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深度报道
投资理财
非凡人物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陈川兴
读家
【读家说书】蔡慧沁 / 追忆金宝军事史学家蔡贵隆——金宝绿脉战壕的守护者
金宝曾是二战期间英军与日军激战的战场。在炮火连天的四天四夜里,英军凭借地势顽强抵抗,重创日军。多年后,一位教师四处搜集史料,记录这段被遗忘的历史,致力保护仅存的二战遗迹…… 1941年12月30日至1942年1月2日,四天四夜,英军与日军在马来亚霹雳金宝山脉展开激战,炮声轰隆,震响天际。 日军从马来亚北部进军,一路挺进,迅速取下霹雳怡保、珠宝、和丰等地,不料来到金宝,却遭受前所未有的阻扰。由于英军善用金宝山脉作为天然屏障,在高处部署防御要道和战略地点,他们在山上挖掘战壕,即Thompson’s Ridge、Green Ridge和Cemetery Ridge,有效地抵御采取平地进攻的日军。 在这场激烈的交战中,英军的伤亡人数约150人,日军约500人,是日军南下侵略中,死伤最为惨重的一次挫败。即使英军守住了防卫线,但由于日军派出援军从安顺登陆拟包围金宝,英军唯有听从谕令,饮恨南下撤退。 这场成功拖延日军进军南下的战役,在史上被称为“金宝战役”(Battle of Kampar),是日军侵马史中,不可不提的重要战事。 上述史实,由一位来自金宝的中学老师——蔡贵隆(1929-2014)所挖掘。 ◢教师寻求真相,著述日军侵马史 蔡贵隆曾饱受日据时代担惊受怕之苦,他凭着一股寻求真相和著书立说的热忱,四处搜集史料,甚至不惜自费亲赴英国找资料和口述采访。他耗时7年,前后换了3台打字机,终于完成英文军事史《The British Battalion in the Malayan Campaign 1941-1942》 。此书于1984年在英国出版,随后于2002在马来西亚修订再版。 此书叙述日军从1941年12月8日入侵马来亚,直至新加坡于1942年2月15日沦陷为止。这部著作引起很大的回响,在英国面世短短几天即告售罄,被列为英国军团参考书籍和各国军事学院的教科书之一。蔡贵隆也因此荣获马来西亚博物馆与文物局颁授“国家军事历史学家” 的殊荣,并受封为霹雳王冠丞官勋章(Paduka Mahkota Perak, PMP)。 ◢维护二战遗迹 “绿脉战壕” 2000年,金宝记者陈川兴出版《金宝战壕与悲情岁月》,集结了刊载于报章上他采访蔡贵隆的专题报导文章。书中揭示 “金宝战役” 的来龙去脉,以及蔡贵隆极力维护仅存的一座二战历史遗迹——“绿脉战壕” (Green Ridge)的努力,让中文读者有机会走入这段历史场景。此书以新闻报导的方式呈现,叙事简洁,简单易读,像是一本历史小品。 2014年,蔡贵隆与世长辞,享年85岁。暌违10年,世事变迁物已非,所幸绿脉战壕在 “马来亚历史团队” (Malaya Historical Group)的接手管理下,获得良好的保存和推广。更为难得的是,《是处青山——霹雳州金宝蔡贵隆家族三代人的故事(1886-2014)》这部著作在蔡贵隆逝世10年后问世,让世人得以重新缅怀蔡贵隆,这次他成为书中的主角,演绎着大历史中的小人物故事。 作者吴慧珍是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斌副教授的夫人,她随夫移居金宝,夫唱妇随走访各地进行本土研究,从而使她对地方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她开始着手撰写蔡贵隆的人物传记。据悉,吴慧珍前后采访了蔡贵隆三十余次,每次探讨不同的主题,蔡贵隆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她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一个平凡而不普通的人生故事 《是处青山》书名取自苏东坡〈狱中寄子由二首〉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寓意华人先辈南来谋生,以他乡为故乡,视这片土地为生命最后的归宿。 全书分为10章,序幕以蔡贵隆祖父蔡伯欢从中国广东乘船南来马来亚金宝落脚而掀开。其祖父在矿场担任“行扛” ,即负责采买食材和物品,后来与妻子育有二男一女。长子蔡水坤接受英文教育,在金宝法国锡矿公司(Societé Anonyme des étains de Kinta, S.E.K.)担任会计师,育有五男一女,蔡贵隆为次子。换言之,蔡贵隆是金宝的第三代华裔。 