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财经

3天前
医疗需求是一直被那些在财富金字塔顶端,或者想要获得更健康和长寿的人们在拉动,底下的人们也只能被动跟随。 最近出现关于医药卡保费调涨40%至70%的新闻,这不是什么严谨报道,而是《马来前锋报》根据访问了一些投保人后所得出的结论,更多是一种民情抒发。殊不知,这则新闻病毒式地在各媒体中传播开来,而舆论雪球越滚越大,现在还要闹到国会里。 大家想要国家银行又是介入,又是给出一个合理说明,解释为何他们罔顾人民利益。一些网民在社媒发表看法,那语气仿佛是要把保险公司架上断头台,让人有一种身处法国大革命的错觉。 所有的政客都急着扮演人民利益的守护者。哪怕他们心知肚明,保险公司调整保费的前提是得到国家银行的点头。但又如何?纵使知道了,该闹还是要闹,因为这么做有选票。这就是民主政治无法避免的闹剧。 我大胆猜测《马来前锋报》所采访的投保人在比较不同保费的差异时,并不是同一个保险产品,又或者,投保人的保费增长和其年龄有关,因为很多医药卡是以5年来计算投保人的保费,所以每个阶段的保费调整都比较大。故此,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投保人从保费较低的年龄段迈入保费较高的年龄段,就会有 “保费飙涨” 的感觉。 说回正题,医药卡费用涨价,或者说给人一种胡乱涨价的错误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 最简单的,就是保险经纪和投保人之间的沟通问题。说实在话,许多投保人根本看不明白那叠又长又厚的保险文件,就连我对当中的内容也晦涩难懂。如果你要保险经纪和潜在客户逐条说明这些特定条件,这保单一定无法成交。 试想一下,你今天去买一罐保健品,推销员每个成分和你说明,从医学名称到成分比例、到效果、到科学研究,到临床试验等等…你想要像YouTube广告那样跳过都不行,烦都烦死了。就算你最后还是买了这保健品,大概率之后也不会再向这位推销员购买。 这就是现实。在销售领域里,不当销售(mis-selling)是无可避免会发生的事情。这是系统性问题。所有保险公司都尽可能加强职业操守相关的训练,以确保这问题控制在一个可接受范围之内。要注意,是 “可接受范围” ,不是100%杜绝。系统性问题是不可能100%杜绝的。 而许多保险的不当销售,无非是承诺和兑现有所出入时爆发。说好怎么都不会涨价,但还是涨了;说好怎么都可以索赔,但还是被拒绝赔偿了… 撇除沟通问题,那么为什么医药费用会上升? 我问你:炒粿条为什么会涨价?可以是面粉涨价导致粿条涨价、可以是煤气涨价、可以是鸡蛋涨价、可以是食用油涨价,也可以是炒粿条的劳动成本也涨价。撇除政府的干预,所有涨价的源头,都来自于一个简单不过的经济学道理——需求大于供应。 而医药费为何会上涨?因为: 药物和仪器上涨。疫情后,更多新药物和医疗仪器问世。你也可以理解为人们更注重健康,或者疫情期间把这些产品研发给压缩和延后,导致现在呈现井喷式的数量。 令吉疲弱。这不需要我多说了吧? 治疗需求增长。人变老了,也变有钱了,变得怕死,也愿意花钱延长寿命。 护士短缺。卫生部长说过,2030年会有60%的医护岗位空缺,许多护士都被中东国家吸纳。 除了令吉疲弱,以上诸多因素,并不只是我国面对而已,全世界都有同样的困扰,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那就是这个世界的有钱人只增不减,而人们的寿命也是如此(假设没有世界大战)。这么一来,医疗需求是一直被那些在财富金字塔顶端,或者想要获得更健康和长寿的人们在拉动,底下的人们也只能被动跟随。 至于说你说保险公司是吸血鬼,我觉得这有点夸张。要知道,保险公司是盈利团体。只要是谋利,而且是合法手段,自由市场就不该有什么 “逼良为娼” 的胡闹剧本。大家都是成年人,不是吗?如果你觉得A公司的保单贵,那你大可找B公司的保单,市场里有好些保险公司供君选择。自由市场,自由选择。 况且,人家保险公司比你还担心这保险产品无法持续运作。所以,保险公司是希望增加“共同支付”(co-payment),以减少保费,让投保人继续投保。国家银行也大力推行这个概念。不过,据我的了解,许多投保人都不愿意选择这类保单。因为他们认为保险就应该是 [vip_content_start] “自助餐” 的概念,他们支付了保费,然后就要吃到饱,吃到吐为止。 聊完了私人医疗,我们看看公共医疗。 马来西亚的医药体系非常特殊。政府长期给予大量医疗津贴,人们不满私人收费,可以寻求公家服务。还是那句,自由市场,自由选择。 在这里顺便和大家聊聊一些关于保险的迷思,那就是: 保费永远不涨。理论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保险产品,都会分成几个部分,一个是医疗保障的支出,另一个则是保单的“现金价值”(cash value)。按理说,保险公司会用这些现金价值去投资,以维系这份保单。如果大家都安分守己,照顾健康,没有胡乱索赔,那么这些现金理应够用。反之,如果出现索赔过多的情况,严重影响现金价值,那么这份保单要继续运作,要么增加保费,要么是降低保额。 保单一定要买最贵的。正因为大家觉得买保险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加上不愿看到自己的保费“打水漂”,往往在购买人生第一份保单时,都倾向于购买最贵,或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保单。在我看来,这就是保险经纪的职业操守问题。 全世界都知道医疗通胀往往都是双位数,是比官方通膨率更高的水平。不管保险公司的精算师再怎么厉害,都不可能模拟得到所有的情景。你可以模拟10年,那么接下来的10年呢? 我们的保单保额在面对未来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时,难以提供足够的缓冲。故此,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保单,大家都是在这条道路上不断给自己的保单升级,以此来抵御风险。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000年最贵的保单保额,到了2010年就是一个笑话,再到了2024年就是施舍金额。也正因为是动态,应该用当下的财务能力来衡量,慢慢改善。这是许多大学毕业生刚踏入职场所容易犯下的理财错误。 老实说,这一轮的闹剧,我认为对推广更为便宜的保单和普及保险的重要性,毫无帮助。这种把私营企业和人民报道发展为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是弊大于利。 更重要的是,医疗保险和健康的问题,并不会因为你讨厌它而不存在。 文章提及的共同支付(co-payment)保单运作原理,可看作者这两篇文章: 健康是你自己的事,你准备好了吗? 保险共付:健康投资还是负担加重?
