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黄美尹

4月前
阳台,是大部分住宅都具备的半开放式空间。若配置在客厅、寝室处可供住户欣赏风景;若在厨房则为工作阳台,提供放置洗衣机、晒衣、放冷气主机等功能。一般人对于阳台的想像,莫过于摆放植栽、晾衣服,及靠在120公分高的女儿墙,眺望远景的地方。 文:黄美尹(草稿策划编辑) 对建筑师而言,阳台的细部设计是影响建筑立面的关键之一,故也是每个建筑设计菜鸟必画之图。除了基本的法规检讨,如阳台的面积、扶手栏杆的高度等,阳台使用的建材、排水规划、管道的位置……都是设计的基本学问。 经典与跳脱框架的住宅阳台 因阳台占据建筑物立面的大部分比例,以阳台设计为重点的建筑物不计其数。其中比较经典的案例为建筑大师勒‧柯比意(LeCorbusier)在法国的马赛公寓(Unité d’Habitation Marseille),于1940-50年代规划设计落成。 [nonvip_content_start] 当初考量日后工业时代的发展及为了负荷大规模人流涌进城市的居住需求,而提倡犹如“垂直的村落”概念的复合型住宅大楼,含商店、机房、住宅、公共设施等。其独具一格的立面形式,就是以红、黄、蓝、绿4色搭配,以及镂空网格状女儿墙打造的阳台——这也成了马赛公寓的主要标志。这栋建筑提倡的清水建材、设计规划、都市计划,甚至立面形式,也成了现今公寓、住宅大楼的原型,影响深远。 也有不少建筑师跳脱阳台既定的形式框架,设计了超乎常人想像的住宅大楼。例如日本建筑师平田晃久于台北市设计的“富富话和”,也以其阳台的设计发挥被视为艺术品。因基地位于密度较高的窄巷,此案例采逐层退缩的方式,尝试提高建筑物各层的开放。 除了摒除以往阳台只有一面开口的方式,错落的阳台配置有多面开口,而开口被绿意和景色包围,上方是大片的雨遮,以细长的落柱支撑。对于住户的使用感及路人从小街的视角来看,这纯白的建筑物因阳台立面的设计巧思,带来轻盈、通透、明亮之感,也降低视觉上的压迫感。 让绿意踏进阳台的马新案例 不仅住宅大楼,连商办大厦的阳台也可以是主导立面设计的重要角色。马新一带属热带气候,近几十年的建筑形式都提倡永续、绿化等的相关概念,不少著名建筑也以绿化阳台为设计重点。 著名设计团队WOHA位于新加坡的案例“皮克林宾乐雅饭店”(PARKROYAL on Pickering),即是三栋直立式的玻璃帷幕大楼之间,以曲线状的绿化阳台连接起来;茂密的景观和植栽阳台为喧嚣的闹市成了“都市的绿洲”,也为短暂入住的旅客带来几许沁人心脾的绿意。 由FDAT建筑设计团队为吉隆坡市改造的“宾乐雅精选饭店”(PARKROYAL COLLECTION),也不遑多让,利用一颗颗植栽花台,错落地配置在垂直格栅的立面上,仿佛是一簇簇的绿丛迫不及待地奔出阳台,观赏这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虽不是供人踏足的阳台空间,却也是一种玩味的立面点缀。 各种阳台物尽其用的使用方式 人人对阳台的用法不一,除了以上提及的观景、花园等,也总有不符设计师原意、跳脱大众审美观的使用方式,如堆放杂物、吸淤区等。 也有些房东为了增加房间的大小,会把卧房和阳台之间的落地窗打掉,阳台加设气密窗,将室内卧房延伸至阳台。毕竟因气候关系或窗景不佳,一般租客对阳台不会有太大的使用需求,阳台外推把房间加大反而能更符合收纳的居住需求。国外更常见不少案例,将大阳台另外改造成一间房间外租,花招百出的阳台引起许多争议。 阳台的实用因人而异。也许对常人来说,是个可使用的附属空间;对建筑设计而言,是充满想像发挥空间的立面主导元素。人性化的使用方式及概念化的设计操作之间,亦是建筑师一直以来想取得的平衡。
4月前
