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谢裕民
读家
【书市小耳朵】新加坡文学奖揭晓:海凡、谢裕民、陈志锐、王哲,获奖!
海凡在获奖后受访时透露,《雨林的背影》讲述的是非常边缘的生活,雨林,时代皱褶,以及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 新加坡文学奖于9月10日举行颁奖典礼。海凡以长篇小说《雨林的背影》成为华文小说组得主,华文诗组则出现双赢家,由陈志锐的《长夏之诗》和王哲(何杉)的《平庸之作》分享荣誉。谢裕民以《不确定的国家》脱颖而出,获得华文非虚构写作奖。 已故文坛先驱苏叻曼·马卡山(Suratman Markasan)获颁“新加坡书籍理事会成就奖”。此外,此届文学奖新设最佳首部作品奖,华文组得主是蔡忆仁的《忆翻情溢》。 新加坡文学奖于1992年设立,由新加坡书籍理事会主办,两年颁发一次,是新加坡具代表的国家级奖项。凡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皆可以官方语言(华文、英文、马来文及淡米尔文)写成的小说、诗歌或非虚构作品参赛,不拘于本地或国外出版商出版。每位得奖者可获得奖金3000新币,以及奖杯一座。 海凡在获奖后受访时透露,《雨林的背影》讲述的是非常边缘的生活,雨林,时代皱褶,以及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他说:“获奖是对我创作的认可。自由,宽容和多元是文学艺术繁盛的土壤,这特别叫人欣慰。获奖那一刻尤其感恩我的过往,以及所有生命里出现的贵人。” 谢裕民《不确定的国家》有个副题──“李光耀和新加坡”。他在受询时表示,2019年正值新加坡开埠两百周年,他想趁热闹写“新加坡两百周年的20个人物”。写到李光耀时,因为超过预定字数,所以另起炉灶,“独沽一味”,结果造就了此书。他认为:“新加坡当代史是我辈必修功课之一,它也组成部分马来西亚当代史,有心人可更细致的完成历史拼图。” 陈志锐回忆大学时旁听台大方瑜老师诗选时,老师说:诗人要把自己放在手术台上,剖开自己让大家看到心中诸神的战场。“她让我坚信诗与内心的密合。”毕业后,他在草根书局听英培安说:现实生活不能随心所欲,写作是替代不自由的现实。“他教我心灵自由的诗如何超越煎熬。”谈到得奖诗集《长夏之诗》,陈志锐说:“我只是把这些启发化成文字,抵抗炽热如现实的终年长夏,创造清凉如诗的一雨成秋。” 值得一提的是,谢裕民和陈志锐都曾担任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的决审评委,海凡也以《雨林的背影》入围了第17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将于10月11日在新山苏丹后查丽苏菲雅歌剧院举行。 《雨林的背影》由马来西亚有人出版社于2023年出版,陈志锐《长夏之诗》(2022年)及谢裕民《不确定的国家》(2023年)则由台湾时报出版社出版,充分展现新加坡文学奖不分疆域,只求奖励新加坡作家写出好作品的开阔视野。 相关文章: 杨焌恒 / 当逝去的人成为你的背影 【书市小耳朵】中国直播买书创惊人销量
2月前
读家
花踪
【花踪16】马华小说奖决审会议记录/回到短篇特色,反思马华色彩(下)
这次评审我看到像张贵兴、黄锦树,甚至是我自己黎紫书的元素,都是以过去得奖作品的模式去写的,这让我感到很大的隐忧。我觉得马华年轻人在今天这个时代,要有自己的眼光与勇气去写新的马华小说。
2年前
花踪
花踪
【花踪16】马华小说奖决审会议记录/回到短篇特色,反思马华色彩(中)
