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小米爆逼員工超長時間工作 沒達標就要走人
|
巴基斯坦宣佈一系列對印度反制措施
|
馬智禮:國旗插圖出錯“丟臉” “須有人承擔疏忽責任”
|
特朗普稱中美已舉行貿易會談 與北京說法不一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小米爆逼員工超長時間工作 沒達標就要走人
|
巴基斯坦宣佈一系列對印度反制措施
|
馬智禮:國旗插圖出錯“丟臉” “須有人承擔疏忽責任”
|
特朗普稱中美已舉行貿易會談 與北京說法不一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
›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小米爆逼员工超长时间工作 没达标就要走人
|
巴基斯坦宣布一系列对印度反制措施
|
马智礼:国旗插图出错“丢脸” “须有人承担疏忽责任”
|
特朗普称中美已举行贸易会谈 与北京说法不一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小米爆逼员工超长时间工作 没达标就要走人
|
巴基斯坦宣布一系列对印度反制措施
|
马智礼:国旗插图出错“丢脸” “须有人承担疏忽责任”
|
特朗普称中美已举行贸易会谈 与北京说法不一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小米爆逼员工超长时间工作 没达标就要走人
|
巴基斯坦宣布一系列对印度反制措施
|
马智礼:国旗插图出错“丢脸” “须有人承担疏忽责任”
|
特朗普称中美已举行贸易会谈 与北京说法不一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小米爆逼员工超长时间工作 没达标就要走人
|
巴基斯坦宣布一系列对印度反制措施
|
马智礼:国旗插图出错“丢脸” “须有人承担疏忽责任”
|
特朗普称中美已举行贸易会谈 与北京说法不一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轉化
星雲
正能量與負能量/王凱欣(加影)
當把“正能量”和“負能量”放在一起時,很多人會認定為它們就是對立的關係,就如水火不能交融一般抗拒負能量。可對我而言,正能量和負能量卻是共同體。 現今網絡充斥無數的心靈雞湯,就好比人人都能寫上一筆,滿滿的正能量名詞、名句都能信手拈來。有些甚至可每天都來上一篇滿滿的雞湯文,讓人每天都站在光明頂般地耀眼。到底這些人是真正的從生活中領悟而得到正能量的啟發,還是隻在營銷自身呢?如是後者,在我看來這些雞湯文都只是空洞的話題。尤其是網絡盛行的“咕嚕”們,更是把正能量這個詞宣揚成讓人們覺得,但凡出現任何負能量就是自己有很大的問題,於是羞於自己有負能量的一面。可他們這群人真的就沒有負面的時候嗎?可能他們有得更多,只是不展現於人前罷了。 接受擺爛的自己 回到最初的根本,實際上正能量和負能量都是我們的情緒體現。一個人不會只存在於正能量當中,很多時候的正能量也都是從負能量的參悟而轉換得來的。 就好比我,由於孩子是癌童,我也是被迫在那個充數著憂愁、焦慮、灰心、絕望等的負能量洞穴裡,讓自己一次次的爬出來,越爬越快。以前也很抗拒負能量的出現,會像催眠似的告訴自己:要像一個戰士。而如今知道,如果一直把情緒只維持在巔峰,就是失衡的開始——身心會感到巨累,心靈也容易被吞噬。反之,接納負能量的存在,也接受可以擺爛的自己,從而管理這些情緒,找到情緒出口,才更容易得到疏解。 自身經歷讓我學會把不重要的慾望和期望摒除或降低,只專注於我認為重要的人和事物上,生活也就簡單得多。在天平裡屬於正能量的秤盤,自然也會比較容易平衡或高一些。但是,負能量的秤盤依舊會一直在拉扯著。它就是我們的一部分,允許它的存在並接納它,有如太極般地調和,任其能自然地轉化為我們成長裡的動能,也是自然規律吧。
