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2024绘本的旅行

人间四月天,思念特别绵长。即使热浪替代了纷飞细雨,心里也因为清明节而感伤。墓碑上那张笑脸啊!再也不能相见。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死别真是人生大功课,躲无可躲。经历过死别的人大概都知道,死别是无论你预习过多少遍,做了多充足的准备,都没办法如出世的修行人那样淡定而又从容直面的。那种巨大的失落感和哀戚,需要时间和勇气。 我们家是还来不及背诵教科书,就被逼临床应战的实例。这个过程让我有个小领悟,死别也许无法完全准备,但平常小日子里那些小小的失去和悲伤,正是机会! 比如弄丢了心爱的笔,比如跟朋友或宠物说再见,比如狠下心丢掉珍藏的纪念品,种种的断舍离带来的悲伤和失落,都是很好的预习。 成长路上,哪会永远放晴?但因为悲伤低落的情绪让人不舒服,因此我们趋乐避苦,总是忙着将悲伤推开和隐藏,然后积极逃避和否认。虽然允许悲伤和接纳悲伤并不容易,但学习承认和共处是很重要的。 这一期,我们来读一本非常有意思的绘本——《给悲伤一个庇护所》 学会与悲伤和解 当初,我是因为封面那幅图和书腰上那行字而买下这本绘本的。 封面是一个用藤蔓编织成的圆圈,像一个镜头。镜头里,一个小男孩牵着一头比他高大的“蓝色小怪物”。远处是鹅黄色温暖的余晖,他们和谐地在走在草地上。那头“小怪物”,应该就是悲伤。 悲伤如此抽象,不好教。因此,情绪教育,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自然就成了恒常的缺席者。 没有人教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悲伤,如何安放悲伤,更没有人告诉我们说,眼泪是悲伤最好的出口。 书腰上的文案,写得特别动人:“每个人的悲伤都值得温柔相待。学会与悲伤和解,让孩子的内心温和而坚定。” 学会与悲伤和解,是我们一辈子的功课,所以这本绘本,不只是写给小孩的,相信大人读了也会有新感悟。 一起守护悲伤 这本书的前后环衬,色彩缤纷。有别于悲伤的暗沉,绘者用类似露营营地的色调和装潢,为黑夜营造出一种温暖、温馨的氛围,烘托“温柔对待悲伤”这个主题。 故事的开端,是小丛林后有个小男孩,和他的悲伤—— “悲伤来和我一起住了,我要给它建一个庇护所。” [vip_content_start] 我们也许都有守护幸福和守护快乐的观念,但鲜少有人会提出要“守护悲伤”这样的概念。不止这样,小男孩还表示:“我要为我的悲伤建一个庇护所,欢迎它进来。” “有没有搞错?不止要守护悲伤,还要欢迎它?”我们也许会升起这样的问号。哈哈!对呀!悲伤来了,不是要赶快将它赶走吗?留它下来,它再也不走了怎么办? “我要给它一个地方,让它坐着,或是躺下。它可以卷缩得很小很小,或是变得很大很大。它可以跑来跑去,或是待在原地。它可以大喊大叫,也可以安安静静。或者,它想怎样都行。” 小孩心思不复杂,文字配上图画,悲伤这就变得栩栩如生,有了生命,好像是一个实存体。悲伤成功被形象化了! 这两大对开页,原来作者在表达“要允许”。作者应该本来就是一个温柔的人,她对悲伤的允许还不止于此,她说在这个庇护所里,悲伤是自由的。 “它可以躲在角落,也可以看看窗外,想听外面的声音,就打开窗,不想听,就把声音关在门外;这里面,太阳月亮和星光都能照进来,还有窗帘,随时可以拉上。还备有蜡烛,需要的时候可以点。”有这样的庇护所,连悲伤都会觉得幸福,不是吗?(如果悲伤能觉得幸福,它来了再不离开又有什么关系?) 悲伤和我在一起 庇护所外必定会经历四季转换。作者表示,春天的时候,要给悲伤建座小花园,等嫰芽穿过黑暗,破土而出;夏天,悲伤可以闻一闻花香。到了秋天,等树叶都变黄飘落,悲伤想哭就哭…… 到了冬天——“我要把这个庇护所建得坚固结实,这样,等到冬天,悲伤就能有一个抵御风暴的安全小窝。” 我们还真不需要急着赶走悲伤。悲伤有时是越赶越强大,越躲越鲜明!如果不好好建围墙,如何过冬? “只要悲伤愿意,它随时可以走出庇护所。我们的手,紧紧牵在一起。我们可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发现它是多么美丽。