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陈政欣

【读家选书】不再是十大选书,因为除了非文学类,编辑室选了12本文学类。 3位90后作者的2023马华出版印象,不约而同点出了特殊现象——马华长篇小说。文中提及的不少好书,都有助你建构自己心目中的私房选书。 李婷欣 / 追溯与重构:马华长篇小说的历史召唤 2023年的马华文艺出版品比往年更热闹,今年也集合了各年龄层的作家,可谓百花争艳。从各类文集印刷品(囊括散文、新诗、长短篇小说与评论集),至多媒体作品,都可见马华作品逐步扩展疆域,并集体性地为马华文学作出不同的诠释——可以是一场散文体的“私密自述”如:《深夜拾荒手记》、《洞》;也可以是透过诗作“自我辩证”如:《我吞下一颗发烫的黑曜石》、《在卡美洛当左派》;更可透过小说书写试图“追溯”或“重构”国家历史内涵。 ◢马华长篇小说,长长的历史时间轴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马华长篇小说出版成果丰硕,而最为亮眼是以“历史”作为素材的“历史小说”。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道长长的历史时间轴,并借由文字再现马来西亚历史进程,以及展现社会的变革与矛盾: ❶陈政欣《武吉演义》(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开始,至1948年6月18日,英殖民地政府宣布马来半岛进入“紧急状态”) ❷贺淑芳《蜕》(1969年5月13日“513事件”) ❸海凡《雨林的背景》(1989年马、泰、马共签署“和平协议”前夕,回溯长达半世纪的记忆) ❹碧澄《多事之秋》(从日治时期前后至三方签署《合艾和平协议》) ❺张贵兴《鳄眼晨曦》(横跨人类史的婆罗洲雨林) “历史小说”不能只单纯作为历史揭示,或还原真相;显然,小说自身具备一股力量,为“失语”的历史发声,并从叙事中找回民间介入历史的权利。历史当然充满了暴力,与不能言说的伤痕。作家则有其必要性,搭建出一个与读者共同的集体空间,让这空间足以承载过去与想像,让小说成为了“历史的重写本”。 ◢“召唤历史”,也“反思历史” 作家各自有不同的预设与立场,也有不一样的方式去处理历史议题。海凡《雨林的背景》让读者读见马共在历史中被折叠的生命纪录,以及解散后的归属问题。这一份梳理是细密、切身的,也能从其中窥见海凡主体介入与伦理立场。贺淑芳以《蜕》处理513敏感课题,纵然513事件至今仍是国家禁忌,贺淑芳却能找寻一个出口,让小说“不只是”停留在历史现场,并在“实”与“虚”之间处理伤痕。难得的是,即便在面对真实资料上断裂、不清楚的部分,贺淑芳选择不去强硬地填补缺失的记忆,而是尊重那层“空白”。张贵兴的《鳄眼晨曦》则将婆罗洲雨林摆在一个地球史上,以跨地域/跨时空/跨物种文明/跨宇宙进程去大幅度书写跨世纪的婆罗洲。 2023年的马华长篇小说既“召唤历史”也“反思历史”,更是挑战主流官方论述、挑战传统史观,也考验作家触及历史的力道与笔调。作为读者,我们不能先入为主地过度期待小说能真正处理历史。但我们可以从作家的书写关怀出发,再以他们各自流动的个人经验与田调集结,聆听他们以“在野之姿”为被压迫者留下纪录,为被遗忘者发声。这些文字确实充满国族创痛,但也正是当代马来西亚亟需的一个反思历史视角。 (作者按:若想阅读历史以外,也许可以来点科幻小说——张草充满野心且庞大的科幻世界版图 《末世三部曲》!) 王晋恒 / 这块土地,那片天空 去年仍是马华文坛收获丰硕的一年,我想以“过去与未来”这两大方向回顾2023年的文学出版品。 前辈作家继续深耕本土题材。陈政欣《武吉演义》以演义(Romance)的体裁书写从日本战败的1945年8月15日至马来半岛进入“紧急状态”前,那一段较鲜为人知的历史空窗期。小说揭示了该时期被分为三大类的华人社会,读者从小说角色的“小叙述“(petit narratives)了解建国前的政治生态和架构。 