3月前
星雲
星雲
母親與我/Siloy(實達阿南)
我從來就不是個乖女兒。我曾想:如果母女關係真像佛教經典裡說的,那我今生是來報怨的嗎? 幼兒時期,我是個高需求寶寶,對於離開母親身邊這事,我心裡總有許多不適。我的不適透過哭鬧時的洪亮嗓音,以及黏身時的糾纏不斷,體現給了母親。這讓從前忙於工作、著手家務、照顧3個孩子、照顧婆婆、照顧三餐的母親,很是抓狂。一直到我成年以後,母親予我的印象,依舊是一副繃著的黑臉、瞪圓的眼睛,以及永遠說不膩的話:“Mai tik tik lao wuey oi sai boey? Toi liao ju lou!”(潮汕語:可以不要一直哭喪臉嗎?看了就討厭!) 不知何時開始,我從一個離不開母親的安全感缺失女孩,變成了外人眼中極其獨立卻特別對母親沒禮貌的孩子。我對母親的無禮,總在自己使盡了多少努力想改變卻也沒多少進步後,帶著滿滿的自責與愧疚感,與悲憤共存。我甚至有那麼的幾次,以為自己與母親的關係,會是這輩子修復不了的遺憾。 一直到了我有小孩後,這段關係似乎扭轉了命運。 當媽以後,因為信仰的改變,瞭解母女關係的淵源讓我有了深深的頓悟,我開始接受自己與母親過去的關係。也一直到了當媽以後,我才逐漸體驗著母親的曾經,對自己和母親的關係,有了不同的認知。第一次,我內心發起了想要改變這段關係的意願。 前陣子,因為身體不適,加上病後康復期的生活步伐依舊緊湊,母親第一次主動說要來我家小住,來陪陪我。這對在生活上一直沒有後援的我而言,很是感動。母親在的那一週,我們幾乎每個晚上都聊了天再入睡。這是我臨睡前特別自在、放鬆的親子時光。我和女兒一直都有這樣的互動習慣,卻從未想過,我與母親也能擁有如此美好的時刻。 想親近的心一直都沒有變 有個早晨,我送女兒上學,母親也陪同。我們一路上聊起了許多從前。聊到她的過去時,我說她原來多麼的不容易,要不是她性格開朗樂觀,怎麼可能走到今天?母親像以往說起過去般喋喋不休,在回憶起年輕時兼顧生活的那段日子,她說:“所以我以前對你總是特別沒耐心,才會造就你那樣的性格(敏感、悲觀),內心總覺得虧欠了你。”我邊開車,邊斜眼望向她。我瞥見豆大的淚水,從她眼眶邊滑過臉頰,流到頸項去。她用紙巾頻頻擦了擦淚水,像平時擦汗時那樣使勁兒地擦拭著。 我手握方向盤,打破那幾秒的沉默,回應說:“那是因為你從前也不容易,你承擔太多了。以前我不懂,所以內心有許多的不解與不憤。現在我自己當了媽媽,我明白了。如今每一次和你見面,我都把它當作是練習與你好好相處的機會。或者我無法每一次都做得很好,可是我想和你親近的心,一直都沒有改變。”我看見她的臉頰,再印著溼潤的淚痕,沒來得及擦拭,另一道又給印了上去,滋潤了她肌膚表皮原本暗沉的斑斑。我說:“都過去了,我早就沒放在心上了,你也別牽掛。” 這些年來,我也學習慢慢放下過去,把從生活那裡學來的智慧,去轉化這樣的關係。如果說我今生真是來報怨的,那我想,這或許是我人生一大修行功課。將其修成善緣,這一定也會是我今世回饋給母親最珍貴的禮物。 母親來的那幾天,和她一起吃飯,讓我又重溫了小時候賴在飯桌前,看著母親吃飯喝湯的幸福畫面。她撥開魚肉,沾了辣椒醬清,放進嘴裡,再扒幾口白粥的動作,讓我看著內心滿滿是溫暖。我想,這種踏實的安全感,也只能是從母親身上得來的,任誰也無法取代。
