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MBTI

1星期前
在MBTI流行以前,互不认识或彼此不很熟悉的人,大多以黄道十二宫打开话题:你是什么星座的。 水象。那你应该有点多愁善感吼,天蝎座除外。风象,你一定很爱自由!土象。那种吃早餐前一定要刷牙,做练习一定要从第一题开始做起的人,就是你吧。火象。你不要生气啊,我就是随便说说而已。 在我长大的小地方,大家也会问:你是什么宗教的。这里有很多人传福音,基督教堂也很多。我中学附近的一个基督教堂甚至建在清真寺旁边,每个周五提早放学时,可以看到教堂的门口敞开着,欢迎穆斯林暂时停泊车子。据说这个现象不可能会在半岛出现。 十字架和新月从远处看,离得非常非常近。 小时候我在家里做功课时,偶尔会听到外面有人说“Hello”。 探头出去往往会看到一对结伴的外国人男女。也不知道怎么称呼他们才好,我学TVB里面的人说“红毛的”,跟母亲说红毛的又来了。 母亲说直接朝他们摆手或摇头就好,如果他们坚持不走,再把门关上。以前这些方法总是奏效,我想不礼貌的行为在各个文化里是相通的。但某天突然就没用了。 这天只来了一个男人,但依旧是红毛的。高大男人的背后是个比他高出一个头的登山包。我已经摇头了,他却温柔地笑笑,接着朝我露出8颗白净的牙,很诚恳地说“just a minute”。 我想了想还是走出去。隔着篱笆门,决定给他一分钟的时间。他的手臂穿过门的缝隙之间,把一张宣传册放进我手里,问我叫什么名字。 我说我的名字是Cristy。 然后他说原来你已经是主的孩子。那没什么事了,宣传册留给你吧。主保佑你。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英文名字会被误认为与某个宗教相关。考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之前,学校会举办知识祈祷会。伊斯兰教的人用中型礼堂,基督教与天主教留在大礼堂,佛教、兴都教和没有特定宗教的人去图书馆旁边的小会议室。 第三拨人是最少的。东马的印度人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都是信仰佛教的华人,主持祈祷会的外来师兄师姐干脆直接说中文。 说是祈祷会,但不知道为什么就介绍起了佛教的起源和释迦牟尼的身世。当时老师们也都在,他们是来监督学生有没有专心听讲的。我跟生物老师打招呼,听见她小声说:“你不是基督徒吗?” 我不是。 我们不被允许说话,我只能摇头,但心里很想问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觉得。是不是因为我的名字。 有时我觉得自己的名字很陌生。我在没事做的时候经常思考:我怎么是这个名字。我怎么知道自己是这个名字。别人一叫我的名字,我怎么就条件反射地马上给出反应了呢。 虽然说名字是父母取的,但我忍不住猜测,是否有命定般的哪一刻,母亲在看见这个名字时突然想起她还没有出生的女儿,坚持要把这个名字给女儿。所以也不完全是父母取的,或许有某种肉眼无法企及的神秘力量,赐予了我名字。 我用这个名字生活至今。 我也尝试给自己取过好几个笔名。第一个姓蓝。我本来姓黄,但我觉得不好听,所以连姓都改了。第二个笔名借鉴了我当时很喜欢的一个作者名字。说是借鉴,其实更接近抄袭。作者叫顾西爵,我自己取的叫顾爵西。我喜欢“爵”这字的霸气,还把名字写在班级的桌子上。有天被曾经也看过小说的同学问起,我只好支支吾吾说自己把作者名字记错了,不愿意承认模仿笔名这种蠢事。 第三个姓闻人,单名霜,来自12岁时看的一本小说。闻人霜本体是一只白狐狸,他是书里一个不重要的配角。这本书是在学校附近的公共图书馆借来的。封面图是一个紫色长发的男人,穿着哥特式的衬衫。衣领那里有褶边,是白色的,被人写下“Super Junior”。留下痕迹的人很不文明,但我认同封面男人和Super Junior的颜值不相上下。 有人问我,书里有这么多角色,怎么就选了一只狐狸。我没能回答上来。这也许像父母给我取名,像月亮和太阳不会同时出现,也像人为什么要考试一样,本来如此。童年过得很漫长,每一天都像昨天的昨天,重叠了明天的明天。 我不是读书就是看书。 这本书很奇怪,明明是中世纪欧洲的背景,可是穿插了许多东方元素,狐狸竟然是九尾的。我记得里面还提到一个叫米迦勒的大天使,他是上帝御座前的七天使之一,最耀眼的天使长。他铁面无私地惩罚了书里所有犯错的人,就连心爱的人也不放过。 6岁时我就不相信世界上有圣诞老人了。可我却在12岁,童年快要结束时开始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守护天使。 不要犯错,否则会受到惩罚。 就这样,我无比虔诚地相信着这件事。甚至有天和母亲说,我觉得自己终有一天会去接受洗礼。 母亲不能理解青春期少女的胡言乱语,她只回复:“以后的事以后再说,明天先给我去佛堂上香,求阿公保佑你考试顺利。” 我后来就长大了。没有信任何宗教,但在大学时选修过一门“华人宗教”,听讲师一再提起同一句话:“这里只有学术讨论,不要强加个人的主观意愿。” 为了更理解课程,我翻看不同的书。看到《西方文学理论十五讲》时,发现作者提到了欧洲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在这时最壮大,那时《圣经》里已经有完整的天使谱系了吗?我想知道米迦勒到底有多厉害。 但我始终没有去看《圣经》,我还有一堆论文要写。 写论文不是一件经常能顺利进行的事。卡壳或偷懒时,我常将它与小时候做不出数学题的烦恼相比。以大人的眼光来看,小学数学题肯定简单得多。但我也不想否认当初的痛苦。每个痛苦都是痛苦的,用现在的心境衡量过去并不会显得大方。 我在星巴克点了一杯星冰乐。店员叫我时,我拿过她递给我的饮品,上面正确地写着我的英文名字。 我花了钱,不想呆在宿舍,换了一个环境,却还写不出论文。