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责任感

冯国安,82岁的马来亚铁道局(KTM)退休驾驶员,一生的轨迹仿佛注定要与火车交织在一起。自幼居住在冼都火车站旁的冯叔,童年就伴随着火车的汽笛声与铁轨的轰鸣声度过。每日的作息与那准时到达和离开的列车紧密相连,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站台洒在他的床头,傍晚的夕阳则映照着归家的列车。 对他而言,火车不仅是交通工具,它是陪伴他成长的老友,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孩童时,他喜欢偷偷跑到站台边,看着巨大的火车头吐着白烟驶进站台,铁轨与轮子的碰撞声让他心生向往。他总觉得,这些在铁轨上奔跑的钢铁怪兽似乎有生命,有自己的脾气与灵魂,冯叔心中对火车有着无法言喻的特殊感情。 1964年,当他得以加入马来亚铁路公司时,仿佛命运的呼唤终于得到了回应。他带着从小对火车的深厚情感,成为了冼都工坊操作部一员,操控那些陪伴他成长的火车。这座工坊,机器的轰鸣声混杂着工人的汗水与心血,成了他青春的起点。后来,工坊搬迁至巴都牙也,成了全国铁路的学术中心,而冯叔的脚步也随着铁道延展,触及马来亚每一片热土。 冯叔志气高昂,不甘心只是一名操作员,他心中一直怀揣着更大的梦想——他想亲手驾驶火车,掌控那呼啸而过的钢铁巨兽。终于,机会来了。1965年,他被调派到吉隆坡Brickfield的马来亚铁路总部(KTMHQ),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在那里,他接受了为期一到两年的专业培训,学习如何驾驶火车。 这一时期,冯叔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白天他在课堂和实训中学习火车驾驶的复杂技巧,晚上则沉浸在操作手册和技术资料中。他对每一个细节都极为认真,尤其是在驾驶学校,他经历了为期3年的严格训练,掌握了如何应对各种路况、天气变化,以及列车调度的细致流程。最终,1968年,冯叔通过了JPA的严格面试,正式获得了机车驾驶执照。这一刻对他来说,无异于梦想成真。他不再是站台旁的旁观者,而是那个坐在驾驶舱里,指挥火车驶向远方的人。他心中的热爱与坚持,终于化作了现实,从此冯叔开始了他与火车更加紧密的相伴之路。 他驾驶火车的技术,是经过多年锤炼和积累的经验所形成的。在那个年代,驾驶火车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种与火车、与大自然的深度对话。对冯叔来说,驾驶火车的每一次旅程,都是对兴趣长期在外奔波耐力、判断力与责任感的考验。 早期的马来亚铁道局以庞大的蒸汽机车为主力,后来逐渐过渡到柴油机车。然而,有一次冯叔亲自驾驶蒸汽火车前往黑风洞,那次旅程成为他心中最珍贵的回忆之一。掌控这些巨大的蒸汽机车,对他而言不仅是一种技术的挑战,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他常说:“蒸汽火车与如今的柴油或电动火车完全不同,它们没有那么多自动化功能,驾驶它们就像与机器进行一场深沉的对话。” 火车不是冷冰冰的机器 驾驶蒸汽机车的核心在于掌控蒸汽压力。冯叔回忆道:“你必须时刻盯着锅炉的压力表,保持温度在220摄氏度左右。压力一旦过高,可能导致锅炉爆炸;而太低,火车就会无力前行。”驾驶员不仅要控制速度,更要在瞬息万变的车况中时刻调节锅炉,保持精妙的平衡。这是蒸汽机车的独特之处,它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种需要感知与理解的生命体。在那漫长的铁轨上,每一次车身的震动,每一声隆隆的轰鸣,都如同火车在与他低语,这种默契的交流成为他一生中最深刻的陪伴,也是他最难以忘怀的体验。 火车的行驶路线遍布马来半岛,穿越山脉、丛林与河流。驾驶员必须对每一条铁路线了如指掌。冯叔提到:“你需要熟悉每一个坡度、每一处弯道,特别是夜里开车,视线不好,完全得依赖经验和感觉。”恶劣天气下,驾驶火车的难度更是倍增,暴雨或大风来袭时,他必须小心翼翼地调整速度,避免事故发生。制动的时机则需要精确的预判,冯叔分享道:“我们不能等到看见站台再刹车,必须在一公里外就开始准备。”有一次,在山区驾驶时,火车突然遭遇山崩,巨石从山坡上滚落。冯叔及时刹车,才避免了严重的事故。他形容那一刻“心跳像火车轮子一样快”。 与各式火车的日夜相伴让冯叔与机器建立了一种独特的联系。他常说,驾驶火车的过程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一场“与火车的对话”。“夜深人静的时候,火车在铁轨上隆隆作响,那种孤独和沉静是很少人能体会的。只有你和机器,你必须全神贯注,不能让心思飘远。”冯叔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守护着他的火车,也守护着车上乘客的安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80年代开始,KTM逐渐用柴油和电动火车取代了蒸汽机车,但冯叔的心中始终对那滚滚蒸汽和轰鸣的声音充满怀念。