悲伤和我,在一起。” 故事结尾的这句,让我咀嚼了很久。悲伤和我,在一起。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做到拥抱悲伤,不再害怕悲伤呢?悲伤和快乐如若是一体的,我们是不是要努力地同时守护? 有时,孩子们害怕悲伤和愤怒,是因为周围大人的反应:“不许哭!”或者:“你怎么那么脆弱,一点点就觉得伤心,这有什么好难过的?”我们从来没有正视自己的,和孩子们的悲伤,也没有机会学习好好建构一所坚固的庇护所。 这本绘本,还是受到大屠杀中遇害的作家的启发。这位作家埃蒂曾写过:“给你的悲伤应有的空间和庇护。若人人能诚实勇敢地承受悲痛,充满世界的悲伤就会减少。当你给了悲伤所需要的空间,你就可以真正地说出:生活是如此美丽,如此丰饶。” 《给悲伤一个庇护所》也是2022年凯特格林纳威入围作品。它给悲伤带来了新的诠释,也给千方百计逃避悲伤的读者带来了新的启发。合上书,很想说: “悲伤,我和你,在一起。” 《给悲伤一个庇护所)作者:安妮·布斯(英)绘图:大卫·利奇菲尔德(英)译者:巴哑哑(中)安妮·布斯(Anne Booth)除创作绘本,也创作儿童小说。安妮喜欢创造新的角色,她曾写过一首〈两只小老鼠掉进大米桶〉的诗歌,并获得了蓝彼得奖章,已出版23部童书作品。大卫·利奇菲尔德(David Litchfield)是一名插画家,擅长结合传统绘画和数码技术。他的绘本作品《大熊和钢琴》荣获2016年英国水石书店儿童图书插画奖、2017年度凯特·格林纳威大奖提名奖等三十余种奖项。代表作有还有《狗狗和小提琴》《大熊、小熊和音乐会》《爷爷的秘密巨人》等。
9月前
很多华小生华文理解能力还不错,但作文却是个“死穴”。我家的小六生也一样,也许因为有过作文离题的“阴影”,一说到写作文就“未落笔,先却步”。跟朋友说起,她给我传来一个主打“创意写作”的补习班。点击直播教学视频后,我就眉头紧邹!该名老师说:“我还是头一次吃味道这么奇妙的食物……”用“奇妙”形容食物,还算创意,但这“头一次”这么口语化,怎适合用在作文里! 于是跟小禹说,我们自己来努力吧!作文要写好实在没捷径,除了阅读还是阅读,然后就是要多写、敢写!勤定能补拙,假以时日,写起文章来必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说要不,我们从《我的自述》这样的题目写起!阿哥说:“这么老土!”阿妹说:“是啦!现在SPM的作文题目就只有一个字‘信’,时代不同了!” 我哈哈大笑:“哎哟!你们别小看《我的自述》,它看似简单,实考功力!”我说这个《我的自述》可以是“手表、铅笔盒、书包、鞋子、粉笔、冰箱…..的自述。”自述文需要“代入感”,需要发挥想像力,是写作非常好的基础磨练题呢! 这时突然想起2003年年底才出中文版的新绘本,堪称“自述文”天花板级别的《我是地铁》!──韩国作家金晓恩创作的处女作绘本,甫出版就获得了2001年《纽约时报》年度十佳绘本、世界插画大奖(WIA)童书类大奖等奖项,可谓一鸣惊人! 地铁的自我介绍 《我是地铁》书封设计一目了然,长长的车厢内坐满了人,是一列正在行驶中的地铁。 翻开前环衬,淡蓝色的水彩,绘出了跨页的大桥,左右各有一来一往两列地铁在穿行。简单的画面,立马将读者带入情境中。 “今天我也在奔跑。” 看吧!7个字!只要7个字,就能形象地刻画出一列每天都要载客的地铁的样子! [vip_content_start] 第二个跨页,是忙碌的出入口通道闸机场景,也只有两行字: “每天,相同的时间。” “每天,相同的路线。”是地铁的自我介绍,可是对一些乘客来说,这两句话也是写给他们的——每天在相同的时间抵达地铁站,每天乘搭同个路线的地铁上班,多么有共鸣!(所以,这绝对也是一本写给大人看的绘本!) 阿哥说:“作者文字可以这样简短,也是因为这是绘本。”我说写作文当然不能这样写,但我相信只要绘本读得够多,够深入,感受力自然在无形中得到积累;作文是表达,没有深刻的感受,如何深刻的叙述和表达? 接下来,玻璃闸门和地铁门都关上:“载着不知来自何方,也不知去往何处的人们,两次越过汉江,穿梭于地下和地上。在这条无穷无尽的路上,每个站点都有人在等我。”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轻快铁和地铁,同样是地下和地上穿行。