贺淑芳的长篇小说《蜕》亦以小人物的视角,替读者还原官方叙事以外的真相。作者拒绝“只奏和谐之音”,相信“有些坏记忆或黑暗记忆,也许就是那条不和谐的歌弦,终有一日,却可和往昔连结起来。”同年,张吉安导演推出电影《五月雪》,同样以513事件为题材,吸引国内外艺文圈关注这个在马来西亚被视为禁忌的历史伤痕。另,张贵兴的《鳄眼晨曦》再度引领读者深入幽暗潮湿的婆罗洲丛林,于纸页经历这座世界第三大岛上的传说、往事和幻术。海凡则为读者交出第一本长篇小说《雨林的背影》,细致刻画马共人对革命的追忆与情感。 ◢科幻解决当代的无力感 2023年,ChatGPT蔚为风潮,艺术创作者包括作家集体面对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存在危机。当代人的无力感,似乎只有科幻才能解决。继2022年龚万辉的《人工少女》,今年周若涛和牛油小生分别推出《蒙面战纪》和《那些进化了的,以及……》。前者所处理的题材甚至已经无关乎“马华”,转而关心远方另一座城市和整个宇宙的未来。后者则写人类忧伤的异化(退化?)过程,全书黑色幽默、反乌托邦、荒诞主义的意味甚浓。同年,张草亦完成了鸿篇巨制的“末世三部曲”。他们赋予科幻此一类型文学以深度和厚度,拓展现世的更多可能。 这一年,不少我辈同侪出了第一本书。“元宇宙”组合(梁馨元、陈凯宇、胡玖洲)的写作方向关心情欲和身体、蔡晓玲的散文集《洞》折射当代女性的处境……在这块日趋保守的土地,我们需要更多元的音声,其中包括马华第一本有声诗刊《口口诗刊》今年推出第二期,题为“酷儿与流动”,实验诗的呈现形式和突破作品的选材。 马华文坛正处过去与未来的时光夹缝,我们脚踩这块受伤的土地,仰望澄明的天空,在对未知的期盼中,继续砥砺前进。   叶福炎 / 罕见的出版奇迹 包括文学与非文学类(含修订版、再版)、杂志书、有声书以及电子书,2023年的华语出版共计130种有余。不论数量及种类都略有成长之余,出版现象也别于过往,值得留意。 在文学类中,马华出版品跨地域的出版已进入常态。除了台湾出版,黎紫书、张贵兴、范俊奇等马华作家,因其优秀作品陆续获得华语市场的关注,开始有了中国版。另一方面,今年也出现了不少经典作品如黎紫书《野菩萨》与《告别的年代》、锺怡雯《垂钓睡眠》的再版,也是相当罕见的情况。 ◢长篇小说变多了! 另一方面,今年的马华长篇小说奇迹般大幅增加,分别来自于张贵兴《鳄眼晨曦》、海凡《雨林的背影》、陈政欣《武吉演义》、马仑《新冠疫情泪花飘》、碧澄《多事之秋》以及贺淑芳《蜕》的创作,而他们刚好各别处理不同时期的马来(西)亚——从帝国殖民时期到当代的新冠疫情,横跨了相当长时段的历史轨迹。在长篇小说的包围中,其实也有不少新秀作家皆端出自己的第一本作品——陈凯宇《深夜拾荒手记》、梁馨元《我吞下一颗发烫的黑曜石》、王晋恒《时光幽谷》、胡玖洲《我们在房里看A片》、蔡晓玲《洞》,值得关注。 在非文学类的书籍中,陈然致《逝者的证词》可说是近年来的出版奇迹,目前已来到7刷。不过,综观这类别的出版品,依旧能见其仰赖的是学者与文学工作者的成果积累,仍然缺少由出版社主导的出版计划,唯独由大将出版的《举手:公民参与的初步提问》是少数例外。虽然如此,不过围绕在地方、社会及认同的课题上,也有让人为之眼前一亮的出版品,如萧永龙《南洋书话》、吴佳翰《谁是“沙巴之子”?》以及柯嘉逊《马来西亚人的困境》,皆是佳作。 此外,苏添益《大自然大智慧》和陈奕龙《岁月吼声》——这两本摄影文集分别以镜头记录马来西亚的雨林与大自然以及人民在都市抗争的街头运动,不仅在本地出版市场上相当罕见,也特别具有社会意义。希望这一类型的书籍能够获得更多读者的关注。最后,在报刊、杂志逐渐凋零的年代中,红蜻蜓出版社以不同形式的创作内容,创刊杂志书《读一点》。这一逆势突围的出版显得难能可贵,期许能够长久经营下去。 相关文章: 【读家选书(上):文学类】2023年读家选书,出炉! 【读家选书(中):非文学类】2023年读家选书,出炉!
