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野菜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渴望返璞归真,从自然中找回宁静。无论是李子柒的视频、《THE ZEN DIARY》的山林哲思,还是《森林里的资本主义者》的“准野生菜园”等,这些作品都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如果你也想从土地与食物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不妨一起先“慢读”以下文章…… 你听过李子柒吗?相信身处中文圈又有观看YouTube的朋友们,或多或少听过这个名字。 在众多以中文为媒介语的YouTuber中,当前拥有2060万粉丝关注的李子柒,可谓是顶流中的顶流。毕竟停更三年多,期间还能涨粉500万,如此惊人记录目前也唯她一人办到。 2024年11月中旬,李子柒突然连更3支影片,让期待已久的粉丝开心不已。这位以乡村为背景,记录亲身制作传统美食和手艺的中国视频博主,主打的是一个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契合了时下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念想。 现代人习惯快捷便利的生活步调,但间接也推动高效竞争力,这往往将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这类慢节奏视频影像或书籍,便成为人们缓解压力的管道。 ◢读了让人齿颊生香 出自以上动机,我在今年日本线上电影节(JFF ONLINE 2024)提供的影片清单里,选择观看以隐居山林为主轴的《THE ZEN DIARY》。这部由中江裕司执导并担任编剧的电影,改编自日本文学大师水上勉的饮食散文集《时光里的醍醐味》。 书里记录作者居住在山林小屋的一年,以时令为序,采摘田里或山里不同的当季蔬果作为一日三餐。像是4月采摘嫩野蕨拌芝麻、5月上桌笋子煮海带芽、6月是品尝梅干卷紫苏叶的好时节……读了后不禁让人齿颊生香。 顺带一提,电影版对照散文集,高度还原了书本里的架构形式,即以12个月份二十四节气,划成12个章节。每个章节又收录了不同时令美食的采集制作。 水上勉在散文里提及小时候曾在京都禅寺修行,那时学习“精进料理”让他领略到一个道理——真正的美味无关食材贵贱。 只要尊重土地的法则,对从自然孕育出的一切食材,抱着严谨态度去处理,将其变得雅致,便能得到一份醍醐味十足的美妙佳肴。 读到此不禁感叹,现代人已经习惯到大型超市或连锁商店,采购已处理包装好的食材,甚至有些人的三餐是透过手机的外卖程式下单获取。人们透过食物与自然环境的链接,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悄悄切断。大部分人所喜爱的快餐食品,热量是最大优势,营养则不被重视。速食产品都被加工至无法看出原型模样。我有时被食品标签上的一堆化学名词弄得昏头转向,偶尔还会产生“这还算是食物吗?”的疑问。 ◢资本与田园,寻找平衡 但要完全远离城市回归山野,又是过于理想的主张。韩国作家朴慧胤就试图在资本社会与隐居田园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她把自己一家四口居住在美国西雅图乡下村庄长达7年的生活实践与观察,撰写成一本书——《森林里的资本主义者:在现代社会边缘,寻找简单完整的人生》。 书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便是她讲述自己为何放弃开设有机农场的心路历程。朴慧胤认为,即便是有机农场,也是把一般生态环境下的多样生物个体,减少到自己想食用的少数几种,而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在违背自然。 但真正有趣的部分,是促成她直接放弃传统农耕的原因,并非害怕破坏环境,而是对鹿、兔子、蛞蝓等动物的“恨意”。 不管采取怎样的措施,都无法阻挡野生动物来啃食自家农作。即便种植足够多到让它们分食的数量也没用,因为动物总是巧妙啃食最嫩的叶芽,这也导致作物失去生长的机会。 