坡道规划,是建筑学最基本的技术学问。大众所认知的坡道,主要是装卸货推车使用的斜坡、汽机车通行上下层的途径及身障人士推轮椅往高低处行走的路径。坡道不同的使用目的,在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法规,限制坡道的坡度、宽度、高度等等,以确保众人使用坡道的便利及安全。 文:黄美尹(草稿特约编辑) 坡道的既定印象及功能 汽车坡道检讨是建筑系实习生、新进菜鸟的基本训练。为了控制在安全的坡度上,通行的高低差越大,坡道的长度就会消化越多空间及面积。也因为坡道需要大小梁结构支撑,必要时还会加设铁卷门、设计天花及灯具,故往往需要补充立面、剖面、3D,来确认坡道的净高是否符合使用用途。尤其在主要出入口的车道,为了彰显设计概念,还会使用独具设计感的车道砖,配合壁面室装的设计,打造另一道敞开的出入口,提供使用者进入建筑物的另一种第一印象。 在部分条件及情境下,坡道是可取代楼梯的建筑元素之一。当身障人士无法使用楼梯时,无障碍坡道就是取而代之的路径。因此在设计建筑物出入口而遇到高低差时,除了考虑大楼梯,也不乏见到旁边设有缓和的坡道,利用设计操作及手法,创作出有趣的入口意象。 [nonvip_content_start] 坡道额外的设计创意 日本建筑大师妹岛和世设计修建的日本女子大学图书馆,是一个富有穿透力的玻璃盒子,主立面使用曲面的金属网过滤自然采光,让室内外都有柔和、轻盈的感觉。图书馆采用混凝土隔开了各楼层的楼板及天花,而在正立面之处,混凝土楼板创造出斜度,除了让立面设计多了一点玩味的比例分割,也利用了这样的斜度,创造主入口的坡道,让人人走进馆内空间前,都先步上坡道,一览室外的风景及室内的情况——这也是具有仪式感的入口意象佳作。 安藤忠雄建筑师设计的日本东京表参道之丘,也是著名的坡道代表作。以往大众认知的百货公司楼层,总是明确分明地划开各楼层,用手扶梯连接起来;而此作品则利用坡道,设置在中庭处贯穿所有主要商店。这也是为了保有前建筑青山公寓的延续、遵循该基地的限高、尊重基地的斜坡地势,建筑师搭配基地外的林荫,利用坡道把户外的景观和室内的缓坡融合起来,在立面视觉、行走体验上都能有走在表参道上之感。 由团纪彦建筑师操刀设计的日月潭向山行政暨游客中心,以环抱日月潭为主概念,从平地草皮出多道斜坡,大跨距地延伸至屋顶处创造屋顶花园。该清水混凝土建筑即融合了当地地景,也提供了人们步上高处,欣赏日月潭美景的瞭望平台;清水楼、弧面墙、斜草坪在潭水景前不显突兀,与大自然美景共生。 具“坡道”特色的本地建筑 吉隆坡茨厂街的REXKL,也是本地少数以“缓坡”为特色的近代建筑。前身是传统电影院,多年来被闲置、作廉价旅馆,近年重新改造,其既有的特色斜楼板得以保留,作为艺文活动空间用途。斜楼板上的斜坡,常被发挥作表演舞台、剧场、特映会、创作发表、展览空间等;而斜楼板下方的楼层,以其独具一格的斜天花形式,在商业空间、食阁中心,创造不同的空间体验。 前方提到的坡道,不外乎是供汽机车、轮椅、徒步行走用,而本地布城的极限公园(Putrajaya Challenge Park)也具有比较直接的坡道元素,供予攀岩、脚车道、射击、滑板等等的户外设施空间。尤其是户外的滑板坡道,由不同大小的曲弧面、凹凸坑坡组成,在视觉上和旁边的斜顶、坡道,甚至与既有的景观地势连成巧妙的地景关系。 本地多个建筑项目亦喜欢使用绿色屋顶,从底层的景观地景,利用绿色大斜坡延伸至屋顶。除了可作屋顶花园,也能达到节能、绿化等的永续设计目的。 坡道在建筑技术层面,有实际的连结高低处功能,解决通行的不便。然而在设计创意上,近年已有不少建筑师将坡道发挥在令人意想不到的设计元素上,例如入口意象、设计端点、活动空间、景观地形等。建筑设计玩味的部分,无非就是可以另类地发挥各个构体元素,如:楼梯、坡道、阳台、平顶等,强化设计概念及创造额外的附加价值。
6月前
回归大自然可以是一件简单而治愈人心的事情,然而如今在吉隆坡,亲近大自然却显得奢侈而难得。面对极度压力的环境,我们应该关注自己是否会被资本主义社会淘汰,还是专注于稳定步伐,找到实现理想人生的支点?为什么公园仍然被需要?又该如何规划才能提高照顾人们身心灵生活素质的公园? 文:魏杏语(草稿特约编辑,平面设计师) 从小就身处浮罗交怡的我,与大部分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相比,更容易接触大自然。交通稀少,没有交通吵杂的地方,早晨和夜晚都随处可听到树叶的轻拍声和昆虫的鸣叫声,只需半小时车程就可到达这些地方放松一下,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 在英国留学期间,居住在剑桥,距离伦敦只有一个小时或以上的火车或巴士可到达。通常我会步行到学校,沿途穿过Jesus Green和Midsummer Common草坪的小径,再越过一座水坝上的小桥。一路上可见各种行人,有提着公事包步行赶着工作的上班族、骑脚车的、一群畅谈甚欢和戴着耳机独自一人的大学生等,仿佛步行这件事总是那么的平常,每个人都活在当下专注眼前事。