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龍蝦

5天前
6天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新加坡13日訊)消費者花錢謹慎,新加坡煮炒攤業者為團圓飯訂單紛紛出招吸客,有者提供早鳥促銷,有者則送鮑魚甚至不惜成本以龍蝦為“加碼”食材。 年關將至,大家紛紛開始張羅年夜飯,除了餐館,新加坡多處咖啡店的煮炒攤位也開放接受預訂,受訪業者表示,儘管預訂量與去年相比沒有增加,但他們仍努力通過各種方法吸客。 淡濱尼一家咖啡店業者白明頤接受《新明日報》訪問時指出,相比去年,今年除夕團圓飯預訂量下降了約三成。 “我們注意到食客更偏向選擇單點菜式,相信是基於預算上的考量,所以訂團圓飯套餐的人少了。儘管食材價格飛漲,因為擔心顧客流失,我們也不敢起價。” 為了吸引食客訂餐,咖啡店去年12月中提供早鳥折扣,若除夕前預訂,可獲得18新元(約60令吉)折扣。若食客點分量較大的套餐,還可免費獲得一罐鮑魚。“我們也在套餐裡注入新意吸引食客,如在冷盤中加入龍蝦。” 海鮮煮炒老闆林金祥則說,今年的預訂量和去年差不多,而據一些食客反饋,他們傾向於在除夕當天吃兩次團圓飯。 出現吃兩輪團圓飯趨勢 “如今吃團圓飯的習慣有點不一樣,有一些家庭會選擇中午和夫家親戚團聚後,晚上再和孃家親戚吃,不一定會選擇初二才回孃家。往年我們餐廳會分兩輪接客,即傍晚6時和晚上8時,今年我們會改變模式,從中午12時做到傍晚6時,滿足食客需求。” 他也說,若食客預訂中午12時至下午3時的時段,將可獲得10%折扣。“目前已有80桌人預訂了,算是不錯了。” 福州咖啡酒餐商公會旗下300多個商號會員,共有400多間咖啡店,每間至少有一個煮炒攤。會長洪寶興說,今年的團圓飯套餐已開始接受預訂,反應與往年差不多,由於物價上漲,價格比去年上漲約10%,價格介於168至668新元(554至2204令吉)之間。 
3月前
4月前
5月前
7月前
11月前
(邊佳蘭12日訊)救救龍蝦寶寶! 素有“龍蝦故鄉”之稱的邊佳蘭,近幾年隨著龍蝦需求暴增出現供不應求現象,當地捕撈活動因龍蝦價好而愈加頻繁,令龍蝦寶寶面臨成長危機,亟需大家共同攜手,遵守及教育大眾,少於6公分的小龍蝦“不捕、不收、不吃”,為未來永續發展出一份力。 根據漁業局保育和保護部門2023年的數據,邊佳蘭(即柔佛海峽與東海岸一帶)的龍蝦產量於20年前可達到每年400噸,惟如今每年的產量僅有100噸,產量明顯劇減。 為了提升及恢復龍蝦產量,漁業局除了特別成立保護委員會監督漁民的捕撈活動,也透過“龍蝦保護區行動委員會”採取系統化龍蝦保育措施來增加龍蝦產量。 同時,當局也在去年落實了保護龍蝦條例,規定漁民必須將體積小於6公分(長成6公分需耗時3年)的龍蝦放生,因為龍蝦長至6公分左右正是適合繁殖的階段。 受訪漁民也告訴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基於龍蝦產量每況愈下,他們如今出海捕撈龍蝦還得碰碰運氣。 “運氣好時可以捕到數公斤,但觸黴運時,一隻龍蝦也抓不到。”這就是邊佳蘭捕撈龍蝦漁民當前的寫照。 眾所周知,邊佳蘭距離柔佛州著名旅遊景點迪沙魯只有半個小時車程,因此經常吸引許多國內外旅客到訪品嚐道地海鮮,尤其是盛名遠播的邊佳蘭“青殼龍蝦”,更是不可少的盤中餐。 