塑料杯子顿时沉甸甸的,我突然产生某种奇怪的感觉,好像下单的结果是无限放大我这些天积攒的愧疚。 事后愧疚没用的,米迦勒会惩罚犯错的人。 米迦勒的英文是Michael。我记得当年那个想传福音,顶着大太阳站在我家外面的外国男人,他的登山包上简陋地缝着这个名字。 哪天我走在街上,听到有人喊出“米迦勒”这个名字时,我一定一定会停下来,也会回过头。那部电影《Call Me By Your Name》的名字取得真好。虽然他不记得我,但我知道他。 停止从星座或MBTI认识我,请从一个名字开始了解我。 所以,不管谁都好,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我会马上想起你瞳孔的颜色、你登山包的牌子、宣传册给到我时你用的是左手或右手。那天有很多很多功课,我已经不想做了,我跟母亲发脾气。你说没关系,总会做得完的,你是一个好孩子,主保佑你。谢谢你走出来,主保佑你。 米迦勒会惩罚犯错的人。但米迦勒最初是一个温柔的天使。 我已经有英文名字了,所以我不能叫米迦勒。 我为什么不叫米迦勒呢——我不可以的,我会犯错,再小心也会。可是我好喜欢天使,所以我选择了那只曾蜷缩在他脚下的白色狐狸的名字。 相关文章: 戴晓珊/如果人会死 露凡/听听那虫鸣 杨嘉婷/消失了的龙珠
2星期前
高中毕业前夕,避免大学选错专业就读,我做了无数份的测试,这些测试涵盖兴趣、性格等方面。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现今很流行的“MBTI”人格特质测试。 在大学偶然参加一场活动后,情绪有些失控,当下很多人觉得我是E人,我知道他们在讲些什么,于是便回复他们:“我是一个大I人”。 这次暑假与和许久不见的朋友见面,提到“MBTI”人格特质,他得到我的回答后,便表示认识我的时候就知道我属于那个类型。 如今,社媒经常可以看到网民会以一些标签来命名自己,如精力充沛E人的一天等。当然,除了I人或E人的标签外,还会以年龄、职业、性别等作为标签。 这些标签虽能快速让外界理解自己,也可能阻碍他们更多认识自己的机会,和限制了自己的潜力。 如果大家一直都用某个标签来定义自己,生活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这些标签的描述规范自己行为,好让自己的行为和所贴的标签内容相符合。 可怕的是,现实中的自己本来就不是那类人,但还要努力经营这些所谓的标签,这样的生活会让人感到压力,且也没有必要。 这些标签就像膏药布一样,贴上去很简单,但撕下来的时候就会伴随著疼痛。标签贴的时间越长,它就会慢慢地侵入体内,成为骨肉,成为身体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因与其让这些标签束缚自己,不如勇敢撕掉这些标签,卸下包袱,探索不同领域,探索不同的自己,勇于突破外界给予的定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网址,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1月前
2月前
图:对外活动摄影组张洁莹、张宁萱、林展扬、林世瀚、卓恩彤 (怡保讯)为了让中学生了解各个MBTI人格的魅力与特点,并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星洲日报霹雳区第40届《学海》学生记者队日前在怡保育才国民型华文中学举办“青春只有E次,I人一起放肆!”一日营,吸引了95名营员参加这有趣好玩的活动。 破冰游戏打破隔阂 为了促进营员们对彼此的了解,破冰环节毫无疑问是活动中最关键的一环。素未谋面的营员手牵手围成一圈,开始名为“记忆链”的游戏,依据辅导员的指示自信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并接龙上一个组员的名字。虽然常出现接不下去的情况,但其他组员会纷纷给予鼓励,游戏过程充满了欢乐和互动,不仅训练了营员的反应能力和记忆力,还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和友谊。 除此之外,“摆脱困境”游戏也让营员学习于困境中解决问题、团结合作。在讨论及决策时,营员们时而斗嘴,时而说笑,但大家都是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以求摆脱“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营员们渐渐打开心扉,全心全意投入到游戏,不仅让E人与I人间的隔阂融化,还让气氛逐渐变得热闹起来了。游戏结束后营员们纷纷表示:“破冰环节太短暂了,我还想玩!” MBTI讲座探索个性奥秘 毕业于马来亚大学辅导系的注册心理辅导师吴恺彦以讲座的形式,让营员们了解MBTI中八个字母的特征与性格,也是本次活动的亮点之一。吴恺彦使用反问的方式,让营员根据问题找出自己的个性,并凑出了四大代表不同个性的字母。 之后,她将营员分成J和P两组,让两组人马分工合作,使用环保材料搭建一间房子。然而过了几分钟,她突然改变主意,让营员共同制作一只长颈鹿,为的就是测试在突如其来的转变中,营员会出现什么反应。尽管时间有限,但营员依旧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容面对挑战。 玩游戏培养团队精神 为了培养营员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各组在小型游戏时轮流进入不同站点,以两组对战方式争取积分。