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迈克

3月前
订了去日本北海道的机票,朋友问我之前是否到过日本?我摇了摇头。这是我第一次到日本。曾到过日本无数次的他有点惊讶:“第一次到东瀛游玩的话,通常都会选择东京、大阪、京都或名古屋等等,比较繁荣的都市,比较多东西观赏。” 旅行,像极了我的人生。原本打算到东京旅游,顺便探访老友养发,因太想看雪,结果去了北海道。 碰巧西方情人节那晚飞往北海道,岂料人算不如天算,乘搭的航班严重延误,在大马国际机场煎熬超过十多个小时,免费晚餐和早餐似乎也无法弥补心中的怨恨。为何当初要选择这家航空公司呢?酝酿无限失落和沮丧的起点。 当我抵达札幌,从地下铁通道步出门外的瞬间,天空突兀飘起白茫茫的雪花,不早也不迟,就是刚刚好,仿佛迎接我的到来;那一刻我蓦然觉悟,有些波折其实是让一个人实现目标时,心里涌现更多的成就感,甚至是更饱满的幸福感。 眼帘跃入雨水因极度寒冷而凝结的固体形态,大自然景象构成的震撼画面,一时无法用笔墨简单形容。我马上从裤袋里掏出手机,快速按键,拍下属于我人生历史性的片刻。 抵达札幌的那个夜晚,摄氏零下2度。体热的我居然一点也感觉不到冷。 四周白皓皓的积雪,不断从苍穹洒落的鹅绒雪花,雪顿然成为世上最伟大的画家,处身之地居然被描绘得如此精彩绝妙,美不胜收。这个比想像繁华许多的都市都换上了独一无二的白色衣纱,那一刻,我仿佛更加明白自己到北海道的理由,只为及时赴一场雪的邀约。难怪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形容雪:“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传神至极。是夜,凌晨两三点,我激动得辗转难眠,索性打开酒店房间的窗帘,伸手探雪,与窗外晶莹剔透的白雪来一次最亲密的接触。习惯一个人自由行的我,岂非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呢? 奢靡的浪漫姑且留在诗里。 向往下雪的热带人 抽离幻想,回到现实,我其实还挺喜欢观赏雪景。也许生长在四季如春、天气越来越酷热的马来西亚,没有冬季的缘故,心里总是特别向往国外下雪的地方。我这次刚好赶得及于冬季结束前,在北海道大学门前制作小雪人,然后安排了一场滑雪的练习活动,还有雪地上漫步,全力以赴与漫天飞雪的美丽邂逅,设法弥补短暂人生的些许遗憾。 在北海道前后逗留9天,我事先上网购买了日本北海道铁路周游卡。每天一大早,天未亮便整装出门,历经颠簸流离,从札幌、旭川、函馆到小樽,还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地方,其中包括富良野和美瑛等等,想去的地方都走马看花似的跑了一趟,匆匆打了卡,跟风景合照,想像自己是《西游记》里最顽皮捣蛋的孙悟空,凡所到之地皆刻上“到此一游”。 北海道众多景点之中,特别喜欢该岛西部的美丽港湾小樽。从札幌乘搭日本快速列车到小樽,费时约50分钟。小樽有历史悠久的运河,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仿佛带着慵懒的自己穿越怀旧的时空。童话般浪漫的老街,冬天里被层层厚厚的白雪覆盖着,散发独特的魅力,旅客更可以随意在街上玩雪球。最难得的是到了小樽水族馆,接触到不同海域的鱼类知识,甚至近距离观望摇头摆尾、非常可爱的小企鹅。 一个人独自徘徊于欧式建筑和传统的日式建筑之间,也许上天眷恋我的孤独,特地恩赐我颇紧密的行程中小小的意外惊喜。 话说我在等候或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途中,又或者趁着用餐后的空闲隙缝,即时把一些旅游照片上载社交网页,察觉另外一位网友吴奕品医生同时也在此地旅行。说起来也真巧,我和奕品算是蛮有缘的。来自新山的他,两次学校长假到国外旅行,我们都不期而遇。上次是在台北,可惜由于我行程太赶,始终无法见上一面,有缘无分。 这一次,当我离开小樽水族馆时,时间刚刚赶得上。我刚好想离开,奕品他刚买了票入场,我们就在门口相遇。这一次,如果不是他,我相信自己没打算看海豚和企鹅的表演。缘分竟是如此微妙,我俩有缘千里来相会。他千里迢迢带领家人到此游玩,是让我非常羡慕的自驾旅行。见面时我们礼貌性拥抱一下,拍了张照片留念;匆匆的一面却让我感触良深,心中有股他乡遇故知的兴奋莫名。过后,奕品问我:“下趟国外旅游,我们会再遇见吗?”我们不禁心灵感应而笑。 此趟赏雪之旅,最难忘的始终还是我平时就爱吃的日本料理。冬天夜晚,我在薄野吃到了传闻中的一兰拉面。一碗色香味齐全的正宗拉面,特制汤底浓郁鲜甜。我排队候了差不多40分钟才等到它。品尝这道料理仿似在观看播放的日本美食介绍节目,吃拉面时发出簌簌簌的吞食声音,没齿难忘。雪,继续下着。极速下降的气温,微微颤抖的自己贪婪着那刚端到眼前的精致味道,热腾腾的汤与长长的拉面,身心立即暖和起来。 十分欣赏日本人的专业精神与训练有术的服务态度。遨游北海道,我一直是赶路的人,匆匆搭上我计划的火车班次,没来得及上网划上特定座号,一时粗心大意上错车厢。查票员发现搞错座位的我,尝试用日语跟我解说,如同鸡同鸭讲。过了半晌,他耐心地找来了一部小型手提电脑,企图透过谷歌的日语翻译成英语方式,有效地跟我沟通和解释,我应该是在自由座车厢,恍然如梦初醒,赶紧道歉赔不是。由始至终,他都和和气气的,态度十分亲切,重要的是让我发现自己的问题,纠正过来,而非一味指责所犯下的“罪行”。 最近刚观赏了电影《青春18×2通往有你的旅程》。戏中的一句对白,宛如内心呐喊:“旅行就是因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才会有趣!”患重病擅长画画的女主角艾蜜,梦想就是环游世界。她到台南时遇见半工读的大学生基米,两人互生情愫却错过了对方。有些爱情也许是今生注定没有结果,徒留声声感叹。 孤单旅程学会善待自己 旅行大概就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一个绝不随意但求随缘的追梦过程,游山玩水从不设立终点,尽情享受沿途的山明水秀,毕竟人生只活一次。孤单的旅程何尝不是教会了我如何善待自己,不留遗憾吗? 忘了到底是谁说的:“痛苦的时候,我单独面对比较好,头脑可以较冷静。”一个人孤独之旅,其实也是最好的独处机会,让受伤的心灵得以疗愈,重新认识自己。面对旅途中的种种苦难与磨炼,于是又有了重新出发的勇气。 北海道的冬季之旅,仿佛让我走进了童话世界,发了一个好美好美的梦,多么想在梦里永远不要醒过来。
