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MH17空难

5月前
6月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前面两位都是MH 17事故鉴证与调查工作的主力,是团队的领军人。最后来听听这位双溪毛糯医院法医部副主任陈然致医生,如何扮演后援角色,让前方的人员可以更快完成调查工作,协助故人早日归国,入土为安。 报道:本刊 张露华摄影:本报 林毅钲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时间回到7年前,陈然致还只是双溪毛糯医院法医部的一名普通医生。当得知事故是发生在俄罗斯边界时,就有预感或许会有机会参与法医调查,因此做好待命准备。 “知道消息后,我以为有机会去荷兰,因为我曾经到过俄罗斯念书,懂得讲俄语,也在法医部工作,要动身也比较容易。” [vip_content_start] 时任首席法医病理学家兼国家法医研究院主任拿督莫哈末沙玛末医生,事故当晚就接到指示要召集人手,组织队伍前往荷兰做“灾难受害者识别(Disaster victim identification,DVI),优先考虑会讲俄语的法医随行,所以陈然致也是人选。 然而由于双溪毛糯医院法医部当时人手不足,最终他唯有留下做后勤。 “虽然是有一点失望,但至少还有机会参与‘生前资料收集(Ante Mortem Team,AM )队’,也是非常难得的一次经验。” “那时候的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希望可以在开斋节期间把大马人遗体运回来,但因为涉及很多程序,所以最后也无法做到。” 灾难分为三种,MH17属关闭类别 虽然无缘去荷兰,但陈然致加入了由现任首席法医拿督扎哈里带领的“AM队”,简单来说就是收集遇难者生前所有资料,包括家属的去氧核糖核酸(DNA)、照片、身上特征、首饰、最后的衣着等等。 他解释,MH 17事故是一宗空难,死亡人数众多,当有很多遗体需要确认身份的时候,法医扮演重要角色。而且由于遗体会腐烂,所以必须尽快确认遗体身份,以便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把遗体交还给家属。 “与此同时,法医需要解剖遗体,还原事故,才可以把遗体交还给家属,所以必须花上一段时间,更何况这是大事故,所以我们都是在与时间赛跑!” 陈然致提到,在法医学上,灾难分为三种,分别是“关闭(Close)”、“公开(Open)”及“混合(mixed)”,MH 17属于关闭类别,因为全部罹难者名字都掌握了。 “至于公开类别,好比一个广场发生爆炸,死者身份不明,比较难鉴定。而混合类别,则如一架飞机失事撞落地面,罹难者有民众,也有搭客。所以当发生灾难时,首先就要确定是哪一类灾难,然后成立队伍进行罹难者身份鉴定。” 他也说,当发生严重灾难时,如有生还者就需要“搜寻与救援(Search And Rescue),但MH 17事故全部都是罹难者,所以都归法医来识别。 他表示,每一种灾难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空难是其中一种。其他的灾难还包括如偷渡船沉没、巴士翻覆,法医的工作就是帮助警方还原事发经过,鉴定罹难者身分,所以如果用错方式就会被家属责备。 参与AM队,向罹难者家属收集资料 参与MH 17的AM队,对陈然致来说是一个难忘的经验。当时全国法医分组成几个AM队,负责向家属收集罹难者的生前资料,他分配的个案是一位嫁到荷兰的大马人,与两名孩子搭上了该趟从阿姆斯特丹回来吉隆坡的死亡班机。 “罹难者来自吉隆坡,我们需要去她的父母家收集资料。由于两名孩子的资料是向其荷兰籍父亲那边收集,所以我们只是负责拿妈妈的资料。” 在出发之前,扎哈里已经向AM队成员汇报需要做的工作,包括如何填写“黄表格(yellow form)”,因为需要填写的资料很多,即使在法医部工作的他也无法全然了解,所以扎哈里就给所有的AM队成员上了一课。 “我们一行四人,包括一名医生、警察、马航工作人员和我。但因为我在法医部工作,熟悉法医程序,所以就由我当队长。我负责根据表格发问及填写,医生则负责抽血做DNA化验,警察则是跟家属汇报初步调查,提取口腔细胞做DNA化验,而马航的人则负责提供家属前往荷兰认领遗体的协助。” 他表示,由于马航人员最早接触家属,已经提前给他们报备,家属还无法接受事实,所以在跟家属沟通时很困难。但基于职责所在,艰难也还是要完成工作。 出乎意料的是,当他们去到家属住所及自我介绍之后,家属(父母)没有抗拒,反而说:“等你们很久了”,原来他们的女婿已经在荷兰完成有关程序,所以他们也平静且配合提供所需的资料。 忍住哀伤情绪,完成任务 但无论开始时表现得多平静,当提到女儿点点滴滴时,父母都忍不住而落泪,在执行任务的他们也觉得很难过。 “但我是代表法医部,纵然伤感但也不能太情绪化,否则就无法完成工作。然而我又不能把她当作普通死亡,毕竟这是一场灾难,她不应该以这种方式‘回家’,所以要一方面理解家属,不要给他们带来伤害,一方面要以专业完成任务,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最大挑战。” 第一步任务完成之后,陈然致就把资料整理好,输入至电脑系统的数据库,扎哈里检阅无误之后,就把全国各地AM队的资料统合起来,传送到荷兰,协助当地的法医做身份鉴定。 询及需要采集的资料包括哪些时,他说:“如罹难者的病史、有没有动过手术、身上有没有疤痕、住院记录,再逐渐进入最细密的特征。我们也会要求罹难者的照片,所以当家属翻看旧照片时必定会触景伤情,不断的回忆与女儿相处的点滴,我们就一直在旁聆听,让他们抒发感受,再慢慢把他们带回我们需要的资料里面。” 不只是陈然致第一次参与AM队工作,国内很多法医也是第一次参与,扮演统帅角色的扎哈里扮演重要角色,因为他上过灾难处理课程,是这方面的专家,在他带领下,使到资料收集工作可以很快的完成。 陈然致表示,MH 17事故发生时正值开斋节,马来同胞都请假回乡,所以他及其他友族同胞就肩负起待命(on call)使命,包括周末也要待命,因为接收到的资料必须马上分析,然后输入系统及传送到荷兰,所以他有两个星期周五完成了日常工作后,就赶到统筹中心待命,直至所有工作结束。 错失进修机会,却得到实战经验 在这次事故中,陈然致不但学会了处理灾难的工作,也让他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他追述,2014年他申请卫生部奖学金念法医专科,有6个人过关要第二轮的面试,但奖学金只有4份。 “那时候我在法医部工作不到1年,资历最浅,最后当然是落选,虽失望但也可以理解与接受。之后发生MH 17事故,我有机会参与AM队工作,以自己的专业帮助到别人,在我而言是值得骄傲的。” 2015年,他再次申请奖学金,是唯一两次通过考试的申请者;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对去年落选有什么想法?” 已经料到会有此一问的他当下回答:“虽然没有得到,却因此有机会参与MH 17的AM队工作,这是无论念多少书都未必有的机会!” 他相信很多东西都是命中注定的,如果那一年他拿到奖学金,就没有机会参与MH 17的任务。而那次的宝贵经验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他相信这对将来面对任何挑战都会有所帮助。 回顾那一次的实战经验,完成了所有工作后,最后一项任务就是“接机”,陈然致和参与工作的各机构代表、部长,外国大使等都出席了大马罹难者遗体运回国的仪式。 虽然7年过去了,但“接机”场面依然深深刻在他脑海里。当天吉隆坡国际机场充满伤感氛围,罹难者家属、空服人员神情哀伤的等待着专机的抵达。 “运送遗体的灵车一字排开的列队在停机坪上,当专机抵达后,灵柩一副接一副的卸下,看着一辆又一辆的灵车经过,那是我从未见过的场面,真的非常伤感!”
