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阿蓟

1星期前
在野菜桌上,参峇(sambal)不是配角,而是另一个主角,是野菜的好麻吉好搭档。参峇通常不只有一款,而是好几款,红的黄的橘的灰的黑的,缤纷亮眼,凑近闻一闻,酸辣咸腥的气味从鼻子冲上脑门,情不自禁口水直流…… 大部分野菜(ulam)或多或少都带苦涩,臭豆、诺尼果叶、木薯叶、椰菱果、苦瓜、木瓜叶,一个比一个苦,虽说吃苦如同吃补,但你们真的不怕苦吗?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掌店的马来女生。 她扁扁嘴,说年轻一代的马来人的确很多都不吃野菜了,原因有二,一是因为野菜味苦,二是因为人们认为野菜是“穷人菜”,不屑一顾,导致野菜逐渐消失在餐桌上。小姐姐的语气里,有满满的无奈。 感慨归感慨,回到“怕不怕苦”的问题时,她嫣然一笑,答道:“有参峇就不怕!” 那倒是真的,怕辛辣或怕咸腥不敢吃参峇的人,吃不了野菜。像我第一次吃木薯叶,因为怕辣,所以只是蜻蜓点水沾一丁点量参峇巴拉煎,结果根本吞不下去,后来把木薯叶狠狠浸入参峇里,就容易入口多了。 1+1 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 沾了参峇,酸辣甜鲜腥与苦涩味互相碰撞后产生奇妙的变化,野菜的个性幡然一变,变得没有那么苦,同时参峇也变得没有那么辣,大家互相加乘,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在野菜桌上,参峇(sambal)不是配角,而是另一个主角,是野菜的好麻吉好搭档。参峇通常不只有一款,而是好几款,红的黄的橘的灰的黑的,缤纷亮眼,凑近闻一闻,酸辣咸腥的气味从鼻子冲上脑门,情不自禁口水直流! 配野菜的各种参峇中,参峇巴拉煎(Sambal belacan)一定会有,其他就看店家的个人喜好,但一般离不开发酵榴梿辣酱(Sambal tempoyak)、鱼酱(budu)、咸虾酱(cincalok)、酱油辣酱(Sambal kicap)等,遇到香花芒(kuini)当造时,还会增加一款清酸中散发芬芳香气的香花芒辣酱(Sambal kuini),五花八门,让参峇小白我不知从何下手。 [vip_content_start] 有的甘榜菜食肆会设立一个小小的参峇自助区,小桌上,有参峇巴拉煎、鱼酱、发酵榴梿、甜酱油、辣椒、酸柑等,让客人自己动手,调配个人口味参峇。 吉兰丹人最爱鱼酱,这鱼酱有着暖昧的红褐色,质地浑浊,散发浓烈大海气息,开瓶后就这么吃的话不是人人受得了,口味也太单调。吉兰丹人教我在鱼酱中挤入酸柑汁,加入一整条小辣椒,然后用汤匙用力挤压小辣椒,把汁液挤出来。美味的关键是暴力式的挤压,不能太温柔,也不能用刀,因为用刀切只尝到辣,尝不到辣椒本身的香气! 这款加料鱼酱就很适合像我这种不想吃太辣的人,因为辣椒最辣的部分是里面白色的囊膜,只要不碰到囊膜,就不会太辣。当然,嗜辣的人可以也挤爆整条辣椒,把所有辣椒素释放到鱼酱里。 装在迷你塑胶小碗里的发酵榴梿(tempoyak),吃法可以有各种变化,可以拌入参峇巴拉煎里,或加入鱼酱里,或直接用糖、盐和小辣椒调味,做成最纯粹的sambal tempoyak,跟臭豆、椰菱果最麻吉。 就算没有吃野菜,友族顾客也喜欢在白饭上淋点参峇,参峇一直都是马来人餐桌上的鲜味炸弹,而鲜味来自巴拉煎、鱼酱、咸虾酱、发酵榴梿等本土发酵食物。如果只有辣椒、盐、糖、小红葱和酸柑汁,味道只有单调的辣咸甜酸,但如果加了鱼酱或峇拉煎或咸虾酱,味道马上就不一样,层次丰富了,特别惹味,只要一点点就可以扒掉两碗饭! 世世代代以来,马来农民和渔民都是这样吃饭的,一盘白饭,配上简单的菜肴和一两种野菜,加一小撮参峇,吃得津津有味,这朴实的美味是吃麦当劳长大的小孩无法领会的!
1月前
马来人的野菜,是草是菜也是药,马来传统医学向来强调医食同源,餐桌上的野菜,每一种都有养生和医疗功效。读到一些文献,也听过不止一位马来同胞信誓旦旦地说“常吃ulam可以awet muda”…… 接触甘榜菜(masakan kampung)后,开始认真学吃野菜(ulam)。 马来人的野菜,有些是山林中的野生植物,有些是甘榜里粗生粗长的食用植物,是真正的“野”菜,不像日文里的“野菜”其实指的是一般蔬菜。野菜是草是菜也是药,马来传统医学向来强调医食同源,餐桌上的野菜,每一种都有养生和医疗功效。读到一些文献,也听过不止一位马来同胞信誓旦旦地说“常吃ulam可以awet muda”,对野菜的兴趣更浓厚了──可以冻龄,青春常驻,怎不叫人心动?! 我从最常见的帝皇乌兰、水芹、崩大碗、木薯叶等叶子类开始入门。帝皇乌兰(Raja ulam)以前吃过,觉得其香气讨喜,后来又听说这野菜有一股芒果香,仔细品味,真的有呢──芒果皮不要削太深,仍带浅青色的地方就是这个味道! 水芹(Daun selom)也很香,崩大碗(Pegaga)有颇重的青草味,但不难吃,只要够鲜嫩,这些野菜吃起来都爽脆可口。相比之下,木薯叶的口感就粗得多。 木薯叶有微毒,不能生食,必须用水煮过后挤掉水分。在一家连锁店里看过揉成小草球状的木薯叶,外表可爱,但吃起来干涩带苦,纤维太粗了,感觉要有石臼般强大的牙口才吃得了。 我偷瞄隔壁桌的马来大婶,她也拿了木薯叶,只见她每次取三两片叶子,沾满参峇峇拉煎,让参峇把叶子浸润,再跟一小口饭混在一起,吃得有滋有味。我有样学样,果然好入口多了。 [vip_content_start] 叶子类野菜吃的是植物的嫩芽,我想我吃到的不是木薯叶嫩芽。以前的人自己采摘野菜,采的都是最鲜嫩的嫩芽,但今天我们吃的是从市场买回来的野菜,品质难免参差不齐,像木薯叶,称得上嫩芽的只有嫩梢往下的三四片叶子,再下去就老了,老了纤维就粗,吃起来就满口渣。 羊角豆、四棱豆和豆角是一般人熟悉的蔬菜,只要够嫩都很好吃,清甜多汁。香蕉花是一大惊喜,本来紫红色的锥形蕉蕊,汆烫后变成灰褐色,看起来不太像可以食用的东西,剥掉外层太老的叶面,鼓起勇气吃了一口灰白色、有香蕉花紧贴在内叶的嫩心,竟然有点像在吃肉,口中还有淡淡的清香。 