要是把每棵作物都围上铁网,或许还是能将损失降低,但这样怀着对动物的憎恨与维护食物的目的去斗争,作者觉得还不如回城市抱着温和心态,继续过着为钱打拼的生活。 于是朴慧胤决定不再一边耕作一边讨厌鹿,而是像鹿一样过生活。她与先生研究了野生植物采集的知识,不再执着耕种能出售的农产品,而是打理出一个“准野生状态”的菜园,以采集的方式提供自家日常所需。 所谓“野生状态菜园”的情况便是,该播种或种苗时就勤奋耕作,不在意菜园被啃食或遭遇旱季,挑能吃的来吃。但作者本身还是有采用小撇步,即种植一些动物不碰的紫苏、香草植物、小番茄和南瓜等,确保自家餐桌上的食材库存。 不论是想要如水上勉一般遁入深山采集野菜,又或是像朴慧胤一家人搬到美国偏远乡区的老房子享有最低限度的资本社会福利,对一般人而言,都很难有勇气和魄力去实践。但在马来西亚,我们还是有更为折衷及接地气的方案,来让野菜上桌。 ◢不用上山,巴刹就有野菜 2024年10月刚发行的第45期《城视报PENANG CITY EYE》,就介绍了不需深入山林也能获取本地野菜的途径——巴刹。 除了介绍好几种不同的野菜,这期的杂志也采访了两位对食用野菜颇有心得的本地人,他们分别是撰写《From Malay Garden To Table: Familiar Fragrances, Favoured Flavours》的槟城理科大学荣誉退休教授Wazir博士,与原食堂(Original Food Kitchen)创办人郭添爱(Theresa)。 Wazir教授家里种植了各类食材和花树,每当佳节来临,家里的庭院便是餐桌上食材的采集地。对Wazir教授来说,野菜不仅仅是食材,同时也是出现在马来半岛童瑶里的意向符号。这些出现在歌谣里的自然界象征,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 相较于其他族群,马来人的餐桌上会更常见到本地野菜踪迹。作为马来传统美食的两大代表——Ulam(生食菜)与Kerabu(本地沙拉),已深植在马来社群的饮食文化与生活里。Ulam的种类繁多,从大众所知的嫩黄瓜、厚实的棕榈芯,到具备药用价值的嫩芽如:Sekuntut(鸡屎藤叶)、Mengkudu(檄树)、Siam Mengkudu(黄檄树)、Tenggek Burung、Daun Gajus(腰果树嫩叶)等。 对比Ulam,Kerabu的风味更为复杂多层次。被誉为马来西亚式沙拉的Kerabu,结合时令水果、蔬菜和肉类,以及加入醋、鱼露、椰糖、青柠皮等调味料,依据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做法,呈现丰富多元的鲜美滋味。常见的Kerabu食材则不只是来自山野,也有来自大海的馈赠,像是Latok(一种海藻,也被称为海葡萄)和Kappaphycus(又名海燕窝或珊瑚藻)。其他较为稀有的马来野菜,像是Cemumar、Daun Mengkudu 和Peria Pantai,这些野菜据说偶尔可在被称为野菜宝库的威省巴刹寻获。除了马来人聚集的巴刹外,也有少数家庭会在自家周围种植少量野菜自给自足。 对华裔来说,本地娘惹菜或许会是口味更加贴切的选择。在亚依淡(Air Itam)巴刹,就能找到娘惹料理需要的山姥叶(Daun Kukuk)、叻沙叶(Daun Kesom)、黄姜叶(Daun Kunyit)和沙姜叶(Cekor)。另外还有马来厨房必备的木薯叶(Pucuk Ubi)、香蕉花(Jantung Pisang)、芭古菜(Pucuk Paku)、黄花蔺(Paku Rawan)、帝皇乌蓝(Ulam Raja)及水芹菜(Daun Selom)。 马来西亚身处赤道,常年多雨炎热的气候,实则为这片土地孕育出许多具有清热祛湿功效的野菜,而可食用的野菜更有过百种。但一般人对于野菜的认知淡薄,也因为大型超市并没售卖本地野菜,导致本地人对野菜的需求减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野菜将沦落成无人问津的路边野草。 有鉴于此,Theresa创办了原食堂,希望人们能透过品尝食物最纯粹的味道,领悟“身土不二”原则,并将其融入日常饮食。 “身土不二”这个词语,最初出自南宋僧人智圆的《维摩经略疏垂裕记》,指的是“肉身”与“土地”是无法分开,息息相关的并存状态。“身”意指至今为止行为的结果,而“土”则意指身处的环境。