各个站点生动具体地展现不同人格类型的独特之处,让营员更直观及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并为了争夺在后期游戏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积分,使出浑身解数。 大型游戏环节“环境迷踪”,则让营员进一步了解自己MBTI的特征。游戏背景是某个王国被邪恶的巫师攻打,陷入混乱和恐慌,守护者们则被巫师挑拨离间,导致队伍内部分裂,失去了团结和信任。因此,营员们必须化身为军师,独自前往各个站点赚取贴纸,以建造一个巨大且坚固的塔楼来保家卫国。 营员们赚取的贴纸可用于购买特效技能卡、报纸、颜色纸、胶纸和剪刀等建塔材料,然后需在30分钟内建造一座融合MBTI元素的塔楼,塔的高度、稳定性及创意性决定了最佳组别花落谁家! 【工委采访】 卢湘炉:筹备过程学会排难 一日营主席团卢湘炉(16岁)表示,加入学记之后,她的思维变得更有逻辑性及理智,甚至从较倾向于情感的F人变成了倾向于逻辑的T人。她说,筹备期间与同届相互扶持,共同排除万难,让人难忘,同时感谢营员参加学记队一年一度的对外活动,也希望大家结识到各校及各个人格的朋友。 畅翊善:建塔游戏展营员创意 节目组工委畅翊善(16岁)认为,MBTI测试固然准确,却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她感激营员在每个环节都给予积极回应,让她觉得工委所付出的的努力是值得的。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营员们在建塔环节时展现的积极度和创意!各组的塔都做得非常好,高度和稳定性都面面俱到,这简直太难为裁判了。” 吴咏芝:营员工委同步成长 吴咏芝(16岁)表示,她为了突破自己,选择在此次一日营担任辅导员兼司仪。面对不同MBTI人格的营员,她观察到各个人格的处事和沟通方式都大有不同。在看到自己带领的营员们逐渐破冰、建立起良好感情时,她感到欣慰,也十分有成就感。 身为司仪的她,在面对演讲稿临时更改的挑战下,也顶着高压督促自己在闭幕环节开始前不断练习,只为在台上呈现最好的一面。她与搭档互相配合,全力以赴,不仅是为了让营会的闭幕仪式顺利进行,也希望为工委的努力增添光彩。 【营员采访】 李文翰:MBTI提升有效沟通 获得最佳组别奖的第三组组长李文翰(16岁)笑言,“千里迢迢”前来参加一日营的他为了让自己在活动中脱颖而出,可谓煞费苦心,比方事前他暗戳戳地暗示组员自己想成为组长,事后他暗中观察工委们的聚集地,好让自己的一片苦心能被工委们尽收眼底。 他认为营会的MBTI概念十分新颖,参与者都能如营会名称般大胆且放肆地享受本次的活动,他的勇气、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在营会里都提升了不少。他补充,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特点,没必要太执着于MBTI测试结果,做个勇于发表意见的人即可,因为MBTI只是现代青年的“社交身分证”,并不能定义我们的一生! 王佩珊:E人I人团结一心 身为E人的营员王佩珊(15岁)表示,从前的她认为用“唯唯诺诺”、“腼腆”等用来形容I人再适合不过了,但参加本次活动后,她发现这些只不过是I人被世人贴上的刻板印象标签。 “I人不擅长沟通?这是未必的。以活动当天的建塔环节为例,当时组内因意见不和险些冷场,好在I人们勇于发表意见,E人们认真聆听并采用I人们的意见,才得以将完美又坚固的塔呈现出来。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接纳他人、悦纳自己的同时团结一心,方能水到渠成。”
4月前
与书友闲聊,提及日前随手买了《巴尔的摩事件的真相》,虽然原本不识,然而读了很喜欢。她询问你如何从书架上发现这本从来不认识的书?当时有什么特别状况引起你的注目吗? 说穿了只是缘分。看过一些安·泰勒的小说,她专写巴尔的摩女人故事,精微细致,不同个性、背景的女人各有遭遇,满有意思。男作家笔下的巴尔的摩,与安.泰勒有何异同让我好奇。《巴尔的摩事件的真相》由姪儿马库斯诉说,现况与昔日交错,表露伯父、伯母经由聪颖与多年努力,“巴尔的摩勾德曼家”成为富裕、受人敬重的上流人士,谁知各人的不安、彷徨引发一连串厄运,最终家破人亡。伯父一家殒落的几个秘密并不骇人,反而相当人性。旁观伯父一家从光辉坠入阴影,马库斯原本钦慕仰望转变为心痛黯然,相当感伤。不过作家乔艾尔·迪克是瑞士人,根本不是美国作家。瑞士作家撰写以巴尔的摩为背景的小说,细想十分奇妙。 在书店特价区发现《我的乐透人生》,凭直觉买下。乔瑟琳是法国小镇缝纫用品店老板,生意尚可,丈夫为蓝领劳工。她平凡略显内向,曾列过几次愿望清单,可见她于不同岁月对生活的想望。不到两百页的小说,几乎是乔瑟琳的喃喃自语,若非末了诸人网络来函,我其实有点狐疑内容为否全是乔瑟琳一厢情愿。而领取头彩前必须先与心理医生面谈,嗯,有道理。尤其部分情节让我好奇法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乔瑟琳之父失智,长期居住疗养院,独生女的她仅固定探视,未提及这项财务压力。乔瑟琳曾因家暴自残,医生安排她一个人去疗养3星期,亦未提及付费种种。乔瑟琳的人生因乐透头奖改变,对她是好是坏或许人言言殊。我很喜欢她在开头独自欣赏自己中年身体这一段,腰上有赘肉依然美丽。 家人推荐《性格贩子——最受欢迎的人格测验MBTI大揭密》,让我看了开头。作者莫薇·安姆瑞表示她挺着7个月的孕肚,至某机构翻查档案,工作人员声称部分档案含“敏感资讯”,因此无法提供,且她事后得知曾被男员工跟监。她到底研究什么,竟宛如深入龙潭虎穴?家人又找出美国作家卡波堤曾参与性格测验研究的段落,哇,太有趣了。 爱书人的小小冒险 MBTI如今风行国际,本书阐述MBTI的前世今生。它由缺乏心理学、医学等专业背景的母女所发明,希望借由人格测验认识自己,以便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初衷素朴且良善。MBTI尽管缺乏学理基础,然而操作简便,容易使用,于是后来广受教育界、公司行号以及培训机构欢迎,成了一门赚钱的事业,惟发明人母女并未因而致富。MBTI已发展成当代文化现象,亦出现许多质疑和批判。倘若较为了解MBTI发展初始,或有自己的解读。 书海浩瀚,太多不知道没听过的书,从陌生书籍挑选是否有诀窍?这是个好问题,然而我始终没有好答案。当下放弃的书,是不是比买回家的更好?有时难以验证。也许每一次的选择或放弃,都是爱书人的小小冒险。
