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陈静宜

3天前
2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编按:同往年一样,我们也请了几位年轻作者写下本地中文出版的印象文,作为你的选书参考。 流散、回溯:马华故乡与身份的再思考 文:李婷欣(台大中国文学研究所) 在现代化浪潮推动之下,迁徙与游走成为常态。“故乡”书写逐渐超越对原生地的情感依恋,转向一种回望的本能,与文化再现的实践。2024年“读家选书”(文学类)多部作品以多重视角探讨“故乡”,展现层次丰富的叙事形态。在“空间”—“时间”双重迁徙背景中,个体的回溯映射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而多代写作者在叙述中展开对话,使“故乡”成为马华文学演进的重要纽带。这些作品以多样的文学地景,承载着对成长记忆、离乡情愁与身分思考的深刻书写,构筑了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图景。 故乡书写必要性 海凡以其马共游击队经验,透过《落香》在二岛之间穿梭书写,将生态观察融入文本,描绘雨林共生的自然景象。上次写胶林生话,这次写沙巴管理油棕园的岁月,冰谷在《荒野惊奇:冰谷自传II》透过奇谈形式串联荒野记忆,从在“风下之乡”五年的“拓荒史”,重新审视故乡与身分的复杂关系。 故乡的书写因个体记忆的差异而呈现多样性,同时在反复的书写中逐渐形塑新的文化意义与认知。以槟岛为例,陈志鸿的《昔日儿童皆长大:槟岛乔治市男孩的故事》谈关于自身游走各地,但无论所见为何,“终究是从槟岛人的目光出发。”;梅淑贞在《游花园》对乔治市过度观光化的变迁提出批判,写道:“我是归人,不是走马看花的过客……” 这些文本不仅捕捉地方变迁,亦重塑个体与城市的情感联系。 麦留芳自传性散文《流水滚石》写了新/马两地的流金岁月,也聚焦于霹雳北部一带:槟岛、霹雳玲珑、怡保街巷,勾勒出故乡的时空延续性。牛油小生的《写给未来情人的足球指南》虽采博物式叙述视角,仍不脱新山作为故乡符码的影响。故乡书写或许并非刻意为之,却常成为自我定位的深刻倒影,折射出个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复杂交织。 从土地至故乡——马华文学的“故乡” 书写,不仅重新诠释个人与土地的联系,更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更开放、更多元的想像。马尼尼为在台,以另外的视角批判地解构传统意义上的“故乡”。《故乡无用》再现了乡土与现代性的矛盾张力:因肉身在他乡而长期受压抑的乡愁,游子逐渐失落——“我这一代人很多离开了就再也没回来过。”乡愁在流散中被压抑,最终化为身分迷失的征象。这一书写反映出马华文学在时代洪流中的流散与重构,亦突显其对故乡议题的当代省思。 以书页为介质,马华文学在流散与重构中不断探索身分与文化的多元样貌。或许,我们能进一步追问:当代马华文学中的关于地域/故乡书写,究竟是一种纯粹的怀旧回望、讲古,还是一场对身分与文化的持续重构?在流散/定居的交织中,我们如何避免将故乡过度理想化,而是以更深度的视角回应其复杂性?这些未竟的问题,或许正是马华文学未来持续需要寻找的。 变变变! 文:叶福炎(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在整理完2024年的马华出版品并贴在个人脸书后,陈静宜留言问:“今年的出版品较往年蓬勃吗?”