1星期前
1星期前
就像戏中的那句对白:“在世之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当一个人离世后,他是否会对那些隆重的仪式有所感知,已经无从得知。而这些仪式与悼念,或许更多是为了抚慰生者的心灵。 以下内容包含《破·地狱》剧情,不喜剧透者请观影后再阅读。 说到《破·地狱》这部电影,不知不觉也上映整个月了。剧情是处于疫情打击香港经济的时间段,原本是婚礼策划师的黄子华,因为没生意而被逼改行为丧礼经纪人,虽然职业性质看似差不多,但红白事禁忌完全不一样,从而导致其处处碰壁的一些故事。 其实是有点意外的,毕竟这一类比较压抑和沉重的内容,居然可以获得观众热烈的反响,票房也创了许多香港电影的记录,社交媒体上更是持续传出好评,在当下如此低迷的电影市场中,确实不简单。 天哥认为,故事是以黄子华这位初哥的视觉,带观众认识这个行业,所以对于许多也是门外汉的观众来说,会更容易代入剧情而有所感触。 天哥觉得这部电影非常特别,因为在看的当儿,会忽然悟出很多人生道理。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电影的一些道理,来聊聊我们自己的人生规划。 天哥在这部电影领悟到的意义,分别是生死、沟通、规划。尤其是听到一些经典对白,让我们更加能感受到人生所谓的意义,好比: 【不止死人要超渡,生人也需要破地狱,生人都有好多地狱。】 【人一出世就在倒数。】 【在世的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先说说关于沟通,戏里许冠文跟女儿关系并没太好,由于传统的思想而和子女产生隔阂。有一幕女儿回到家,许冠文原本有话想说,但是她回到家立刻进厕所开了水冲凉,结果就不了了之。而镜头来到女儿,她其实连衣服都没脱,她进去开水声,是因为不懂应该怎么跟父亲交流而已。 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来不及把话说出口,文哥在生命的尽头,只能透过那封遗书,把想跟女儿和黄子华说的话说出来,这也反映了华人的老一派传统,父亲都喜欢把话收藏在心底。天哥作为一位父亲,也感同身受。 其实我们做人嘛,真应该学会如何表达,让对方感受我们心中所想,真有什么事时,才会无憾。就像剧情里许冠文的遗书中表达的是来自父亲深沉的爱、无心之失的愧疚以及对儿女的道别。也感谢了子华的出现,让他明白何谓“生人也需要破地狱”。 天哥为何会特别感触,很可能是正好感同身受吧。上个月天哥得了流感,搞得天哥要死要活的,而正好天哥组织的一位重要成员,在上个星期也离开了我们,去了另一个世界。跟电影差不多,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还有很多时间,但生死很可能就是一瞬间的事。 就好比她,明明没有什么特别的病痛,所以得知她那么年轻就离开了,我们整个组织都觉得非常吃惊,完全没人想到这件事会发生。当然,对于此事组织也没有任何规划,她那么快离我们而去,导致大家都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是好。 电影里的对白说的很对,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很年轻,跟所谓的死亡好像距离很远,但是其实嘛,人一出世就在倒数,活一天少一天,只是没有人可以准确知道自己还有多久才会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才会觉得这一切好像完全不关我们的事一样。 好比电影里的黄子华,他跟秦沛的一次交流中有说到,自己是还没结婚的,结果秦沛就问了一句话说,你以前不是做婚礼的吗?这里其实带出了一个矛盾,就是他自己是做婚礼策划的,但是却一直没有去为自己策划跟另一半结婚。 这里带出规划的一个重点了,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还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很久,别说什么身后事的规划,即便是生前需要的,如:储蓄、理财、投资,甚至保险或者最后的遗产规划,都没做好,然后到某些事情发生时,才知道原来自己什么都没准备好。 其实电影带出来一个信息天哥也特别感触,就是婚礼和丧礼的本质都差不多,皆是一场 Show而已,都是做给人看的。红事就不难解释,但是白事呢?对于天哥来说,像电影中的一堆仪式,其实也就是让活着的人可以有一个希望,认为已经帮死者完成了最后一件事,心情可以更好过。 死者已矣,生者如斯。这句古语道出了生死之间的真实关系。就像戏中的那句对白:“在世之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当一个人离世后,他是否会对那些隆重的仪式有所感知,已经无从得知。而这些仪式与悼念,或许更多是为了抚慰生者的心灵。 面对至亲的离去,活着的人需要一个出口来宣泄悲痛,也需要一种形式来寄托哀思。就好比天哥团队的重要人物离去,天哥当时也相当悲痛,我以为一个人伤心时,会很想哭泣。其实并不是的,当伤心到了一个极点,其实不会有想哭的感觉,反而会脑筋一片空白,想要早日从这种感觉中抽身。 或许,这才是那些繁复习俗真正的意义所在:让生者能从悲痛中得到些许慰藉,让他们在告别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因此,无论是大礼如丧,还是简约的追思,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与记忆。最终,我们做的一切,不是为逝者,而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向前走。 至于生人嘛,好像上述对白说的,生人也需要破地狱,生人都有好多地狱。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包括金钱、规划、理财等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不去想,就代表它不存在,而到我们真正需要面对时才想,可能就太迟了。共勉之吧。