4月前
4月前
将近两个小时的航程,拖着有些疲惫的身躯踏出古晋国际机场,以极其缓慢速度驾着租来的旧款第二国产车迈微,我万般好奇地瞻仰车窗外擦身而过的建筑物和树影,对猫城的印象是这里非常干净。猫一般都花许多时间来舔毛以保持自身的整洁,眼帘下的现象完全符合猫的天性。 我这个人惯性健忘,更没啥方向感和严缺地理常识。我已不太记得自己多年前到访的到底是诗巫,抑或猫城古晋?从脸书认识的旅游高手张瑞健,寻获飞往古晋的超值航班加酒店配套;他顺口问我是否有意结伴同行,我毫不犹豫便答应下来。这些年其实我都习惯了一个人去旅行,主要原因是自由:喜欢去哪便去哪,遇到自己喜欢的旅游景点便停留久一些;不喜欢的便随意拍照打卡就离开。两人或一群人组团旅行,虽然可节省不少旅费,然而需要互相迁就对方,对我这个独行客而言,实在是吃力不讨好。 只不过人生总需要作出一点改变,拥有不同的体验,丰富乏味的旅程。我想学习的大概就是猫特强的野外生存能力。猫是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现实环境,并能自行独立地找到食物或水源,搭建临时避难所,避免天敌的袭击。猫,柔中带刚,物竞天择,它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因此猫是有灵性的。 搜索回忆里的残碎片段,小时候我家里确实养了为数不少的猫儿。喜欢猫的人是老爸。他常常留意猫追逐小动物所呈现的快感,有空便跟猫玩耍;猫翻身,老爸伸手搔痒,他脸上的笑容正是喜悦的流露。年龄已趋知天命的我,恍然觉醒,原来物似主人型,老爸和猫一样,具有强烈的狩猎本能,难怪他潇洒的一生谱写了三段轰轰烈烈的爱情。 而从小好奇心就特强的我,也常常留意猫的一举一动。怀孕的猫,大着肚子,神秘地隐藏在储物房的空箱子里准备繁殖下一代,一生便是小猫四五只。我跑前偷瞄,总被大人阻止:“不要去干扰它们啦!母猫看你这样,以为你对它的小孩不利,它会把自己的小孩吃掉的!“ 大人这样的说辞果真管用,我再也不敢接近刚生育的母猫和那些小猫。 我不抗拒动物,但要我养宠物就真的不行;我惧怕它们离开我的刹那,我会很久很久都无法释怀。这一生,经历过不少生离死别,我深知人生无奈,许多事冥冥注定,无法选择,可是养宠物的自主权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在猫城,我们仿佛以特种兵式的旅游在这里打卡,看见不少真猫,同时也遇见不少假猫——猫的雕像。我们第一个遇见的大白猫雕像是在浮罗岸。这个约9英尺高的可爱雕像,傲然矗立在浮罗岸区唐人街的迎宾门碑前。据闻,这只大猫会在不同的节庆穿戴不同的服饰,属于最受欢迎的猫城标志。 最喜欢拉曼路的猫家族 那天傍晚,下着雨的浮罗岸,我们仅能赶鸭似地跟这只大猫会面。第二只遇见的猫则是非常随缘的,我们二人计划拜访才开不久的古晋华人文化博物馆,转弯处,居然偶遇这4只守护猫。在这雕像中,议会的标志化为一座三层高的图腾,由4只猫来守护着。猫文化已根深蒂固地融入这座城市,但我们始终跟那华人文化博物馆无缘相见。 说起来,我最喜欢猫城市中心的东姑阿都拉曼路上的猫家族,它们纠缠的样子给我一种很温馨的感觉,一组猫家族的和睦。这只猫雕像位于猫城海滨公园附近。我的古晋朋友郭子瑜夜晚载了我俩游车河,吩咐我们一定要来看这猫雕像。我们那几天在古晋常常经过这里,就是没有停下来拍照留念,幸好赶得及在最后一天没有辜负朋友的美意。 但是,我们在猫城的第一个打卡景点——马中友谊公园里的恋人猫,我却错过了。这两只猫明明就在马中友谊公园的大门附近,可是由于我太过心急,只顾着匆匆打卡拍照,却忘了用心寻找,结果注定就只能跟它擦肩而过,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旅行的种种遭遇,何尝不是反映了我们的真实人生呢? 而其中我最在乎的猫博物馆,明明已经来到它的门前却不得其门而入。据闻它是世界上第一座也是最大的猫博物馆,它收藏了超过4000件展品、文物、照片、艺术品和纪念品,不仅限于本土的,还包括来自中国、日本、埃及和欧洲等地的国际收藏品。我想看猫。我想看猫。我非常的不甘心。在前往西里京马印边界市集的途中,我特别嘱咐旅伴拨个电话过去问个清楚,始终没人接听,失望在所难免。不想浪费时间,我只能舍弃,最终默默接受跟它无缘的事实。接下来的行程,我们夜晚到了一间原住民特色餐厅。开斋节假期,餐厅高朋满座,我们没预订位子,居然奇迹般吃到了一顿想吃的美味佳肴,这样的转折,瞬间完全纾解了我心中的怨气。美食究竟有多治愈,只有爱它的人才懂。 在我们短暂的生命旅程,爱是可以无怨无悔的。我就曾遇见过一个对猫毛过敏的女同事,皮肤瘙痒、甚至红肿,依然继续养猫,对猫那执着的爱,蛮让人刮目相看,可谓爱到深处无怨尤。我对美食的爱,跟她对猫的爱,何尝不是相似呢? 针对这次的旅游,我们明明是两个人同行,在脸书写下游历的各自体会时,我发现旅伴对每一个景点似乎都有很深刻的感受,而我仿佛只是蜻蜓点水,匆匆忙忙地在猫城绕了一个圈而已。我真的是在旅游吗?旅伴的旅游目的是放慢脚步,多看看自己平时不常接触的世界,同时减压;反观神经大条、紧张兮兮的我,可能连旅行最简单的目标也给弄丢了,辛苦旅伴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 在石隆门生态公园的清晨,我们一个散步,一个拍照,偶然遇见一对来自古晋的和蔼可亲的夫妻,大卫和索菲亚。索菲亚大方地请来自西马的我们喝砂拉越咖啡,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的温柔,友好地被对待。我们聊了许多,从古晋、生活、运动鞋到旅游。我和索菲亚似乎特别投缘,原来她也很喜欢美食,还介绍给我她私人口袋里的美食名单,让我吃到了口感难忘的老婆饼。在异乡,邂逅这样的热情招待,总叫我特别容易感动。 猫城的标志是猫,至于我的家乡,金宝呢?莫非到处用锡米做雕像吗?一个地方的标志究竟有多重要?旅行回来后,我一直思考这些问题。过了整个星期时间,我稍作冷静,蓦然领悟:其实要牢牢记住一个曾经到访的旅游景点,就算没特别的标志如猫,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刻在心底的地标,乃属永恒。
6月前
