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韩知名瑜珈教练李宥珠猝逝 最后发文Bye 享年35岁
|
免费流感疫苗这里打! 盘点全马政府诊所名单
|
马尼拉蚊症肆虐 社区悬赏抓蚊子换奖金
|
原定明早执行死刑 狮城暂缓处决大马死囚
|
最新消息!王大陆被警方逮捕
|
韩知名瑜珈教练李宥珠猝逝 最后发文Bye 享年35岁
|
免费流感疫苗这里打! 盘点全马政府诊所名单
|
马尼拉蚊症肆虐 社区悬赏抓蚊子换奖金
|
原定明早执行死刑 狮城暂缓处决大马死囚
|
最新消息!王大陆被警方逮捕
|
韩知名瑜珈教练李宥珠猝逝 最后发文Bye 享年35岁
|
‹
›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韩知名瑜珈教练李宥珠猝逝 最后发文Bye 享年35岁
|
免费流感疫苗这里打! 盘点全马政府诊所名单
|
马尼拉蚊症肆虐 社区悬赏抓蚊子换奖金
|
原定明早执行死刑 狮城暂缓处决大马死囚
|
最新消息!王大陆被警方逮捕
|
韩知名瑜珈教练李宥珠猝逝 最后发文Bye 享年35岁
|
免费流感疫苗这里打! 盘点全马政府诊所名单
|
马尼拉蚊症肆虐 社区悬赏抓蚊子换奖金
|
原定明早执行死刑 狮城暂缓处决大马死囚
|
最新消息!王大陆被警方逮捕
|
韩知名瑜珈教练李宥珠猝逝 最后发文Bye 享年35岁
|
‹
›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韩知名瑜珈教练李宥珠猝逝 最后发文Bye 享年35岁
|
免费流感疫苗这里打! 盘点全马政府诊所名单
|
马尼拉蚊症肆虐 社区悬赏抓蚊子换奖金
|
原定明早执行死刑 狮城暂缓处决大马死囚
|
最新消息!王大陆被警方逮捕
|
韩知名瑜珈教练李宥珠猝逝 最后发文Bye 享年35岁
|
免费流感疫苗这里打! 盘点全马政府诊所名单
|
马尼拉蚊症肆虐 社区悬赏抓蚊子换奖金
|
原定明早执行死刑 狮城暂缓处决大马死囚
|
最新消息!王大陆被警方逮捕
|
韩知名瑜珈教练李宥珠猝逝 最后发文Bye 享年35岁
|
‹
›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毅论环境
真心真言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深度报道
投资理财
非凡人物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难民
全国综合
拟允难民工作 人权委会促速落实新指令
大马人权委员会(SUHAKAM)欢迎政府拟在修法后,让难民可以在大马工作一事,并指这是管理难民事务上的一大进步。
2天前
全国综合
百格午报
建议拆分宗教部长职务 邹宇晖引爆国盟激烈抨击
行动党劳勿区国会议员邹宇晖昨日(2月12日)在国会上建议将首相署(宗教事务)部长职务拆分为“伊斯兰事务部长”与“非伊斯兰事务部长”,结果引发国盟领袖相继炮轰…… 新闻看点: 伊青团斥邹宇晖:荒谬浮浅 政府修集会法 取消“须场地业主同意”规定 甲民宅起火酿5尸6命1伤 死者包括4孩童1孕妇 男童鞋卷扶梯 各族合力施援温情满满 政府拟允许难民合法工作 中国夫妻飞机闹事 两人料被提控
6天前
百格午报
即时国会
拟允许难民在我国合法工作 扎丽哈:细节研究中
首相署部长(联邦直辖区)扎丽哈说,政府计划为向政府注册以及联合国难民署(UNHCR)难民卡持有者提供社会援助,其中涵括允许他们在我国合法工作。
7天前
即时国会
百格新闻
忧公假混入人群 印尼当局拒罗兴亚难民上岸
约75名罗兴亚难民,在1月29日乘坐船只抵达印尼西部的亚齐省后无法登岸。当地官员表示,担心难民会混入人群中逃走,因此我们目前的方针是让他们留在船上,等待联合国难民署(UNHCR)和国际移民组织(IOM)官员的到来。