【花踪16】马华小说奖决审会议记录/回到短篇特色,反思马华色彩(上篇) 【0票作品讨论】 ●〈迦南〉 黎:这是这次作品里其中一篇“病态”小说,整个小说制造出一堆病态来成全作者的无病呻吟。小说几乎没有情节、故事、人物,可以说通篇只有一种聪明却又很多语病的文字,整个小说是空架子,它表现出的虚无,是我很难认同的,所以没有选它。 谢:开始看时,我觉得这是难得一篇好像徐老师说的,比较明亮、开头有趣的小说,但到最后我真的看不懂。它在取材上占了优势,用精神衰弱与心理医生作故事,比梦的不合理更可以不合理,但它并没有把握,最后不知把读者带到哪里。 徐:这小说特别抽象,是基于关键词的写作,反反复复在谈几个问题,包括“迦南”这个词。它对关键词的依赖特别大,在小说基本面上缺乏很多东西,缺乏代入感,没有故事,有一定的阅读障碍。我的确进不去。 【1票作品讨论】 ●〈洁癖〉 谢:它整个故事掌握得蛮好的,小说分三段,妈妈与大女儿,妈妈与小孙女,最后姐妹谈父母,最后这一段还不错,尤其是妈妈去世后,竟然对女儿是一种解脱,从亲子关系上来看,这一点可以打动人。但它的缺点也很多,比如故事没有交待清楚,它从12岁的小女孩的角度去叙述,这小女孩似乎懂得太多;还有它可以压缩得更明快,但是同时与其他类似的文章比较,如〈海的女儿〉、〈柜子〉等,我觉得它可以超越它们。 ●〈海的女儿〉 徐:与其他相比,它写得更日常,而且“海的女儿”的意象很好,对一个小孩来说,小时候有自己的幻想、幻觉,把它与现实混在一块去,例如伊玛带着尾巴。她一直把伊玛看作是海的女儿,而这个海的女儿其实是一个非常平凡,甚至带着私欲的正常的人。整个小说把这个过程处理得非常好,没有刻意从作者“我”的这个角度,去赋予海的女儿更多光辉,相对客观,但客观里也有主观的充分描述了伊玛的这个形象。在这么多小说里,很少有小说能把人物的形象立起来,伊玛这个形象是相对丰富与立体的。 但是这个小说有点问题,就是“海的女儿”这个意象有点神话,有点理想,它与现实中的伊玛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两者之间还是有种割裂感。我觉得写作应该有办法让两者更加融合,但是现在缺少了这东西,这是我读完小说之后的一点遗憾。 ●〈希莎〉 黎:它写的是性别议题,一个印度男孩想成为女孩,就把他跟一个马来“女子汉”类型的人放在一起对比,让他们成为好朋友。我有个疑问,为什么作者要用印度男孩作为小说主人公呢?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一个是印裔,一个是马来女孩,可是你用中文来写他们的故事、用中文来处理他们之间的交谈,意义是什么呢?把两个人都变成马来西亚华人不行吗?对小说的朝向有多大影响呢?我感觉好像没有影响,它完全可以用两个华人来替代,就是一个华人男孩一直想当女孩,他结交了一个好朋友,好朋友是女子汉,也可以写出一模一样的小说。 我怀疑作者这么写仅是为了那些紗丽,并表现出马来西亚多元种族色彩。可是我并不觉得作者对印度文化有多了解,包括宗教、色彩、紗丽的背景,都没什么研究,他纯粹是要这套紗丽,用很表象的东西来表现本土色彩,这是比较遗憾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前后有种回放。例如进便利店买香烟,后面又再出现,呼应起来有种趣味。可是我觉得,用买香烟来寓意一种犯禁的合法权利,用“我长大了可以买香烟”这件事来说他可以选择性别,太小儿科,太轻了,无法对应到性别取向等重大事情。 而且小说写两个人性别取向异于社会常人,却没有处理两人的情欲问题,只是用很大的篇幅写男孩偷偷去柜子拿母亲留下的紗丽去换,却没有处理他的情感。这样的男孩有没心仪的对象?为什么没有把笔墨放在这种情感上,而把笔墨放在衣服上?那纯粹是一种表皮。 这小说语言问题不少,总觉得作者不说人话,把话扭转得有点不成样子,所以制造了很多病句。比如有两、三次提到“蓝色小卡”,两位国外评审看了可能有点奇怪,什么是蓝色小卡,其实他要说的是马来西亚公民的身分证。为什么不直接写身份证?他是怎样想像他的读者的,他为什么认为他的读者会明白那个蓝色小卡就是身分证?我觉得作者没有想过他跟读者的沟通,只想把一个很简单的身分证写得看起来比较深一些、有意思一些。 它的优点是叙述清楚,结构不花俏,首尾的呼应还算完整,但它的完成度不高。 ●〈柜子) 黎:我投它一票,是因为它在9篇作品中算是最简单的一篇,结构较简单。读过10篇作品,我特别欣赏能做简单事情的人,在那么多作者故意把一个很简单的事写得非常复杂,左拐右拐,其实说的都是很简单的故事之后。 其实1万字的小说不算长。我们读过逾万字的小说却不觉得长,是因为它配得起这么多字。这次的作品很多就让评审觉得配不上1万字,而是故意灌水,你的故事结构与内容不值得写1万字。在这情况下,〈柜子〉只讲一个比较简单的故事,清楚一点讲出来,在这些作品里头突然成了一种美德,所以我对它较有好感。