6月前
MBTI人格测试,是一项透过回答一系列问题后,分析出16种不同人格结果的测试。近年来的爆红,可说是全球性的。 第一期的《学海》季刊,我们找来几位《学海》学生记者,针对一些状况题,为自己的MBTI人格发言,究竟身为I人或E人,面对不同情境时会怎么做?此番讨论激烈又有趣,一时半会连身为主持人的学记负责人都难以控制局面! 为了延伸探讨这个课题,本刊针对逾200位中学生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也请来一位临床心理师剖析MBTI的优劣,怎么运用它才是最佳选择。 临床心理师陈宗元透露,近期流行起来的MBTI并非新鲜事,十多年前他在大学修读心理学系时便已有所耳闻。“最近MBTI突然冒起来时我有跟同事聊起,推测是韩国那里流行起来的。当时韩国媒体在介绍一些韩星时,便有提及明星的MBTI人格属性,进而带起这股风气。” 当然,MBTI大肆流行的原因,除了是韩流明星效应之外,还有最核心的关键便是——人人都想要了解自己。 陈宗元说到,MBTI的测试方法是回答一项问卷,在问卷中针对一些描述个性或生活状态的句子做出选择,最终就会计算出回答者属于16种人格的哪一种。“这样的测试方法是很简单且快速的,所以容易广获大众的接受。”然而他提醒大家,MBTI的测试结果虽然有大致整理出个人的性格倾向,比如说个性较为外向或内向,判断事情是多靠直觉或推理等等,但它容易在群众之中引起“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陈宗元解释道,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一般大众容易接受较模糊且普遍的人格描述,其放诸四海皆准的特性,容易让人们觉得这番描述正是为自己量身定制,最后深信不疑。而MBTI在这一点上便与星座有相似之处。“我顾虑的是,一旦接受了MBTI的结果,人们就会变得刻板且自我局限。比方说你的测试结果是INFP,属于内向型的,那么之后你就顺其自然地不去社交。但MBTI只是在叙述一种倾向,并不是指你是100%内向的人。” 性格组成因素千丝万缕 从另一方面来看,MBTI也有一套说法,阐明哪些人格之间更为匹配或不适宜结交,如此一来当你发现对方的MBTI结果与你不合,你就不和他结识,或是相处遇到问题时,就把责任归咎于双方MBTI的测试结果而放弃解决,这都是过于信赖MBTI可能造成的结果。 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性格,陈宗元表示过程并不简单,因为每个人的性格是经过很多方面的组成,比如家庭成长环境、社交圈子、学习智力发展等都会造成影响。“我们在为个案做心理评估时,都会尽可能了解他的成长历史、亲密关系的经历、求学经历、求职经历等等,而面对这些不同的状况,个案是如何反应的。”陈宗元打个比方,有些人天生很喜欢与人分享,但日子久了他发现没什么人愿意听他说话,结果就逐渐变得内向,这也是可能的。“有人说MBTI在不同时间点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正是因为每个人在人生阶段中不断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形成的。” 他指出,市面上大部分的心理测验,都无法准确地分析出每个人的个性,除了因为测试过程过于简单,也因为心理测验大都是含有一定的娱乐成分。陈宗元认为大家应该抱持一个开放的态度看待MBTI,不要因测试结果局限了自己的发展潜能,或是带着偏见去结识其他人。“MBTI的盛行,让大家多了一个有趣的话题,也为人们在了解彼此时带来一些参考,这本来是没问题的,然而若是因MBTI而造成先入为主的观念,那就得不偿失了。”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有活动】“走出去,动起来”中学生学佛营 我们看到了希望与阳光 【动力青年/有话说】《学海》就是一个年代 写的青春少年梦。 〈动力青年/有话说〉小贩的苦,阿宏看得见
9月前
生活中,每个人都做过“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将就”、“妥协”、“牺牲”对一些人来说是迫不得已的事,久而久之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但对好些人而言却形成内心的挣扎,沉重的负担。我们往往会因为顾及他人感受,维护和谐关系、追求平和生活,避免冲突,忍辱负重而选择委曲求全,没有直面问题。当然也基于现实、阶级、经济等层面的考量,不得不隐忍退让。然而,这样的将就、妥协与牺牲,往往会演变成对现状的不满,对生活的抱怨。 中国文学家巴金曾说道:“那些总是与自己的现实处境讲和的人,他的灵魂也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先前提到所谓的“直面问题”并非让你争权夺利或以暴力等手段争取应对,而是在不委屈自己、不害怕得罪他人的情况下,勇于表达自己,即使最后还是无可避免地必须“将就”也没关系,至少在这个过程中,对得起原则与立场坚定的自己,没准这一次的“反击”得以避免下一次的“将就”呢? 