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黄凯德
焦点
【花踪文艺营02】诗:个人与群体
新加坡学者兼作家王润华不说新马诗学,不说东南亚诗学,他主张的是南洋诗学。
2月前
焦点
花踪
【花踪17.马华散文奖决审会议记录】套路太多,面目模糊——散文重新成问题(下)
【花踪17.马华散文奖决审会议记录】套路太多,面目模糊——散文重新成问题(上) 前文提要: 第一轮投票后,决审评委毛尖、黄凯德及梁靖芬就获票作品提出意见,其中〈换花〉获得3票,〈归去来辞〉及〈野东西〉同获2票…… ●〈Pulang,The Road与野东西〉 毛:第一段我就很有好感。它很稳,里面没什么特别惊心动魄的东西,但开首就很稳固。他写,“此时,屋外忽然下起了大雨。雨水打在崭新的柏油路上,隐约可以看到路面有蒸汽正在腾昇。我和祖母坐在门边的椅子上,就着自然光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这是10篇中开头最稳的,他一下子就把情境塑造好了,整个文气特别稳,挺舒服的。 黄:我也有选这篇,我是喜欢的,可喜欢里头夹杂某种遗憾,我一直觉得这篇可以写得更好。它所有面相都具备,却像欠缺某个笔画,就是那个Pulang、The Road跟野东西的“东西”分散于作品的各处,其实可以更有机或更圆融地把这三者整合起来。他要讲的其实是最后这个野东西把他带走,可是这个东西没有很明显地被处置。 他还有一些问题,比如描述四五岁时第一次在外头过夜,祖父母把他带回家,我就一直在想,四五岁,你能记得多少?而他是非常清晰的一个交代,还有对话的过程,这一点可能需要再处理,隔着一个年岁更加遥远的滤镜去写,可能妥当一点。 最后还引用了张贵兴,这写法有点突兀,穿插得很生硬。 毛:其实完全没必要。 梁:10篇里他的语言最自然,也是语言上最有好感的一篇。可我后来没选的原因是,我有些困惑,这样有一搭没一搭的方式,够不够成为花踪得奖作品?如果他是一般报纸上刊登的小散文,写了这样一个家族的碎片,他绝对是够的,可若要得奖,我有点犹豫,像是少了什么。可能是觉得里面没有我们不知道的、读了后很有启发的东西。 张贵兴那一段我也觉得没必要。把那段拿掉,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成立,现在有个心机跑出来,破坏了文气。 毛:他的语言能力不错。包括讲祖母到仙姐问事时,其实应该能写很多东西的,但他很克制。他很有驾驭语言的能力,但他没有去炫更多奇观,所以我对他蛮有好感。因为这里去炫一下奇观,或是炫一下人家邻居的阿姨和女儿的关系都可以,但他就是很稳重地过去,他说“幼小的我就感到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但没有人能够向我解释清楚”,我就觉得这里面有一种散文的,稳稳的东西。这东西在这次的作品里比较少,当然所有的评价总是有对比性,如果其他人都很稳,他这边的缺点就显示出来了。但因为其他人就是上下跳的那种,这篇就显示出真挚,当然它并不惊艳。 ●〈换花〉 黄:10篇看完我有个很强烈的感受,当然也是揣测:应该就是这篇第一名了吧?它满足了很多条件,让我觉得在这样的征文比赛框架里,它在很多空格都打了过关的勾勾。它讲述的是个人情欲,有点懵懂的、启蒙的经验。这里头又有一个家庭,跟母亲的相知与相通,是一种非常温暖的交集与关系。然后用了一个其实有点传统却很有趣的民间习俗观念的意象,来说明自己身体的处境。相较其他陈套的题材,这篇似乎比较切合这个时代,流行书写向内窥视的趋势。 梁:这篇题目取得很好,一下把文章结构都串了起来。而且他不是开头就丢出那意象,直到中间才介入解说“换花”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样周到的文章应该更完美,但它第一句就让我犹豫。他说小时候放学回家常跟母亲睡午觉,我这里就圈出了三处:首先他写“小时候放学回家后”,一个句子里两个“hou”(候、后),你读起来声音就不对了,有点累赘。接着他写,“往往跟母亲共睡午觉”,为什么不用“一起睡午觉”呢?为什么要用“共”?“共”有分享的意思,它跟“一起”是不同的。下一句他又重复用“我们共睡一张床”,这里的“共睡”反而对了。这些句子常让我停下来。 这应该是个很聪明的写手,或很有经验的参赛者。只是结尾可能字数限制到了,感觉文章仓促地完结。我想了一下,这结尾是什么意思?