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陶渊明

1年前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晚唐志勤禅师为福州长溪人,《五灯会元》卷四说他在沩山,“因见桃花悟道”,留下这首悟道偈。30年来他持续寻找剑客,不是喊打喊杀的江湖中人,而是一位在禅学上可以指引他的高僧。想像那人手持佛法利剑,轻巧一挥,志勤禅师烦恼尽除。叶子秋天枯萎,春天又抽出新枝,不断重复。修行甘苦,了然于心。自从见到缤纷绽放的桃花以后,终有结果,一直到现在,都不曾怀疑从中所悟出的道理。 志勤禅师因为桃花,走到更高的心灵世界。笃信自己之所得,喜悦溢于言表。禅心既定,悟入空无,看淡忧喜,内心洁净。但是如何从桃花处得到启发,悟了什么,他没说。禅以戒言少语为圭臬,该停则停。以诗说禅,妙处更在说与不说间。人既生活于情欲中,需要由情欲走向更高的精神世界。诗既提剑客,寻找解脱一切外在束缚的法门,才是真考验。 桃花是诗中重要字眼。浩瀚书本中,驱动我们思考人生意义的文章绝对包括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武陵渔人无意中闯入一地,“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里头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阡陌相通,鸡犬相闻,和睦相处,仿若仙界。就渔人短住几天所见,村人自给自足,和蔼可亲,不分彼此,对比外面仇恨不断、尔虞我诈的世界,里头的和平、宁静、幸福,让人羡慕。渔人离去时,村人叮咛不可将地点泄露。他忍不住,先是告诉太守,一批人随他重回旧路,但是最终迷失方向。渔人不解,虽然愿意听他谈经历的人越来越少,还是有人相信他,其中一位高士登门拜访,探问方向。高士比谁都认真,却还是无功而返,桃花源找不到了。 陶渊明不信佛,但是他的诗都是对乱世的回应。解决烦恼,寻找宁逸是创作主题。心态和志勤禅师寻找剑客有相通之处。花开花落,觉悟到无心任运的方式,最后返回心灵家园,在世而不受世污。净土不在远近空间,在心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无处不在,觉悟之后,所看到的翠竹是佛祖法身,黄花则是智慧象征。 能够静下心就是福气 黄庭坚有一首诗在桃花处继续发挥:“凌云一笑见桃花,三十年来不到家。从此春风春雨后,乱随流水到天涯。”这是他〈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两首中其中一首。黄庭坚化用志勤之诗。凌云当为“灵云”之误,同样是看到桃花,瞬时有悟,30年修行,终有收获,不由得仰天一笑。 “从此春风春雨后,乱随流水到天涯。”那是桃花归宿,禅悟之后,山水和人融为一体,山是山,水是水,无论春风,或是春雨,都能以平和、愉悦心情看待,有落红缤纷最好,桃花消逝无踪也无所谓,天涯海角,禅道相随。 黄庭坚诗增加“一笑”二字,其笑容引我们至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禅宗经典场景。《维摩经·观众生品》记维摩居士和文殊菩萨向众弟子讲经,半途,天女现身,在讲经处散花。散布到诸菩萨花,纷纷掉落地上。散布到众弟子花,却牢贴身上。弟子悄悄让花抖落,试尽方法,花不坠。天女说:“结习未尽,花着身耳;结习尽者,花不着也。”意思是境界不同,结果不同,大菩萨早已断绝念想,花人二者之间并无分别,花瓣不垢不净,心无罣碍,花自然掉落。 以花来象征修行者悟道的不同层次,在禅诗中屡见不鲜。禅学强调放下我执,扰扰红尘,众多诱惑,人心里藏有粗重无比的“我”,佛法修持的根本之处就是破执,即破除我执。人生匆匆,一切过眼云烟,放下执着贪念,笑对成败得失,看穿生离死别,都是修行方向。天女来散花,花不着身,是心境,更是妙境。 说来什么时候读什么书,什么诗,都是缘分。修行是日间平常事,我当和尚的朋友说不必急,能够静下心就是福气。禅诗都会让人若有所悟,有时会心一笑,更多是思考。桃花在世俗生活中常和情爱欲念、男女关系、轻薄放浪相扯,所谓桃花运、桃花劫都是娱乐版或通俗小说经常触及的题材。志勤禅师提桃花,又提30年探索,跌跌撞撞,对佛家的超脱精神有珍贵切身的体会。渺渺冥冥中,不知谁在人间栽下最初种子。也许他认为禅不意味避开欲望的讨论,它只是追求对欲望的超脱。  