在我的认知里,将就、妥协与牺牲,有层次上的分别,将就是这件事情对我影响不大,可以勉强凑合;妥协是事情会对我造成影响,但基于一些原因我“愿意”退让;牺牲嘛,字面上的意思已是舍弃自己,失去自我,我自认做不到。是完全无法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吗?非也,一切取决于思维与定义。一些事情或许看在别人眼里是一种牺牲,但只要转变意念、反转思路或抱持开放态度看待事情,过程中若没有感觉半点委屈,那何来牺牲? 还有一种“将就”,就是“没有将就这回事”。最近无独有偶的,在机缘巧合下接触了好几类人格测评系统,包括历久不衰的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简称MBTI);结合人格心理学、人类行为学、动物行为学等,精选五种动物精准比对不同人格特质属性的普罗加斯系统,以及强调深层意图驱使行为的神经语言九型人格。这些心理测评系统教会我最宝贵的一件事,不是我属于什么人格,而是理解他人的性格类型。 近期,我的直属上司离职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其他部门的临时主管,两人的行事作风截然不同,前者雷厉风行,不拘小节快狠准;后者慢条斯理,打破砂锅问到底,起初我无所适从,然而认识这些人格测评系统后,我对他人的人格与特征有了基本的理解,原来新主管的决策需要大量资讯与细节的支持,还需要时间消化与分析,属于稳中求进的类型。自此我就知道如何“应对”新主管了,在理解和包容的前提下,我无需将就,双方也能取得良好配合。 不将就根本不现实 旅游,也不是将就的事,选对旅伴对旅行至关重要。每个人对旅游的期待各有不同,如果无法理解彼此对旅程的计划与想法,那后果可不堪设想,轻则影响旅游的兴致与体验感,重则或许连朋友都做不成。只要不是一个人出走,旅途难免需要相互将就,至于程度如何,因人而异。一味的迎合旅伴的需求,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若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否则争取弹性空间,暂时脱队享受一个人的自由自在。曾与错的旅伴出游的我,如今会慎选对的人,至少在讲究且不委屈自己的情况下“将就”。 于我而言,生活最好的状态不是“不将就”,而是没有需要迁就的事情。或许有人会说,生活总有很多不得已的时刻,不将就根本不现实。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不得已,其实是自己设定的框架。当我们拥有足够的了解和自信,并能更好地调适自己的角度观点,找到合适舒服的应对方式时,“将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将就,不一定是软弱,也是一种能耐;不将就,也并非固执,而是一种态度;当你能够在“将就”与“不将就”之间游刃有余,活得轻松自在、洒脱愉快,那就是一种智慧。
9月前
10月前
2023年在一片跌宕起伏却也波澜不惊中落下帷幕。后疫情时代,阅读还是一样多元而无界限,虽有经济不景和电子产品的夹攻,阅读者依旧勤耕不辍,“阅”游四海。无论是年头的ChatGPT崛起和晶片大战,还是年尾的以巴冲突等热门议题,阅读界都依旧以同行并进的脚步,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些课题背后的缘由和发展,也带着读者去思考即将到来的未来。阅读的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对知识和成长的渴求。也许科技越进步,我们越能感受自己的匮乏——不管是在知识、技能或心灵层面上,阅读这门古老的技艺都是我们所能仰赖的一扇窗、一道门。(作者:周冰萤(城邦书店职员)) ❶ChatGPT 号称史上最强的人工智慧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2022年末横空出世,刷新了我们对AI的认知,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在短时间内就有上亿人注册使用,也成为《自然》杂志公布的2023年度十大科学人物(加一非人物)的榜单之首。ChatGPT既可以深度搜索资料,也可以跟人展开深入而独特的聊天,还可以写出堪比真人写作的文章,连我们认为AI无法胜任的创意发想,ChatGPT都几乎可以做到。ChatGPT的出现势必对整个社会带来广泛的影响,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和恐慌,比如AI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工作,还引起有关于隐私、著作权、机器偏见等法律及道德伦理议题的讨论。 与其担心ChatGPT的崛起侵蚀了我们的工作机会,还不如赶紧去掌握这个新科技。关于如何使用ChatGPT的工具书也如雨后春笋出现。要怎样喂问题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要怎样让ChatGPT成为工作的助力而不是被取代?等等诸此问题,都有书籍解答。 此外,若要站在更宽阔的视角去思考人工智能的崛起和发展,也有相关书籍如《AI世代与我们的未来:人工智慧如何改变生活,甚至是世界?》,探讨人工智慧如何影响人类的观感、认知、互动,以及对文化、历史、人性的冲击。改变已势不可挡,正如此书作者之一、最近逝世的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季辛吉所言:“我们已无可避免地走进新的未来,但通过了解人工智能的组成元素、可能性和危险,我们就可以塑造这个未来。