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2025年財政預算案

5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政府亟需重新審視並改進這些政策,以更加簡化的方式向低收入群體提供津貼,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政府在施行針對性教育補貼政策時也應謹慎,以避免這一政策成為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隔閡。 最近公佈的2025年財政預算案突出了政府的開源節流策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稅務措施,包括富人股息稅、含糖飲料稅的提高,以及銷售與服務稅基的擴大。同時,預算案顯著削減了高收入群體,特別是T15群體的補貼。 這些措施表明,政府正通過徵收富人稅和削減高收入者補貼,重新分配資源,以更好地惠及低收入群體。 本次預算案的一個重要亮點是針對性補貼政策的擴展,除了燃油補貼外,還將涵蓋醫療和教育領域。 儘管政府近期表示將檢討和重新定義T15群體,但針對性補貼政策的確立顯示政府的堅定決心。因此,針對性補貼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接下來,我們將討論針對性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影響,包括篩選過程、補貼發放方式以及這些政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從整體來看,針對性補貼政策在理論上是一個良好的政策,旨在強調社會正義,確保真正需要幫助的群體能夠獲得政府的支持,而不是高收入者,從而實現更公平的國家資源分配。 然而,實施針對性政策猶如進行精確的外科手術,其首要條件是能夠準確區分不同收入群體。這一精準區分依賴於完善的信息系統支持,只有充分的數據和信息,才能確保政策的有效實施。 當然,政府也是意識到這一點的。因此政府也不斷的嘗試通過主要數據庫(PADU)和近期推遲的國家數字身分(Mydigital ID)等措施來改善信息收集。 這些系統的最終目標是獲取更全面的國民數字數據,以便更有效地執行針對性政策。儘管這些系統有助於提升信息的準確性,但也引發了對政府集權過度的擔憂。因此,這一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然而,PADU系統未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和註冊配合,導致政府不得不為未註冊的國民自動登記基本信息。這一做法使得國家數字身分的實施實際上成為PADU系統的延伸。 然而,如果未能更新國民的個人信息,政府將依賴過時的數據,而這些數據中大部分都不準確,無法準確反映個人的實際收入情況。這將導致即將實施的針對性政策延續了之前不公平的補貼做法。 此外,不同州和城市的生活成本差異巨大,因此用單一的收入標準來劃分收入群體是不公平的。然而,考慮不同城市和州的生活成本等因素來區分實際收入群體,雖然是必要的,但在大數據完善之前,這一過程必然耗時費力且成本高昂。這正是實施針對性政策在篩選對象時面臨的挑戰。 在補貼發放機制方面,政府目前的針對性補貼主要通過津貼汽油價格的方式,確保符合資格的群體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加油,而不符合資格的則按浮動市場價格購油。 這種機制導致市場上將出現兩種不同的汽油價格。儘管柴油的補貼政策同樣採用津貼價和市場價的區分,但由於使用柴油的群體相對有限,主要是企業用戶,因此影響較小。相比之下,汽油用戶範圍更廣,兩個不同價格的汽油將對市場產生更大影響。 這種雙價機制將要求加油站建立核實資料的機制,結果可能導致運營成本上升,核實身份過程耗時,進而加劇油站擁擠,提高汽油交易成本。