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财务目标

货币政策委员会在设定OPR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它将会影响我们当地的存款、贷款和融资利率。而这也将反过来影响通胀率、经济增长率和令吉的强势。 去年,我也被房贷的上涨搞得头大。若你也有贷款要还,可能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明显的是,如果你的贷款金额有六位数,那么每个月得多还好几百块。而对于那些借了七八位数来投资房地产的人,每月可能要多出上千或者上万了。 这一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隔夜政策利率(OPR)。 我打算在这篇文章里聊聊什么是OPR,以及它如何影响到我们。你会了解到OPR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经济增长、通胀,以及马币的强弱。 最后,我还会分享一些个人看法,讨论我们作为投资者应该怎么看待OPR这个话题。 1. 什么是隔夜政策利率(OPR)? OPR 是货币政策委员会(MPC)每两个月设定的利率。货币政策委员会由国家银行行长、副行长和外部成员组成,其中包括由财政部(MOF)任命的成员。 我们可以通过国家银行的官方网站查看OPR以及前几年(一直追溯到2004年)设定这些利率的理由。 自 2004 年以来,我们OPR 范围在 1.75%-3.50% 之间。 货币政策委员会在设定OPR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它将会影响我们当地的存款、贷款和融资利率。而这也将反过来影响通胀率、经济增长率和令吉的强势。 2. 如何拉动经济增长? 假设国行选择降低OPR。 由于通过降低贷款和融资利率,借贷成本也会降低。这会为企业家或生意人利用债务扩大业务打开了大门——无论是开设新店、资助雄心勃勃的项目还是引进新人才。而这会连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并提高人们的收入。收入的提高则会增强他们的消费、借贷和投资能力,从而启动了繁荣的良性循环。随着OPR的降低,传达的信息很明确:是时候增加我们的支出、借贷和投资了。 在这种环境下,存款利率的吸引力就会减弱。这种微妙的转变会促使人们远离传统的储蓄方式,鼓励他们不要让现金闲置。 3. 如何抑制通货膨胀? 然而,长期维持较低的OPR可能会无意中加剧通货膨胀,推高生活成本。这种激增影响到从我们的日常开支到更广泛的市场,包括股票和房地产,这些市场可能会变得过度活跃。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马来西亚国家银行(BNM)采取了积极主动的立场,提高了OPR。此类调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会导致贷款和融资利率上升,从而使借贷成本更高。这种转变自然会降低消费、借贷和投资的倾向,有效遏制经济过热的趋势。最终目标?经济平稳发展,通货膨胀得到有效遏制。 在这种调整后的情况下,定期存款(FD)的吸引力变得更加明显。由于存款利率较高,许多人发现将资金配置到定期存款更是明智的选择,减少风险较高的投资。 4. OPR如何影响令吉的强度? 假设您想将 RM 100k 存入 FD。有两家银行可供您选择。银行 A 为各自的 FD 提供 3%,银行 B 提供 5%。那么,您会选择将钱存入哪一家银行呢? 当然,您会选择 B 银行,因为它的利率较高,为 5%。 如果这适用于国家银行和美联储(Fed)怎么办? 自2022年以来,国行已将OPR从1.75%提高至目前的3.00%。与此同时,美联储在此期间将利率从0.50%提高至5.50%。今天,很明显的国行相当于银行 A(3%),美联储相当于银行 B(5.5%)。这导致数万亿美元流入美国,因为许多人希望用自己的钱赚取更高的利率。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美元的需求就会变得很高,从而导致美元兑令吉走强。 当美元兑令吉走强时,进口就会变得昂贵,这也会导致通胀上升。相比之下,我们向海外贸易伙伴的出口将变得更便宜、更具竞争力。 因此,令吉贬值未必是坏事。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情况。 或许,你可能想知道: 国行能否通过提高OPR来强化我们的令吉? [vip_content_start] 当然可以。但是,代价是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这意味着:借贷成本上升、失业率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以及由于税收收入减少而导致政府的激励措施减少。 如果国行选择降低我们的OPR怎么办? 正如所讨论的,这将为我们国家带来经济增长。但是,由于令吉疲软,我们可能会遇到通货膨胀。 因此,MPC 的作用是在设定 OPR 时考虑所有这些因素。在刺激经济增长、控制通胀和保持令吉在全球货币中的强势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至关重要。 5. OPR对投资者的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 “OPR 正在上升/下降。现在是投资股票/房产的好时机还是坏时机?” 作为投资者,我们根据基本面选择投资选项,无论是股票还是房地产。基本面强劲的股票和房地产应该在OPR上下波动时为我们带来经常性收入。因此,这不是根据隔夜政策利率波动买卖任何投资的问题。 但是,OPR 可以影响我们为投资提供资金和保存投资资本的决策。 例如,作为投资者,当OPR上升时,我会在我的灵活贷款账户(flexiloan)中投入更多现金。这使我可以在等待良好的股票/房地产交易时节省利息成本。但是,当OPR下降时,我这样做的动力就会减少。我宁愿进行全球投资以获得更好的资本回报。 试问,你对OPR上升是爱还是恨呢?
