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2月前
(槟城4日讯)马来西亚理科大学(USM)2024/2025新学年迎来4807名新生报到,其中女学生人数占了三分之二。有趣的是,同一届新生当中有10对双胞胎,包括钟灵中学毕业生陈佳濠及陈佳鸿两兄弟,各被理大医学物理系及电脑科学系录取,让家人倍感骄傲。 新生当中,也有来自霹雳新邦波赖甘榜可巴央的“原住民之光”凯卡。凯卡的原生家庭条件并不好,兄弟姐妹的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其中2名哥哥及弟弟小学就辍学,但他凭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成为整个原住民部落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子,成为整个社区的骄傲。 他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考获7A,在大学预科班同样考获3.95佳绩,目前他被理大特殊教育系录取,希望将来毕业后能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 “我的2名哥哥只读到小六程度,目前当保安员。2名姐姐则读到中五程度,目前担任咖啡师。至于弟弟对学习不感兴趣,小学毕业后就没再升学。” 还有一名视障优秀生西蒂诺爱莎娓娓道来她5岁时因一起意外遭人以爆竹致伤,导致左眼全盲。 她说,意外发生时她是在家里的厨房,一支不懂由谁燃放的爆竹突然窜入,并恰好射中她的眼睛。由于伤势严重,来自槟城大山脚的她被安排到吉隆坡医院接受手术,并在医院治疗了3个月。 命运多舛,西蒂诺爱莎在中学时再被诊断脊柱侧弯及椎间盘突出,但她从未放弃追逐自己的梦想。 来自单亲家庭的她,也是家中第一个上大学的孩子。她希望以后能当一名教师,传授知识并启发下一代。 理科大学校长拿督阿都拉曼今日在理大新学年入学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说,理大今年迎来4807名新生就读,其中男学生1700人,而女学生3107人。 他指出,这批新生分别是理大槟岛主校(3353人)、高渊工程系分校(793人)、吉兰丹医学系分校(638人)及理大医疗中心(23人)。 他说,理大贯彻大学社会责任(USR)精神,为处于边缘和弱势群体的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本次新生中,1500人是来自B40低收入家庭,占新生人数31.2%。 此外,他指出,理大响应高等教育部的号召,推行“首个大学生发展计划”(Program Siswa Sulung),帮助B40家庭中首个进入高等教育的孩子。截至目前,理大已录取1008名B40家庭的“首代大学生”,包括今年录取了200人。 “理大这次录取了20名残疾学生,他们被安排入住的宿舍设有无障碍设施,如特殊卫生间、轮椅通道以及靠近房间的停车位。” 他说,为了加强国家的体育事业,理大通过体育人才渠道录取了21名州级和国家级运动员,并将致力于帮助他们发展体育天赋。 阿都拉曼也说,理大今年共向来自18个国家的536名国际学生发出录取通知,这些国家包括阿富汗、沙地阿拉伯、孟加拉、中国、塞浦路斯、阿联酋、印度、印尼、伊朗、日本、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马、卡塔尔、新加坡、赞比亚和泰国。 理大校方今日安排了其中5对双胞胎新生让媒体访问,当中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一对龙凤胎及3对双胞胎姐妹。 双胞胎兄弟陈佳濠及陈佳鸿来自槟岛发林,父母是福建面小贩。