2星期前
如果你觉得汇率是一个巨大风险,那么公司就应该想办法做对冲。如果公司不做对冲,那就摆明了他们就是要享受 “疲软令吉” 的红利。 上个星期五,马股第三季财报潮算是告一段落了。马来西亚公司第三季的财报,一般情况都非常不错,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很多公司在上半年通过的预算和企划都已经开始推进了(许多公司的财政年都定在12月,不然就是3月),所以应该开始看到相关业绩。再来就是,第三季的工作日数和员工产能比较稳定(农历新年和开斋节集中在上半年),许多公司也在第三季为年终业绩冲击。故此,同行们也都在这个季度里调整投资组合,替换股票,为下一年做战略部署。 不过,这次的第三季财报,真的是有多难看就有多难看。许多意想不到的行业都迎来了四字冲击,那就是本次的主题——外汇亏损(foreign exchange loss)。 从2024年7月2日开始,令吉就一路走强。美元兑令吉汇率从4.7212开始狂跌,一直持续到9月30日的4.1235,才算告一段落。令吉涨幅近乎12%,在过去62个交易日当中,涨了48天。如果我们看美元指数DXY,这段期间也经历类似跌幅(意味着美元贬值),不过整体跌幅较少,近乎5%。 从这里可以看出,令吉升值也是受到整体大环境的带动。 我自己常被媒体问的其中一个课题就是:“令吉到底会在什么时候升值?”我自己不是很喜欢回答这类问题,因为询问次数和频率过高,使得其意义不大。但也能够看得出,大家莫名很焦虑,尤其邻国新加坡又是紧盯着美元来管理汇率(新加坡被美国列为观察名单),那种马新之间的瑜亮较劲心态就容易被激起(你看网民的留言就知道了)。 说回正题,这种在极短时间内的急促汇率变动,对个人可能影响不大(或不直接),但是对企业来说却相当棘手,尤其是有出口生意的企业。 果不其然,第三季财报,处处可见汇率亏损的踪迹。油气、电子产品、保险套、综合化学、棕油、电信、洋灰、发电、塑胶、食品、博彩等等,皆承受程度不一的汇率亏损。就连安联保险(Allianz Insurance)的海外投资也有近7,800令吉的汇率亏损,幸好是属于“未实现亏损”(unrealised loss),所以令吉在第四季的跌幅能够提供回血作用, 如果公司的业绩本身较为强劲,例如棕榈油行业,可以借助高棕油价格提供一定缓冲;但如果行业仅是普通增长,那么就像是国油化学(Petronas Chemical),直接被干倒,呈亏损状态。 国油化学因为设立海外业务而直接吃下了11亿令吉的汇率亏损,使其自上市以来第一次亏损。管理层在正式业绩出炉之前,也罕见地给出业绩预警,让投资者有心理准备。也得益于这种预期管理,糟糕的业绩迅速被投资者消化,股价也止跌反弹了(那些静悄悄的上市公司老板和管理层,学着点)。 那么问题来了,汇率亏损是不是一种核心亏损呢? 因为我们业内习惯把这种不常见的亏损和盈利给剔除,就好像一家制造业公司,如果老板在某一年把工厂卖掉,那么脱售工厂的盈利不应该被视为一种常见盈利,因为你不可能每一年都卖工厂(虽然脱售工厂后,可能会派发的额外股息,是能够提振股价,但这是另一回事)。故此,我们会要看公司的核心收入(core profit)。 不过,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接下来是一小段会计讲解,如果你不懂会计的话,可以直接跳到下一段。因为公司在汇报这种外汇亏损时,是整合了所有 子公司后的数字(consolidated base)。但是,公司在各子公司的股权占比不一定是100%,所以你无法确认这些汇率亏损是不是由那些持有100%股权的子公司导致,还是由那些持股60%的子公司导致的。这么一来,真实的核心收入还是会有出入。所以,怎么计算核心收入,确实是见仁见智。 如果这是家做出口生意的公司,我认为汇率亏损就是核心收入的一部分。因为在令吉较疲软的日子里,你的公司通过汇率上赚得盆满钵满,大家都觉得自己很厉害。那么,怎么能够在令吉走强的时期,就来个双重标准呢?如果你觉得汇率是一个巨大风险,那么公司就应该想办法做对冲。如果公司不做对冲,那就摆明了他们就是要享受 “疲软令吉” 的红利。 况且,不管你怎么计算核心收入,这些汇率造成的亏损或者盈利,终将会计入你的资产负债表里,轮不到你耍花样。 而且,也不是说公司有汇率对冲就一定比较好。作为投资者的我们,虽然是名义上的 “公司合伙人” ,但都是局外人。公司怎么做对冲,何时对冲、对冲多少,我们很难知道。有些时候,当你觉得令吉疲软,公司应该赚到很多汇率盈利时,他们却给你来一个汇率亏损,因为他们在一些对冲合约亏钱了。 当然,也不是每家公司都遭遇汇率亏损,有些公司是在第三季享受到汇率盈利的红利,例如航空公司。不过,如果你撇除这些汇率盈利后,公司核心收入就是亏损,你自己也心中有数了。
2星期前
2星期前