伴随着小径的柔弱黄色路灯,每个转角步行都那么放松,即使一个人步行也不会感到不安。 [nonvip_content_start] 毕业回国后,虽说习惯了慢节奏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但为了追求理想,打算在吉隆坡发展一段时间。居住不久,却深刻感受到城市氛围带来的压迫感,我试图寻找舒解压力的方法,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归大自然,于是有了探索城市公园的想法。 城市绿洲?大公园的宏伟与矛盾 我对城市生活很陌生也好奇,在大城市大自然是怎么样存在的,听闻Perdana Botanical Garden是吉隆坡其中一个很大的公园,刚好某天距离这个公园只有5分钟车程。当时是上午11时,天气炎热,也毫不犹豫往目的地出发。Perdana Botani Garden是于英国殖民时期的19世纪80年代末建造的,占地92公顷,也是吉隆坡市中心古老的公园之一。 公园约有三十多个景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景点,是一座叫Bamboo Playhouse的湖边亭子。那是由马来西亚建筑师Eleena Jamil设计的,它最大的特征是在浮空平台上,用31组竹子组成树状亭子。我试图往阶梯爬去,坐到第二层靠近亭檐的观景台,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周围景色,确实能够带来宁静和舒缓的感觉。 接下来就是Perdana Canopy,也是公园里最有名的景点。宽阔的空地有着居高的屋檐,如迷你广场般的空间。根据网上资料,这庇护是以水源的流动与蓬勃的高树为设计概念,运用“模仿”大自然的结构融入周围环境。除了可容纳大量人群,还有效减少对自然的阻碍,保留湖区原有的样貌。沿途会经过广阔的湖泊,宽阔的路让高球车和行人有舒适的空间行动。这些大型公园设计宏伟,却远离住宅区,它们看起来更像为特定目标游客而设。所谓的城市绿洲,是否真正达到人们需求的宜人和便利? 小型公园:忙里偷闲的闲逸与不安 上述大型公园距离住宅区太遥远,偶然发现住家附近约10分钟车程、不太起眼但没有时限的湖区——Taman Aman Park,位处住宅小区内部,靠近八打灵再也著名的文艺区Taman Paramount。公园有几个入口,其中一个入口前的侧边有个篮球场,沿着入口笔直走到尽头,是面向湖泊的走道,上方是轻快铁轨道,时不时会有轻快铁经过;顺着轨道方向直走通向轻铁站,有个陈旧的凉亭、小型的滑板场,还有滑梯和秋千等公园该有的基础设备。 早晨会遇到来健身的中老年人,观察下来发现自己好像是公园里最年轻的,这样简朴纯粹的生活模样很是羡慕。我喜欢傍晚的氛围,很着迷于自然和交通轨道(机械)之间强烈对比的画面。大自然有治愈心灵的能力, 但观察到平日来享受自然的人非常少,觉得好可惜,但也因为这样才更深地感受到宁静。 根据过往的新闻报道,政府有针对公园维修改造,吸引的似乎主要是附近的老人。尽管这些小公园在晚上不会关闭,但个人常常在深夜里感受到社区凝聚力的不足,安全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住宅区公园:休憩之间的监视感 考量到个人安危及精神消耗,距离住处最靠近、又步行可到达的公园,只有这里了—— SS24/4 Park。这公园同样有篮球场、足球场、两座凉亭、滑梯和秋千、健身设施等,一般公园该有的基础设备,这里都有。 公园位于住宅区的正中央,四面八方都对着房子,夜晚有开着最亮的灯、骑着电动车在公园来回巡逻的保安。由于我无法长时间待在封闭的房间里,我强迫自己走出门透透气,在公园凉亭里静静地发呆成了我定时习惯的事情。事实上,我经常感到保安的灯光和电动车来回巡视有一种被监视的感觉,而且坐在凉亭里经常会被狗不停地吠叫,这样一来就无法第一时间感受到宁静。在无法掌控周围干扰的情况下,我该如何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呢?唯有用一小段的时间沉淀及适应,调整心态,才能勉强找回内心的宁静。 举了几个公园的例子,观察到一般公园和城市超大公园的规划精细程度是两极化的,我认为目前还没有一个接近理想的公园。回归大自然可以是一件简单而治愈人心的事情,然而如今在吉隆坡,亲近大自然却显得奢侈而难得。在城市中观察到的生活方式,却是以娱乐场所资本主义为主,需要消费来缓解压力。面对极度压力的环境,我们应该关注自己是否会被资本主义社会淘汰,还是专注于稳定步伐,找到实现理想人生的支点?为什么公园仍然被需要?又该如何规划才能提高照顾人们身心灵生活素质的公园?以上只是我在逛公园时小小观察到的细节和主观感受。