虽是双胞胎兄弟,惟两人对于未来的规划大不同,哥哥陈佳濠就读医学物理系,毕业后希望能到医院就业,而弟弟陈佳鸿则希望当软件工程师。 两兄弟本来已做好打算不会在同一所大学就读,惟2人所申请的第一志愿及第二志愿皆落空,而所拿到的第三志愿恰好都是在理大。 另一对双胞胎姐妹卡米拉及玛蒂亚,同样被理大会计系录取。今日穿着一模一样蓝色波点上衣的她们出现时,让现场媒体也看傻了,只好以妹妹玛蒂亚是戴着红边眼镜框来分辨她们。她们总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甚至衣橱有90%服饰是一样的。 很有生意头脑的两姐妹还一起“搞事业”,在理大开学前靠着在网上售卖自制头巾别针赚了逾500令吉零用钱,开心得很。
3月前
4月前
6月前
8月前
8月前
大学校园好像总要有个角落有学生弹唱吉他、练团,唱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才叫“青春”。那是转大人的阶段,刚离家独立生活,敢于冲撞,又还没接受社会洗礼,创作有种“半生不熟”的美好。所谓美好在于没有包袱,有些想法却又有点纯净,是这个阶段专有的青涩。 或许每个年代都有人在校园唱歌,但马来西亚校园传唱自己的音乐,可追溯到三十多年前。1987年激荡工作坊唱自己的歌,1990年代另类音乐人开启海螺新韵奖,让少男少女有了展现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北至南各大专院校纷纷成立校园音乐创社团,北方七点九、游子吟、摇篮手、音子、红砖、螺丝钉…… 大学生活只有四年,毕业生、新生一拨换一拨。不变的是,一代一代都有大学生在唱自己的歌。 2023年11月,槟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游子吟刚刚举办第32届创作歌曲演绎会“UNLOCK”,点开脸书专页影片区还能回顾整场演出。演绎会是游子吟每年最盛大的活动,团员演唱、演奏、唱跳一年来创作的歌曲,就连现场直播、拍摄都是内部影视部成员包办。听来,就像一家学生组成的娱乐公司,从词曲创作、歌手演唱、舞者、舞台灯光、拍摄统统包办。 游子吟成立于1989年,现任主席林佳忆说,社团创立的初衷是鼓吹本地原创音乐,发掘、培养大学生的创作潜能。 其实,这个社团还比所有现任团员都年长十多岁呀!“遥想”1989年,还是音乐卡带时代,CD不普及,更没有后来的MP3和现在的数位串流,什么无线蓝牙麦克风、音响统统没有。 发展至今,游子吟也随着时代和科技演进,一直壮大。每个星期五下午1时至3时例常活动有不同主题,例如介绍乐器、歌唱分享;幕后舞台教学又包括灯光、音响、排麦、插电、MV拍摄等。 社团内部门众多,不能少了最核心的音乐创作。副主席邱翰铭说,每周例常活动都固定有团员发表创作歌曲,大家相互交流给意见。临近演绎会,他们会募集18首创作作品加以编曲,编排成舞台节目,在槟州大会堂表演给上千名观众。过往演绎会外包专业摄制公司来拍摄,现在他们全权包办,自己来。 选曲方面,他们会尽量涵盖各类型音乐,无论是摇滚、抒情、R&B或者轻快曲风,也会去尝试比较小众的Swing、Funk、Shuffle等。“因为我们不想演绎会都只有同一类型歌曲,听觉上可能疲累。” 专注学业之余 还可经营各种兴趣 大学有点像社会的预科班,专注学业之余还可以经营各种兴趣。那么主席林佳忆及两位副主席邱翰铭、谢芷薇加入游子吟,是想当然尔对音乐感兴趣吗? 林佳忆自认,虽然从小爱唱歌,却不怎么敢参加歌唱比赛。加入游子吟,每年有演绎会那么大型的舞台,她逐渐敢于展现自己。过去她唱的是比较抒情的歌曲,现在也尝试摇滚风,对她而言是很大的突破。“(性格)会变得比较外向,因为大家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可以和他们一起交流。” 