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土耳其6.2级地震 超过150人受伤
|
品馨蔬食—传承妈妈的味道 开启健康饮食新篇章
|
南利达立 是下一任槟州元首?
|
美媒:特朗普考虑降低对中关税 部分降至50%至65%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土耳其6.2级地震 超过150人受伤
|
品馨蔬食—传承妈妈的味道 开启健康饮食新篇章
|
南利达立 是下一任槟州元首?
|
美媒:特朗普考虑降低对中关税 部分降至50%至65%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土耳其6.2级地震 超过150人受伤
|
品馨蔬食—传承妈妈的味道 开启健康饮食新篇章
|
南利达立 是下一任槟州元首?
|
美媒:特朗普考虑降低对中关税 部分降至50%至65%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土耳其6.2级地震 超过150人受伤
|
品馨蔬食—传承妈妈的味道 开启健康饮食新篇章
|
南利达立 是下一任槟州元首?
|
美媒:特朗普考虑降低对中关税 部分降至50%至65%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土耳其6.2级地震 超过150人受伤
|
品馨蔬食—传承妈妈的味道 开启健康饮食新篇章
|
南利达立 是下一任槟州元首?
|
美媒:特朗普考虑降低对中关税 部分降至50%至65%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土耳其6.2级地震 超过150人受伤
|
品馨蔬食—传承妈妈的味道 开启健康饮食新篇章
|
南利达立 是下一任槟州元首?
|
美媒:特朗普考虑降低对中关税 部分降至50%至65%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陳志鴻
讀家
【副刊編輯室 X 作家 X 出版社】那一晚,大半文壇都來了!
週五雨夜,城裡的文藝好友齊聚“青樓”,共赴一場與文字的約會。 星洲日報活力副刊【讀家】年度選書,每年都會票選十大文學類與十大非文學類書籍,盤點大馬出版業界整年努力的成果。這是【讀家】年度選書首次舉辦實體榜單揭曉活動,於1月3日在星洲日報總社愜意展開。現場聚集出版業者、作家、活力副刊專欄作者等近80人在“燈下碰杯”,溫馨氛圍佐有美酒、陶土、給文字的告白,以及媒體人的殷殷心切。 ◢郭清江:深度閱讀,須回到紙本 世華媒體(馬來西亞)集團總編輯郭清江致開場辭時,透露他對當前閱讀風氣的深深感慨。 “今天每個人都把時間耗在手機上,父母也把教育責任交給手機,缺乏親子交流。這對整體社會發展影響頗大。”他始終認為,手機只適合淺閱讀,若要達成深度閱讀,我們終須回到紙本,回到書籍,回到報章。以新聞事件為例,“在網絡閱讀,常常都是社媒平臺推送內容,我們被動接受。而報章經過整理,在不受手機干擾下,從第一行讀到最後一行,我們能夠很好地消化,最重要是它能激發我們思考一個課題的對與錯,協助我們成長。” 郭清江鼓勵家長多讓孩子接觸報紙,緩解網絡資訊爆炸帶來的焦慮和抑鬱,“科技很重要,我們要擁抱科技,與此同時也要回到真正的閱讀,因為閱讀真的很重要。” ◢孫德俊:繼續閱讀創作,保有判斷力 以《AI時代2053》獲選【讀家】2024年度十大非文學類書籍的科技人孫德俊,在臺上述說感言時,也發出相似的呼籲。“我在書裡提到,使用AI(人工智能)有兩種人,一種人會因為 過於依賴AI而降智,但我相信在場的人不一樣,因為我們使用AI後依然會繼續閱讀,繼續創作,保有判斷力,這很重要。” 其他作家也有他們的關懷。 ◢陳志鴻:一起書寫小歷史! 以《昔日兒童皆長大:檳島喬治市男孩的故事》入選十大文學類書籍的作家陳志鴻,當天才從法國巴黎回國,頂著時差赴約的他在臺上表示,曾擔心書寫小地方意義不大,“但我希望拋磚引玉,可以的話,大家也把自己的成長記憶寫成書,因為每個小歷史加起來就是一個大歷史。” ◢賴昭宏:出版兩週就二刷 大體志願者兼志工賴昭宏,透過《傷痛的祝福》一書記錄大體捐贈者家屬自述,入選十大非文學類書籍。“這是我的經歷,是關於生死,關於照顧者,關於臨終,關於喪親。這本書出版短短兩週就二刷,很難得,謝謝大家支持。”——足以證明閱讀確是一種必需,我們終能在文字與書籍裡,找到安放自己的角落。 入榜【讀家】2024年度選書的20名作者,皆能捧回一個由灶窯坊贊助的柴燒杯。 ◢凌慶安:泥土和文字的共同點 灶窯坊創辦人凌慶安說,“每燒一批杯子,要用6噸的柴,”身處不消幾塊錢就能購得漂亮杯子的鬧市,“柴燒杯的價值在於,我們都是用心製作,我們使用的都是馬來西亞的陶泥。當大家在跟文字談戀愛,我也在和我的泥土談戀愛,我想我們有一點點相像。”土色的柴燒杯並不發亮,一如文字的雕琢並無光彩可言,卻給人一種溫樸的踏實感。 人群聚散有時,走出外頭早已沒有風雨,清澈的夜空有點點星光。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靜下心來閱讀,期待2025年大馬出版品持續如星燦爛。 相關文章: 【2024讀家選書(上):文學類】《活力副刊》編輯室選書,來了! 【2024讀家選書(中):文學類】《活力副刊》編輯室選書,來了! 【2024讀家選書(下):印象篇】 ❶流散、回溯❷變變變❸“地方性”再發現
3月前
讀家
讀家
【2024讀家選書(下):印象篇】 ❶流散、回溯❷變變變❸“地方性”再發現
編按:同往年一樣,我們也請了幾位年輕作者寫下本地中文出版的印象文,作為你的選書參考。 流散、回溯:馬華故鄉與身份的再思考 文:李婷欣(臺大中國文學研究所) 在現代化浪潮推動之下,遷徙與遊走成為常態。“故鄉”書寫逐漸超越對原生地的情感依戀,轉向一種回望的本能,與文化再現的實踐。2024年“讀家選書”(文學類)多部作品以多重視角探討“故鄉”,展現層次豐富的敘事形態。在“空間”—“時間”雙重遷徙背景中,個體的回溯映射出歷史進程的一部分。而多代寫作者在敘述中展開對話,使“故鄉”成為馬華文學演進的重要紐帶。這些作品以多樣的文學地景,承載著對成長記憶、離鄉情愁與身分思考的深刻書寫,構築了豐富而複雜的文化圖景。 故鄉書寫必要性 海凡以其馬共遊擊隊經驗,透過《落香》在二島之間穿梭書寫,將生態觀察融入文本,描繪雨林共生的自然景象。上次寫膠林生話,這次寫沙巴管理油棕園的歲月,冰谷在《荒野驚奇:冰谷自傳II》透過奇談形式串聯荒野記憶,從在“風下之鄉”五年的“拓荒史”,重新審視故鄉與身分的複雜關係。 故鄉的書寫因個體記憶的差異而呈現多樣性,同時在反覆的書寫中逐漸形塑新的文化意義與認知。以檳島為例,陳志鴻的《昔日兒童皆長大:檳島喬治市男孩的故事》談關於自身遊走各地,但無論所見為何,“終究是從檳島人的目光出發。”;梅淑貞在《遊花園》對喬治市過度觀光化的變遷提出批判,寫道:“我是歸人,不是走馬看花的過客……” 這些文本不僅捕捉地方變遷,亦重塑個體與城市的情感聯繫。 麥留芳自傳性散文《流水滾石》寫了新/馬兩地的流金歲月,也聚焦於霹靂北部一帶:檳島、霹靂玲瓏、怡保街巷,勾勒出故鄉的時空延續性。牛油小生的《寫給未來情人的足球指南》雖採博物式敘述視角,仍不脫新山作為故鄉符碼的影響。故鄉書寫或許並非刻意為之,卻常成為自我定位的深刻倒影,折射出個體記憶與文化認同的複雜交織。 從土地至故鄉——馬華文學的“故鄉” 書寫,不僅重新詮釋個人與土地的聯繫,更為未來的文學創作提供了一種更開放、更多元的想像。馬尼尼為在臺,以另外的視角批判地解構傳統意義上的“故鄉”。《故鄉無用》再現了鄉土與現代性的矛盾張力:因肉身在他鄉而長期受壓抑的鄉愁,遊子逐漸失落——“我這一代人很多離開了就再也沒回來過。”鄉愁在流散中被壓抑,最終化為身分迷失的徵象。這一書寫反映出馬華文學在時代洪流中的流散與重構,亦突顯其對故鄉議題的當代省思。 以書頁為介質,馬華文學在流散與重構中不斷探索身分與文化的多元樣貌。或許,我們能進一步追問:當代馬華文學中的關於地域/故鄉書寫,究竟是一種純粹的懷舊回望、講古,還是一場對身分與文化的持續重構?在流散/定居的交織中,我們如何避免將故鄉過度理想化,而是以更深度的視角回應其複雜性?這些未竟的問題,或許正是馬華文學未來持續需要尋找的。 變變變! 文:葉福炎(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在整理完2024年的馬華出版品並貼在個人臉書後,陳靜宜留言問:“今年的出版品較往年蓬勃嗎?”以出版本數來看的話,過去一年的整體出版包括再版、再刷以及新版,大致上仍維持在既有的水平之上。不過,若分別從文類、內容及出版的版圖來看,它們有著不同面向的傾斜。 從文學類的書單中,這一年可以說是資深作家的盛年。從年初由有人出版社推出一套7冊的《梅淑貞文選》,一直到年末以冰谷第二本自傳《荒野驚奇》,頗有前後呼應、文學定調的意味。只是,這一年甚少能見新人的出現。在個人所知的範圍內,只有3位詩人,包括駱俊廷《大寒以後》、覃勓溫《夕惕齋詩稿》以及章楷治《凋零與豐收:致芬妮》。或許,單從一年來看無法判準文學生態的現象,但不失為一記錄。 