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遗忘

婆婆家位于森美兰州瓜拉庇朥的一个小乡村。一间小木屋建在土著的土地上,左邻右舍都是巫裔同胞。这凸显了马来西亚的团结精神。至今,每月的租金还是50令吉,从不涨价! 小时候,每隔一两个月,我们一家人都会回乡探望婆婆。还记得那年,爸爸驾着那新买的普腾威拉,我和哥哥坐在后座看着天空数星星,弟弟则坐在妈妈的大腿,一路威风地回乡。我们两兄弟都很喜欢回乡,因为可以逃避补习和作业。但是,有洁癖的我却担心了起来。因为婆婆家那由木板搭建的厕所是在屋外的,让我上大号有了一大难题。我不只是害怕门缝下钻进来的蛇鼠,也怕被人偷看,加上那难闻的臭味,实在令人心惊胆跳。最终,我选择酝酿个两三天后,才回家上大号。除了白天担心蛇鼠,我也很怕晚上被蚊子攻击。 每次回乡,第二天的早餐必是炒面和炸肉圆。婆婆的炒面是一大盘的黄面,加上萝卜丝和藏在里面的鸡蛋丝。小时候的我不懂事,时常嫌弃平淡无味和千篇一律的家乡家肴。其实那是婆婆对儿子和孙子们爱的表现。剩下的炒面就是婆婆的午餐和晚餐。我们离开时,婆婆还会端上一碗人参茶给爸爸补补身体。我也尝过一口,苦中带甘。虽然我在城市长大,但也体验过喂小鸡、捡鸡蛋、爬椰树、摘椰子和红毛丹等等的活动。那都是我美好的童年回忆。 吃黄面就像吃榴梿,有些人吃得齿颊留香,有些人恨之入骨。我非常喜欢炒黄面。平时的便当里除了黄面,还有那一些小虾、包菜、萝卜丝和鸡蛋丝。经过微波炉加热后飘出来的味道,每一口都回味无穷。某一天,我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急冲冲地赶回医院值班。午餐时,我打开妈妈匆忙地为我准备的便当。除了黄面,就只有萝卜丝和鸡蛋丝。我吃着那独特的碱水味,勾起了婆婆炒黄面的回忆。是的,那是我遗失很久的味道。 5年前走失至今未寻获 为何说遗失呢? 那是因为,婆婆在5年前的农历新年前失联。那年的我还在砂州某家医院值班。那天的早晨,接到了爸爸的来电,让我顿时六神无主。电话中爸爸急速又简洁地告知,婆婆从昨天傍晚出门后就没回家。叔叔和姑姑们即刻离开各自的岗位,回乡出一分力。我也向院长申请特假加入搜寻团队。我们除了在报章上刊登寻人启事,乡亲也号召大众到处寻找,希望尽快寻获走失的婆婆。有些热心人士提供赏金,有些人则请大师做法事。大家齐心协力,不放过任何一丝寻获的希望。 其实婆婆记忆衰退已经有一段时间。还记得,她最喜欢去离家不远的觉华寺庙。“婆婆,你为什么喜欢去寺庙?”某日,我随口一问。“我去那里做义工,向菩萨祈求合家平安呀!”婆婆看着我,带着微笑说。 有一次我们在回乡的路途上看见婆婆的身影,就顺路载她回家。后来我们才发现婆婆当时不认得我们,以为我们是路过的好心人。回想起当年,如果提早寻求医物治疗,可能结果会不一样。 我们尝试在屋后的小溪及附近的橡胶园寻找了很多遍。每一次都以失望收场。现实打败了理想。搜寻团队的人数也越来越少。亲戚朋友也必须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继续生活。那小木屋从此安静了。唯独等待的是那电话铃声。可惜,却再也没响过。 每一年的农历新年或清明节,我们一家大小都会到觉华寺祭拜婆婆身前安排好的灵位。心里默默许下心愿,希望婆婆是被一家好心人收养。如果不幸身亡,也希望婆婆可以提早入土为安。人生无常。还记得我的另一半说过一句话,死亡不可怕,怕的是死亡后渐渐被大家遗忘,就好像没存在过一样。而婆婆那一盘充满碱水味的炒黄面,是我永远忘不了的味道。 ​
4月前
5月前
斜杠家庭主妇,热爱文字,勤于笔耕,每天在煮三餐煮文为乐。FB专页:海角小筑。电邮:[email protected] 脑退化症老人就像隐藏在贝壳中的珍珠,虽然外表寻常,但内心深藏着璀璨的灵魂。脑退化症(俗称痴呆症或失智症),是多种脑部功能衰退疾病的总称,包括记忆丧失、情绪变化、思维和语言困难。尽管这些症状初期看似轻微,但会逐渐影响老人的日常生活。这也是马来西亚在迈入人口老龄化时急需面对的问题。 你对脑退化症老人了解有多少?你是否关心过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你听说过脑退化症,但你知道这些老人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社会中,脑退化症老人往往被边缘化、被遗忘。