苦味系野菜,我来了~ 吃过香蕉花后,再下一城挑战苦味系野菜──臭豆、椰菱果和山苦瓜等。 本土马来人偏爱臭豆和椰菱果,爪哇移民和南印度移民则不太欣赏,作为野菜,臭豆都是连皮上桌,有生的,也有汆烫过的,生的呈翠绿色,汆烫过的泛黄,味道也比较温和。椰菱果(jering)个头比臭豆大和硬,但气味远远不及臭豆强烈,也不会在口腔残留余味,只是生食涩味很重,带呛辣的蜡质口感,吃起来像嚼蜡烛,努力嚼了很久,还是剩半颗吃不完。 后来负责收银的那位马来女生问我喜不喜欢椰菱果,见我摇头,她莞尔,说她也不喜欢,然后大力推荐我吃椰菱果煮仁当。 其实生的椰菱果有微毒,少量食用不成问题,但煮过后真的很好吃,粉糯清香,像煮过的尖不叻果核。煮椰菱果时,水里加斑兰叶、野牡丹叶、香茅和沙梨果,一小时后把水倒掉,用清水再煮半小时,不但毒素尽除,口感和风味也一百八十度转变。 山苦瓜至今还提不起勇气尝试,我以为那么苦的野菜不会有人喜欢,结果大跌眼镜,野菜桌上每次最早光盘的都是山苦瓜! 许多野菜或多或少都带点苦涩味,学吃野菜,就是学习品尝清苦的滋味。虽然我们肤色不一样,但我们的老祖宗都相信苦味食物能净化身体,清热解暑,哦不要忘记还能养颜美容;人生啊,总有苦尽甘来的时候。
2月前
每个人都有想家的时候,想家时都会想念家乡菜,于是我问我的友族邻居,想家时,你想吃什么?她的答案是masakan kampung。Masakan kampung,中文直译是“甘榜菜肴”,说白了就是家常菜…… 突然想家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一道家乡菜吃,熟悉的味道让人感觉温暖,仿佛又重拾日常生活的安定感,心里也踏实了。 每个人都一样,都有想家的时候,想家时都会想念家乡菜,于是我问我的友族邻居,想家时,你想吃什么?她的答案是masakan kampung。Masakan kampung,中文直译是“甘榜菜肴”,说白了就是家常菜──操作简便,好吃又实惠,用甘榜里每家每户种在屋子周围的食材烹调的寻常饭菜。 最好的甘榜菜例子是甘榜炒饭(Nasi goreng kampung),白饭、江鱼仔、蕹菜、红葱头、辣椒、峇拉煎,把这些平价材料炒至喷香,如此简单,却让人胃口大开! 对友族而言,masakan kampung代表家的形象,是“异乡人回家的最近距离”,这一两年来尝试过各形各色的马来食肆,我还是觉得masakan kampung最对味。好吃不过家常菜,甘榜菜就是可以天天吃不会腻,不像扁担饭,久久吃一次惊为天人,但天天吃却会让人吃不消。 只是,卖甘榜菜的食店大多都不会刻意标榜自己卖的是甘榜菜,我们这些门外汉要如何辨识?去多几次后,慢慢摸到了一些门道──同样是gulai,有鸡有牛有羊,配菜一般人会用马铃薯、洋葱和其他市面上常见的蔬菜,但如果用到青木瓜、香蕉桐心、香蕉花、芋梗、生波罗蜜等,不用问,百分百就是甘榜菜了。 譬如一煮就是一大锅的Gulai kawah,过去是马来人婚宴上的一道佳肴,除了牛肉,也加入香蕉桐心(umbut pisang),即香蕉树白色的嫩心。今天许多地方都可以吃到Gulai kawah,但香蕉桐心却不见了,只有在少数最道地的甘榜菜食肆里才吃得到。 在城市里,乡土食材取得不易,处理上也比一般蔬菜更花时间,譬如要泡醋水或盐水以防氧化或去掉涩味,要汆烫杀青等,所以,能够吃上一口乡土食材,真要感谢掌厨人的用心。 少了ulam,就不是完整一餐 除了乡土食材,还有一个更简单的辨识方法就是看食店有没有卖ulam(野菜),有的话,种类多不多。 [vip_content_start] 寻找甘榜菜,Ulam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传统马来人的餐桌上少不了ulam ulaman(各式各样的野菜),越是地道的甘榜菜食肆,ulam ulaman越是琳琅满目,叶子类、豆类、瓜果类等,搭配的酱料也有好几款,五颜六色,叫人看得心花怒放! Ulam是草是菜也是药,它是传统马来饮食中重要的膳食纤维和维他命来源,在甘榜菜里,野菜担任的是陪衬的角色,虽非挑大梁,却不可或缺。扁担饭档也有ulam,但选择有限,只有羊角豆、包菜、青瓜等,严格来说也不算是ulam,菜式上肉多菜少,比例严重失衡。 读《From Malay Garden to Table, Familiar Fragrances, Favoured Flavours》一书,作者Nurilkarim Razha用感慨的笔触叙述,在过去,在嘛嘛档和连锁扁担饭餐馆大行其道之前,马来人的日常饮食其实是充满绿色的,但现在许多年轻马来人已经不懂得野菜的滋味了。 我很喜欢的一家甘榜菜食肆名字叫Pukat Ulam Raja,2010年开业,由一个来自吉打的家庭经营,一桌子鲜活亮丽、充满生命力的ulam ulaman,以及用香蕉桐心、青木瓜等烹煮的北马家乡菜,是这家小店最大的卖点。 询及为何取名Pukat Ulam Raja时,答说因为野菜是最具象征意义的甘榜菜,“少了ulam,就不是完整的一餐”! 许多食肆都不卖ulam,也不采用乡土食材了,因为“感觉很落伍、上不了台面”,所以落得被嫌弃的下场。再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甘榜也改头换面,乡土食材不再垂手可得,尤其是在大城市,要买香蕉花、香蕉桐心等还真的是千难万难。 不管哪个民族,大家都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代的脚步越快,传统美食流失的速度也越快,希望甘榜老味道不要流失得太快,让我有时间多认识乡土食材,学吃野菜。
2月前