人工智慧不是一个选择,我们只能选择如何建设性地去使用人工智慧,否则就会被人工智慧所吞没。”(【延伸阅读】《二十一世纪机器人新律》以及ChatGPT相关的工具书) ❷诈骗 若总结2023年的新闻事件,诈骗议题肯定出现在榜单之上。不管是打工骗局还是金融骗局、电信诈骗、爱情包裹等,形形色色的欺诈骗局让人防不胜防,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过几次。可以说诈骗已然是全球共同的问题,全球反诈骗组织(GASO)更宣布2022年诈骗所造成的损失高达上万亿。 我们难以想像,在科技进步、交通便利以及民主社会国家里,还会有“卖猪仔”的惨案发生。在屡屡传出的高薪打工骗局里,许多人受到高薪到国外打工的诱惑,结果被“卖到”电信诈骗园区诈骗工作,不但被囚禁、恐吓、暴力对待,甚至面临被活摘器官或失去生命的悲惨命运。受害的人群来自各个国家,除了我国及邻国,台湾人也频频中招。《菱近诈骗:菱传媒资深记者前进中南半岛诈骗园区的第一手独家报导》是由台湾《菱传媒》6位资深记者,冒险到柬埔寨、泰国、缅甸、寮国金三角等诈骗园区的采访实录,他们经历索贿、持枪威胁、限制行动等险境,也随同全球反诈骗组织见证救人历程,可说是第一线的现场直击报导。 每个人都有被骗的可能,即使看似最荒谬的骗局,也可能还是会有人误坠其中,事后才惊呼怎么会这么“傻”。为什么聪明人或高学历者也会被骗?为什么人们会愿意相信陌生人言之凿凿,听起来并不太现实的保证?除了“贪心”和“欲望”,还有什么心理因素会造成人受骗?为什么贪心会被骗,好心也会被骗?为什么有些人即使知道真相却依然甘心受骗?“欺骗”和“信任”其实是人类一体两面的心理现象,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想了解诈骗为什么会发生,也可以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层面去分析这个现象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延伸阅读】《为什么我们会被骗?》、《诈骗社会学》) ❸红色中国 地缘政治问题在这几年愈发严峻,台湾和中国大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是其中一个吸引广大华人社群关注的课题。台湾出版界长期关注两岸课题,也勇于碰触许多敏感的政经文教议题如中共的历史、制度和弊端等,年中还因此而发生了台湾某家出版社主编回乡进而被中方扣留的事故。 今年,《红色赌盘:令中共高层害怕,直击现代中国金权交易背后的腐败内幕》是现象级的出版品。本书立足于个人经验,以回忆录的方式揭露了中国红色权贵家族与中国富豪共同攫取钜额财富的内幕真相。作者沈栋及妻子借由结交权贵(中共前总理温家宝的夫人张培莉),不但使他们成为超级富豪,还因此而得以进入中共高层的社交圈子,看尽他们的奢豪生活,以及目睹高官之间的内部斗争。直到后来作者妻子突然失踪,移居海外的作者决定撰写这段回忆……虽然此书是个人主观式的回忆录,但也让读者得以窥探正史难以看到的秘辛。(【延伸阅读】《中国共产党百年史》) ❹晶片战争 晶片(又称半导体或芯片)可以说是现代经济的命脉,从小至手机到大如飞机,从简单的玩具到复杂的金融设施,所有的电子设备都需要晶片这个“大脑系统”去运行。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晶片,但我们对晶片这个决定未来国际局势、经济前景的产业所知甚少。美国这晶片大国,在过去几年对中国祭出了晶片禁令,加上疫情导致的晶片短缺问题,正式打响了全球的晶片之战。而晶片产出地日本、荷兰、台湾、韩国等地,包括马来西亚,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 想全面了解这个“战争”——其实是竞争,背后的历史以及产业发展的过程,可以阅读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的《晶片战争》,他采访了上百位晶片业的相关人士,并参考大量的参考文献,详尽地叙述了晶片这肉眼看不见的科技之前世今生。(【延伸阅读】《晶片对决》) ❺韩国文学2.0 从几年前滥觞的韩国翻译小说,始于比较严肃沉重的课题如性别议题(《82年生的金智英》)和社会问题(《熔炉》),来到2023年,更多的题材和议题如科幻小说、推理小说开始进入出版视野,尤其是温馨疗愈小说,如《不便利的便利店》1和2,以“空间场所”作为疗愈的入口,道尽生活中的大小伤痕和小确幸。 其中不少小说更是成为本年度的畅销书,获得许多年轻读者的喜爱,与向来蔚为风潮的日本疗愈文学有齐头并进之势。也许在越严峻、越多风浪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文学带来一些微小但温暖的慰藉和共鸣,驱散疲惫,勇敢去面对生活。(【延伸阅读】《来小书厨房住一晚》、《欢迎光临休南洞书店》) ❻断食善终 进入老年化的社会,其中一个必须面对的是临终课题。如何好死跟如何活好的问题一样,都是需要深入去思考的人生大哉问。在我国,安宁疗护和善终课题正发酵不久,我们也开始接触一些新的观念如“断食善终”。“断食善终”是指在自主的情况下,以渐进的方式断食,以达到死亡的结果。当然这个方式的背后也带来很多争议及值得讨论的议题,如生命自主、无效医疗等。无论如何,唯有正视死亡、思考死亡,并对死亡有所准备,才能真正获得“善终”,以及让活着的人获得“善生”的机会。面对死亡,其实就是面对生命。(【延伸阅读】《有一种爱是放手》、《自主断食,慈悲而尊严的善终选择》、《我们该谈谈人生的最后一件事》) ❼MBTI “你是E人还是I人?”