邱翰铭从小会玩一些乐器,倒没接触过音乐创作。他在游子吟学到一些基础的创作知识,跟着开始创作歌曲,乐器方面也有得发挥。“我觉得游子吟是很好的平台,让大学生去发掘自己的新的才能。” 与前面两位不同,谢芷薇的兴趣在于拍摄,她是因为游子吟要为创作歌曲拍摄MV(音乐影片)才入团。或许与音乐保持一点距离,她能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团员投入。“我看他们写的新歌,真的是很纯粹地把想表达的东西写进歌词,是很当下的感受。”她相信这份纯粹只有在大学时期才有,出社会有不同经历后的创作就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校园创作确实很神圣,也很值得保有。” 在音乐产业闯出名堂“烂游子”也很多 游子吟算是“老牌”校园音乐创作社团,经历三十多年至今仍非常活跃。一个学生社团如何做得又大又长久?到底有什么精神是一直持续传承的?三人认为是“原创精神”。 林佳忆说,遇到什么问题向“烂游子”学长姐开口,他们都会很快给予帮助。大家都很热爱游子吟大家庭,学长姐也很乐意分享过往经验,就是这样慢慢传承。邱翰铭在游子吟最难忘的经历,是很多“烂游子”的直球意见,有时太过直接得让人难以招架,“我也觉得也好,会让我更加记得这里。” 游子吟团员依照年级有不同称号,大一新生叫做“新游子”,大二是“中游子”,大三升级成“老游子”,大四“半老不烂游子”。那些毕业团友,不管离校多久一概称为“烂游子”。在音乐产业闯出名堂的“烂游子”也很多,例如偶像剧《恶作剧之吻》片尾曲〈遇到〉作曲人黄汇雯、音乐人王保为,作词人梁锦兴等…… 游子吟“出产”的知名音乐人很多,林佳忆、邱翰铭和谢芷薇等现任游子都视他们为榜样。不过时代也一直在变化,总说现代年轻人活在社交媒体,抖音有一对火红神曲,动辄破译收听率。 谢芷薇坦言,社交媒体的确会带给他们影响,有时设计海报、写文案,都要参考一下网络上流行什么新哏。例如前阵子到处听见“恐龙扛狼”,他们也会写进文案里先引起注意。 但是音乐创作方面,邱翰铭说游子吟团员还是比较忠于自己,不太去为了迎合大众。“我们还是会追求那些Likes(点赞),因为我们需要曝光嘛。”他说,“但我们会想要更加努力来创作好听的歌曲,用作品来让大家认识我们。” 除了是表演者也是创作者 听三位大学生聊音乐创作社团的生活,很大部分都与演绎会有关。例常音乐创作分享与交流固然重要,但为了在演绎会舞台上演出验收成果,他们投入了很多心血。 像是从事幕后的谢芷薇,常常为了拍摄和剪片,一班伙伴熬夜爆肝到清晨再一起去吃早餐,累得心甘情愿,还形容为“甜蜜的负担”。她喜欢这种氛围,一群原本不认识的人因为共同目标聚在一起,多了一份温暖。有时他们还会开玩笑要一起开一个制作公司,分配好岗位。 林佳忆是表演者,最大的成就感和收获当然是站在舞台上接受台下的掌声。“在舞台上听到下面的掌声时,真的是很不一样的心情,可以推动、鼓励我继续走下去。” 邱翰铭除了是表演者也是创作者。“最有成就感的事,演绎会后有人来跟你讲,你写的那首歌是最有记忆点的,还蛮好听的。”不管是作品还是表演被称赞,都让他感觉努力有被看见。 三位目前才大三,距离毕业离校还有一点时间,还会持续创作音乐吗?“嗯,有机会的话应该会吧。”三人“谦让”了一会邱翰铭首先发声。 “Why not?”林佳忆直言,如果有机会,有灵感,想做就去做。“我不认为它(创作)会随着我们踏入社会而有什么改变,因为我还是喜欢这个东西。” 相关报道: 01/马来西亚理科大学“遊子吟”:校园音乐逾30年原创精神不变 02/马来西亚工艺大学“螺丝钉音乐创作坊”:主修音乐社团 副修本科现在不玩何时玩? 03/独立音乐人汪荣木:激盪与新韵滋养的一代 回看那年青春 04/新纪元大学学院《起飞》系列专辑:校长带头收录青春可否再掀音乐浪潮?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