后来的“身土不二”经过延伸,成为了支持当地生产食物的一个口号概念,即自己生长的土地所产出的食物最适合自己的体质。 我们其实可以多去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亲自品尝各类在地野菜的滋味,透过舌尖来感受,属于马来西亚的多元饮食文化的美妙之处。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两千册的奇迹”?关于出版这件事…… 【读家说书】黄美锦 / 停车位不够,就建多一点? 【读家说书】黃美锦 / 每个人心中都有阿焦
3星期前
在野菜桌上,参峇(sambal)不是配角,而是另一个主角,是野菜的好麻吉好搭档。参峇通常不只有一款,而是好几款,红的黄的橘的灰的黑的,缤纷亮眼,凑近闻一闻,酸辣咸腥的气味从鼻子冲上脑门,情不自禁口水直流…… 大部分野菜(ulam)或多或少都带苦涩,臭豆、诺尼果叶、木薯叶、椰菱果、苦瓜、木瓜叶,一个比一个苦,虽说吃苦如同吃补,但你们真的不怕苦吗?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掌店的马来女生。 她扁扁嘴,说年轻一代的马来人的确很多都不吃野菜了,原因有二,一是因为野菜味苦,二是因为人们认为野菜是“穷人菜”,不屑一顾,导致野菜逐渐消失在餐桌上。小姐姐的语气里,有满满的无奈。 感慨归感慨,回到“怕不怕苦”的问题时,她嫣然一笑,答道:“有参峇就不怕!” 那倒是真的,怕辛辣或怕咸腥不敢吃参峇的人,吃不了野菜。像我第一次吃木薯叶,因为怕辣,所以只是蜻蜓点水沾一丁点量参峇巴拉煎,结果根本吞不下去,后来把木薯叶狠狠浸入参峇里,就容易入口多了。 1+1 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 沾了参峇,酸辣甜鲜腥与苦涩味互相碰撞后产生奇妙的变化,野菜的个性幡然一变,变得没有那么苦,同时参峇也变得没有那么辣,大家互相加乘,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在野菜桌上,参峇(sambal)不是配角,而是另一个主角,是野菜的好麻吉好搭档。参峇通常不只有一款,而是好几款,红的黄的橘的灰的黑的,缤纷亮眼,凑近闻一闻,酸辣咸腥的气味从鼻子冲上脑门,情不自禁口水直流! 配野菜的各种参峇中,参峇巴拉煎(Sambal belacan)一定会有,其他就看店家的个人喜好,但一般离不开发酵榴梿辣酱(Sambal tempoyak)、鱼酱(budu)、咸虾酱(cincalok)、酱油辣酱(Sambal kicap)等,遇到香花芒(kuini)当造时,还会增加一款清酸中散发芬芳香气的香花芒辣酱(Sambal kuini),五花八门,让参峇小白我不知从何下手。 [vip_content_start] 有的甘榜菜食肆会设立一个小小的参峇自助区,小桌上,有参峇巴拉煎、鱼酱、发酵榴梿、甜酱油、辣椒、酸柑等,让客人自己动手,调配个人口味参峇。 吉兰丹人最爱鱼酱,这鱼酱有着暖昧的红褐色,质地浑浊,散发浓烈大海气息,开瓶后就这么吃的话不是人人受得了,口味也太单调。吉兰丹人教我在鱼酱中挤入酸柑汁,加入一整条小辣椒,然后用汤匙用力挤压小辣椒,把汁液挤出来。美味的关键是暴力式的挤压,不能太温柔,也不能用刀,因为用刀切只尝到辣,尝不到辣椒本身的香气! 这款加料鱼酱就很适合像我这种不想吃太辣的人,因为辣椒最辣的部分是里面白色的囊膜,只要不碰到囊膜,就不会太辣。当然,嗜辣的人可以也挤爆整条辣椒,把所有辣椒素释放到鱼酱里。 装在迷你塑胶小碗里的发酵榴梿(tempoyak),吃法可以有各种变化,可以拌入参峇巴拉煎里,或加入鱼酱里,或直接用糖、盐和小辣椒调味,做成最纯粹的sambal tempoyak,跟臭豆、椰菱果最麻吉。 就算没有吃野菜,友族顾客也喜欢在白饭上淋点参峇,参峇一直都是马来人餐桌上的鲜味炸弹,而鲜味来自巴拉煎、鱼酱、咸虾酱、发酵榴梿等本土发酵食物。如果只有辣椒、盐、糖、小红葱和酸柑汁,味道只有单调的辣咸甜酸,但如果加了鱼酱或峇拉煎或咸虾酱,味道马上就不一样,层次丰富了,特别惹味,只要一点点就可以扒掉两碗饭! 世世代代以来,马来农民和渔民都是这样吃饭的,一盘白饭,配上简单的菜肴和一两种野菜,加一小撮参峇,吃得津津有味,这朴实的美味是吃麦当劳长大的小孩无法领会的!