3星期前
百格新闻
即时国际
促约旦埃及收留更多难民 特朗普:清空加沙地带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六表示,他希望约旦、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能够增加它们从加沙地带收容的巴勒斯坦难民人数,尽可能迁出够多的人以“清空”该饱受战火摧残地区,重新开始。
3星期前
即时国际
即时国际
特朗普提早取消已批准难民入境计划 航班被紧急叫停
美国特朗普政府已取消所有原定安排将于未来数周赴美的难民航班,并暂停难民接收计划。
4星期前
即时国际
焦点
【缅甸流亡者/01】不得不的流亡 在泰国等待粉红卡的缅甸人
2021年2月1日,缅甸军政府发动政变,推翻民选的“全国民主联盟”(简称:民盟)政府。公务员在各地走上街头发起“公民不服从运动”(CDM),遭到军方强势镇压,最终演变成流血事件。
1月前
焦点
北马新闻
海上漂流10天 登陆大马被扣 196罗兴亚难民交移民局
196名缅甸籍罗兴亚难民从缅甸乘船出发,在海上漂流10天,昨日凌晨非法登陆浮罗交怡海岸
2月前
北马新闻
百格新闻
纳闽难民安置点火灾 42户人家园被毁
纳闽一个难民安置点在2025年元旦发生严重火灾,42户家庭、共261人家园被毁,所幸无人伤亡。
2月前
百格新闻
大柔佛焦点
【善心美事】麻坡闪亮儿童学校 点亮难民前路
(麻坡1日讯)在本地,关于是否帮助难民的议题一直存在争议。然而,当受助对象是一群无辜的孩子时,这个问题似乎少了几分尖锐。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善心美事》走访位于麻坡新加望的闪亮儿童学校(Shining Kids Learning Centre),看一群基督徒如何以主耶稣的博爱精神,服侍这些隐匿于社区中的难民儿童,用教育为他们的未来点亮希望。 截至今年底,联合国难民署(UNHCR)在马来西亚登记的难民和寻求庇护者接近20万人,其中约一半尚未获得难民卡,无法工作或享有其他社会福利,当中有5万是儿童。 在获得合法身份或被安置到第三国之前,难民儿童只能随父母隐匿在社区内。麻坡就有3个难民聚居地,其中包括罗兴亚和柬埔寨人,由于人数持续增加,教育资源面临巨大压力。 3年前,非政府组织爱全能中心(ElShaddai Centre)计划在麻坡设立难民儿童教育中心。当时正值疫情,行动管制令使许多单位的经费紧张,却有一位麻坡牧师将这件事放在祷告中。 “我跟上帝说:上帝,我没有钱!如果你要我做,你就准备好钱给我”,郭似龙牧师(52岁)回忆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通过社交媒体提及这一计划,得到了教友们的热心捐助,就这样从一个祷告,变成了一所接纳近20名难民儿童的学习中心——闪亮儿童学校。 学校目前有两名教师,教授英语和数学,每周上课4天,每天3小时。起初,课程完全免费,但为了让家长更重视教育,学校改为每月象征性地收取30令吉。 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上学,尤其是休息时段与伙伴们一同享用点心,是他们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 来自柬埔寨的雅敏拉(11岁)和妹妹雅琳娜(10岁)因疫情期间原就读的宗教学校转为网课,而转入闪亮儿童学校。经过两年学习,雅敏拉学会了英文字母和简单算术,能用华语与老师道别。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警察,抓坏人。 另一对来自柬埔寨的兄妹,西蒂(7岁)和苏克里(9岁),已经在这里学习两年。西蒂表达能力出色,最喜欢学习英语,梦想有一天成为医生,帮助生病的朋友。 