我还去看了《飞天小女警》,原来也是倡导平权的卡通,所以他的比喻真的面面俱到。但这种面面俱到又让我犹豫,他是不是也太老套。当我们讲到性别,讲到男女,一定会用上的那种比喻手法又出来了。 毛:我也有这个感受。它如果拿首奖,会觉得好像整个散文奖不是那么厉害,但相比其他入选者,我依然选了他第一。 我倒觉得他最后蛮好的,一下收得挺干净。他还挺能描述的,包括对自己欲望的描述,虽然不是那么有新意,但挺准确。包括低着头忏悔洗澡,整间房像侦讯室,明亮得无处遁逃;包括他哥哥的感受、家人的感受,还有后面对女性主义的贴近。他讲到妈妈的那种味道,用的那种乳液,我觉得都挺准确,他有自己的东西,而不只是使用套路。 这个题目确实是10篇中最高明的。他有散文意识,会用中间的“换花”把文章串起来,这是个有经验的写作者。他有拿到散文的手感,不像很多作者呼啦啦地写下来,其实也没有真正的前后呼应,或是前后的流畅感都没有。这个作者有文本意识,这在10篇中算是比较难得的。 黄:作者应该是越写越得心应手,文字渐入佳境。我也同意他的结尾有点突兀,很明显是写到一个份上要收,便借用电影镜头的桥段,突然做出了一个分身,看到年轻的自己冲去客厅看《飞天小女警》。这样的分镜头我们其实看过很多次,这是很电影的手法。比较可惜的是,他对内心或肉身深处更隐蔽、更挣扎的部分没表露出来。 他谈到自己的不一样有点外在,就是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或跟妈妈一样喜欢用化妆品,这些都有点太浅显、太表面。应该有一个如“换花”这样精彩的意象,去做更深入的挖掘或解剖。 梁:对,里面有些更有挑战性的东西,他放过了。例如有一天他放学回家被母亲斥责,说他在电脑存了一些档案,然后他就带着忐忑去洗澡,洗澡时却要试着浇熄心中滚烫的欲念。读到那里我就停下来,我想,你已经被人发现做了不好的事,心里应该很纠结,洗澡时却还在关注着自己当下滚烫的欲念?真会这样子吗?如果真会,那它里面该有更值得碰触或整理的东西。可是没有,他就这样一句话过去了。别人已经在说你不对,你却还想着照顾自己的欲望,这里正有一个冲突点,有一个独特的张力在,却这样放过了。 【首奖作品讨论】 梁:那我们现在已有三票的作品,两位老师是不是都认为〈换花〉是首奖了呢? 毛:说实在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特别拔地而起的作品,没有给人非这篇不可的感觉。你说要换成〈归去来辞〉,我也能接受。我不是骑墙,包括换成〈野东西〉我都能接受。没有一个我特别要捍卫的文本,这是我诚实的感受。 梁:我也是。按票数〈换花〉是第一名,但我有点不满足。不过如果两位老师都选〈换花〉,我也没异议。 黄:我是想为我的〈陌生的经验〉孤军作战,但显然我会战死。所以就这样一个策略考量下,我当然觉得〈换花〉可以是第一名。 毛:我也能接受。 梁:好,那〈换花〉就是首奖了。 【评审奖作品讨论】 首奖选出后,评审们展开第二轮投票,以在同样获得2票的〈归去来辞〉及〈Pulang,The Road与野东西〉中选出评审奖。 毛:只能选一篇的话,我倾向于〈归去来辞〉,因为里头有点青春手感的东西,它得奖会表彰一些文体或散文的新向度吧。它缺点更明显,但优点也明显,我有时也会怕如果鼓励〈归去来辞〉,下一届可能会大量出现这种跳来跳去的文本。说实在的,真的好难选。 黄:如果是〈归去来辞〉跟〈野东西〉,我会坚持〈野东西〉。因为〈归去来辞〉的断裂性,我没办法过心里头拼凑的那一关。〈野东西〉的可塑性或可能性远远超越〈归去来辞〉,再润饰或修饰一下,它绝对是更精彩的作品。 毛:我也可以接受凯德老师的这个说法。 梁:我比较喜欢冒险的文本,所以我选〈归去来辞〉。但我们还是要强调它是有缺点的,比如它需要读者做大量的功课,才能大致理解它到底想说什么。可是因为它如此不同,我想给它鼓励。反而〈野东西〉,我可能看过太多类似的散文,所以二选一的话只好放弃它。 毛:我好难,我们可以同时选两篇吗?〈野东西〉相对来说不会太有争议,〈归去来辞〉我则喜欢它有新的可能,是新一种手感和写法,但我也不希望因为评审奖就给一篇,而让大家觉得我们在鼓励这样的写法。 如果两篇都得奖,我觉得能让评审奖显得更有多方面的考量,因为这两篇的写作方向、取向都很不同。 梁:我同意。那我们不如咨询列席会议的文学奖工委的意见,看能不能选两个评审奖? 经讨论,工委会同意颁发两个评审奖,奖金平分。所以第17届花踪文学奖散文首奖为〈换花〉;〈归去来辞〉及〈Pulang,The Road与野东西〉并列评审奖。 