不過,從內容層面來看,這一年馬華文學是以兒少時光、家鄉為書寫主題。有別過往都圍繞在政治記憶的文學書寫,如此寫作的集體改變現象,也是值得關注的。這幾年來,許多馬華作家都在談論個人的寫作如何擺脫馬華的既定印象。我想,過去一年的文學出版提供了不少的思考點。畢竟,馬華文學從來就不是鐵板一塊,而是極具生機蓬勃的多元及多樣態發展。 另一方面,其實我們也能在非文學類的書單中,發現有關於華人與政治論述的減少。在過去一年裡,最印象深刻的兩本,即是祝家豐《政治發展和民主化征程》和馮垂華《街頭的共同體》。當然,馬華出版中常見的宗教討論、地方史撰寫,仍是非文學類主流常見的內容。它或已成為一種特定的出版類型,而這也涉及馬華出版生產鏈的課題。 過去,我一直都在關注普及大眾的出版品。它不僅佔了出版市場很高的比例,也是拉動出版業很重要的存在。現階段來說,它一直正在積極成長中。陳靜宜對飲食文化的討論、賴昭宏以大體老師家屬的自白、陳亞才對印裔社群及宗教的介紹——這一類的大眾書寫相當重要,也是從閱讀進入思考的重要媒介。 總的來說,過去一年的馬華出版市場並未有令人驚豔的作品。若要細數種種可能的原因,我想可歸納為以下兩個,即書籍出版也開始走向分眾化,出版社能明確提供讀者他們在閱讀上的需求;另外,整體出版市場的版圖處在一個變動的狀態,或許出版社也在重新調整自身的策略和定位。 無論如何,這一年來的改變也只是個過渡。我相信,不久將來就能見新的版圖出現。而在可見的未來裡,整體的馬華出版品必然是朝向多元的發展,也將在讀者與市場的主導下,帶起不一樣的出版市場。2025年會是一個新的起點! 南洋島嶼的“地方性”再發現 文:潘舜怡(馬華文學與文化研究者) 回顧2024年,以“南洋”、“馬來半島”及“東南亞群島”等區域性和地方性視角為主題的馬華文學作品,似乎再次掀起了一股熱潮。在影視方面,廖克發的一部時長5個小時的紀錄片《由島至島》,反思二戰期間,日軍、臺籍日本兵、東南亞華人,尤其是新馬印尼華人之間的歷史創傷遺緒,試圖重新梳理南洋島嶼的戰爭網絡以及庶民敘事。此片獲得2024年臺北電影獎百萬首獎、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等獎項,備受矚目。而在印刷出版方面,也“由此地至彼地”,出現了不少聚焦探討南洋不同區域的地方文化、宗教信仰、文學地理、小鎮歷史的敘事,散發著關於馬華島嶼/地方書寫的魅力。 首先在北馬部分,三可馬凱麗的《喬治市的老店鋪》帶領讀者進入檳島喬治市,通過栩栩如生的建築插畫,敘說城鎮老街、小巷的小鋪故事,展現檳島老建築的生活美學氣息。此外,陳志鴻的《昔日兒童皆長大:檳島喬治市男孩的故事》,則以散文筆觸,回憶在喬治市生活的童年往事。本散文集透露了作者對於祖父母、父母、親友的抒情敘事,讓讀者感受屬於檳島小孩在市鎮成長的記憶“溫度”。 轉移至中馬部分,朱宗賢的《霹靂地方掌故》引領讀者進入霹靂州的各個縣市,從教育、經濟發展、新村、醫療、飲食、宗教、小鎮老街等面向,探討該區華社的文化記憶。本書內容鉅細靡遺,娓娓道來,盡現霹靂華人生活的地方風情。至於白偉權的《拜別唐山:在馬來半島異域重生》,則回到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歷史現場,考察拿律地區的華人史,當中牽涉了華人苦力移民、礦工的社會日常,談及地方瘟疫、會黨幫派鬥爭、華人經商群體的盤根錯節,打開了離散華人於南洋“重生”的史蹟剖析。 至於廖文輝編的《居鑾老街的社區建構與發展作用》,則是本年度南馬社區觀察的代表作。本書屬於學術研究作品集,書中收入了9篇關於柔佛居鑾的華人社區建築老街、教育、華人領袖、家族企業等探討。另外,廖文輝的《馬來西亞閩南宗族資料彙編》以及安煥然的《海洋與南洋:海南人的歷史與文化》,分別考察了移居南洋的閩南、海南華人群體,討論他們的宗族史、精神文化史,從學術研究角度進入對華人“由島至島”流動的歷史叩問。 有趣的是,留臺作家兼畫家馬尼尼為似乎“背道而行”。她的小說《故鄉無用》敘述的是一個20世紀從中國移居至馬來西亞落地生根後,所產出的“無用”的家庭故事——敘述賣咖啡營生的“阿公”以及14名兒女如何面對疾病、死亡、迷信,思考原鄉平凡“無用”的反諷性。而本書為第24屆臺北文學年金獲選作品之一。 整體而言,本年度關於南洋的“地方性”書寫題材豐富,內容多元,無論從文學或者非文學類的出版讀物而言,均發現作者們對華社地方的大歷史與小敘事的關懷與想像。 相關文章: 【2024讀家選書(上):非文學類】《活力副刊》編輯室選書,來了! 【2024讀家選書(中):非文學類】《活力副刊》編輯室選書,來了!
