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Jenjarom

2月前
2月前
1年前
仁嘉隆是品嚐閩南風味小吃的好地方。簡單的油炸粿和一碗豆仁水,映現出充滿鄉土風情的生活縮影。 傍晚時分,路經仁嘉隆(Jenjarom),倏然想起“婉君表妹”曾提起她家鄉的油炸粿配豆仁水。試著一探究竟,於是便連忙將車急轉彎拐進村裡。 才想起那天沒問“表妹”食攤何在,頓時不知何去何從。只見大街路上洞洞坑坑,顛簸到底,最後還是將車開到路盡頭的東禪寺,停在院旁,撥電求救。 手機傳來“表妹”的聲音:等我十分鐘,我正在從吉隆坡回仁嘉隆的路上! [nonvip_content_start] 我曾在巴生一帶上班十多年,對通往萬津(Banting)路上的仁嘉隆,印象僅是從道旁路牌上匆匆一瞥看來的“名字”,或長輩或同事偶爾憶記往事,不經意透露早年此地曾經是龍蛇混雜的“閒人禁地”。 倒是近年來,兩次受邀到東禪寺講創意談文學,才有機會走進村裡。我有個習慣,每到一處陌生地方演講,都會盡量提前一兩小時抵達,先去附近走走逛逛,以瞭解當地風土民情與人文風華;或獨自去吃個早餐,拍些街景,到巴剎去聽聽市井對話。 仁嘉隆這華人新村,讓我留下深刻印象,除了濃濃鄉情與樸實民風外,那有如豆腐格井然分佈的屋地與街道設計,雖經過五十多年歲月洗禮,卻依舊濃淡分明地刻劃出早年英殖民政府,在緊急法令下大規模“牽民成村”的歷史痕跡;據老一輩的說法,此地早年稱為“溝頭”,後叫十四支,50年代初期建成新村後才稱為仁嘉隆。走在其中,看板屋,看木樓,看從院子裡外洩的綠意叢叢,一轉眼,便彷彿回到童年生活的新村風景。 當然,對“知食”為樂的我來說,由於此地人口以福建人佔大多數,所以在飲食風貌上呈現出那牢不可破的“閩南”特質,肯定是最終強烈吸引我的地方。 常有朋友問起該如何“挖掘”地方飲食寶藏,我都會建議大家捨“點”顧“全”,也就是不要只在意某地方早已熟為人知的“名食”,而是試著去了解在周遭大環境影響下民間味覺的取向。就好比方言群分佈,就足以讓我們打開一扇又一扇展現全面多元與地方單一的飲食之窗,再接合地方歷史(歷史不只是“很久很久以前”,今天發生的事,明天就成為歷史),就不難從中將地方飲食的特質與菁華給挖掘出來。 走在仁嘉隆大街,兩旁食攤林立,只需留神,大可發現幾乎全是閩南風味小吃;像福建鹹飯(大菜飯、蠔乾飯、金瓜飯、菜豆飯、芋頭飯)、苦瓜米粉湯、肉羹湯、紅酒面線、炒茨粉根、肉骨茶、封肉、麵粉粿……等。或許當地人從不察覺其特色何在,但如果越區考量,看在別處以不同方言群為主的地方食客眼裡,那便是充滿魅力,足以詮釋成很“仁嘉隆感覺”的在地飲食風貌了。 就像那天“表妹”在閒談中倏然提起有這麼一攤油炸粿配豆仁水時,便讓我當場喜出望外。 據“表妹”回憶,小時候每逢神誕演酬神戲時,臺下總會出現不少這類食攤,顧客都是坐在矮板凳上一手託碗豆仁水,另一手拎根油炸粿,邊吃邊看,好一幅6、70年代充滿鄉土風情的生活縮影。 還是先解釋一下這兩種食物是什麼東西。以福建方言發音,說穿就是大家熟悉的油條和花生湯;其實對閩南飲食文化有所涉獵的人都應當知道,花生湯是早年泉州和廈門一帶極為普遍的早點,另一種選擇就是杏仁湯了,通常都是配上油條來吃。 如果說廣東人的經典早餐是白粥油炸鬼,那福建人的就是豆仁水和油炸粿了。看來仁嘉隆果然是個品嚐閩南風味小吃的好地方。 突然,眼前停下一部紅色車子,“表妹”搖下車窗大聲的說:還不上車? 2008年4月16日完稿
3年前
6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