孩子小时候乘搭地铁到双峰塔,列车一驶入地底隧道,他们就会特别兴奋,尤其喜欢站在“车头”,想像自己是驾驶员,在隧道中前进! 读到这里,翻页看到印刷信息和书名,才知道原来故事还没正式开始!(这铺陈也太细腻!) 双故事线呈现“自述” “到站了,我用力晃动身体。 哐当,哐当, 睡着的人们醒来了。 哐当,哐当── 到站的旅客准备下车。 本站是合井站,合井站到了。 莞周先生从那边跑过来了。快点,快!” 这时地铁先生的内心独白展示了她对乘客的切切关心。翻过去,换成莞周先生的独白:“今天我也在水泥地面上全力奔跑。冲过人群,经过检票口,一步跨越三四级台阶,终点就在前方。” 原来这是一个争取时间多陪伴女儿的父亲。(阿哥说他对这个角色最有共鸣,因为他也是每天奔跑赶地铁的青少年!) 地铁到站后,上来了一位老奶奶。“我在海边出生,长大。今天捞到了女儿喜欢的章鱼和外孙女喜欢的鲍鱼,回到陆地,我要快快为他们做顿大餐!”原来是位海女!——我载着奶奶、奶奶的女儿和外孙女的喜悦,轻快地奔跑。 作者采用了双故事线,交替叙述地铁和乘客的“自述”。 接下来,上车的是一位带着两个小男孩的妈妈。这位年轻妈妈名叫郑柳善,每天都在为孩子和家务事忙得团团转。 接下来的站,分别上来了补鞋师傅、赶补习班的学生(满街补习班这跨页很真实很有压迫感,但是补习中心名字全中文,这翻译本真用心啊!)后来还有在地铁推销售货的具工哲先生和名叫李陶铃的29岁年轻人。 地铁先生说:“我在这条路上遇到了很多很多……满载着看不见的故事。” 通过观察 发现新视角 参考书评时,特别认同其中一位读者说的:“《我是地铁》的延展性特别好,只要你愿意,就能继续书写。你也可以观察地铁上的每一个人,想像着他们除了乘客之外的其他身分,另外你还可以继续延展,把地铁换成任何一个地方。” 是的,是观察。自述文绝对是观察,生活,也是。我们需要观察和觉察,才能捕捉到一闪而过的美好,才能在细微处发现新视角,才能对人事物有更透彻的理解和包容。作者在后记里有说:“有一天,我突然开始观察路上的人们,试着画下那些面孔、布满皱纹的手和各种各样的脚……我想让人们看到,那些路上偶遇的、近在我们眼前却看不见的东西,其实多么珍贵。” 绘本还赠送了“人物附传”,仔细介绍了几个出现在书里的人物,让人感觉更真实;合上绘本,深有感触——我的自述,从来就不是只有我!“我”的生命都是由很多很多其他人来共同完成的!我们,或许,也是一列行驶中的生命地铁。 《我是地铁》作者: 金晓恩(韩)译者:徐丽红(中)金晓恩大学主修纤维艺术设计,后来开始绘本创作。首部个人绘本作品《我是地铁》获2021年《纽约时报》年度十佳绘本、世界插画大奖(WIA)童书类大奖、第3届乐天出版文化大奖、韩国出版人协会优·秀编辑图书奖。她的另一部绘本作品是《我们吃蛋糕的方法》。
9月前
经过一个月的假期,新学年要开课了!来临的星期一,7岁的孩子即将穿上新校服,带着稚气和好奇的眼神,走进小学校园,成为一年级新生。而13岁的青少年,则将掀开中学生涯序幕。其他的孩子们,也将升高一个年级,走进新的班级,和新的老师相遇。 每个学习阶段都如此让人期待!但伴随而来的,也可能是意想不到的成长挑战——升上中学的华小生要适应教学语言的转换,小学生要学习遵从纪律和服从校规、要处理人际关系、要如期完成作业,必要时,还要学习争取和表达。 说到表达,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言善道,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社牛”,而当我们家的小孩个性比较内向安静,遇事比较胆小退缩,或者总是为他人着想,不敢为自己争取……他们即将进入学校过群体生活,该怎么办呢? 这个开学,想跟大家推荐一本很红的绘本——《我说话像河流》。这本曾荣获《纽约时报》年度最佳童书的绘本,差点就被我错过了!第一次草草翻阅,竟觉得“不怎么样”,直到当闺蜜问起,我才:“咦?难道是我没认真读?” 于是找了一个安静的午后,再度细心翻阅,读着读着,眼泪竟簌然而下。这绘本,原来如此细腻感人,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反省:“我们的一句话,也许能够翻转孩子的人生!” 