對此,我認為最有效的補貼發放方式是向 中低收入群體提供現金補貼。 這一做法與前朝政府在2014年取消汽油補貼後採用的方法相似,即根據國際油價每週浮動調整市場汽油價格,並通過每年發放現金補貼的方式,幫助低收入群體應對因汽油價格波動帶來的生活成本上升。現金補貼的優勢在於實施成本低,無需企業建立額外機制來區分符合或不符合資格的群體,減少了加油過程中的交易成本,也能有效避免津貼被符合資格者轉讓的情況。 雖然針對性補貼政策旨在維護社會正義,但它也可能激化社會矛盾和分化不同階層。 幾乎所有的針對性政策都存在一定的歧視性。例如,針對性燃油補貼制度的實施將導致市場上出現兩種不同的價格,這必然引發未接受津貼的群體對受益者不滿。 更甚的是,政府即將推出的針對性教育補貼政策。根據財案,高收入群體將不再獲得教育補貼,而需支付更高的學費。儘管當前高收入群體的界定尚不明確,但如果這一群體包括中上收入者,那麼針對性教育補貼政策可能弊大於利。 需要注意的是,中上或高收入群體通常由專業人士或社會精英構成。如果他們的家庭失去教育補貼,他們可能會選擇私立高等院校或海外留學,這將使公立院校的資源集中在中低收入階層的學生身上,進而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 此外,大學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場所,也是學生建立人際網絡的重要平臺。如果國立院校被單一社會階層所佔據,學生將失去與其他階層接觸的機會,難以拓寬思想和價值觀,從而陷入無法突破社會階層的困境。 綜上所述,儘管針對性補貼政策的目標是通過資源重新分配來實現社會公平,但其在實際操作中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信息系統的不完善和數據不足使得對收入群體的準確篩選變得極為困難,可能導致高收入者獲得不當津貼,而低收入者則遭到忽視。 其次,現行的補貼發放機制,如雙價汽油政策,增加了市場操作的複雜性和交易成本,不僅加劇了受益者與非受益者之間的矛盾,也給加油站的運營帶來了負擔。 此外,針對性教育補貼的實施可能進一步加劇社會分化,高收入家庭的教育資源流失可能導致國立院校的單一化,削弱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這種狀況不僅影響個體的發展,也可能對社會的和諧造成長期負面影響。 因此,政府亟需重新審視並改進這些政策,以更加簡化的方式向低收入群體提供津貼,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政府在施行針對性教育補貼政策時也應謹慎,以避免這一政策成為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隔閡。
6月前
6月前
同樣的局勢所迫,唐德宗好歹還有“罪己”,納吉只是情真意切地說了自己的痛苦,可錯的都是別人,自己是無辜的。 道歉是一門學問,有人不會說,有人說太多。 特別是政治領袖。 高高在上的政治領袖,通常不輕言道歉;即使形勢所迫需道歉,也是認賬不認錯,道歉就很廉價。 為什麼說廉價呢? 曾經,美國總統克林頓就表演了怎樣把道歉變廉價。由於他大事小事動不動就道歉,連他的對手共和黨主席波博爾都覺得,叫克林頓道歉都沒癮了。 不過,真正該道歉的小克就沒這麼爽快了,例如“拉鍊門”事件。從開始不認賬到後來認賬不認錯,等到認錯來道歉,早已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樣的道歉,已經跌價;當道歉還灌水,就更加Cheap。 要看政治領袖道歉有無誠意,cheap不cheap?除了看認不認賬外,還要看認不認錯。 因為,道歉的核心,就在“知恥”。 否則,這所謂的道歉,就只是意思意思跟你說:"抱歉啊","歹勢哦"。 就像前首相納吉為1MDB醜聞道歉。 這道歉本身就在灌水,除了堅稱無辜,就是推諉他人。 