1月前
马来人的野菜,是草是菜也是药,马来传统医学向来强调医食同源,餐桌上的野菜,每一种都有养生和医疗功效。读到一些文献,也听过不止一位马来同胞信誓旦旦地说“常吃ulam可以awet muda”…… 接触甘榜菜(masakan kampung)后,开始认真学吃野菜(ulam)。 马来人的野菜,有些是山林中的野生植物,有些是甘榜里粗生粗长的食用植物,是真正的“野”菜,不像日文里的“野菜”其实指的是一般蔬菜。野菜是草是菜也是药,马来传统医学向来强调医食同源,餐桌上的野菜,每一种都有养生和医疗功效。读到一些文献,也听过不止一位马来同胞信誓旦旦地说“常吃ulam可以awet muda”,对野菜的兴趣更浓厚了──可以冻龄,青春常驻,怎不叫人心动?! 我从最常见的帝皇乌兰、水芹、崩大碗、木薯叶等叶子类开始入门。帝皇乌兰(Raja ulam)以前吃过,觉得其香气讨喜,后来又听说这野菜有一股芒果香,仔细品味,真的有呢──芒果皮不要削太深,仍带浅青色的地方就是这个味道! 水芹(Daun selom)也很香,崩大碗(Pegaga)有颇重的青草味,但不难吃,只要够鲜嫩,这些野菜吃起来都爽脆可口。相比之下,木薯叶的口感就粗得多。 木薯叶有微毒,不能生食,必须用水煮过后挤掉水分。在一家连锁店里看过揉成小草球状的木薯叶,外表可爱,但吃起来干涩带苦,纤维太粗了,感觉要有石臼般强大的牙口才吃得了。 我偷瞄隔壁桌的马来大婶,她也拿了木薯叶,只见她每次取三两片叶子,沾满参峇峇拉煎,让参峇把叶子浸润,再跟一小口饭混在一起,吃得有滋有味。我有样学样,果然好入口多了。 [vip_content_start] 叶子类野菜吃的是植物的嫩芽,我想我吃到的不是木薯叶嫩芽。以前的人自己采摘野菜,采的都是最鲜嫩的嫩芽,但今天我们吃的是从市场买回来的野菜,品质难免参差不齐,像木薯叶,称得上嫩芽的只有嫩梢往下的三四片叶子,再下去就老了,老了纤维就粗,吃起来就满口渣。 羊角豆、四棱豆和豆角是一般人熟悉的蔬菜,只要够嫩都很好吃,清甜多汁。香蕉花是一大惊喜,本来紫红色的锥形蕉蕊,汆烫后变成灰褐色,看起来不太像可以食用的东西,剥掉外层太老的叶面,鼓起勇气吃了一口灰白色、有香蕉花紧贴在内叶的嫩心,竟然有点像在吃肉,口中还有淡淡的清香。 苦味系野菜,我来了~ 吃过香蕉花后,再下一城挑战苦味系野菜──臭豆、椰菱果和山苦瓜等。 本土马来人偏爱臭豆和椰菱果,爪哇移民和南印度移民则不太欣赏,作为野菜,臭豆都是连皮上桌,有生的,也有汆烫过的,生的呈翠绿色,汆烫过的泛黄,味道也比较温和。椰菱果(jering)个头比臭豆大和硬,但气味远远不及臭豆强烈,也不会在口腔残留余味,只是生食涩味很重,带呛辣的蜡质口感,吃起来像嚼蜡烛,努力嚼了很久,还是剩半颗吃不完。 后来负责收银的那位马来女生问我喜不喜欢椰菱果,见我摇头,她莞尔,说她也不喜欢,然后大力推荐我吃椰菱果煮仁当。 其实生的椰菱果有微毒,少量食用不成问题,但煮过后真的很好吃,粉糯清香,像煮过的尖不叻果核。煮椰菱果时,水里加斑兰叶、野牡丹叶、香茅和沙梨果,一小时后把水倒掉,用清水再煮半小时,不但毒素尽除,口感和风味也一百八十度转变。 山苦瓜至今还提不起勇气尝试,我以为那么苦的野菜不会有人喜欢,结果大跌眼镜,野菜桌上每次最早光盘的都是山苦瓜! 许多野菜或多或少都带点苦涩味,学吃野菜,就是学习品尝清苦的滋味。虽然我们肤色不一样,但我们的老祖宗都相信苦味食物能净化身体,清热解暑,哦不要忘记还能养颜美容;人生啊,总有苦尽甘来的时候。