由于父亲是专业人士,蔡贵隆自小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他们一家居住在双层独立式洋房,庭院花木扶疏,家中有女佣照料,且藏书丰富,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然而,这一切在日军铁蹄的蹂躏下,全都毁灭了。 1942年,日军侵马时,蔡贵隆的住所被日军征用,他们被迫暂居在店屋楼上。他的姑姑因违抗日军命令而惨遭杀害,父亲被调派到日本军政府接管的 “太平洋锡矿公司” ,降为普通书记。15岁的蔡贵隆,则在椰子园摘椰子帮补家用,过着清苦的日子。 熬过3年8个月的日据时期,蔡贵隆重新获得复学。他在怡保英华学校考取剑桥教育文凭后,决定投身教育界,成为一名教师。他在金宝英华中学任教,曾任地理学会和历史学会的指导老师、巡查员团主任,也协助编辑校刊。紧急状态时期,已是一名教师的蔡贵隆,出任警卫团队长,协助维持秩序,亲身参与及见证华人新村建立的过程。 蔡贵隆春风化雨三十多年,他在杏坛上留下的足迹,是许多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就连前首相阿都拉巴达威夫人恩顿(Tun Endon)也曾是他的学生,恩顿夫人曾于2004年来访金宝时,表示蔡贵隆是她所敬爱的体育老师。 蔡贵隆退休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并极力维护金宝绿脉战壕。他曾说过:“我不知道我还能活多久,但只要我还健在,就会持续战斗,以争取绿脉战壕,就像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的士兵那样,直至生命的尽头。” ◢以历史的大网承接小人物的命运 《是处青山》收录了蔡贵隆数十张珍贵的旧照片,这些泛黄的黑白影像,生动展现了他平凡却又非凡的人生经历。从他儿时的成长岁月到少年求学时期,从步入婚姻生儿育女,到远赴英国拜会军官、维护绿脉战壕,直至晚年生活,形象化地补足文字以外的地方人物故事。 虽说《是处青山》是一部人物传记,但此书更像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历史传记散文。作者笔下的蔡贵隆,皆从作者“我”的角度出发,不时投射出作者对长辈的情感与敬意。如此一来,读者能更亲近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动之以情,身历其境,随着书中人物的悲喜苦乐,感受时代洪流中的跌宕浮沉。 此外,作者绵绵密密地编织了一个马来(西)亚历史的大网,大网中又包含霹雳州金宝地方史的小网,以此来承接蔡贵隆家族三代人的故事。在呈现大时代历史之际,作者又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身分,客观地铺陈蔡贵隆家族所处的世代。这种“有我” 和“无我”的笔法,交替使用,一方面建立与地方人物的亲切感,另一方面又与正史保持距离,疏密有致,可以看出作者精心布局的心思。 《是处青山》有适合普罗大众阅读的叙事情节,也有较为学术性的史料整理,尤其是每章节篇末详列的注释,可以满足学术型读者延伸阅读的欲望。 值得一提的是,书末附录的〈漫游话金宝〉,可说是一篇“金宝市发展简史”。篇章以“务边街” 和 “戏院街” 两条大街为中心,延伸到市镇周边的民生设施如公市、戏院、学校、庙宇、新村等,娓娓道来市镇演变的历史风貌。金宝人可从文中重温熟悉又陌生的商号、地标与美食,唤起对家乡的深刻记忆与情感共鸣。 《是处青山》是吴慧珍耗时14年完成的首部人物传记,比蔡贵隆耗时7年完成史学著作,更彰显其过人的坚毅与执著。有心不怕迟,相信在蔡贵隆逝世10周年之际,我们依然能够追忆先辈在这片土地上的耕耘与贡献,这本书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蔡慧沁 / 大马有人为古典诗点灯 蔡慧沁 / 应该被记住的名字——南侨机工 蔡慧沁 / 连结香港字的过去与未来 【读家说书】咸鱼翻生的传奇 点石成金——悼念丘思东先生/蔡慧沁(金宝) 蔡慧沁 / 夹缝中求存的华人
2月前
读家
读家
【我读蒋勋(六)】陈川兴 / 要有宽阔的心胸
