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骗案

3星期前
4星期前
2月前
3月前
(新加坡21日讯)新加坡的跨机构判刑咨询团提出指导建议,涉及把银行户头或数码身份(Singpass)资料交给他人使用的诈骗案,常规判刑应是监禁,刑期从6个月起跳。 新加坡政府于2021年宣布成立跨机构判刑咨询团(Sentencing Advisory Panel),集合刑事司法体系的利益相关者,如司法人员、总检察署、内政部和警察部队的代表,制定判刑指导原则,供法庭参考。 判刑咨询团今天公布诈骗相关犯罪的判刑建议。 咨询团指出,过去五年骗案数目增加了超过7倍,损失的金额则上升了4倍。 去年全年共有4万6563起骗案,比前年增加了46.8%。 新加坡国会修订了贪污、贩毒和严重罪案(没收利益)法令(简称CDSA)和滥用电脑法令(简称CMA),打击诈骗集团运作的关键一环,也就是在当地把银行户头或者Singpas资料交给那些参与诈骗或者洗钱的人使用。 咨询团建议,针对这类涉诈骗罪犯的常规判刑,应是显著刑期的监禁,以起到有力的震慑作用。 指引提到,没合理了解他人意图,就把银行户头交给他人使用者,判刑应从6个月起跳。根据法令,贪污、贩毒和严重罪案(没收利益)法令下该罪名的刑罚是最长3年监禁,或最高5万元(新币,下同;约16万令吉)罚款,或两者兼施。 另外,鲁莽交出银行户头给他人使用,一旦罪成,可被判最长5年监禁或25万元罚款,或两者兼施。咨询团建议该罪行的判刑,从监禁12个月起跳。 明知可被用作交易犯罪所得,仍把银行户头交给他人使用者,咨询团建议判刑至少18个月。至于把自己的Singapass资料交给他人使用,以及泄露他人的Singpass资料,咨询团则建议分别判刑至少6个月和12个月。 骗老人罪加一等 咨询团也建议,如有加重刑罚的因素,刑期应调高。譬如,骗案受害者是弱势群体,或者户头交由他人使用后处理超过10万元,又或者罪犯是受利益驱使犯罪。 咨询团强调,骗案若涉及老人家或者身体、精神状况虚弱者,判刑刑期应增加至少25%。 “骗案对弱势群体受害者,有着破坏性的深远影响。”  
3月前
4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9月前
(新加坡18日讯)新加坡警方公布2023年诈骗和网络罪案数据,骗案有增无减,从前年的3万1728起增至去年的4万6563起,骤增逾46%,总诈骗金额高达6亿5180万新元(约23亿0792万令吉)。 《新明日报》报道,警方今天公布去年的诈骗和网络罪案数据,5万0376起案件中,诈骗案占了92.4%,共4万6563起,比前年的3万1728起,增加了46.8%。 十大骗案类型中,求职、电子商务、假冒朋友电话、钓鱼和投资骗局,是去年的前五大骗案,占去年十大骗案的85.5%。 其中,求职骗案在所有诈骗类型中数量最高,共9914起,比前年的6492多了52.7%,总金额也比前年增长15.6%,逾1亿3570万新元(约4亿8049万令吉)。不过每起案件中的损失金额从1万8089新元(约6万4050令吉)掉至1万3692新元(约4万8481令吉)。 涉案金额最高的则是投资骗案,去年损失高达2亿0450万新元(约7亿2410万令吉),比前年的1亿9830万新元(约7亿0215万令吉)多了3.1%,数量从前年的3108起,上升至4030起(29.7%)。 假朋友电话诈骗是增幅最大的骗案类型,从前年的2106起,增加到去年的6859起,暴增225.7%,受骗金额则从前年的880万新元(约3116万令吉),骤增162.5%至2310万新元(约8179万令吉)。 警方也披露, 通过通讯平台下手的骗子,使用WhatsApp的最多,占68%;Telegram排第二,占26.5%。社交媒体方面,脸书占71.7%,Instagram占18.5%。 全国罪案防范理事会副主席陈佩勤表示:“公众必须保持警惕,并通过ACT三步骤,即添加(Add)、查证(Check)、通报(Tell),避免上当。公众也可以通过不同平台,例如NCPC(全国罪案防范理事会)的Scam Alert网站,WhatsApp及Telegram来了解最新的骗局。” 4月中起    公众只限买10张后付费电话卡 警方早前的执法行动中,突击了17家电话店以及逮捕了11人,他们涉盗用他人资料,协助骗子预先注册预付卡和后付费电话卡,来开展非法活动。 目前,每人只能购买最多3张预付电话卡(Prepaid SIM Card),这数额可以满足真正有需求的外国游客、游客和合同工。当局也发现,主要是由国人购买的后付费电话卡有被用于诈骗的趋势,所以从4月15日起,规定每人将只能实名制买最多10张后付费电话卡。 这项新措施限仅于新注册用户,那些已拥有超过10张后付费电话卡的用户不会受到影响,但他们将无法注册额外的电话卡。
9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1年前
(新加坡21日讯)因租金调涨,一名越堤族急着在新加坡另租一间房,通过社交媒体和手机即时通讯应用程序相中了一间,还给了订金,事发才发现租了一个不存在的房间。 25岁的美发师李欣旺告诉《8视界新闻网》,他本月15日晚上通过社交媒体看到有网民贴文,位于新加坡乌美1道第320座组屋的一个单位有客房出租,一个人住只需要600元(新币,下同)租金。 他说,他原先租的房间两个人住,一个人的租金快要从450元涨至650元,便急着租别的房间,准备下个月就搬迁。 曾3次通过社媒找房 李欣旺在新加坡生活近6年,曾3次通过社交媒体找房间租住,都没有问题。 这次,他在被照片和价格打动后,就先后通过社媒和手机即时通讯应用程序“WhatsApp”联系上对方。 这名署名“John Kho”的网民自称帮叔叔出租他的房子,他还用大马的手机号码和李欣旺沟通。 李欣旺说,或许因为自己也是大马人,因此未曾起疑,“John Kho”的口音听起来也像大马人。 “他其实蛮厉害的,会要求你把房子保持干净之类的,(听起来)好像真正的屋主。” 组屋单位并不存在? 李欣旺也说,他们通话两、三分钟后,“John Kho”就给他看含有组屋单位地址和屋主信息的一张截图,并附上屋主的身份证,一切看似毫无疑点。 他在看房前,于当晚根据“John Kho”提供的屋主银行户头信息,汇给对方600元的订金。 不过,《8视界新闻网》记者在新加坡土地管理局网站的土地综合信息系统,以及新加坡国内税务局网站上查证地址时发现,“John Kho”提供的地址并不存在。 再被要求付租金后 才意识到不对劲 李欣旺说,直到本月18日,“John Kho”再度联系上他,要他多给600元,作为10月的租金时,他突然开始起疑,毕竟房东并未给他钥匙,也还没搬进去。 他随后致电“John Kho”说,自己已经付了订金,不可能再多付一笔租金。 在他决定报警的几个小时前,发现网上也有人分享自己陷入同样的骗局,便毅然决定报案处理。 新加坡警方答复询问时证实接获报案,并表示调查仍在进行。 新加坡去年共发生979起网络平台租房骗局,比前年的192起激增超过4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