【其他作品意见】 ●〈墙后面的世界〉 黄:它写成一篇小说会更好。 毛:是,它有小说的潜力,写成散文不好看。我开始以为他要写疫情,看看也不完全是,后面火星啊什么的都出来了,但也没说啥。 梁:对,有点可惜。因为他可能是10篇里最有现场经验的写手,看得出实地考察的努力,或他的工作就是这样,却没写好。 ●〈行径一座象城〉 梁:看得出作者读了很多书,可是到底想说什么呢?很多逻辑不通,形容不够精确,有点不知所云。 毛:他像写诗歌,要另外换一段时,中间就用一句诗那样的方式过一下。“生命如花瓣,在那年胶着凝结成冰”,然后呢?就没了。写“日复一日,达达达如同马蹄”、“如炸开的时光队伍,哔哔啵啵”,其实写的啥呀? 黄:这篇文字跟情绪过于自溺。他少了一个比较写实的定锚吧,过度意象化而没有一个现实著力的面向,感觉上就有点不知所云。 梁:题目我就不懂了,行径一座象城,“行径”在这里是名词还是动词呢?能是动词吗? ●〈空〉 毛:其实我觉得落选的几篇问题都差不多,都类似这个〈空〉,好像他们是写给自己看,而不准备写给别人看的。 梁:通篇好像看透或理解了很多东西,读者却不知你到底理解了什么,果然是空。 相关文章: 【花踪17.马华散文奖决审会议记录】套路太多,面目模糊——散文重新成问题(上) 【花踪17.马华散文首奖】林日锦/换花 【花踪17.马华散文评审奖】黄俊明/归去来辞 【花踪17.马华散文评审奖】李宣春/Pulang,The Road与野东西
2月前
花踪
花踪
【花踪17.马华散文奖决审会议记录】套路太多,面目模糊——散文重新成问题(上)
日期:2024年8月25日 时间:下午2时 地点:Zoom线上会议 决审委员:毛尖(简称“毛”)、黄凯德(简称“黄”)、梁靖芬(简称“梁”) 记录:本刊记者 叶洢颖 本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散文奖共收到131篇作品,经初审评委曾翎龙、彭美君、苏燕婷选出30篇;再由复审评委翁菀君、施慧敏、许通元选出10篇进入决选。 【总体印象及评分标准】 黄:这一届10篇看下来,最显著的印象是离乡归家的主题占大半。此外,很多作品延续到了几年前的疫情,都在回溯。总体而言,无论题材或文字、技术品质都让我惊喜。我尽量不以任何意念为先,主要是以一个喜欢看散文的读者角度去切入,顺着文字的感觉进入作品的核心情感,进入这个散文的本质。 梁:整体印象比较平,四平八稳的“平”。它们没有太多风格化的文字,只有一篇比较出彩,其他都很安全。 散文是需要忍耐的文体,你要先耐得住、要想清楚才写。想不清楚时应该先搁着,否则即使落笔,也只能算是习作或练笔,而不是完整的作品,作者不该抱有侥幸之心。我很看重作品的完整性,散文是要有“结论”的,但这个结论未必是提供答案。它比较像是练功时要有起手式,打完整套功法则要有收势,我要看你怎么收。这10篇作品有些像突然完结,可能因为字数限制到了,文章就不太完整,像有太多顿悟在里头,读者却跟不上,不知它要说什么。 毛:我的观点有点相似。这次要评出优胜特别难,因为10篇感觉都差不多,没有哪篇非得获选。它们在关键词上也特别相近,回乡的很多,母亲也很多,还有好几篇不像小说又不像散文的作品。我最近也在评中国类似青年大奖赛的小说,我觉得我看的那些小说和这些散文没什么区别,散文的面目变得非常模糊,好像有点真实情感的东西都能算散文类了。到底什么是散文?这是我们需要重新想一想的事。 这些作品中,〈陌生的经验〉也好,〈嫁妆〉、〈墙后面的世界〉等等,这些内容你放在小说里也是行的。因为里面也出现很多像小说人物的名字,最后降落时却又没给人那种结论。那结论是散文应该提供的,就是……我不好说是重拳,但那就是生活中一下会击倒你的东西,现在它们都像听到一半也就结束了。 看了这些散文,我不能说我失望,大家的文字其实都蛮好、蛮成熟的。但就是往届那种在散文中涌现的,能让你心里老想着它的感觉没了。也可能是疫情把我弄麻木了,或者他们分享的疫情经验,对大家来说也没什么特殊性。他们会塑造一种,因为我是影视的,我用滤镜来说,那是一种灰滤镜的感觉,但从他们的散文中看不到那种特别的肉身的痛。而如果你是开心的话,里头开心的作品很少,好像都显得人间不值得过的样子。所以说实在的,这次挺难评。 梁:对,没有特别出彩的,我到现在也还没决定哪些应该得奖。 毛:我也觉得很多人可能在学黎紫书,但又没有黎的那种把控力,和她的那种生命力感。