1年前
在孩童心智不是非常健全的阶段,幼儿园其实就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集体社会的真实世界,我们必须要对他们使用的环境有更多的考虑,那他们才会对学习感到快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对长大后的未来充满信心。对幼儿教育空间,这是所有大人都必须一起努力的目标。 文:张国强(甲方营造设计师,草稿策划编辑) 幼儿园是当今年轻父母为孩子负担的第一个教育费用。各家在教程招生和幼儿园的空间环境上无不设法创造自己的特点,让年轻家长将孩子送来学习玩乐。目前,马来西亚幼儿园空间使用的类型大致上分成两种形式,分别是特别量身订制设计的幼儿园,以及利用房子或商业店屋改造型的幼儿园。 特别量身订制的幼儿园空间在面积和通风采光的要求上因为根据指标设计,一般都能满足孩童成长所需,但建设成本大且耗时长,并不是所有幼儿园业者都能够负担。所以在幼教市场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利用现有建筑物改造成的幼儿园空间,这类建筑以带有地块的角落屋(Corner Landed House)或半独立(Semi D Landed House)居多。 [nonvip_content_start] 在从事多年的教育空间实践中,提出一些将住宅转成幼儿园空间的关键设计要点,供各界业者参考,也让年轻父母替孩童选择幼儿园有所借鉴。 【关键设计要点❶】改造后仍要满足阳光日照及通风采光 住宅在通风采光上都会满足市议会规定的房屋基本要求,但转换成幼儿园的使用上,往往会因为扩建变暗,不宜将玻璃做太大的安全考量等原因,而用人工照明替代本应是自然光照射的空间。这对每日要处在这样空间下活动的孩子,身心灵健康无疑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炎热的天气,冷气几乎是许多城市区幼儿园的标配,但这不能替代自然通风的重要。我们仍需要有打开的窗户,这样才能让室内的气体和户外大自然交换。我们常常听到孩童上幼儿园传染生病的事,往往就是因为空气在空间中不能流通导致。让孩童享受自然的阳光和风,会让小孩更加健康长大,这才是一般幼儿园空间应该需要拥有的标配,而非冷气空调。 【关键设计要点❷】需符合小孩人体工学的设计细节考量 对于刚走路不久,探索刺激的小孩,楼梯是他们喜爱的地方,也是家长最担心的地方。一般住宅法规限制的踏步高度要求可以在175mm,但对小孩来说,160mm已经是极限。小孩的手握扶手,最舒服的尺寸是在600mm(两呎)的高度,但住宅的扶手高度都会在900mm。地面的材质,围栏的材料,业者在改造时都应根据小孩的使用特性来挑选,以避免意外的发生。很多业者往往会将改造预算放在装饰层面上,而忽略改楼梯这类的高预算硬装,这样的观念需要调整。还有,小孩往往会无意识地将手放在铰链门框处,如果遇到小朋友或教师不经意的开关,就会很容易夹到手。所以我们需要在门板、门框、把柄四周等,添加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关键设计要点❸】厕所及淋浴间的卫生、安全和舒适 在幼儿园上厕所对许多孩童来说,其实是个噩梦。狭小的空间、采光的不足、肮脏的环境、难闻的味道都会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理,导致害怕厌恶整个幼儿园。除了之前提到室内要更满足通风采光和适应小孩人体工学的设计,也要考虑厕所的位置不能太偏,也不能太直接,才能保证安全和隐私。 厕所也是最容易发生意外的地方,所以在幼儿园的装修上,瓷砖的选择和卫浴的构件也要非常小心慎选。在装修上虽然厕所必须付出最多成本,却是幼儿园最能体现人文关怀和施工设计品质的地方,业者在这方面能做到越多考虑,的确能让家长更加放心,让小孩更加安心地如厕。 