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除夕

3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新年的跫音近了。大姐二姐捎来信息说她们已经为我一家人准备了床褥,缝好床单,等我们新年回家聚一聚,要住哪里都可以。 屈指算一算,我大概已有18年没回乡过年了。心里还不能忘怀小时候盼望过年的心情。那些年,大扫除是过年前不能忽略的传统习俗,有“迎新除旧”的意义。新年前,我们会将屋子里里外外打扫干净,还得用清水抹过,意味着把过去一年的厄运通通扫除掉,以准备迎接新一年的来临。大扫除后,我们会在客厅墙壁挂上新日历。昔日,过年没有特别的新年装饰,唯有一本本的日历,一张张12生肖风景日历图,最能代表新一年的开始,而且最有年味。 新年前,母亲忙着采购布料,双脚踩着缝纫机,缝制新睡衣新裙子给我们6兄弟姐妹。我们特爱母亲缝制的卡通睡衣、花衣花裙。除夕夜,我们会穿着新睡衣守岁跨年。大年初一,我们穿着花裙子去拜年。小时候,我们和别人家小孩有不一样的快乐。拥有量身缝制的衣服,我特别满足。 新年前,哥哥在木山工作回乡时,一般会买一些鞭炮还有冲天炮烟花回家。他们也会负责把鞭炮摆在艳阳下晒一晒,再用线接驳起来,好在除夕夜来个连环炮,增添新年气氛。接驳起来的鞭炮特别长。哥哥总会在除夕前砍好竹子,系上绳子,挂上钩,插在门前的空地上,等待除夕夜的到来。 接下来就是期盼除夕的到来。印象很深刻,当年家里有养猪。每逢除夕清晨,睡梦中会听到猪的惨叫声。醒来,猪栏里的猪少了一只。而年夜饭,餐桌上有了猪肉。如今想起来,这些就是当年最有特色的年味。除夕,一家大小从早忙到晚。母亲姐姐在厨房里忙着准备年夜饭。父亲和哥哥准备鞭炮。身为老幺的我最闲空,一会儿围在厨房看母亲用木柴起火,土灶上的黑色大鼎能煮出一道道只有过年过节才吃到的菜肴,有福州排骨、福州肉丸、福州炒面、八珍猪脚汤、炸鸡等等。傍晚,一家人整整齐齐,围在木桌上吃团圆饭,年味特别浓。 除夕夜,大家穿着新睡衣,坐在高脚屋的木梯上等待午夜12时,燃放鞭炮看烟花。而母亲在除夕夜,却守住饭锅。话说,除夕夜,一定要煮满一锅米饭过年,代表年年有余,新一年就有得吃。这一个传统习俗,我一直跟着母亲的交代,坚守到今日,延续不断。 除夕夜,哥哥在高高的竹竿上挂起了“连环炮”,好长好长,地板上还绕着好几圈接驳的鞭炮。点燃起来,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不停,可以坚持10分钟,间中还有冲天炮烟花接替,村里浓浓的年味,散开来,这一切深刻烙印在心头。 大年初一,跟着习俗,我们一家人都要吃福州鸡汤面线。面线长长,意味吃了长命百岁。接着,父亲母亲会派红包给我们。儿时的新年,最爱接红包了。当年,一收到红包就会藏进一个罐子里,心里特别开心。每逢大年初一,6个舅舅和4个阿姨还有表兄弟姐妹都会来我们家拜年。母亲身为大姐,受到舅舅阿姨们的敬爱,因此,过年时我们家里特别热闹。依照惯有的习俗,母亲和姐姐忙着煮鸡汤面线招待亲人。他们都会派红包给我们,好不热闹。 家婆就是我的第二个母亲 随着父母的离去,这些年,家乡的年味淡了。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好多年下来,我们再也没有早期团圆合一的感觉了。过年,各自过,通过手机互相问候,仅此而已。不过今年新年假期刚好落在学校假期。这新年长假来得不易。今年我好想回乡跟家人聚一聚。外子二话不说,决定初三带我和孩子回乡拜访亲友。或许,这心情不是我独有的,兄弟姐妹也跳着同样的脉搏,同样的心情。 其实,在夫家,家婆就是我的第二个母亲,让我在这些年找回了一家和乐的感觉。她厨艺了得。这些年,每逢过年过节,一个客家女,一个福州女,我们联手,餐桌上的客家菜肴,福州菜肴,也不输餐馆的大厨,可谓满汉全席。这点点滴滴多少都让我找回了当年家乡过年的味道。 细细回味昔日与家人共同迎接新年的心情,拾回那些已经遗落的温馨欢笑声,这一趟回乡计划,更显得特别珍贵,特别珍惜。是亲情,让一股脉脉清泉从我心田涌出,唤醒难以割舍的一段情缘,唤醒春节的一切生机。就让我以最美的心情,去感受这春节带来的美好,感受最真的亲情。
11月前