10月前
01/微 现在大家都在讲“微”。 说“大”与“小”时,“大”是在褒的一方,“小”常是在贬的这一面。如“大人”与“小人”,如“大气”与“小气”,又如“大节”与“小节”。 但若能摆脱“小”的困境,没了“小”的尴尬之后,若能潜入“微”的境界,“微”就有了褒的韵味了。 “微”就是好。 在不能用“小”字来概括形容描述之后,在只能用“微”字,来张扬一个只能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整个宇宙时,视界就骤然拓展到无穷包容与宽大。 在理论的叙述与描绘的想像世界里,“微”的境界就显得漫无边际;在这里,“微”就显示了,它才是万物的根本。 有了显微镜,就能看到细菌,看到细胞,看到血球,之后就有了基因的列阵。 再说物理学界里,认识了原子核,中子、质子、电子之后,又看到了光子。于是,就有了光速的说法。光速,299,792.458km/s,每秒近30万公里的光速,或每秒18万6千英里,这些,都要在“微”的境界里才能体会到的意境。 然后又从无机有机化学里,看到了化学表的112种元素。世界之大,也不过在于112元素里翻滚折腾,像是如来佛的五行山内,孙猴子就是蹦跳翻越不出时间与空间的控制,万物就是在元素表里翻腾搅拌后的流光溢彩。 过后,又来了纳米(nm)的境界。所谓纳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和单位,相等于1米的十亿分之一(0.000000001m)的空间。在这空间里重组物质内核的微粒,重塑与开拓了物质的特殊另类性能。如今“纳米科技”方兴未艾,人类未来的发展,就摊搁在这“微”字上。 近代又来了芯片,从28纳米到14纳米再到7纳米,又5又4又3地朝1纳米地折腾下去,看来,人类若没向“微”里躜,就不能出人头地了。 “微”是“小”之后,从“贬”翻转过来的“褒”。褒“微”的成语多得是,如:“睹微知著”、“洞幽察微”、“辞微旨远”、“杜渐防微”、“研精阐微”等。 说下文学。 短篇小说的短小精悍后,就来了1500字的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着眼于境界与宽旷之外,还要讲究以微知著,由近致远,除了格局虽小,巧开营构,还要寥寥几笔,神情毕肖,最好还能稍带余意不尽,或是欲说还休。 之后还要再微下去,就有了200字之内的微小说。这种文采难现,用字用词,能省就省,忌讳于叙述上“多余、繁琐、复杂、细腻与灌水”的描绘,像是削枝剪叶后光秃秃的枝干,段子式地敍说着赤裸裸的情节。 “睹微知著”,从“微”做起,应该是世人科学家与写作人着眼处和起步点。 02/山寨 说山寨。 最早的印象,是来自《水浒传》与武侠小说里头的山贼的吆喝:把那美人掳回去作“压寨夫人”。 原来山贼就住在山寨,原来山寨就要有个美女镇压着,那当个山贼头子,才当得高光且亮丽。西方的文学里也有山贼,但很少描述贼窝,更没有山寨、压寨夫人什么的。唯独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才有山寨夫人的风采。 就在“山寨”的概念下,也发展出“山寨经济模块”、“山寨文化模型”、“山寨商品模式”的“山寨效率成长”。这一系列的怪招异式,却也能让西方资本大户们吃亏连连自叹不如,只好惆怅摇头摆尾悄然退出。 说山寨,就得说正版,也得说盗版,还得说翻版。 正版是经过正经正道、正统正宗、正规正当的研制后制作出来的产品,研制人当然应当享有相应的经济效益。得了个字:贵。 盗版是偷窃别人的成果并加以复制生产,以获取无需负担研制过程的纯利益的行当。既然是盗版,品质低下,质量低劣也是自在期待中的事。用低廉的价格购买低廉的产品,就要有面对价廉物不美的勇气,所以事后就无需捶胸顿足了。得了个字:廉。 翻版是在盗版之余,翻了翻,动了动,在外观上,在关键处,动了手脚,让似曾相识又仿佛陌生却又能让你心动。价格与品质,让你又爱又恨。得了个字:晕。 纵观全世界的经济体内,哪一个国家能胆敢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曾山寨过?