然而,“被遗忘的珍珠”快闪咖啡馆却为他们点亮了希望之光。这个活动不仅与老年人紧密相连,更是爱与关怀的集结地。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看看爱与关怀如何改换他们的生活。 发掘珍珠的光芒 今年2月,一场名为“被遗忘的珍珠”的快闪咖啡馆就此拉开帷幕。这次定名为“被遗忘的珍珠”,就是要让大众去发掘珍珠的光芒。而“快闪咖啡馆”的打造就是为了让这些老人能够透过自身的努力,参与到活动当中,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筹备的半年里,全体上下都积极参与其中。活动当天,老人充当服务员的身分,为他们的家人献上餐饮。而家人会耐心地等待食物上桌。吃饱喝足后,他们还会一起跳舞、共同玩游戏。在如此欢乐的氛围中,那一朵朵笑靥,笑得见牙不见眼,开得何其灿烂。直到临别依依的分享会上,也有人感触落泪。可是,这些泪水并非忧伤,而是为这些老人而感到开心、触动。 然而,“被遗忘的珍珠”快闪咖啡馆原是一所乐龄中心,这所乐龄中心也是全马唯一一家为脑退化老人提供客制化整体和个人中心治疗的日托中心——峇眼专科医院乐龄中心。在这里,有家人、照护者和自愿者照顾及陪伴他们一些游戏和活动,包括感统游戏、看电影、团康活动等。 脑退化症并不可怕 乐龄中心的活动协调员曾琬茗也借机分享了她的心得。作为社会老年学博士和马来西亚养老院运营者协会副主席,她在此领域已有20年时间。同时,她是新加坡卫生部的注册护士,对于照顾老人有丰富的经验。这些年来,她更是到处演讲,宣导如何照顾好脑退化老人。曾琬茗表明脑退化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众的负面标签将他们置于风口浪尖之中,遭受误解之痛。其实这些老人曾经也是国家的栋梁,为国、为社会、为家都付出良多。只因脑部损伤,他们失去了部分能力,变得无所作为,甚至遭扫去见不得人的角落。有些孩子还会把他们关在房里,或者不准他们在客人面前开口说话。种种令人心酸和瞠目结舌的故事,时刻都在周围上演着。因此,曾琬茗呼吁社会要更多地理解和关怀这些老人,消除对他们的偏见与歧视。  尊重沒有想像中困難 “你看,这么大的厨房,就是其中一个爱干净又有效率的珍珠,与我们一起清理的。虽然有时她会重复洗盘子,不过我们都会让她去发挥。做完了,我会真心对她说谢谢,谢谢她为我们打造一个清洁的厨房。”曾琬茗谈及对老人表示尊重其实没有大家想像中的困难,保留他们旧有的习惯,就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除了在行为上给予重视,更要细心呵护他们的情绪,给予充足的安全感。当中心的员工在换班时,他们不会跟老人们说再见。因为这样的小细节可能触发他们的意识,提醒他们这里并非自己的家,从而引发对家的渴望和焦虑。 以爱灌溉 璀璨如夜明珠 在中心,每天都会有许多突发情况。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情况并帮助其他护理人员和家庭成员,中心的员工将这些情景制成视频,并分享在脸书上,传授正确的应对方式。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还能为更多家庭提供实用的建议。例如,对于老人坚持出外工作,员工会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愿望,耐心解释当前的状况,并尝试安排一些室内活动,给他们一种完成任务的满足感。曾琬茗也给予劝告说,“千万别跟他们硬碰硬,最终是会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我们要先了解他们的恐惧点,才能对症下药。” 爱与关怀的道路 作为经验丰富的照顾者,曾琬茗认为,“照顾者是必须要有一个团队互相帮忙的。如果是24小时的贴身照顾者,容易会出现情绪失控、暴力事件。