9月前
以我的一位客户为例,他每年收入都是过百万令吉,并且绝对不需要我的课程来充实他的银行账户。但他还是报名了几乎我所有的理财课,告诉我他只是想支持广泛传播理财智慧的使命。 在过去的12年里,我有幸主持超过600场线上免费的金融研讨会,为大家打开理财智慧的大门。这段经历不只是给参加者带来了启示,对我自己来说也是超有收获,因为每一场会议都能让我对个人理财的复杂世界有新的理解。 但是,在一次研讨会后,我收到了一个特别的请求,它不仅仅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了新的认识。一个参加者发邮件来,不是给反馈也不是问问题,而是说他需要一个参加证明书,为的是申请CPD学分。这看似简单的行政工作其实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深入思考给予与接收之间的微妙平衡。 当免费还不够时…… 一开始,这个请求真的让我吃了一惊。我怎么也没想到,有人会想从我们这些免费的网络研讨会里搞到CPD学分。毕竟,我们办这些研讨会,主要是想免费分享知识,帮大家学习提升。 这种“还想要更多”的心态,感觉就像是超出了我们原本就很慷慨的预期。就好比我已经送了很多礼物给别人,结果对方刚刚把礼物收下了,却又立刻伸手讨要,期待更多。这件事让我开始思考价值交换的真谛。 生活中的给予者与索取者 有些人爱拿东西,有些人乐于给予。生活中这种情况挺常见的。 生命中遇到很多爱给予的人,感觉生活都顺畅多了。无论是搞定工作,还是需要指点,或者寻求建议,都轻松多了。这种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顺利。 反过来,那些总想着怎么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的人,和给予者是天壤之别。 他们似乎总是在找机会借东西,拿到的总比给的多。他们的存在让我们面临挑战,教会我们耐心、设立界限以及什么是真正的大方。 从我举办的网络研讨会和那些跟进的请求来看,这种状况提醒我们,须努力保持给与受之间的平衡。 给予者就如贵人 在我搞理财教育这行,我真的很幸运,有一群超棒的支持者。他们不只是买我的课程,还会在我举办的网课上分享自己的见解,介绍我认识一些超级棒的人,还帮我四处宣传。 他们就像我最给力的啦啦队,帮我传递信息,还经常给我加油鼓励,让我一直都很有动力。在这群特别棒的人里,还有些人更是厉害,他们每个月都会付费上课,而且什么问题都不问。这种好客户都不用我特别操心。 这部分人真的是我努力的大后盾,他们的好心和慷慨真的不是盖的!有了他们,我更相信这世界上真的有很多好人。他们让我相信,善良是常态,而不是例外。 索取者如何试图打倒你 但说实话,事情不总是那么美好,因为总有一些人处处都想白拿: 有些人超级喜欢免费的东西,不管什么网络研讨会或者能免费拿点建议,他们绝不放过。 还有那种人,真的有点超过了——买了课程,等到退款期快到时候,才来说要退款。有的人似乎觉得这还挺好玩,一次又一次地来这一套。 但最让我火大的,是那些我尽力帮了之后,还来贬低我工作的人。他们说我的内容一点用都没有,还嘲笑那些真买课程的人,说什么“傻瓜”、“容易上当”或“水鱼”之类的话,好像这一切都是个玩笑。 没错,在这么多只想拿不想给的人中间摸索,真的挺难的。 给予者支持索取者 我已经接受了现实的情况:有些付出者实际上最终也帮助了索取者。 以我的一位客户为例,他每年收入都是过百万令吉,并且绝对不需要我的课程来充实他的银行账户。但他还是报名了几乎我所有的理财课,告诉我他只是想支持广泛传播理财智慧的使命。 这是他为那些刚刚起步、索取的,提供帮助的方式。 我问他,“支付我的课程费用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不把钱直接捐给那些需要的人呢?” [vip_content_start] 他说,“只是给他们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如果我报名支持你的生意,而你确实做得很好,那么你就可以教他们所需要知道的东西。” 很酷,对吧? 这提醒我们,有时候,给予和索取之间的界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清晰。 索取者变成给予者 从受惠者开始是很常见的。 这就像漫长旅程的第一步。 但事情是这样的:作为一个给予者,不只是打开你的钱包。我们都有一些很棒的东西可以分享。也许你不能捐出现金,但是同样珍贵的东西呢?你的时间、你的知识、或者只是在那里指导某人都可能是难能可贵。 这些才是真正厉害的东西,它们改变人生的方式是钱比不了的。 就是要让大家意识到,嘿,不管银行账户里剩多少,我们都能带来改变。 回到电邮的整起事情,如果他能从他那边付出一点努力,那不是很好吗? 例如,快速提示我的网络研讨会如何融入整个CPD计划,或者跟我分享如何出示出席证明的简单模板。只要能为了让我的奉献部分变得更容易,这都是为了对彼此的时间表现出一点尊重。 千万别误会我是在唠叨。 这里我只想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成为每个人都喜欢的受惠者的智慧。 发表评论、留下好评、向您的朋友介绍好康,或者只是帮助宣传我们正在做的好事。 这是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一点,让世界更加美好。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慷慨的给予者! 你说是不是?