哪一国不曾在遮遮掩掩,钻营到第一桶金后,才有后续的资本积累和后来的辉煌。 在研究与学习的同时,并研制、揉合、搅和、增添后,注入新创意、提升效率并开发新功能的项目,从而研制出另一种品牌产品,且以较其他品牌更低廉的价格走入自由经济市场呢? 在经济成长的过渡与转型期,模拟仿效就是种探索,最主要是要有创意。其实,另拓门路,锦上添花,山寨不山寨的,最后还是经济效益说了算。 山寨山寨,贵就在于它能锦上添花,而且还不道貌岸然高高挂起且丝纹不动。 山寨山寨,好就在于它能真面目面市,而且还能花枝招展,亲切和蔼让愿者自来。 我总是很愿意回忆2008到2012年那年代。那是安卓操作系统刚面世不久,中国正弥漫着各式各类的山寨手机和手板电脑,既便宜又眩目。 那时期,我有过一台山寨版的,在被啃了一口的苹果,玩着安卓的操作系统,妙的是,屏幕都是触幕点击的,看电影,听音乐,查询股市,收发电邮,上脸书,横行直冲,还真神。 那时代,光碟播放机也很流行山寨,电影的翻版更是遍地繁花,逛地摊,就是件乐事。 说山寨,想山寨。不能不说,那是个有声有色的记忆。 03/忍 忍,是心上架刀的事。 忍无可忍还得忍。打落门牙还要含血吞。所有的牢骚所有的愤怒所有怨恨都得吞进腹腔再锐化成气息,然后输导到肛门,让屁去张扬心中所有的不忿。 政治导师是这么说的:百忍成金,百忍成精,百忍才能成正果。 政治谋士也是这么说:卧薪尝胆,让所有的激流都化成淙淙细水,让所有的激情都潜伏,让所有的敌人都被蒙蔽得愣头愣脑。 忍得住,才能成大事。 忍,是政治家们能不能成大业的标杆。 跨得过,人缘奇好;跨不过,连狗都不容。 这标杆的高低,能成就一个政治家前进的步伐,个人的境界。 对上面的权势压抑,要忍。要下面的调侃揶揄捣蛋,要不记小人过。随波逐流下,虽说是有自己的一番抱负,但在狂风骤雨下,避一避风头,忍一忍心中的那团怒火,想想未来风暴过后的那片蔚蓝天空,还是要忍,要忍住,守住大局。 大喜大乐的事,脸上贴金,光彩光荣的事。但上头老板的告诫是:低调。不惹事,不招嫉,暗底下高兴就好。忍住。 大悲大哀,撕心裂肺的事。但上头老板的告诫也是:头脸颜面还是要的,所以还要忍住,还要强颜欢笑,碎牙含血吞,天大的事也当没事。 直到那一天,所有的都不用再忍了,就成了真正的政治赢家。
1年前
陈政欣从商多年,轻易将他在商海的所见所闻化成小说中的精彩情节。小说每每出现“流光溢彩”这4字成语,读者就会接收某种心理暗示,走入情爱迷梦的罗网、繁华都市的虚幻及交际应酬的陷阱。 陈政欣2021年的长篇小说《武吉演义》,是他“武吉三部曲”的最终篇。2022年《流光·溢彩》其中收录的短篇小说,则可谓是“武吉书写“的余音与延音。 陈政欣曾在《文学的武吉》谈过有关武吉书写的叙事策略:“以文学的情怀和想像、虚拟与推理和魔幻,把武吉镇推移到写实的另一边,在其间,撒下诸多的薄雾烟霭,挂上一片迷蒙,让武吉少些现实的考据,更不是硬撅撅的写实。”辑一〈话武吉〉大致延续了魔幻写实的基调。〈黑狗传说〉中的黑狗,在日据、马共时代的武吉镇出现,仿若见证小镇变迁的灵兽。作家为小镇人物蒙上一层神秘面纱,比如和作家宋子衡互为镜像的老宋、被抗日部队拉拢的倒粪伯老李,而镇上“胡言乱语”的写作人老陈,是不是陈政欣的自嘲与自述? 展读辑二与三,读者感知时空的剧变。辑二〈说双城〉以马来西亚华人在中国的生活作为创作背景。“下南洋”原是马华文学常见的主题,但大马华人回归神州大地的故事,则甚为罕见。然而这种回归,却不是“鲑鱼回流”,对祖籍地的回溯。在摩登的中国大都会,与身分鲜明的武吉镇民不同,作家笔下的人物多为混血儿,信奉世界主义。连同写吉隆玻红尘的辑三〈讲红尘〉,我们读到类似作家另一本书《荡漾水乡》逐鹿商场的主题。 陈政欣从商多年,轻易将他在商海的所见所闻化成小说中的精彩情节。小说每每出现“流光溢彩”这4字成语,读者就会接收某种心理暗示,走入情爱迷梦的罗网、繁华都市的虚幻及交际应酬的陷阱。我们隐约感知作家所持的批判立场,但高明的小说不会说教,更像是一面“风月宝鉴”,交由读者自行判断。比如作家先在〈姬丝汀的夜晚〉说大山脚人的性观念保守,后来却在〈瑰丽年华〉对照书写了旧时代武吉人的出轨故事。“现代人越来越堕落”这种说法,在小说家的眼里,毕竟浅薄且狭隘了些。 辑四〈黑色的事〉写马来西亚的政治。