【关键设计要点❹】人数和使用面积的比例关系 虽然幼儿园需要足够的人数才能负担基本营运开销,但在有限的空间,人数过多也会影响幼儿园的品质。所以将小房间扩建成大空间,会是许多幼儿园改造空间时的第一考量。但这里要确保的就是结构必须牢固,保证建筑的安全,同时也要符合市议会要求的建筑法规。如果整个幼儿园人数过多,且改造后空间还是小,就可能是时候要迁移到更大的空间运作,不然影响周边的社区问题,比如噪音、住宅园区的交通进出等,而遭到邻居投诉,这会导致营运被检举或罚款。 将房屋改造成幼儿园设计,终究必须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虽然以上所提的要点都是老生常谈,也是通俗易懂的理论依据,但往往因为业者经营及建设成本的原因,还有父母的经济考虑,我们就会向现实妥协,忽略了儿童使用的空间缺陷和设计细节品质。在孩童心智不是非常健全的阶段,幼儿园其实就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集体社会的真实世界,我们必须要对他们使用的环境有更多的考虑,那他们才会对学习感到快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对长大后的未来充满信心。对幼儿教育空间,这是所有大人都必须一起努力的目标。
1年前
在台湾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几年,偶然被分派绘制公共厕所的图说。虽说画厕所是每个建筑人的必经之路,但非画一般认知的住宅卫浴空间,而是规划学校公共厕所,倒是重新捡起一些以往忽略的使用认知和细节。 文:黄美尹(草稿编辑,目前在台湾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众所周知,公共厕所是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形象,甚至是门面,代表当地人民对公共设施的爱护与公德心,也展现当地机构对环境维护及设施管理的重视——是观察当地社会的文明指标。几年前,日本也进行了东京公厕改造计划“THE TOKYO TOILET”,不少名建筑师都受邀重新设计公厕,以他们的建筑信仰及设计手法呈现、颠覆公厕可有的面貌,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而在台湾各处的公共厕所,先不论私人建筑如百货商场或办公大楼,即使是公共工程的国道休息站、捷运站、旅游胜地、荒郊野岭的厕所,都总让我安心落意。撇开得随时留意卫生纸是否只能丢垃圾桶之外,大多数的厕所都干干净净,常见清洁人员进来打扫,甚少见到涂鸦、破坏。 [nonvip_content_start] 更人性化的分类,照顾各类型使用者的心理 在台湾规划公共厕所,当地建筑技术规则依照不同建筑物类型及预计使用人数,针对相关的卫生设备数量,有明确的准则。除了符合基本的法规限制,业主也会额外开出其他卫生设备软硬件的需求,如明镜、垃圾桶、烘手机等,这些设备通常也须整合于厕所室内设计的细节中。而呼应身障人士的需求,也有“无障碍厕所”的规范,针对各设备的尺寸、高度和距离,都有严格的规定。早在申请建筑执照(相等于马来西亚的建筑进图)的阶段,就已要提送一套基本的无障碍厕所图说和表格,在工程后期也会验收,可见当局十分重视。 亲子厕所设施,也是当地公共场所不可忽略的一环。考虑到不同的情况(爸爸带女儿、妈妈带儿子等),多数公共场所皆设有独立亲子厕所,或在男女厕所的部分隔间装设儿童用的马桶、洗面盆及安全座椅等设备,尿布台及哺乳室也不例外。此外,配合多元的性别族群,不少场所如教育机构,也配置性别友善厕所,设计不强调二元性别论、也无明确的性别检视及指标、动线及空间倾向顾及使用者的感受,是当地用建筑设计体现的贴心与温柔。 兼具实用、耐用及在地风格的设计尝试 约百年历史的新竹市政府,近年其厕所也经历了工二建筑事务所之手改造。除了透彻地检讨使用及规范设计,设计团队以建筑本体的砖红色作主色调,带上简单分明的不锈钢隔间、细腻的黄铜线金属收边,在暖黄色系的照明设计下,将富有现代设计美学的新竹州厅公厕,犹如古迹建筑语汇的转化与延伸,不显突兀而隐秘低调地融入古迹。设计团队以这案子展现出对古迹建筑细节、公厕通用原则、建筑设计美学的心思,也打破大众对公共古迹建筑厕所的既定印象。 