从时间的长河里抽丝剥茧,其实我已不太记得当时的种种细节。粗略推算该是1992年,我参加了全国学记生活营;初生之犊不惧虎,也不懂究竟哪来的胆量,勇气十足地便向星洲日报当时刚上任的文教组主任萧依钊毛遂自荐,展现自己有多渴望成为媒体人的一股热诚。过后我果然如愿以偿,正式成为星洲日报的一分子,有幸参与了小学生周刊《星星》的创刊与编务工作,以及大大小小的活动。 那时候也不过是在报馆任职短短的两年余光阴,对我来说似乎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不但学会了许多编辑的事,更学会了待人处事,还认识了许多现在名字响当当的人物。蓦然回首,当时的勇气,仿佛如同一根红线,命中注定似的跟一些人与事相遇、有所交集而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进而对生活与生命有更深刻的认知和体悟,也因此使日子过得更加精彩。 缘分竟是如此的妙不可言。 人与人之间的相逢、相遇到相知,让友谊的种子结成缤纷色彩的花朵,在苦难的人生中,升华为生存的营养与温度。依然不会忘记的是,文教组成立初期夜里挑灯苦战的日子,而依钊姐仿佛是永远不会累的女超人,总是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时而忙着写一些时事言论、时而修改言论版的稿件、时而批签需要印刷的教育刊物初稿、时而策划一些活动、时而联络海外的作家讨论一些事、时而翻阅刚印出来的夜报,检查有无出错的地方……相信见识过依钊姐认真工作的朋友们,都会对她敬佩万分。而我这个小顽童,在赶工赶版时,碰巧跟依钊姐一起工作到夜深时,最感动的便是听到她温柔地说:“来,我顺路载你回家。” 到底顺不顺路,我心里清楚。 在我的心中,依钊姐就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女侠黄蓉,冰雪聪明,对下属和朋友都十分讲义气,凡路见不平,便拔刀相助,伸张正义。千万别被她的消瘦外表所骗,误以为她是弱不禁风的女书生,其实她的内心刚强,目标坚定,一生努力在做的事,便是用文字的力量,温暖人心,让人感觉世间处处有温情,处处有爱。 也许热爱阅读的她,获得了文字带给她的快乐,所以她也希望别人可以得到同样的快乐。 虽然离开文教组多年,但关于依钊姐的消息,我都有默默地在关注。从她退休、再到星洲日报基金会、祝福文化总编辑,她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心,莫忘初衷,把事情做好的理念,继续造福人群。 依钊姐对人的那份真,凡是有用心去体会的人都会感觉出来。当年选择离职是因为我打算继续深造。欢送会后的夜晚,依钊姐静悄悄地塞了给我一个红包,读着她在字条上写的文字:“你打算继续学业,也许这是你最需要的……”我读着简短的句子,忍不住热泪盈眶,一辈子记得当时的感动。我们的人生太过复杂,所以只要记住美好的事情就好。感悟以后,或许便能让我们活得幸福,也容易感到满足,就像那份真诚的情谊,收藏在心里,成了生活最佳的调剂品,更像是夜空中的一轮明月,皎洁而永恒。 这一切仿佛就像是张曼娟在《缘起不灭》一文中所写的:“生命中的所有情节,真的只是一场无止境的轮回。而憧憬与愿望,维系着大大小小的情缘,使它们永不消逝,永不绝灭。“ 到底那份情缘是否会如同世俗的一些人或事物,那般无常,终会消失不见呢?答案是不会的。只要是真心,它绝对不会消失,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而这便是永恒。
6月前
疫情来袭前,我的一位女性好友疾雷不及掩耳,断然辞去大学副教授一职,独自带着三个女儿远走高飞,拎到她念博士学位的新西兰开始定居,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开始时,我还以为她另有打算,在纽西兰某间大学获得聘请而毅然前往;一番打听却发现原来都不是,她是成了“失业大军”后而漂洋过海。我把她的事告诉跟她在同一所大学教书的中学朋友国荣。他们在不同的学院任职, 一个在电脑科技系,一个在工程系,还是我把国荣介绍给她认识的。 比我理性许多的国荣,对我的疑惑翻了翻白眼,微笑道:“其实她很勇敢啦!作为她的朋友,我们唯一能做到的是,尊重她的决定,给她祝福。” 那位女性好友的决定,对我而言是不可理喻的。 数年后的今日,当我出席张曼娟老师的读者分享会《成为自己的旅程》以后,步入知天命之年岁的我恍然如梦初醒,突然理解那位女性好友做出了当初在许多人眼里被认为是很傻的决定,到底是为了什么。 她只想做好她自己。 而那个所谓的“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自己呢? 副教授对她而言,只是一个职称,一份职业、工作,她更想把她的信仰彻底地灌输在她的生活里,然后演好母亲这个角色,让女儿们在长大以后,可以过较公平的理想生活。她在大学工作环境里接触到的人和事,使她觉悟,她必须那么做。 她只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大家期待她的样子。 她的情况让我想起曼娟老师在新书《自成一派》里写道:“年轻的时候以为生命是很漫长的,可以试着活成这样,活成那样,到中年才发现,如果不能活成自己的样子,真是浪费了。“ 如今那位女性好友的大女儿进入该国的大学医学系就读,另外两个女儿也有不同的变化,让她觉得当初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没有浪费时间,她选择做她自己,让时间去证明她是对的。 派发学生评估成绩的家长日,我负责协助班主任进行这项活动,顺便趁机跟家长交流。一位家长因为孩子除了画画和音乐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其他家长所期待的科学和数学都显得力不从心而紧张万分。她甚至语气非常不好地在我面前指责该学生:“你这两科考得好有什么用?做画家能赚几个钱呢?” 这画面让我想起曼娟老师说的:“当我们无法做到大人所期待的样子,那么我们就算是失败,不值得让人去爱了吗?” 难道我们社会就只能允许一种职业:医生,从事其他行业就变得如此不堪?我们不是说,行行出状元吗?我有一个画家朋友,七十多岁了,生活过得还不错。小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能做好的事,又没有伤天害理,这样也不行? 命里有时终须有 有时候,不是我们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而是依附大人的安排,过别人的生活,反而失去自己,变得不快乐。 单身的我,常常被问:“为何你不结婚呢?” 哦,到底我不结婚怎么了呢?