献给那些与群体格格不入的人 《我说话像河流》的作者乔丹·斯科特是加拿大著名诗人,他本身患有口吃,这是他根据亲身经历述说的故事:“每天早晨醒来,有许多词语的声音围绕在我四周,我却没有办法把它们说出来……当你想开口说话,词语却卡在喉咙深处时,怎么办?” “这本书,特别献给那些迷失、孤独或与群体格格不入的人。” 每天早上醒来,书里的小男孩都很安静:“我默不作声地吃着燕麦片,一语不发地准备面对这一天。在学校,我躲在教室最后一排,希望自己不用说话。只要老师问我问题,全班同学都会回头看我。”这勾起了我的回忆。小时候,我也曾有一段时间患有口吃。四年级的时候,遇到拯救天使——班级任黄金叶老师。当年,讲故事比赛的班级代表,老师除了选有机会拿奖的优秀生,还把机会让给了两位口吃的学生,我是其中一个。 [vip_content_start] 印象非常深刻,当时老师让我们站出去,含着糖果练习说故事,鼓励我们克服口吃障碍,拿出站上台的勇气。那一年,经过刻苦的练习,我不负老师期望,夺得亚军,从此建立自信,不再害怕说话。黄老师是我的贵人,是我终身感谢的导师! 所以第一次翻阅这本绘本,我怎会如此草率?这个故事,早该深深共鸣! 回到教室里那两页,左边画面清晰,右边画面模糊,翻看导读手册才知道,这是绘者西德尼·史密斯的表现手法—— “在学校里,同学异样的眼光和嘲笑,放大了男孩对自身缺陷的自卑。两幅教室的画面视角相同,清晰的是客观环境,模糊的那张在表达,当男孩成为全班焦点,他内心的焦虑以及他和周围世界之间有着一层朦胧的障碍,无法跨越。” 绘本的魅力本就在于,图画能说话。这两幅图显示了绘者的功力。(这个绘者,就是上一期介绍的《路边花》和《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的作者!) 16张侧脸 不同的情绪 还有一页,绘了16张侧脸,原来是要通过不同的表情来表达无法好好说话的内心的恐惧——“这些侧影,色泽有的明确,有的浑浊,有的深浓,有的浅淡,仿若他发出的声音。” 当一个患有口吃的孩子结结巴巴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好不容易才说出完整的句子。那种窘境,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老师说,每个人都必须上台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地方。今天轮到我了,我的嘴巴却说不出话来。我好想回家。” 这该有多难过!所以我们也可以借由阅读,教导孩子们,不要嘲笑口吃的同学,因为在他们寻找自己的路上,周围的人的宽容和支持非常非常重要! 我说话像河流 小男孩就幸运的有一位理解他的,有智慧的爸爸。爸爸在放学的时候对他说:“今天只是说话不顺畅而已,我们去个安静的地方吧!”于是,父亲带着他到河边,搂着他,指着河流说:“看见水怎么流动了吗?你说话就像那样。” 就是读到这里,我的泪水开始夺眶。 河流——水花四溅、急流回旋、翻滚奔腾、拍打冲击。这页左右翻开来,是四大对折页,是河,小男孩在河里,只有一小行字:“爸爸说,我说话像河流。” 小男孩于是在这句话里释怀了,读者,也在这画面里,找到爱! “我要记住这句话,好让自己不再哭泣——我说话像河流;不再害怕说话——我说话像河流。” 第二天,小男孩上学以后,站到全班面前,分享他最喜欢的地方,他说的,就是那条河。 这样的结尾,太美!感谢作者,写出诗一般的绘本! 这个新学年,让我们一起学习宽容、理解和接纳,让我们能有足够的智慧克服和成长!无论是说话还是人生卡住的时候,愿我们都能想起书中的河,找到属于自己的律动,坦然面对,勇敢跨越。 《我说话像河流》 文:乔丹·斯科特(加拿大)加拿大诗人,因其对加拿大诗歌创作的贡献,2018年荣获拉特纳作家信托诗歌奖。他的作品《布拉特》探讨了口吃诗学。《我说话像河流》是他为孩子们创作的第一本书。目前他与妻子和两个儿子定居在加拿大温哥华岛的科莫克斯谷地。图:西德尼·史密斯(加拿大)西德尼·史密斯(Sydney Smith)毕业于诺瓦艺术与设计大学(NSCAD University),是2022年国际安徒生奖短名单入围插画家,作品曾两度获得凯特·格林纳威金奖、两度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五度获选《纽约时报》年度最佳童书、号角图书奖等。