9月前
简单来说,比特币是一种数字货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投资工具。我个人的投资哲学而言,投资更多的是为了赢得时间而非仅仅赚取金钱。因此,作为投资者,我们希望我们的资金能够有效运作,从而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心力去关注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事物:家庭、社区和人生价值。 回想起来,十几年前我买下了我的第一个比特币。 那是因为我雇了一个自由平面设计师,他坚持要用比特币作为报酬。因此,我把一些马币换成了比特币,以支付他的设计费。付款完成后,我就把剩下的比特币余额留在电子钱包里,当时的价值连 RM100 都不到,而我也没再怎么留意它。 时间飞逝,到了今天,我手中的比特币价值已经暴涨至 RM25,000。 这种从不足 RM 100 暴涨至 RM 25,000 的增值效应,吸引了各界人士(不分贫富)涌入比特币市场。诚然,在一些案例中,人们可能会迅速经历比特币价值缩水 70% 的情况。然而,那种将资金翻倍更多的可能性,促使许多人将比特币视为一种“实验性投资”。 这正是所谓的“高风险、高收益”或者“一搏”的投资心态。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给那些想要开始探索比特币世界的人 5 点建议。 1. 什么是比特币? 我们先从最基本的概念说起。 比特币是一种数字加密货币,它融合了“加密”和“货币”两个概念。“加密”意味着它利用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交易的安全性,这使得比特币在多个层面上显得更为安全。而“货币”,比如马来西亚的令吉、新加坡的新元和美国的美元,是我们用于交换和保存价值的工具。 一般来说,一种货币的价值是由其发行国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决定的。以美元为例,由于美国的全球影响力,美元便拥有了强大的价值。同样,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经济和军事影响力的增强,人民币的全球地位也在提升。 那么比特币的情况如何呢?它的发行者是谁呢?到目前为止,比特币创始人的身分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没有人能够确切地说出中本聪(比特币的开发者)是谁。与传统货币不同,比特币并非由任何中央银行发行,因此它没有所谓的“内在价值”。其价值完全依赖于人们对它的信任程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人们对传统货币体系的不信任程度。 2. 比特币的特点 比特币吸引人们投资的几个原因包括: 全球通用性:比特币能够跨国界接收和发送。如果我们居住在一个全球统一使用比特币(BTC)交易的环境中,将无需任何货币兑换,从而节省了数十亿乃至数万亿的兑换费用。 比特币是去中心化的:以马来西亚令吉为例,持有并储蓄马币,实际上是对马来西亚政府或中央银行的一种信任,相信它们能够维持货币价值。而比特币不依赖任何中央实体,其价值的维持不需要对任何组织的信任。 比特币交易是不可逆转的:一旦比特币从发送方转移到接收方,该交易即成为最终确定的状态,无法被撤销或逆转。 限量供应:比特币的总量被限定在2100万个,与当前可无限制“印制”的传统货币不同,这一设定赋予了比特币一种稀缺性。正因为这种稀缺性,有人将比特币视作一种数字版的黄金。 3. 比特币是一种投资吗? 我们来定义一下什么是投资。 在我的理解中,如果某种资产能够持续产出并创造价值,那么它便可被视为投资。以房地产为例,它被认为是投资的一种,原因在于我们能够通过出租给租户,为他们提供生活、生产或工作的场所而获得租金收益。 股票允许我们从公司的营运利润中分得股息,因此它也是一种投资形式。公积金(EPF)之所以被视为投资,是因为它通过持有的股票和房产赚取收益,进而分配股息。 而比特币,则不符合投资的定义,因为它本身并不产生或创造任何价值。你不会因持有比特币而获得任何形式的收入。持有现金也是同样的情况。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将马币、新元和美元等视为投资?对我们而言,比特币与世界上所有其他货币一样,是一种货币形态,而非投资工具。 4. 但比特币价格上涨了很多! “这怎么能不是投资呢?” 你看。 这就是我们想法不同的地方。 在我的眼里,投资是一个现金生成机器。