以出版本数来看的话,过去一年的整体出版包括再版、再刷以及新版,大致上仍维持在既有的水平之上。不过,若分别从文类、内容及出版的版图来看,它们有着不同面向的倾斜。 从文学类的书单中,这一年可以说是资深作家的盛年。从年初由有人出版社推出一套7册的《梅淑贞文选》,一直到年末以冰谷第二本自传《荒野惊奇》,颇有前后呼应、文学定调的意味。只是,这一年甚少能见新人的出现。在个人所知的范围内,只有3位诗人,包括骆俊廷《大寒以后》、覃勓温《夕惕斋诗稿》以及章楷治《凋零与丰收:致芬妮》。或许,单从一年来看无法判准文学生态的现象,但不失为一记录。 不过,从内容层面来看,这一年马华文学是以儿少时光、家乡为书写主题。有别过往都围绕在政治记忆的文学书写,如此写作的集体改变现象,也是值得关注的。这几年来,许多马华作家都在谈论个人的写作如何摆脱马华的既定印象。我想,过去一年的文学出版提供了不少的思考点。毕竟,马华文学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极具生机蓬勃的多元及多样态发展。 另一方面,其实我们也能在非文学类的书单中,发现有关于华人与政治论述的减少。在过去一年里,最印象深刻的两本,即是祝家丰《政治发展和民主化征程》和冯垂华《街头的共同体》。当然,马华出版中常见的宗教讨论、地方史撰写,仍是非文学类主流常见的内容。它或已成为一种特定的出版类型,而这也涉及马华出版生产链的课题。 过去,我一直都在关注普及大众的出版品。它不仅占了出版市场很高的比例,也是拉动出版业很重要的存在。现阶段来说,它一直正在积极成长中。陈静宜对饮食文化的讨论、赖昭宏以大体老师家属的自白、陈亚才对印裔社群及宗教的介绍——这一类的大众书写相当重要,也是从阅读进入思考的重要媒介。 总的来说,过去一年的马华出版市场并未有令人惊艳的作品。若要细数种种可能的原因,我想可归纳为以下两个,即书籍出版也开始走向分众化,出版社能明确提供读者他们在阅读上的需求;另外,整体出版市场的版图处在一个变动的状态,或许出版社也在重新调整自身的策略和定位。 无论如何,这一年来的改变也只是个过渡。我相信,不久将来就能见新的版图出现。而在可见的未来里,整体的马华出版品必然是朝向多元的发展,也将在读者与市场的主导下,带起不一样的出版市场。2025年会是一个新的起点! 南洋岛屿的“地方性”再发现 文:潘舜怡(马华文学与文化研究者) 回顾2024年,以“南洋”、“马来半岛”及“东南亚群岛”等区域性和地方性视角为主题的马华文学作品,似乎再次掀起了一股热潮。在影视方面,廖克发的一部时长5个小时的纪录片《由岛至岛》,反思二战期间,日军、台籍日本兵、东南亚华人,尤其是新马印尼华人之间的历史创伤遗绪,试图重新梳理南洋岛屿的战争网络以及庶民叙事。此片获得2024年台北电影奖百万首奖、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等奖项,备受瞩目。而在印刷出版方面,也“由此地至彼地”,出现了不少聚焦探讨南洋不同区域的地方文化、宗教信仰、文学地理、小镇历史的叙事,散发着关于马华岛屿/地方书写的魅力。 首先在北马部分,三可马凯丽的《乔治市的老店铺》带领读者进入槟岛乔治市,通过栩栩如生的建筑插画,叙说城镇老街、小巷的小铺故事,展现槟岛老建筑的生活美学气息。此外,陈志鸿的《昔日儿童皆长大:槟岛乔治市男孩的故事》,则以散文笔触,回忆在乔治市生活的童年往事。本散文集透露了作者对于祖父母、父母、亲友的抒情叙事,让读者感受属于槟岛小孩在市镇成长的记忆“温度”。 