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貢糖

如果你嚐到花生湯、蝦面、滷麵、芋頭飯、曼煎糕等,這些都是閩南常見且具代表性的小吃;如果你吃到光餅、紅酒雞、幹盤面,這些是閩東,特別是福州常見且具代表性的食物,也就是說,如果你看到賣這些食物的店家,大概能推測到店主的身世…… 當吃到蠔煎、福建面(檳城蝦面)、滷麵時,你知道那是福建食物,不過,知道是哪裡的福建食物嗎? 馬來西亞的華人食物,以福建、廣東、潮汕、客家、海南的籍貫菜為主,其中福建人數最多,福建食物也最普遍。不過福建幅員廣闊,只比西馬小一點而已,福建簡稱“閩”,精準地來說,可分為閩西、閩南、閩北、閩東。 福建不僅地域大,語言、飲食習慣也不同。我本身講閩南話,一開始還以為到了閩南,用方言就可以溝通無障礙,到了當地才發現,光閩南就分泉州腔、潮汕腔、客家話等不同方言,我廈門話大概都懂,漳州話聽懂八成,泉州話只聽得懂五成;莆田話一句也聽不懂,比英文還不懂。 語言不通是因為福建山多田少,交通不便,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如果有人問:“馬來西亞菜的特色是什麼?”我想很多人很難一言以蔽之,然而談到:“福建食物的特色是什麼?”也是同樣的概念。 閩南靠海,海鮮為多,調味多清淡。閩西多山,禽類、農作為多。位於閩東的福州,從秦朝開始就是該地區政經中心,飲食文化根基深厚,善於用糟,菜色最精緻。閩北則是指武夷山區、南平一帶,山區水寒,山產為多,善釀嗜辣。 馬來西亞福建食物多來自閩南、閩東 我走訪大馬各地,發現跟臺灣一樣,多數福建食物來自閩南、閩東,臺灣則多集中在閩南里的泉州跟漳州。這跟地緣有關,清末交通以海運為主,因此大馬多來自中國華南沿海的居民,這些移民者連帶也帶來了家鄉的飲食習慣。 如果你嚐到花生湯、蝦面、滷麵、芋頭飯、曼煎糕等,這些都是閩南常見且具代表性的小吃;如果你吃到光餅、紅酒雞、幹盤面,這些是閩東,特別是福州常見且具代表性的食物,也就是說,如果你看到賣這些食物的店家,大概能推測到店主的身世。還有一些食物是跨域的,例如:薄餅橫跨閩北到閩南、蠔煎也橫跨閩南到潮汕沿海。 [vip_content_start] 東西南北仍是初級的劃分,閩南又分泉州、漳州、廈門等,各地代表性食物也不同。更細分之下,泉州底下還有七縣,同安、惠安、晉江等地,也有各自食物的特色。 如果你在檳城吃到貢糖,貢糖來自福建,更精準來說,是來自漳州、廈門或金門。吃到面線糊的話,就很可能來自福建泉州,在閩南都吃得到面線,不過只有泉州將其命名為“面線糊”,而且面線糊還被泉州市列為該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福建,薄餅的餡料會根據所在地區而有各自特色,例如:泉州放很多紅蘿蔔、漳州放竹筍、廈門會放滸苔(一種河海交界的藻類),這在馬來西亞比較看不到原鄉的差異表現。蠔煎則從莆田到潮汕都吃得到,在西馬吃到的多屬閩南版本(蠔煎),在砂拉越則能吃到潮汕版本(蠔烙)。 細節性的區分,有助於我們更瞭解一物一鄉一地,也有機會更瞭解先輩的身世,同時也可能借此更瞭解自己。
7月前
1年前
2年前
大路後的洪成香,飄散出花生的香氣,店內的第三代傳人陳建輝,正使勁地敲打花生糖,打扁後又將它拉長,再包上花生碎、切成塊狀,做成貢糖。 報道/攝影:梁傑華 大路後的洪成香,飄散出花生的香氣,店內的第三代傳人陳建輝,正使勁地敲打花生糖,打扁後又將它拉長,再包上花生碎、切成塊狀,做成貢糖。 他接受星洲日報《大北馬》社區報訪問時,一邊示範、一邊分享他十多年前,接下祖輩傳下的貢糖手藝,以及開店創業的經過。 貢糖從前是酬神供品 這貢糖手藝,是陳建輝妻子的爺爺洪亞漢從中國來馬後習得,之後再傳到第二代洪啟成,也就是陳建輝的岳父。 現年47歲的陳建輝說,岳父那一代,是在神廟前擺攤賣貢糖,貢糖也主要是用以酬神的供品,不像如今能吃,還能當禮品送人。 手藝傳到他這一代時,他則打破格局,開設洪成香貢糖專賣店,不僅發揚手藝,也把生意做大,讓更多人享用到這傳統美食。 開金店被打劫 決定轉行 陳建輝原本是個金店老闆,在光大開金店的他,每天都光鮮亮麗,但一次匪徒持槍打劫,讓他決定轉行賣貢糖。 “賣金賣到我投降,當時的打劫,也讓我損失六七十萬令吉。” 他說,當時岳父的手藝未有傳人,本身也看到這行業的前景,因此毅然學做貢糖,更開設了洪成香這店鋪。 “如果我不學,這門手藝也可能失傳,那以後人們就沒有機會吃到手工製做的貢糖。” 他也笑言,當時還有一些碩果僅存的手工貢糖老師傅,知道他要接下這門手藝時,紛紛送上各種製作工具給予鼓勵。 “轉行的最大轉變,是以前賣金時,要看顧客臉色,現在則是要看花生的臉色,火候不夠,花生會太硬,火候太大,花生又會焦。” 攤子賣貢糖被瞧不起 除了位於大路後的店鋪,陳建輝也在諾登美食坊(Northam Beach Cafe)開設攤子,現做現賣貢糖;一次,有個安娣當著孩子的面前說,要多讀書,否則長大像陳建輝這樣…… “我馬上回對方一句:‘你孩子在哪所學校讀書,我以後不要讓孩子和他同校。’” 他說,從賣金轉行到賣貢糖,許多人都瞧不起他,但他認為,這門手藝就是個藝術,值得傳承,而賣貢糖雖然不能向賣金那樣吹冷氣,但也不必擔驚受怕。 “再說,溶金、洗金的化學品也是有毒物,有人就因此患上鼻腔癌逝世。” 對於瞧不起洪成香、瞧不起他的人,他笑說,如今就讓他們即使有錢想買,也未必買得到洪成香的貢糖。 大路後的洪成香店鋪,僅接受預定購買貢糖、花生糖等,位於諾登美食坊的攤子,則是在晚上才營業。 手工做的味道遠勝機器 陳建輝堅持使用傳統手工做貢糖,因機器做的味道,實在沒法比。 他坦言,市面上的貢糖,多數是廠商使用機器製做,味道、口感都不如手工貢糖般細膩。 “機器制的貢糖太甜、會黏牙,吃多也會膩,但我的手工貢糖不會。” 他也說,其實上一代的貢糖確實是很甜的,因那主要用以酬神,人們認為越甜越好,神明吃了才高興。 “以前若貢糖不夠甜,人們還會嫌棄老闆吝嗇,不願多放糖,但現在,人們反而不希望貢糖太甜,這樣比較健康。” 他認為,製做貢糖的手藝,堪稱藝術,因此也在洪成香店內設置透明玻璃,讓人們可以參觀貢糖的製作過程,從而體會這當中的繁瑣、艱苦,更珍惜這手藝。 另外,談及是否嘗試開發不同口味的貢糖時,他笑說,早前曾經做過鹹的貢糖,非常好吃,只不過,現在連甜的貢糖都做不及,哪還有時間製做鹹的貢糖? 撐過開店初期 漸上軌道 陳建輝說,開店初期,生意真的很差,幾乎沒人上門。 “原本岳父的貢糖,是在路旁、神廟前設攤擺賣,顧客群都是固定的,開店後,原本的顧客找不到,也沒有新顧客進來。”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人知曉洪成香貢糖,口耳相傳下,洪成香的生意才逐漸上了軌道,不僅本地有顧客支持,也有許多外國顧客,常常回購貢糖。 陳建輝也說,當時他老婆也懷孕,為了賺錢,他幾乎是拼了命般,日夜都在敲打花生糖、製做貢糖。 “好吃的東西,自然有人吃,也會有人介紹,後來甚至有法國的顧客,帶本地人來我的店。” 此外,冠病疫情期間,洪成香也像許多店鋪一樣,生意慘淡,幸好它靠著顧客支持,以及郵寄貢糖,撐過疫情。 太辛苦難尋接班人 傳統手藝最難的,是尋找接班人,洪成香也不例外。 陳建輝說,曾經有個十多歲的年輕人來店當學徒,但不到半天,就因為太辛苦而辭職。 “我兒子也來過店,不到一會兒就說好熱,要回家。” 他說,如果有人要學,他其實很願意傳授技藝,但無奈這門手藝太辛苦。 目前,該店除了他,還有一名親戚懂得製作貢糖,兩人每天在店內兢兢業業,重複敲打花生糖。 他也說,洪成香僅此一家,他曾經看過,有人盜用岳父的照片,冒用洪成香的名義售賣貢糖。 “有顧客甚至問我,為何貢糖變難吃了,但其實,那不是我的貢糖。” 切貢糖刀須薄又鋒利 陳建輝說,要把貢糖切成塊,需要又薄又鋒利的刀,當時他在市場苦尋不果,幸遇上一名磨刀老師傅,替他磨刀。 他說,岳父留下的刀,是當年用汽車彈簧鋼,手工鍛打而成的刀,非常鋒利,但現在市面上根本找不到類似的刀。 “若岳父的刀壞了,該怎麼辦?我使用過各種刀切貢糖,都不行,一刀下去,貢糖碎到完。” 他說,正當他苦於尋刀時,發現店鋪樓上的理髮店,一名老師傅在磨剪刀,一問之下,老師傅可為他磨刀,磨到能切貢糖。 “我當時把普通的刀交給他,他現場磨了會兒後說,要帶回去繼續磨。數天後,刀磨好,也能切貢糖。” 這之後,他馬上多買幾把刀,讓老師傅磨。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