我也很想结婚,我对有幸福家庭的朋友,非常羡慕,那种羡慕就快要变成嫉妒,甚至是恨,恨自己为何不能够跟他们一样,遇到自己喜欢、对方也喜欢自己的人,快快乐乐地组织家庭,幸幸福福地大声歌唱:“我的家庭真可爱,整洁美满又安康……可爱的家庭呀,我不能离开你,你的恩惠比天长。“ 只是我知道自己不适合结婚,因为我不喜欢被约束,我不喜欢别人管我,时时刻刻问长问短,那种关心会让我不知所措;我比较喜欢自由,想去哪里便去哪里,想吃什么便吃什么,想做什么事便去做,都是随兴随意地过着属于自己的小日子。 当然,在我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事也影响了我,我觉得自己一个人更快乐。这句话,其实跟曼娟老师在〈活成自己的样子〉这篇文章中写的一段对话,不谋而合:“求人不如求己,想当博士夫人,不如自己念个博士。” 与其期待别人给自己幸福和快乐,不如自己让自己幸福和快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底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 我发现身边有些结了婚的朋友,其实并不真的快乐:“我不想结婚,可是家人总是催我快点结婚,快点嫁出去,当自己年老的时候,好有个依靠。” 可是,到最后,她真的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依靠了吗? 当然,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可以让你很幸福和快乐的人,为何不结婚呢?所以这里没有对或错的问题,只是适合与不适合,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做自己,难道是洪水猛兽吗? 不是的,选择做适合自己的事,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快乐地做自己,从而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就曾说:“生命的过程,就是成为自己的过程。” 我们一生实在花费太多时间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后,再努力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如果我们这一生,我们都不能好好做自己,也太浪费了吧!不是吗?我始终觉得曼娟老师是幸运的,她发现了自己会讲故事的优点,然后非常坚持地把这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写了一篇又一篇优秀的文章,不放弃地成就自己;而作为曼娟老师的忠实读者,我们也同样是幸运的,这些日子,因为有曼娟老师的文字陪伴,感觉自己并不孤单。读曼娟老师写的故事,心里觉得很温暖,从《缘起不灭》到《自成一派》,快40年了,感谢曼娟老师愿意花这么多时间跟大家一起成长。 不枉此生,不负我心。她完成了自己的旅程。至于我们呢? 余生真的很贵,来到人生下半场的我,醒觉做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最重要,因此必须好好珍惜自己余生,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要再浪费时间,这也是一种修行。
6月前
台湾和马来西亚没有时差,但接近傍晚6点,台湾的天空已昏暗一片,相似马来西亚时间晚上8点左右,万家灯火。甫进入春季的台北,预料将会是春暖花开,逗留下来才发现依然寒冷,最低温度仅摄氏10度,且起风刮雨。 美食乃是我命中注定的光源,我用它照亮颓靡不振的人生。当我毅然决定寻访日夜牵肠挂肚的台湾夜市美食,但生命总是凋零无常;上次到台湾刚巧是2019年,谁也没料到回国以后不久便暴发严重疫情。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关于夜市我一点也不陌生。这里的马来文称作pasarmalam,小时候长辈们逢周末就牵我们小手逛类似的夜晚市集。记忆里成长的地方,夜市八九成是马来摊子,每次收获大都是传统马来食物。 曾经年少轻狂的自己,在八打灵前后居住长达8年,SS2区摆摊的夜市是我经常溜达的景点,属于纾解大城市生活沉重压力的最佳途径。想当年,我左手炸鸡椰浆饭、右手豆浆凉粉冰,嘴巴沾有咖哩酱汁,还拎着大包小包的糕点,绝不辜负无敌的青春。 朋友告知,台湾夜市的历史可追溯到日治时期。期间统治的日本政府在当地设立了一些市场,企图为日本移民提供经济保障,随后这类市场逐渐演变成了夜市。夜市最初的形式只是数小摊贩在路边晚间摆摊,兜售日常小吃和商品。随着夜市的流行,越来越多的摊贩涌入,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夜市场,人潮鼎沸。 我对台湾夜市情有独钟,因为那是台湾独有的文化符号。 台湾夜市跟马来西亚夜市最大的区别是,台湾夜市可以深刻感受台湾人的热情和当地夜市的热闹气氛,大大小小的摊位摆着各种各样的美食、商品,甚至有不同的娱乐消遣活动吸引源源不绝的人流,包括打麻将,流露非常浓郁的中华文化。我由衷喜欢台湾夜市,其中最大特点是台湾夜市和庙宇脱离不了关系,似乎许多的夜市附近都建有庙宇,香火不绝。到毗邻的庙里拜拜保平安以后,再顺道溜到夜市找美食,拜祭五脏庙。神明是否听见我合掌祈求:“多吃一点也不会长胖”呢? 虽然台湾每个地区的夜市看起来大同小异,但每个夜市其实都有符合食客胃口的台湾小吃。我喜欢艋舺夜市的老字号美食,特别是红豆饼、山猪肉香肠、甜不辣、滷肉和刈包。在这遍地台北老味道的夜市里,我第一次喝蒜头青蛙汤。上桌时真的不太能接受那碗感觉怪怪的汤,仿佛整只青蛙活生生浸泡在汤里,我只好暂时眯着眼吃。煮熟的青蛙皮很滑,肉略带硬;冷天喝热汤,身体舒服,但吃过一次以后,我吃青蛙肉的勇气也就耗尽了。 自律且克制地吃 台北饶河街观光夜市算是我最爱的夜市。据闻这是台北市最早的夜市,规模不大,长长一条街巷,摊子蛮集中。这里的美食合我口味,我吃到最好吃的是前排的武大郎招牌胡椒饼,还有在马来西亚从来吃不到那么便宜又美味的厚切牛排,让人再三回味。刻意放慢步伐的我,从第一档逛到最后一档,品尝美食倒是其次,我喜欢静观那里川流不息的人潮、体贴的小贩,一股隐然的旺盛生命力,滚滚红尘,美味相随。那一夜,刮起大风,我躲进一家甜品店,感觉不能无事不登三宝殿,随手挑了一粒蛋黄酥,结账时,老板笑问:“够吗?我们还有许多好吃的呢!”可惜,我的肚皮不争气,实在装不下了。