2月前
新村人不时喜欢互相调侃道:“谁谁谁好像都不用买菜,只要在屋外的小菜圃、河边野地,山丘上或沟渠旁等地总会找到哪些野菜能当一餐的配菜呢!” 这段话的意思是指,乡亲父老不但对各种植物的认识多;而且是很珍惜地适量采摘,确保这些植物,包括野菜可源源不断地生长,如此才能永续地吃得到。 比如有人不喜欢吃苦瓜,可偏偏就有人偏爱苦瓜嫩叶做出来的“沙拉”,味道甘苦,清凉解暑。 苦瓜嫩叶可以吃? 可以啊!而且还是相当不错的滋味呢。 那怎么煮苦瓜嫩叶? 有的喜欢把苦瓜嫩叶加入指天椒和攀鲈(Ikan Puyu)同煮。或是与腌马鲛鱼及小辣椒同炒。有的是加入咸鱼和参巴“峇拉煎”一块炒或是煮椰浆,这些煮法均是很下饭的一道菜。 还有,想不吃辣的话,苦瓜嫩叶拿来炒豆腐,再加点酱油也行。有的是苦瓜嫩叶跟沙丁鱼捣烂成泥再煮一煮。有的是鲜品与热腾腾的白饭佐在一起吃,也很好吃,就如吃乌兰(Ulam)那样。 麻吉(Macik)邻居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我却已经惊讶于她们对苦瓜嫩叶的“天马行空”,煮法变化好大啊。惟仍多少也学到食材的一点新知识,果然是姜为老的辣。 更多相关文章: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营养级别果然是“皇帝”的皇帝叶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亦花亦菜亦药的夜来香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孝男拐杖 日渐式微的丧葬习俗
4月前
妻子突然很想吃拉子茄,我们在家附近的市集找了一遍,终于在一个摊位发现它们的踪迹。伊班小贩说一公斤18令吉,价钱超出之前的行情,但我们还是忍痛买下。黄澄澄的颜色非常鲜艳、亮丽,圆浑浑的外形饱满,乍看之下,还以为是来自美国的金橙,但它的皮肤远比金橙光滑。 婚前妻子不吃拉子茄。婚后由于工作非常忙碌,我们无暇在家煮食,每天下班都是去老家搭伙食。那时三嫂还健在,她煮各类客家菜肴,妻子是福州籍贯,却也入乡随俗,吃起客家菜。三嫂相当拿手的一道菜肴是拉子茄酸辣鱼汤,严格说这是砂拉越土著的美食,并非源自客家。食材有拉子茄、香茅、红葱、辣椒等,若是没有鲜鱼,可采用罐头辣酱炸沙丁鱼,味道也可口。这道开胃菜是先父的最爱。在老人家极力推荐之下,妻子鼓起勇气尝一尝拉子茄的滋味。拉子茄肉似黄桃,味道略酸,她起初不大习惯,后来竟然爱上了这道菜肴。 记得父亲还能走动时,尽管双腿乏力,他拄着拐杖,叫三哥载他去三哩巴刹喝咖啡,找老朋友聊天。之后他独自乘搭巴士回家。一下车,他一手拄着拐杖,另一手拎着装拉子茄的塑料袋,步履蹒跚,从路口走向家门。