因此,他们必须先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灵健康,要有自己的时间去做喜爱的事情,才能取得平衡,对彼此都好。” 那些曾经枯萎与安静的老年人,因为有人以爱灌溉,逐渐变得开朗合群。在团队的支持和爱的关怀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照顾者也能够在保持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与共赢。 尽管中心内大家相处得很和谐,但曾琬茗的愿景远不止于此。她曾到访日本神奈川县的一个镇,了解到那里的社区居民如何共同努力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她强调,现在的努力是为未来做准备,因为我们有可能会面临脑退化的挑战。她渴望建立一个让每个人都能理解并关心脑退化老人,尊重他们的尊严的社会。因此,她希望通过这样的社会结构,提供更多互助机会,消除对脑退化症的偏见和误解。她坚信,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摆脱孤独和边缘化,这也为未来的我们铺就了一条充满爱与关怀的道路。 由此可见,只要大家让老人继续发挥自身的闪光点,他们的余生才会活得有尊严、有价值,璀璨如夜明珠。无论是参与社区活动、分享人生经验,还是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些都能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找到新的意义和成就感。在这样充满理解和关爱的环境中,老年人的每一天都能焕发光彩,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我听见】死亡来临时,让我们无遗憾道别 看懂年迈父母愤怒背后的表达,不要让爱渐行渐远 把年迈的亲人照顾好,就是儿女献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6月前
6月前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澳洲的病房,千万记得,不要帮老人家打开病房的大门。因为你的热心很可能会把他们带到十万八千里以外——他们往往会忘了回来的路。在医院里头仔细观察,会发现病房入口处的大门贴了一张纸,纸上印了特大号的字体写着:离开时请顺手把门关上,因为走廊上有徘徊的病人。一开始我对这张告示不以为意,认为是护士们小题大作。直到我值班的那天,果真给我遇上了一个险些“出逃”成功的老人,而我差点就成了那位热心助人的“帮凶”。 披着紫外套的金鱼 初来乍到,我对这个病房还不熟悉。由于周末人手不足,值班的医生得兼顾好几个病房。于是,就给我遇上这位老奶奶。我推开病房大门的刹那,看见一位身穿高亮紫色长袖外套和七分牛仔裤的老妇人,朝我迎面走来。她有着一头金色的齐耳短发,手上拄着一根拐杖,步伐缓慢但稳健。虽不晓得是哪个病人的家属,但我还是习惯性地朝她善意点头微笑,同时用手抵着敞开的厚重大门,等待她走出去。奇怪的是,老奶奶并未像一般澳洲人一样会回你个微笑,或是说声谢谢。她见我扶着厚重的门,在离我两步之遥的距离突然停下了脚步,不解地望着我,好像我是个外星人。她飘忽的眼神里有着无助的疑惑和不知所措的隐忧,像个迷路的孩子。 我脑里忽然闪过一丝警觉,下意识地赶紧把门关上。只见老奶奶停顿了几秒,蓦然在我面前180度转身,拄着她的拐杖,一步一步地往回走。待她走到走廊的尽头,又180度转身,原路走回来。也许她和金鱼一样,已经忘了自己7秒前才走过的走廊。她的步伐迟缓,走一步顿一下的,像极了一个上了发条的娃娃。 紫衣老奶奶和医院里大多数的老人一样,在苦等着一个安老院名额。与其说他们是病人,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暂住在医院里的安老院老人”。除了不记事和高血压以外,紫衣老奶奶的身体健壮得很,而且衣食住行都能自理。她只是常常忘了吃药,需要护士提醒。护士说她住病房很久了,无奈安老院名额供不应求,更何况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老人镇,也不知道她还需要等多久。