这些孩子单纯的梦想背后,是他们所面对的医疗和生存困境。尽管他们在马来西亚出生并拥有出生证明,但一旦病重入院,身份可能曝光,面临被遣返的风险。因此,许多父母宁愿让孩子在家忍受病痛,也不敢送他们去医院。 闪亮儿童学校隶属爱全能中心,受联合国难民署认可,因此学生不必担心被取缔。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也是父母外出打工时,孩子们可以安心学习和获得一餐点心的避风港。 郭似龙牧师表示,教育的核心是陪伴这些在困境中成长的孩子。 “这些孩子衣着破旧,什么也无法回馈我们,甚至需要我们的帮助。但我告诉老师们,用心教导、真心陪伴,因为谁知道有一天,他们会不会成为影响世界的人呢?” 郭牧师认为,帮助这些难民儿童接受教育,不仅是对他们未来的投资,也能帮助社会降低风险。“如果这些孩子没有受教育,长大后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的小小付出,也许能让他们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 教导这群背景复杂的孩子,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毅力。 导师钱美玉(52岁)有近30年的教育经验,同时还是一名自闭症与过动儿母亲。她因不忍社区中的难民儿童到处闲荡,主动接下了这份工作。 她表示,虽然知道孩子们的梦想不容易成真,她仍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朝着梦想前进。“我希望他们长大能有一份工作维持生计,社区和政府可以提供难民儿童学习的平台,教导他们如何谋生,给他们机会工作,让他们学以致用,让他们有目标的活下去。” 郭似龙牧师希望孩子们未来能够站在最前线,与政府合作,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前途。“现在中心最大的孩子才13岁,虽然眼下看似他们的未来并不光明,但我们坚信,他们是有希望的!我们教导他们要相信自己的价值,相信未来的可能性。” 郭似龙牧师强调:“我们需要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这些孩子。今天,他们或许看起来毫无前途,但我们宣告,他们的未来同样可以闪闪发光。希望未来我们的政府和相关单位能够关注到这些孩子,看到他们的需求,给他们一个机会。只要拥有立足点,他们就能够追求理想与梦想。这样,他们终将成为闪亮的一代!”
2月前
大柔佛焦点
带你看世界
美犹他州灭门惨案 夫枪杀妻3子女后自尽
犹他州盐湖城郊区西谷市一户缅甸难民家庭上周末发生灭门惨剧;警方相信是42岁的丈夫枪杀全家后再自杀。5名死者包括夫妻2人和3名年幼子女,17岁的长子则头部中弹重伤且情况危急。
2月前
带你看世界
即时国会
国会快讯 | 截至9月登记19万难民
首相署(联邦直辖区)部长扎丽哈指出,截至今年9月,联合国难民署(UNHCR)驻马来西亚办事处共登记了19万1832名难民和寻求庇护者。
2月前
即时国会
天下事
土耳其重新开放土叙边境口岸 让难民返回家园
土耳其陆续重新开放东南部接壤叙利亚的过境口岸,以便土耳其境内的叙利亚难民返回家园。
2月前
天下事
焦点
【另见罗兴亚01】流离失所的他们 给予机会就能发光发热
阿兹莎如今离开马来西亚近20年,但她没法忘记,儿时如何长时间在森林里度过,每天生怕被逮捕……
3月前
焦点
焦点
【另见罗兴亚02】要如何被世界看见?他们自己说了算
在世界最大的难民营孟加拉科克斯巴扎尔营地,当地罗兴亚人对镜头并不陌生。常有不同的媒体前往当地采访报道,他们也习惯一套被呈现出来的“难民”形象。
3月前
焦点
焦点
《绝望的时候,我们演戏》──流亡中的难民导演(下)