據瞭解,自迪沙魯往邊佳蘭的道路擴建及提升後,週末和公共假日湧至邊佳蘭四灣吃海鮮的訪客,相比疫情前增加了不少。 旅客人數上升,意味邊佳蘭獨有的青殼龍蝦需求也飆升,不過,餐館業者、收購商、漁民卻面臨了“需求高,產量低”的供不應求窘況。 海鮮餐館業者陳宏輝透露,在今年的農曆新年假期,湧入當地吃海鮮的旅客非常多,據他觀察,這一波人潮對比疫情前更甚。 他指出,早年餐館供應的龍蝦皆為本土龍蝦,但自從本地龍蝦產量大減,不足以應付市場需求後,他唯有進口澳洲龍蝦“補貨”。 經營餐館多年的他坦言,早期一組收購商一天可供應餐館七八十公斤龍蝦,可是如今一天有十來公斤已經很不錯了。 龍蝦大減,除了與季節有關,他相信過度捕撈造成小龍蝦來不及成長及繁衍也有很大的關係。 他認為,長此以往,對餐館及其他相關行業的業者皆不利,因此,當局有必要嚴厲監督及執法,並從教育著手改變現狀。 “譬如在澳洲,相關政府單位便規定少於200克的鮑魚不能抓,在當地這是一個很普遍的概念,本地也應該做到這種程度。” 退休漁民張先生(85歲)指出,五六年前開始收購龍蝦時,他需要準備2個約6呎長的水池放置龍蝦,可是近年來,一個池都裝不滿,平均一天僅收購到5公斤左右的龍蝦,可想而知反差有多大。 他說,要達到漁業局規定的標準的話,“合格”龍蝦必須超過100克。 他同樣認為,灌輸民眾“不捕、不吃小龍蝦”的概念很重要,否則“青龍”(青殼龍蝦)不保。 擁有逾40年捕撈龍蝦經驗的漁民王國春(63歲)形容,20年前,一天要捕獲二三十公斤龍蝦很容易,不過近年要有10公斤都很難。 “我看這裡的龍蝦產量至少減少了60%。” 他表示,自己一般是在農曆四月至八月這段期間到深海捕撈龍蝦,因為這時期的龍蝦體積比較大。 根據瞭解,80年代,1公斤龍蝦的價格大概在二三十令吉,如今這種高端海鮮,1公斤可去到150令吉,因此吸引許多人加入捕撈龍蝦行列。 有20年捕撈經驗的陳寶吉(60歲)指出,隨著龍蝦價高,捕撈龍蝦的人越來越多,單是有牌照的,加起來都超過了逾百艘漁船。 他提到,在龍蝦產量減少及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自己有時從清晨6時許出海到上午10時許回來,極可能空手而歸、倒貼柴油費,面對“賺不到吃”的現實,他也在考慮是否要提早退休。 61歲的林友勝猜測,邊佳蘭一帶的填海工程或多或少影響了龍蝦的繁殖,是促成當地龍蝦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 “以前在大灣的海床有很多石頭,那時龍蝦挺多的,可是填海後,龍蝦沒有去處,數量明顯減少。” 他指出,“青龍”是邊佳蘭的特色,而且體積相對較大,其他地方未必找得到。 45歲的王良友則提及另一種情況。 他說,戴樂集團(DIALOG)進駐邊佳蘭後,其油氣儲存槽一帶的海域,即10海哩範圍皆屬於限制區域,漁民不可侵入。 “可是,偏偏是在這一帶,即大灣、二灣和新灣,是龍蝦產卵的集中地。” 以上情況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可以說明,漁民可捕撈龍蝦的範圍又進一步縮小。 正因為可捕獲的龍蝦不再像以前那樣豐盛,他說,自己只好以捕魚來交替,填補龍蝦收入減少帶來的影響。 另一方面,根據漁業局保育和保護部門的信息,龍蝦的交配期一般落在8月至9月間,儘管龍蝦一次能產出最高達200萬顆卵,可是能夠成功孵化成小龍蝦的機率卻很低。 有鑑於此,除了前述提及的一些保護措施,當局也促請漁民放生產卵的雌性龍蝦,並且在每年12月至2月的淡季,禁止拖網漁船在特定海域及範圍捕抓龍蝦,以保護成熟龍蝦及它們的棲息地。 同時,當局也提醒民眾,應該拒絕食用龍蝦寶寶,保護龍蝦的生態鏈。