年少时曾听父亲忆述他与姑姑一起在表姑父家过年的事。 那是二战后百业待兴的50年代,他们失去双亲的第一年,兄妹俩寄人篱下,在一个生疏的环境中,度过他们有生以来最难忘的新年。 表叔(父亲的表弟)对他们说:“你们不可以过年哦。”根据华人习俗,至亲逝后,家属服丧一年期间,是有不参加喜庆活动、不围桌吃饭等禁忌。同是十来岁的少年,父亲当时明白表弟说这话时并无恶意,只是表达方式过于直率,而年幼的姑姑,则不服气问为何不能与其他小朋友一块玩炮仗。 表姑父怕晦气,在年除夕的大清早就叮嘱他们两个乖乖待在房间里,没事别出来。 父亲识趣,整日就把自己和妹妹锁在房里,外面喧嚣热闹的世界,将他们区隔。为了安抚闹别扭的妹妹,他教她剪纸来分散注意力,也苦中作乐。 然而,表姑母还是在大年除夕为他们留了丰盛佳肴,并不避讳地给了他们红包。 父亲说那是他毕生最难忘的团圆饭。没有双亲的团圆饭,兄妹俩挤在窄小的房间里,静静地把饭吃完。父亲说,眼前美味的食物不会再有妈妈的味道了,一切都变了样,但外面震天欲聋的鞭炮声却告诉他,应该变的是自己面对未来的心态。 “所以,幸福不是必然的。”父亲最后平静地总结,没再往下说。当时的我听了只把父亲这段往事当作他心酸的过去,未曾真体会到个中的五味杂陈。 直至许多年后,当我失去了父亲,终于明白那种至亲离世的锥心之痛,是刻骨铭心的。 父后的第一年,我在怀念和悲伤之间摆荡。望着父亲写过的新春对联,他栽种过的水仙花,他珍藏的贺岁CD,心里空荡荡的。犹记得去年今日,他还兴致勃勃地忙着布置、营造新春气氛,并不厌其烦地指导我春联要对仗工整,而其中的贴法则是上右下左。而今,物在,人不在。唯独母亲不怕触景伤情,坚持留下他的旧物作纪念。 少了父亲的新年,仿佛变得不再圆满了。我甚至打算把这自己喜欢的节日当作普通的假日那样地度过,不必大肆铺张,不必张灯结彩,反正也不会有亲朋戚友上门拜年。 然转念又想,父亲生前即使抱恙,也不会如此自暴自弃地封闭自己。他极喜欢新年的热闹欣悦。即使肉身衰迈,也无法熄灭他对新年的期盼和挚爱,他既写挥春、贴春联,也播放着新年歌。那时我还说他太隆重其事了,他却说:“这过年的心情啊,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新的一年就是新的开始,所以,我们过年就有了重新出发的意思,你说能将就地过吗?” 言犹在耳。他已不在了。 新的一年,并不因为人世的沧桑和无常而停驻,年依然踩着欢快而隆重的步伐踅近。到处都是年的味道和声音。正月里难得好天气,阳光炽烈,春风和煦。不时听见燃放烟花疏落的劈啪声,还有,邻居在前院炭烤的鸡蛋卷香,那阵阵传来的浓郁焦糖香,以及,他们一家人的欢笑声。 只有我们的大年除夕,显得冷清。母亲强打起精神来准备团圆饭。热腾腾的食物不仅滋养身体,也温暖了贫瘠的心情。还记得,那是一场简单的团圆饭:香气四溢的南乳粗斋煲,精致的芦笋炒带子,还有香煎豆腐,一一被端上了桌,食物的分量减少了,也没有佳节应有的大鱼大肉,然而,却凝聚、延续着属于我们一家三口的味觉记忆。 蜕变重生迎新年 年,还是要过的,就像日子依然要继续。 我问自己,新年的禁忌到底是为了什么,若过于拘泥传统禁忌,则成了作茧自缚,与其说不能庆祝新年,毋宁把这当作是一个缓冲期,让我们调整心态去面对一个新的转变。因为,在另一个世界的父亲,也不会想看到家人终日沉湎于痛苦、无助的心情中。 除夕夜,承载着崭新一年的意蕴,也承载着蜕变重生的可能。 那一年的除夕夜,我想起了父亲的幸福论,终于明白了他隐忍不说的话:人这一生,与至亲能有多少次的团圆饭?是否珍惜、体会过当中的快乐和温馨?能否每年都是相同的人围桌欢聚呢?除夕团圆,是亲情的凝聚力,也像是一绺切不断的精神纽带,不论天涯海角,都会把一家人的感情紧密地系在一起。 新年伊始,是展望一个新的开始,不让幸福时光轻易地溜走,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片刻,说不定就是将来难再得的回忆。难忘的团圆饭之所以深烙在我心底,不是为了自哀自怜,而是使人反思,莫负时光,珍惜眼前人。
11月前