文.照片提供:黄子珊 【第17届花踪报告文学奖首奖作品】 生命像破布,仿佛是地球上多余的人 第一次到他们家拜访,我见到了沙烈的妻子玛素玛(Masooma Sepas)。五官精致深邃的玛素玛在阿富汗是电视主播,但在这里,还没学会当地语言的她几乎失语,只能以阿富汗传统食物──马铃薯煎饼,以及全程亲切的微笑来招呼我。 语言障碍,还不是夫妻俩最大的挫败。 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从天气到食物,一家人都难以适应。住到第三年,沙烈还是经常闹肚子,妻子和孩子的皮肤敏感也一直无法痊愈,全身尽是来历不明的红疹。不得已去看医生,诊费一次一百,是他们大半个月的伙食费。医生怀疑水源和居住环境不干净,他们加装滤水器,后来还索性搬了家,问题依旧没有改善。 最艰难的时候,沙烈连买食物的钱都掏不出来。有一次孩子肚子饿,向他讨吃的,他只能给孩子一杯水。孩子不依,不断跟爸爸哭闹,“我不要喝水!我不渴!我是肚子饿!” “身为父亲,那一刻,我真的愧对孩子。”沙烈垂下了头,声音很低很低。 有那么一刻,我生怕眼前这个高大魁梧的男人会哭出来。那么巨大的创痛和悲伤,任谁也是接不住的。 盘缠用尽、没有身分、水土不服、至亲离散……,独处时,沙烈也常常自问:到底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他要承受这一切? 郁闷的时候,他唯有执笔书写。 “……我的生命就像一片破布。这里刚补好,那里又破了,仿佛永远补不完。自从成为难民,每一口呼吸都如此煎熬,每一步都如此疲惫。我感觉自己是地球上多出来的一个人,一个备受诅咒的人,只能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无人闻问……” 他感觉自己像是个快要溺水的人,却没有人听见他的求救声──事实上,无处容身的难民,似乎连呼救的权利都没有。而那些无处可寄的心情,最后也只能留给自己。 “……或许,我犯的罪就是在战争中活了下来,我的罪就是为了保护家人离开了祖国。这些真的罪大恶极吗?为什么我活得像个犯人?为什么我必须躲躲闪闪?……” 与其等待被救,不如以戏剧自我救赎 很长一段时间,他不断在崩溃的边缘挣扎轮回,如同困兽。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妻子的眼神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他赫然惊醒,“与其等待被谁救赎,我必须主动做些什么来改变,帮助我的家庭,帮助这个难民社区。” 沙烈决定试着回到剧场。他勉强振作起来,在2017年6月创立了难民剧团。 “难民的生活是孤立于当地社会的,他们不相信自己,没有话语权,只能躲藏于城市之中,把自己关在房里胡思乱想。所有的难民都跟我一样迷失、沮丧。” 沙烈想再次通过剧场,让难民演出自己的故事,借以提升自身价值和意识,达到疗愈、对话、教育的目的。 沙烈在阿富汗时就接触过“受压迫者剧场”(The Theatre of the Oppressed)。这种剧场起源于1960年代的巴西,主张协助受难者走进剧场,将自己的故事写成剧本,并亲自演出。在欧洲、台湾、南非、菲律宾等地,这种从民间出发、由民众演出、让民众讨论,充满革命色彩的受压迫者剧场,一直是草根社群最重要的抗争手段,也是最有效的发声工具。在大量的讨论、对话中,受难者还能从个人意识的觉醒,进一步转化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行动。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类剧场是在马尼拉。在那里,人们把它称作“民众剧场”(People’s Theatre)。