转移至中马部分,朱宗贤的《霹雳地方掌故》引领读者进入霹雳州的各个县市,从教育、经济发展、新村、医疗、饮食、宗教、小镇老街等面向,探讨该区华社的文化记忆。本书内容巨细靡遗,娓娓道来,尽现霹雳华人生活的地方风情。至于白伟权的《拜别唐山:在马来半岛异域重生》,则回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历史现场,考察拿律地区的华人史,当中牵涉了华人苦力移民、矿工的社会日常,谈及地方瘟疫、会党帮派斗争、华人经商群体的盘根错节,打开了离散华人于南洋“重生”的史迹剖析。 至于廖文辉编的《居銮老街的社区建构与发展作用》,则是本年度南马社区观察的代表作。本书属于学术研究作品集,书中收入了9篇关于柔佛居銮的华人社区建筑老街、教育、华人领袖、家族企业等探讨。另外,廖文辉的《马来西亚闽南宗族资料汇编》以及安焕然的《海洋与南洋:海南人的历史与文化》,分别考察了移居南洋的闽南、海南华人群体,讨论他们的宗族史、精神文化史,从学术研究角度进入对华人“由岛至岛”流动的历史叩问。 有趣的是,留台作家兼画家马尼尼为似乎“背道而行”。她的小说《故乡无用》叙述的是一个20世纪从中国移居至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后,所产出的“无用”的家庭故事——叙述卖咖啡营生的“阿公”以及14名儿女如何面对疾病、死亡、迷信,思考原乡平凡“无用”的反讽性。而本书为第24届台北文学年金获选作品之一。 整体而言,本年度关于南洋的“地方性”书写题材丰富,内容多元,无论从文学或者非文学类的出版读物而言,均发现作者们对华社地方的大历史与小叙事的关怀与想像。 相关文章: 【2024读家选书(上):非文学类】《活力副刊》编辑室选书,来了! 【2024读家选书(中):非文学类】《活力副刊》编辑室选书,来了!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在马来西亚,私宅或私厨餐厅似乎开始掀起流行,我上次到吉隆坡时,就透过朋友介绍一家私宅餐厅,第一步先用简讯跟店家联系,确认日期、人数与预算,还要说明介绍人,等到店家审核通过方可订位……   在马来西亚,私宅或私厨餐厅似乎开始掀起流行,我上次到吉隆坡时,就透过朋友介绍一家私宅餐厅,第一步先用简讯跟店家联系,确认日期、人数与预算,还要说明介绍人,等到店家审核通过方可订位,当时是通过审核了,只是时间对不上而作罢。 这类的餐饮型态一直少量存在,也因为少量存在、管道特殊而增添了神秘感。就是有钱也不见得订得到,掌握这种人性特点,越是难订越有人趋之若鹜。为什么难订?一方面是订位管道有限,一方面是座位数少,因此就要排上很久的队。   #私宅餐厅 香港大约在20年前特别流行私宅餐厅,我曾经请求香港旅游局代为安排美食专访,一向对推广观光不遗余力的港旅局却回绝了我,理由是这些餐厅通常没有营利事业登记证,也就是不合法,因此无法以官方立场推荐。 台湾的私宅餐厅也行之有年,只是近年来家数增加,也成为话题。二十多年前,我就曾经造访几家私宅餐厅,有些是深藏在高级住宅区内,就跟现在马来西亚暗藏在社区内的airbnb相似。社区居民不希望出入份子复杂,这些私宅主人,便会以邀请客人到家里作客为理由开放订位,到了预约时间,到公寓楼下就会有人来接头,好像要去参加什么神秘组织,领我走进住户中的某一户;或者透过简讯提供一组专属密码,到门口按下密码才会开门。 [vip_content_start] 进门后会发现别有洞天,比起坊间餐厅来得有家的味道,又比寻常家庭来得有布置气氛,既有私密感又有专属感,厨师不见得专业,但菜色多半不落俗套,总能宾主尽欢。 私宅餐厅顾名思义是私人宅院,主人家想传递的生活方式、理念,往往透过建筑风格、摆设设计、菜色与人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被传递,属于沉浸式体验。虽然背后仍是商业行为,不过多了点人情味。换句话说,现在有些餐厅跟风话题,立了人人可见的招牌,还自称是私宅餐厅,那就是没有弄清楚私宅餐厅的优势与特色。   #私厨餐厅 私宅餐厅跟私厨餐厅是不同的,私厨餐厅的重点在厨师,厨师才是主角,厨师可能曾是某知名餐厅或饭店主厨,自己身兼主厨与老板双重身分,以接待少人数的餐宴为主。这类餐厅并不一定要空间布置也非私人住屋,我就见过铁皮搭建,日光灯、一张大圆桌、一间厨房跟厕所,因为厨艺独到,也吸引了络绎不绝的饕客。 有些大老板拥有自己的私厨,厨师如果受雇于这些富贵人家,便称为“家厨”了,专指做菜给这家人吃。我认识一位饭店大厨,后来成为大老板的家厨,老板要到欧洲出差,因为吃不惯当地的菜,他就必须先把食材、厨具先搭专机到欧洲,在当地做好菜,等老板来吃。 台湾的私宅或私厨餐厅,有两个共同特色:一是采预约制或会员制(有的预约还有门槛,例如透过人脉关系),二是容易受检举而难以长久经营。 现在也有合法的私厨或私宅餐厅了,背后通常还是有金主操持,厨师成受雇者(但拥有部分股份),比较像小规模的精致餐厅,虽然形式类似,但与最初立意不太相同,有一点走味了呀。    
4月前
Warung多早上营业,也有部分店家过午,是一个可以悠闲吃早餐的地方。当地朋友形容:“Warung是一个像吃回转寿司的地方,不用花吃日本料理的费用,就能有类似的效果。”我一开始不太能想像,然而到了现场,便一下明白了…… 如果你喜欢到kopitiam吃早餐、闲聊,那么我想,你也会喜欢上东海岸的Warung(读音哇隆),Warung是小食摊的意思,在吉兰丹跟登嘉楼都很普遍。 旅人该造访哪家Warung呢?除了美味这个要素外,当地人会推荐的,往往是他最常去的那一摊。当地朋友带我去的Warung位于他幼年的母校旁,即使他已经步入中年、也已在吉隆坡定居多年,他对那家Warung仍有很深刻的情感,就像人们心中认为最好吃,往往是自家巷口的那家面摊。 Warung多早上营业,也有部分店家过午,是一个可以悠闲吃早餐的地方。当地朋友形容:“Warung是一个像吃回转寿司的地方,不用花吃日本料理的费用,就能有类似的效果。”我一开始不太能想像,然而到了现场,便一下明白了。 Warung有大有小,其中较为经典的构造,是一个环270度的ㄇ字型吧台,三面吧台皆设置座椅,店家的人在吧台里作业、人们围着吧台坐,也有些店家会另外设置散桌,视营业规模而定。 这样的Warung没有接地的铁卷门或铁拉门,而是把拼接的铁片做成活动门板,开店时,把铁片的两端用钩子架住,向外撑开变成屋檐,可遮阳挡雨;关店时,铁片像收伞那样,形成闭合的状态。   油纸当器皿用 我去的那家Warung的食物分3大品项:小点、饭包、沙爹。台面上用塑胶袋装着各式炸料与点心,种类丰富,大约有十多种可选,像是:Pulut Inti(椰丝糯米粽)、Cek Mek(地瓜条)、Jemput Durian(榴梿炸球)等。 [vip_content_start] 用厚纸包着的饭包并非店家自己做的,而是专做饭包的店家放在此地寄售,Warung也具现代所说的“选物店”概念,放的多半是Warung店主自己精选过的好吃饭包。 