那晚幸好只是起风,没下起大雨,脑海瞬间浮现苏东坡那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士林夜市是台北夜市规模最大、占地最广的夜市。到台湾观光岂有不逛此夜市的道理?乘搭捷运早早就到这里兜一大圈,却觉得挺奇怪的,就是说不出来那奇怪的感觉。究竟跟以往有何不同,只见小猫两三只吗?越夜开始越多人潮,连前行都感觉颇困难,这样我才弄明白,人潮才是一个夜市受不受欢迎的指标。蹲在庙口前吃阿辉面线的独特景象,目睹来自世界各地许多游客排队买的豪大大鸡排,以及跟一对到台湾度蜜月的情侣一起吃十全炖排骨,这夜市让我留下温馨的用餐记忆。 夜市是不夜天,越夜越美丽,仿佛古代所形容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台湾夜市许多小吃的价格都定在60新台币(约8.70令吉)。一碗滷肉饭30新台币(约4.35令吉),一般食物消费不算太高。趁着台湾挚友忙中偷闲尽地主之谊的热情,我还搭了高铁到台中一日游。听闻以前出名的逢甲夜市,现在已不及一中街夜市热闹了——可能靠近国立台中科技大学,凝聚许多年轻人,加上商业区的有理因素,掀起繁华盛况。我在这儿溜达,随缘吃到21档味道相当正宗的臭豆腐,还喝了纤维质丰富的柳丁汁。临别时,更啃了无敌牛肉大汉堡,不虚此行。 到一个自己国家以外的地方旅游,也是人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好机会,冒险和挑战其实不小。台湾这里的“打包”叫“外带”,“堂食”叫“内用”。夜市里灯红酒绿,人山人海,摊主用亲切的闽南话大声吆喝、用力连声叫卖,庶民小吃琳琅满目,幕幕上演最沁人心脾的世间美食情缘,益发魅力无穷。 可是,再丰盛的美食,到底还是无法满足我们内心的空荡。我们的心灵与精神必须获得适当的慰藉,无论是机缘巧合遇见的美食,或遇见的人,该让我们学会的是珍惜和感恩。毕竟“人间的面,是吃一碗便少一碗,人生的面,是见一面便少一面,对待生命我们不妨宽容多一些,因为你我早晚都会失去它”。网络流传的语句,独自一人伫立夜市,使我思索良久。 我相信,唯有自律且克制地吃,告别肤浅和短视,这样我们对美食的爱或许更能长久一些。回到大马,足足胖了4公斤,我也许真的还不够虔诚,菩萨并没理会我的诉求。
8月前
年华渐老,一个人孤身影吃饭,意境仿似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感纳闷与无趣。餐具与自己相对两无语,饭桌上偶尔遇见成群结队的朋友或同事,落单的自己更显尴尬非常。日本电视剧《孤独的美食家》的井之头五郎虽然经常独自行动,但他对美食的热爱和探索新文化的热情让他结交不少新朋友,如此一来,其实他一点也不孤独。单身的我偶尔心血来潮呼朋唤友约去吃火锅,动机全然是为了驱赶那股孤独感。 去年农历新年机缘巧合下,我在网上购买了色彩极为浪漫的粉红火锅电炉,跟外甥约好到他怡保新居打边炉。打边炉乃广州式叫法,后来朋友告知,原来火锅和打边炉是有区别的。传统的打边炉是人站在炉边,将食物边涮边吃,一般用的是瓦罉和长长的竹筷子。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饮食习惯也有所变化,现在看来“打边炉”和“火锅”也没啥差别了。 喜欢上火锅,因为火锅属于互动式菜肴,能跟家人、知己一起享用,体验那种热腾腾的团聚氛围。快快乐乐一起涮锅的画面,充满暖意,也温馨无比。台湾人在大年夜阖家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一起聚餐的形式称作“围炉”。大伙儿围炉,有说有笑,闲话家常,以此联系彼此的情感与情谊。 冬天吃火锅算是最有暖意的饮食方式,也最受老饕欢迎。现代人要求方便,电炉、甚至连电饭锅都派上用场来煮火锅。通常锅子在桌子上烧热,食物在热汤上翻滚,烫一烫,夹进嘴里,就潇洒完成拜祭五脏庙的任务。吃的时候,连吐口气都冒着烟,投入、津津有味地吃,食色性也,美食正好搭建爱的桥梁。 火锅汤香四溢,团聚欢声笑语弥漫,其乐融融。在滚烫冒烟的锅面前,我们经历的正是朱自清说的“刹那”。瞬间聚餐的团圆,编织着美丽记忆,储存脑袋,待鹤骨霜髯时以供回味。刹那的欢愉,短暂却是永恒。 准备火锅,特别讲究心情。一大清早到菜市场大采购,外甥更带我到一间刚营业的火锅专卖店,里面的火锅食材让我打开眼界。冷藏的先进科技技术,把少见的海鲜如贝类和螺类特别处理,保持其新鲜度,让我这个只喜欢吃不爱下厨的“伪食家”惊叹不已。心情好,多准备一些;心情不好,就随便挑。懒惰煮,最好便是吃火锅了。准备一个大型的锅,里面装着喜欢的麻辣汤底、蔬菜和鲜肉,统统丢进锅里“一锅熟”,不必劳师动众,汗水淋漓地把厨房翻个天。 存在已有数百年历史的火锅,散发浓厚的中国味,乃中国传统的餐饮文化。台湾著名的饮食文学作家焦桐就指出,火锅代表中华料理的精神内涵,包括调和、圆融和团聚。上网查询,火锅起源于川菜,川菜是中国汉族传统的四大菜系之一。火锅是满族先祖发明的,他们以牧猎为主,早出晚归,食不定时,于是为了驱寒,每家每户似乎都备有用黄泥做成的大火盆,冬天里点了火,把食材丢进盆里烹煮, 煮熟后可以用来保温,吃不够时,便把其他的鲜肉和蔬菜放进盆里,边吃边加,形成火锅的雏形。 我享受火锅让许多美味汇聚的欢腾时刻。琳琅满目的食材一起放在锅里煮熟,荡漾出期许中的人间美味。现在连火锅汤底选择也呈多样化,从清汤、番茄汤、药材汤、鸡汤、猪骨汤、牛肉汤、咖哩汤、海鲜汤、玉米汤、酸菜汤到麻辣汤。到台湾寻访美食时,我发现还有在大马这里从未吃过的大肠臭臭锅、豆奶锅呢!真是千奇百怪,只要你想得出来都会出现成为拉拢顾客的火锅名单上,依据个人口味好爱百花齐放。 火锅老板懂得变通,样式自然五花八门,无论中式、日式,还是韩式,单纯、最原始的吃火锅方式,其实诠释健康的饮食法门。把食材放进滚烫的锅里稍微煮一煮, 没高温油炸的不饱和脂肪,一般的肉类食指一算就有鸡肉、猪肉、牛肉,偶尔还有羊肉,海鲜类则有鱼、虾、蟹等等,加上豆腐、蘑菇和蔬菜,平民食材,营养却获得充分补助。个人体验,常吃火锅,容易上火,不去运动的话,体重更会快速飙升,不及时抢救就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约吃火锅摆平恩怨 吃火锅终究有必要善于选择食材。首先必须掂量什么才是对自己真正有益的食物。有些加工食材,虽然看起来极是美味,实际上一点也不健康,热量高,又营养价值极低,徒增身体代谢的负担。此举如同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考虑清楚什么是你想拥有的、什么是你该舍弃的、什么又是你必须牢牢捉住的,以智慧调和而取得圆融,进而迈向文明的康庄之道。