驾驶柴油电动火车的技术更加现代化,但他依然保持着对每一次操作的严谨态度。工作中,冯叔与副手、售票员组成一个小团队,他们一起执行从吉隆坡到怡保,再到北海的往返路线。每次工作结束后,冯叔都会在宿舍休息一天,等待下一次与火车同行的旅程。 尽管岁月流逝,火车从蒸汽到电动再到全自动化,冯叔的记忆中,那些曾经与火车一起度过的日子依然鲜活。他的每一次拉杆启动、每一次精确的制动、每一次与火车的“对话”,都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章节。他常常说:“驾驶火车不仅仅是掌控机器,而是守护每一个生命,背负着巨大的责任。”那份责任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动力源泉,也使得他的火车从未偏离正轨。(明日续完)
1天前
2月前
(居林讯)鲁乃中学日前为巡察员举办就职仪式,新任巡察员随着仪式后正式上岗。 本校副校长拉比雅都在仪式开始时,为巡察员团的领导穿戴西装外套,并颁发巡察员证书给每一名巡察员,以彰显庄严与重要性。这环节体现了学校对巡察员团成员的高度重视。 随后的环节包括宣誓仪式,新任巡察员团自此将肩负起监督学生、维护校园秩序的重要职责。他们不仅是学校的秩序维持者,更是学生的榜样。巡察员不仅是协助维持学校秩序,更是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责任感。 陈欣怡:注重纪律 坚守岗位 巡察员陈欣怡接受学记访问时表示,被选为巡察员是得到老师的认可。她还记得曾接到同学举报有人在厕所抽烟的事,她立即记录举报同学的资料后,并迅速向老师报告,以便能够采取行动。 她说,她作为巡察员,将更注重自己的纪律并坚守岗位。 尼特斯:勇敢面对各种挑战 尼特斯是巡察员小组组长,他告诉学记他在过去3年当巡察员后,发现自己改变了,变得更加勇敢面对各种挑战,以及在控制情绪有进步。他希望学生能尊重巡察员,不要将不必要的仇恨情绪投射到巡察员身上,以建立和谐及安全校园。 评语: 来文除了赘字与有点长,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我更倾向于相信这则校园报导最大的问题,在于学校行政人员的致词,完全在文中只字未提,学记需要注意。
4月前
1年前
1年前
我一直以为,文竹是中国的原生植物,但在网上查了之后,才发现我误解了文竹的来历。 文竹源自南非,但在中国中部、西北、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各地归化逸生。它是观赏性植物,名虽有竹却不是竹,我们称它为“文竹”不过是取它的样子长得像竹,实则文竹属于天门冬科天门冬属攀援植物。在雪兰莪八达灵再也部分老住宅区散步时,我曾看过有人家种出了高过一米八的文竹。当时好奇的我趋近一看,才发现这庞然的文竹,必须依附支撑物才能长到这么高大。不过,文竹长到这么巨大其实并不美观,我还是喜欢它被养在花盆里,可被仔细玩赏的情况下最有雅趣。 如今想来,我养文竹,大概是小时候受我爸的影响。我爸在农业上是个大斜杠。养鱼养鸭养鹅养螺养牛蛙,种树种果种菜也种花,小时候每到初一十五,他都会到兰花园里剪下石斛兰花枝,之后把养殖的文竹叶给剪下来,充作石斛兰花束的配叶。也许是这样的熏陶,长大了,我自然对文竹也有好感,喜欢它的叶色,喜欢它的叶子散开的样子,而且它给人的感觉亦真亦假,摸起来也很舒服疗愈。因此,在行管令期间人们都养起植物时,我也凑个热闹网购文竹来养殖。 越不打理越是长得讨喜 文竹栽培不是难事。最近,我跟一位新手文竹养殖户的中国友人经常交换培养文竹的心得。我还记得,刚开始他最常投诉的是文竹总被他养死。我让友人给我看他的文竹照片,一看,我就发现问题了!他把文竹的根部都用土给掩埋起来,像极了我刚开始养文竹的情况。文竹根茎是偏肉质的,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就我的经验来看需要散射光照射才能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倘若不给文竹根部见光,养活的几率总是让人担忧的。 行管令期间,我买的文竹由于植株颇大,我将它一分为三。目前仅剩两棵还活着,另一棵因为养护不当,早归道山见老祖去了。这枯死的文竹就是因为泥土掩埋了它的根茎,加上我心血来潮就往盆里浇水,最终因为爱之深,死也快。 话说回来,文竹不难种植,你越是不打理,它越是长得讨喜。当然,有生必有死,这是大自然规律,文竹从根茎抽出一根新芽到成为讨人欢喜的文竹再到枯黄败落,这都像在给我们上一堂生死课,让我们预习不论何事何物,终有离别。 我不太鼓励不负责任的人去养植物或动物,一则担心没有责任感,一则担心太多借口,例如总说没时间处理。若没时间处理,没有责任感,请不要因为一时的喜欢而产生冲动去拥有它们;或者换个说法,如果你没想跟它们长久在一起,你其实没必要去伤害或祸害动植物的性命。再说,如今有许多仿真植物也做得栩栩如生,真假难辨,若要为居家空间布置一点绿意,放些仿真花草又何妨?