当时,政府计划拆迁马尼拉市区历史悠久的贫民窟,走投无路的贫民在当地戏剧团体的帮助下,走上街头演出自己的故事,向社会大众反映自身困境,为自己争取在这座城市的一席之地。 菲律宾民众剧场是在1960年代马可斯总统(Ferdinand Marcos)独裁时期盛行起来的。在民众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结合戏剧、音乐、舞蹈、肢体等多种艺术元素的演出,成了最佳的宣导工具。“当时只要有游行,就几乎有表演。”在这波浪潮中长大的菲律宾资深剧场人威尔逊,最终见证了一场和平革命──独裁者在群众压力下,黯然下台。此后,菲律宾民众剧场继续发挥批判政府、赋予民众话语权的角色,为当地社会带来了许多改变,被喻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民众剧场之一”。 这些成功的例子,一直是沙烈投身戏剧创作的动力。但回到现实,他的剧团,一切还得从零开始。 沙烈将剧团取名为“Parastoo”,在波斯语中,这是一种美丽的燕子,总是在迁移,就像游牧民族一样,“这是最能代表我们难民的象征。” 接着,他向难民社群广发消息,又举办试镜,尝试说服大家演出,同时召集难民成为幕后工作人员。 忙了整整三个月,只有六个人加入,“很多难民告诉我,我们需要的是工作和粮食,参加剧团是于事无补的。” 沙烈不是不理解的。他自己也穷得八斤八两。开始排练之初,他连搭巴士的钱都没有,每次只能从家里走四十分钟的路到排练场地。即使如此,剧团还是在成立的同一年,就发表了第一部作品──讲述阿富汗战争的《历史的苦涩滋味》(The Bitter Taste of History)。 剧终时,沙烈望向昏暗的观众席,发现有人在拭泪。 那是第一次,他找回了“生而为人”的价值。 “经营剧团以后,我发现自己情绪好了很多。”原本一心想帮助别人的沙烈,没想到先救赎了自己。通过他设计的剧场活动和游戏,难民也慢慢重新建立自信,走出忧郁,“至少他们不再为自己的难民身分感到耻辱。” 在舞台上演出自己的生命故事 “加入剧团,是我成为难民后最棒的一件事。”法哈娜(Farzana Hussaini)是剧团的第一批演员,经常在剧中担纲主角。我对这个女孩印象很深刻──浓眉大眼,标准的中东美女。在《沉默的呐喊》演出被迫早婚的少女时,还只是初中生的她一点都不怯场,把那个想要突破命运枷锁的少女演得丝丝入扣,很是触动我。 法哈娜是沙烈的妻姨。和家人逃到马来西亚那年,她只有十岁,但聪颖的她很快就学会一口流利的英语。我第一次到沙烈家拜访,法哈娜就是我们的翻译。 法哈娜和家人都以为马来西亚将会是他们的“第二家园”,没想到这个城市并不欢迎他们,“很多人警告我们不要出门,会被抓。”有一次,法哈娜的妹妹因为没有证件被抓走,“但我们听说十四天内是不准家属探望的,所以那两个星期我们完全不懂妹妹在哪里,到底如何。” “刚到的前几年,我们感受到很多歧视和憎恨。”黑暗的日子仿佛没有尽头,把她变成了一个内向胆怯的女孩。过去,每当有人问她从哪里来,她都不敢承认自己是难民,只能撒谎是留学生,“我觉得很难堪,虽然我们根本没做出任何伤害这个国家的事。”直到走进剧场,她才学会表达情绪,找到自我价值,也逐渐变得积极开朗。 已步入中年的莫哈末(Mohammad Ismail Zafari)在加入剧团前,也有类似的经历,“难民的生活真的很窘迫,过去的我每天都很沮丧,也想过要自杀。” 难民生活颠沛流离,备受情绪和压力困扰,但在有限的资源下,根本无暇照顾他们的心理健康。即使在首善之都的雪隆地区,为难民提供心理治疗的地方也寥寥可数。于是,那些坠落的灵魂,最终就像落入大海的雨滴,只泛起短暂的涟漪,便消声匿迹。 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来过这里。 只有在小小的舞台上,他们得以写自己的剧本,演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苦闷和彷徨。 