吃着火锅,慢慢从中领悟的人生哲理。 最具有马来西亚特色的便是马六甲沙爹朱律 (Satay Celup),沙爹酱火锅。一般的火锅材料,如肉类、海鲜和蔬菜,丢进沸腾的沙爹火锅里沾一沾,品尝起来别具风味。这种沙爹火锅的特色在于其特制的沙爹酱料,主要由干辣椒、花生、黄姜、香茅等制成的沙爹酱,洋溢浓浓的南洋特色,熬煮时的材料比例也深深影响火锅的美味。马六甲目前有多间沙爹朱律,味道都各具风格,视乎食客喜欢怎样的口味而选择心中所爱,偏甜还是偏辣。 记得那年的某个雨季,朋友带我们到马六甲吃沙爹朱律火锅。大伙儿坐在木制的小椅子上,蹲着吃火锅,感觉还挺新鲜。只是世事无常,最让人感叹的便是遍插茱萸少一人,约了两三知己,却发现其中感情最要好的那个已经离开了我们。 火锅是有灵魂的,呼唤我们的食欲,将我们的味蕾带进天堂。此刻的他应该在天堂享受他喜爱的麻辣火锅吧? 世态炎凉,人情复杂,冤家宜解不宜结,世上哪有过不去的坎呢?如果两人不小心结下恩怨,就约吃一次火锅摆平,一次不够,便再吃一次,让火锅解除彼此心中堆积的怨恨纠结,与其麻辣人生,不如清汤挂面。至今,最让我难忘的是在金马仑山上吃到的迷你巧克力火锅,鲜红的草莓沾着巧克力,酸甜混合,创造另一种舌尖上的独特思念。 单身,最让自己咬牙切齿的不过是,寒冷孤清的夜晚,孤枕难眠,突然收到老朋友从国外传来一张摆了满桌美食的照片,留言道:“今晚我和情人一起吃火锅,你呢?” 有情皓月怜孤影,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就算一个人,我也得努力让自己过得幸福,美食让我跟这个既陌生且熟悉、想疏远又得靠近的大千世界产生仅有的联系。 细雨绵绵,烟火袅袅;岁月无声流逝,赤子情怀是否如初?日月更迭,星移斗转,但愿吃火锅的情不移、爱不变。 你有空吗?今晚我想约你一起吃火锅,勿太匆匆。
8月前
清明节,一个特别容易让人哀痛伤怀的日子,天气却偏偏反常,一片炎热。黄昏日落,小小妈整理和打扫祖先神位。抹着抹着,她眼眶突然就湿,一旁帮忙的我装着若无其事,也不敢多说什么,把擦布弄湿再递给她,故意逃避她的眼神,顾左右而言它,学校里的趣事、同事朋友间的芝麻绿豆,还有生活的琐事。 清理工作接近尾声,小小妈低声嘱咐道:“清明节那天,我煮咖哩面,你老爸喜欢吃,你记得回来一起吃!” 老爸在我亲娘过世后不久,再迎娶了两个小妈,大小妈和小小妈,因此我有了两个后母,于我未成年时同住一屋檐下。过去的风风雨雨尽管由它随风而逝,但其实爱吃咖哩面的不是老爸,而是小小妈。老爸是在娶了小小妈以后才常煮咖哩面给我们吃。 一直疑惑是否贪婪天性使然,一些邪恶的食物总让人无法抗拒,比如一碗用料丰富、热腾腾的咖哩面。大马的天气偶尔酷热得仿佛置身大热炉,连胃口也大受影响,但一碗香辣的咖哩面,却能刺激味蕾。 红艳艳的汤底,掺入各色各样的食材,伴随椰浆的香味,色香味俱全,视觉和味觉都具备了,岂不让吃货食指大动呢? 老爸亲手煮的咖哩面,非常传统,用料也相当用心,一般会放入鸡丝肉、叉烧、烧肉、虾仁、血蛤、咖哩猪皮、香花菜、洋葱和豆角,有时候还会加入如今难得一见的猪血。美食,除了它本身的味道,还有谁做的、在何地、何时吃到,其实都会一再影响我们的胃口,以及对它喜爱的程度。 咖哩,最初是由印度教徒随着宗教传播而带到马来西亚的地方性特色菜肴。在淡米尔文里,咖哩的意思是指酱汁,也就是把各种香料,例如姜黄、芫荽、辣椒、丁香、肉桂、孜然、胡椒、肉豆蔻等和姜、大蒜、洋葱等食材熬煮成汁,再配以肉类、海鲜、豆类、蔬菜等,亮丽上桌。由于辣是亚洲人喜爱的味道,马来西亚华人更用心良苦把这道美味改良,再加以发扬光大,更贴近本土华人的饮食口味,食客可说是尝了华人煮的咖哩味道以后,便对其念念不忘。 举凡大马的咖哩美食就有咖哩面、咖哩鸡、咖哩羊肉、咖哩牛肉、咖哩素食等等,而所谓的咖哩面,就是咖哩汤配面,但只是面而已也未免太单调,一般会选米粉和面,配上特制的参巴辣椒酱,香喷喷的绝对能挑起你的食欲。其焦点更是加入了香浓椰奶的咖哩汤头,椰奶越浓郁,味道自然越香。香料与椰奶结晶的美味,配搭得极致精彩。 说起椰奶,马上便想起童年时的一段记忆。小时候的我活泼好动,像脱缰的野马,无所事事时特别喜欢到热闹的街上奔腾游荡。70年代中期,一间又一间小小的杂货店,名符其实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还有现在好像已消失的刨椰肉仪器。如今这些古老制椰奶的方法已被更快捷的现代化技术取代,更常见的是罐头椰奶,省时省力,较符合时代经济模式。 以前椰浆汁或椰奶的做法是将老椰子破开一半,把它放入通常由圆水盆合制成的刨椰肉机械,带椰肉的椰壳放在此古老仪器下,发出啧啧的声响,较硬的老椰肉被机械刨成丝丝的椰丝或椰渣。把那包椰渣买回家,放入清水或温水,用一块白布包扎,便捏出新鲜的椰奶。 家庭主妇亲自做成的椰奶没添加物,也没防腐剂,味道纯真,煮起咖哩,得心应手,咖哩味道自然香得无懈可击。 世界各国咖哩的做法有其特色。咖哩也分成不同的颜色,比如泰国的绿咖哩,椰奶、鱼露、青辣椒和柠檬叶的混合,再上指天椒的辣,便非常解馋。无法吃辣,一边吃一边喊辣,鼻涕直流也是一种幸福。只是让我摇头叹息的是,好吃的食物通常都不太健康,就算多么好吃,如果常吃恐怕弄坏身体,健康出问题就麻烦大了。 一碗咖哩面热量可高达500大卡,高脂和高胆固醇,确实叫苦苦守护健康的人心惊胆跳。如今因健康原因,我的饮食口味渐渐转向清淡,偶尔在街上遇见咖哩面档,还是会忍不住往前瞧瞧,就算闻一闻那咖哩味道也已心满意足。 隐藏在咖哩面里的爱 因为爱,小小妈吃到爸爸煮的咖哩味道,跟别人煮的咖哩味道自然不一样。老爸对小小妈的爱,他们之间曾经发生的一些矛盾、摩擦、冲突,不必耿耿于怀,爱就是爱,单纯而简单。曾经我也暗地里问小小妈:“你到底爱我老爸什么?” 我们家境普普通通,老爸在娶小小妈之前,也不怎样“长进“,小小妈微笑回答:“一个家,怎样不好,也是一个家。等你变老了,你自然就懂了。” 我懂不懂,有那么重要吗?最重要的是,大概是小小妈理解我老爸吧!人类的情感复杂而混乱,小小妈所爱的,也许是老爸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她的好,其中美味的咖哩面乃是他们联系情感的一种方式。咖哩面里隐藏着一份深厚的爱,那种情感独一无二,且无可取代。 许多人无法抵抗美食的诱惑,其实美食不只是单纯的物资和味道,而是一种情感的牵绊。咖哩面里的爱,一直流传,这样才让我们的人生更丰富和精彩,让生活更添滋味,如同食物的味道,酸甜苦辣咸,人间烟火也。 来,给我一碗热腾腾的咖哩面!
