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俄羅斯彈襲基輔 特朗普籲普汀停止攻擊
|
特朗普抨擊中國 違背波音飛機購買協議
|
教育部國旗出錯 |
鄧章欽:首相應重申依法辦理 “警方須捕部門首長錄供”
|
多倫多機場發生槍擊事件 槍手被擊斃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俄羅斯彈襲基輔 特朗普籲普汀停止攻擊
|
特朗普抨擊中國 違背波音飛機購買協議
|
教育部國旗出錯 |
鄧章欽:首相應重申依法辦理 “警方須捕部門首長錄供”
|
多倫多機場發生槍擊事件 槍手被擊斃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
›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俄罗斯弹袭基辅 特朗普吁普汀停止攻击
|
特朗普抨击中国 违背波音飞机购买协议
|
教育部国旗出错 |
邓章钦:首相应重申依法办理 “警方须捕部门首长录供”
|
多伦多机场发生枪击事件 枪手被击毙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俄罗斯弹袭基辅 特朗普吁普汀停止攻击
|
特朗普抨击中国 违背波音飞机购买协议
|
教育部国旗出错 |
邓章钦:首相应重申依法办理 “警方须捕部门首长录供”
|
多伦多机场发生枪击事件 枪手被击毙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俄罗斯弹袭基辅 特朗普吁普汀停止攻击
|
特朗普抨击中国 违背波音飞机购买协议
|
教育部国旗出错 |
邓章钦:首相应重申依法办理 “警方须捕部门首长录供”
|
多伦多机场发生枪击事件 枪手被击毙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俄罗斯弹袭基辅 特朗普吁普汀停止攻击
|
特朗普抨击中国 违背波音飞机购买协议
|
教育部国旗出错 |
邓章钦:首相应重申依法办理 “警方须捕部门首长录供”
|
多伦多机场发生枪击事件 枪手被击毙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陳睿
教育專題
中國動物學家陳睿, 為馬來西亞物種著迷
你知道霹靂州武吉美拉有個人猿保護區嗎?很多馬來西亞人都不曉得這個地方,但來自中國的動物學博士陳睿倒是很熟悉這裡,而且他能夠如數家珍地說出在馬來西亞哪裡可以找到紅頸鳥翼蝶;在哪裡可以見到華萊士蛙;到哪裡又可以看見長鼻猴…… 難能可貴的是,他和他的科學家團隊雖然來自海外,但他們曾經出版《馬來西亞探秘》少兒科普書籍,接下來還會推出《馬來西亞物種圖鑑》和《馬來西亞科考日誌》,向中國孩子介紹可能連馬來西亞本地人都不認識的物種。 2023年3月,陳睿博士和他的中國科學家團隊又一次來到馬來西亞進行科學考察。採訪當天,他們風塵僕僕從金馬侖下山來到吉隆坡,陳睿受訪時感嘆,昆蟲是反映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而金馬侖的昆蟲數量每年都在下降,這與土地開發脫不了關係。 陳睿是中國科學院動物學研究所動物學博士,他還有很多其他身分,例如中國科學探險協會科普部主任、中國石探記科學家團隊總負責人等等。他的科考足跡遍佈亞洲、非洲和美洲的雨林,至少有兩種物種以他的名字命名,例如史前甲蟲“陳睿紋雕菊虎”及“陳睿刺足大花蚤”。 他2015年第一次來到馬來西亞,而他的團隊比他早了個五六年就已經來到這裡,“整個團隊來馬來西亞的次數至少有40次,在馬來西亞記錄了幾十萬張生物的照片。”這是為什麼他對馬來西亞的生態環境瞭若指掌,包括金馬侖近年的變化都看在他的眼裡。 為什麼會選擇馬來西亞作為科考據點呢?他說那是因為馬來西亞旅遊局希望推動這裡的生態旅遊,所以在旅遊局的牽頭下,促成中國科學家到馬來西亞進行科學考察。 大馬“更牛”的地方——華萊士線 他去過亞馬遜雨林、馬達加斯加、加拉巴哥群島等地,看過無數風景和自然生態。說起各地的特色,他說每個地方的生物區系(又稱生物群系)都不一樣,例如馬達加斯加有馬達加斯加的特有物種,婆羅洲也有婆羅洲的特有物種,“而馬來西亞有個更牛的地方,那就是華萊士線。” 華萊士線是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於19世紀中葉在馬來群島做研究時,發現似乎有一條隱形的界線將這邊的物種分開,形成兩大動物區系,北邊的叫東洋區,南邊的叫澳大利亞區,而這條隱形的線就被稱作華萊士線。陳睿之所以覺得馬來西亞得天獨厚,是因為婆羅洲這個地帶既是澳大利亞區動物生活的最北線,也是東洋區動物生活的最南線。 “這個過渡地帶孕育了大量的特有生物,你看亞洲象到了婆羅洲這個地方,演化成了全世界最小的象,還有黑熊到了婆羅洲變成全世界最小的熊,叫馬來熊。”他說:“但是又有一些很有趣的花會變成全世界最大的花,很多生物又會變大,所以我發現這個雨林非常的神奇,它的神奇之處不是任何一個地方能比擬的,全世界不同的角落有不同的奧秘。” 問他馬來西亞生物哪一點最讓他驚歎,他不假思索回答“各種會滑翔的生物”,比如像蜥蜴,多數蜥蜴都是靠爬行來移動,可是婆羅洲的蜥蜴會從一棵樹滑翔到另一棵樹,還有其他物種例如華萊士蛙也會這樣,這表示很多不同的物種都發生了“趨同演化”*,這是一件很迷人的事情卻也是未解之謎。