〈TMD〉讲述一个大山脚人在吉隆坡参与2013黑潮游行,抗议选举不公。马来西亚几度变天后重读这篇小说,更能读透政治叫嚣声中的孤寂与无奈。〈这是不对的〉呈现一个狙击手默默维持示威次序时的心理冲突。准星游移于示威民众和镇暴队之间,狙击手竟有对“自己人”镇暴队开枪的冲动。这种执法人员“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良知纠葛,陈政欣处理得极富有张力。 陈政欣以多重角度书写武吉,而武吉毕竟也是这个国家的缩影。他的关怀扩而触及大马华人的处境。小说集终于一篇发表于公元2168年的讲稿〈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生与死〉,预示那时华文文学已死。《流光·溢彩》虽无统摄全局的主题,读毕,我们却穿越时空隧道,从蕉风椰雨的马来亚时代,无可回避地抵达那个精神荒芜的未来。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这山 这山,像龟,蛰伏在平原上,朝北。左侧是宽敞平坦的沃土,右侧是连绵不绝的葱郁山峦。绿莹莹的龟背上,倒插了四幢铁架塔,说是电视转播的收放台,却是风水武吉传说中的铁杆,钉死了这方水土龙脉虎穴的灵气。 这山,近看,葱翠蓊绿;远眺,墨蓝浓郁。夜雨过后,缥缈的云雾,盘旋山岭,初升的太阳露出云端,薄纱似的白雾如流水般地滑落,飘荡萦绕,洒脱飘逸,摇曳着轻盈地为拥挤在大山周围的小山峦披上皓白的薄纱。 这山,筑有佛庙经堂。黄纱披肩的和尚,虔诚的信徒,穿梭于绿荫丛草间。筑有登山小径,是方圆十里内晨运爬山者的最爱。无数山径,漫山遍野,蜘蛛网似的盘踞穿梭窜行,是潜逃躲藏避世匿迹的上乘匿藏所。 这山,近千尺高,俯瞰南北火车铁轨与高速大道,远眺西部国际港口,抬望眼,晴空万里,无障无蔽,站在山上,就能遥控着这半岛北部海陆空的控制权。山背连绵不断的山峦,海浪式地连贯到巍巍葱茏的中央山脉,于此,闯南走北,在浓郁的热带森林底下,就是打游击,创建江山的绝佳根据地。 这山,对一位小说作者来说,意味着是什么? 从开天辟地以来,直到20世纪,这山,才有过两场可以与历史传奇扯上关系的事件,可以为一些传说轶事演义提供了演出的平台。 1941年尾,日本帝国的军队在泰国东南沿岸登陆后,横扫半岛北部,直指英国殖民地的槟榔屿。在还未入侵岛屿之前,先锋部队已经占据这山脚下的小镇,连带地掐住了这半岛的南北铁道和陆路交通。军车与红膏药旗帜进驻了小镇,以脚踏车行军的部队更是趾高气扬地在街头巷尾呼啸扬武而过。 这一占据性的侵略,长达三年八个月。 这三年八个月里,在这山脚下的小镇上出现过烈士、汉奸、走狗、侦探、间谍、烈女、贞妇等,上演过惨案、酷刑、煎熬、让人热血沸腾的反抗故事。多少家破人亡,壮烈牺牲和洒血的侠义轶事,多少说不完乡亲的惨绝人寰的记忆,多少遗恨多少缺憾多少刻骨铭心的痛楚,这些这些,都在这镇上存在和发生过。 而这山,曾经是抗日游击队的匿藏所和根据地。多少子弹曾经在山上的树丛间呼啸穿梭而过,多少炮弹于此收殓多少冤魂残骸。 1945年和平后不久,一些刚放下武器的,又重新拾起,又再登山。这次是跟殖民主义对着干的。英殖民地政府不回伦敦老家,国家不能独立,就只有武力斗争。于是,暗杀、投冷弹发冷枪,搞设破坏,搞示威罢市。这山,又成为反殖民地政府的爱国主义者的窝藏所。 过后,英殖民地政府是愿意回家了,却又来了政治主义的斗争。这次登这山匿藏的是跟独立后的政府对着干。除了暗杀政府官员、侦探、警长、部队之外,还搞潜伏搞破坏搞恐怖搞威胁搞悚惧,搞着搞着,就成马共,就成山老鼠。这山,就成了山老鼠(游击队)最前沿的根据地,统筹着马共在半岛西北部的战局。于是,炮轰弹炸火攻枪击,这山是挨受了政府重重的地狱式的炮弹打击。 抗日战争与马共斗争,是这山曾演出过的两出历史剧。这样的素材,就期待着小说作者去提升、修整、串连、幻想和想象。 在这山脚下的,就是武吉镇。 这山,就曾如此历史过。 这镇 借助于谷歌地球(Google Earth),上太空后俯瞰地球。 从视点高度约44公里处望下,在北纬5°22′38″,东经100°28′08″,就能看到武吉镇。这时的整个视界:往东能看到居林之后的中央山脉,往南能看到太平偏西一带濒海的平原。