屿山工房、曾泊铭建筑师事务所操刀的新竹市南寮渔港波光市集,配合其渔市、餐厅、巿集等机能,其公共厕所也颇具特色。波光市集的主量体是由巨大波浪形SRC顶棚,结合特殊集成材与型钢构的构筑设计手法而成。波浪屋顶的檐线与拱弦墙体的主量体旁,连接了长型的清水建筑体为厕所及机房;清水混凝土顶上有排水设计细节连接两座建筑,令人惊叹,以通廊及照明设计把使用者带入洗手间。厕所及机房此类型的服务盒,以巧妙的设计手法,融合了主体欲呈现的“时序光影交织”设计概念,也是主建筑配置上精湛的收尾。厕所,即使是服务区,不应刻意隐藏的污秽场所,也有潜力成为锦上添花的场域配置。 对比我们国内本地的公共厕所,通风是最大的设计考量,才能达到速干、除臭的目的。因使用习惯地板总是湿漉漉的,使用地砖和瓷砖也方便清理快干,设计乏善可陈。而私人建筑如餐厅、咖啡厅、百货商场、办公室等的厕所,普遍都有基本的设计和维修作业。但若提到公园、海边、山间、运动操场等类型的公共厕所建筑,虽偶有低额的使用收费作清洁费用,在维修管理上仍有进步的空间。当然,撇开设计不谈,厕所设施的整洁和爱护,不仅是经营者应尽的责任,也是每个使用公共厕所的我们,应有共同维护的公德心,也期待未来本地设计能给予不同族群多一点重视和贴心。
1年前
在马来西亚骑脚车不是主流的日常通勤首选,倾向是闲暇时光的消遣活动。无论是自家公寓楼下、邻里住宅区、乡间椰林小路、莎亚南国家植物园,或是无车日的吉隆坡市中心……骑脚车──是和朋友相约出游、探索户外的娱乐活动。 文:黄美尹(草稿编辑,目前在台湾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在马来西亚,骑脚车是漫游活动 在马通勤的日常,我总使用汽车、电召车、巴士、轻快铁代步;撇开炎炎夏日时时骤雨的气候,因本地交通情况,如以汽车为主的道路规划、罗厘汽车强占脚车道、坑坑巴巴的道路、缺乏安全的脚车停车处等等,在马来西亚骑脚车是需要勇气和打起十二分精神的。本地脚车道路系统规划尚有进步的空间,是公认不争的事实。 正如草稿第二期杂志《缓一缓》里〈草稿实验室——小白的骑行实验报告〉篇章曾分享,在马来西亚骑脚车不是主流的日常通勤首选,倾向是闲暇时光的消遣活动。无论是自家公寓楼下、邻里住宅区、乡间椰林小路、莎亚南国家植物园,或是吉隆坡无车日 (KL Car Free Morning)的首都市中心……骑脚车,是和朋友相约出游、探索户外的娱乐活动。 [vip_content_start] 在台北,骑共享脚车是通勤选项 在台北生活多年,除了上述主要通勤工具,骑共享脚车Youbike也是我列入考虑的选项之一。依官网介绍,Youbike是电子无人自动化管理公共自行车系统,提供全天候24小时甲租乙还租赁服务(无须原站返还如本地的LinkBike系统)。Youbike在全台各处设有脚车站及“无电轻桩”设计的停车柱,让人使用悠游卡及手机应用程序租用。若自身与捷运站的距离比Youbike站远,或徒步行走的时间较长,或路经地点的风景宜人,骑脚车无疑是当下最方便、舒适的选择。 我从公司到住宿的脚车来回路线,会从繁华的东区,路经绿意葱茏的大安森林公园,再到郁郁葱葱的台湾大学校园。大安森林公园堪称台北市中心的都市之肺,无论任何时段都可看见人人散步、运动、游玩,颇有生机之象;台大校园有椰林大道和许多有名建筑如伊东豊雄的台大社科院图书馆,弥漫书香气息。从繁忙的道路到都市公园,再到校园,都设有完整的脚车道,时刻见人使用,让人觉得放心。 本地共享脚车系统的发展 上述提到的Youbike,大马本地也有类似的脚车租赁系统,例如相同概念的LinkBike,打着减少碳排放的理念于2016年底在槟岛运营,在乔治城内设有25个站点,并从海峡岸广场(Straits Quay)到槟城国际机场设计出完善的脚车路线。此系统在旧城区普遍实行,无论是当地居民或旅客,配合已画设好的脚车道,都可租脚车穿梭古城,体验古早生活的节奏。 相反的,新加坡总部推出的无桩式脚车租赁系统oBike,于2017年进驻吉隆坡,但因多被私自占用、任意破坏、恶意丢弃等等各种违规问题,在短短几年内宣布倒闭。同系统在其他国家也面临相似问题而相继清盘,在台湾也曾有在汽机车停车格违停的争议,甚而引发道路使用危险、脚车损坏、影响市容等问题。经营方管理不善,无固定停车点的问题苦苦无解,最后只能告终。 从上述例子可见,要创造适宜骑行的城市,软硬件设备发展是不可忽略、应并肩共行的。要有妥善经营的租赁厂商单位备好脚车、租赁系统、应用程序、调配流向、维修管理,也需要当地政府和社区上下配合拨款补助、拟定政策和规则、挪出空间供脚车停放及使用、推行宣传活动及公民教育……打造脚车友善城市,绝非一蹴而就之事。 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与建筑物之间,从骑楼、入口广场、人行步道到脚车车道,需要都市、建筑、景观多方跨领域合作设计操作和把控。而生活在城市的我们,以骑多方车体验都市及建筑空间,用慢节奏感受热闹喧嚣,是件实验性的美事,我乐此不疲。