他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吃拉子茄,已经无法查询了。父亲17岁从中国乡下漂洋过海,在古晋落地生根。家乡有一个永远等不到他回去的老父,游子的辛酸,肯定比拉子茄还要酸。父亲只能在生活中节衣缩食,逢年过节汇款回乡,聊表心意。 童年的餐桌上,我的筷子永远与拉子茄及苦瓜无缘,只伸向清甜可口的树仔菜。少年时代,情况还是没有改善。婚后妻子也学会煮这道菜肴,听说拉子茄的营养丰富,她一直鼓励我吃,酸味——其实也不难适应。由于我不吃辣,妻子在烹调时,加了榨菜,不加辣椒。妻子改变了我的饮食习惯,除了拉子茄,我也接受苦瓜的滋味。跨入婚姻这道门槛,男人必须学会适应妻子烹调的菜肴。夫妻俩的生活背景不同,性格迥异,酸甜苦辣,不仅出现在餐桌上,而是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由于父亲特别喜爱这道菜肴,我与妻子去逛菜市,见到拉子茄,偶尔也买了带回老家。虽然父亲认为我们选购的拉子茄没有他选的漂亮,然而,加了这一道菜,原本食欲不振的他饭量也增加。拉子茄,这金黄色的家常菜,像一道阳光,在餐桌上发挥它的魅力,让我对它另眼相看。 送出爱的幼苗 这几年来蔬菜的价钱一直飙升,以前毫不起眼的拉子茄竟然也身价百倍。今年我买了一公斤18令吉的拉子茄,忍不住告诉住在老家的三哥。他告诉我父亲生病之前,跟他们一起去菜市,发现他的最爱,一问价钱,竟然一公斤10令吉,若不是高头大马的侄儿在后面搀扶,父亲已经晕倒了。唉,这也难怪,他依然活在拉子茄一公斤2令吉都嫌贵的时代。 这一次,妻子准备烹调拉子茄,挖出一大把种子,撒在后院的花盆。过了几天,幼苗陆续长了出来,挤满了长形的花盆。它们长得迅速,两个星期之后,叶子像绿色的手掌随风挥舞,气势壮观。我选了一株最健壮的幼苗,移植到另外一个花盆。剩下的幼苗,我陆续送给亲友及邻居。我称之为爱的幼苗,希望它们茁壮成长,将来结满阳光一般的金黄。我始终相信:爱如阳光,温暖人心。 年纪越大,我们越注重养生保健,从新闻报道获悉有的野菜含有毒素,不宜多吃,倒是拉子茄的营养成分对身体有益无害,倍受推崇。我们对酸味已经习以为常,不敢嫌弃,只图身体健康。父亲显然比我们更早就适应酸味、苦味,到了老年,更是百毒不侵了。当他病情日益严重,一句也没抱怨,反而告诉我,老天爷待他不薄,让他活到90岁,这一生已经心满意足。 如果父亲能够看到这些幼苗成长,开花结果,他肯定比我们还要兴奋。唉,若是能够再跟父亲一起品尝拉子茄酸辣鱼汤,我要告诉他,拉子茄已经成为我的最爱! “因为每当我吃这一道菜,我会想起您!” 眼前似乎又出现父亲拎着拉子茄的身影,蹒跚而来。
5月前
7月前
1年前
1年前
卖干盘面的,也卖哥罗面,还有猪杂汤,这里直接叫杂汤。也有云吞。哥罗分红白黑。都要了,反正人多。小朋友看傻了,问:干盘和哥罗有什么分别?什么是红白黑?负责接待的当地小伙答曰:都是一样的。 好友带小朋友去砂拉越参加丰收节。这是达雅人大日子。多年前在古晋参加过,旅游局主办:大官们演讲比赛,土著服饰鲜亮得像晚礼服。酒杯嘛,是龙舌兰酒tequila的shot杯。就是一场旅游秀。 好友说这次是正式探防长屋,而且不是大城市,而是中部小镇。