3年前
拿督莫哈末沙玛末医生,大家都叫他“Datuk Shah”,2014年时是全国首席法医兼国家法医研究院主任。7月18日凌晨时分,手机响起,法医半夜接到电话并不是没有过的事,只是这一通电话令他顿时睡意全消,电话的那一头是国家安全理事会(MKN)官员,告诉他“马航飞机被击落了,需要你去协助!” MH 17事故是全国人民的伤痛,对这位第一时间就飞到乌克兰、荷兰做解剖与身分鉴定工作的法医,更是毕生难忘,那一晚的情景他到现在也忘不了。 虽然是确定了马航飞机被击落,但其他讯息则一无所知,所以第二天一早他被国安会叫到布城与各相关部门开会,参与的包括首相、卫生部、交通部、警方,火速成立了“灾难受害者识别队伍( Disaster victim identification,DVI)”,协助鉴定罹难者身分。 报道:本刊 张露华摄影:本报 谭湘璇 这一天是“时间快转(Fast Forward)”的一天,早上开会,下午3时赶到机场,5时搭上前往乌克兰的班机,一行三十多人调查团飞到事故地点,凌晨4时就抵达乌克兰首都基辅,单单通关就花了3个小时。 由于事发突然,所以一行人在马来西亚驻乌克兰大使安排下,以落地签证进入乌克兰。 [vip_content_start] 马不停蹄的行程还没有结束,酒店安顿好之后,就要立刻动身前往案发地点顿涅茨克(Donetsk)。但由于顿涅茨克是叛军控制的地区,局势不稳定,所以当时他与其他国家代表都无法进入。 执行秘密任务,进入叛军地取回黑箱及遗体 在焦急与惆怅之际,DVI队队长──时任国安会灾难管理机构首席助理秘书莫哈末萨克里胡申上校私下通知沙玛末与其他10位成员组成一个“The Dozen Person”,需要展开一项“特别任务”,进入叛军辖区取得MH 17的黑箱及大马罹难者遗体带回来。 沙玛末表示,萨克里告知首相已经与乌克兰分离主义领袖亚历山大·波罗岱(Alexander Borodai)达成协议,让他们进入辖区,所以他们一行12人在没有携带任何武器,只是租了一辆车、带上食物与药物出发。当中包括了大马武装部队军医拿督莫哈末尤汉、武装部队及空军官员、特别天灾援助与拯救队(SMART)等人秘密成行。 “这项任务是首相亲自下达,所以没有其他人知道,包括其他同行的人,我们只是说要去视察环境,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进入,第二天凌晨就轻装出发。” 他透露,这项任务用了短短两天一夜完成,与叛军首领,即“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总理”波罗岱会面、协商,最终取回黑匣子及尸体,并且召开一项记者会,现场直播黑箱移交仪式。 “原本我们计划去事发地点调查,可是在前往途中,乌克兰与叛军局势突然变得紧张,沿途我们看到被摧毁的地区、坦克车、军机不断在上空盘旋,随时会爆发冲突,而且我们是秘密前往,没有任何保护,最终在安全考量下半途折回,带着遗体坐火车去到一个叫做Kharkiv的城镇,然后从那里乘坐专机飞到荷兰。” 询及无法亲自到现场,是否感到失望时,他说:“不会,因为法医的工作是鉴定死者身分,现场调查是警方的工作。当然如果能够去到现场是更好。” 遗体需解冻再解剖,一天最多处理5具 匆匆离开乌克兰之后,沙玛末的工作才真正开始。飞抵荷兰后,各国的DVI队伍都被安排入住到Hilversum军营,在那里住了一个月,直至所有解剖工作完成。参与的国家包括荷兰、比利时、澳洲、英国、印尼及我国。 各国DVI队分成五个队伍,解剖遗体、碎体之外,也核对各自国家传送来的罹难者资料,尽快确定死者身分。 MH 17的法医团队由沙玛末为首,除了来自吉隆坡医院、沙登医院的法医之外,还有牙科专科及军医。同时也带上了三套新购置的器材。这些器材是在MH 370失联后所购置,但因为MH 370飞机杳无音讯,所以MH 17事故是第一次派上用场。 面对298具遗体以及无数的碎体,是不是职涯里最难忘的场面?