4月前
讀家
讀家
【2024讀家選書(上):文學類】《活力副刊》編輯室選書,來了!
編按:希望本期的“偏見選書”,可以讓你窺探活力副刊編輯室的閱讀偏好,並從中得到靈感,選出你自己的私房選書哦。 【讀家】2024年度選書完整名單(十大文學類) 1.冰谷《荒野驚奇:冰谷自傳II》,有人 2.方肯《裝死的人不穿鞋》,有人 3.牛油小生《寫給未來情人的足球指南》,有人 4.林健文《air》,有人 5.陳志鴻《昔日兒童皆長大:檳島喬治市男孩的故事》,有人 6.李系德《隆情歲月》,有人 7.梅淑貞《梅淑貞文選》(共7本),有人 8.馬尼尼為《故鄉無用》,新經典文化 9.黃龍坤《夢熊》,季風帶 10.海凡《落香》,季風帶 相關文章: 【2024讀家選書(中):非文學類】《活力副刊》編輯室選書,來了! 【2024讀家選書(下):印象篇】 ❶“地方性”再發現 ❷變變變 ❸流散、回溯
4月前
讀家
讀家
王晉恆 / 紙頁留影,大城小鎮的時光印記
你對故鄉有怎樣的記憶?是充滿市井人情的小巷、兒時嬉戲的老街?《昔日兒童皆長大》、《隆情歲月》、《溫暖瑣碎生活在南邊》,從不同角落勾勒出地方書寫的獨特風貌。就讓我們在這篇文章裡,跟著3位作家的筆觸,重溫屬於他們,也屬於我們的故鄉故事。 逛書局看見陳志鴻的《昔日兒童皆長大》(以下簡稱《昔日》)、李系德的《隆情歲月》與蔡興隆的《溫暖瑣碎生活在南邊》(以下簡稱《南邊》)齊整並列,勢成北馬、中馬、南馬三地的在地書寫。除了地方特色、風土民情,由於作者出生時代相異,讀者亦能借他們的書寫重溫這些地方的往日掠影。 陳志鴻的《昔日》圍繞“童年,家族,喬治市”而寫,自傳性質較強,以故鄉喬治市作為據點,梳理自我與家庭史,帶我們見證上個世紀的華人,大都出生在大家庭,作者謂之:“那是一張編得太緊密的家族鄰里關係,到處碰見親戚,到處都是監視。”這類親戚間品頭論足的氛圍,曾讓作者活得十分壓抑。篇幅頗長的家族書寫,同時聚焦了父母之間的可愛互動、與親生哥哥關係不親的原因、及至其他親戚的生命佚事。 《隆情歲月》的作者李系德出生於1951年,以白描手法重塑記憶中的吉隆坡,那些地方同樣熱熱鬧鬧——比如作者出生的榕明茶室樓上,那裡“‘七十二家房客’般有許多板房,房客各有一些花樣百出的怪異行為”;小小單位蕉賴路522B曾經圍聚著他與一眾媒體人,聊天吹水聽歌打麻將;聖淘沙花園公寓,是作者與聚少離多的大姐相聚話舊的所在。 《南邊》的地方書寫企圖沒有前述兩本來得強,它所回顧的時態,也相對近期。蔡興隆,人稱蔡老闆,在居鑾經營On The Road Café,定期舉辦文藝活動,給地方捎來文學星光。蔡老闆建構文學上的居鑾,〈小城之心〉回憶起這方水土曾經是黃錦樹、廖宏強、鍾怡雯的發跡之地。他筆下的On The Road Café富有人氣,洋溢文人風采,一如其同鄉學弟謝明成笑言,這家café,因為曾接引李永平、黎紫書、曾翎龍、龔萬輝、許裕全等大咖文人,就快成為“龍門客棧”。 ◢鐫刻地方的繁榮與變遷 心理學有個奇妙現象名曰“門口效應”(The Doorway Effect),當我們穿過門口從一個環境進入另一個環境,會突然忘記了原本想做的事情。大腦根據情境來對記憶進行分區,反過來說,空間替我們記住了一段回憶。 《隆情歲月》的吉隆坡在歲月輾轉中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書中談起很多地方軼事,讀者通過李系德的追憶,瞭解Desa Petaling緣何取名大城堡、Jalan Hang Lekir原名為Cecil Street、蘇丹街附近的鬼仔巷、榴槤巷、煙鏟巷等小巷的歷史背景……齊克果:“生命要往前看,卻要向後才能理解。”當我們理所當然地穿梭今時今日雪隆區的大街小巷,這一本書能讓我們慢下步伐,從層層掩映的歷史迷霧中,照見隆城的舊日光彩。 當然所謂的過去,也不盡然只是光彩而已。李系德拾憶五一三那一夜,半山芭的大華戲院正播放著《負心的人》,而他則到金華戲院看《窗》,書中以第一人稱記載當年的險象環生:“戲還未放映完戲院就開門放所有的觀眾出去了,我還蒙查查,不知大馬發生了種族衝突暴亂,失魂落魄隨著人群亂闖趕回家去。