她天天就在病房走廊里徘徊,想着要走出去。“医生你放心!只要你不为她开门,她自己不会开门的!”显然我的糗事已经被护士发现了,让我好不尴尬。 “那她有家人吗?”我问。 “她女儿每个月来那么一两次吧!通常不会呆太久,毕竟妈妈也不记得她了。有来就不错了!”护士叹了一口气,说完朝紫衣老奶奶走去,挽着她的手臂要带她去洗澡。披着紫外套的金鱼就这样乖乖地跟着护士游回了自己的病床。 值班的时候接到了护士的电话,请我过目一个病人的药单,看看哪些药是能够被碾碎的。我打开电脑检查了老爷爷的病历,除了老人痴呆症和皮肤炎,上面没有任何关于他吞药困难的记录。为什么要把药碾碎呢?电话里说不清楚,于是我亲自去探个究竟。 戴着画家帽的金鱼 刚到病房便看见护士正连哄带骗地让老爷爷吃药,但他似乎在闹脾气,任护士怎么劝说都不吃药。哦,原来是他。这位画家爷爷我认得。虽然我不是他的主治医师,但由于我在这个病房里值班,天天巡房时都看见他戴着一顶浅灰色的画家绒帽,双手插兜在走廊上徘徊。他那气定神闲的神情像极了美术馆总监,盯着我们忙碌地巡房,像在监督下属干活儿一样。有时候画家爷爷心情好,会主动走上来跟我们打招呼,有时还默默地跟在我们后面去探视其他病人,倒也别有一番趣味。他若是跟累了,便会回到自己的病床上,拿起纸和笔开始涂鸦,自娱自乐。但画家爷爷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好比今天。 护士耐心地向我解释,最近画家爷爷的脾气越来越古怪。原本他还会认得那位常照顾他的护士小姐姐,只要是那位护士下的指令,他都百般顺从。但随着日子的流逝,他慢慢也把自己喜欢的护士小姐姐给忘了。如今,他只听自己老婆的话,任别人怎么劝都不肯吃药。令护士们头疼的是他的老婆只有下午才能过来探访,早上的药总不能拖到下午才吃吧!于是她们想把药碾碎,一点一点地掺入他的早餐麦片粥里,哄着画家爷爷吃药。画家爷爷坐在床边,板着脸,依旧是双手插兜,一副大老板的模样。他看见我走了进来,便像个赌气的小孩冲着我嚷嚷:“你滚出去——”既然大家都无可奈何,那就等他的老婆过来“治”他吧! 我继续忙碌于值班中。待下午再经过画家爷爷的病床,发现他的老婆也在。她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手里拿着一条小毛巾正在给他抹身体。此时的画家爷爷像只乖巧的小白兔,深情地望着为他擦身的老婆。如果说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那他是否把这7秒都留给了最挚爱的人? 除了紫衣老奶奶和画家老爷爷,医院里还有很多与他们一样天天在走廊徘徊的老人。这里的老人没有与孩子同住的习惯,独善其身对他们而言并无不妥。直到哪一天生活无法自理了,就搬入养老院已形成这里的生活常态。与子孙同堂,让孩子照顾慢慢衰老的自己,反而是这儿罕见的生活文化。紫衣老奶奶会希望女儿常来探望吗?画家老爷爷会不会害怕有一天也不认得自己的挚爱? 对于这些在走廊徘徊的“金鱼”而言,如果必须在“遗忘”和“被遗忘”之间择其一,也许什么都不记得会更快乐吧。总之游过了长长的走廊,一个转身,他们新的一天又重新开始了。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11月前
2年前
路上偶尔捡到硬币会刹那心生一丝喜悦,好似眼前将会是幸运的一天。当然捡到纸钞应该会更开心。就像小时候常会以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事情,明明事情现在想起来根本不是多难的抉择。更多的时候只是大伙游戏时用硬币的正反两面将大伙分组。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幸运的人就会被分配到喜欢的朋友的那一边。也曾在课堂里把各种硬币放在纸底下,用铅笔把图案轻轻描在作业簿里。才得知当时的硬币背面是星月与国会大厦。一直以为是一把枪,像是在说钱是最重要的东西请全力保护。那图案而后改为马来手鼓、陀螺、播棋(congkak),传统器皿和风筝,都是自己至今仍钟爱的图样。