这情况和大陆的写作也蛮像,就是他们小说也写成这个样子,散文也写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们要重新来思考散文到底是什么,散文应该怎么写。“散文”重新变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我感觉作者们面目都差不多,有时甚至会觉得是同一个人写了三篇文章交上来。 黄:我可以补充吗?原来可以评说得这么犀利,我刚才有点不敢造次。我想补充,里头多篇作品都涉及所谓的大疫之年或疫情,我刚读到的第一个感想是:这些作品是不是搁置了两三年? 毛:应该是更早写的,对吧? 黄:对,那在2024年你还在回溯,而且以好像“刚刚苦过去”这样的心情来描述,我的感受是有点过时了。 毛:我也有这个感觉。 梁:这可能是因为花踪的截稿日期长达一年,去年底收的稿件,等了一年才开始评审。 毛:里头好几篇写到母亲,妈妈出场次数特别多,好像这一代人还留在自己的那种小悲痛中,还没出发。散文其实很需要人格的成长,但现在大量是那种乡愁、母亲,好像他们已经蛮老练,事实上那种情感习得却都是套路。 当然我可能说得比较残酷,人家可能都经历了各自的痛苦,但就是觉得你这种痛,我都在其他地方见过。散文最粗浅的地方,是你至少要让我能代入到你的感受中去,或代入到你的情境中去。我看完以后却都觉得,哦,你也这样,并且也就这样,“又是一篇这样的”这种感觉。 【第一轮投票】 评委们决定先投选出4篇作品。毛尖只选出3篇。票数如下—— 〈换花〉3票(黄、毛、梁) 〈Pulang,The Road与野东西〉2票(黄、毛) 〈归去来辞〉2票(梁、毛) 〈乡雨五滴〉1票(黄) 〈陌生的经验〉1票(黄) 〈嫁妆〉1票(梁) 〈流沙〉1票(梁) 【得票作品讨论】 ●〈乡雨五滴〉 毛:它有点像小说。它倒是有一个结构,散文写出结构是好的,但内容没有特别动人。 黄:我不坚持这一篇入选。结构上它有一个非常套式的,像摆盘的姿势,借故乡的五个景点来对应五位故人,非常有趣的是其中一位竟然是安华。感觉上就五个地方、五个人,突然间出现“安华”,当然可能安华之于他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但我还是会觉得突兀,因为其他都是非常亲密,很骨肉相连的人物。当然我不了解作者,搞不好安华在政治理想的这个象征上,跟他非常相连。 结构上它是完整的,这样取五滴、五景、五人的写法也比较容易呈现。文字就是刚才提到的四平八稳。 梁:我没选它也是因为它的布局太刻意,反而削弱了情感的感染力。此外每次读到这种“五部”或是“六段”,还是七个什么的作品,我都会想:为什么是五呢?为什么不是另一个数目?那会不会只为了方便拼凑? 还有一点,它说“五滴”,可是五个片段里的雨都不是小雨,有的更是滂沱大雨或是绵延的雨,那你跟那个“滴”就有点冲突了,套用得比较生硬。 毛:〈乡雨五滴〉就是用了一个常规的套路来把内容添进去。 ●〈陌生的经验〉 黄:这篇是我最喜欢的,现在只有我选了它,我有点挫败感。当然,它也犯了我刚才讲到的某部分涉及疫情,但我选这篇是因为它的文字节奏跟质感最能打动我。它看似没有一个很意念化的结构,也不是回家离乡这样常见的题材,虽然母亲有在他的叙述里,但也只是做为车里望后镜的一个镜像。可能读完我们也不知道他到底要讲什么,作者本人可能也不知道,但我感觉他其实触及一个更加隐蔽的人性关怀。它有点内省,可是又有移情,尤其写到在城市里吃饭,看到其他陌生人,有些是来乞讨的,这里头其实有一个“自我”跟“他者”,内心好像有点……感觉上作者应该是内向的人,内心有点荒凉,是座废墟,可是他所处的城市又有点冷清。 这样的写法很容易陷入一种比较沉沦式的,或是很skeptical(多疑)、很cynical(愤世嫉俗)、很犬儒的状态,可是他没有陷入到这个状态里头,最后好像满足于或者他跟自己的某种拉扯,他找到了很舒服、很温柔的平衡点。他没有主题,却写了所谓的陌生人的慈悲,这个东西很打动我。 梁:那一段陌生人的慈悲也打动了我,但一闪而过。他通篇像在说一个领会、领悟,却无法让人清楚他到底领会了什么。看起来有很多“我懂的”,可是你到底懂了什么? 另一个没选他的原因是句子常磕磕绊绊,也常自相矛盾,不够细致。比如第一页第三段,“进城的路和办公的地方相隔数十公里的”,最后那个“的”令人摸不着头脑。后面也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比如第二页第三段,“此时没有什么是高大的,反而是我矮小萎靡”,这有点像语病。