租赁喷射机一事无疑宣告其现有的奖励系统或许已经很难满足那些高阶会员的胃口了。要知道,炫富在销售团队里是没有尽头的。这一次是喷射机体验,那么下一次呢? 上一篇文章提到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决定小股东的利益会不会被损害。故此,公司内部会有好几个委员会,例如薪酬(remuneration)与稽查(audit),以减少徇私或舞弊行为。这些委员会的委任也有讲究,就是需要独立董事(独董)占多数,以及他们是否具备相关知识来监督。 一般来说,如果公司内部出现了猫腻,这些委员会的独董自然要被问责,毕竟这是你的工作。不过,独董的薪酬和问责风险未必对等,所以发生问题时,独董倾向提出辞职来划清界线以及表示抗议。如果遇到实力较硬的独董,那么他们可能会迫使公司管理层委任第三方机构来做出相应的调查报告,例如几年前的世霸动力(Serba Dinamik)审计报告难产,就有类似举措。 当然,这也只是给大家一个知识普及,主要凸显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也顺便聊聊今天这家公司——德信控股(DXN Holdings,下称DXN)。 众所周知,DXN是一家多层次销售公司,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直销(中国允许直销并禁止传销)。主要销售产品为灵芝类产品,后来也发展了许多产业,包括饮料、护理等等。DXN有大约1,700万注册会员,活跃会员大约有360万,主要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拉丁美洲、美国等等,是他们的重要营收来源。 就在11月初,该公司公布了一则消息,为方便公司人员通勤,他们签署了长达12个月的喷射机租赁合约,预计花费615万至660万美元,折合后为3,000万令吉左右,约莫为该公司2024财政年的10%税后净盈利。 公司认为,使用普通商用飞行很难安排主要市场之间的通勤,而且浪费许多时间。此外,喷射机也作为最高阶会员的奖励,让他们冲业绩更有动力。 说实在,没有多少投资者喜欢上市公司租赁喷射机。不过,大家也都明白,商业世界里,公司为了管理层的通勤便捷而购买喷射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和雇佣司机是同一个逻辑。但,也要看成本效益。 我们来看另一个和购买喷射机有关的公司,那就是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巴菲特分别在1986年(85万美元)和1989年(670万美元)购买了喷射机。不过,他的公司在这两年的净盈利分别为2.8亿美元和4.5亿美元(增长58.5%)。喷射机开销分别只占这两年净盈利的0.3%和1.5%。 即便有如此傲人的业绩,且开销占比甚小,巴菲特购买喷射机的决定还是被其搭档芒格批评。 很多人会说,这只不过是租赁合约,不是公司资产一部分。不过,自从会计准则修改后,即使是租赁资产也会被纳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归类为Right of Use Assets),相应的贬值开销和租赁开销,可是一个都不会少。租赁合约的财技,你问马航和亚航就知道了。 我们回到DXN身上。如果该公司真的是为了上述理由而要租赁喷射机,为何不去市面上租赁第三方喷射机呢?为什么要选择去租赁一架由公司创办人拥有的喷射机呢?这不就是一个常让被人诟病的关联方交易(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吗? 而且这种关联方交易要做到符合公平独立原则(arm’s length principle)并不容易,何况,喷射机租赁合约并不常见,要人们单凭管理层一句话就相信这笔交易是公平独立的,真的很有难度。也因为这样,所以该公司也在之后公布他们的租赁合约金额符合市面上的租赁区间(但没公布是怎么计算,以及提供咨询的机构名字)。至于市场买不买账,看股价走势就知道了。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公司宣布购买租赁喷射机一事后,股价马上暴跌。据悉,业内有针对DXN撰写研究报告的股票分析师都被邀请出席一场 线上闭门会议,以了解这喷射机租赁的动机。至于这场会议为何没有邀请任何机构和私人投资者,除了心虚,我实在想不到什么更好的解释了(估计管理层听说过乐天化学的管理层因一些决策问题而被机构投资者在会议里严厉责骂)。 要知道,很多机构投资者是以0.70令吉认购了DXN上市时发行的股票,很长一段时间是看在该公司每个季度派发股息以及南美洲营业额的增长潜力,才忍住不发作。但,经此一事,这耐心是被消磨得一干二净了。 也许有人说,这只不过是一场沟通上问题。如果管理层一开始就坦荡荡,不就没事吗?不过,一位资深同行表示,如果管理层本来就要将租赁喷射作为给高阶会员的奖励,为何不选择在上市之前就做,而是到了上市之后呢?而且该公司又不是初入资本市场的新人,是没注意到,还是压根儿不管? 在我看来,公司治理、关联方交易、沟通问题等都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这个操作改变了整个公司的基本面。毕竟,DXN的前CEO说过,他们知道 “快速致富” 的心态在这种多层次销售是一把双面刃,它能够带来业绩暴涨,也能够让奖励系统迅速崩溃(其实,任何行业的销售团队都是如此)。因此,即便奖励较少或者较缓慢,他们也要自家奖励系统的设计具备可持续性发展,所以他们才能够把营销成本控制在营业额四成以下的水平。 但是,租赁喷射机一事无疑宣告其现有的奖励系统或许已经很难满足那些高阶会员的胃口了。要知道,炫富在销售团队里是没有尽头的。这一次是喷射机体验,那么下一次呢?是不是要租赁一栋豪华别墅?那么再下一次呢?当然,如果该公司觉得看在业绩增长的份上,这一切花费都是值得的,旁人也无话可说。反正,投资者已经用脚投票了。 最后,让我们看看该公司的市值。从租赁喷射机一事被公告后,DXN股价从0.56令吉跌至上周五(11月24日)的0.48令吉,跌幅超过14%。根据上周五的23.7亿令吉市值计算,该公司市值蒸发了近4亿令吉。 只要上网搜索DXN所租赁的喷射机型号,就会知道一架全新的喷射机大约为6,000万美元。即使我们用1美元兑5令吉的夸张汇率,这喷射机也就大约3亿令吉,还是比DXN蒸发掉的4亿令吉市值来得低。 什么是因小失大?这就是因小失大。
