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马来文化
百格大事纪
大马华男在乌克兰当雇佣兵?警方已联系“李先生”家属
一名Telegram用户发帖指俄罗斯士兵在战场缴获一些战利品,当中包括一张李姓大马男子驾照,和一张身份不明的大马卡。对此,警方已联系男子家属,得知他目前在乌克兰留学。 10月31日 #百格大事纪,带你关注今日重点时事。 👉 YTL否认1BestariNet舞弊 反贪一哥:言之过早 👉 新山关公节挥旗风波 警已向3人录供 👉 艺人鼓励各州效仿登州 多设马来文标志 👉 华裔男是乌克兰雇佣兵?总警长:是去留学 👉 西班牙罕见洪灾 一天内95人丧命 👉 疑家庭纠纷 男子跳河失踪 👉 熨斗烫胸 国防大学再爆霸凌事件 👉 疑欠大耳窿 住家遭人燃爆竹纵火
3星期前
百格大事纪
全国综合
马来装亮相赛前记者会 Jojo获赞为马来文化争光
大马17岁泰拳手“Jojo”佐汉加扎利刚在美国的ONE 168冠军格斗赛中“KO”墨西哥对手,然而他日前于赛前记者会上穿着马来传统服装受访,不仅获得大马网民赞扬,更是引起国际格斗迷热议。
2月前
全国综合
北马新闻
艺术节预告片忽略马来文化? 张晓晶:含三大族元素
第15届乔治市艺术节的节目预告片被指忽略马来文化,艺术节制作总监张晓晶澄清,虽然今年艺术节的主题是专注在艺术4大领域,但预告片中的宣传已涵盖3大种族的元素。
4月前
北马新闻
周刊专题
【马来文化场域/05】扩音版图:引进外国乐团,奠基马来独立音乐圈
“马来独立音乐趋势的话,嘻哈有自己的社群,蛮强的。今年3月有个嘻哈音乐节Gerak Luu Fest,至少吸引了两三千人到场,非常拥挤。可见这个分众社群已经足够壮大,只是没有被主流乐迷发现。”
6月前
周刊专题
周刊专题
【马来文化场域/03】独立杂志《Svara》:走非虚构书写方向,复兴马来文针砭时事议题
《Svara》是本季刊,一年出版4期,今年5月刚刚推出了第14期,踏入第四个年头。《Svara》要做的是复兴马来文书写中,针对时下社会、文化、历史、政治等严肃课题的讨论,或称非虚构书写。
6月前
周刊专题
周刊专题
【马来文化场域/04】打包音乐节:推广本地独立创作,让独立音乐被听见
打包音乐节将连续5年驻点玲珑,今年料在10月19及20日登场。他希望在这5年里,让音乐节逐渐深入在地社群,融合玲珑在地特色,包括历史遗迹、户外活动、露营社群等。
6月前
周刊专题
周刊专题
【马来文化场域/01】出版社Fixi:小说题材多元百无禁忌──不怕书被禁,最怕没人读
Fixi出版的课题百无禁忌,甚至会触碰大马社会视为“红线”的同志恋情、情欲纠葛、宗教反思等。若搜索TikTok等社交媒体中讨论Fixi书籍的贴文,还可见不少网民抱怨,Fixi出版品在父母及师长眼中是种禁书。
6月前
周刊专题
周刊专题
【马来文化场域/06】新时代古物市场,让年轻人爱上古玩收藏古玩!
近几年以巫裔为主要客群的古物市集蔚为风潮,让喜欢到跳蚤市场挖宝的人们有了新去处,亦为古物市集开拓更多元的人潮,其中收藏家市集(Collectors market)便是持续最久、全马最大的古物市集。
6月前
周刊专题
周刊专题
【马来文化场域/02】Tokosue:主打小志刊物Zine,让你书写自己的故事
Zine文化于1930年代在美国兴起,传入大马时已是1990年代前后。Zine比一般比杂志轻薄许多,是业余作者自行出版小量印刷,以讨论特定兴趣或议题的小刊物。大小形式不一,一些甚至只是由一张A4纸折叠而成。
6月前
周刊专题
编采手记
白慧琪/书写绿潮杂想
和很多议题一样,“绿潮”也有光谱。浅绿到深绿之间有很多变化,保守和自由是相对的;马来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也是有差异的,拥抱传统马来文化的人未必是保守的穆斯林。假设光谱全长100公尺,在20公尺处喊50公尺的人保守,但在80公尺的人也可能嫌50公尺的人太过自由……
1年前
编采手记
周刊专题
【观绿潮/01】学者眼中的绿潮,你怕的绿是什么绿?
