视)自己要什么;练了拳之后她会主动为自己争取考核和出赛的机会,尽管拳馆老板并不鼓励她,尽管32岁的她已达女性拳击手的年龄上限。 赢回尊重和认可 剧终那场拳击赛仿佛一子人生的隐喻。挥动戴上拳击手套的双手从休息室走出的那一刻,她眼神坚定,矢志要在自己充满失败的人生中赢一次。只是,这并不是一部贩卖奇迹的电影。一子的对手得过4次冠军,一上场一子就只有挨打的份。对手一拳一拳挥来,像极一子在生命中遭遇过的各种打击——被鄙视、被强奸、被践踏、被抛弃…… 两个回合下来,初上擂台的一子已被打得鼻青脸肿,却连一拳都没挥出。进入第三回合,教练一再叮嘱,这回合你再输,比赛就结束了,不会进入下一回合了。比赛她是没机会赢的,但她通过这场比赛赢得了尊重和认可——当她被击倒在擂台上,台下的妹妹和狩野都高喊“站起来”时。 尽管最后终究还是输了比赛,她步履蹒跚走向对手给彼此一个拥抱,仿佛是与过去种种人生挫败的和解。其实,这个比赛后双方互相拥抱拍肩的传统,正是促动她开始学拳击的初衷——无论比赛多激烈,擂台上的双方只是对手,不是敌人。 这个原版说的,从来不是一个减肥变美的故事。
9月前
延续第一季的“传统”,每一集都有做菜的情节。如果对有兴趣学做日本料理,可以顺便偷个师。但对我来说,《昨日的美食》第二季更有意思的,是针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伴侣亲人等亲密关系的探讨。 有高中同学说,除了《阿信》之外没看过好看的日剧,我于是推荐了不久前看完的《昨日的美食》第二季。我们刚好与剧中主角年龄相仿,应该会很有共鸣。 《昨日的美食》是改编自漫画的连续剧,每一集只有半小时左右的长度,是日本人擅长的细腻小品剧。第一季的播出时间是2019年,时隔4年(第二季去年开播),故事中史朗和贤二这对同志情侣,还有他们身边的亲朋戚友,也跟着观众一起老了几岁。 来到第二季,两人已迈入40岁后段班;史朗的主妇朋友加代子已升任祖母。史朗的父母也开始了“终活”,即为迎接人生的终点做准备的活动。他们决定把房子卖了搬到养老院,又买了骨灰灵位,提早为自己晚年的生活和后事做准备。 史朗和贤二依旧在原本的工作岗位——史朗是律师,贤二是美发师。向来没有野心拼事业的史朗,日常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准时下班,然后上超市买菜回家做饭给自己和伴侣吃。为了退休后有足够的积蓄维持生活,史朗一如既往严格地控制生活开销;为了老后有健康的体魄,很自律地锻炼身体和控制饮食。
10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