这有点意思了,欢喜随大队。 这里不是《小星星》,当然不谈丰收节。去了几天,吃最多的,除了山猪和野菜,就是哥罗面和干盘面。 就不解释这是什么面了。20年前,或许东马人吃亚三叻沙还得去槟城。现在斗湖的虾面还好过槟城的许多名店。最好吃的炒粿条,不是那些搞笑的轮胎奖网红店,而是在南马。 说了这许多,结论就是现代人口自由流动,全国都可以吃到各地风味美食。雪隆区的古晋叻沙,连东马人也惊叹。息怒息怒:肯定是东马人开的啦。 抵步第一个午餐,就是干盘面。大型茶餐室,各种华人和土著美食俱全,也有清真食品。这里的摊档各族混杂,你吃你的,我吃我的。茶水同一来源,一点问题都没有。西马的问题,谁搞出来的? [nonvip_content_start] 卖干盘面的,也卖哥罗面,还有猪杂汤,这里直接叫杂汤。也有云吞。哥罗分红白黑。都要了,反正人多。小朋友看傻了,问:干盘和哥罗有什么分别?什么是红白黑?负责接待的当地小伙答曰:都是一样的。 一时不忿,忘了自己长辈身分,抢答如下: 1.面条。哥罗用的幼细,带卷。有点像马六甲出名的蓝色怪兽零食面。干盘较扁阔,有点像客家面。 2.配料。哥罗用叉烧。干盘用肉碎。前者有时也会加点肉碎。共同点是下猪油、葱花、炸红葱。叉烧不是西马那种油多过肉的梅头甜叉烧,那是大马独创,应该申请美食遗产,肉骨茶没有资格。这里的叉烧是肉染红切片那种。对了,像槟城云吞面。 3.湿度。哥罗多点油汁,有的还带点汤水,筷子翻两下就和乐融融。干盘就是干,只下猪油,要淋两匙汤才翻得动。也因如此,特别香馥。干盘够干,所以用盘盛装就行。哥罗就要用碗了。 4.蘸酱。哥罗配辣椒酱。干盘配辣椒丝。东马大家都爱加点醋,嫌不够味。红的是捞叉烧油,也有演变成像南马般捞辣椒酱。黑的就是黑酱油。白的原味。干盘一般只有原味。 5.源地。南砂古晋,哥罗面店多过万能多多。哥罗原就是粤音“干捞”。往北,渐入福州人地盘,干盘是福州美食无疑。中砂的诗巫,哥罗就没南部那么普遍了。福州人骄傲,不屑哥罗。因为他们还有鼎边糊。 小朋友目瞪口呆。小伙有点不爽了:安格,你说了一大堆,你会不会的?答曰:听来的啦。安格不是专家,大家别当真。要正式答案问知食份子。哦,面来齐了。快吃。 就这口贱,种下祸根。从此全程有人殷勤招待,火烈米酒日夜不断。回来不久就生病了。 这篇是躺着写的。
2年前
出生于马来西亚吉兰丹的曾诗琴,5月初在台湾出版绘本书《野菜盛宴》(Jamuan Khaoyam);5月底计划举办分享会,亲自做野菜拌饭,请读者品尝她的乡愁滋味。 曾诗琴于高中毕业后赴台深造,自此故乡成为遥望的原乡,居住台北的时间超过马来西亚。她曾经出版绘本《红毛丹树》。绘本《边境》获新北市文学奖绘本故事组佳作,同时获得2022年好书大家读图画书及幼儿读物组好书推荐。《春天的海洋》则曾入围信谊幼儿文学奖。 野菜拌饭(khao yam)是一道融合了泰国与马来西亚文化的美食。吉兰丹处于马泰边界,当地美食融合两国的特色,具有独特的饮食文化。曾诗琴以清新的文字引领读者:“想像野菜咀嚼在嘴里,远方的森林和海,在岛屿与岛屿之间轻轻呼唤。每一次千里返乡,爸妈会带我到泰国寺庙吃野菜拌饭。” 