一直到现在图案已简化为各族的文化象征图样和植物,据说里头的细线和突起点点有安全防伪造作用。果然钱还是重要的东西,必须用心保护。从前好长一段时间就曾有过一令吉的金色硬币,后来就因伪造的问题而停止使用。最漂亮的铜色一仙硬币也早已停用。是不是有些事其实再怎么保守最终都会消失?眼看电子钱包的发展趋势,往后路上捡到硬币的几率将会更小。但只要你还走在路上,总有一天会遇上微微闪动的光,提醒着你,我们会被遗忘,却也一直都是幸运且珍贵的那一个。   更多文章: 农夫/雨季 农夫/周末夜 农夫/改变 农夫/健身房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我今年34岁,是一名母亲,癌症晚期,我该给5岁的女儿留下什么?” 如果看到这么一个问题时,你的答案是什么? 除了遗产分配、孩子日后的去向,还要记得留给她一个“完整的母亲”,可是又何谓“完整”呢? 父母早逝对于孩子而言,会造成什么影响?要如何填补孩子记忆中父母缺位的空白? 假设很不幸地接获噩耗,得知自己时日无多,临床心理治疗师李淑慧提到,在病情尚在控制范围之内时,可以开始着手准备。 “年幼的孩子很容易感受到大人的情绪,即便家长没有说自己罹患重病,但他们依旧能感受到,会出现焦虑的情况。 “他们会担忧若父母不在,谁照顾他们?住在哪里?” “死亡”往往是我们忌讳的话题,不是轻描淡写,便是避而不谈,尤其是面对年幼的孩子,更是难以启齿,可是唯有坦诚以告,方有助于他们做好心理准备以及面对伤痛。 “要告诉孩子,现在妈妈得的是什么病,几个月后可能会变成什么模样,会进行怎样的治疗,治疗可能会导致掉头发等等,可以让他们有个心理预期。 “接着是告知他们,之后假设妈妈不在了,会为他们做好什么安排?这些安排要讲得非常清楚,小朋友才会比较安心。” 坦承以告最重要 除了生活费、教育费等现实的基本需求,孩子身心灵需求因年龄段的不同也有所差异,而且她发现经历过丧亲之痛的小孩,最常出现的情况是,对于父母亲的离世感到很内疚。 “因为小孩的心智尚未成熟,即使是成人亦可能有这样的感受,就算他们知道父母的去世跟他们无关,但还是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是不是自己不听话,才让妈妈生病?” 因此,身患重病的父母要向年幼的孩子强调,自己的病情、离世跟他们无关,切勿自责。 她说,有很多家庭选择隐瞒孩子,避免在他们面前谈起这些话题,还会骗他们说身体无碍;明明去化疗,却说出远门旅行等等。 “但你避免谈这个话题,小孩的想像力是很丰富,他就会自行像象。” 那么当父母真的离开了,应该坦承以告吗?抑或需要一个善意的谎言? “其实在这之前,患者应该亲口告诉他们病情,解释这个病的由来,再根据自身宗教哲理,告诉他们,当患者逝世后会去什么地方,比如基督徒会上天堂;佛教徒是去西方极乐世界等等。” 这样一来,孩子对于生死已有概念,也很清楚父母的状况,在父母离世后,便不会那么轻易被亲戚的言论影响。 “曾有研究指出,大约在孩子4岁或以上,他们已经明白父母的逝世意味着什么,加上现在市面上很多儿童读物会谈死亡,也可以借助书籍帮他们走过这段经历。” 给孩子留下未来的信 李淑慧提到,人是需要被爱、被关注、被需要以及具备能力的。无论父母健在与否,若从小没有从家庭里得到肯定,长大了仍会因此备受挣扎困扰。 “人死如灯灭”,是西汉末年著名思想家桓谭提出的,述说着人一旦死亡后,一切亦随之烟消云散,然而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数码时代,可以运用许多方式与未来的孩子对话。 “父母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或双亲与孩子之间‘爱的语言’向他们表达。” 她说,父母早逝的孩子一般会好奇父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父母可以将自己的故事、喜好记录下来,以此在孩子心里构建出完整的模样。 “再来是,当别人成长的过程中会有父母给予建议,但是自己没有,遇到困难或迷茫时不知所措。” 