3星期前
3星期前
可怜那些在外头苦苦挣扎的中小型企业经营者,要借贷被银行拒之千里之外,要股权融资还要交出昂贵的学习成本,还不包括那些压根儿没摸到融资门道却被各种老千骗取可观的课程费用。 写完美国总统选举后,让我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前一篇文章提到的本地知名时尚品牌dUCk的控股公司FashionValet(以下简称FV)的故事。 之前我们提到FV是得到国库控股(Khazanah)和国民投资机构(PNB)共投资了4,700万令吉,本以为可以扶持出一家本地独角兽企业,没想到最后累得这两家公家投资机构只能以310万令吉出售股权。 原本好端端的电商模式,决定成立实体店,从线上走入线下,完全失去了电商该有的轻资产优势。 许多原本经营实体店的商家在电商普及后,被同类产品的电商们左右夹攻,还要面临高昂的固定成本(店铺和员工)。因此,商家从线下走入线上是更合理的做法。 国库控股自己也说了是看中FV在还是电商模式下的 “高增长潜力” (预计是每年增长60%),但FV却要反其道而行之。拖着臃肿的实体店,你要怎么每年增长60%? 这种重大的商业模式转变,一掷千金的公家投资机构却没细看,很难说得过去。 有需求就有供应 可怜那些在外头苦苦挣扎的中小型企业经营者,要借贷被银行拒之千里之外,要股权融资还要交出昂贵的学习成本,还不包括那些压根儿没摸到融资门道却被各种老千骗取可观的课程费用。 说回正题,为什么这种私人企业的投资随随便便就亏钱一大笔钱,企业还是乐此不疲? 除了我之前说的,许多VC/PE公司是为了赚取管理费,投资机构其实都希望可以找到下一家阿里巴巴、抖音,或者是亚马逊,这种可以吹一辈子的投资项目。 有需求,就有供应。 于是,在金融市场里,有人给出了这么一个新词,那就是 “独角兽”(unicorn)企业。这种商业独角兽的一大衡量标准就是公司得值上10亿美元。 那么,公司的价值要怎么上来? 要注意,我们说的是10亿美元。不是1,000万令吉盈利,这种靠实打实干,还是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最容易的方式就是靠各位VC/PE大神吹捧出来。也是我之前文章说的,每一个后来注资的投资者都在给之前的投资者抬轿,提高后者投资账面的价值,这样一层层地叠上去。 为何亏这么多钱 当然,我不是说做VC/PE的是骗子,能够在VC/PE做投资决策的更不会是笨蛋。 相反,他们绝大多数都有非常强的教育背景,常春藤名校毕业都只是基本要求,他们的人脉也都是数一数二的,许多事情只要打个电话就查得清清楚楚了。 既然他们这么聪明,为何还会亏这么多钱? 很简单,那就是VC/PE的一个短板——投资期限过短。很多的VC/PE都会给设立大概5年至7年的期限。用回FV的例子,当两家公家机构在2018年注资,他们大概率就是预计以在2023年到2025年之间套现。 最直接的套现方式就是上市。 但是,你也知道,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在5年到7年之间站稳脚跟。 在互联网大企业横行的年代,人们习惯去歌颂哪些企业多快实现某些目标,例如ChatGPT就被高度赞美比其他的平台多快累积到100万用户,而鲜少有人去注意到底这当中有多少拔苗助长的失败案例。 要我说,FV很有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不管了,让我们回到金融市场。既然要搞上市来套现,甭管你在哪一个市场上市,公司都需要讲好他们的未来成长故事。故事说好了,投资者才愿意花钱,也愿意等。什么故事最吸引人? 古龙和金庸的武侠小说里的主角够吸引人了吧?古龙笔下的主角,例如陆小凤和楚留香,个个出场就是顶尖高手;而金庸喜欢写主角的成长故事,于是你会常常读到类似张无忌或令狐冲慢慢地修炼各种神功的情节。 VC/PE喜欢什么故事?就是古龙和金庸的结合。 补贴是一个大坑 他们要主角一出场就是顶尖高手,例如楚留香,但又要他们可以拿到《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让实力进一步增强到可以毁天灭地的水平。 扪心自问,现实世界里哪有这么多不讲生物和物理逻辑,直接开挂的主角?整部小说也就只有主角的晋升阶梯这么不讲道理。大部分人和大部分企业都只是平均水平。奈何,金融市场里的资金却是越来越多,各个投资机构,乃至国家,都非常急躁,都希望尽快找到自己的独角兽企业,那位懂得尚未练就《九阳神功》的楚留香。 还是那句,有需求,就有供应。 于是,被赶鸭子上架的企业,或者假装自己是独角兽的 “毒”角兽,就此诞生。你也看到各种毫无商业逻辑的补贴大战就此展开。因为在他们之前有一家名为亚马逊的公司,依靠不断补贴,改变了用户对上网购物的隐忧,而这模式被阿里巴巴在中国市场很好地复刻出来。下一个他们希望搞出类似名堂的市场,就是 印度。 可是,补贴就是一个大坑。 企业的口袋深度就决定了他们能够影响消费者习惯多长时间,经济诱因改变了,用户习惯就会寻找下一个更有利的选项。用户有的是选择,但VC/PE不是印钞机,也往往高估了他们的 “钞能力” 并低估了其他竞争对手的诞生概率,折腾到最后只能止损离场,输少当赢。 这只是一种有问题的独角兽投资。 