1年前
“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官职,诗中凡及富贵处,皆说得津津地涎出。”朱熹对学生说。他不认为白居易清高,在他眼中,白居易是俗人一名。喜爱官职,谈起富贵生活,口水都流下来了。 白居易一辈子在官场,职务包括校书郎、盩庢县尉、刑部侍郎、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等,说不在意升等,恐与事实不符。官高官低,薪水若干,白居易不厌其烦,都录诗中。他以刑部尚书官职退休,有半薪可拿,点点滴滴,一目了然。 “能够用诗的语言将他的历年收入进账,或津津有味,或斤斤计较,或有零有整,或多寡不均,吟哦出来,这真是开中国诗人先河之创举。”李国文写〈白居易说工资〉。“谈钱,不见得俗。”他说。 八百多年前的朱熹不这么看,谈官职俗,谈钱更俗。作为宋代理学家代表,朱熹对做人有要求,舒适乖离生活本质。“小奴捶我足,小婢搔我背。自问我为谁,胡然独安泰”,在朱熹眼中,读书人不该沉溺享受。 像朱熹这样严厉的人如今少见。李国文的文章未提朱熹观点,他称赞白居易为人“不假清高”,和朱熹显然不是同路人。莫砺锋在百家讲坛则直接说,朱熹误读白居易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 莫砺锋说白居易早年当官,有话直说,不畏权贵,官阶连降几级都不在乎。白居易晚年写诗送给当过宰相的李程,“同时六学士,五相一渔翁”,自比渔翁,向往隐士境界,说明积极度不够。6人同时当翰林学士,其他5人都当过宰相。 白居易提俸禄,体现的是知足状况。当官初期,收入不高,不投诉钱不够用,只在意基本饱暖,且爱和贫穷民众对比,将爱心散发。“食饱惭伯夷,酒足愧渊明”,那是儒家典型的反省意识。他的〈观刈麦〉、〈村民苦寒〉、〈纳粟〉等都有观望苍生的大我情怀。 随着阅历增加,官场蹭蹬,“兼济独善难得并”,被贬江州后,他转向追求个人逍遥。“不如展眉开口笑,龙门醉卧香山行”,61岁时他用诗句解释心情。都到了耳顺年纪,眼中无天下不应是罪过,他从当县尉的年俸万六到太子少傅的月收入“百千”或十万,不断增加,财务规划尚可,有不少积蓄。晚年在洛阳,经常请客聚会,歌妓相伴,作诗吟月,嘻哈人生。 在庄子思想找到出路 洪迈的《容斋随笔》说唐代工资整体不高,且官职高的人比比皆是,白居易收入不值一提。白居易的富裕,是相对的。洛阳消费,比长安低多。与其说奢侈,不如说懂得闲适意义,在条件许可下安排生活。莫砺锋说白居易是好官,不贪污,他举一例,白居易离开杭州时,“把多余的薪俸还捐出来了。” 〈逍遥论〉和〈齐物论〉给白居易不少启发,鲍鹏山在《白居易与庄子》讲白居易思想转变的原因。在官场中白居易百经忧患,虽有政绩,尽心尽力的结果却让自己苦不堪言,甚至经常觉得自己无能、无力和无补于事,庄子思想让他找到出路。知足才是快乐之本,身在福中知福,世事非我事,天下不相干。他转而歌颂多姿多彩的世界,注意自然之美、艺术之美、饮食之美、美女之美,组成独有的生活之美。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这是白居易的〈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年轻时不担忧生计,老来更不会吝惜酒钱了。如今痛饮,举杯共欢,两相对看,距70大寿只差3年。醉中行酒令引经史,诗歌清唱远胜管弦伴奏。下回见面应是秋后菊黄,那时家酒酿成,举杯再醉,享受陶然之乐。 白居易和刘禹锡有诗唱和。二人同年,当时都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虚岁67,年近古稀,豪爽沽酒,回想从前,都是匡时救世的好官。宦海浮沉,面对世事有许多相对而笑的默契。“更待”将深情引向未来,二人爱酒,白发苍苍逢知己,聚一次珍惜一次,最后“一醉一陶然”。 喜悦舒畅即陶然。不少人喜欢陶渊明,但只是喜欢陶渊明的境界却惧怕陶渊明的生活。宁是白居易,不做陶渊明,苏轼羡慕白居易惬意晚年。富而可求,无须清高,若不可求,见得思益。明朝袁宗道说除了苏轼,他最喜欢白居易,以“白苏”为斋。他说“居官,省交游,简酬应,萧然栽花种竹,扫地焚香而已。”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