当地朋友选了沙爹配饭团,饭包的特别之处在于器皿,这器皿是油纸,我一度好奇,碗、盘都有边界,方便人们捞取食物,而纸张没有边界,该如何进食?只见朋友用左手手肘挡住纸张的其中一面,堆高纸张作为“护栏”,用另一手抓取(或持餐具)进食,手肘可随着食物的状态,巧妙小幅挪动,就是一个人体器皿,相当灵活。 对我来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左手肘已经被固定,可避免我这类不习惯以手进食的人误用左手。我想若要享受当地特色的达岗饭(Nasi Dagang),一定也要把这个吃法学起来,才能算得上完整。   讲究诚信与信任的小食摊 我对Warung印象最深刻的是诚信与信任。记得我们一行4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各自点了不同的食物,有的人还追加炸料,都不太记得自己吃了什么。结账时,女店主拿着计算机说:“你说你们都点了什么吧。” 我们愣住,原来店主从一开始就没记下来,光凭我们口述计价,也就是“你说了算”,展现的是信任感;而也考验着客人的诚信,是否能如实重述自己的菜单,只是在考验诚信之前,更重要的是考验记忆力,年纪大了,记忆力真是不太好,怕是忘记而背上故意漏掉的罪名。 信任是建立在不断累积的诚实之上,也就是说,如果店主能如此放心地相信客人,想必多数客人都展现了诚实,一个有诚实又有信任感的城市,带给人安心的氛围。    
5月前
有位马来西亚朋友,去年初嫁到台湾,第一次在台湾过年,感受到台湾的冬天,天气湿冷、雨势不断。看着先生一家人团聚,内心格外寂寞。婆婆感受到她的心情,煮碗肉骨茶给她吃,肉骨茶一端上桌,她便忍不住哭了,因为那是新加坡版的肉骨茶…… 台湾有几个离岛,其中一个离岛叫东引,最近认识一位东引作家陈翠玲,她谈起30年前在台湾本岛坐月子的事,“当年我只身在台北,姐姐也嫁到台北,因缘际会下,是由姐姐的婆婆(即她姐夫的母亲)帮我做的月子。” “我的月子餐吃到麻油鸡,还加了桂圆!” 当听到她语气里感到这样的组合不可思议时,我才发现,台湾本岛与东引两地饮食习惯不同,而造成了期待落差。 麻油鸡是用麻油、姜与米酒煮鸡,在台湾本岛是常见补身子的食物,加放桂圆也是正常发挥。台湾本岛属闽南系统,而东引岛上多来自福建省福州连江、长乐的移民,方言、饮食习惯属于闽东系统,东引人坐月子吃老酒蛋、老酒糯米。 身为一个女人,耗尽体力孕育新生命,是最需要补充体力与抚慰心灵,当年她人在陌生的城市,没有母亲相陪,吃到了麻油鸡,麻油鸡就算了,还加了甜甜的桂圆,那个乡愁恐怕比没吃更浓。 货不对版的家乡味…… 我想起有位马来西亚朋友,去年初嫁到台湾,第一次在台湾过年,感受到台湾跟马来西亚不同,是有冬天的,而且天气湿冷、雨势不断,冷到让人生厌。看着先生一家人团聚,而要在异国的陌生家庭里过节,内心格外寂寞。 婆婆也感受到她的心情,说要煮碗肉骨茶给她解乡愁,肉骨茶一端上桌,她便忍不住哭了,因为那是新加坡版的肉骨茶。她领下婆婆的心意,默默把肉骨茶吃完,五味杂陈的心情只有自己知道。 [vip_content_start] 我也想起二十多年前,我在北海道的一个小镇上工作,北海道最大的城市是札幌,札幌人口数近两百万人,而我住的小镇连两万人都不到。当年全镇上只有我一个台湾人,北海道冬天非常冷,我住的那年,最冷曾到零下十四度,我在工作上遇到了不顺心的事,突然很想吃家乡味,我问了同事,“附近有没有中华料理?” 同事面露难色地说:“有,不过卖的是川菜,听说不怎么正宗,价格还不便宜。”川菜离台湾味实在远了点,不过好过没有,“我要去。”我说。 去了之后,发现干烧虾球有很重的化学合成酱料味,麻婆豆腐的豆腐都碎掉了。