10月前
今天是元宵节,农历新年节庆也要告一个段落,大家要回到现实,继续为生活打拼,过各自的小日子了。 这个年,我们家过得比较不一样。新年碰上SPM会考,就做了不返乡过年的决定。留在大城市过节啊,气氛就是不一样,感觉年味淡了些,也比较不忙碌,能够比较自在悠闲的看电视节目,看一直想看却没时间看的电影。 跟孩子们一起看了早前谈论度很高的纪录片《逃亡者》(Man on the Run),才知道一马公司丑闻里有那么多我们还不知道的细节。孩子都说,那个合伙密谋盗窃国库数十亿美元的刘特佐,实在胆大包天,罪不可赦! 除了看电影,趁着假日,我们也重新整理了书架。书架上有两本书,画风接近,一本是《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一本是《路边花》。买的时候竟没留意到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我说好吧!这个元宵节,我们就来读这2本绘本! 在大城市里找到回家的路 《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书腰上写着——2021年凯特格林纳威金奖作品、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以及2019年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年度最佳童书等十余种国际奖项!又是一本不能错过的优秀绘本啊! 故事的开端,是4幅无字图,有点类似电影蒙太奇的版面。一个坐在巴士上的小孩,透过车窗,望向车外熙来攘往的大城市。巴士和小孩都是黑色剪影,街景很朦胧,画面在安静中透露着一丝不安感。不久,小孩起身按铃,他下车了。这是长方形设计的书,恰好能让作者以跨页的形式来表达大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的画面感。作者说:“小小的你在大大的城市里,我知道那种感觉。” 我问小禹,假设你是这个小孩,你现在是什么感觉?他说:“想快点离开。”我喜欢这个表达。 接下来,作者用方格子方式,以水墨画剪裁出城市街景:“人们对你视而不见,巨大的响声会吓你一跳,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vip_content_start] 城市中心向来繁忙,充斥着各种声音:汽车的喇叭声、警笛声、建筑工地传来的电钻和挖掘机声响,还有人声沸腾呀——“街上总是人来车往,让你觉得脑子里被塞得很满。” 我们住的地方,还算比较偏离市中心。之前有一次因为约了朋友在新开张的诚品书局,走在武吉免登这样的商业及娱乐黄金地带,人声沸腾,还真有点恍惚,以为去了国外了。 话说回来,这小孩,为何会一个人走在市中心呢?是离家出走吗?我说我们往下看。小孩穿过小巷,仿佛在给谁建议:“不要走这一条,这里太暗。这家院子有3条大狗,如果我是你,我会避开这里……”然后小孩把身子靠近一个烘干机排气口:“这里喷出暖呼呼的热气,闻起来就像到了夏天。你可以蜷起身子,在这下面睡个小觉。” 经过鱼店,小孩会想:“鱼店老板很和气,如果你提出请求,他们很可能会给你一条鱼。”经过教堂,他会想:“这里有唱诗班在练习,你可以坐在窗台上听一听。” 直到看到一则寻猫启事,我们才发现:原来啊!这孩子是出来找他心爱的,走失的小猫!而作者用了如此诗意的表达! 下雪了!——家里最安全、最安静。你的碗里满满的,你的毯子暖暖的。如果你想,就回来吧!我了解你,你一定会没事的。 小孩后来回家了,投入了妈妈的怀里,而最后一页,是雪地里的脚印。 这是一个如此温暖流动的故事。作者通过简洁的文字和色彩的变化,穿过城市的喧嚣和失去的不安,让寻找的路径不慌乱,心情不慌张,最后迎来团聚的喜悦和美好,真棒! 