人格测试MBTI,在去年再度流行起来,成了时下年轻人见面时爱聊的主题,这现象也可说是一种追寻内在自我的表现。MBTI是Ma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简称,它从内向(I)、外向(E)、直觉(N)、实感(S)、思考(T)、情感(F)、判断(J)、感知(P)8个面向分析人格,将人格分成16种,因此又称16型人格测验。我们日常的行为模式、反应方式、判断与决定等等,都与MBTI有关,因此,许多职业生涯规划和人力资源领域都将MBTI作为测试职业适性的指标。 此外,MBTI也可以作为了解自己,以及寻找同类型同伴或伴侣的参考方案。无论是E人还是I人,如果能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不同的面像,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也可以更为从容吧。 【延伸阅读】《MBTI人格分类》、《MBTI 我,和我的使用说明书》、《MBTI比你更懂你自己》 ❽以巴冲突 俄乌战争还未落幕,以巴冲突又以更为惨烈的状况进入视野。以巴问题已经延绵了百年之久,两国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纠纷并一时半会可以了解的历史。除了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去谴责这场战乱,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去认识两国的历史脉络,进一步了解两国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唯有回到历史现场,看见冲突的根源,才能更好的理性思考,避免让自己陷入极端主义的陷阱。(【延伸阅读】《巴勒斯坦之殇》、《以色列》、《加萨战火》) 结语: 不管2023年过得如意还是艰辛,我们始终都不能放弃在生活中踽踽前行,就如同八九十后最爱的热血漫画,在2023年藉电影再次爆红、掀起一波回忆杀的《灌篮高手》里,安西教练的一句经典台词:“现在放弃的话,比赛就结束了”。2024年一起再出发,大家加油吧!(【延伸阅读】《灌篮高手》全集、《THE FIRST SLAM DUNK re:SOURCE—灌篮高手电影完全设定集—》)
11月前
【We have the Numbers!】 相比起文字,现代人可能更偏爱数字。今年的【年终专题】,干脆就让副刊同仁来选出自己的年度数字吧。它们有的是一整年工作里印象最深的数字,有的则源于生活的启发与自省。挑出这些数字,多少也算是对自己的2023年有了交代与总结。 你的年度代表数字又是哪个?欢迎你也来想想,检视自己一年来过得如何,或许也能从中找到让明年过得更好的幸运密码(文:副刊全体同事) 副刊专题记者 陈星彤:你的MBTI是什么? 在同事的鼓励下,今年结束前将“人格测试MBTI”的专题做了出来。此测试简单粗暴地将人类归类成16种人格,成为时下年轻人破冰时最喜欢的开场白。即便做了测试,你又是否真的完全了解自己?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无非就是每日对着手掌大小的荧幕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社交媒体推送的内容,更容易受到他人的生活影响,慢慢地成为别人的样子。 2023年的最后一天,或许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反思,究竟现在努力以及渴望的方向,是否深受他人看似华丽精彩生活影响?静下心来,感受内心最纯粹的自己,排除“你想成为的自己”“社会要的样子”诸如此类的想法。重新测试MBTI,你或许会发现结果不一样了,一如我。而以全新的自己开启2024年,挺好的不是吗? 延伸阅读: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01】6‧4:槟城渡轮的现实与情怀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02】30%:支持本地电影,发挥30%的最大化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03】1 & 0:AI时代下的文学创作挑战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04】3唔识7,9唔搭8:谈赌──灵光乍现的专题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05】1%:1%的期待与希望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06】5:人生需要挫折灰暗,才能学会成长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07】6446,6:4 VS 4:6:大马cham vs 香港鸳鸯──你能喝出茶啡的比例吗?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08】100:100的尽头──在收与舍之间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09】4:排名世界第四的本地大学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10】400:一年读400本书,谁能这么牛啊?