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遊樂場 陳睿領導的石探記科學家團隊,是一支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南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學家組成的團隊,致力於科學教育、科普推廣和科學研究。他說,石探記團隊有兩項重點工作:一項是自主研發一套適合5歲至高中孩子的自然科學課程;另一項是推動生態旅遊,由科學家帶領中國孩子去看世界,希望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像科學家一樣去思考這個世界。 根據他對孩子的長期觀察,他覺得走進自然這件事非常重要,因為人類所有的文明,包括音樂可以說都是源於高山流水和蟲鳴鳥叫,甚至像飛機也是人類觀察鳥類在天上飛翔之後,總結出規律和發展出空氣動力學才發明出來。不管孩子學藝術、學音樂或是學科學,他認為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遊樂場,可以賦予孩子無限靈感。 然而,他也發現現在全世界很多孩子都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彷彿學習只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讚許。如果要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他認為自然科學就是很好的引入點,因為所有科學方法都是基於數學原理,所以我們需要掌握數學;因為如果要了解蜻蜓為什麼會飛,我們需要懂物理;因為如果要了解甲蟲為什麼會放屁,我們需要懂化學;因為如果要了解生物的前世今生和進化,我們需要懂地理和歷史…… “所以,一旦孩子能夠對自然產生喜愛,他就會產生學習的動力,不再是‘我學習是為了我爸爸媽媽,’而是‘為了解決我的好奇和我對自然界的嚮往。’” 只要孩子願意走進大自然,他有信心沒有孩子會再沉迷於玩手機,因為當週圍有那麼多可愛的動物和昆蟲等待他們去探索,他們就會意識到這個自然世界比手機裡的世界有趣多了。 成為動物學家的要素 如果要成為像他這樣的動物學家,他的建議有3個: 第一,一定要培養最初心的熱愛,內心有了追求才能做科學研究,這是最重要的基礎; 第二,有了興趣之後,需要有很好的知識獲取能力,不管是從書籍、互聯網還是身邊的老師同學都好,要不斷地獲取大量的知識; 第三,要去看世界,因為看過世界之後才會有大格局,不能只侷限於一片森林,一個地方。 推廣生態旅遊,帶中國孩子來馬探秘 冠病疫情來襲之前,陳睿和他的團隊其實已經安排過中國孩子來馬來西亞展開生態旅遊,當時馬來西亞駐中國的參贊還給他們送機,不過那時候的規模還很小,如今隨著疫情放緩,他和團隊希望在全中國大規模推廣馬來西亞生態旅遊,為此他們還規劃出兩條旅遊路線:一條是霹靂怡保周邊,他們定義為初級路線;另一條是升級版路線,將前進砂拉越古晉。由於東馬和西馬的物種組成不太一樣,所以這兩條路線代表兩種不一樣的馬來西亞生態風貌。 要如何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發展生態旅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說,無數證據表明,人類其實可以跟野生動物和平相處,比如他不久前去厄瓜多爾的加拉巴哥群島,他認為這是全世界生態旅遊做得最好的地方,因為那裡的動物不怕人類,動物知道人類不會傷害它們。但現在世界上有些動保組織主張人類應該跟野生動物保持遙遠距離,他認為這不利於人類對動物的認知,而認知不足就談不上熱愛和保護,唯有提高了認知才會有更多經費去保護自然,“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此行他到東馬考察,覺得野生動物跟人類的距離很遠,以致人類看到動物的概率不高,這樣會不利於生態旅遊的發展。他說,其他國家非常優秀的生態旅遊景點,其實是可以通過合理的投餵來拉近動物跟人類的距離,他認為本地生態旅遊業者也應該考慮這麼做。這個觀點跟很多人認為應該避免投餵野生動物的想法大相徑庭,但他覺得只要工作人員以合理,不會造成傷害且能促進動物營養的方式投餵動物,這種做法並非不可行。 為馬來西亞物種科普助力 2022年,石探記科學家團隊編著的《馬來西亞探秘》少兒科普書籍在北京發佈,2023年還計劃推出《馬來西亞科考日誌》和《馬來西亞物種圖鑑》,為馬來西亞物種科普獻出巨大力量。 一旦《馬來西亞物種圖鑑》正式出版,陳睿打算送贈這本書給本地華文獨中,與馬來西亞學生分享他和團隊的考察收穫。他說,出版圖鑑的初衷是希望不管中國或馬來西亞的大人小孩,都能透過這本書瞭解馬來西亞的森林和生物。 他應該不知道“Tak kenal maka tak cinta”這句馬來諺語,但他想傳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希望更多人對馬來西亞物種產生認知和喜愛,“而這種喜愛才能促使更多的人熱愛自然,探索自然。”
2年前
教育專題
更多陳睿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