2年前
星雲
星雲
《史塔茲的療愈之道》:使用對的工具,我們都可以是自己的擺渡人/丹心(詩巫)
“員工幸福感”(employee well-being)是近日的時髦詞語。 除了薪資,企業僱主還有人資都像是在變著戲法,時刻進行不同的“員工幸福感”企劃,為的是提升僱主品牌,招到想要的人才,留住內部有潛力的員工。在發想著明年該怎麼進行全遠端的“提升員工幸福感企劃”時,聽聞Netflix近期推出的新紀錄片《史塔茲的療愈之道》好評如潮,特意安排了週六下午觀看,沒想到的是,竟在一天內重看了兩次。 第一次是好奇,第二次是筆記。 貫穿整部作品的,是史塔茲心繫於在人生裡迷失前來尋求他的協助的人們。他傾向於給予大家一系列的“工具”,讓他們能夠隨時隨地在日常裡在感受到負面情緒的那個當下拿出來使用,為“自己能好起來”的想像加強了能實現的概率。 我記得史塔茲是這麼說的:“工具是能夠立即實時地改變你的內在狀態的東西,它把通常不愉快的經歷,轉化為機會。” 就是自己做自己的擺渡人吧,難關你要自己過,自愈能力也得自己提升。最親密的人,即便有多擔憂,也無法確切體會那些我們需要自己去經歷的生命中那些艱難時光。到最後,還是得自己來。 現實的配方:痛苦、不確定性、不間斷的努力 “如果有工具,我們就能扭轉局面,我們就能繼續前進。” 那是不是,有了工具,工作上的負面情緒也能好好地被處理,不會影響到生活? 在工作上聽到最多的,是“我做不到”、“我不行”、“我在這裡不快樂”。細問之下,抽絲剝繭後,98%都是因為外來因素如“給我的項目太難了”、“經理太刁難了”、“客戶要求不合理”。很多的不滿還有很多的委屈於是日積月累,到最後成了倦怠(burnout),再衍生成憤而離職和怨恨等其他負面情況。把氣出在家人、伴侶和小孩身上,也是很多人後悔不堪的經歷。 史塔茲說人的一生躲避不了現實的三個要素,生活裡的痛苦、不確定性,和必須時刻進行的努力。既然躲避不了,不如正面迎戰。 史塔茲也說,一切的問題,都可以從提升自己的“生命力”(life force)著手解決。從把自己的健康照顧好開始,再到和他人建立起能滋養彼此的關係,最後一關,是我們如何與自己自處。 追根究底,我們得向內看,因為我們自身是一切的解答。 生活和工作是互相滋養的 成為把下一顆珍珠串在繩子上的人 史塔茲在紀錄片裡分享了很多工具,其中一個是“珍珠串”,大意就是,無論發生什麼事,生命的目的就是繼續前進。 持續地把下一顆珍珠串在繩子上,若結果是壞的,那就做些調整,重新串起珍珠。看到這裡,其實和工作上的項目還有企劃類似。在發想時,先從“最小可行性產品”開始,從中收集回饋,再去調整和優化。那為什麼從學習裡還有工作上學到的技能,我們無法運用在生活裡呢?那一刻猶如當頭棒喝,生活和工作,該是環環相扣,互相滋養的。 我在筆記本上寫下“工具”二字,這會是明年“提升員工幸福感企劃”的主題。在經濟不景氣、企業大裁員的情況下,所有的企劃和項目預算,能省則省,但我們的幸福感,還是要顧。 “預算砍了一大半,你們人資明年還能有什麼玩意兒啊?”預算會議結束後,其他部門的工作夥伴看似擔憂也看似看好戲般的問道。 不如明年我們為大家預備方便在腦海裡攜帶的工具,可以隨時隨地打開合上,遇到艱難事時就能就地運用,減少職業倦怠的幾率。 那會是屬於我們每個人的療愈之道。
2年前
星雲
更多轉化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