因为你说“此时没有什么是高大的”,那就意味着现在所有东西都是小的矮的,可是为什么接着又会用“反而”来说明你的矮小萎靡呢?前面句子的说明下,你的矮小不该是正常的吗?用“反而”意味着有个转折,却没有,这就让我困惑。 毛:我刚开始还觉得它的语言有点特殊,但看到后来就觉得是没有规训好的语言。我把它打印出来,在上面圈画了很多,我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我想,是不是我们处于不同的语言环境,语言表达怎么会如此不一样?它就好像谓语不在谓语的位置上,介词不在介词的位置上,乍看挺酷的,细看又觉得它需要新的语言教育。他对场景没有真正的把握,看完以后都是碎片。开始时它有点小说感,还蛮有意思的,但后来又散掉了,零零散散的。有些地方词汇比较拗口,所以我没选他。 黄:两位老师的话,我某程度上都认同。当然,这里头牵涉到语言文字的形状或形态,到底它是不是有严格的,所谓标准语法的规定?对这点,就我的写作经验来看,我一直持怀疑或保留的态度,所以我觉得我需要为它稍微辩护。 刚才说到,他好像没领悟到什么,这里头如果用“顿悟”,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道路。其实我们人生或生活里头,最常处于的状态是若有所思。它可能三言两语也讲不清楚,所以用了三四千字试图展现出所谓的陌生经验或顿悟的轮廓。读者就凭借文字的线索,去亲近作者的意念,这我是有依稀领略到的。 毛:最后这一段,“家里赋予我躯体,以孔洞,我知道她们拥抱的踏实”,这种凌乱的、碎片的写法,可能对一些人来说蛮时髦的,但我真的不太感受到其中的力量。 梁:我也是。他写得很吃力,他朦朦胧胧感受到了一点东西,但我会更希望他能尽力用语言表述清楚,即使它是朦胧的,也要把那种朦胧的原因表达出来。 毛:好像感觉到很多词汇的堆砌。最后一段是典型的例子:“终于明白这里的时间如何流转,关于盛放并非常态”。 ●〈流沙〉 梁:这个只有我选,但我也不坚持。从完整性来谈,它被我归类为比较完整、没有太大问题的一篇。但它的不足也在这四平八稳中,有点沉闷。 它的主题是离散,先是叙述者离家到东马工作,又谈了一点没有国籍的苏禄人的命运。那主题是清楚的,但作者好像在用命运的对比来写文章,一边是自己的离家经验,对比无国籍的苏禄男孩里扎的悲苦命运。我觉得这样的对比是不平等的,它有点功利。虽然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惆怅,但让我有点不安的正是那种对比的纯熟与设计,它的功利性让我犹豫。 黄:我同意。这篇我试图让自己去喜欢,可是总有某部分碰壁,很重要一部分就是那种对比。他有一段写到接触病患的家人,说他心里也有愁苦,可他的愁苦是车子坏了,不能跟着他一起过来,两相比较之下,是有点可笑的。作者固然有愁苦,可是好像把愁苦化作牢骚。而且知道了男孩的死讯后,他驾着车去到海边,这样的写法过于老套。 毛:它也没有让我对它抱太多好感,因为一些表达蛮套路的,包括他写眼泪就是“珍珠般滚落”;妈妈死后他去描写,又是“眼泪珍珠般滚落”。我觉得他没有好好写,也没有好好地进入场景,不过是用了一些人生套路去描写事情。包括一些连接也蛮套路的,都是以离散作收尾,以远行为依归,有时接不下去就用一句话来接,例如“人生有时是一趟脱轨的列车,疾行着突然就失控了”,太多这种套路。 散文是非常考验语言的,这一篇有好些陈词,你看到三处以后,就会觉得这个作者没有特殊的感悟。包括哭也都是写作“哇一声哭出来”,都是那种成语一样的表达,跑步都是大汗淋漓,满天纷飞的黄土,都是这种我们在《读者文摘》上看了一万年的词汇。 ●〈嫁妆〉 梁:这也是我选的,〈流沙〉跟〈嫁妆〉的分数一样。它们都是结构很完整的文章,借助一个意象,比如说嫁妆到底是什么,然后循着这意象去写,去让它有更多层的意义。但他比较老套,最后虽然很努力地要给嫁妆更深奥的意义,却还是落入描述母爱的窠臼,令人有点郁闷。 毛:对,看到最后说“之子于归,母亲为我结上联系情感流动的嫁妆,我才真正理解婚礼的意义”,我心里想:你写了半天,就弄到这里面去,这个嫁妆写和不写有什么区别呢?就这样的感受。 其实它是挺好的题材,如果能写出一些新东西。但就是没看到。还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再放个《战国策》的注释,这就像当这个文走不下去时,便用一些套路去连接。