丘伟荣强调,“你要反对的‘绿潮’是国盟的崛起?还是反对伊斯兰化的进程?它有重叠,但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你不能把所有东西都当成‘绿潮’,否则可能掉入伊斯兰恐惧症的陷阱……伊斯兰化也有比较包容的一面,未必是不好的。”
1年前
周刊专题
状语
戴子豪.入乡随俗的传统
若要文化更容易的传承下去,那么我们需要非常了解其意义,看这意义是否与时并进,以及能否与本地文化结合,改变形式把其精髓传承。
2年前
状语
读家
【读家】语言的珍珠
数个月前,学者陈祖明出了一本比较三语习语和谚语的英文书,苏颖欣有感于中文圈子未留意到此书,于是将她与佐摩教授为此书合写的序文译成中文,让【读家】“独家”刊登。 陈祖明(Ding Choo Ming)教授的新作《常用英语习语和谚语及其马来语和华语对应词》(Common English Proverbs and Equivalents in Malay and Chinese )全面汇编了超过2600个英语、华语、马来语习语、成语、谚语和歇后语。这部巨作让读者能“克服查找3种单语谚语词典的繁琐和耗时方式”,也是陈教授在他毕生热爱的领域孤军奋战的最新作品,更推动了马来世界内部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谚语是建基于民间智慧和共同经验的传统表达方式。这些简单但意义深刻的短语构成了一种民间文类,以日常口语的形式代代相传。正如陈教授所指出,一些源自学者或知识分子的谚语固然属于文学形式,但最通行的习语和谚语通常是由各行各业的人们口耳相传而普及的。这就把通俗朴素的习语和谚语与其他表面上更“高级”的文学形式给区分开来。这种任何人都可信手拈来的表述,捕捉并折射出大众文化和非精英思想,进一步反映了人民的社会生活。 马来谚语对文化和社会的精辟见解自然也吸引了殖民学者的兴趣。早期学者如Edward Shaw Hose(1933)、Arthur W. Hamilton(1944) 、Richard Winstedt(1950)和Charles C. Brown(1951)都曾在上世纪前半期编选和翻译马来谚语。有些人会认为这种“殖民知识”虽然是东方主义的,但也反映了殖民学者对马来知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系统的求知欲。独立前后的本地学者也加入这行列,包括Md Yusuf Harun(1955)、Izhab Ismail(1957)、Syamsuddin bin Muhammad Yunus(1959)、Abdullah Hussain(1965)、Sa’ad Shukry(1961)、Ungku Aziz和Johan Jaffar等。 ◢民间智慧保存在简单的语言 编纂辞典的马来社会活动家Sa’ad Shukry将习语和谚语称为语言的“珍珠”(mutiara)。他指称的是各种古语(kata-kata tua)、格言(bidalan)、俗语(pepatah)、谚语(peribahasa)和比喻(perumpamaan)。珍珠是自然形成的宝石,即使只有一丝光亮也会熠熠生辉。同样地,民间智慧、道德价值和规范也保存在简单却富有隐喻的语言中。他们照亮生活,甚至指引方向。尤其,恒久的谚语并非时间凝固的结果,使之成为无法复原的、没有当代意义的传统。相反地,他们之所以永恒不朽,正是因为他们的延续性和自然变化继续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某些谚语的起源或许已和当今使用者无关,但他们仍能以类比和相似的意义保有其价值。即便除去他们的起源和脉络,仍能说明人类生活中许多永恒不变之事,包括最平凡的东西。因此,透过借鉴共同的文化和过去,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他们,谚语也为老百姓发声,有时甚至成为弱者从先辈继承的武器。 谚语表现出的文化历史根源和脉络,在比较之下更加明显和清晰。因此,这本书在现有的众多成语和谚语词典和汇编当中,可说是珍贵的补充。熟谙华语、马来语和英语的陈祖明,比较了马来西亚这3种主要语言中含义相近的谚语。由于历史、文化和语言的发展并不遵循数学般的精确模式,因此这些词语并非完全同义。无论如何,陈教授认真检索这3种语言中意义相近的习语和谚语。语言中共享的人性使这个工作成为可能,并且体现在价值观、道德和规范的普遍性上。然而,我们也会在其中发现差异性。这并不足为奇,因为只有共享特定经验、历史,甚至是表达方式的特定文化群体,才能领会某种语言表达的意义。 