Masak lemak的特色就是汤汤水水,半汤半菜,椰浆清香怡人,清爽不腻口,奶白色汤水稀稀的,是汤不是酱,但味道又比汤来得浓厚,淋一勺在饭上,三扒两拨一盘饭吃清光…… 吃马来人的杂饭,总会看到几道金灿灿黄澄澄的汤菜──Masak lemak,也写作Masak lomak或Gulai lemak,那是在椰浆里烹调的汤菜,黄色来自生鲜姜黄,可荤可素,有辣的,也有不辣的。 Masak lemak的特色就是汤汤水水,半汤半菜,椰浆清香怡人,清爽不腻口,奶白色汤水稀稀的,是汤不是酱,但味道又比汤来得浓厚,淋一勺在饭上,三扒两拨一盘饭吃清光! 火辣或酸香,任君选择 Masak lemak的大本营在森美兰,森州米南加保人的Masak lemak要多加两个字“cili api”,全名Masak lemak cili api。Cili api就是cili padi,指天椒也,开宗明义说明这道汤菜会让你辣得喷火! 餐馆内,十多道Masak lemak cili api菜肴装在朴实的土锅里,一字排开,非常壮观,只是每一锅看起来都一样,都金黄耀眼,都是汤汤水水,看不出所以然。店员好整以暇地一一介绍,才知道烟熏肉品占了一半,有熏鸭、熏鸡、熏鲶鱼、熏牛肉等,其他非烟熏类则有螃蟹、金凤鱼、竹笋、木薯叶、鸭蛋等。 不管主材料是什么,基本材料大致上相同,有椰浆、生鲜姜黄、指天椒、洋葱、蒜头、姜、香茅和亚参片,材料和做法都颇简单,是拯救料理苦手的一道锦囊。 金黄色的汤菜,辣椒素不着痕迹地溶在椰浆里,看起来毫无侵略性,却比那些红滟滟的咖哩更火辣。但它又是清爽的,不像一般椰浆咖哩那样腻口,尤其是煮烟熏肉品,椰香和悠长的烟薰气息交融在一起,非常迷人。 [vip_content_start] 除了米南加保人,爪哇裔和东海岸马来人的菜式里也很常见Masak lemak。森美兰州以Masak lemak cili api闻名,彭亨和东海岸的Gulai lemak tempoyak也不遑多让,一个火辣,一个酸香,各有特色。 赏心悦目的白色系Masak lemak 并非所有Masak lemak都是黄色的,也有不用姜黄的白色系Masak lemak,椰浆煮甘榜鱼(Ikan kembung masak lemak putih)就是吉兰丹马来人特别钟情的一道怀旧菜,椰浆里还加了胡芦巴,带出复杂的甜味与幽微苦味。 白色系Masak lemak常用来煮蔬菜,木薯叶、树仔叶、包菜、苋菜、菜心、豆角、奶油白菜、西兰花、茄子、南瓜、苦瓜、芽菜……几乎什么菜都合适。清清白白的汤头,喝起来却异常鲜美,原来是椰浆里加了江鱼仔和洋葱熬煮的缘故。 蔬食Masak lemak是一道温柔的料理,不放一滴油,利用椰浆本身的油脂烹煮,全程保持文火,不时搅拌,最重要的是不让椰浆沸腾起油(pecah minyak),一起油就破功了。适度加盐,也可以避免椰浆起油。 东海岸友族的白色系Masak lemak还有一个秘诀,就是加熟鱼,把熟鱼和红皮洋葱、黑胡椒一起捣碎,加入椰浆里,不用加盐,就够咸鲜惹味了。 马来料理向来不注重视觉之美,白色系椰浆煮蔬食是少有的赏心悦目的一道料理,蔬菜翠绿,椰浆洁白,偶尔还会加几片南瓜,简简单单,不用刻意摆盘,就已经很好看。
3月前
以前一直以为Pekasam是一种咸鱼,后来才知道它是发酵食品,以盐和米,加上食材自带的微生物发酵而成。虽然也是咸口,但咸香中带股酸味,而“pekasam”字里藏着“asam”(酸),也寓意它是酸的…… 在中马,想吃Pekasam还真的不太容易。上星期在一家小店有看到,心想下次来吃,结果这星期摸上门就吃不到了,“卖完啦,等老板买到鱼再做,多一个礼拜再来吧!”马来女店员笑吟吟地道。 哦,原来是自己制作,不是买现成的。 要两个礼拜那么久?没错,首先,要买到最新鲜的河鱼,去鳞,开肚去内脏,彻底洗净,连一丝血水也不能有。之后晾干,在鱼身内外抹一层薄薄的粗盐,投入几片亚参,腌二至三天,让鱼肉充分脱水,排除水分和腥味,肉质变得紧实。 接着进入腌鱼的第二个阶段,先用空锅把白米炒至微焦,捣碎后,均匀抹在鱼身内外,然后就把一切交给时间大神,至少得再等一个星期,时间够了,Pekasam就做好了! ──这完全就是慢工出细活的概念嘛,套用现代的说法,Pekasam就是一道慢活美学的料理。 咸香带酸的发酵食品 以前一直以为Pekasam是一种咸鱼,后来才知道它是发酵食品,以盐和米,加上食材自带的微生物发酵而成。虽然也是咸口,但咸香中带股酸味,而“pekasam”字里藏着“asam”(酸),也寓意它是酸的。 Pekasam不是腌鱼的名字,而是一种食物加工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保存食物的古法。除了腌鱼,也很常看到腌乌贼卵,各种肉类如牛肉和鸡肉,都可以做成Pekasam。在泰国,也有同样的食物加工法叫Pla-ra,Pekasam和Pla-ra都是稻农在没有冰箱的年代里的食物保存术,是先民生存智慧的结晶。 [vip_content_start] 雪隆一带不容易吃到Pekasam,它是北霹雳以北和东海岸主要是吉兰丹马来人的传统食物。一路往北,当稻田越来越多,腌鱼也越来越常见,传统上是用稻田捕捞的小鱼或河鱼制作,鱼身薄且多刺,腌制后刺会软化,吃时把鱼煎得酥脆,就可以吃鱼不吐刺了。 好吃的腌鱼是咸酸适中,不会太咸,也不会太酸,一人一鱼,连扒几碗白饭。吃法方面,除了配饭,也很常配糯米饭,一条腌小鱼、一撮椰丝再加一截蒸木薯,就是稻田边饱腹又满足的一餐。 我后来网购了Pekasam,到手后,马上打开层层包扎的旧报纸和胶袋,凑近闻了闻──说不上臭,但也谈不上香,大概就是谷物的焦香和发酵的清酸味混在一起的独特气味。 鱼身结实有弹性,不像咸鱼那般松软易碎,表面沾了淡黄色的炒米碎,料理时不用清洗,直接油煎。 鱼煎好后,学友族的做法,用煎鱼剩下的油来炒洋葱丝和辣椒干,又顺手加一条捣烂的香茅,炒至爆香后,跟鱼翻炒两下,就可以起锅了。 这时候炒米的焦香味更突出了,挤半颗酸柑汁,整道菜香喷喷的,只是鱼肉颇咸,不太可能一人一鱼。 其中一条腌鱼是非洲鱼,泥味颇重,我却吃得很香,因为小时候就是吃非洲鱼长大的,来到吉隆坡,人人嫌弃非洲鱼臭泥味,我还是觉得它香得很,久不久就会想念。找到Pekasam,找到我的菜,腌非洲鱼就是我的菜!