1年前
都市理论家Kevin Lynch在《城市的意象》中指出,任何城市都存在一个公众的意象,借由都市5大元素,形成对特定城市独有的影像,分别为通道(Path)、区域(Districts)、边界(Edge)、节点(Node)、标识物(Landmark)。第一点提到的 “通道”,提到的就是车道、运输动线、河道、轨道等任何驱行的路径,借由通道观察城市,连结对周遭环境的印象。 文:黄美尹(草稿策划编辑,目前在台湾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它是大马国民的日常通道 众所周知,马来西亚是个以车为尊的国家。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是我们穿越本地大街小巷的印象。因为驾驶汽车、乘搭汽车是我们接触各个城市的代步方式,除了道路拥挤、交通阻塞,寻找车位、停放车子到取车离开的——停车场,也是我们最熟悉的生活日常。 [vip_content_start] 我国的停车场普遍设置地点和使用经验,应该和大家此刻脑里想像的无异。比较崭新的如机械停车,只要站在闸门旁,对着机器输入资讯,等待车子送出即可;有的是布满石粒和野草的空地,即使不画上格线,也能用默契和技术停在相对的位置上;也有半开放的地上停车塔,虽仅有大约1米2的矮墙,但风景总被建筑物立面的格栅、广告板遮住视线;也有配满各种机电设备,灯火通亮却不太通风的地下室。在停车场围绕寻觅车位的时间较长、走到梯厅通达目的地、回程紧张快速地取车,再车行通过闸门离开,就是一般人对“驻留停车场会做的事”的既定印象。 它是寸土寸金的附属机能 停车场的配置设定都以机能及效益为主;在寸土寸金的空间内,能塞入多少汽车格,是建筑系学生在大学、实习时期就会开始接触的基本“作业”。毕竟是车行国家,我国建筑法规针对停车、车道、坡道等都有一套极其严谨的标准。建筑师在设计停车场时,不仅要符合法规地容纳更多停车位,还要考量机电需求配置设备空间、停车取车及逃生动线,甚至须考量指标系统的表达及美感。 由于停车场有着上述如此理性的规划需求,许多业主与建筑师都视之为“形随机能”的附属空间,合理地塞好、塞满停车格和车道而已。但若加上一些设计巧思,就会让整个停车到取车的使用经验与众不同。 普遍认知的停车场,通往上下层都有特定坡度的坡道,连接到当层的车道和停车格,80年代建成的Menara Tabung Haji则另有独特的设定。其基座具有6至7层停车场,受限于圆形的平面设计理念,每层停车场就是一个螺旋状的缓坡道,而这旋转而上的双向坡道两旁,配置了汽车停车格,高效能地解决坡道、车道及停车所需的空间。 它是串联建筑景观及都市纹理的空间 位于雪隆区的八打灵贸易中心(PJ Trade Center)具有绿意盎然的景观设计,在地下停车场打开了许多天井,利用高低差设置局部“下沉式”植栽空间,让自然采光透过稠密的绿叶洒进地下室。也与地面层的景观设计元素巧妙配合,让群众无论是在地面的景观步道上步行,或在地下室行车及取车,都能感受到缕缕的诗意。 在都市尺度上,停车场占地不小,与公园、绿地等开放空间相比,车行排出的乌烟瘴气和此起彼落的鸣笛声,皆无法与都市纹理谱成妙曲,属“影响市容”的空间。建筑师黄声远在台湾宜兰礁溪国小的停车场则打破了这个限制,利用宽广的走廊、坡道、下沉式景观串联地面层的学校操场至地下室,除了创造安全方便的接送体验,也与周边社区的巷弄、道路巧妙地连接起来。 随着建筑、交通科技的发展与演变,停车场空间的潜能也逐渐跳脱原有的设计框架。近年有不少国际竞图开始探讨停车场空间的未来可能,尤其在车辆有增无减的都市尺度上,既须满足群众对安全、方便、舒适的停车需求,也期盼用设计方式连接周边的都市涵构,不再局限于既定印象中冷酷无情的立体机械箱,它也可以是节点,甚至串联地标——让停车场,不再只是停车场。