1年前
批阅着班上同学的物理小测验,是阿基米德原理和伯努利方程。隔了世代的两人,在一张小测验卷子上相邻为伴,我想,他俩没想到,我也没想到——没想到一份卷子和另一份卷子的答案如此相似。几乎就一样。 隔天招来同学,要求把答题步骤重写。果不其然,有一位同学抄了同桌的答案。 我拉他俩到走廊上说话,说你们违反考试的公平原则,此次小测验挂零。我转向那位帮忙作弊的同学,说,你要做的不是给他答案,而是应该让他学会如何运用公式,如何运用定理。 为了警惕下回不再重犯,我说:“我考虑追加惩罚,帮忙作弊的那位同学,你上两次小测验可能也要挂零。”话一说完,戴着口罩的他,眉头一紧,眼里似乎滚动着泪珠,不经意脸颊就要挂上两淌泪。见状,我心揪,寻思,若换作是我,同桌向我打眼色要小抄,我会怎么做呢? 但违反规则,就是错。规矩这事儿,不能逾越,打从年头开学我就说,我能接纳学不会的同学,但不接纳不诚实、作弊的行为。 未涉入教职前的10年建筑设计经历一再告诉我,一个人的态度、人品、诚信比天分,比能力更重要。 求小抄的同学脸上尽是悔意,因为不止让自己挂零,还让同桌背上比他更重的惩罚。我心软,眼珠子转了转,定了主意,看着求小抄的同学说:“可以不追加惩罚,只要你此次考试能把伯努利方程的题目给解出来,不求满分,八成即可,就……” 我看着同桌的同学,说:“就不追加惩罚。”继而嘴角微微上扬,笑着说:“他会不会掉分数,掉排名,就看你的表现了。” 没过几天就是考试周。这一周,部分学生处在想玩不敢玩,想读又不想读的尴尬状态。也有不少同学奉行play hard work hard的态度,考试不过是加紧复习,把熟练的活儿再练一遍的日常。 孩子个个成了解题机器 周二午后,空荡荡的校园在钟声响后,一群群学子涌出考场,捧着卷子和三两友人对照答案,有人呜呼:“这题我原本选A,后来改去C,哎呀!”再有同学哭嚎:“为什么我读的都没有出……”更搞笑者欲哭无泪:“我以为今天考马来文……”结果今天考历史。离开考场到校门那段路上,惊见考生情绪高潮迭起,有的愤愤不平,唠叨着老天对他不公,读的都没出;有的顶着两颗熊猫眼,在路上呈现半昏迷的状态,有的按捺不住笑容,呵呵,一脸“刚刚卷子上的我都会”的样子。 我和两三友人,吃了午饭,就去领卷子。回到办公桌,撤下橡皮筋,一大叠卷子像幼鸟,嗷嗷待哺。我卷起袖子,拿起红笔,一头砸进考卷堆中。字美,字不美,公式正确或有误,思路对或不对,我在三杯红茶下肚后,见一份卷子的作答部分,就写两小题。一题对一半,另一题满分。60分的作答部分,拿了15。我翻过卷子,端详姓名,呵呵,原来是他。 我老觉得,一个人不懂物理,其实也没什么,不是物理不良善,是当下的应试制度,让正在求学的孩子个个成了解题机器。一道题反复做个几遍,乐趣都没了,一个又一个的公式代入,我到底教的是科学,还是解题,我自己也不开心。所以学不好,不意味着没有天分,而是当下的应试教育把庞大的课程内容简化成一道道的题目,逼着学子进食。有些同学能接纳,有些同学接纳不了,高分和低分,及格和不及格,就这回事儿。 小抄同学,你可能不明白这些公式的伟大之处,但这可能不是你的问题,很大可能是我的问题。但你的重视同桌,凭着一股义气,吞下你不知所以然的伯努利方程式,再到考场上吐出来,身为老师的我,是值得向你学习的。 看不懂公式,还是可以活得很好;没有道义,没有责任感,轻则损人利己,重则祸害人间。今年是我涉足教育界的第四年,我以为我能教给他们什么,但往往我才是受教的那一个。 不求无过,但求能改过。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