气味翻开记忆:“来自山林的野菜,海洋的滋味,各种食材缤纷热闹,召唤游子的味觉乡愁。”“野菜拌饭无所不在。是泰裔节庆时候,村民协力完成、供奉僧人的食物。是华人过年招待亲友的餐点。也是日常早餐、午餐或是下午茶。” 书中提到:“过去在乡下,农夫在稻田周围摘取各种野菜,搾汁煮成绿色的饭,搭配生菜食用,据说对长年浸泡在水里的脚具有疗效。野菜因季节有所不同,雨季的时候,当地人会用热性去湿的野菜烹煮饭。炎热干季,就会选用凉性的野菜入饭。” 作者带着在台湾长大的女儿回马来西亚探亲,并了解如何料理野菜拌饭。过程中感怀野菜拌饭是故乡的自然资产,与自然紧密连结。回忆追溯,最后呈现了这一道菜,原来是为了重现与家人欢聚的时光。 “菜市场里,我带着女儿采买各种当地野菜。来自泰国的菜贩满脸笑容看着我,笑问你从哪里来。我来自这里啊,但是离家多年。与你一样。”如诗的文字,真情流露:“上菜啦,爸爸,我们一起享用,就像以前一样。空气里飘来森林的香气,穿过时间,绽放翠绿的美好时光。”最后的情节转折,令读者恍然大悟,体会到作者的情深。 曾诗琴以各种纸质和回收材质,压克力、水彩与油墨混合运用,拼贴出多层次热带雨林以及当地菜肴的丰富风貌,展现缤纷的色彩,有如视觉盛宴。 ◢khao yam是对故乡的思念 曾诗琴表示,在她的心目中,khao yam是盛大无可比拟的豪华宴席,融合了她与娘家家人的深刻记忆,亦是大自然所赐予的饮食飨宴,是宝贵的饮食资产,更是她对故乡地景的思念。 曾诗琴已是故乡的过客。她说:“每次回乡与家人一起用餐,爸爸看到我大快朵颐的样子,总是眉开眼笑,仿佛是自己在享受美食一样的欢喜,也许是爸爸正在享受与女儿的团圆时光。后来爸爸骤逝,我才了解与父母一起吃饭是生命中最动人珍贵的记忆。尤其野菜拌饭,是我与家人的共同记忆、生命的盛宴,更连结了与故乡的浓厚情感。” “透过野菜拌饭,我们建立与自然的连结。利用野菜与香料植物的汁液将白米炊煮成特殊的香气,鲜嫩的野菜也直接切丝生食,随性而自然。根据野菜饭餐厅老板说,传统野菜饭是由上百种野菜所制成,而今我们无法掌握这数十种甚至上百种野菜的种类,这个神秘的野菜符码因为环境变迁等因素,在未被人记录或认识的情况下,逐渐消失,一如逐渐凋零的家人,留不住过去的时光。” 出版这本书的斑马线文库社长许赫表示,他在国家艺术基金会补助名单上看到这本书的出版计划,觉得充满想像力,于是主动联络作者,想出她的绘本书。双方见面畅谈,彼此契合,就决定合作了。 总编辑施荣华指出,《野菜盛宴》里头蕴含的关键字是乡愁,是一种彼此永不止息的思念,是永远放不下的牵挂,是心甘情愿的。对诗琴来说,心里头的国度只有自己知道要如何到达。 施荣华深深被这本书感动:“在疫情时代,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透过食物,刻划出与家人的深刻情感,在时光中穿梭,一丝丝地把心抽紧……原来,想念是糖,甜而忧伤。野菜拌饭是慰藉味蕾的盛宴,是心灵的飨宴,亲情的飨宴,也是自然的飨宴,拥抱了思乡的游子,只要有爱,即便是一道朴实的菜肴,也是盛宴。”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