走到半路,就聽到身後響起連串機關槍聲!真的是險死還生,執番條命!”作者也耳聞當夜,他的嫂嫂孃家所有人都逃到默迪卡體育場的看臺避難,而嫂嫂妹夫還在逃命路上遇見暴徒翻車燒車,所幸求救鎮暴隊才撿回一條命。全書寫得不多,但這些記敘無疑是歷史的證言之一。 那些被時代淘汰,被今人遺忘名字的舊地,通過作者的文字逐一回歸鮮明。套一句作者的話來說:“五十年來的滄海桑田變化,簡直變到連佢阿媽都不認得出了!”曾在網上看過一系列攝影作品,將不同時代,同一個地方同一個角度的相片,通過技術加工、重疊,起到古今對照的效果。如果以這種形象思維閱讀《隆情歲月》,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的IKEA與MyTown是Cochrane Road School未搬遷前的原址;星光熠熠的Pavilion以前是廣藝戲院(戲院的英語招牌正好也是Pavilion);Concorde Hotel原名是Merlin Hotel,改名後竟然迎來天王巨星邁克·傑克遜;半山芭監獄擁有世界上最長的壁畫,從高處可以攝得男囚犯露天集體洗澡的“肉照”,如今監獄成為LaLaport購物廣場,李系德笑稱——會不會有“陰魂不散”的隱憂呢? 鏡頭轉向北馬,陳志鴻又是如何在《昔日》描述島上的往日景象呢? 善於寫生的陳志鴻,通過仿若細筆畫的筆觸,重新佈置記憶現場,讓讀者重回島上那些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戰前老屋—— 那老印務廠是屋身深長的戰前老店屋,屋裡有一條乍看顯得陡峭的長梯,卻又充滿仁慈的考量,中間設有彷彿休息站的平臺,讓人可以稍微停步一下,再爬未竟的梯程。手沿著樓梯扶手上去,一路都是精緻的寶藏欄杆,到了樓上的L字欄杆,都還不忘應該堅持著一份莊重典雅。樓上共有三四間房間,他們只用掛有布簾的一房,一個安有一張單人沙發跟一張雙人沙發的小偏廳。跨過屋尾一道門檻,那是有遮棚的陽臺,附有廁所浴室,還有一個小廚房,裡邊有一張原形雲石飯桌(這是後來記憶才補上的物件),她去世的16年後,我造訪於姨婆家驚見古雅的一桌,就聽她馬上說,這是從姨婆家搬過來的。 ◢濃郁喧鬧的市井氣息 學者楊彩傑為香港作家黃可偉《偽雙城繪圖志》寫的序中提到:“時代步伐下,人和事不可避免地急速轉變,甚至消失,用懷舊把這些消逝之物放置在記憶之中,這可以是一種抵抗。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那句:記憶,就是一種抵抗。而且,懷舊不僅僅是記住了那些消逝之物,它還讓人們從過去之中汲取溫暖而堅強的人性力量,以此作為對城市文明及其衍生出來的價值觀之反撥。” 在地書寫的意義之一,便是通過成長經驗與環境的緊密扣連,讓未來讀者想像往日的生活場景。 《昔日》回顧了許多在地事件,比如1983年光大失火;同時也聊到從前的社會風氣。作者形容,80年代的檳島,毒品與私會黨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從前,在德順律的童年,我媽喊了一聲,快關窗關門,即知外頭又是私會黨械鬥了。風雨過後,可以開門驗收街上車窗被砸碎多少。” 〈一日五餐的市民〉則生動刻畫檳島的美食文化——一個T字路口,往右轉有咖喱面、炒粿條、曼煎糕;左轉則有炒果角與粿條湯。作者以古鑑今,對庶民文化的改變提出觀察,認為以前一條街就能承載一個人所有的生活需求,如今的社會則是“將家居工作購物三分化,讓自己在不同時段出現在不同空間裡邊”,所以人們需要一直開車,少了童年的市井氣息。 這3本書的作者當中,以李系德的資歷最老,我們從他的分享中回到上個世紀,窺探首都人的娛樂生活。那年代的電影院公告是用毛筆書寫的,而夜總會竟然可以請來鄧麗君、梅豔芳、譚詠麟、費玉清等巨星。讀到南苑可以觀賞脫衣舞,或是看馬來舞娘跳Ronggeng舞時,難免要感慨社會風氣日趨保守。 George Eliot(喬治·艾略特)曾經寫過:“如果我們沒有在童年時與大地共處,我們不可能如此深深愛著這片土地。”