当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无法得知孩子将来的境遇,所以父母可以留下较为通用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经验等等,让他们得以在此基础上做出抉择,通过难关。 记录方式可以是绘画、书信、影像、录音等等,通过上述媒介给年幼的孩子寄出一封封“未来信”。 “有些父母会在一个阶段留下一封信,现在数码时代,你还可以在一些网站上定时寄信。” 在这一封封“未来信”或影像信息中,父母可以给予孩子肯定、表达爱意,告诉他们是被需要的;遇到什么事情,可以怎么处理等等。 “最重要是在生前,制造更多回忆并且拍照、拍视频留作纪念,让他们过后还能回忆。 “你留下的东西,对小孩来说有没有用,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但是至少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找出来看。” 在死亡之前,人类的力量太渺小,只是即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许被迫缺席,但我们的爱可以永不缺席。 当然,如若家长来不及担任此角色,孩子可以在其成长过程中找到“代替”父母引导角色的人,这些人可能是老师、宗教信仰里的领袖等等。 “对于父母离世后的小朋友,旁人能做的是陪伴,并且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要假装听不到。 “如果不去处理悲伤的情绪,几年后这种情绪还会再回来。” 死亡不是结束,遗忘才是 英国有一位老太太自2007年开始,每日都会到Embankment地铁站坐在月台,只为了等列车进站,听亡夫生前为伦敦地铁北线录制的那一句提示音:“Mind the Gap”。 这个习惯持续了5年,直到有一日广播传出的是一把陌生声音,她去服务柜台询问,方得知原来所有的车站已经换成数码广播系统,她亡夫版本的广播不会再使用。 于是,她联系伦敦地铁道明那一句短短的“Mind the Gap”对她的意义,当局便立即找出录音带送给她,并决定在Embankment站恢复使用她亡夫的人声广播至今。 假设,她的丈夫未曾给地铁站录制广播,在他离开之后,她又该去哪里寻回关于他的记忆? 当初在听完这个故事后,我便开始有意地为至亲留下影像。也许是一次饭局,也许是一次旅行,也许是一次庆生聚会,也许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寻常的相处碎片。 这些当时看起来极为琐碎的片段,直到当中的某位长辈离开,变得极为珍贵。 李淑慧说,人类其实是很健忘的。 “有些个案告诉我,他们以为父母去世很多很多年后,依旧能够记住父母的容貌和声音,可是人类的记忆是很脆弱的,可能过几个月就会忘记跟父母一起的回忆,或者当时的感受。” 当时我们自以为的刻骨铭心,实际上在经过岁月长河一遍遍地冲刷后,最后可能变成模糊的轮廓。 迪士尼动画片《寻梦环游记》里就有这么一个情节,如果一个人长长久久地“活”在生者的记忆中,他的灵魂长久不灭,每年的亡灵节能度过奈何桥与阳间的家人团聚,一直到这世间再也没有人记得他为止。 也许死亡不是结束,遗忘才是。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健忘对于留下来的人是另一种慈悲,因为这有助于他们走出当时的悲伤,虽然可能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丧礼后再处理负面情绪 “其实丧礼后一系列的仪式是一种缓和悲痛的过程,会让生者认为自己为逝者做一些什么,仪式结束了,再慢慢处理情绪。” 比如,可以在某个家人齐聚的节日,看到逝者喜欢的食物,适当地一起回忆他的喜好。 “这是一个健康的家庭,他们可以持开放的态度去谈这件事;不健康的家庭则会假装无事发生,避而不谈。” 她建议,切勿对“悲伤”采取逃避的态度,要直面悲伤,否则它会在未来的某个瞬间突如其来,反而要用更长的时间来痊愈。   更多文章: 安抚大宝的争宠情绪 精选燕窝,洞燕好还是屋燕更佳? 选对水槽少操心 逃生包,救命就靠它! 逃生包要收放在哪里? 骆俐君打造本土有声童书 三文鱼,你选生吃或是煎烤的?