例如“遗憾是一代接着一代弥补,总有一代会不再有遗憾”;“嫁妆是母亲给女儿的祝福,也是母亲给女儿未来的保障与信心”,这不是百度文章了吗?一篇散文出现百度腔,我就觉得有点问题。 黄:我本来以为男性不宜评论这篇作品,但我同意两位老师讲的,他基本上在讴歌母亲或传统的可贵,读起来有点肉麻。很多参赛者好像还在摸索或学写散文,或是写个比较长的三四千字文章的阶段。 ●〈归去来辞〉 黄:我没选它的理由是,10篇里这篇文气最凌乱,意念非常跳跃,而且跳跃似乎没有头绪。我读的时候有个很强烈的感受,是这篇作品好像存放了很久,因为它描述从新加坡进入马来西亚的过程、情境、所接触到的事物,大概是我十多二十年前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坐快车的经历。里头讲到随身听,讲看到的事物,最后时序上的跳跃,我感觉处理得不太妥当,有点癫狂。 毛:这篇我也是犹豫的。但10篇看下来,这篇让我感受到年轻人的手感,就是他的用词也好,包括他对自己的一些题材,里面的自我人设,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个蛮年轻的人。 我也同意凯德老师说的,他有跳跃感,确实就是跳来跳去的,但这个跳跃感我还能接受,包括他突然讲到“两广总督杨琳呈上了奏折”,是一种有意思的穿越感,因为他接下来就讲到自己是“国民型中学八年”,我能感觉到青春在里头。虽然它也写到了疫情,但没有沉浸其中。 梁:我选这篇起初是因为语感。我很喜欢他段落之间的跳跃,比如第一页,他说“小桃无主自开花,非洲楝花长如何,我没见过”,新的一段立刻就接“但我见过世面”,这个跳跃非常漂亮。 他第一页写得很好,可越往后就越凌乱,我需要慢慢梳理。我可以梳理出这个作者在新加坡工作,写他如何搭长途巴士过海关,坐10小时的巴士回吉打。他有很多暗示跟细节,在地人能看出他走到哪里。刚才毛尖老师说他年轻,可我觉得这作者应该不年轻了。因为他说中二领的助学金是马化合作社的,说那时的首相是马哈迪,那应该是1981到2003年间的事,大概是90年代读的中学吧。他也写了那年代华文学会办活动的困难。所以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比较年轻的读者,我到底读不读得懂他在暗示什么? 这一篇我看了很多遍,做了很多功课。我要去挖清楚他每一段落的暗示与典故。然后发现原来康熙曾下达南洋禁归令,就是当时下了南洋的商人就不能回到大陆,他写这个背景,应该也想和现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人对应起来吧。但后面有一些我也没办法解完,例如为什么突然讲了一堆鸟,讲鸟话?突然又写疫情时候遇到一个人,还觉得那人是经济学家,所以不想跟他谈太多抽象的比喻。这个经济学家的意象到底哪来的?是《小王子》里那个只顾着数字的经济学家吗?我都不确定。可是这种不确定倒没令我困扰,我就觉得还蛮好玩的,后面甚至还有苏丹、蕹菜,就是《马来纪年》里的典故,他都把它结合了起来。 起初我会想,他到底在写什么?可是当我能把它解读为一个去了新加坡工作而不容易回归的马劳,那种终于回家的过程与心理纠结时,我就放下了很多读不懂的、梳理不了的暗示,因为它们好像都说得通了,味道通了。 毛:我前面说他很年轻,我没表达清楚,我就是想说他的那个手感很年轻。这种写作手感营造出的青春感要比其他作者都强烈。那种文气会让你觉得,他有新东西。 黄:我另一个比较强烈的感受是,我主观揣测,这篇作品搞不好是由三四篇作品拼凑而成的。非洲楝是一部分;从新加坡坐车回马来西亚,这个回乡的过程是一篇;两广总督、康熙的这个,讲他在家乡看店的经历又是另一篇,东拼西凑。这种在符号上设下的,引人去揣度的写法,我也持保留意见。 梁:有个部分我还笑了出来,觉得作者的心虚也太明显了。就是他自圆其说,强调写文章要像椅子的榫卯结构那一段。他好像意识到自己文章的缺点,知道自己在拼凑,所以反而直接跟你讲他的创作观:呐,我是在学榫卯的美学哦。作者可能对自己的写法还不够自信。(11月5日续完) (备注:马华散文奖入围名单——李奕进〈墙后面的世界〉/陈怡廷〈行径一座象城〉/林日锦〈换花〉/方路〈乡雨五滴〉/黄俊明〈归去来辞〉/张津华〈空〉/卢姵伊〈陌生的经验〉/马愿越〈流沙〉/黄荟如〈嫁妆〉/李宣春〈Pulang,The Road与野东西〉) 相关文章: 【花踪17.马华散文奖决审会议记录】套路太多,面目模糊——散文重新成问题(下) 【花踪17.马华散文首奖】林日锦/换花 【花踪17.马华散文评审奖】黄俊明/归去来辞 【花踪17.马华散文评审奖】李宣春/Pulang,The Road与野东西