我几乎拥有蒋勋全部的著作。 对于蒋勋所谈的美包罗万象,有艺术的、有天地的、有生活的,也会有人体听视觉之美在内。 随心取出4本书即《美的觉醒》、《身体美学》、《天地有大美》与《汉字书法之美》,进入他文字书写里,把种种人为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朿缚与牵绊解放出来,带给我们感觉到荘子所谈的美,还原到那对美的坐禅心情,以及从日常生活里体验出来,实实在在,仿佛是一种从容生命里的写照。 如何体验美,蒋勋说要有一个宽阔的心胸,最基本来说即是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对万物点点滴滴的关心,单纯又不抗拒。比如身体的美,互相包容、接纳与肯定,当作欣赏一种静态或动姿,那种美就这样体现出来。 而大自然之美包括对石头的观想,它圆朴,线条柔和,裸露,甚至有肌肤欲动的神韵,抚摸时有着融入一种生命之喜,浑厚舒畅之感。其中他对石头随着岁月淘洗,形成自然状态,或经过艺术的雕刻,给人看到、摸到与感到人间万物之美。 举个例子,蒋勋也对汉字书法之美倾心不已,他这么地形容书法线条之美,美在于它:沉重朴实、飞扬婉转、肆意狂放、森严宏大等,是多么触动人心呀! 我的手头上拥有一本蒋勋手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抄写笔锋随书写大美的情绪流走,广大、清浄与平等。 【我读蒋勋(版主的话)+(一)】 锺雪芬 / 一切要舍得 【我读蒋勋(二)】廖国强 / 仓颉发明汉字? 【我读蒋勋(三)】黄惠晴 / 母亲无辣不欢 【我读蒋勋(四)】陈翠薇 / 折叠每一片时光 【我读蒋勋(五)】高邛逸 / 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读蒋勋(六)】陈川兴 / 要有宽阔的心胸
3年前
读家
读家
陈川兴 / 重温史景迁
编按:史景迁,原名Jonathan Dermot Spence(1936-2021),是英裔美国籍的中国历史学家、汉学家。“史景迁”一名,是中国史学家房兆楹所命,意思是“景仰司马迁”。去年12月25日,史景迁就在其美国寓所内,因帕金森症的并发症去世,享年85岁。 身为“史迷”,马华诗人陈川兴有太多“史书”要给大家介绍。本期【读家】,就带你从俯瞰角度,一览史老的经典著作吧! 一向喜欢阅读史学家史景迁笔下的中国书写,可他走了。每部作品,他都采用繁密的档案史料,转化为自己独特的散文笔调,并以西方人的观点来书写中国历史,娓娓道出中国历史人物、生活与变迁。 不论是街坊小人物、知识分子、皇帝臣子、传教士、作家或富商,史景迁都能清晰勾勒他们的内心世界。史景迁是如何做到呢?他不外是广泛收集史料,勤密阅读,从平凡人的角度,刻画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史景迁一生创作十余部作品,本本都轰动史界,总能让错综复杂的中国历史人物与史实,深入浅出。他的第一部作品《曹寅与康熙》写尽皇帝与富商之间的关系,以及清朝天子的内心世界。此外,史景迁也另写《康熙》,深入重构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帝皇。 ◢窥探帝皇精神世界 有趣的是,史景迁是现代人,他如何能揣摩古人的心?《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书写近代偏僻乡间农民、饥荒、政治动乱、农妇的生活,以及生存的困境。这题材似乎比较容易入手,毕竟作者与书写对象的身分与时代的“距离”不会相隔得太远。反之,一个高高在上的康熙皇帝,史景迁该凭怎样的视角,去看待天子之心? 史景迁以6个篇章入手书写康熙王朝,即:游、治、思、寿、阿哥与谕,来窥视皇帝内心世界。每篇章的主旨不同,却连贯入康熙的精神里去,以自身的理解贯穿整个清代王朝统治下的国家。 上述种种的观察与速写,活生生地以不同的视野与设定,爬梳出康熙一生的历史定位。 历史书写镜头并不是枯燥的资料推积,史景迁是高手,懂得把自己化身为老百姓或皇帝,依据种种材料挑出合情理的历史想像,以文学手法完成一个个的人物创作。有种说法:历史是“除了人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的小说,小说是“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 的历史。史景迁就是以这情调叙说,让读者读得入心入肺,沉迷在他笔下的人物与内心的世界。 ◢惊天动地的悲剧 当年初读《天安门》,就惊叹于史景迁能从知识分子的侧写,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而《天安门》今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读着我熟悉的知识分子及喜爱的作家,每一个人物经由史景迁的苦心设计,安排入构图里,交织成一段惊天动地的悲剧叙述。这群人物都代表着知识人的典型,读着他们在那个大变动的时代中如何自处。 