它们的目的是定期创造、赚取并积累收益。 想象一下,它们就像是能生金蛋的母鸡。其真正价值在于拥有这只金母鸡本身,而不仅仅是它产下的金蛋,因为这些金蛋的利润来源于其他人愿意为它们支付更高的价格。 如果你把投资定义为依赖于其价值增长,那么你可能会认为比特币是一种投资。但我的看法更倾向于它的盈利能力,而不只是市场导致的价格变动。根据这种思路,如果某人将投机潜力置于稳定收入之上,那么连彩票也能被称为投资啦。 现在,让我们暂时不谈比特币。 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我投资已有多年。这些年来,我对人类行为有了一定的了解。以比特币为例,我记得有两个特别受关注的时期。 第一个是 2018 年,比特币价格达到了 2 万美元。第二个是 2021 年,价格触及了 6 万美元。 在那些时刻,人们对比特币充满了兴奋,并期待着它的价值飙升。许多人渴望并相信比特币会冲击到 10 万美元甚至更高。有人梦想成为下一个比特币百万富翁,希望自己的小投资能快速变成巨额财富,从而可以辞掉工作,搭乘头等舱飞往梦想之地。 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资产类别”。但人类的行为模式并没有什么新意。这种热情在各类资产中都能找到:无论是股票、房产、黄金。期货等。想想那些顶尖的手套公司在Covid-19期间的炒作。 看吧,无论是顶尖手套、房产还是比特币,本身并无不妥。真正的问题总是出在 [vip_content_start] 人身上。如果你购买比特币或实际上购买任何东西都是出于快速赚钱的目的,请重新考虑,因为这可能是出于错误的动机。通常,不论是哪种资产类别,最大的损失往往都是由贪婪引起的。 5. 如果我对比特币心痒痒怎么办? 一些人可能对投机比特币充满兴趣。正如我们所讨论的,这种行为是人之常情。如果你打算这么做,以下是几个关键建议,帮助你在相对安全的条件下开始你的投资之旅。 先行了解在投入任何投资前,建议你阅读关于比特币的文章、观看视频教程和参加在线研讨会。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去学习,那是极好的。但如果你觉得这些资料过于复杂,那么最好重新考虑是否要通过投机比特币来追求快速致富。 选择合规的交易平台证券委员会(SC)认证了几家数字资产交易所,你可以在其中选择一家来开户。这些受监管的平台更为安全,因为它们必须遵循SC的严格规定,这为你持有的比特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我本身使用的是Luno平台。 小额开始你可以用少量资金进行尝试。如果比特币价值上升,那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它下跌超过50%,你也可以轻松承受损失,而不会影响你的日常生活费用。使用你的“闲钱”进行投机,而非你的退休储蓄。 总结 简单来说,比特币是一种数字货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投资工具。 它的不稳定性主要由人性的贪婪与恐惧所驱动,这是其价值波动的主要原因。 我个人的投资哲学而言,投资更多的是为了赢得时间而非仅仅赚取金钱。因此,作为投资者,我们希望我们的资金能够有效运作,从而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心力去关注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事物:家庭、社区和人生价值。 考虑一下持有 RM 100万的比特币与同等金额的优质股,哪一项更能让你感到安心,让你夜晚安稳入睡?持有 RM 100万的比特币可能会让你担忧其可能会大幅下跌50%以上,进而大幅缩水你的财富。相反,拥有同样价值的优质股提供了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可能是构建你的财富和储蓄更为可靠的选择。 从我所持有的比特币中赚取的 RM25,000 利润完全是侥幸。如果我将其视为一次成功的投资,那可能就是我自找麻烦了。
10月前
财务规划就像是一场旅程,重要的是要开始行动。设定目标并通过持续的努力来实现这些目标。记住,关键在于执行计划,而不仅仅是制定计划。 在喜庆祥和的春节氛围中,我们除了享受节日的欢乐,也会对过去一年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在众多新年计划中,规划我们的财务未来尤为重要。 “新的一年,你的财务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听起来简单,却值得深思的问题。财务规划不仅仅是赚钱和存钱,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每个人在财务状况上都有所不同。有些人收入不错,却缺乏储蓄;有些人擅长投资,却忽略了保险保障;还有些人拥有财富,却不愿意帮助他人。 