3月前
想当年,已故柔佛苏丹阿布峇卡就是因为在意大利吃到波隆那意大利面后,心心念念,才叫御厨用意大利面煮叻沙,创造出本土马来饮食上其中一道最早的fusion美食…… 吃这碗柔佛叻沙时,有一种在吃波隆那意大利面(Spaghetti Bolognese)的错觉,当然指的是视觉上的错觉,而不是味觉上。 首先是长得跟黄油面很像、细圆身形的spaghetti,这款诞生于南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区的意大利面条,意大利人喜欢煮至八分熟、面芯稍硬带嚼劲的意式弹牙口感Al dente,但在柔佛叻沙里则是煮透煮软。 其次是叻沙浓汤里满满的搅碎的鱼肉,看起来也很像波隆那意大利面里的肉酱(ragu)。那不是单纯的鱼肉,而是掺合了鲜虾、虾米、烤椰丝、椰浆、香料等多种材料,长时间熬煮而成的鱼肉酱,风味丰郁浓醇,完全没有腥味,口感滑顺,不像其他地方的叻沙通常会带腥,鱼肉干柴。 如果把浓汤再收干些,煮成浓酱,拌在意大利面上,应该会更像波隆那,也更像正宗柔佛叻沙,吃的人就可以像道地柔佛人一样,不用叉匙,用手抓食即可! 想当年,已故柔佛苏丹阿布峇卡就是因为在意大利吃到波隆那意大利面后,心心念念,才叫御厨用意大利面煮叻沙,创造出本土马来饮食上其中一道最早的fusion美食。 从蚕豆肉酱(Kacang pool)到柔佛叻沙(Laksa Johor),柔州马来料理给人的印象就是比较西化,不拘泥于传统,在给这两道美食搜寻资料时,都出现了同一个名字──苏丹阿布峇卡,这位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苏丹,除了大力推动柔州现代化运动,也在餐桌上带来新气象,是名副其实的“Bapa Johor Moden”(现代柔佛之父)! 苏丹吃意大利面叻沙,一般老百姓呢? 但我好奇的是,意大利面是舶来品,意大利面版柔佛叻沙在当年是宫廷料理,一般人吃不到,那在意大利面普及之前,一般民众吃的柔佛叻沙是什么样子的呢? [vip_content_start] 最近终于在马来饮食作者Datin Kalsom Taib的专栏文章里找到答案,毫无意外,就是手工濑粉,后来即使大家都用意大利面了,还是有一些执善固执的柔佛人坚持用濑粉,作者已故的祖母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老祖母多年来都是自己浸米、磨米,用一个名叫gebok的黄铜器皿,把粉团压挤成条状的濑粉。这个古老的器皿如今还可以在彭亨看到,该州的叻沙就叫Laksa gebok,不一样的是,彭亨人用面粉制作面条,而不是用白米制濑粉,唯卷粉的手法大同小异,都成分成小撮,卷成“S”字形,一份就叫satu cap! 柔佛叻沙的精髓在于叻沙浓酱,老一代人不怕麻烦,喜欢用鲜甜但多刺的西刀鱼,现代人则多用甘望鱼、沙丁鱼和駮鱼,再加鲜虾、虾米和马友咸鱼,与各种辛香料和椰浆熬煮,工序繁复耗时。 当手工濑粉被便利的意大利面取代后,可喜的是柔佛子民并没有在叻沙浓酱上偷懒,依然不惜工本,费尽心力煮好这锅香料鱼汤,柔佛叻沙能够名列“州美食遗产”,实至名归也。.
4月前
号称亚罗士打最具代表的饭食──皇家油饭(Nasi Lemak Royale),就是吃黄色油饭的扁担饭,7款深浅不一的咖哩酱汁一字排开,非常壮观,浇咖哩的手法也跟吃印裔穆斯林扁担饭一样豪迈…… 吉打人对黄色情有独钟,北部米粉汤(Bihun sup utara)的米粉是黄色的,北马式油饭(Nasi minyak)的饭也是黄色的,黄色,是因为加了黄姜,黄姜是一种非常强势的辛香料,只要一点点,就能染出明亮的黄色。 为何北方的友族偏爱黄色?有人说因为黄姜有药用价值,有人说黄色是王族的象征,美丽又尊贵,后来又听到第三种说法,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说法──因为丰收的稻田是黄色的! 对吔,怎么可以忘记吉打是马来西亚的米仓?!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稻海是丰收的象征,黄色,理所当然是吉打子民最爱的颜色了! 这个答案是一位卖油饭的吉打人告诉我的。油饭,Nasi minyak,也有人叫Nasi lemak,但此Nasi lemak非彼Nasi lemak,它不是用椰浆煮的,而且它是黄色的。 我们习惯把Nasi lemak称为椰浆饭,但事实上,lemak的意思不是“椰浆”,而是“油脂”,用椰浆煮的饭当然可以叫椰浆饭,但不用椰浆,而是用酥油或人造牛油煮的饭,就不能叫椰浆饭了。 源自南印度印裔穆斯林的酥油香饭 北马马来人受南印度饮食文化影响颇多,油饭是其中之一,它源自南印度印裔穆斯林的酥油香饭,也就是我们口中的“扁担饭”(Nasi kandar),传统上要用印度酥油和黄姜、桂皮、八角、香茅、姜葱、咖哩叶、芫荽、薄荷、香兰叶等香料,再加淡奶烹煮,但现在很多都不用酥油了,改用人造牛油,香料也简化了,只用俗称Empat sekawan的肉桂、八角、小豆蔻和丁香,加上生黄姜,先爆炒后煮,煮出象征丰收的金黄色米饭。 [vip_content_start] 没有江鱼仔参峇、水煮蛋、花生米和青瓜片,油饭的呈现方式一点也不像椰浆饭,而是更像扁担饭,很多时候,浇咖哩汁的手法也和扁担饭同出一辙。 号称亚罗士打最具代表的饭食──皇家油饭(Nasi Lemak Royale),就是吃黄色油饭的扁担饭,7款深浅不一的咖哩酱汁一字排开,非常壮观,浇咖哩的手法也跟吃印裔穆斯林扁担饭一样豪迈,kuah campur是每种咖哩都淋一点,kuah banjir则是再多淋一点,直到咖哩像洪水暴发淹没了一切! 这盘饭,除了饭是黄色,模样跟印裔穆斯林扁担饭几乎一模一样,都是碟边脏兮兮,咖哩泛滥成灾,看起来很辣,其实并不辣,咖哩口味偏甜,质感浓稠。油饭黄得耀眼,充满香料的独特香气,软濡油饭被浓郁的咖哩浸润后,让人有种“吃软饭”的感觉。 后来又去了另一家北马式马来扁担饭小店,咖哩没有7款那么多,只有3款,分别是鸡、牛和羊各一款,浇咖哩汁时也比较轻手,套用店家的说法是“偏传统马来口味多一些”。 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偏传统马来口味多一些”,黄灿灿香喷喷的油饭,配一两道主菜、一片煎蛋饼,淋点咖哩,碟面干净,吃起来更舒心──不用一直想要擦盘子!