余英时先生分析得透彻,他以“经”与“纬”来举例,说这些人物从康有为、鲁迅、丁玲是贯穿《天安门》的主线,连接着秋瑾、沈从文、瞿秋白、徐志摩、闻一多与老舍横插不同阶段出现。其中还包括邹容、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茅盾、林徽音、胡风、王实味等,甚至外国访者如罗素、泰戈尔、萧伯纳等也点缀其间。 从这一大群知识分子名单的举例中,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追溯、回味与阅读,想像隐藏在历史帷幕后,牵起惊心动荡的革命,以及他们之间生命的力量,与生命风貌的构成因素。 ◢生花妙笔描绘洋顾问 说起来,要认识今日的中国,必须了解过去,一如要知道一个民族的未来,就是要清楚自己的根,如此才能把眼光放诸四海,审视与认识复杂的世界,放眼天下。比如《改变中国》这本著作,是史景迁叙述中国洋顾问长达三百多年来,怀抱情怀、挫折与危险,努力为中国驱策与奉献所能。但这也有“灰色”地带,利他与剥削并存。 史景迁以生花妙笔描绘洋顾问如何耿直与迂回,又如何西方优越与理论,衬托出历史人物的特质,以及历史事件相互交汇后,让中囯学以致用,各自走入彼此间的血肉,以及互牵与影响。 这其中也包括了《大汗之国》里西方眼中的中国,那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呢?史景迁或借着一贯的想像力,以其魔幻带情感之笔调,沉毅地叙说:“18世纪英国人的品味,以及19世纪末法国人的异囯风味”。 说起史景迁书写中国明清两朝历史,有小人物王氏,也有大人物康熙,更有西洋人物等故事,是为促进中西文化对各自的新了解,甚至带有警世教训的意味在内。 除了两本关于康熙的著作,他也写了一本《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录》,重构皇帝内心世界,揭秘皇室宠臣关系等,还有曾静所谓谋反的奇案。史景迁在前言说雍正与曾静二人素未谋面,隐晦不明,却有层层迷雾。总之,彼此间都在黒暗里凝视对方,探索整个过程,必有其蛛丝马迹。 ◢不太平的太平天国 至于《太平天国》如何不太平,以及太平天国历史何以扑朔迷离?在史景迁的心怀下,却能活泼地呈现中国历史的经验,让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变化有着深入认识,以及对其历史文化的了解。 要谈此书,得从洪秀全的使命开始,由于他对经文有了解上的歧异,故含义有了大差异。贫苦的老百姓企盼天下太平,过上安乐与和谐生活,可是,结局是兵连祸结,国力耗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太平天国》在史景迁笔下,引述多种亲寻的重要数据,而新文件之用处,主要在于照看洪秀全这个人,以及其追随者如何回应那些受感召的信众信众,用悥在于提供有序脉络,分析洪秀全的内心世界。这项企图让我们了解洪秀全的使命,是混沌的,也是一种恐怖与惧怕的浩劫,等着悲痛万分的历史降临。 其实每一部史景迁的著作我都十分喜欢,他的书不只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也给华人世界清新回顾、认识与思考历史。 ◢给华人世界清新回顾 自1974年以来,史景迁完成14部有关中国的历史著作,其中一套最为浩大的即《追寻现代中国》,中文版共分成三部曲:(一)最后的王朝、(二)革命与战争、(三)从共产主义到市场经济。了解书中的基本概念后,可进入叙事的主轴,全都是以围绕中国政治领导人,以及在文化上活跃的人士。 首先,史景迁勾勒中国帝制没落,以及外族统治的问题,进而将满洲人视为中国统治者,观察中国近现代明确的族群分野。盛世之后,像是个诅咒的词汇,国势开始衰落。比如乾隆宠信大贪官和珅,造成官僚贪赃枉法,久而久之,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失序。紧接着就是一场革命的开始,外国的侵略与国内战争,以及后来共产党执政至改革开放。 ◢我和胡若望差不多 《胡若望的疑问》这部书,从我的藏书架中寻找颇久,才成功挖掘出来,所以有喜出望外之感。这本是胡若望的疑问,之后成为史景迁的疑问。而身为华人的我有没疑问呢?其中包括公平、自尊与身分认同。而今史老已远去。 我的身分与胡若望相去不远,幸好我没被囚禁在疯人院里,还可出版几本著作。但胡若望却没这份荣幸,他的经历也只写了两封简短的信件,其中一封还遗失于寄送途中。
3年前
读家
更多陈川兴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