1年前
(新加坡22日訊)龍年吃龍蝦,吃出好意頭。借龍年到來之勢,新加坡漁場龍蝦銷量取得增長,當中的澳洲龍蝦成了最受歡迎的“網紅”。全島各家農場也把握時機,舉辦新年導覽活動,吸引許多家庭參加。 售賣來自美國波斯頓、澳洲,以及新加坡養殖龍蝦的魚業集團總裁葉國清(46歲)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前兩個月龍蝦銷量平穩,因為許多新加坡人出國旅行;一直到1月,龍蝦銷量明顯增加,預估銷量提升了10%。” 葉國清指出,目前銷量最好的是澳洲龍蝦,這類龍蝦比較鮮甜,肉質飽滿度好,獲消費者追捧。至於新加坡養殖的龍蝦,業者是從國外進口龍蝦苗,養殖一年後再推出市場。由於養殖的龍蝦量有限,漁場會同時進口國外龍蝦來賣。 在這去舊迎新時刻,各家農場也抓緊時機,推出跟農曆新年相關的活動。位於雙溪登雅路的一家農場發揮創意,利用諧音讓“生菜”與“生財”掛鉤,舉辦了一系列的農場導覽團。 農場導覽專員李玉玲(29歲)說:“生菜與生財同音,我們以生菜作為主打,吸引公眾參加農場的導覽團,瞭解什麼是水耕種植,參觀農場內的溫室,以及親手種植生菜後帶回家照顧。生菜的種植期大約3至4周,新年時剛好就可以收割上桌。” 小家庭對農場導覽團感興趣    5人就可組團報名 李玉玲發現,新加坡很多小家庭對農場導覽團感興趣,如今只要5人就可以組團報名,導覽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她也提到,很多人仍然對農業抱持刻板印象,誤解農業須要動用許多勞力;其實農場也在與時並進,運用高科技生產,發展機械化耕種。 嚴麗瑩(36歲,商人)趁著農曆新年前的週末,帶著五5歲與7歲的孩子,參加漁場導覽團。 她說:“我想教孩子們成語年年有餘,所以帶他們來看魚,學習起來比較生動有趣,並且讓孩子們知道新加坡有漁場和漁業。” 她的兒子陳業峰受訪時說:“我喜歡餵魚,看到很多魚跳起來,很像在跳舞!” 陳詩琴(37歲,兒童食品零售業者)與孩子也參加漁場導覽團,她曾經帶孩子們去國外的草莓園採摘草莓,在發現新加坡有類似的互動性導覽團後就報名。 讓孩子親自接觸    更容易瞭解食物鏈和生態系統 “讓孩子們知道食物的來源,在他們親眼看到、親手碰到後,給他們講解食物鏈和生態系統會更容易。” 農場老闆白振成受訪時指出,在導覽過程中,會跟參與者分享,魚菜共生系統的趣味性和科學原理、漁夫的辛勞與挑戰,以及讓人們品嚐漁場製作的蔬菜冰淇淋。 白振成也提到,目前農場已經成功種植多種蔬菜,比如蘋果、絲瓜、快菜、奶白菜、千筋菜、香蘭葉、娃娃菜、皇京白菜與紫番薯葉等。 配合農曆新年到來,克蘭芝田園協會(Kranji Countryside Association Singapore)將於1月27日,主辦新加坡農產嘉年華,向公眾介紹和推廣新加坡農產品。屆時,將會有市集、美食街、年菜食譜分享、導覽活動、工作坊等讓人們參加,還會安排免費接駁巴士,點對點載送公眾來往蔡厝港地鐵站和各個農場,共有17家農產品業者會參與其中。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