2年前
(文丁22日讯)踏入文丁客家村,映入眼帘的是蜿蜒小路、全木板屋、堂号招牌等,虽然人口不多,感觉有些荒凉,这里却是难得保留了原生态的百年村庄。 根据记载,二十世纪初,大批华裔先民南来谋生,部分华工在盛产锡矿的文丁落脚,当中以惠州客家人为主,慢慢地,他们居住的地方也形成了典型的社区。 除了具备衣食住行便利外,客家村先贤也在此设立了供奉原乡神明谭公爷的庙宇,重视后人教育的他们,更是创办了文丁启智华小。 后来,锡矿业逐渐没落,当地人转为从事割胶、养猪、种菜、经营杂货、饮食生意等。 2013年,文丁客家村发生逼迁风波,村民们意识到当地的可贵之处,结合社运份子的力量,陆续透过文化活动、导览行程等,让更多人认识和发现该村的美丽。 冠病疫情爆发后,随着群聚活动停顿,村子也沉静了下来,恐怕会渐渐被遗忘。 文丁客家村召集人张次耀分享,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根据推算,该村子存在至今逾150年,森州首位享有甲必丹地位的华社领袖盛明利于1860年遇害后,其后人也逃亡到该村落脚。 “本村住户经历了6代人,全盛时期更有多达两百多户居民,平均每家有6名成员,杂货店至少有7、8间,猪农约有4户,由此需求可见,当时村子里的人口确实很多。” 同时,早期不少在文丁大街摆档的饮食小贩,皆来自该村,并留下了多款道地美食。 他说,随着时代变迁,一些住户逐渐搬迁;2013年发生逼迁风波,当时仍有数十户居民,后来有的房屋被拆除、有些住户选择搬走,留下来的居民也越来越少。 “如今,村里的居民约有二十多户,杂货店剩下一两间。大家来到这里,第一感觉是房屋破烂残旧、形同危楼,但因为没有土地拥有权,居民也不敢装修或翻新住家。” 他坦言,住户心里清楚,房屋土地已被私有化,随时都可能被要求搬迁,留下来也只是抱着“能住多久就多久”的心态,因此若是房屋损坏,也只能暂时修补。 张次耀指出,与其他传统村落一样,文丁客家村现有的居民以乐龄人士居多。不过,疫情爆发后,也有人从外地搬回村里的老家,以节省生活开销。 他说,尽管看起来像是没落的村庄,但其实该村仍是宜居之地,只要房屋结构没问题、重新接驳电源和水源即可。 “这里是全马唯一原生态依然保留至今的客家村,很多住家结构还是无砖的木板屋,只是屋顶从亚答叶变成锌片,而家中的烧柴炉灶、水井等古早设备仍然存在。” 他分享,逼迁风波引起关注后,许多人开始认识文丁客家村,并深受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吸引,也有不少人认为,当地具备带动文化旅游的潜质。 “我们固然也知道这个村子的可贵之处,尤其是在这里成长的我们,留下了多少集体回忆,然而,这里的土地拥有权属于私企,我们无法在此推动文化旅游。” 他说,当年发展商以强硬手段逼迁以展开工程,然而在第一期兴建商店后,至今多年仍不见启用,村民们希望政府设法取回第二期地段,让他们安心居住和推广文化。 汝来州议员阿鲁古玛指出,当年发生逼迁风波之后,发展商就在文丁客家村谭公仙圣庙旁,展开兴建商店工程,但据知至今仍未完成。 “虽然大家早已看到两排新商店,不过据了解,有关工程还没完成,曾有买家来向我们投诉,有者要求赔偿、有者称要采取法律行动,惟发展商仍未作出合理交代。” 他说,在此事件上,人民代议士或政府可以扮演协助买家跟进情况的角色,原本各方要安排面谈,惟后来遇上疫情和行动管制而被耽误,问题至今还没解决。 “至于村民所指的第二期地段,尽管地主还未采取发展行动,但有关地段已被私有化,政府也难以重新取回土地拥有权。”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