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I人

对于近年来盛行的扫码点餐,相信很多人对之又爱又恨。反对的声音,大部分表示扫码点餐不人性化,失去温度。例如点餐时无法很好地向餐厅表达自己的诉求,如菜品的辣度、有什么配料是不想加的;或是部分店家的网络情况不佳导致难以顺利点餐。再者就是觉得扫码点餐对一些不熟悉在手机上操作的老年人来说是个累赘。 赞成的声音,则包括觉得扫码点餐更有效率。对于那些特别繁忙的店家,不需要苦等或依赖服务员就能自行下单。自己要吃的菜自己点,也不会因为与服务员的沟通不良而下错单。 我家中也有老人,去到扫码点单的餐厅还是需要依靠我们去帮他们下单。我也曾经去过有些餐馆由于网络不好,扫码点餐不太顺利。所以那些反对的声音我能理解。然而作为一个“I人”,我对扫码点餐有一定的偏爱。 流行过一段时间的MBTI人格类型测试里的“I人”与“E人”,相信很多人都知道。“I人”(Introvert)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社交场合可能感到不自在。“E人”(Extrovert)性格外向,善于交际和表达自己,也依赖于外界的反馈。 不需要多余的温度 对大部分时候都挺“I”的我来说,可以在家吃就不会在外头吃,能够点外卖的就尽量不会去堂食。但有时候我还是希望在假日独自去外面逛逛,偶尔换个环境换个心境;有时也觉得有些食物打包回家吃少了些滋味。然而有些餐厅,是需要排队点餐再入坐的。有些餐厅是入座看了菜单后,才招呼服务人员点餐。如果中间还需要加点甜品还是饮料,就需要再传呼服务人员加点。 我每次一进到餐厅都选那些离入口及人潮最远,最靠边及最不轻易被发现的角落坐下。想要点餐时也不会去催喊服务人员,都是先等到跟哪位对上眼后才默默举起手。如果那间餐厅有服务铃,对我来说就是个幸运。如果能够扫码点餐,更是对我的救赎。我常常处于这种需要外食却又容易感到各种尴尬与不安的境地。扫码点餐的确能解除我这样的困境。 我不需要人情味,不需要多余的温度,扫码点餐几乎能满足我所有点餐的需求,我最多只需要在饭后去扫码结账。点餐,等菜上桌,加上中途可能的加单,整套下来我只需要跟送餐上桌的服务人员说谢谢。店内如果用的是那种送餐机器人,在我心目中这家店就是个王炸!我会毫不吝啬地在各种点评网给出五星好评。 我常去的一间“吃到饱”无限量供应的火锅店,位于台湾基隆港旁的好食城。除了刚开始点汤底需要跟服务人员对话,中间要加点肉品都是直接扫码点餐,主食、酱料及饮料,得在公共自助区领取。而把肉品饮料送上来的,就是送餐机器人。每次机器人把餐点送到我桌子,冷冰冰的机器人带给我的感受却是无尽的温暖。我不会担心那两颗闪烁着霓虹的电子眼是不是对我一个人吃火锅产生疑问,也不会担心它朝我翻白眼,觉得我点的太多还是吃的太多。 我在日本每次光顾的一间连锁旋转寿司店,一开始是机器取号,然后由工作人员领位入坐。过后就是自行在旋转带上取用那些已备好的寿司及菜品,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点餐,并由旋转带送来。我就会因为这种都是自助式的点菜送菜方式,下次选择餐厅时优先考虑这些商店。 还有一次,我在麻坡一间知名咖啡厅的柜台点了杯百香果茶芝士奶盖,最后却送上了一杯抹茶拿铁芝士奶盖。我问服务人员是不是上错了,那位接我单子的服务员就走过来告知,刚才我点的就是抹茶拿铁芝士奶盖,他还再次跟我确认过了。我不讨厌抹茶,所以照单全收了。但是我知道自己平常很少喝咖啡,如不是我口误,就是服务人员听错了。那个时候我想,如果是个自助扫码点餐就好了,就算是服务人员看错单上错饮料,至少我下的单是对的,还有迹可循,还我个清白。 当然,我还是尊重每间店自己的经营模式。但我对于愿意为现代化、自动化点餐付出努力的店家更报以善意的支持,毕竟这是对“I人”的救赎。同时也希望店家保留传统的纸质菜单,以提供更灵活的点餐方式,以防哪天系统崩溃,设备没电;或是遇到无法自助点餐的客人。
1月前
