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鱼池

星洲日报 & Coook联办 普遍上,人们对泥鳅的认识不深,甚至有些误解,而我竟与泥鳅有着不解之缘。 我儿时常流鼻血,家中长辈不时给我煲煮黑豆泥鳅汤,说是喝了可补补身,减缓我流鼻血的情况,后续效果如何,我印象模糊。从那时起,我与泥鳅的缘分就此埋下。 念中二那年,父亲开了家肉骨茶餐厅。经过几年的摸索,推出了多样化的菜品,如黄酒鸡、咖哩排骨等等。其中,母亲精心研发的砂煲泥鳅突围而出,成了吸引食客光顾的主打招牌菜。 砂煲泥鳅的烹煮过程简单,但事前的准备、调料的使用、烹煮技巧与火候的掌控,仍得下一番功夫。 首先,在砂煲内倒入少许油,放入姜丝、辣椒干和蒜末炒香,接着倒入已去骨切片的泥鳅,翻炒数分钟后加入各种调料烹煮,其中的自制酱料是这道菜的功臣,端上桌时扑鼻而来的酱香味,舌尖上的酸、甜、辣,正是这橙红色酱料的功劳! 除了灵魂酱料的强攻,泥鳅的处理亦至关重要。当年餐厅营业初始,经营资金有限,店里大小事皆由双亲一手包办,再拉上我们几个小瓜,就这样撑起了一家餐厅的营运,而老家俨然成了囤放泥鳅的货仓。 泥鳅夜半跃出池外 当时,爸爸在老家旁边的空地筑建了两三个小鱼池,将数百公斤重的泥鳅分批放在池中养着。夜半时分,一家大小睡得香甜,数百条泥鳅在长方形的鱼池中,快乐地嬉水打闹,偶有听见重物掉落地面的声响,许是这些泥鳅玩得过了头,一时不慎跃出池外。 早晨起床,果不其然,几条死鱼在池边或是小沟里躺着,有的气数未尽,尚能见其活蹦乱跳或苟延残喘着。无论如何,离开了鱼池数小时的泥鳅,最终也只能扔进垃圾桶了。 大多数人对于泥鳅土味的印象根深蒂固,但其实经过三五日的豢养,土腥味已尽除。母亲烹煮出来的泥鳅只有鲜、香、辣,毫无土腥味,入口的鱼肉嫩滑,这也就是砂煲泥鳅在众多菜品中杀出重围之故。 泥鳅的处理不止于此。犹记得,在我年少忙碌的求学生涯中,一周有几天都会与父母、姐姐和妹妹在厨房里料理泥鳅。一家五口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将一条条深灰色、滑溜溜的泥鳅,去骨、切片、包装,从白日忙至夜幕低垂。 负责杀鱼的爸爸在刀起刀落间,不忘提醒我们,泥鳅的重量对肉质有一定的作用,太重的泥鳅,其肉质较硬,小条的泥鳅则过于细腻,不易烹煮,所以和鱼商进购泥鳅时必须说明要求,货到时也必须验货。另一边厢,每每切鱼片时,母亲定会在耳边念叨,叮嘱我们三姐妹要“好好切”,她说,鱼片的厚度与大小要均匀,否则会影响鱼肉的口感。 双亲语重心长的叮咛确实有其道理。泥鳅鱼的肉质较细嫩,如切得太小块,炒时易碎,炒出来就变成了“鱼碎”,卖相不佳之余,也咀嚼不到鱼肉本身的口感;那要是切得太大快,烹煮过程中鱼肉较难熟透,酱汁很难入味,那就寡淡无味了。泥鳅质量的筛选,靠的是经验;切鱼片,考验的正是精准的刀功和耐性。 高中毕业后,我只身到首都求学,从此脱离了切鱼片的苦差。说来奇怪,我在外闯荡多年,尝了不少的美食佳肴,心心念念的仍是爸妈的经典作——砂煲泥鳅,回家一趟,必得吃个痛快。 数年前的某天,在我家餐厅蹭饭时,顺道帮忙点菜,有位老顾客和我说道:嘿!你懂吗?吃你们家的砂煲泥鳅,一定要配肉骨茶,这两道料理搭起来,简直是绝配! 与砂煲泥鳅、肉骨茶“相伴”近30载的我,又岂会不懂? 老板,给我来个砂煲泥鳅,大的!   相关文章: 【2024年马来西亚美食写手赛大奖:第一名】留住妈妈的味道/陈淑婷 【2024年马来西亚美食写手赛大奖:第二名】潮州粿条/颜祺轩 【2024年马来西亚美食写手赛大奖:评审推荐作品】甲必丹们没有吃过一兰拉面/李殷乐
4月前
(居銮20日讯)以“低成本,低价格”为营运模式,一个小小的园地,在默默地推动社区农业发展,从最初的牛刀小试到如今的规模,间接促进了本地蔬果种植业的成长。 长隆城(Taman Kiaramas)睦邻计划透过鱼菜共生计划(Projek Akuagro)协助当地妇女及即将退役的军人掌握技能,推动种植蔬菜及养殖鱼,并在物价飞涨的时代创出一片天。 该计划得到了居銮市议会基金、农业局、睦邻计划和团结局的支持,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在有限地段以低成本种植各种瓜果蔬菜的机会,并以低价格售卖给当地居民,成为一项惠民计划。 售农产品收入助社区发展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今日到访长隆城,并在该计划主席再纳阿比丁的带领下,深入了解各类蔬菜的种植,以及鲗鱼(Ikan Tilapia Merah,又称非洲鱼)的养殖情况。 