巫統總秘書阿斯拉夫指納吉的聲明,顯示了整件事另有黑手,納吉是無心之過,“願向人民道歉,體現了納吉高尚、純潔的人格及對人民和國家的熱愛。” 巫統的這溢美之詞,道出納吉“道歉”的真正目的,說穿了就是一盤 算計。 畢竟,時間點很可疑。 納吉被控挪用1MDB逾億令吉資金的4項濫權和21項洗黑錢案,將於10月30日宣判是否表罪成立;另就是2025年財案突如其來提到明年將提呈相關居家服刑法案。 聰明的政治領袖,在重要時刻說話做事,都有算計。或許,納吉的道歉,就像唐德宗的罪己詔,都有算計。 再說個唐德宗的故事。 唐朝安史之亂後,擁有兵權的節度使割據。唐德宗想加強自己權威,就要收拾這些不聽話的節度使。 可是,唐德宗很愛錢,讓人打仗不給餉不給糧,士兵又餓又氣鬧出兵變,一時局勢大亂。 唐德宗聽從大臣建議,頒佈罪己詔,就是向天下人公開道歉。 唐德宗情真意切地責怪自己,宣佈赦免鬧事的將領。於是,人心大悅,局勢回穩。 說白了,唐德宗發罪己詔,只是為了拉攏人心,穩住局勢。他可沒真正檢討自己問題所在;當皇位穩了,他照樣縱容貪汙,大收苛捐雜稅,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這時的唐德宗,不再有什麼罪己詔了。 同樣的局勢所迫,唐德宗好歹還有“罪己”,納吉只是情真意切地說了自己的痛苦,可錯的都是別人,自己是無辜的。 閩南話有句俗語說,“頭過身就過”。 別看政治領袖七情上面,情真意切地道歉就感動得不行;等他們頭過身就過之後,就再也沒有認錯改過這回事了。 不承擔、不認錯、不知恥這種“三不道歉”,終只是廉價政治表演。
6月前
近日,首相正式提呈了2025年財政預算案,箇中新政策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也讓政府再次站在風口浪尖上。 團結政府一如既往展現了其欲大刀闊斧推進結構性改革的精神,其中更是建議逐步減少高收入群體(T15)的教育、醫療與汽油津貼,卻也被詬病為對富人階層開刀的政策。 2025年財政預算案總開銷創下歷史新高,政府也正式宣佈將在明年對汽油津貼動刀,民間聲音褒貶不一。首先,政府在過去針對性柴油津貼的政策上採取了行業標準措施,但這顯然無法適用於針對性汽油津貼,因此政府欲出臺新的高收入群體(T15)概念輔助津貼政策改革。 這也讓大家質疑政府能否吸取今年柴油津貼改革的教訓,確實制定了詳細計劃才落實,而不是貿然行動,引起民間動盪。我國各地的收入及生活開銷水平不一,政府要如何公平界定高收入群體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希望政府在這次的改革能真正深入基層,瞭解並根據人民的生活實際情況制定標準,避免在這個通膨時代加重中低收入群體的負擔。 此次的預算案雖然在開源方面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但政府依然無法改變行政開支居高不下的窘境。在國陣執政時期,希盟便曾大事渲染我國公務員體系過度臃腫,抨擊國陣政府政治委任無用機構職位導致資源浪費。但如今希盟已二度執政,卻未見其對此課題進行改革,領袖更是三緘其口。如今我國公務員人口依然超160萬人,可謂與國陣時期並無多大改變,難不成此課題在希盟上位後已不再是問題? 行政開銷高佔一半的預算,只留下不到兩成用於發展支出,導致許多國內的大型發展計劃也屢屢處於只聞樓梯聲,未見人下來的尷尬局面,這對一個發展中國家顯然並不是一個樂觀的情況。 選前希盟有多氣勢磅礴地抨擊前朝政府,如今在同樣課題上的處理方式便有多尷尬。也希望政府能真正展現強勢改革的決心,避免我國將來被現有的體系開銷拖垮。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安華若要整頓政府機制,除了GLC、GLIC及部門附屬機構外,很多在國會法令下成立的法定機構也須整頓,不然很難彰顯安華政改的矢言。 財政預算案原是首相兼財長安華每年末季國會的壓軸戲,偏偏今年預算案演詞出師不利,新娘沒化妝好就推出來見家翁,爆出多場窘境,也累及許多“徵富濟貧”政策失焦。 