那时候我才知道,我并不喜欢鸡尾。 鸡饭是我自小就爱吃的食物,就连回到父母的家乡怡保,一个不太以鸡饭闻名的地方,也总是吵嚷着要吃鸡饭。那时候还很小,妈妈问我要哪部分的鸡肉,我不知该如何选择,便把问题抛回给妈妈,妈妈说鸡尾的肉最嫩,我便说自己喜欢鸡尾。于是,每次去有卖鸡肉的地方,我都会毫不犹豫地索要鸡尾。然而,每次在自助餐上,我总觉得那些所谓的“鸡尾”比平时自己买的更适合我的口味。 直到中学某次和朋友去吃炸鸡,店员告诉我们只剩下鸡胸。我咬了一口,忽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钟爱的并非鸡尾,而是鸡胸。回想起来,每次在自助餐上总觉得那些“鸡尾”比自己买的更合口味,原因竟是我凭直觉选择的全是鸡胸肉。那一瞬间的领悟,就像找回了遗失已久的一块拼图,我迫不及待地与妈妈分享这个发现,可妈妈却不可置信地说,鸡胸那么干柴,怎么可能好吃? 儿时喜欢玩角色扮演,自己编剧,自导自演,娃娃和水瓶都可以成为剧中的角色,而我一个人也能从早玩到晚。因为性别和年龄因素,哥哥不喜欢跟我一起玩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而姐姐自小就是个文静的人,只喜欢在一旁读故事书。妈妈担心我太孤单,总会找表妹们来陪我玩。她总说,一个人做事太无聊了,她不理解为什么有人喜欢独自吃饭、旅游。那时的我,似懂非懂地接受了她的观点,觉得独处的人一定很孤独。但我仿佛记得,有表妹在的游戏剧情都不能跟着自己想像的剧本进行,当时的自己似乎总在心里祈祷妈妈不再叫表妹到我家陪我。 那天我们谈到I人和E人的话题时,恩说他是I人,我也说我是I人。我们彼此质疑对方的认知:他困惑于我何时成了安静内敛的I人,而我则惊讶于他竟然能将自己归为内向的一类。在他的记忆里,我曾是那个在校园里如同舞台上的演员,热衷于参加演讲比赛和各种活动,闪耀在众人目光中的人。而我眼中的他,却总是伴随着朋友的身影,任何聚会里他都能与陌生人谈笑风生,像是天生的社交达人。过去的他,总是笼罩在旁人给予的内向标签下,误以为那是自己真实的一面;而我则在外界的评价中,努力扮演那个外向的角色。车子缓缓驶向家门,我们的话题戛然而止,但我内心的思绪却如窗外的雨水,悄无声息地在脑海中持续滴落。 许多关于自己的事,就像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鸡肉部位是鸡胸肉一样,是渐渐被自己发掘的。直到大学时,我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其实不热衷于社交。那时候上大学像是踏入了通往自由的殿堂,可以自由地驱车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所以刚上大学时,我常跟朋友们玩乐至深夜。然而,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像马路旁的椰树,虽然身边人来人往,却始终渴望海风的轻抚。卸下穿了一整天的衣服,洗个热水澡,吃饱喝足后,一边听音乐一边翻阅喜欢的书籍时,我的心情才会如打结的发丝被轻柔梳理般,舒展而平静。 成长的路,就像在晨雾中前行。我朦胧地接受他人的言语,沿着他们指引的路径走。然而,随着光线渐强,雾气散去,我终于看清了自己想走的道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真正喜欢吃的是什么,真正享受的是一个人的自由时光。也许,成为与妈妈不一样的人,未必是件坏事。 以前学书法,老师总让我们临摹前人的字帖,等到技艺渐熟,便鼓励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创作。我想,生活亦是如此,最终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笔触和风格。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