8月前
11月前
林燕妮与黄霑那十几年的一段情,总觉得不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像是少了些什么?虽是那么的风光明媚,但仍有其不安。黄没与原配离婚,黄再次情叛,自此至死两人不再见。 没想到2018年林燕妮也告别红尘。这个作家几十年来,一直有着不同的印象。她与黄霑,是女高男稍低的合框照。她与林青霞等人外游。她与陈百强是知心好友。她穿刘培基的设计上台颁奖,不然就是领奖。中年后她染了棕发,一次刘海呈深浅两色的线条。后来追求心灵的宁静,在一个佛堂穿着袈裟。除了文章,出现在人前的她姿态常有不同。 记得那年我独沽一味看亦舒。某次与编辑见了面,她说,你不妨看看这人写的。咦,这人写的没有亦舒的利落泼辣,却有一种开阔,客观而不那么人云亦云。于是林燕妮的杂文、小说一本一本的买;封底必附有她的美照。 她年轻时真的是斜杠人物。在电视台工作,幕前又幕后,又写综艺节目主题歌,写了专栏又写长篇,后来创立广告公司,又常出席各种酒会波场,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香港的繁华像是集于她一身。 她独立自主,处事干练果断,但心中仍有一片温柔处。她寄的稿子有香水味,而她的办公室竟然是粉红。她唇上有一小点的痣,女人唇边长痣又多了一份风情。 风华正茂也会走向云淡风轻。女作家的人生似乎都充满剧情——她读冷门的遗传学,很年轻就结婚生子离婚,进入电视圈,与已婚黄霑爱与不爱,婚与不婚,再经情变。期间仍然迈前,选修中文系。之后经历两个弟弟不敌癌症及母亲相继离世,寻求的是心中的永恒。精彩的人生,回眸时,她说,来生不想再做林燕妮,累。我想,情伤最累。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1】迈克/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2】张爱玲/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3】亦舒/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4】邓丽君/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5】刘文正/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6】林燕妮/余棋华(新山)
1年前
听小邓,那男歌手又听谁的?那个黄兄哭腔唱着:“我们的过去,我们的情意……”那是我姑妈的最爱,年少的我还没有太多的过去,不想学哭腔。之后出来的是这位青山,也是一座山,稳稳的站着唱着,是没什么不好,只是迷不上。 那时期男人剪发多了一种选择。可以不去印度理发室,可以不去阿伯阿叔理发室,可以到比较现代化的Unisex saloon,里面的理发师多为年轻女子,她们都在听一个男子的“诺言”,那是刘文正。 这样的唱腔有点怪,听久了却也觉得很自在。之前的男歌手唱得一板一眼,站出来就是那么站着,再也没什么了。我们却从不知道刘的出场是怎样的——戴帽不?有围巾不?身上是红是黑是什么颜色,是海军装,是风衣,是礼服还是轻装,永远不让你猜着。 唱抒情曲,他会用他多情的眼神杀死你。唱快板,扭几下迷倒你。刘的红,在于那年代几乎男男女女都听他。他没有绯闻也没有地下情,因为他是她们的。我们男生希望身形有他的高度,五官若能像他就更好了,最好还能像他一样迷倒女生。男歌手的卡带我只买他的。 我要亲眼见大哥哥 他巡回演唱要来新山这一站了。与杂志社通报一声,我要去采访,亲眼见见这大哥哥的模样,要听他说了什么话,要去感受他。 在酒店的大厅等着。一群人从电梯出来,就这样的走出来,我觉得他像是一个贵族或是一个王子,一身蓝,周遭没人托着他,他却好像被托着。我走上前,旁人稍排开,我是不是该跪下拜见呢。 我在大厅的一角,开始与这巨星访谈。最记得我问他的优点与弱点是什么时,他说:我的优点是我知道自己的弱点。我又问:那弱点呢?他促狭地说:我的弱点不告诉人,哈哈。 夜晚去他演唱的地方,闹哄哄,我没记下什么。他是大众的。一周之后,杂志刊登了这篇采访,而出现的大题,天啊,编辑出了这样暧昧的大题——我与刘文正的一段情。(此情是什么情,吓得我。)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1】迈克/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2】张爱玲/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3】亦舒/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4】邓丽君/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5】刘文正/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6】林燕妮/余棋华(新山)
1年前
小邓十几岁出道就那么红,她活泼,可爱,甜。我不怎么喜欢。我自觉孤傲,不喜一窝蜂,冷眼旁观。这种青春洋溢,甜到腻,很快就成为过去。 之后对她刮目,她去了香港,粤语不行后来也行。去了日本,再次提升自己,不久却发生假护照风波,面对林林总总的磨难,能够继续前进,带着一种坚毅的温柔。 那年第一次守候在酒店外看明星。她穿着红色热裤与T恤,从酒店的电梯走出来,样子清纯,那是她初到东南亚的时期。 第二次是10年后,她容光焕发办了巡回演唱会,外头有许多猜测,这次演罢可能就要结婚。她的演唱会在中段必然步到台下,与观众贴近。我从很后的座位赶紧去到舞台前,与她握个手。她着了露背装,也真的热,见到她背上的汗珠。那晚她的发型是那种爆炸装,不明的我,在想着是真发还是假发。 感觉一切都那么美好。红也红过了,风波也平息了,婚也快要结了。 有一次翻到一页评论她的面相,是如何如何的平步青云,又如何如何的幸福美满。是么是么?后来婚吹了。她的俏皮风趣渐渐收了,带着一点点的落寞……无言独上西楼。 法国小男生的出现或许带给她些微的快乐,只是青春已逝,只是她将来可以为他生子么?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么?未来的一切并不像歌唱事业那样可以掌握。 或许开心的离去也算一种美,或许没到老死也是一种永恒的传奇。在泰国开心地度假,来不及告别也没准备告别而告别——我们的经典,小邓。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1】迈克/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2】张爱玲/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3】亦舒/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4】邓丽君/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5】刘文正/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6】林燕妮/余棋华(新山)
1年前