喝了一瓶啤酒,洗掉残存在舌面上的味道,当时的心情比外头的寒雪还要冷。 翠玲趁着我在东引时,热切想让我尝尝老酒糯米,那是当地女人坐月子、生理期会吃的食物,一位乡民代表的父亲寿哥听闻此事,便自告奋勇为我们下厨。 这里的“老酒”,指的是马祖老酒,也是马来西亚所说的福州红酒。糯米泡过老酒后,再入锅蒸,全程不加一滴水,蒸熟的糯米饭冒出热气,还没开盖就整室酒香,米饭扎实饱满,粒粒发亮,透着淡淡玫瑰红色,“啊,我朝思暮想的就是这个。”她露出幸福的表情,仿佛直到此刻,才坐完30年前的那个月子。
5月前
甘马挽的东源酿蟹,蟹壳内的馅料有满满蟹肉、洋葱、红萝卜,表层包覆打发的蛋白,这种作法像是把馅料盖上保护罩,用油炸,把表层炸得金黄,轻轻翻开表层,蟹肉馅料饱满美味,一颗16令吉…… 去粤菜餐厅时,是否吃过一道名菜叫做“酿蟹盖”?这道菜有两种做法,一种炸、一种烤,烤的那种叫“焗酿蟹盖”。 不管是烤还是炸,外型大同小异,就是在清洗干净的蟹盖凹槽里,填入剔出的蟹肉与蟹膏,拌入洋葱、起司或奶油白酱等配料。烤炸各有特色,烤的表层会抹上蛋黄液,烤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油炸的较香,缺点是为使油炸过程不爆开,因此表层需沾附面包粉,外皮就变得比较厚。 吃这道菜最开心的地方,就是不用拆蟹就能吃到蟹肉,外型饱满,卖相很好,挖开馅料时经常伴随高温,要小心烫口。粗看大同小异,细看则能从这个巴掌大的馅料里见真章,有的馅料是满满蟹肉;有的用大量洋葱跟白酱混充;有的不只剔出蟹肉,还用上4种不同蟹肉,营造口感与滋味上的差异;有的除了蟹肉,还填入燕窝、瑶柱、黑松露等材料,像是帮螃蟹穿金戴银,价格从港币158元到368元不等(约马币88元至200令吉)。 而在粤菜里发光发热的“酿蟹盖”,很可能源自于葡萄牙菜“Sapateira recheada”(Portuguese Stuffed Crab),翻成中文也叫“酿蟹”,原始版本并未经过烤或炸,作法是把蒸熟的蟹剔出蟹肉,加上洋葱、蛋黄酱、蛋等配料,不经烤或炸,将其抹在面包上食用,是一道开胃前菜。 [vip_content_start] 它不只是一道葡萄牙菜,也是澳门土生葡菜,《澳门土生葡人》一书里提到,土生葡人的4种海鲜食品为咸虾酱、主教蟹、番木瓜蟹和酿蟹盖。而“土生葡人”主要指的是葡萄牙人跟特别是东南亚的亚洲人,在澳门生下第二代及其后代。他们做的菜以葡萄牙菜为基准,再加入印度、马来亚或澳门华人菜元素,独树一格,现已列为国家级的非遗名录。 突发创意还是复制贴上? 会说到这道酿蟹,是因为我在登嘉楼也尝到了当地美食代表之一的“酿蟹”,其配料跟作法也相当类似,虽没有跟葡萄牙人联系的直接证据,但也与洋人有关。 创业于70年代甘马挽的东源酿蟹,蟹壳内的馅料有满满蟹肉、洋葱、红萝卜,表层包覆打发的蛋白,这种作法像是把馅料盖上保护罩,像洗衣机里的泡泡那样带有蓬松感,状似白雪,在台菜里称这种作法叫“打白雪”,可蒸可炸,东源酿蟹是用油炸,表层炸得金黄,轻轻翻开表层,蟹肉馅料饱满美味,一颗16令吉,跟香港一比,价格真是太实惠划算了。 我也在瓜拉登嘉楼的唐人坡咖啡屋吃到类似的菜,店家开业有二三十年,将其菜取名为“蟹肉糕”,内馅加入较多的肉碎,没有白雪,抹了蛋液,蒸熟来吃。 东源酿蟹的第二代店东说,这并非一道出自华人的籍贯菜,而是源自时代背景下的在地产物,从父亲那一代就开始贩卖了,“早年龙运开采铁矿,许多外国人负责铁矿业务,也会到甘马挽来,因为外国人不想啃蟹,所以挑出蟹肉给他们吃啰。” 我查了资料,《星洲日报》曾报导过,龙运的铁山镇(Bukit Besi)自1929年从事铁矿开采以来,居住着英、美、欧洲等国公民,时代背景跟店东说法大致吻合。只是酿蟹盖的出现是一种突发的创意,还是洋人请华人依样画葫芦下的产物?这就还要再进一步探索了。