《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文、图:西德尼·史密斯(加拿大)西德尼·史密斯(Sydney Smith)毕业于诺瓦艺术与设计大学(NSCAD University),是2022年国际安徒生奖短名单入围插画家,作品曾两度获得凯特·格林纳威金奖、两度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五度获选《纽约时报》年度最佳童书、号角图书奖等,代表作品有《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路边花》、《等爸爸回家》、《白猫和僧侣》和《说话像河流》等。 发现小邹菊的小女孩 《路边花》是西德尼·史密斯负责绘图,文字创作是同样是加拿大人的作者乔纳诺·罗森。这本也不遑多让,夺得超过24项国际大奖! 这是一本无字书,换言之,西德尼·史密斯的画成了关键! 故事开篇,身穿红色连帽衫的小女孩随着父亲走在街道上。黑白的画面里,小女孩是唯一的彩色。男人很忙,看起来在赶时间,也一面走一面用手机在通话。 小女孩则不一样,她会发现点灯杆下冒出的小邹菊,她会看见水果摊上摆放的色彩缤纷的水果,欣赏路人的花衣裳。她会一面走一面摘下石灰狭缝里盛开的小红花,她会细心的发现。(这对时时刻刻机不离手的现代小孩来说,是多么需要培养的能力。) 后来,她在穿过公园时,发现小鸟的遗体,她蹲下小小的身子,将小菊花放到鸟儿身上,那是送它远行的祝福。 她也将小花送给躺在公园躺椅上的陌生爷爷,送给偶遇的小狗,最后回到家,将剩下的小花送给了妈妈和两个弟弟。最令人感动的是,她将一朵小白花留给了自己,别在耳后,和小红帽衫形成鲜艳而柔和的对比。 这是一本讲述发现美和分享美的绘本,也是一本提醒忙碌的我们,要放慢脚步去发现生活里微小事物的美好的绘本。故事简单,没有要表达大道理,只表达了生活中细微的美好、爱、关怀和感动。 《路边花》 乔纳诺·罗森(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英文文学学士,为许多工作室供稿儿童诗歌,同时他也在西蒙斯学院教授儿童文学课程。他凭借《路边花》一书,获得了2016年凯特·格林威奖提名和2015年总督文学奖。
10月前
2024年伊始,我们读了《夜色下的小屋》和《家》,这一期我跟小禹继续读了以“家”为主题的绘本。这本曾经获得凯迪克金奖的作品《小房子》,就连阿哥和阿妹都竖起拇指赞好呢! 买下《小房子》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本绘本创作年代久远。幸好买了,我们这才能读到这本创作于1943年的经典绘本! 作者弗吉尼亚·李·伯顿是20世纪美国最具代表的绘本作家之一,虽然她一生只留下7本绘本,但其中两本就已经为她赢下了凯迪克奖,除了《小房子》,另一本她所创作的《罗宾·胡德之歌》也在1948年获得凯迪克银奖! 对城市好奇的小房子 《小房子》的前后环衬充满细节,作者用连环图的方式,记叙时代的变迁。每一幅小图的小房子没有变化,但房子前面的马路上的交通工具一直在“进化”——从骑马到马车,从脚踏车到汽车,从电动车到大型运输货车,最讽刺的是,第一张图里被当作交通工具的马,在最后一张图里,变成了坐在车里被载的“宾客”! 这个故事里的主角——一栋粉红色的小房子,长得很传统,是儿童图画里经常出现的房子:鳞片般的屋顶上有烟囱,正中间是大门,左右两侧是对等的窗口,屋前是小径,旁边种满花草。和谐且宜居。作者在故事一开始就交代说,盖房子的人有一个心愿:“永远不要把小房子卖掉去换金子或银子,我们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仍然要住在小房子里。”我感慨:“现代人买房子除了自己住,都想着投资回酬,已经很少人想到‘传承’这件事。” 作者用拟人化的书写方式,赋予了这个小房子灵魂;小房子就住在乡村的小山顶上:“早晨,它看着太阳升起;晚上,它看着太阳落下。一天又一天,每一天都和前一天有些不同……可小房子一点儿都没变。” 住在乡下的小房子,当然会对城市感到好奇,总在想着城市究竟长什么样。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住在乡村,也会对大城市充满向往,每次看火车向着南方轰隆开去,都会想着有那么一天,我也要离开小镇去那繁华的远方! [vip_content_start] 快淹没在高楼大厦的小房子 可是,有这样的向往的小房子要如何移动呢?