2月前
花踪
星云
第17届花踪文学奖马新作家评审—— 一人一句决审报告
第17届花踪文学奖最终成绩会在2024年10月11日,晚上7.30,于新山苏丹后查丽苏菲雅歌剧院举行的颁奖典礼上揭晓!此刻不妨先看看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决审评委的一人一句评审会议记录。 愉快又纠葛的评选过程 ● 王润华(马)/ 马华文学大奖决审评委 简介:出生于霹雳地摩。学者、诗人、散文家。曾获创世纪20周年纪念奖、中国时报散文推荐奖、中兴文艺奖、新加坡国家文化奖、泰国的东南亚文学奖、东南亚国协的亚细安文化奖。现为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副院长兼中文系教授。 评语: “这次的比赛,马华作家几乎都很创新,不管是写小说或写诗,都几乎颠覆了很多传统的叙事,也创新了很多手法,最大变化是非常的科幻化,不像马华文学最早的传统都是非常写实的。” 对象应是各年龄层儿童读者 ● 张光达(马)/ 童诗奖决审评委 简介:生于吉打,祖籍福建同安,毕业于马来亚大学。著作以文学评论为主,着有《风雨中的一枝笔:当代马华诗人作品评述》、《马华现代诗论:时代性质与文化属性》、《马华当代诗论:政治性、后现代性与文化属性》,编有《辣味马华文学:90年代马华文学争论性课题文选》等。 评语: “我们的要求主要是以孩童角度来想像。因为我们也不清楚作者的年纪,所以谁都可以写童诗。不过,对象应该是儿童读者,而且我们必须有一个概念:这个’儿童’必须是包括几个年龄层的,不应该局限于某一个。” 偏重童趣缺乏诗味 ●郑景祥(新)/ 童诗奖决审评委 简介: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学士。现任《联合早报》新闻编辑副主任。曾获新加坡青年艺术家奖、世界华文报告文学奖、Lycos Asia中文原创文学奖、亚细安青年微型小说奖、新加坡全国诗歌创作奖。 评语: “有些诗偏重童趣,可是缺乏诗味。如果能够同时达到既有童心、童趣又有诗的韵味、有意象的运用,那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甚至比较上乘的童诗。” 愉快又纠葛的评选过程 ● 陈志锐(新)/ 马华新诗奖决审评委 简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学士、莱斯特大学商业管理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文学学士、剑桥大学汉学博士。现任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院长(研究与发展)。曾获金笔奖、方修文学奖、新加坡青年艺术奖、杰出青年奖、新加坡文学奖。撰写并主编的华文创作、中英文学术论着共20种。 评语: “在诗意方面,有者急于表露内心诉求或渴望,稍微显得直白,有者能够通过诗的语言进行转换,让人看到文字表面、文字深层,甚至文字以外的多重意思。这是一个非常愉快,也带有一点纠葛的评选过程。” 诗的语言需要更精确 ● 杨川(马)/ 马华新诗奖决审评委 简介:本名杨启平,成长于马六甲,后定居新山。美国奥克拉荷马中央大学理学士,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硕士,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曾经担任新山教师教育学院中文组高级讲师,中文组主任。马来西亚开放大学,吉隆坡大学兼职讲师。着有评论集《当代大陆与马华女性小说论》,小说集《红尘有唤》,诗集《未竟之行》、《寻树》。 评语: “有些诗作过于直白,有些诗的语言可以再精确一些,但基本上给我的印象都相当理想,内容各异,风采各异,风格各异。重要的是找到他们的个人风格和观点,这是我最注重的。有时候,我不在意那首诗要说什么,而是比较在意作者如何去说这个主题。” 符合基本原则但欠文学性 ● 陈文贵(马)/ 报告文学奖决审评委 简介:曾任新闻记者,后转投电子媒体,历任ntv7华语新闻制作人兼新闻编辑、马新社电视华语新闻主任、首要媒体旗下ntv7与八度空间华语新闻与时事节目总监。 