書寫土地者因為生於斯,長於斯而對一片土地愛得更加深沉,想要窮盡文字之記敘能力,留住一座城。然而,當一條老街被迫讓路給發展工程,就像傳統文化逐步被膚淺的娛樂消遣所取代,除了回味,我們還能替一個地方展望什麼樣的未來? 臺灣有河book店長曾在檳城的某個講座說過:“如果你不知道要開怎樣的書店,不如先想想你要在哪裡開。”一個地方總是需要一家書店的,《南邊》的蔡老闆經營的正是這等文化事業,On The Road Café除了賣蛋糕與咖啡,同時也賣書,舉辦藝文活動比如“南邊有光在居鑾”與“居鑾起風了”。 人到中年的他開始思考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如何描述一座和伴侶和孩子日夜生活棲息熱愛的小城,也就是在描述我和這世界的關係了。”因此,他的文字承載的,更多是他對目前生活與居鑾這座小鎮的熱愛。他39歲遷回居鑾,就是為了“老茶室的小食手藝、新村巴剎的人聲鼎沸、各類社區文藝活動的蓬勃”。 他對居鑾這座小鎮始終保持展望向前的姿態,所以繼續深耕這裡的文藝氣息,以期“讓散落四處的星子趁機回來小城一趟呢,回來觸碰小城的心靈脈動,或僅僅只是回來向比我們更年輕的孩子們,說一則遠方的故事,也行。” ◢我們都揹著故鄉上路 或許我們都得離開,但正如香港作家葉梓誦讀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後所感:“原來不論我們走到哪裡,也躲不過這件事,我們總得要從原初的城市出發,總得將她與遊經的城市並置,從對比中看出差異,才瞭解新的城市,新的故鄉。”我們終究逃不過家庭,逃不過故鄉在我們身上投射的陰影。陳志鴻離鄉多年之後感嘆:“我終究活在陳家的傳統裡邊,所有的反抗只是迂迴的迴歸。” 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回來,或是敢於回來,因為近鄉情怯,無法接受畢生珍愛的舊城終將面目全非。少小離家老大回,故鄉成他鄉,一切都不一樣了,更叫人傷感的是,我們徹底與這片土地斷絕連繫,就像陳志鴻母親離島多年後回到喬治市點了滷麵,吃後竟然腹瀉。 所以,故鄉書寫是不是戀鄉者凝定舊城風貌的重要手段之一?好似那個由馬哈迪1987年埋在The Mall的時光膠囊,一百年後重新挖出來,其中信息對當代的人們還有意義嗎?在時光的輪轉中,其所回顧的內容會否與現實有所出入? 關於這些問題,想起王盛弘早就寫過——我想到記憶,記憶也像雪佛,終究要坍塌,毀滅,消融於無跡,我卻用我的文字,不知靡費地為它妝點瓔珞,為它打造佛龕,為它起建院寺,到最後,雪佛不見了,只剩下文字,文字取代了雪佛,成為記憶本身。 相關文章: 【馬華讀立國】王晉恆 / 憤怒的權力 · 復仇的正義 文創新商機/王晉恆(雙溪大年)
5月前
讀家
讀家
【馬華讀立國】葉福炎 / 一個檳城男孩的自傳
“一場輾轉的告別”就寫了小時候和二姑女兒阿美因大人世故的告別——“不知何時開始,我們不再混在一起了”,但是再次告別卻已是故人向世人宣告,“我已經走了”。在一個檳城男孩的自傳中,告別總會不斷上演,而《昔日》寫作自身本就是種悼念與追憶。 由於個人研究興趣的轉變,近來從過往的文學研究轉向非虛構寫作的討論,於是開始考察、探討這一類寫作光譜的兩端,以及它所涵納的範圍有哪些。其中一端,即是自傳文學。什麼樣的作品才能被歸為“自傳文學”?法國學者菲力浦·勒熱訥認為,它必須符合以下3點:❶作品的語言是敘事並以散文體為形式;❷主題內容所探討的是個人生活和個性歷史;❸作者與文中的敘事者、人物是同為一個人。 今年,有人出版社推出陳志鴻《昔日兒童皆長大》(下稱《昔日》)即是自傳文學,而這也是作者第一部在馬來西亞出版的作品。相較於林春美憶往檳島的散文、杜忠全的檳城地方誌以及陳政欣說一個大山腳的故事,《昔日》卻是在馬華文學中,相對少見有系統對自我與家鄉的敘事。而且,這也更貼近先前馬華作協在《復始之地》一書,所欲討論“鄉土”概念:“啟動新的出發,尋回失去的故鄉味道,承接這些新故事的發現。” 