年少时,写了好几篇老妈子,我妈不是冰心的妈。与亦舒对母亲的态度也相似——不是客气就是生气。客气时用一种客观看妈妈的喜与怒,生气时就主观的写之发泄。后来惊觉,数年来写了4篇亦舒,而写我妈仅有3篇,超越生我之母。 见真人亦舒时,觉得她的背不是那么直,或许是长年每日清早伏案写作两小时。她不怎么化妆,白皙,直发。 她文章的前一句普通,接上的后一句常常才是重点。比如——忍无可忍,重新再忍。忍无可忍,那不就一刀两断么?不就一拍两散。她是反高潮“重新再忍”。另一句——思想消极,行动积极。咦,思想消极不是行为也消沉么?不是的不是的,人还是要活,还要好好活。 喜爱的女星是林青霞 记得一次她遇上笔战,起因是香港人说的煲电话粥,她与另一女作家谈了许多名人的八卦,也免不了她的心直口快,带着许多的加料调侃,全被录音下来。或许是亦舒不该,但那女作家更不应如此。我说那女作家不该姓白,因为心是黑的。我这里看不到香港报刊的笔战烽火,只知她被围攻,这也包括林燕妮。林燕妮身形较高,亦舒似乎如是形容——像是男人反串穿了女装。 她熟络而常通电话的女星是方盈(小说《我的前半生》就以方盈为蓝本),她爱得死去活来的男星是岳华,她喜爱的女星是林青霞(劝林勿修眉),还有之前的何莉莉(劝何勿除眼下的痣)。一次,无意中发现她也喜欢邓丽君,小说插段小邓的歌:“……丢进河里,埋在土里,让我俩永远永远的忘记。”那时她情伤赴英留学,在他乡听了邓柔软且绵绵的歌,想必也觉疗愈。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1】迈克/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2】张爱玲/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3】亦舒/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4】邓丽君/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5】刘文正/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6】林燕妮/余棋华(新山)
1年前
受了迈克的影响,我开始购买张的书。不敢说自己是张迷,因为张迷也是一个很高的位置。 一开始在书局买张爱玲的书很容易认着。张爱玲的书封面是同一系列的不同颜色与设计。是作者的心意么?还是设计者很明白作者的心?《流言》的封面是靛蓝色的天出现了月亮(一如她在一篇序里所说——开个窗口见到蓝绿的天与月),《怨女》是黄底浅白的月,《传奇》是湖青色升上的月。都有月亮,但,没有半月弯月。年轻时的张身形瘦削,脸庞却不小,也像月一般。她经常描述月——蓝色的月光、30年前上海的月、柳原与流苏在饭店里对着不同窗外的月。 十几岁读张觉得好,但是中学里没有人读张。华文老师也不认识她,都在鼓吹五四。寂寞的17岁是没人懂的寂寞。中学毕业前,华文老师还要学生写篇论文,我竟然写张,应该是没拿什么分数。 中国人对老的观念太落后 那天翻旧杂志,看到《明报》月刊在90年代也出过一期张的专辑,刊了十几个名家的评述。最记得於梨华写的一段——她送机之前,与张去了间小咖啡室,张不点咖啡饮料,而是香草冰淇淋苏打,非常愉悦地享受,吃罢闭目养神。於梨华想问的都吞进肚里,张这种自在很似现代版的王菲。那期的封面算是很经典的一张,就是张爱玲只手叉着腰,低眼俯视,真的是俯视尘寰,看罢众生。 张的作品那时是一年左右才有一本出版,一年365天这么长,必须天天有的看,不然精神空虚,无以填补。于是天天有的是亦舒的连载,每一周也有数篇短文。啊亦舒也喜欢张,对张贫嘴一次〈相见欢〉,那是张后期的创作。里头有一小段写说棉袍像彩鳞的蛇盘着,又有形容走路鹅行鸭步与鸳鸯;下来又有描述鹅蛋脸,以及咸鸭蛋透出红影子。亦舒评说这段仿如进入动物园,又像吃泡饭。亦舒不赞同张的复出,又用了一个比喻——有如摩西再生显灵吓坏人。这形容让人喷饭、抵死。 宋淇传了这篇文章给张。对于自己中晚年的复出,张淡淡的回应,也轻轻扎了一针:“中国人对老的观念太落后,尤其是想取而代之的后辈文人。”这样的两句话也真够玩味。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1】迈克/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2】张爱玲/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3】亦舒/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4】邓丽君/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5】刘文正/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6】林燕妮/余棋华(新山)
1年前
年少时总觉得自己像海绵,要吸啊吸。哪里有我的精神营养素?翻看几期的《学生周报》,看到里面有个“Our Way”。这样洋化的专栏名,中译反而八股。里头是两个青年人写同一题目,各有其观感。他们好像咱们的大哥哥,年岁在我们前面三、五年,就常看他们说了什么。那是雅蒙与迈克,啊连笔名都西化。 雅蒙似乎维护迈克,什么可写什么不可发表,都由他把关。 迈克,那个张迷的迈克、杜鲁福迷的迈克、钟妮米朽迷的迈克。 他们常有机会看那些文化协会放映的电影,生活的场景都很悠闲写意,一些小烦恼小挫折写出来也很诗。你说你说,年少的我们怎能不艳羡呢? 被作者们喜欢的作者 迈克没写“Our Way”后,在《蕉风》开始另一专栏“轻描集”。这次是写得更自在了;每月一期的专栏,写四五个题目,一个题目短则百余字,长则三五百字,那么大的自由空间。《蕉风》算是重文艺,那些大文豪的中译,那些本土的乡土,长诗短诗,小的我一翻,先找“轻描集”。 那时发现许多小读者都喜欢他,而后来又发现许多大小作者也喜欢他。被作者们喜欢的作者,也算是魔高一丈的等级。 “轻描集”写得短,他写得长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这位张迷先生写的张。论张爱玲的第一炉香、倾城之恋、桂花蒸阿小悲秋……那时期在《蕉风》写最多张的论述就是他。 后来他出了国,听说他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了书,后来听说在香港中译西片的字幕,后来不知在哪里听到有人这么评价他——迈克的文章受张之影响,却成功另创一格。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1】迈克/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2】张爱玲/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3】亦舒/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4】邓丽君/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5】刘文正/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6】林燕妮/余棋华(新山)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