园地内共种植了10种不同的瓜果蔬菜,包括哈密瓜、辣椒、MD2黄梨、茄子、空心菜、鲍鱼菇等。 待农作物收成后,他们将农作物加工,制成自制辣椒酱或其他产品,并放到市场上售卖,所得收入用于协助社区发展。 退役军人种植当兴趣 再纳阿比丁是园内的顶梁柱,每天在园地里从早忙到晚,有时甚至工作至凌晨1时才回家。 他早年是在马哥打军营(Kem Mahkota)服役的军人,于2000年退役,后来从事化妆品生意,不时在国内四处游玩,直到2020年行动管制令期间,他因为不能出远门,开始拿起锄头,研究种植。 他说,土地是他向市议会申请的,面积为四分之一英亩,最初只有他和妻子种植包菜和茄子。 “种植是兴趣,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主要以便宜的价格将农产品卖给本地居民。” 聘居民工作补贴家用 随后他们夫妻二人的耕地被市议会基金会发现,该会提供给他们400棵辣椒树,以及一笔款项作为周转资金。 他继续努力经营,于6个月后收获700公斤的辣椒,送到附近市场上去售卖,随后园地逐步拓展,越种越多蔬菜种类,吸引该区附近的居民前来帮忙照顾园地,其中包括社区妇女组(Komuniti Wanita )的3名成员。 她们1天工作3个小时,赚取薪水来补贴家用,而剩余时间则可回家做家务。 他说,园地的每月开销约为6000令吉,若盈利不足以补贴园地开销,他便自己出钱补贴。 暂有14鱼池共7千条鱼 再纳阿比丁透露,园内从2023年开始养鱼,他喜欢养鱼,但从不吃鱼。 据了解,目前园内共有14个鱼池,每池约500条鱼,总数达7000条鱼,鱼池的水每4天换一次,养殖鱼死亡率为10%。 另外,他也提到,曾与团结局官员一起赠送免费植物及肥料给有需要的居民,协助他们渡过经济难关。 职业延续计划保障退役生涯 另一方面,上述计划也响应“退役大马英雄”职业延续计划(VETERAN MyWIRA),为退役军人提供技能培训及就业配对,提升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之余,确保他们保有尊严的退役生涯。 在大马人才机构(Talentcorp)及前军人事务机构(PERHEBAT)的推动下,军人在退役前能透过上述计划,免费参与三个月的农业课程,从中掌握园艺,协助他们进一步规划未来的退役生活。 目前在园地里学习园艺的军人包括玛列、惹兹万、史蒂芬,他们皆来自皇冠军营,他们将于今年退役,分别来自登嘉楼、麻坡及砂拉越。 提供技能培训就业配对 玛列(40岁)受访时表示,透过前军人事务机构(PERHEBAT)获悉上述课程,退役军人在正式退役前的六个月,该机构会提供名单,让军人去规划退役后的生活,从中选择所想要掌握的技能。 “因为住在附近,同时也因为喜欢农业,所以选择来园内学习,目前已有计划回到家乡后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 他说,他从早上8时起在园地里工作至中午12时45分,目前仅剩下前军人事务机构的事物需要处理,已不再到军营报道。
5月前
(居銮2日讯)鱼池破裂金龙鱼“逃窜”后遭附近村民捕捞,并养入鱼缸内,金龙鱼由于无法适应水质,仅存活两天后死亡。 32岁的维占德兰与家人住在拉央拉央,他接受《大都会日报》采访时指出,他们没有错过捕抓金龙鱼的机会。 “我们的希望是能够饲养数条金龙鱼,但最终没能实现,因为它们在离开鱼池两天后便死了。” 维占德兰之前也曾饲养过相同类型的金龙鱼,因此此次获悉金龙鱼出现在沟渠及河流时,他们便前往现场查看,随后便在该处发现金色与白紫色鳞片的金龙鱼。 “不幸的是,捕获的3条鱼被放入鱼缸中仅能存活两天,我们相信这是因为油棕园排水沟与沟渠中的水相当浑浊,金龙鱼无法适应。” “一些村民说,捕获的金龙鱼一条接着一条死了,我们只好将之前拍到鱼缸内金龙鱼的照片当做回忆。” 他说,部分村民声称在鱼体内发现登记芯片,有者甚至把金龙鱼拿去烹煮食用。 70岁的哈山受访时指出,他不确定所捕获的鱼是否能食用,因为鱼体内含有芯片。 “部分村民在未确定该鱼是否健康或适合食用的情况下,已随意食用了这些鱼。” 另一方面,居銮警区主任峇林在脸书发文告指出,一名本地男子于5月27日下午约4时报案称位于令金的自家土地内,防止附近金龙鱼池水质遭到污染的隔绝外墙破裂,预计1万8000条金龙鱼烹烹水冲走,造成1800万令吉的损失。 他说,警方援引刑事法典第427条文调查此案。  
7月前
1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