举例而言,英语谚语“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shall appear”(说到魔鬼,魔鬼就出现)有一个近似的马来谚语表达,即“katakan hantu, hantu akan muncul”,但陈教授引用了不同的中文说法来表达类似意思,即“说曹操,曹操到”。显然,中文的对应说法是来自中国经典小说《三国演义》。另一个例子是“Like father like son”,中文的对应谚语是“虎父无犬子”。相较于英文谚语的中性意涵,中文说法却是褒义词,也反映了中国的父权文化。对应的马来谚语是“bagaimana acuan, begitulah kuihnya”,直译为“模具(形状)如何,糕点(形状)也会如此”。这个马来谚语的说法是个很好的例子,足以说明谚语的形成是如何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提取的。而且“acuan”一词是从淡米尔语“accu”(அச்சு)借来的,再次反映了马来世界内部的文化影响虽然相互连接,但起源却不同。更别说一旦考虑到各种文化来源的多元性,例如在地和区域的历史和各种方言等,那故事就更加复杂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只举了陈教授在此书中编选的逾2600个条目中的两个例子而已。 ◢陈祖明从小就爱马来文化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陈教授半个多世纪来在3种语言、文学和跨文化交流方面刻苦钻研的成果延续。正如他在回忆录“Am I weird or just different”(〈我是反常、怪异或者仅仅是不同于一般?〉)中叙述的那样,他在霹雳实兆远完成华文中小学教育,但与众不同的(却也非独一无二的)是,陈教授从上大学开始就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马来文学的研究中。他属于受50、60年代国语运动影响的那一代马来(西)亚华人。不过,与在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同行不同的是,他们组成了一个颇为强健的马来研究社群,而陈祖明在长堤以北这头则走着一条更孤独的路。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爱上了马来语和马来文化,并透过阅读马来报章、故事书和收听马来亚电台(Radio Malaya)来自学马来语。1960年代末,他获马来亚大学马来研究系录取,在那里学习了爪夷文、荷兰语和爪哇语,为今后研究马来古典文学铺路。 毕业后,陈祖明在国民大学敦斯里拉南图书馆工作,设立了重要的东南亚研究馆藏,更同时继续钻研马来古典文学,兼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来自蓬恩加岛(Pulau Penyegat)的作者Raja Aisyah Sulaiman所写的hikayat(故事),预示了后来对廖内群岛女性创作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研究工作。他也研究土生华人创作的班顿诗歌(pantun),那是他职涯中的另一项里程碑。最终他搜集了马来世界各地区以不同语言写成的12万首土生华人班顿。 虽然马来西亚是个多语社会,但鲜少有跨越语言隔阂比较英语、马来语、华语和其他马来西亚语言和文学作品的研究。这类比较研究的挑战是必须同时处理共同之处以及差异矛盾。这样的工作无疑是困难且耗时的,也鲜少得到官方支持。 陈教授虽然早已从国民大学退休,但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他热衷的事物——即便这个工作很少得到认可,更别说获得多少支持。他编纂和展示马来西亚在地知识传统的严谨努力,除了一小部分的爱好者之外,基本上没有得到应得的认可。由此,所有热爱马来西亚、其人民、文化和语言的我们,都深深感激他的付出。 (本文译者按:本文为Common English Proverbs and Equivalents in Malay and Chinese一书序言的中译。该书于2022年由策略资讯研究中心[SIRD]出版。)
2年前
读家
百格新闻
【国会一幕】沙菲益质疑融合种族措施 团结部长如何回应?
民兴党主席沙菲益阿达于国会提问国家团结部,指政府是否有采取改革举措,促进各族融合?沙菲益也直言,RTM更注重于宣传马来文化,其他种族的文化内容只在其他电视台才会看到。
2年前
百格新闻
更多马来文化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