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11】3-78:不再是香港独有,劏房文化袭击吉隆坡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12】11:我们的牙齿竟细分成11个专科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13】08:22:8分22秒短片教会我的事!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14】AE86:一代人的经典Dream Car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15】3:3首同场点播,挖掘本地优秀作品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16】999:“永久地契”的期限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17】60:养老金不够养老,60退而不休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18】167:消失的167号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19】18:历史课本上未曾出现过的他们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20】16:你的MBTI是什么?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21】2023年度我们的数字密码:12,000——时装设计师玩物不丧志 【年终专题:副刊年度数字/22】2023年度我们的数字密码:3403——副刊用户调查报告
12月前
我第一次做MBTI 16型人格测试,是17岁吧,当时测出的结果,和27岁截然不同;后来我的人格类型稳定于最近这5年,就没再变过。近20年的光阴里,我慢慢成为了自我体察的内向者,而17岁的我是外向者,大娱乐家,社交场合里的花蝴蝶。 回想起来,这是一段漫长的人格演化过程。人格类型是会随着时间改变的。你所经历的事、关心的课题和生活的触感,都会改变你思考、决策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这一两年来,MBTI测试非常火红。年轻群体已经把它当成日常自我介绍的一部分,快速辨认出合拍的群体,并且以此作为另一种彰显自我的工具。韩国的综艺节目,甚至还会特地把艺人的人格类型标识出来,让观众观察不同人格类型在同一境况下的互动。 MBTI当然是认识自我、了解他人的其中一个心理学工具,也是现时很好的社交工具。但除了企业版本的专业测试,大部分我们能找到的MBTI题目和类型分析,都还是偏重娱乐性的内容,分析也不够全面。因此,如果你把当下的测试结果当成坚定不移的自我认同归属,或是贴标签、搞歧视,那却又是固化了偏见,也是限缩了人格发展的弹性。 可如果我们再细想,MBTI测试能如此流行,意味着今时今日人们除了这种娱乐性的社交工具之外,我们的社交文化里没有太多能够讨论个体差异的空间,也没有能够坦诚接纳个体差异的语境。 我们一贯冷酷对待异见者,排斥和大众不同的人。 据说,16种人格类型里,最少见的类型可能是INFJ,最多见的类型是ISFJ和ESTJ。换句话说,这似乎是ISFJ和ESTJ掌握话语权、制定社交规则的世界——他们的性格倾向和社交习惯,就成为这个世界的“正常”——因为他们完全占据了人数优势。 而我所认识的所有INFJ朋友,在群体生活里总有一种忧愁,时刻觉得自己在人类集体里有某种无处安放的焦虑和绝望。 社交互动中,总是有许多的误读、沟通不良,以及彼此期望的差异。 你只想待在人群里看有趣的人高谈阔论,可朋友们都问你为什么一整晚不主动说话?你发挥想像力和发散思维在建构思路模型的时候,却有人觉得你没有拿出数据、例子、具体的落地方案,而直接把你的想法贬为空想。你诉苦的时候,到底我该倾听安慰或是给予解决方案?旅行的时候你只想漫无目的地走走,你的旅伴偏要拉着你一天跑完6个景点。 不爱出门的人不是孤僻 MBTI告诉我们,这是人们在4个维度上的差异:思考方式(E-外向 / I-内向)、获取信息的方式(S-感觉 / N-直觉)、决策方式(T-思维 / F-情感)、生活方式(J-判断 / P-感知)。每一个人天生都会发展出这8种功能(荣格八维),其中发展得如何当然有程度之分;程度最高的4种,就会排列组合成你当下的人格类型。 你和别人不同,你和群体的不同,不是因为你有什么毛病,而是每个人在偏向和喜好上的不同,这是性格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应该被尊重的,不该有谁应该被谁同化的道理。 比如,不爱出门的人不是孤僻,他们只是需要很多的独处(I人)。 三分钟热度的人并非不定性或没有毅力,他们只是对许多事物都有普遍的好奇心(P人)。 MBTI的人格概念和知识普及之后,我们就知道了:每一种性格都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我们不再为自己和群体格格不入而感到惶恐不安,别人也无需为此而对你做出指责。于是,你不必强迫自己戴上让你不舒服的人格面具。 人都怕孤独,怕看不清别人,更怕看不清自己。还有些人,他们生活的处境不允许他面对真实的自己。 所有靠谱的性格测试都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接纳真实的自己,进而理解人格每一阶段的转变。带着这样的信心,我们终究能够发展出更自洽又成熟的人格,也慢慢学会和其他不同的人格沟通、相处,让彼此都感到舒服。或许,这个世界会因此变得更美好一点?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