4月前
马六甲烧鱼店一定有椰浆饭,那是我们习惯在早餐时吃、小包装的那种椰浆饭,每张桌子上都摆了几包。椰浆饭非常简单,只有一小撮参峇,炸江鱼仔、青瓜和鸡蛋都欠奉,却出乎意料的好吃…… 去马六甲玩,每次都只在古城区活动,去了10次,就吃了10次鸡饭粒、沙爹朱律、后巷血蚶、椰糖煎蕊……再好吃也会生腻。写专栏后,开始好奇友族在马六甲吃什么,往这个方向想时就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路,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吃到不一样的马六甲! 最近一次是往汉都亚的出生地甘榜都容(Kampung Duyung)走,沿着都容河,走向河口。Duyung,人鱼也,传说汉都亚的双亲在这里看到人鱼,所以取了这个名字。都容河口(Muara Sungai Duyung)是吃烧鱼的热点,马六甲是烧鱼之乡,烧鱼是友族到马六甲必吃的美食,就像我们到马六甲必吃鸡饭粒一样! 河口有两家餐馆,都主打烧鱼、Asam pedas和马来风味海鲜,随便挑了最靠近河口的那家坐下,吃完后,才知道误打误撞吃了一家人气店。 在这里吃饭要排两次队,一次是排队等位,一次是排队点菜,点菜要排队,因为你必须自己挑选想吃的海鲜。 店里有个水产陈列区,各种海鲜摆在冰上,要吃什么自己选,要吃哪一条鱼自己挑,选定后上秤计价,感觉像在巴刹买菜。选好菜后,还要从十多种煮法中挑一个,告诉店员,整个点菜程序,对饭来张口、吃鱼却不认识鱼的人来说还真是一大挑战! 吃出惊喜的椰浆饭和炒鲜蚶 还好,每道菜都不错,但最大的惊喜不是烧鱼,也不是Asam pedas或炸苏东,而是椰浆饭和炒鲜蚶。 先说椰浆饭。马六甲烧鱼店一定有椰浆饭,那是我们习惯在早餐时吃、小包装的那种椰浆饭,每张桌子上都摆了几包。我以为那是等上菜的空档时解馋吃爽的,原来不是,马六甲人吃烧鱼就是要配椰浆饭! 这椰浆饭非常简单,只有一小撮参峇,炸江鱼仔、青瓜和鸡蛋都欠奉,却出乎意料的好吃,饭极香,参峇辛辣惹味,结果烧鱼还没上桌就被我们吃掉了几包! 马六甲烧鱼分为葡式和马来式两种,两者最大的分别在于,马来式烧鱼在蕉叶上烧烤,鱼较干身、少酱汁,葡式烧鱼则包着锡纸焗烤,酱汁和味道都更丰富。所以,吃马来式烧鱼可以配椰浆饭,吃葡式烧鱼就不太适合配椰浆饭了。 [vip_content_start] 这里的参峇炒鲜蚶,也让我对马来海鲜料理有所改观。 一向来,马来菜肴在华人眼里常有煮过头、吃起来太老之嫌,你知道的,华人吃肉要吃嫩、吃滑,不管蒸鱼还是白斩鸡,最高境界都是宁生勿过熟,肉要刚从透明转白,大骨处隐约有粉红丝,但这样的肉绝对不会出现在友族的餐盘上。 ──没有谁对谁错,纯粹是大家口味追求不一样,但除了口味,也有宗教的成分存在。 伊斯兰教法规定,穆斯林不仅不吃猪肉,也忌吃马、驴、骡、狗等不反刍动物的肉,忌吃蛇、虎、狼、豹、鹰等有毒和凶猛的兽类,以及肉食类的动物与飞禽,并且忌吃所有动物的血。“忌吃所有动物的血”,所以肉就必须全熟,不能有粉红丝! 事实上,教规与古代的饮食卫生息息相关,以前没有冰箱,所以肉类必须彻底煮熟煮透,确保安全食用,也有利长时间储存。 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包容,以前吃Ayam penyet或Dendeng我也会嫌肉质干柴,后来慢慢吃出滋味,越嚼越香。但蚶就不行,吃蚶绝对是宁生勿过熟,就是要吃一种血淋淋的诱惑,曾经在甘榜峇鲁某名店吃过烧蚶,蚶肉缩成一团,干巴巴,可怜兮兮,不吃也罢。 但这盘炒鲜蚶却让人大跌眼镜,虽然没有血淋淋,但厨师把火候完美控制在那几秒内,每一颗都在刚断生的状态,肥美多汁;说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吃的炒鲜蚶了。 后来又去了第二次,炒鲜蚶和椰浆饭都没有令人失望,由此可见,马来料理不一定都是煮过头的,还有许多意外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
5月前
小店很朴实,连厕所也没有,但逢周末却人满为患,大家都冲着吉打道地早餐而来。吉打人早餐吃什么?店家特别制作了一本图文并茂的菜单,供初次上门的客人翻阅参考…… 以为要跋涉百里,南下北上,东奔西跑,才能吃到道地的地方料理,没想到走出家门不远就有了。这里是巴生河沿岸,岸上小甘榜一个连着一个,虽然没有高脚屋,也没有蕉风椰影,但却有零零散散的地方特色美食藏匿在角落里,只要走进去就能找到。 这家吉打道地早餐小店Niqreesnack Station是我最新的发现,也是走进甘榜后,才知道有好些像这样的早餐店,早上7点开门,中午12点打烊,迟起床的人注定吃不到。 吃早餐,当然要趁早,8点左右到最好,因为人不多,太阳不晒,晨光洒落,青青河边草苍翠欲滴,坐下来点一份跟邻座一样的餐点,体会甘榜人的日常,是开启一天的小确幸。 小店很朴实,连厕所也没有,但逢周末却人满为患,大家都冲着吉打道地早餐而来。吉打人早餐吃什么?店家特别制作了一本图文并茂的菜单,供初次上门的客人翻阅参考。 吉打人早餐都吃啥? Pulut nyok ikan masin,糯米饭佐咸鱼椰丝也,照片旁有一行注脚,解释说是吉打人下田前吃的早点;Lempeng pisang,夹在香蕉叶上烘煎的香蕉面粉糕,喔,不得了,那是P南利自导自演的黑白电影《Musang Berjanggut》里出过场的早晨吃食!蒸木薯,可以沾黄糖和椰丝,也可以沾江鱼仔参峇,是以前人们常吃的点心;Roti puri和Appam lenggang,则是印度饮食彻底融入北马马来社群的象征等等。 [vip_content_start] 在北方,煎椰丝面粉糕叫Peknga nyok而不叫Lempeng kelapa,peknga是“tempek di balanga”(贴在锅上)的意思,吃的时候要配甘望鱼咖哩(Gulai ikan temenung),这也是这家小店告诉我的。 