正西向就一片平地直奔到槟威海峡,海前方就是槟榔屿。北望能看到双溪大年附近偏西的平原和偏东的华玲丛林山脉。 这一俯瞰,就明白当年日本南侵时,为什么要死命地挟持着武吉镇。 当年占据槟城岛后,再把武吉镇控制在手里,马来半岛西北地区的战争任务基本上就已经完成。武吉镇的火车站一被捺住,南北的经济与军事的动脉就被紧扣,再在镇后的山上的设置制高点,哪怕英军如何从海峡突击,蝗军就占有守株待兔,以逸制劳的优势。 日据时期,武吉镇成了日军的军事基地。火车站被军管,战斗军人在火车车厢上上下下,军事的物质、弹粮与军队的输送都在这里统筹执行。附近一带还建有牢房,暂时收留四方逮获的战争嫌疑犯。再稍远处的一间砖墙建筑,镇民们说是秘密警备室,一些灌污水拔指甲割耳朵斩手断脚的惨绝人寰传说,就是从这里流出去的。 武吉镇后的大山,是南北走向,东靠向吉打州的居林,连绵起伏的山峦延展到中央山脉。到了那里,南下整个马来半岛,北上马泰边陲从山,东向国家森林公园后的东海岸。这里就是一条政治与军事管辖不到的热带丛林走道,是云雾笼罩下山峦连绵不断最好的游击战场。 武吉镇,就站在这西边战线的最前端。出了这大山,眼前空旷宽敞,就是一眼望去平坦无阻的平原,直奔海峡。海峡对岸,就是东方花园的槟榔屿。 从山脚下的武吉镇,伸延出两条铁路,一条拐弯朝北,沿着山脚一路奔赴北方,另一条出镇后就呼啸南下,朝向国家都门直奔。从镇后山下俯瞰,要割断这条经济与军事命脉,就像搓死只蚂蚁那样简单。 再往这山上的制高点架上朝西的高射巨炮,整个西北的制空权就被掌握,哪怕海峡上有何动静,又能奈何? 那时的西北十几英里外,还有个澳洲皇家空军基地(如今是国家皇家空军基地),从山上的望远镜都能看到,几门远程高射,就能把机场打压瘫痪了。 再说如果时势不利,潜伏或撤退时,东边起伏不断、烟雾弥漫、层岩叠嶂、峰峦回转的中央山脉,就是避难逃生,也是日后东山再起的修整基地。 这样的战略要地,处于任何时候的战争时代,武吉镇必然是军事战略家们必争的据点,也会是战将们运筹帷幄的大会战或大决战的战场。 难怪乎,武吉镇山后的大山,成了当年抵抗日本侵略军和1945后反抗英国殖民地政府的游击军事要塞。 马来亚共产党的游击队也曾在武吉镇上募捐筹集,招募组装。事到危急处,还曾发生过抛弹暗杀政府官员的惨案,并惹来军队武警上山围歼,直升机盘绕,先是投放召降传单,后是炸弹歼灭的惨剧。 马来亚共产党的游击队在武吉镇后的大山上给当时的政府很巨大的压力。在紧急状态(1948-1960)时期,一道双层高十几尺布满铁丝剌网的篱笆沿山脚围墙式地围困住整座大山,并在围墙外设立军事岗哨,重兵驻守。山脚周围执行戒严令,夜晚时到次日早晨,严禁百姓出入,警告后就格杀勿论。 当年英政府在大山脚下的东部,北部和南部,设置以华人为主移民新村,安置从山上迁移下来的胶工果农。那时,人民已经被严禁进入山林农作耕种,大山是座死山。如今这三个“移民区”还在,只是那些见证者,都逐个地颤悠颤悠地走入了历史。 这山上还有些土堆,散布各角落,人为迹象依稀可见,就差一块石碑。岩层下漆黑的山洞壁面,依然有些横竖交叉就是不能成文的信息,在诉说一些永远的创伤。一批充满信念热血沸腾的大好青年,曾在这里躲藏、逃避与抵抗。后来,他们都走了,走得悄然无声。但有人传说,有个女婴,在这山上诞生、成长乃至老去直到死亡,就是从不曾下过山。 这大山曾是镇民逃避苛政与酷刑的避难所。过后,反抗殖民主义运动的波涛汹涌,一些理想主义者也曾就在这山上流窜潜藏。 时光流逝,这时身在《谷歌地球》上俯瞰,这山这镇,真让人揪心、嘘唏又感慨万千。 几点说明: 1. 演义 (Historical romance) 小说体裁之一。演义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周党传》:“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据《辞海》解释:“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可见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衍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 近代认为演义与演绎意义相近,是作者根据史实有一定逻辑性假设出来的事件。 —有道词典 2. 我以散文的笔触出版过《文学的武吉》,以短篇小说的叙述出版过《小说的武吉》。我再以演义的长篇小说方式撰写这一本《武吉演义》。原意就是要为我生于斯长于斯也将终于斯的家乡武吉镇(大山脚)撰写一部文学的三部曲。文学的想象是这三部曲的基因。我完成了。 3. 长篇小说《武吉演义》的时间段设置于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颁布无条件投降)后开始,到1948年6月18日(英殖民地政府宣布所有马来殖民地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为止的近3年期间。1945-1948年,历史学家称之为“战后和平时期”,之后就是1948-1957年,是“抗英民族解放战争时期”。1957年8月31日脱离英国殖民地独立建国,成立马来亚联合邦政府。1960年7月,马来亚联合邦政府宣布结束了实施12年的“紧急状态”(1948-1960)。 在1945-1948年这段时空的“战后和平时期”内,在马来亚半岛西北槟榔屿(槟城岛)对岸威利斯省中部的武吉镇与周围的一片水土与城镇的土地的空间上,《武吉演义》内的人物与事件是一步一脚印地随着这3年的岁月在这小镇里或踌躇或蹉跎或蹒跚走过的事迹。 4. 《武吉演义》正文共12章。 每一章的正文都始于一个年份的某个月,如“1945年8月尾”,“1946年8月中旬”,是每一章的主要正文。 由于人物或情节的前因需要介绍,我设置了短文“前言”,主要是回溯并叙述1945年之前的前因。 武吉镇人物在1948年后也参与马来亚建国的政治构建里,所以也设置了短文“后话”,以伸延进入1948年后时代,稍微讲述下这些人物后来的事迹。 5. 武吉镇的乡亲父老们用的各类语言是福建话、海南话,广东话,如潮州话、客家话等等,而中国的国语(普通话),是武吉镇民用的最少的语言,也不是这方水土人家的思维语境。各籍贯的方言混杂才是武吉镇民的语言正统。即便是英语和马来语言,也是在武吉镇上顺畅流通,也比正统的普通话在口语上更为流畅和被人接受。战前,武吉镇的华文学校还有以潮州话、福建话或客家话作为教学媒介语,主要取决在于学校能聘请到来自哪个籍贯的教师。 小说虽然是以传统的中华语言(华语)书写,其实,这种语汇和语境是小说里所有人物运用得最少的语言,而且还是以马来西亚式的华文(或汉语)的语汇和语境来叙述。 《武吉演义》的语言语境是各方华人的各类方言,并渗入英语和马来语(巫文)。作者在文学创作与写作上是要依据正统的中华语言(普通话)的语境。审视、观察与书写,都是以中华语言(普通话)的思维和语境来创作的。 6. 在20世纪40/50年代,武吉镇上的华人粗略可分成三大类。 世纪初从中国沿海省份过番南渡讨生活的华人和这些人衍生的后代。语言媒介都是各省各县各区域的方言,如:潮州话、海南活、客家话,或各类福建和广东的方言。这类华人大多都是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或是文盲。即便是上过社团办的学校,媒介语也可能华语(普通话或中国的国语)。 19世纪后期就来过番的华人,在太平洋战争及和平之后,已是衍生在这片土地上华人地第几代接后人。这些人身受英殖民地政府开办的英校(英文教育)。这类华人懂得华语或华文字,受到本文教育的影响,思维也逐渐西化。这类人更能理解英殖民地政府的行为准则,也愿意参与到英殖民地政府的政治和行政的构建里。 在几世纪前就归化成土生土长的“娘惹与峇峇”群体,马来亚的土地意识更强。 基本上,B类和C类的华人是不会同情或愿意接受抗日部队在战后的斗争目标,他们反而更热衷于在英殖民地政府的政治框架下的建国理念。他们更愿携手马来人和印度人的精英知识分子,在西方政治构建下,筹组国家独立建国的构架。 这也解释了在马来亚建国初期的国家政治高层领袖,都是些受西方英文教育的华人,而在后面资助是华人资本家的原因。 7. 