2019年创办网络杂志《访问》The Interview.asia至今。 评语: “评选报告文学必须回到最基本的原则:第一、作品必须是真人真事;第二,符合文学性;第三,真实的去采访,而不是资料整理。这一次大部分的作品都符合这个报告原则,但在文学性方面有些还是欠缺。” 作品需重新构思并呈现 ● 李慧玲(新)/ 报告文学奖决审评委 简介: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学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东南亚研究硕士。哈佛甘乃迪学院艾希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亚洲研究员和连瀛洲纪念奖学金学者。现任新加坡新报业媒体(SPH Media)华文媒体集团社长。 2019年获颁星云真善美传播奖“杰出贡献奖”。 评语: “现在包括新闻报导,因为有了线上视频的形式,如果它只是叙述受访者讲什么,我们完全是可以看视频就完了。如果它还是一个报告文学,就需要重新去构思,作为一个文学作品,它应该怎样呈现。” 过多疫情作品有点过时 ● 黄凯德(新)/ 马华散文奖决审评委 简介: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兼职讲师。毕业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后获得南大中文系硕士文凭,曾在报馆任职记者长达7年。 2015年获选为南大中文系驻校作家,2020年《豹变》、《dakota》获新加坡文学奖小说类与非小说类。 2022年《小东西》入围梁实秋散文大师奖,并获新加坡文学奖非小说类。 2023年《如果爱情是一间鬼屋》获新加坡《联合早报》年度书选。 评语: “很多篇作品其实都有涉及所谓的大疫之年或疫情,乍读时第一个感想是,这些作品是不是已搁置了两三年?感觉上它应是2021年还是2022年的事, 2024年还在回溯,而且以这么好像’刚刚苦过去’的心情来描述这个疫情,我第一个感受是有点过时了。” 四平八稳仅一篇较出彩 ● 梁靖芬(马)/ 马华散文奖决审评委 简介:生于瓜拉庇劳。马来西亚工艺大学科学电脑教育系学士,中国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曾获花踪马华文学大奖、花踪马华小说首奖、马来西亚优秀青年作家奖、台湾联合报文学奖、台湾梁实秋散文大师奖、海鸥文学奖等。着有散文集《野风波》、《梦寐以北》;短篇小说集《朗岛唱本》、《五行颠簸》、《水颤》。 评语: “10篇的整体印象,我觉得还是比较平的,四平八稳的‘平’。它没有太多风格化的文字,可能只有一篇比较出彩,其他都很安全。” 现实世界课题处理得好 ● 龚万辉(马)/ 马华小说奖决审评委 简介:出生于峇株巴辖,曾就读于吉隆坡美术学院和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曾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花踪文学奖、海鸥文学奖、马来西亚优秀青年作家奖、《亚洲周刊》年度中文十大小说等。着有长篇小说《人工少女》,小说集《卵生年代》、《隔壁的房间》,散文集《清晨校车》以及插画作品集《如光如影Ⅰ、Ⅱ》和《比寂寞更轻》。 评语: “这一届入围作品带给我不同的阅读经验,主要是他们有不同的叙事主体,创作者所关心的课题也各有不同,虽然大部分还是从个人经验出发,寻找自我,正视自己的欲望,可能也正视整个社会的压抑感等等,对于现实世界各种方向处理得蛮好。” / 星洲日报第17届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 日期:2024年10月11日(星期五) 时间:7:30PM至10PM 地点:柔佛新山苏丹后查丽苏菲雅歌剧院 Permaisuri Zarith Sofiah Opera House 购票链接:https://www.cloudjoi.com/shows/2270-hua-zong-2024/ * 凡购票者皆获赠《花踪文汇16》一本
3月前
星云
更多黄凯德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