預算案提呈後,股匯雙市沒現正面反彈,民間膝跳反應是政府未能解答“T15社群”的級別計算法、沒能解釋公平實施針對性RON95汽油補貼的方程式、更對焉何安華脫稿沒念第255段演詞“居家服刑法”的疑惑支吾以對,即使財政部秘書長及眾部長出來撲火,也無濟於事。 或說,眾人必須讚許安華轉移視線的功夫到家,他在22日國會首相問答環節時平地一聲雷,聲明政府同意總稽查署對2000家政府相關公司(GLC)進行稽查,若是繼續虧損或管理不善,將不能再享有花紅。 他也透露,過去,管理不善的政府相關公司也能領取半年至8個月花紅,這種陋習已在去年就開始令停。好啊!政府既然能對富綽人士(Maha Kaya)開刀,對管理糟透的GLC主管也該大刀闊斧才對。 有個遐想,大家何不把政府相關公司,視為替人民煮出好菜的壓力鍋? 電壓力鍋操作原理是無沸煮食,使原本不易煮熟的食物也能夠充分煮熟;此外,由於水的蒸發較少,所以能夠保持食物的美味。若因鍋蓋漏氣而弄砸菜餚,就要換鍋蓋,確保壓力鍋功能保持盡善盡美。 GLC被指示挑起壓力鍋職責,就是要它煲、燉、燜、煮多重功能都能兼顧,快速壓力加熱,省時及節能;政府發派下來的撥款,GLC主管必須開源節流,烹調道道好菜,人民才能有福共享。 所以,GLC總執行官就是主廚,職責猶如壓力鍋鍋蓋。政府動用人民血汗錢,給了主廚最佳食材和原料,人民若享受不到美食佳餚,鍋蓋即然能夠輕易被換,那些爛主廚也該馬上被炒。 當然,當下不少GLC主管也有前朝聘用的人馬,希望當朝政府懂得選賢選能,儘量把良臣留住,再把抱殘守缺、驕橫自滿的迂腐官員廢掉。 此刻,大家都想知道,總稽查署和首相所提及的2000家政府相關公司,是否已分類清楚,那些是病入膏肓必須準備後事(關閉)者?那些又是癌症仍能及早進行放射治療而可能獲救的GLC? 過去,曾有負責藥劑採購GLC,在冠病疫情時過度採購疫苗和買進不合規格的呼吸器,造成政府龐大資產白白報廢,採購公司也陷入PN17“財務壓力”等級;也有采購總計90億令吉瀕海戰鬥艦(LCS)的政府相關公司,多次延期至今仍未能交貨。要問:政府和總稽查署幾時才能詳細列出一條“每年虧損的GLC”的清單來? 我們另外擔心的,是安華政府還在延續 政治委任的習俗,目前仍有政治人物或是敗選議員都能進入GLC擔任公司董事和要職;政治人物的唯一“禁區”,可能只剩金融機構和金融相關的機構。 當今是MADANI政府當朝,而活躍政治人物、國州議員竟也名列政府相關投資公司(GLIC)或政府機構,則又如何自圓其說? 現成例子是前副部長利查馬力肯,2022年11月敗選檳州甲拋峇底國會議席,去年8月競逐檳州柏淡州議席勝選,但他國會敗選後早於2023年5月受委為馬來西亞對外貿易發展局(MATRADE)董事主席原職竟保持不變,一人雙份薪酬,今年10月16日更以董事主席身份委任前首相納吉女兒諾雅娜為該局董事。馬來西亞對外貿易發展局是附屬於投資、貿易及工業部,不知此種特殊安排,出師表何在? 其實,安華若要整頓政府機制,除了GLC、GLIC及部門附屬機構外,很多在國會法令下成立的法定機構也須整頓,不然很難彰顯安華政改的矢言。當下,最難令人直視的法定機構是馬來西亞通訊及多媒體委員會(MCMC),壓力鍋的蓋不好,主廚也該及時廢掉。 MCMC現任主席是莫哈末沙林,2009年開始在企業界冒頭,是典型的菸草業(英美菸草公司)、產業界(馬資源)生意人,畢生履歷全無通訊及多媒體的浸淫性記錄,前後多次進出MCMC至高組織,在他領導下,也已多次引爆政策開倒車劣跡。 最近,MCMC再次一意孤行,倉促要在9月底實行“DNS重定向”措施,用意是以一刀切方式遏制在線非法活動,結果引起互聯網服務供應商(ISP)及國際網媒網絡業界的猛烈抨擊和反彈,幸虧通訊部長法米及時提前22天,指示MCMC暫停其計劃,同時須和各層次業界進行更深層對話。 很意外,MCMC至今鴉雀無聲,業界同樣噤音情願,多媒體策略停滯不前,希望這是廢掉失效的MCMC壓力鍋蓋的先兆。
6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