在太平洋战争日本军政府入侵之前的殖民地时期,到和平后的这3 年(1945年到1948年),及之后的“紧急状态”和到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独立建国前,武吉镇的政府行政构架基本上都是由马来亚的本土印度裔或从印度大陆调派过来的印度知识分子或行政官僚等精英所把持。影响之下,武吉镇的经济金融与法律界,都深受印度人精英的掌控。 8. 小说里,县长署、警署、镇市、乡村等的政府行政系统与程序上依据英殖民地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格局。 【点击阅读】《武吉演义》第一章(摘录):“日军投降日”前的故事
3年前
3年前
2020年2月以来,冠病的阴影就一直笼罩在这片水土上,无穷无尽地折腾着所有的生灵。国家已是世界疫情的重灾国,多个城市沦陷,朋友亲戚间也是能不见面就不见面,大家心惊胆战地通过视频联系过日子。疫苗是奔走相告下注射了,确诊数字却总是在高位上浮沉不落。 老刘是多年隔着几间屋子的老邻居,自去年封城及行动管制以来就少见面,更少面对面交流,仅通过电话视频笑谈,调侃这世间俗事。 今天他发了篇他写的一封申诉书,让我瞧瞧。说是在疫情日愈严重之际,这也是冠病疫情下的纪实,是文学或报导文学的重要素材和构成。他说,看看,没想到疫情下,还会有这种“未雨绸缪”的局面吧。 申诉书 XX银行,存款部,执事经理:您好。 我,YYY,国籍:马来西亚,1948年出生,73岁。 我于2015年在HH市探亲期间,在XX银行(ZZ路分行)开了个存款户头,银行卡号:AAAA AAAA AAAA AAAA. 当时开户证件是马来西亚护照:ABBBBBBBB,有效期到:25 NOV 2019。(见附件护照复印1A & 1B) 我于10 JUN 2019 更新了我的马来西亚护照:ACCCCCCCC,有效期到:25 NOV 2024.(见附件护照复印2A,2B & 2C)。 我原计划在2020年4/5月到HH市探亲期间,到贵行更新用户资料。 2020年初发生了世界性的COVID-19疫情,探亲之行取消。如今已是2021年8月,探亲不能成行。 2020年7月中,我的存款户头被冻结。我与贵行客户服务沟通,被告知我必须亲身到贵国境内任何XX银行支行更新户头的资料,才能动用户头的交易。 在当今马来西亚疫情日愈严重的情况下,在预见的近期内,我是看不到出国旅行的可能了;而且在这严重的疫情下,我们也深感生命的严重威胁。我已73岁,居住的州属和乡镇也是红色感染严重区域。健康问题是目前最大的隐患。我期望贵行能理解。天有不测的风云,我不得不未雨绸缪,我也无所禁忌或忌讳,就是惧怕感染COVID-19之不测。 我在此提出申诉,并提出5项建议,请你们考虑。 1. 根据我提供的护照文本证明,请贵行解冻我的户头,让我动用户头内的款项。 2. 或我将我的两本护照邮寄给我在上海的儿子,并由他亲自到贵行支行认证并更新护照资料。 3. 或请贵行给我一纸证明,让我能到马来西亚的贵国大使馆申请到贵国旅行的签证,以便亲身到贵国更新我的户头资料。 4. 或我亲身携带2本护照本到贵国驻马大使馆认证。 5. 或,设若我不幸离世,请告知我当准备何种手续与文件(如:死亡证书之类),才能让后人顺利取回户头存款。 请贵行理解我的年事已高,而且马来西亚疫情严重,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解决我当前的困扰。我迫切需要动用该户头款项。期望贵行能考虑我的申诉,并相应采取解决措施。谢谢。 老刘接着说,这瘟疫一来,困家封城锁国自囹;边境管制,机场戒严。银行户头的款项被冻结,只能看不能动,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功用也都被下架。复吁叹,不怪人家银行规矩,只怪这种造化,这种境地,确实是罕见稀有的纪实,堪写一笔呵。这天有不测风云,人到耄耋,又深陷疫情红区,只能昂首望天,只能未雨绸缪了。 眼看老刘的尴尬处境,不禁也感叹,这大疫之下,确实是另类的无奈。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