我从来没有这么讨厌过“谢谢”这两个字。 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一家人在过去的3年都没有回乡过年。也自从我开始工作,就几乎没有回乡见过爷爷奶奶。若要说是自己忙到完全抽不出时间,那肯定是假的,还是有一些懒惰和理所当然的成分。 一回到爷爷奶奶家,奶奶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地叫着我,跟我说很久没有看到我了……现在长大了……开始赚钱了……好像变瘦了……诸如此类的。这么久以来再一次感受到自己像小孩一样被人关心被人疼,我除了忍不住害羞地挠挠头,心里的愧疚也一点点蔓延开来。但新年期间的所有时间都还是快活的,吃年饼、喝汽水、燃爆竹、拿红包,一样不少。尤其我们几个晚辈还应验了那句话:“有一种饿,是奶奶觉得你饿”,不只客厅桌子上的年饼琳琅满目,饭桌上还真是从除夕到我们回家的那一天,每天都是好吃好喝的。奶奶作为奶奶,就是生怕大家会被饿坏,殊不知我们的嘴巴貌似从来没有空闲过。 启程回家的那天,全家人吃完早餐之后,就开始慢慢地把行李都搬到后车厢。其实大家的动作都有意无意地放慢,一边收拾还一边话家常。临走之前,奶奶跟在我们几个晚辈后面,又偷偷塞了一封红包给我们,跟我们强调这和除夕夜的那封红包不同哦,这是祝我们一路平安到家的红包,真是既荒谬又感动。奶奶把红包递给我的时候,还顺道说了一句“谢谢你回来陪我们过年蛤”。 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只是觉得家人之间干嘛那么客气呢,这种事,不用谢。而当奶奶把红包也递给弟弟的时候,一边拍着弟弟的肩膀,一边还是说着同样那句话,“谢谢你回来过年,之后有空还要再回来玩蛤”。我心里想着,拜托啦奶奶,大家都长大成人了,怎么还会叫我们回来玩耍,我们都不是在上学的小孩了。 但车子启程不久,我还是像小孩一样,眼泪就像新年那几天的大雨,一直掉个不停。 我一定会多回乡 我想起奶奶在谢谢我们回来过年的时候,用的不是她平常说的福建话,而是用她略微生涩的华语,就好像她过去几天用方言说了多少我们听不明白的东西都不重要,但这句谢谢,怎样都要让我们听懂。我听着这句谢谢一次一次回荡在我耳边,特别不是滋味,我不想要回乡过年这件事是一件需要被“感谢”的事情,我不想要奶奶觉得我们愿意花时间回乡是一种需要说“谢谢”的施舍,我不想要奶奶连我回乡过年那么简单的事情都要“谢谢”。 但思考到最后,我清楚知道这是谁的问题。这就好像,只有从来没拿过零用钱的小孩,才会在爸妈破天荒给零用钱的时候,说一句谢谢。 谢谢奶奶的这句谢谢,以后除了过年,我一定会多回去的。
2年前
话说刚出社会工作的前几年,未有汽车,上下班都以摩托代步。要是刚巧碰上雨天,那就得淋雨了。 直到后来某天在外婆家因为无聊拿起一本《通书》(也称《通胜》)翻阅时,发现当中有着一篇题为〈节气与气象的农谚〉的篇章,里面收录各种从事农业的古人凭借多年对各种时节与天气变化的观察,整理出来的一套资料,以方便务农者参考,并预判气候、预测农作物收成情况或避开天灾。 当时想着我虽然和农业没有任何关系,但上下班日晒雨淋的,若能借此预判天气,调整行程,那不也是美事一桩吗? 因为当时对廿四节气不熟悉,所以有一大部分都记不起来,但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当中的“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顶看初三,下看十八”和“立春落雨至清明”。里头的共同点是,若初三下雨,基本上接下来的日子都是多雨的,也就是说接下来的日子我的雨衣得准备好了。 知识得与时并进 今年除夕,团圆饭后和朋友聚会时刚好聊到天气这个话题,我就向朋友们抛书包了。初一落,初二散,说明初一下雨的话,初二就会是晴天。当然也表明不一定准确,毕竟天气预测这回事还是仅供参考嘛。 初一和家人到庙里拜拜时,那雨下得是真的大。在庙里避雨的我又想起初一落初二散嘛,明天该晴天了吧?结果,初二下午又下起了大雨。想起除夕那晚还刚跟朋友说到这个,马上就失准了,还好我事先已跟朋友表明是仅供参考,不然就糗大了。 后来想想,农谚既然是古人记载的观察经验,自然没有把近年全球暖化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计算在内了。除了天气本来就变化多端,还得考虑地域问题。总不可能《通书》所在之地,天气都一样,那太不符合逻辑了。 前人的经验固然宝贵,但把知识与经验套用在日常生活上,还得与时并进,把当前的各种变数纳入考量。不然,就变成人们说的“一本通书看到老”了。