我们可以将财务规划比作一次旅行规划,在开始规划之前,我们需要回答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接下来,我们通过简化方法来规划财务: 第一步:了解财务状况 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的财务状况取决于他的银行账户余额或财产数量。然而,这只是一部分真相。外表和表象并不能准确反映一个人的财务健康状况。 以下几个关键指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 以小陈为例,他是一名自雇网页设计师。让我们用不同的数字来计算这些财务比率: 收入增长率:假设小陈2022年的收入为10万令吉,2023年增长到了11万令吉。那么他的收入增长率为:收入增长率 = (110k-100k)/100k = 10%  储蓄比率:如果小陈在2023年储蓄了2万令吉,他的储蓄比率为:储蓄比率 = 20k / 110k = 18.2% 被动收入/总支出比率:假设小陈没有投资,即没有任何被动收入,需要全靠工作收入支持开销,那么他的比率为0%。 流动资金比率:如果小陈有5万令吉的流动资产(银行存款),每月的开销是5千令吉,那么他的流动资产可以支持他在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生活10个月。 债务支付比率:假设他的贷款每年需还款3万令吉,那么他的债务服务比率为:债务支付比率 = 30k / 110k = 27.3% 保险充足比率:如果小陈的人寿保险总额是30万令吉,生活开销每月5千,等于每年6万,那么他的保险额度能够覆盖他多久的生活费用呢?保险充足比率 = 300k / 60k = 5 年 第二步:设立财务目标 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后,下一步就是设定财务目标。例如小陈可以决定在2024年将收入增长15%,提高储蓄比率,并增加流动资金。 2023 状况 2024 目标 收入增长率 10.0% 15% 储蓄比率 18.2% 25% 被动收入/总支出比率 0% 5% 流动资金比率 10个月 12个月 债务支付比率 27.3% 25% 保险充足比率 5年 7年 第三步:拟定达成目标的方法 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目标后,接下来是选择合适工具和方法加以实现,比如通过提升技能、选择高价值项目增加收入,或合理投资增加被动收入。 小陈的财务规划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2024年设定一系列财务目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以下是给他的一些建议和策略: [vip_content_start] 通过这些策略,小陈就能按部就班地实现2024年的财务目标,还能在财务管理上从容不迫。重要的是要定期审查自己的财务计划,确保它们仍然符合个人的长期目标和现实情况的变化。 财务规划就像是一场旅程,重要的是要开始行动。设定目标并通过持续的努力来实现这些目标。记住,关键在于执行计划,而不仅仅是制定计划。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在新的一年里取得财务上的成功。
10月前
其实社媒并不是不好,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媒的风向渐渐也从当初的分享生活点滴变成更多炫耀的内容。所以如果我们真的要样样都跟人家比较,赚的必须比人家多,应该享受更好的生活,那么慢慢地我们就把自己推向深渊了。 最近天哥遇见一名年轻的基金顾客,给天哥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姑且把他称之为A先生。他年龄不大,只是一名23岁的青年,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虽然工资不算太高,但是对比起当下他的需求和花费来说,如果能够按部就班地去做好理财规划,其实他的未来将会一片光明。但是让天哥感到意外的是,他要做好基金储蓄的原因居然那么的不切实际。怎么说呢? 其实作为一名基金顾问,我们的职责虽然是教育顾客如何可以正规地做好自己的理财规划,但是我们更大的责任就是聆听顾客的需求。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明白顾客的需求,才能给予更好的建议,并且透过理财规划,协助顾客一步一脚印地达到他们的目标。 不切实际的财务目标 只为了攀比? 而当这位A先生开始侃侃而谈后,他向天哥展示了他的财务目标清单,里面的内容包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开始每年都更换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并且能够每年至少去3个国家旅游,然后也希望可以购买高端的电动车等等。