随着时间飞逝,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更迭,小乡村开始悄悄的起着变化了! “孩子们长大了,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夜里,城市的灯光似乎更亮了,更近了!”读到这里,读者听到的,是发展的脚步声啊! “很快的,来了测量人员,在小房子面前画了一道线,后来又来了一辆蒸汽挖土机,在开满雏菊的小山上挖出一条路……再往后,来的是装满大石头的卡车,最后是一辆蒸汽压路机,用大滚子把路面碾平,山路就完工了。” 小朋友惊呼:“原来小房子不必移动,城市会自己来找他!”是的!很多小地方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你看!”我说:“现在小房子周围开始出现花园住宅区了,小房子更多新朋友了耶!是好事吗?我们看下去吧!” 鳞次栉比的房子,从城市回来的卡车和汽车,新建的油站,还有因应商机而出现的路边摊,小乡村开始变得热闹而繁忙,“每一件事都比从前快很多”。 不只是生活的节奏因为发展带来了改变,周围的马路和建筑物开始越来越多——高档或廉价的公寓、学校、商店、停车场…… 于是,没有人想要继续住在小房子里了,也没有人想要照顾他,可是又不能卖,所以小房子只好孤独地立在原地,默默地环视急速变化的四周! “原来生活在城市是这个样子的!”在整晚不熄灭的路灯照耀下,小房子开始想念开满雏菊的田野,开始想念月光中摇摆的苹果树。 这样的描述,对生活在城市的我们来说,特别有感。阿哥就说了:“住在大城市的我们,真的会逐渐远离大自然。就算回去乡下探亲度假,没过几天就会不适应那里的慢节奏,会觉得闷。”我调侃:“尤其网速还特别慢,打游戏特别卡,想着快点回来对吗?” 阿哥说:“城市没问题,有问题的是生活在城市的我们,依赖网络,习惯便利,动不动就想要逛商城,作者在1943年就对城市化有深入的观察,说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焦虑,那么忙碌,真的很厉害!” 就如绘本中描写的,发展的速度真的特别快——小房子的头顶开起了高架火车,火车来来往往,发出好大的声音,空气中充满烟雾和灰尘,小房子再也分不出现春夏秋冬,因为每个季节看起来都差不多。 这时候,画面里,我们已经没办法看到小房子全貌了,他已经就快被四周的建筑物和高架铁路淹没了! 真的好伤心啊!就算我们知道,城市化和发展都是躲不过的,但看到画面里被挤压的小房子,还是会莫名悲伤。发展虽然带来进步,但在过程中,我们究竟又失去了什么? 终于回到小山上的小房子 幸好故事发展到最后,当年盖小房子的爷爷的曾曾孙女找到了小房子,并决定将他带出城! 搬家公司将小房子拉出城的时候,多令人高兴啊!小房子终于回到了那开满雏菊,长满苹果树的小山上!小房子回家了! “它再也不会对城市好奇了,再也不想住在城市里了,头顶,满天星星闪烁,一轮新月升起……这是春天……乡村的一切都平静、安宁。” 在书中感受自然 与内心对话 喜欢这本绘本,因为它打开我们对一座城市一个乡村的认知,也能让我们有新的思考和领悟。绘本不只是读一个故事,而是在翻阅故事的间隙,停下来跟我们的内在对话,重新调整生活的步伐。感谢作者,让我们在《小房子》里感受到了回归自然的召唤,提醒我们就算生活在繁忙的城市里,也要尽力留心季节的变化,不要让一颗心焦躁不安,然后有机会就多到田野去看那小雏菊,随风摇曳。 《小房子》(The Little House)作者:弗吉尼亚·李·伯顿译者:邹凡凡弗吉尼亚·李·伯顿(1909-1968年)■ 美国作家、插画家,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曾在加利福尼亚艺术学校和波士顿博物馆学院学习艺术。母亲是诗人,父亲是工程师兼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任院长。其他绘本作品有《生命的故事》、《跑的小火车头》、《缆车梅波儿》和《凯迪和一场很大的雪》等等。
1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