越来越多难民加入剧团,而且不再只是阿富汗人,还包括缅甸罗兴亚人、巴基斯坦人、叙利亚人等。沙烈受到很大鼓舞,“之前有个母亲不赞成儿子参与剧团,觉得生活都成问题了,演戏太不切实际,但看过孩子演出后深受感动,现在他们一家有四个成员都加入了剧团,包括这位母亲!” 他持续培训演员,也开始受邀主持戏剧工作坊,并与本地和国外不同的剧团合作。为了专注剧团事务,加上妻子后来在一所国际幼儿园找到了工作,沙烈索性辞掉工作,全职投入创作,希望帮助更多难民。 剧场,是他们向社会发声的媒体 冠病疫情结束后,剧场重开,沙烈又带着难民做了几个演出,引起的回响越来越大。每每演出结束,沙烈都会请观众代入剧中角色,尝试处理角色遇到的问题,或与观众交流讨论,“如此一来,本地观众有机会站在我们的处境思考,希望继续打破难民和本地社会的隔阂。” 难民没有发声的媒体,剧场,就是他们的媒体。 当年,少年在艺术学院那片瓦砾中埋下的种子,竟然在四千多公里外的马来西亚,开出了花。 沙烈没有闲下来。他又发起募捐图书活动,他告诉我:“我对自己立下目标,打算每次见到一个难民青年,就送他一本书。他们已经失去了升学的机会,必须多阅读来充实自己。他还计划设立社区图书馆,希望难民有个空间一起阅读、讨论,支援彼此。我问他进展如何,“书是募到了,但没钱买书橱。” 沙烈一直想多做一些,多走一步,只是资源实在太有限,每一步都窒碍难行。但他不允许自己放弃,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都不断告诉自己:“可以灰心,但不能绝望。” 想家的时候,沙烈就打开手机相册,看看那些在阿富汗拍的照片。离家时,孩子都还小,随着时间过去,他们已渐渐遗忘阿富汗。而他最大的遗憾,就是父母身体不好,他却不能在身边照顾他们。“我常梦见妈妈。我长得像她,有时照镜子会误以为自己看见她。” 一别多年,沙烈和父母一直没有再见面。 一家人要再团圆,却不知会是何时。 远方,硝烟仍未散去。而这座城市里,还有无数难民隐身在社会的暗角,卑微地等候命运的发落。 撇开难民的身分,他们首先是个人,需要的不过就是一家团聚三餐温饱免于恐惧──这些生而为人的基本需求。在沙烈身上,我看到挣扎,也看到希望;我看到命运的不义,却也看到人性的光辉。 “你还会想回家吗?”我曾经这么问过沙烈。 “如果没有人身安全问题,我今天就回家!”他的语气很笃定,“我要回去帮助家乡的人,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过上好生活。” 诚然,如果不是生命受到威胁,不会有人愿意冒险,千里跋涉到陌生的国度,过着寄人篱下、亲人离散的生活。 “我很羡慕马来西亚多元共存的文化,阿富汗是单一族群社会,却还是无法融洽相处。”他是由衷地羡慕。 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沙烈只能关注眼前的事。现在,他和所有的难民都是命运共同体。冠病暴发期间,他更义不容辞配合非政府组织,向难民社群宣导防护,也经常随义工去派发口罩和物资,俨然难民社区的领导人。 有一次,我载了几袋二手衣服和物资送去他家,他正准备出门去参加一个葬礼,“有个人在阿富汗被杀了,这里的家人为他办了一个简单的葬礼,我要过去致意一下。”他淡淡地说着,仿佛对这样的事早已司空见惯。 在距离阿富汗千里之外,这将是一个没有死者的葬礼。在漫长而未知的流亡途中,难民连至亲的最后一面,都见不到。 (编按:文內小标题乃编辑所下) 相关稿件: 《绝望的时候,我们演戏》──流亡中的难民导演(上) 【花踪17.报告文学奖决审会议记录】大部分作品符合“报告”原则,但欠缺文学性 【花踪文艺营01】小说:过去和未来
3月前
焦点
更多难民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