去到哪里都要找Nasi lemak的人,对不起,这里没有椰浆饭,但有Nasi Medina,煮饭不用椰浆而用酥油,米饭呈黄色,这包带有印度色彩的黄色酥油饭是北马饮食的一大特色。 顺带一提,Medina是店家女儿的名字,店名Niqree则是儿子的名字,店家夫妇是吉打高岭人,于冠病疫情行管令期间创业,从敞开后车厢卖黄酥油饭,到搭篷摆摊,再慢慢发展成今天的店面,饱含泪与汗的创业史,十分热血励志。 不在菜单上,每天限量制作贩卖的鱼松糯米饭(Pulut sambal ikan)也不容错过,那是离开瓜拉吉打就难得一见的道地小吃,呈长锥形,以大片鲜绿色蕉叶包裹,用竹签封口。打开后上端是糯米饭,下端是辣中带甜的金黄色鱼松,鱼松极细致,跟一般的马来肉松(serunding)很不一样。 女店长对自家家乡味满腔热忱,常在社媒上分享北马美食,偶尔也教一两句北方方言,譬如jom menyoghok,是jom sarapan(来去吃早餐)的意思。常有客人问她店名怎样念,原来北方方言的q跟r同音,所以把q忽略掉念就是了! 马来食肆常有歌手驻唱,这家偏乡小店也有,歌手是两位年轻友族,一个弹吉他,一个敲电子木箱鼓。有次刚坐下不久,〈我们不一样〉的前奏响起,敲鼓的小哥竟然唱起中文歌来,豪无疑问,是为我们而唱,因为我们是店里唯二的华人顾客,那一刻真的既惊喜又害羞! 感谢这些偏乡小店里的友族,总是张开手,欢迎我这个不一样的客人,用善意的微笑,鼓励我继续在这个陌生的异域探索前行。
5月前
6月前
Lempeng,店家介绍说是“马来人的班戟”(pancake),但看着不像有着铜锣烧外皮般的美式松饼(pancake),也不像轻薄软Q的法式可丽饼(crepe),倒像是小时候常吃的煎面粉糕,但吃法则像roti canai,沾咖哩和炒参峇酱(sambal tumis)一起吃,口味介于小辣和中辣之间。 ──好吃耶,很简单,但非常对味,面粉糕沾上辛香酱汁后好像枯木逢春,充满生气,轻易唤醒食欲。边吃边想,友族真高招,把班戟改造得那么接地气入人心,完全满足了本地人吃香喝辣的喜好。 纯正地道的甘榜古早好味道 ──“Lempeng memang berasal dari kampung!”店家连忙纠正我,正经八百地解释说,Lempeng来自甘榜 ,它不是外来者,也并非模仿西式点心,它是甘榜里几代人都在吃的老好味道! 想想也对,以前妈妈们也不是因为看了西方人做班戟才会煎面粉糕的,而是因为手上有面粉、水、糖和盐,调一调,煎一煎, 就成了一道点心,连鸡蛋也没有,如此简单,不用跟谁偷师,自自然然就会了,从最阳春的煎面粉糕,再衍生出葱油饼、蛋饼等点心。 Lempeng是非常朴实的煎饼,原味的材料只有面粉、水和盐,最原始的做法是把面糊抹在香蕉叶上,隔火熏烤。随手可得的蕉叶是甘榜人的不沾锅具,不花一分钱,天然环保,烤好的lempeng两面贴着烤得焦黄的蕉叶,就这么拿在手上吃,每一口都可以尝到烟熏味和蕉叶的清香,那是唯有在甘榜才能享受到的古早味! [vip_content_start] 面糊必须要有一定的浓稠度,才能黏附在叶片上,因为面糊偏稠,所以lempeng的质地很札实,粗枝大叶的,乡土味浓厚,吃饱不吃巧。 配搭着吃的酱汁也不需要刻意准备,一般都是前一天晚餐吃剩或预留下来的咖哩或参峇,制作简便,外带也很方便,所以成了甘榜劳动群众最爱的点心。 除了原味,椰子口味和香蕉口味也很常见。Lempeng kelapa椰丝面粉糕比原味多了天然甜味,一口咬下椰香涌出,沾点辣酱,好吃不生腻。 Lempeng pisang香蕉面粉糕用的是刚转熟的香蕉,味道香甜,口感软但不软烂。完美的Lempeng pisang一定要在蕉叶上熏烤,外层酥脆,内里软熟,跟江鱼仔参峇是绝配,也可以沾甜椰丝,吃咸吃甜,随自己喜欢。 在吉打和玻璃市,lempeng不叫lempeng而叫Peknga。Peknga是北方方言口音,意思是“tempek atas belanga”──贴在土锅上,非常形象化地描述出煎面粉糕的传统做法。 北马人把Lempeng kelapa称为Peknga nyok,经典吃法是配甘望鱼咖哩(Gulai ikan temenung)。甘望鱼咖哩是瓜拉吉打的标志性美食,其色泽鲜红,辛香中带一抹清酸,对当地人来说,鱼咖哩的味道必须“吃完用肥皂洗手后手上还残留咖哩香”,才算是正宗的瓜拉吉打式甘望鱼咖哩! ──原来“味道洗不掉”才是吃鱼咖哩的最高境界,所以啊,以后手上有洗不掉的咖哩味时不要嫌恶了,应该心怀感恩! 自从认识lempeng后,煎面粉糕不再沾糖或点咖椰吃了,而是学马来人cicah kuah kari,点了灵魂酱汁,面粉糕一秒脱离平凡。
6月前
在南马,lontong(米糕)主要有3种吃法──汤的、干的和炒的,名字也饶富趣味。汤的叫Lontong basah或Lontong laut,干的叫Lontong kering或Lontong darat,炒的叫Lontong goreng。Lontong goreng有别名吗?应该没有,我也以为会凑齐海陆空三军的…… 最近终于搞清楚了,ketupat(米粽)和lontong(米糕)是同样的东西,都是nasi impit(饭团),只不过外表不一样──米粽穿着嫩椰叶精心编织的浅黄绿色外衣,别致精巧,米糕则用香蕉叶裹成长条,朴实无华;米粽是大日子吃的,米糕是日常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米粽的外衣制作太费心劳力,所以平时吃米糕就好! 米糕是米饭的替代品,印象中只在吃沙爹、加多加多(Gado gado)、Soto汤和椰浆蔬菜汤(Lodeh)时吃过,感觉好像印尼爪哇人比较常吃,最近接触南马马来料理后,才知道柔州子民也爱死了米糕。 南马的3款Lontong吃法 在南马,米糕主要有3种吃法──汤的、干的和炒的,名字也饶富趣味。汤的叫Lontong basah或Lontong laut,干的叫Lontong kering或Lontong darat,炒的叫Lontong goreng。Lontong goreng有别名吗?哈,我问过了,应该没有,我也以为会凑齐海陆空三军的。 