另一个更有问题,自然就是我们说的 “毒” 角兽。 由于很多企业在小规模运作时,是不具备大公司各种监管流程和制度。说白了,往往都是创办人说了算。这是小公司的优势,任何问题都可以快速解决,包括公司的发展方向。 可是,当VC/PE注资后,就容易出现一种暴发户现象,那就是有钱花了,但公司管治(corporategovernance)尚未到位。于是,各种挪用,或者亏空,也就非常容易发生。 而这种公司最危险,因为他们知道VC/PE喜欢什么,爱听什么。 你不是想要看到楚留香修炼《九阳神功》吗?我还给你加入更多的猛料,到哈利波特修炼魔法,飞天遁地都可以,只差没有征服宇宙。在尚未征服宇宙之前,请先给我支付宇宙飞船和燃料费用。这些钱呢? 最后都拿去买自己的豪华别墅,喷射机等等。更坏的,还会在外头设立各种小公司,用 “毒” 角兽吸引到的资金,高价买下自己亏损的公司。 说到公司管治,最近不懂为什么,公司出现管治疑虑的资讯越来越多(包括一家上市公司)。 碍于篇幅,下次再和大家细说。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特朗普最大不同的是,他的宣传管道不走寻常路,常常会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这就使得市场比较容易出现 “惊喜”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适应(重新,因为特朗普是第二次胜选)这种沟通模式,而非大方向的变化。 今年7月时,我就写过特朗普在被枪击打中耳朵后,还能够继续站在台上抱拳呐喊,若案发第二天就是投票日,民主党铁定溃不成军。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的投票日,民主党颓势依旧,而特朗普的共和党把总统票和大多数票都拿下,可说是大获全胜。 特朗普胜出后,美国市场当天的走势有点匪夷所思,因为不管是股市、债券、黄金、石油,加密货币,全都上涨。 特朗普的政策主张包括给企业和个人减税、提高入口关税、支持石油勘探和开采,以及对加密货币的友好态度。匪夷所思的部分在于: 1,给企业和个人减税,自然是能够带动企业和个人收入,对美国本土经济发展是利好因素,因此,股市大涨是预料之中。 2,提高入口关税,长期来看,则会让美国人民的消费能力下降,因为是逼得美国人民买贵货,按理说是不利于私人消费总额。 3,至于石油勘探和开采,则是提高市场的石油供给量,石油价格理应下降,但事实却是相反。 4,黄金这种贵金属物品,很多时候是根据市场的避险情绪而波动,特朗普的狂胜已是让美国的政治协商风险和摩擦大大降低,理应下跌,但也是反过来上涨。 5,加密货币方面,我觉得特朗普的友好态度也只是选举策略上的一个投机决定。 那么,说完了这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接下来的市场走势呢? 说实在的,这种预测是极难,只能采用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先说一些很多人都担心的贸易战。 身边好些同行都会说特朗普会掀起更多的贸易战,而我认为特朗普,或者是民主党,两者都会尽全力去维持美国在全球经济上的领先优势,而且两者都不介意采用强硬手段。 不过,特朗普最大不同的是,他的宣传管道不走寻常路,常常会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这就使得市场比较容易出现 “惊喜”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适应(重新,因为特朗普是第二次胜选)这种沟通模式,而非大方向的变化。题外话,我想,特朗普绝对有资格成为马斯克的X平台最佳产品代言人。 而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减少能够给美国接下来这几年的股市和经济提供不错的助力,尤其是股市方面(唉,对比我国在政策上的 “仇富” 意味,不胜唏嘘),就看接下来这几年能不能再出现类似英伟达的新型投资主题。 那么,是不是特朗普胜出后,中国是不是就没有好日子过呢?坊间有两股声音,一股声音认为中国更受制于美国(这和前两段的贸易战论点相差无几);另一股声音则认为中国其实会比较希望特朗普胜选,因为他在外交上比较难鼓动更多 盟友加入他的大队。反正都是被针对的,特朗普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当然,我也只是出席一些业内讲座后转述给你听。许多时候,这种国家政策级别,尤其是外国政策,我们本地人议论再多都是雾里看花。我相信自己去再多的会议,看再多的研究报告,也不会有更多的实际帮助。 不过,我对特朗普胜出一事保持乐观,那就是他的商人背景。 这里并不是说因为他很有钱,或者很聪明,所以会有惊人之举。而是,商人身上会有一种特质,那就是 “认账” 。粗暴一点来说,就是他们会算账,到底一笔买卖是否划算。划算就做,不划算就不做。 你说这不是废话,白宫幕僚这么多精英,肯定都是理性的,玩的肯定都是一些高级阴谋或阳谋。的确,白宫里聪明人多的是。 不过,政客再怎么精明都是人,只要是人,他/她就会有各种情绪、思想包袱、意识形态,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因此,许多精英分子的培训计划,都是反复地去把这些情绪上的问题给剔除,尽可能让所作所为符合理性标准。 这就好像是士兵的训练,就是要他们在各种情况,尤其是高压情况下能够做出最有利的决策。而只要训练时间不够长,就容易打回原形(所以我也不相信国民服役真的能够提高人民作战能力)。 商人,在商场做决定,就和士兵训练非常相似,都是要尽可能理性,学会如何在成本、风险,以及收益之间做出妥当平衡。我认为特朗普是具备这些特质的人。 只要他是这样的人,错误是能够很快得到纠正,而且也不会有太多无聊的意识形态之争。只要是这样,我觉得就已经是确保世界和平的最好方式了。世界和平,财富才能够积累。