2年前
3年前
在接受正式的建筑养成前,图书馆对学生时期的我仅仅是:装满书物和座位,海纳百川却容纳不了声音的场所。除了阅读和借还书物,亦找不到其他的使用用途。来到网络发达、共享文化当道的时代,图书馆不再只是藏书的地方,逐渐演化成了资源整合并共享的平台。 文:黄美尹(草稿策划编辑,目前就职于台北建筑事务所) 童年时图书馆给我的印象,就是拥有大量故事书的教室,里面陈列各种读物、五颜六色的桌椅——是个不会发出声音的大盒子。而中学期间的图书馆,容纳各种参考书的自习室,坐满拼命K书的学生,朴素安静的气氛——充满各种机械齿轮却沉闷无趣的大箱子。 在接受正式的建筑养成前,图书馆对学生时期的我仅仅是:装满书物和座位,海纳百川却容纳不了声音的场所。图书馆很满,也很空。除了阅读和借还书物,亦找不到其他的使用用途。 [nonvip_content_start] 不再只是藏书阁,而是资讯共享的平台 建筑养成中,我与图书馆相关的项目颇有缘。多年前参与国外建筑工作坊,开题就是设计现代都市图书馆,而开始对“图书馆”破题,找出这个场所真正的意义。在远古以前,图书馆Library演化自拉丁文Librarium,意为放书的地方。而德文中的图书馆Bibliothek、法文的Bibliotheque等,皆来自希腊字Bibliotheca演化而来,同喻为装书的地方。图书馆最初始的功能,是为了保存人类的记录与文化,储存知识的地方。 在21世纪初期,有名的OMA首席建筑师Rem Koolhaas,以西雅图图书馆这作品,颠覆大家对图书馆的既定印象,以“巨大的信息馆”定义取代藏书的机构。同时期伊东豊雄设计的仙台多媒体中心,也因现代科技趋势,资讯载体也不再局限于纸本,故称为“多媒体中心”,意喻其建筑物的功能取向。来到网络发达、共享文化当道的时代,图书馆不再只是藏书的地方,逐渐演化成了资源整合并共享的平台。 不仅有阅览区,而是人们的大客厅 也因是共享所知的场所,众多大小规模的现代图书馆附加许多额外的空间机能,以符合各种资讯汲取及分享的使用用途。例如供人温习功课的自习室、可短暂租用的小型讨论室、配合活动展示的展览中心、拥有多媒体影音设备的视听座位区、分享会所用的小讲堂,甚至是可供研讨会所用的视听馆或礼堂。 基地条件允许的图书馆建筑,也会结合绿化和景观设计,设置景观露台、户外座位区,让人阅读及分享中也有绿意盎然的惬意感。抑或是在入口区设置书店及咖啡厅,方便大众不同使用需求。多功能的图书馆空间,具有吸引大众使用图书馆的附加价值,现代图书馆再也不只是图书馆,而是人们的大客厅。 良好空间规划,用资讯和知识连接社区和都市 设计图书馆空间,除了提供多种知识取得与反馈的空间选择,也须搭配管理、机能和活动。使用得宜的良好空间,才能把人与人连结在一起,成为共享社群的基础。除了广为人知的讲座、课程、书展,图书馆也会不断推行有趣的艺文活动,如亲子说故事、阅读惊喜包……举行社群活动的空间需求须灵活弹性使用,为打破固有的隔间,一般建筑设计手法使用大阶梯、挑空、挑高等垂直空间,操作人群的动线,把人群引导至活动场所。创意和行销手法,加上巧妙的空间设计,方能吸引不同年龄阶层的大众,永续经营这个乡村市镇的重要据点。 近年本地有许多社区型图书馆兴起,如蕉赖的长颈鹿故事馆、双溪比力的红蚂蚁图书馆等。由民间由下往上打造与经营,犹如一场社区实验,除了带动当地阅读风气,也具备社区连接的影响力。而在都市尺度下的图书馆,则不仅是设计一栋巨大建筑物,须由上往下建立成熟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及资讯整合制度,连接当地大小规模的图书馆藏书、电子读物、影音等资料。在整个都市涵构下,创造连接整个都市人群与知识、延续原有绿地或水景的地标建筑物。 图书馆,闲暇时光的好去处 马来西亚有许多具潜力的有趣图书馆深耕民间,有待大众发掘。在消费文化过度冲击下,人们在周末休假时,总是倾向在五光十色的购物中心、文青咖啡厅、精美酒吧度过闲暇时光。阅读风气不该局限在学校里推广,把知识共享带进休闲,鼓励大家走入图书馆,观察并带动本地的图书馆发展。 世界发展瞬息万变,科技日新月异,在我们需要“缓一缓”生活的步伐时,图书馆绝对是个在悠闲透气时,也能获益良多的好地方,我们一起学习享受这个大客厅。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