Lontong basah没什么特别,就是在其他地方也能吃到的Lontong kuah lodeh,也就是加了黄姜煮出来的金黄色椰浆蔬菜汤,蔬菜主要是包菜、豆角、红萝卜和芽菜,加上米糕、豆腐和水煮蛋,吃的时候再加一勺参峇和椰松。 Lontong kering是柔州独一无二的特色美食,是当地人最爱的早餐之一,据说连苏丹也爱吃,好几次不惜纡尊降贵到丰盛港以南的临海小甘榜探食,光顾当地的Lontong kering人气小店。 Lontong kering不是干捞,也不是干拌,而是吃饭配菜的概念──米糕是主食,主菜有仁当牛肉或鸡肉、库玛北印度咖哩鸡(kurma)、参峇蚌、参峇牛肺、参峇苏东等各种选择,配菜常见的有天贝炒冬粉、椰松、参峇酱、花生辣酱(Kuah kacang)等。 干式米糕里没有用椰浆却能吃到椰香,浓郁椰香来自椰松(Serunding kelapa)。 [vip_content_start] 马来式肉松(Serunding)吃过了,开斋节常用来配竹筒饭的,其味甜咸带辣,辛香惹味。椰松则是第一次见,感觉非常新奇,它以鲜刨椰肉和各种香料炒制而成,味道偏甜,又因为加了姜黄所以颜色金黄灿烂,是Lontong basah和Lontong kering里最有特色的爪哇风味配菜。 那可是压缩版米饭啊~ 3款lontong料理中,我最期待的是Lontong goreng,食物还没上桌就遐想联翩──会不会像我们的炒粿角?会是白的还是黑的? 结果炒米糕确有两分像炒粿角,但不是白的也不是黑的,它用的是马来人炒面或炒饭的辛香料,以蚝油、番茄酱和辣椒酱调味,将米糕和芽菜、芹菜、肉片、鸡蛋、红辣椒圈等一起翻炒。 小店的厨师炒功不错,炒米糕上桌时镬气十足,干爽不油腻,米糕表面裹了一层炒蛋,散发微微焦香,虽然不像炒粿角,但也别有一番滋味。 最不一样的还是主材料,米糕质地扎实,炒好后不散不碎,炒粿角的粿则软滑得多,口感带弹性。事实上,两者的制作也完全不一样,米糕是把白饭压缩成几乎看不到米粒的饭团,而粿是以米浆或加入其他淀粉炊蒸而成,所以口感完全不一样。 在南马,不管吃汤的、干的还是热炒的,米糕都切成大块状,每块大概有3×3公分,豪迈豪迈的。想想那是压缩的米饭呢,吃3块差不多就是一碗饭了吧,难怪吃lontong比吃饭或吃面更饱,吃了早餐,午餐可以直接跳过了!
6月前
有吃过A&W Coney肉酱热狗面包吧,Kacang Pool有几分像那个肉酱,但多了一股很东方风情的辛香风味,那味道颇像有馅印度煎饼Murtabak里的酱料,微辣,十分惹味;桔子汁、洋葱丁和青辣椒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肉酱吃起来清新适口…… 大半个月前政府在新山办了一场2400人同吃Kacang Pool创大马纪录大全的活动,以为很多人会像我一样好奇“Kacang Pool是什么”、“味道如何”,结果并没有,活动结束后,没有看到任何后续报道,也没人追问Kacang Pool,一切仿佛从未发生过似的,让人质疑这些大型活动除了劳民伤财,还有什么意义?! 唔,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至少,我留意到了,也在没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Kacang Pool的雪隆区找到Kacang Pool,尝到了这碗新山游子的comfort food! 网上看到有人把Kacang Pool直译成“花生池”,因为大家看到“kacang”很直接就想到“花生”,其实是错了,kacang是豆科的统称,kacang tanah才是花生,kacang merah是红豆,kacang hijau是绿豆,而这碗Kacang Pool里用的是kacang parang蚕豆。蚕豆的马来名字有几个,包括kacang pool、kacang pol、kacang foul等,所以Kacang Pool不是“花生池”,而是蚕豆肉酱── 蚕豆煮软搅烂,加入肉碎和辛香料熬煮,巧妙去除掉蚕豆的苦涩味,上桌时加洋葱丁、青辣椒和太阳蛋或温泉蛋,挤一点桔子汁,用厚吐司沾着吃。 从做法到吃法,Kacang Pool都散发浓浓异国风情,一点也不像是从传统马来料理里生出来的食物,查了资料,果然是从中东传过来的,本尊叫“Foul Medames ”(炖煮蚕豆),是一道古老的食物,至今仍风行于埃及、苏丹、索马里、也门、沙地阿拉伯各地,同样是配面包吃,但不是吐司,而是皮搭面饼。 [vip_content_start] 至于如何从中东传到马来西亚柔佛则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19世纪中由周游列国的阿布峇卡苏丹带回柔州,另一个说法是半个世纪前,被前往麦加朝圣的柔州子民带了回家,加以改良后,在新山和新加坡流传开来,成为居住在这两个城市的马来人的疗愈美食。 我从来就不爱吃豆类,但Kacang Pool却让我惊艳。如何形容呢?有吃过A&W Coney肉酱热狗面包吧,Kacang Pool有几分像那个肉酱,但多了一股很东方风情的辛香风味,那味道颇像有馅印度煎饼Murtabak里的酱料,微辣,十分惹味;桔子汁、洋葱丁和青辣椒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肉酱吃起来清新适口,不像茄汁焗黄豆那般腻人和无趣! 此外,和Kacang Pool出双入对的厚吐司也非常讨喜。 它不是一般白面包,而是出自传统面包店的类似孟加里面包(Roti Benggali)的方包,保留深褐色、带焦香的面包皮,切成至少4公分的厚度,抹上牛油,不用烤的,而是放在铁板上煎至两面金黄。 吃Kacang Pool不需要餐具,厚切吐司就是你的餐具,肉酱不用太多,小小一碗就够了,里面打入一颗温泉蛋或半熟太阳蛋,把外层金黄酥脆内里雪白柔软的吐司撕开沾取肉酱吃,吐司吃完,肉酱也刚好吃完,还可以把碗底抹得干净发亮,向做菜的人致敬!