虽然整体来说,它用唏嘘的手法写了一个父子出柜的故事,像在玩弄一种幽默感,但寓意浅白,手法也不算高明。就文学创作而言,它属于不需要怎么用功的小把戏,文学高度不太够,文笔只是流畅,缺了些文采。 ●〈阿婆〉 徐:〈阿婆〉是我在10篇中最早读的,读完特别兴奋,觉得这次作品质量非常高。结果读完后,最喜欢的还是这一篇。它的优点与缺点都非常明显。可能对两位老师来说,它的缺点就是把马来西亚一些符号、辨识度比较高的元素融入,陷入对马华文学固有的想像,但对我,对马来西亚不太熟悉,或对马华文学读得不多的读者来说,最能符合我们对它的想像反而是一个“点”。 而且这小说技术难度大一点,它巧妙地把雨林、马共元素融入到三代女人的生活,或反过来把三代女人的生活巧妙地融进了马共的语境里,尤其是三代女人中间梦境或内心都有一头巨兽,让这头巨兽在小说虚实之间游走,它的虚实关系营造得比较好。它有一种漂浮的不确定性,但认真分析,又觉得这种漂浮与不确定性是有根的。以小说张力来说,人物与精神世界、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张力比较大,所以这小说我看了一遍觉得挺好,又看了一遍,我认真读了两遍。 但它有两个问题。首先我不喜欢这个题目,太简单了。〈阿婆〉这题目不足以涵盖小说意蕴。让我来写这小说,题目我会叫〈巨兽〉,总之不会叫〈阿婆〉。 另外就是这小说用力过猛,把我们特别想见的马来西亚元素都用了进来,而且把人物搞得比较极端,人物生活更像表演,缺少日常性与平常心。这可能是一个作家往前走需要避免的重要问题,拣选题材上还是要有平常心,要从日常逻辑上来写。它在人物上有些刻意,但为了达到某种效果,人物跳跃性比较大我是可以接受的。 我给〈阿婆〉与〈骚乱〉打的分都一样,但小说张力来说〈阿婆〉更好。论自然流畅与平常心,〈骚扰〉却更胜一筹,它们各有千秋。 【2票作品讨论】 ●〈归〉 谢:它写的是精神错乱的妈妈想回去却回不去,因受土地诅咒而要离家的儿子最后却无法离开,只能回去。故事结束时,妈妈没有离开就去世,太太也怀孕了,主要是讲这样一个无奈与土地的诅咒。但它还是具备我开始说的缺点,如文字过长,刻意卖弄等等。 徐:这小说也有梦。好几个小说都有梦。但它的梦境相对自然,穿插效果较好,起到起承转合的效果。它用两代人寻找某种认同或归属,写得比较绵密与柔韧,氛围营造得挺好,节奏感与起伏较有意思,而且整个氛围挺紧张的,跟着人物的命运与语境,阅读时情绪焦急,会跟着起伏。 这小说的问题是语言上有些刻意,另一是不够清爽。它底子很好,如果语言再清晰一些,小说力量会比现在更大。现在有点浑浊,稀里糊涂的。作者再认真改一下,思路澄清一下,小说会更好。 黎:这届入围的好多小说都有一个病态人物,像〈洁癖〉的老母亲,〈迦南〉里有心理病的主人公与心理医生的发展,〈归〉也有失智母亲,但都没有很明确地留下让读者明白或隐约理解病从何而起的线索。这让人看完小说还不是太明白,明明觉得病态很重要,像〈洁癖〉里提到洁癖是很关键东西,但你读完都不明白前半生的故事何以造成洁癖。 这小说没能掌握叙述节奏,例如描写紧张的水灾场面时,应该怎样把节奏加速,整个小说基本上以一模一样的节奏在叙述,有种单调。 小说人物的塑造也比较生硬,感觉像几个演技生涩的演员被凑到舞台上,手脚不知放哪里,并且都在被动地演着作者要他们演的戏。 小说写到有只猪在水里,孩子把猪捉起来。读小说我要很有画面感,怎样捉一只猪,但是没有给予合理和有说服力的画面,只是沉醉在自己的文字里头;如小说有大段马来文书写,却没加备注,其他国家的读者、评审怎么去读?作者为什么没去想参赛时遇到其他国家评审的问题? 小说是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沟通,就要给读者足够的线索、画面与空间。我觉得它的技巧没有处理好,所以没把票给它。 ●〈对流河〉 谢:〈对流河〉比较成熟、完整、特别。我想请问马来西亚的朋友,文中引用的“哈里逊”,是大家都懂的吗?哈里逊是一个名字,太多西方人叫哈里逊,究竟是不是真有这个人,已经被懂得不用去写这个人(的背景)就知道他是谁? 我在怀疑,小说的引述是否全都是他杜撰的?如果是的话那他相当成功。作者作为叙述者,他引用哈里逊,哈里逊再引用一个叫沃氏的人,沃氏再引用一个叫迈杜高的教士;迈杜高教士再引导他的向导达雅克,如果小说里全部引用都是作者杜撰的,那作者相当成功。