天哥越听就越惊讶,因为按照我们的理财观,这些需求根本就不符合一个健康的财务规划,A先生的这些目标,更倾向于想要在社交媒体上跟人家比较的心态。 但是,作为基金顾问,我们也不能太直接地说,你这样那样是不对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过的生活,我们只能间接去教育每一位顾客,让他们明白本身真正需要和想要的是什么。而天哥也半开玩笑地说:“我觉得你存钱买苹果手机是不对的,因为我觉得三星更棒,要买也是买三星”,然后我们俩在会心一笑后正式回到了天哥主导的环节。 长期受社媒影响 追逐虚幻标杆 透过跟这位A先生的深入交流后,天哥发现其实他长期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他不断看到他人炫耀的豪车、美食、时尚,渐渐地,这些虚幻的标杆成为了他追逐的目标,而非真正适合自己的财务目标。当他看到自己虽然过得还不错,但是却无法符合社交媒体上的标准时,他开始感到焦虑,压力不断增加,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使他陷入了一种攀比的竞争心态,而忽略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这位A先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很多年轻一辈其实也是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健康问题。当然,喜欢跟人比较也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人也有喜欢比孙子比孩子的。只不过这些问题在二三十年前没这么显著,因为当时社媒并不活跃。但是来到今天哪里会一样,虽然社媒属于分享性质,但是有些人吃个大餐也分享,买个新手机也分享,去旅游、买大车也分享,原意可能是好的,但是看在很多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眼里,可能就间接让他们认为,人生就是要吃大餐、开大车、去旅游,这样才算是人生,也就是为何YOLO(you only live once)这个口号变成年轻人的追求方向。 在享受与理财之间取得平衡 [vip_content_start] 说真的,天哥也认为人活着就要好好享受人生其实并无不妥,但是在享受与理财之间,还必须要取得一个平衡点。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享受,也必须理财,但是却不能纯享受或纯理财,因为钱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我们的人生目的。如果只是存存存,账户里确实有很多数目字,但是这些钱如果没有拿去花费,那么其实它也只是一个数目字而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老实说,人喜欢跟人家攀比,这个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在社媒的攀比,我们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什么意思呢?例如B先生本身的兴趣是旅游,所以他做好自己的规划,大部分的资金都是用作旅游的;而C先生本身的兴趣则是车子,所以我们时常都能看到他换最新款的新车;而D先生则是科技达人,每逢有什么新款的科技产品,他就收入囊中,结果我们却不明所以地认为,我们做人必须要一直可以去旅游,并且买最新款的车子,然后也要买入最新的科技产品,间接导致我们的心态偏移了。 按自身情况量力而为 不在虚拟世界争强好胜 其实根据报道,长期有浏览社媒习惯的人往往比无此习惯的人多花很多冤枉钱。因为现在大数据的关系,他们可以从我们的浏览记录中了解我们的生活习惯,并不停地偷偷向我们投放一些广告,从而增加我们的消费机会。所以要出淤泥而不然的话,其实难度是挺高的。如果我们长期受到社媒上的炫耀帖影响,我们也会慢慢被带风向,觉得这种消费模式才是对的,所以真的需要非常小心。 总的来说,其实社媒并不是不好,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媒的风向渐渐也从当初的分享生活点滴变成更多炫耀的内容。所以如果我们真的要样样都跟人家比较,赚的必须比人家多,应该享受更好的生活,那么慢慢地我们就把自己推向深渊了。毕竟我们是一个人斗无数人,要样样都比人家强,真的有可能吗?所以,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分配,量力而为,该享受的享受,该储蓄的储蓄,长期平衡地走下去,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何必在这个虚拟的世界去跟人家争强好胜呢?你们说对吗?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