1月前
1月前
我们的体面支出跟他族的体面支出的概念偏差较大,而收入其实并不比其他族群高太多,促使很多人会有“钱比较难存”的想法。 前几天大马统计局推出了2023年生活成本指数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在大马的体面生活基本开销为: 单身汉:RM 1,733/月;雪隆地区则需要RM 2,237-2,300/月 已婚的二人世界家庭:RM 3,157/月;雪隆地区则需要RM 3,637-3,765/月 育有两名孩子的家庭:RM 5,445/月;雪隆地区则需要RM 6,308-6,560/月 看完后天哥不仅感叹说,原来目前的生活水准已经那么高了哦?当然,上述的说法是过得体面,就是起码达成基础需求,该吃吃该喝喝该享受享受,而不是省吃俭用的活着,也难怪现在的年轻人总是说存不到钱。是问题是,这个数额是准确的吗?他们是如何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算算看吧,当然天哥不能代表全马人,因为生活成本本来就因个人生活方式、居住地区、家庭状况而异,我们不妨就算算看,一家四口在吉隆坡地区的成活成本吧。 首先居住是最关键的考量。如果在吉隆坡区域租间比较正常的公寓,租金大概是RM 1,500-2,000左右。而如果选择买房的话,供款可能会介于RM 2,000-3,000左右。当然,这个数额变化会因为地区更靠近中心或者更高级的公司而变得更高。 所以我们取个中庸,也就是租房大概RM 1,800,买房大概RM 2,300就好,当然买房会多了一些杂费,那么平均来说,每月成本可能就要RM 2,800左右,解决了一家四口的居住问题了。当然,这里说的是体面生活,而不是挤压式租个外劳区或买个残旧单位之类的。 解决了居住问题之后,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生活日常,也就是食物和杂费(包括水电煤或者宽频和电话费等)。一般上来说,如果在普通茶室用餐,那么一顿饭的费用大概为RM 10-15之间,而如果是去其他餐厅的话,一餐的费用则介于RM20-30。 以早午晚3餐来算,一个星期总共21餐,2、3餐吃得好一点,其他则正常用餐的话,人均花费为RM 300一个星期,一个月就要RM1,200了。如果一家四口的话,完全在外面用餐,那么一个月就需要RM 5,000左右了。当然,小孩子因为食量较低,可以减半以上,但是RM2-3,000左右是免不了。 不过一家四口的话,应该不至于每餐都外用,假设是自己煮的话,一天的食材控制在RM 50以内,那么一个月也是RM 1,500左右,再算点奶粉钱,然后时不时出外用餐下,RM 2,500左右也是免不了。至于水电煤+电话费,RM 300-500也跑不了。还有幼儿院费用呢!两名孩子起码RM 1,500左右,这样都RM 4,000了。 再来当然是交通费用,买一辆“国民跑车”MYVI,月供、汽油、维护,甚至是停车费等,平均算下来RM 1,000-1,500应该跑不了,然后一些保险甚至医疗费用等等,RM 1,000左右应该也免不了,结果算下算下,天哥自己都软掉了,原来要稍微过得体面些,一家四口没有RM 7-8,000应该都不能算过得去。如果算上其他费用,可能还要多个RM 1-2,000,就要接近RM 10,000了。 当然,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天哥上述算的好像太多了,又或者太少了。其实说真的,支出方面,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目,每个人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成本。上述是以过得去的数目计算,更节约的人,很多费用可以控制的更好;过得更精致的,上述费用则还要再往上添加。 政府的计算,其实是蛮准了,但因为数据涵盖各个种族,加上华人跟他族的 支出习惯不同,所以拉长补短下,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数据。也因为华人的消费习惯更高,所以变相来说,我们的体面支出跟他族的体面支出的概念偏差较大,而收入其实并不比其他族群高太多,促使很多人会有“钱比较难存”的想法。 其实说真的啦,钱没有人是够的,只不过看我们优先选择怎样去花而已。以上述的例子来算,都花整万块一个月了,难道还挤不出500-1,000来存吗?就看我们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而已。每个部分稍微减少1-200块,调整一点生活标准,其实要存个几百块也不是很难的事,只是很多人会认为,存那几百块有什么意思而已。 但是来到投资的世界,如果每个月能够存几百块,日积月累并复利再复利,只要稍微拿到一个正常的回报,几十万还是少不了的,因为投资理财讲究的是时间和复利而已。就好比我们的公积金,虽然好像没怎么特地存过钱进去,但是只要工作了个十来二十年,2-30万总是少不了的,这就是复利的威力了。 总的来说,生活成本已经够高了,未来恐怕只会越来越高,趁现在还有能力的时候,尽可能调整一点自己的生活态度,存钱肯定是不会错的,毕竟存到是自己的,有什么问题时最少还可以有得救命。莫要等到年老体衰的时候,才后悔当初?