但他的缺点是,整个大方向是引用旧书来叙述一个故事,立刻就会令人想到黄锦树的〈鱼骸〉。所以是不是可以不要这么明显地引用?作为创作者,不应该让人有这样的联想,而且作品里为什么设计成伊班人?从我的角度,是觉得他在讨好评审,作为参赛的手段。 黎:我投了一票,是因为就小说语言与文字而言,它是所有作品里最娴熟的。它用了很多深涩的文字,却没让我觉得太刻意。可是读的时候很恐怖,作者完全复制了黄锦树与张贵兴的作品,就是黄锦树用残卷、半冥不冥追述什么的手段,还有雨林书写;书写的味道、调子、文字都非常张贵兴,它完美地把这套对马华文学的想像、语文与调子复制了过来。 虽然相比之下它的文字娴熟,比其他作者好太多,如果那些引用都是自己的杜撰,可见下了很多功夫,但把别人成功的那一套复制过来,作者本人在哪里呢?自己的风格、语言在哪里?我看不到。 很明显的它是冲着得奖而来的。这样的用心很不好,虽然它的文字语言最好,我心里却非常不希望它得奖,特别是得首奖。以作者的才能,他必能写出自己的东西,能让马华开拓更大更宽的路向。 此外,这小说完成度不高,结尾非常草率。相比前面花了很大力气,后面却很草率,就会变得很令人失望。 徐:它题目取得非常好,写法挺有意思。读的时候的确想到张贵兴,但这样的写法在9篇中让人眼睛一亮,也是文字能力最强的一篇。 但它有另一些问题,例如材料。不管材料是本身有的或杜撰,材料与小说的互动性是不充分的,显得材料在小说中占很大的比重,极大吸引我的注意力,但后面与它相匹配的东西不够。这作品如果放在散文里可能更有优势。但放在散文也有问题,它对于引文,无论是形象的著释或理论的阐述也不够充分,这篇作品无论作为小说或散文,力量最后没有用到底,写着写着就虚掉了,如果再充实一些,无论是作为小说或散文可能都是成立的。所以我没有选它。(10月25日续) 相关文章: 【花踪16】马华小说奖决审会议记录/回到短篇特色,反思马华色彩(上) 【花踪16】马华小说奖决审会议记录/回到短篇特色,反思马华色彩(中) 【花踪16】马华小说奖决审会议记录/回到短篇特色,反思马华色彩(下) 2022年第16届 花踪文学奖|决审入围名单 2022年第16届花踪文学奖|得奖名单
2年前
花踪
花踪
【花踪16】马华小说奖决审会议记录/回到短篇特色,反思马华色彩(上)
另一点我很疑惑,说是马华小说、用华文写的小说,我不明白为什么小说里这么多主人公都不是华人。
2年前
花踪
焦点
花踪16文艺营.观看的方式01:文学时刻
第16届花踪文艺营压轴环节【文学时刻:眼睛看不见的东西】,由本届花踪文学奖决审评委曹疏影、廖伟棠和林文义担任主讲人,谢裕民担任主持人。
2年前
焦点
花踪
【花踪回响】办花踪的满足感/曾翎龙(星洲日报文化企宣主任、花踪文学奖工委会副主席)
这届花踪,应该是最忙的一届花踪。5场暖身讲座,“花踪墨迹”书法联展,加上疫情和新场地,线上评审,现场挥毫,新形式的文艺营,好几个工作群组讯息频仍。颁奖礼彩排时间超出预期,突发事件太多,穷于安排贵宾需求和避忌,以致隔天的新秀颁奖礼和文艺营,都到当天才能彩排梳理。感谢星洲日报同事,特别是文教部和副刊组,我们共同又绽开了一季花期,相互支援补位。还有摄影组、百格、学海学生记者队、公共联系部、大都会、载送和接待的同事——这些同事,一般与会者不会识得,也不会知道他们的努力和辛劳。 也许都是同行,也办过许多活动,新加坡作家、联合早报资深编辑谢裕民看见了。他讯息我说:“我看到的是一群默默付出的leader 与团队。因为leader 低调,团队也谦虚。” 当然还有手集团团队和PJPAC团队、所有乐手和表演者。他们的专业成就了这一届花踪。 回想起自己从第六届开始参与花踪,似乎没有一届好好的,完整的看完花踪颁奖礼。这届人数爆满,原本保留给crew的座位也让出来了,我和工委会主席曾毓林和好几位同事,在后头几乎全程站着看,常常视线还被阶梯上站或坐的人阻挡。我们担心评审讲评的时间过长,或说错话惹怒贵宾,担心节目或影像出错,担心花踪之歌,担心停电(停电那届仍有余悸)。 这段期间写的文字很多,那些文案和介绍,比文学创作更累人,也更不易写。但成品出来后,与文学创作一样有满足感。 我相信同事们都一样,“办了一届还不错的花踪呢”,有这样的满足感。
2年前
花踪
更多谢裕民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