《昔日》的編排,雖是按時間(從出生到長大)和空間(從自家到喬治市)上漸進排序,不過哪怕單篇抽出來閱讀,也不影響作者於每一篇專注談論某人、某事、某地。例如“一輩子都合穿的乳名”不僅談的是自己小名的意義由來,也把這看似普遍多數人可能會有的經歷,講述成是一種家族的傳承與紀念。自傳文學的寫作往往會牽動讀者的回想與反思,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閱讀體驗。 然而如此精練書寫,也能見於其他的篇章,還有善用歧義的一語雙關。“一場輾轉的告別”就寫了小時候和二姑女兒阿美因大人世故的告別——“不知何時開始,我們不再混在一起了”,但是再次告別卻已是故人向世人宣告,“我已經走了”。在一個檳城男孩的自傳中,告別總會不斷上演,而《昔日》寫作自身本就是種悼念與追憶。尤其,那些已歷經不同時差的面貌與關係,只能如此讓它凝固。 在〈後記〉中,陳志鴻寫道“回憶這東西自有它的癖性,往往一呼百應,一旦記起一件事,又會馬上牽出下一件來”,可這不就是書寫的意義嗎?碎片記憶需要經由縫紉(即書寫),才能把人生的種種經歷,編織成一個記憶的網絡,讓它得以現形與安放。可是,“檳島之於一個四十六歲的人來說,還有什麼意思?”而我們又為何要讀一個離家近四分之一世紀的男子,他所寫的自傳與家鄉呢? 我會這麼說:一個人的生命經歷不會只是個體的,而是整個社會的。文字凝固或賦形了社會記憶,它會成為一段過往歷史、思想遺產,留待後人哪天在時光縫隙中,追憶並思考那些種種“我(們)—集體—社會”的經歷。 相關文章: 金睿瑜 / 回望島嶼的童眸 農夫/昔日兒童皆長大
9月前
讀家
讀家
金睿瑜 / 回望島嶼的童眸
家中長輩經常以福建話簡略檳城民間信仰概況:“香港出名歌星,臺灣出名明星,檳城出名‘紅公間’(福建話直譯,即“神廟”)”。 “地誌書寫”是理解馬華文學版圖的重要術語。走出馬華文學課堂後,我開始關注檳島文學創作,杜忠全與林春美的檳島書寫讓我看見家鄉的舊模樣;陳志鴻散文集《昔日兒童皆長大:檳島喬治市男孩的故事》(2024)進一步敘述島嶼人家生活。 我曾在課堂閱讀陳志鴻的短篇小說〈腿〉,近期才從簡介得知,生於1976年的他曾出版散文集《大叔旅韓記》(2023);短篇小說集《腿》(2006)、《幸福樓》(2015),甚至擔任Astro電視劇《家緣》(2012)編劇。 ◢跟年少的作者走進故鄉 根據散文集的主標題,作者創作的意圖是想借助自己的童年經歷還原一座城市的變遷。誠如作者在後記提及,本書的關鍵詞是“家族·童年·喬治市”,可見成長記憶是作者的主要描寫對象;文學地理版圖則是其次。閱讀過程,我經常跟隨年少的作者進出祖屋、咖啡店、喬治市的大小街道(作者附上英文地名),及其所謂的“市郊”(現西南區),讓我忘記他本身已是一名旅韓大叔。 作者時而抽離少兒視角,披上父親的角色。回憶童年遺憾,中年的他總是猝不及防現身,提醒自己不願讓女兒重複當年的憾事。觸動我至深的是描寫“燕窩事件”的〈飛士霸後座的童年〉,不禁令讀者感慨,昔日孩童長成替女兒著想的父親。此外,作者在〈活在大限將至的德順律〉將自己的成長環境比喻為“網”,身在其中的他猶如兒時在吊網熟睡的自己。他與數名祖母與親戚共11人居住於戰前老屋。他的筆觸一方面揭露家族的羞事,一方面充斥大家庭生活的幸福。 ◢檳城出名“紅公間” 除了記憶,全書的亮點在於地理空間與文化空間。個人認為飲食與地理結合的〈一日五餐的市民〉最為突出。根據描寫,作者的一日五餐以麵食佔據多數,使我想起近期脫口秀演員的橋段——“檳城人不吃飯的是嗎?”作者的書寫或許間接回應了她的疑惑。另外,散文集展演了地方民俗情景與傳統習俗。家中長輩經常以福建話簡略檳城民間信仰概況:“香港出名歌星,臺灣出名明星,檳城出名‘紅公間’(福建話直譯,即“神廟”)”。散文集描繪的拜祭、神誕與節慶儀式表露了作者對地方文化的關注。讀了過半的散文集,我發現文章的敘事背景日愈更迭,伴隨戲曲、布袋戲、電影、電視劇的過場,陳同同、麗的呼聲與卡帶終將謝幕。媒體文化的介入,說明作者這代人總算長大了。 體驗了地方的熱鬧與心酸,長大的作者終究離開這座城。成長必然伴隨離別,他總是匆匆獲知故人的逝去,奠定散文集的感傷基調。我經常覺得,六七十年代的人與土地的聯繫較我這代緊密許多。我和作者同個生肖,但兩輪差距導致我倆對腳下土地產生截然不同的詮釋,這本散文集則為作者的成長、記憶與時代留下美麗的倩影。 相關文章: 逛廟會/金睿瑜(峇六拜) 【我的地圖】故居畫像/金睿瑜(峇六拜)