6月前
这家连锁餐厅,我们私底下叫它印度版TGI Fridays,因为它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星期五,充满欢乐,装潢偏向美式,有几个从印度过来的年轻服务员好像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里走出来似的,举手投足充满欧陆古典浪漫气息…… 生日当天吃火锅名店,见识了闻名已久的生日灯牌和生日祝福歌,但不是为我亮为我唱,而是邻座刚好有人庆生,我太害羞,如此高调的庆生方式会让“尴尬癌”爆发,所以还是静静旁听,当是庆祝过了就好。 其实,看着店员举灯牌唱歌的那一刻,我脑海里放送的却是某家我喜欢的印度料理餐厅的庆生场面,我在想,如果在那里,也许,也许我会想服务员为我唱歌吧。为什么?因为他们让我感觉很快乐,没有要比较的意思,纯粹是个人私心喜爱。 这家连锁餐厅,我们私底下叫它印度版TGI Fridays,因为它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星期五,充满欢乐,装潢偏向美式,有几个从印度过来的年轻服务员好像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里走出来似的,举手投足充满欧陆古典浪漫气息。 我对这家餐厅的好感,很大部分来自于它的生日歌。 一个字也听不懂却让人上头的生日歌 那是一首我从来没有听过的歌曲,曲调魔性洗脑,像唱歌又像在喊口号,餐厅的服务员以男性居多,所以歌声也以男声为主,雄厚的阿卡贝拉配上响亮拍手声,比全世界都会唱的那首生日歌轻快活泼得多,让人情绪高涨,藏在桌子下的手脚也悄悄起舞,好像生日的人是自己,全世界都来祝贺我了! 但我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以为只有我不懂,查了一下才发现大家都不懂,有人说是印地语,有人说听到一两句英语“someone is getting old”、“Yo Guys”,有人说请教了Shazam也无法识别。 ──你一个字也听不懂但还是乐陶陶喜滋滋,这就是它可爱的地方了! 后来忍不住问了服务员,答案吓我一跳,原来那是餐厅的创作,是这家餐厅的专属生日歌!海底捞生日歌只是海底捞带火,并非海底捞所创,这家本土印度餐厅竟然自创专属生日歌,特地为客人而唱,难怪感染力非同小可,我可真没错爱它。 [vip_content_start] 南印度冷饮介绍起来 对印度料理懂得不多,吃得也不够多,所以就不介绍了,但想写几款冷饮,这些冷饮和餐厅本身一样,都能让人打自心底快乐起来。 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屠妖节前夕喝到的Panagam,那天餐厅里一片欢腾,服务员穿着缎面白色上衣配金色纱笼,喜气洋洋,餐牌上也多了几道特备料理,Panagam是其中之一。 这杯南印度佳节特饮盛在竹筒里奉客,杯口浮着粗大的姜丝,饮料用印度粗蔗糖和香料浸泡而成,明显尝到小荳蔻、姜、胡椒和柠檬的香气,喝起来像走茶走奶的印度香料奶茶,清新风味十分讨好,跟重奶又重囗味的其他印度饮料相比,简直就是小清新! 同样来自南印度的Jigarthanda是斋戒月限定特饮Air katira的原型,原是印度穆斯林的传统饮料,如今已成了马杜赖最常见的街头冷饮。Jigarthanda寓意“沁人心脾”,以牛奶为基调,生津止渴的桃胶是主角,还加入天然草药如沙示根等,据说能降火去燥,消暑解热。 Falooda则是华丽眩目的印度版圣代,因为太美丽了,所以甘冒甜死人不偿命的风险非试一下不可。 Falooda是蒙兀儿帝国时代由波斯传入印度的甜点冰饮,“Falooda”指的是用玉米粉或葛粉制成的细粉条,加上奇亚籽、七彩水果、果冻丁等,顶端再加一球让人快乐的冰淇淋! 在印度餐厅吃完饭,偶尔会“入乡随俗”嚼几粒茴香籽,清新口气,但茴香籽的气味还是太浓烈,让我招架不来。这家餐厅没有提供茴香籽,但收银机前放了一小碗茴香味口香糖,十分清凉够劲,能让口腔一秒回复清新,但不会有嚼茴香籽的炙舌感,所以我每次都喜欢到收银机前付账,不劳烦服务员送单子过来,为的就是拿一小撮香口糖! 吃完饭有糖果拿,这又是另一种快乐。
7月前
Sate Lilit的肉泥不只是剁碎的肉,还混入峇厘岛料理的万酱之本Base genep,这香料糊里有15种香料,香气浓烈,极具个性,再加鲜刨椰丝和椰浆,味道十足,不需要酱料就已经很好吃了…… 若干年前给小朋友做过一次Sate Lilit,当时刚认识这款沙爹,心里想,这沙爹太适合小孩吃了──首先它是剁碎的肉,不用担心咬不动,也不怕噎到,其次,它以香茅或小竹板取代削尖的竹签,完全可以零风险进食,只要调味时轻手一点,就是完美的幼童食物了!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料理小白忙了半天,却无法让鱼泥黏附在香茅上,最后只好把鱼泥做成粗条送烤,烤好后插上香茅,然后跟小朋友说:“这是印尼峇厘岛最有名的沙爹,‘Sate假假Lilit’!” 峇厘岛沙爹分两大派,一派叫Sate Asem,是腌肉时用了亚参果的肉串沙爹,另一派就是Sate Lilit肉泥沙爹,用的是肉泥,不是肉块,跟一般竹签串肉沙爹长得完全不一样,让人很容易一眼认出。 肉的选择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是鱼肉和猪肉,也有鸡肉、鸭肉、蜗牛、海龟等。没错,是海龟肉,那是库塔Gelora Trisakti的特色沙爹,但随着环保意识抬头,海龟肉沙爹已经越来越少见。 Sate Lilit的肉泥不只是剁碎的肉,还混入峇厘岛料理的万酱之本Base genep,base是香料的意思,这香料糊里有15种香料,包括生鲜辛香料、干香料和峇厘岛道地香料,香气浓烈,极具个性,再加鲜刨椰丝和椰浆,味道十足,不需要酱料就已经很好吃了,但峇厘岛人一般上还是喜欢搭配鲜辣爽利的Sambal Matah同吃。 [vip_content_start] 沙爹在峇厘岛是象征诸神的兵器 因为是肉泥,所以不能用竹签,要用香茅茎秆或扁平的竹片,让肉泥附着。准确地说,lilit的意思不是“包裹”,而是“环绕”,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峇厘岛人制作Sate Lilit,肉泥还真的是lilit上去的── 一只手拿香茅,另一只手取适量肉泥抹在顶端,手指灵巧地绕着茎秆旋转、捏紧,就那么小小一团,顶部厚,底部薄,有点像火柴头,如果肉泥再多一点,则像华人拜拜用的长脚蜡烛。看完后,才知道是自己太贪心,想让大半根香茅都黏上肉泥,而泥太稀,抹上糊不住,Sate Lilit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幸好我没有跟峇厘岛人说Sate Lilit像火柴头或长脚蜡烛,因为峇厘岛人认为包括Sate Lilit在内的所有沙爹都像武器,而且是神明用的武器,所以绝对是威风凛凛,绝对不像小家气的火柴头! 许多峇厘岛传统美食都跟祭祀有关,沙爹也不例外,我知道沙爹是祭品,但不知道它也象征诸神的兵器,听岛民这么一说,马上觉得沙爹犀利的外型还真像无坚不摧的神器! 峇厘岛人的大日子隆安节(Galungan),庆典前一天,男人们就忙着准备9种不同的沙爹当祭品;9种沙爹,象征9位神祇的兵器──Sate Asem是毗湿奴大神的兵器,象征着脉轮、Sate Lembat是梵天的兵器,象征棒铃、Sate Lilit是司风暴、狩猎、死亡和自然界之神楼陀罗的兵器、Sate Jepit Balung是摩诃提婆的兵器等等,还有许多名字陌生的沙爹,那些大神谁是谁我也搞不清楚,所以就不抄了,但光是看,也悠然神往。 ──印度教满天神佛,难怪峇厘岛沙爹也千变万化,叫人眼花缭乱!这些名字陌生意象丰富的神器沙爹我也只是听说,没有吃过,峇厘岛沙爹虽然花样百出,但许多只在祭祀时出现,游客无缘一见。 峇厘岛最丰盛的美食不在街头,也不在家里,而是在寺庙的庆典上,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 ​
8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