1月前
明白了这些操作的背后逻辑,你就能够明白为什么VC/PE喜欢搞什么科技的独角兽企业,因为只有这些企业的商业模式才能够提供足够空间让大家吹捧估值。 最近,财政部透露国库控股(Khazanah)和国民投资机构(PNB)在本地知名时尚品牌dUCk的控股公司FashionValet(以下简称FV)共投资了4,700万令吉,而最后只能以310万令吉出售他们的股权。 此消息一出,可说是激起千层浪,让人再次对这两家机构的投资决策是否公允和透明提出质疑。而两家官联投资机构反复强调,这部分亏损和其他投资收益相比是微不足道,但他们依然坚持这出售决策只是投资组合上的调整。 其实在这则消息被报道之前,早在2022年就有媒体报道并提出质疑,FV作为一家累积亏损至少8,000万令吉的公司(FV在2020年的保留亏损高达8,344万令吉),究竟怎么拿到官联投资机构的投资。而我也曾听过从事时装零售业务的老板提及FV这家公司,他们知道官联投资机构正在寻求买家,该老板原本有意投资或收购,奈何估值上被狮子开大口而只能作罢。 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官联投资机构的投资都极度糟糕? 要回答这道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明白资本市场在这类投资的运作逻辑。 说到投资,许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股票投资。而股票原本就是公司股份的一部分,股票交易所也只是提供一个场所供大家买卖上市公司的股票。当公司尚未上市之前,就被称之为私人企业,里面的大股东往往都是创办人以及一些在公司创立初期提供融资的投资者。 投资者为何愿意投资未上市企业?由于这类公司的股权交易成本极高(反之,上市后可能转变为溢价),加上许多资讯并不公开,只有当事人知道,因此,使得公司估值被大打折扣。此时入资,在未来上市后有翻数倍,甚至十余倍,乃至数十倍的潜力。 在这领域,有两种常见的投资机构,分别是风险资本(Venture Capital)和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这两者虽然在一些投资细节上有些不同,但都是专注在企业早期阶段的投资(只要是还没有上市的企业)。由于我们会反复解释这两种投资的角色和思维模式,以下我们简称他们为VC/PE。 那么,VC/PE怎么赚钱? VC/PE有两个主要收入,第一个自然是投资。在金融的角度来说,很多VC/PE都是玩这一个概率游戏。假设你把10个投资项目介绍给这些VC/PE,每个项目要100万令吉,共计1,000万令吉。VC/PE投出去1,000万令吉之后,心知肚明大部分的项目都会惨淡收场。不过,只要当中有一个项目能够赚到钱,而且是赚到10倍,那么他们就能够收回1,100万令吉。这笔收益就已经能够抵消其余9个项目的亏损。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理论上。现实生活会更加复杂,例如有可能这10个项目都亏钱、或者是赚钱的项目所提供的收益无法抵消全部亏损、或者VC/PE在亏钱项目投入更多钱而赚钱项目投入更少钱、又或者VC/PE不断给已投资的亏损公司继续注资,希望能够转亏为盈。这些都会让许多VC/PE蒙受亏损。 而VC/PE的第二个主要收入则是管理这些投资项目的管理费(management fee)。假设管理费是1.00%,而VC/PE旗下的投资项目估值为100万令吉,那么一年的管理费则为1万令吉。严格来说, VC/PE和管理投资的团队是分开的,前者负责找客户筹钱,后者负责投资项目,但很多的VC/PE机构会同时处理这两项工作。 有些读者可能会发现,既然VC/PE可以收取管理费用,那么岂不是有强烈诱因把这些私人企业的估值给吹上天? 是的,这就是这行业的道德风险。 假设A公司在第一轮融资时,以200万令吉卖出了20%股权,那么其估值就是1,000万令吉。在第二轮融资时,A公司以1,000万令吉卖出5%股权,意味着公司估值已经是2亿令吉了,第一轮的投资者就握有价值4,000万令吉的股权,账面盈利为3,800万令吉!而公司创办人则通过出售股权,拿到了1,200万令吉,身价也涨到了1.5亿令吉,然后开始策划各种 公关活动,时装拍摄、名人榜等等(某程度上,这些名人榜也是一个反向指标)。 你看,只要之后有人愿意更高价买入股权,早期入局的投资者在账面上就赚得盆满钵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看到新闻报道某些公司估值动辄几十亿,甚至是几百亿。市面上,许多商业独角兽都是依靠这种互相吹捧估值的灌水操作出来的。反正,早期的投资者看了开心,收取管理费的VC/PE也开心,后来入场的觉得自己有份投资了一家独角兽企业,可谓是皆大欢喜。 明白了这些操作的背后逻辑,你就能够明白为什么VC/PE喜欢搞什么科技的独角兽企业,因为只有这些企业的商业模式才能够提供足够空间让大家吹捧估值。而从许多资讯上来看,本地的官联投资机构似乎也更乐意去追逐那些高大上的行业,例如科技或者电商(包括这篇文章的FV),而鲜少去理会那些真的迫切需要融资的中小型企业。 企业向官联投资机构伸手要钱,除了钱,肯定也想得到后者在名气上的背书,因为能够打通很多官僚网络,而后者也是这般看待你,看看是不是能够给他们的投资组合增光。什么 “本地” 、 “扶持” 、 “独角兽” 、 “电商” 、 “科技” 等等……一切都是噱头。而FV能够拿到这两家官联投资机构,除了创办人的创业故事卖点,背后肯定少不了一些大人物的牵线。 当然,并非全部官联投资机构的投资都是失败的。就像是国库控股投资的Farm Fresh,可以说是相当成功,后者的盈利和业务板块也在不断地扩大。不过,我相信这也是Farm Fresh的生意模式符合国库控股投资的投资议程,那就是解决国民的乳制品供应问题,否则铁定难以有今天的规模和成就。 那么,你说是不是VC/PE都不投资就很好?也不是。VC/PE要明白一件事,一些生意一旦有了一大笔资金的介入,很快就会走样。很简单的,因为资本是看回报率和回本速度的。因此,企业一旦拿了资金,就需要快速扩展。往往,这是就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候。 因为原本资源匮乏,所以创办人做任何事情都会精打细算,扩大业务的流水账也要尽可能严谨估算。但是,当创办人突然拿到几百万令吉到几千万令吉,就非常容易出现过于松散的判断,开设的店面地点就怎么贵,怎么来(更别说有些创办人会先装修办公室或者给自己生活做各种升级,WeWork也是一例)。这也是为什么VC/PE底下会有一堆败家子。 好了,今天暂时这么多吧!未来就看看FV的故事有何进展,再来和大家说说资本市场的其他故事吧!
2月前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