9月前
讀家
田田圈
農夫/昔日兒童皆長大
記得某天午後又傳來阿嬤的使喚聲,公公轉頭笑笑地竊竊對身邊的我哼了一口氣:“賊個老太婆!”其實不常想起阿公,一旦想起都是自己被寵愛的回憶……
12月前
田田圈
會員文
葉蕙 | 《大叔旅韓記》番外
知情人必能理解封底語那句話的涵意:認命低調,領薪度日不是大叔的選項。他當過大學講師,也在影視公司“混”過一段日子,發現那都不是自己所要的生活,最後決定辭掉工作到韓國遊學…… 算一算,18年前的事了。 2006年,我在做一項有關村上春樹在馬來西亞的傳播與接受情況的田野調查,四處尋訪村上讀者的蹤跡。後來透過新聞界朋友,結識了好些文字工作者,陳志鴻便是其中一個。 記得第一次會面是在PJ一家連鎖咖啡館。當時他還單身,溫潤如玉,像是從書中走出來的翩翩貴公子。我們從村上春樹的小說聊起,再談到接受美學、現象學、詮釋學及期待視野等文學理論。其後他還影印了幾篇相關文獻給我參考,受益匪淺。 2007年我獲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的獎助前往東京大學做研究,翌年進入筑波大學讀博。期間聽說他結了婚,妻子是他在大學任教時的學生。他把他們浪漫的師生戀故事寫進新鮮出爐的紀行文學集《大叔旅韓記》開篇〈一門課牽下的紅線〉裡。這也是一部深度考察韓國文化的導覽書,可讀性極高。 [nonvip_content_start] 什麼力量驅使大叔在娶妻生子之後放下身段,去一個陌生的國度學習新語言?那個需要比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更大的勇氣。誠如他在書中所言,光有企圖、使命、目的不夠,還需某種動力才能堅持下去,而他最大的動力來自他的枕邊人Jane,一位很厲害的韓語專家。後來我和Jane也通過他,成為來往密切的工作夥伴。 知情人必能理解封底語那句話的含義:認命低調,領薪度日不是大叔的選項。他當過大學講師,也在影視公司“混”過一段日子,發現那都不是自己所要的生活,最後決定辭掉工作到韓國遊學。那樣的抉擇乃是他生涯規劃的一部分,他知道怎樣經營人生。後來他和妻子合辦的語言學院在大馬遍地開花,足以證明他留韓一年半所付出代價獲得了美好成果。 紀行文學通常以第一人稱“我” 敘事,然而大叔別出心裁,全書從上帝視角“他”來鳥瞰韓國,寫他如何孤身經歷北國的春夏秋冬,如何承受新語言和陌生國度的嗆辣衝擊,如何解決生活大小瑣事的切身體驗,讀來趣味盎然,過來人必能感同身受。 從〈跟年輕人在一起〉得悉他的封號“大叔”的由來,原來那是成熟男子的美稱,是他班上18歲的不丹小弟加封的,源自韓國演員元斌主演的《大叔》(아저씨),挺有意思。 在〈必須去韓國學韓語?〉篇章中,他提到因材施教的外語教學法,建議在現有的聽、讀、寫、講、文法+詞彙這五大技能之外,安插雙語互譯環節,包括反覆重聽音檔。我曾根據他們學院提供的教材學過幾個月韓語,可以證明這正是他們的教學特色之一,效果斐然。 大叔的旅韓日誌,調整了我對韓國的認知偏誤,字裡行間透露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帶出為人處事的哲理,值得細心品味。
1年前
會員文
年刊
【新年回春術/偶像篇02】師生狂熱“追星”族|文學偶像,滋養生命的養分
一場師生偶像對話,瞧見80後和95後的擇“偶”條件其實相去不遠——對自己的人生起了有些微妙的影響。不同世代的偶像未必要衝突的,交換欣賞,不也是一種相互理解嘛。
2年前
年刊
更多陳志鴻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