2年前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有新的目标。时间飞逝,在这个“兔”然到来的一年,我想要做出改变,活出真实的自己。那么,我的转运法是什么呢? 说来你或许有些不信,作为一名初中生,我的转运法是想透过我梦寐以求的健身来实现的。常常在网上看到许多健身者都高大威猛,常人看到他们都会肃然起敬,多瞄一眼,佩服他们背后一定付出了努力才有这段好身材。而我是一个蛮瘦的少年,虽然长得高,看起来却很像竹竿,家人都说我瘦瘦长长的,使我有点自卑,缺乏自信。 因此我想透过健身来转变这个刻板印象,我想让我的肌肉结实,体重增加,并且能看起来更壮更阳刚一些,这样别人就不会酸我瘦长如竹竿,我帮忙搬东西时就不会那么吃力,且能搬更多。 此外,我也希望能透过健身,让我更健康,锻炼我的意志力,并增强自信。 由于我没有去健身房健身,所以我打算在家中自己锻炼。我向哥哥借了哑铃,买了瑜伽垫,接着上网看视频讲解,就可以先开始锻炼一些简单无器材的健身,再慢慢进阶到借用器材健身。 我决定,就在新年除夕,当大家都在看戏、拜年、赌博或吃喝玩乐时,我要一边看戏一边健身,开始付诸行动。我觉得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尤其是在除夕,取个好意头,会加倍我的决心,让我继续健身下去。 我健身,不是为了做世界先生,而是要强身健体,改变我整个人,使我变成有自信的人。我知道,健身锻炼贵在坚持,虎头蛇尾乃健康大忌,希望在这新的一年,我的转运法得以实现,别人能对我另眼相看,我的肌肉能更加“兔”出来,哈哈哈!祝你新年快乐。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过去的六十多年,原来我对过农历新年这桩事并没有那么在意和郑重。性格使然,几乎每一个新年,我都是随性度过的。 童年时候,当然对新年万分期待,不过盼望的也不外是那些满足口腹之欲的美味佳肴与汽水零嘴,区区一块几毛钱的压岁钱,以及硝烟四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年少时对新年多了一份期待,因为可以借口拜年去探访那些平日难得见面的女性朋友,尤其是女同学的闺蜜。 后来到远方求学和就职,过新年的仪式就是心力交瘁的舟车劳顿,从搭公交到骑摩托再到驾汽车,总是一程又一程的奔波。这样与时间赛跑过新年虽然颇具意义,也感受到兴奋和欢欣的氛围,却因为缺乏印象深刻的美好回忆,我就殚精竭虑想方设法,苦思另类迎接新年的方法。 然而由于人的惰性加上贪图方便,我的大半生已经习惯随性过年,所以一年又一年就那样度过了佳节。 几年前从职场退休,不必再营营役役为稻粱谋,我竟然灵光一闪,想出了一个迎接新年的新格局,希望带给自己不一样开年仪式。 这个开年仪式其实很简单,就是除夕夜拿一支圆珠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一首诗。 诗的内容可以是回顾或展望,也可以是一些个人感悟和愿望,文字虽然是简单而浅白的,却是来自心里的话。 我有自知之明,了解这些诗不够水准在报章刊登,因此就发布在脸书上,让我屈指可数的朋友们读一读,为我按赞,提醒我也曾经是文艺青年,所创作的新诗毕竟也得过征文奖,甚至有一次入围花踪新诗奖。 来临的癸卯年,我会写出怎样的诗,目前完全没有概念;不过,壬寅年的除夕,我就写下了这首诗: 过去的68年 我曾经懵懂无知 也曾经轻狂不羁 我曾经热情奔放 也曾经玩世不恭 我曾经沉稳积极 也曾经消沉郁悒 我曾经意气风发 也曾经失落沮丧 一切都过去了 只遗留下脆弱的泡沫 在时间的长河里 今后 我祈望 日子是一连串的 风轻云淡 平凡而甘于淡泊 就是我座右铭 那些 遇见的人发生的事 终究会成为过去 恰似一缕轻烟 消失在云端 也许 我只会遗留下一个名字 模糊的容颜 让你去回忆 但愿兔年之前,我能写出一首诗,让自己觉得过去的一年并没有虚度,让我感到心里满盈着充实、欢欣和喜乐。 至于转运与否,实在并不重要。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