6月前
“和喜362五条路”淋面不像传统碟装,而是用碗装,芡汁也多一些。一吃就发现用料不俗,虾有虾味,汤头滋味清鲜,炸葱香酥而气味不浊,蛋丝轻薄细切,芫荽细碎得体…… 多亏了在槟城和喜茶室等着吃云来福建面,这档福建面一早开档,两三小时内就卖光,但光等就要等上一小时,我趁着等待的空档,点了同茶室的另一家“和喜362五条路”淋面(Lam Mee)来吃。槟城朋友说:“如果长辈上馆子过生日,最后都会上淋面,因此又称生日面。” “和喜362五条路”不像传统碟装,而是用碗装,芡汁也多一些。一吃就发现用料不俗,虾有虾味,汤头滋味清鲜,炸葱香酥而气味不浊,蛋丝轻薄细切,芫荽细碎得体。虾有虾味不是很正常吗?一些小吃摊受限于价位,用的虾泡过药水,膨胀变大、过于弹脆;要不就可能是冷冻或解冻不当,吃来没有虾味。 云来福建面的美味在意料之中,而和喜362五条路淋面的美味,则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主厨的用心,食客感受得到 我忍不住好奇观察档口的作业,我看见档主捞出鸡骨架,放在汤锅上头沥干,一转身又开始剥虾壳,原来虾是现煮现剥的;蛋皮也煎得又金黄又薄透。 我忍不住上前攀问,档主名叫阿伟,戴着复古圆框眼镜,一派斯文,他说过去从事过不少行业,当过补习班老师、摄影师,疫情期间想转行,于是跟亲戚学煮淋面,2022年才以此为业。他说:“用鸡骨当汤底,是因为鸡骨很快出味,而且不能一直熬,熬超过一小时就会有酸味,因此才会捞出另放。” 他说选择淋面做为本业,是因为自己喜欢吃淋面,又因为喜欢芡汁,为了盛装较多的芡汁,便改成了碗装。他认为槟城有很多重口味小吃,淋面本身味道清淡,想要赢得人们关注,就要更下工夫才能被看见。确实,这番用心,被我的厨师朋友发现,连是外国人的我也感受到了。 [vip_content_start] 我发现淋面有分白派与黑派,在吉隆坡半山芭,一家开业55年的美景(May King)吃到了黑派淋面,配料有鸡丝、虾、散蛋、肉碎,面体有多款选择,不过吉隆坡朋友说:“粗黄面才是经典款,我从小吃到大。” 淋面源自福建卤面? 网络上很多人说淋面源自福建卤面,姑且不论真假与否。谈谈福建卤面是如何呢?福建很多地方有卤面,如:漳州、泉州、莆田,卤面也有黑白两派,莆田属白派、漳州属黑派,泉州则依调味不一。 若要依照“淋”这个动作——把卤汁浇淋在面上的话,就同于漳州做法;泉州与莆田都是煮的过程,让面体逐渐释出淀粉,进而使汤汁自然变浓,因此稠度并不像漳州那么鲜明。而如果说器皿的话,那福建就只有泉州用碟装卤面。 据《图说福建》一书所写,漳州卤面传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我上次去漳州田野调查时发现,他们也在婚丧喜庆时吃卤面,当地用薯粉使汤头变浓稠,把碱面煮好后,将芡汁浇盖在面上,我在漳州吃到用海鲜、啦啦熬的汤底,非常鲜甜,当下才明白,难怪这道食物能传播到那么远、那么久,真是好吃。 现代的漳州卤面会提供许多卤料,自由选搭放在卤面上,客单价就会跟着叠加变高。还有一个焦点,那就是配酱。在槟城、吉隆坡的沾酱小碟,都是参峇酱,只是各家配比不同。在漳州,除了辣椒,还会用乌醋当调味酱,酸香提味。
6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