他郑重的说:“不是你想像的那样,所有的遗体都已经装入尸袋,运送到荷兰军营后就马上放在冷冻格里,要解剖时才拿出来解冻,完成后放回进去,再取第二具遗体,所以五条线(队伍)上同一时间最多也只有5具遗体或碎体,避免混杂物证。” 他也提到,遗体并没有识别,除了如空服人员可以凭制服猜测是大马人,在解剖所有遗体时都不知道他们的身分,有的甚至只是一只手,或一片皮肉组织,并不是大马人就交给大马团队解剖,因为根本无法从遗体辨识国籍或身分。 “有的容易完成(解剖),有的很困难,因为空难或多或少都会破坏遗体的完整,所以你问我那一个月解剖了多少具遗体,我真的不记得,因为很多都是不完整的碎体,可以说的是,我们一天最多可以处理5个案子。” 完成一具遗体或碎体的解剖后,法医队伍会把资料输入系统,包括DNA、指纹、照片等,然后送到DVI中心比对,资料吻合后就可以确认身分,然后让家属领尸。 碎体鉴定工作难度更高 目前是国家法医研究院法医高级顾问的沙玛末,在法医领域已经超过30年。他认为,MH 17事故最大的挑战,在于很多都是碎体,提高解剖及鉴证工作难度。有的时候只拿到一根手指,一颗牙齿,只有靠DNA或细胞化验才能确定身分,加上大马人没有规定要做口腔健康检查,只有少部分人拥有牙医记录,令鉴定工作更艰难。 他透露,DNA与指纹是鉴定身分的基本资料,之后就是牙医记录,但DNA需要时间检验,所以如果有指纹与牙医记录,对鉴定工作是事半功倍。 “如果以上三个基本资料都不充足,就唯有从次要资料鉴定,如死者最后穿着的衣物、文身、佩戴的饰物,但这些资料都要超过一项物品吻合才能作准。不过,欣慰的是,大马罹难者遗体都能够成功识别。” MH 17事故发生在7月,正值斋戒月,也正是欧洲的夏季,对大马DVI队队员而言是很大的生理挑战。紧绷、不间断的解剖与鉴定工作,日长夜短的工作时间,必须保持高度的集中力与精神,沙玛末形容“那一个月是五味杂陈”。 再者,由于遗体需要很长时间的鉴证,所以放入很多福马林(formalin)或甲醛溶液防腐,法医解剖时便要穿多重防护服与戴特别面罩,过滤遗体从冷冻格中取出后所释放的有毒气体,使到解剖工作比平常更艰巨。 但沙玛末感到骄傲的是,虽然大马是第一次参与国际DVI队的鉴证工作,但队里有一位法医人类学家(骨科专家),当各国DVI队需要做骨骼鉴定时,都会找大马法医帮忙,展现了我国队伍的专业。 “在未出发前,我们还担心是否可以把这次任务做好,去了之后的实战表现,证明我们不负所托。虽然全程都很伤感,也很累,但我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让所有大马人都可以回家。” 最害怕要解剖好友遗体 在医疗服务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医生不会为自己的亲人或认识的人动刀,法医也一样。身为MH 17法医团队的领军人,沙玛末在执行任务时,心里其实有一份担忧,就是害怕分配到自己的老同学兼好朋友莫哈末嘉化。 他透露,事故发生后,他已经从同学群组中得知好友也在那一趟死亡班机,所以当他在乌克兰Kharkiv搭上澳洲派出的皇家空军专机前往荷兰时,眼前编排的棺木,其中一副躺着的就是他的好友,那种悲伤的感觉挥之不去。 而在执行解剖工作时,他最担心的就是要亲手解剖好友。因为遗体是由军方分配,所有队伍都无法预测分配到的遗体是不是自己的同胞。 “如果真的是我的好朋友,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得到,我害怕要亲手剖开这位亲如兄弟的身体!” “当时心里很矛盾,最后决定若真的分配到我们队的话,就交由同事去做解剖,幸好最终没有分配到我们队伍。” 7年过去了,沙玛末也已经位子退下来,今年续聘为法医顾问,但MH 17诉讼案件还没有终结。 【MH17空难鉴证实录I】鉴定身分资料吻合 他们才能回家 【MH17空难鉴证实录III】收集生前资料 最宝贵的经验
3年前
马航MH 17空难转眼7年过去了,或许人们逐渐淡忘了这起事故,但对罹难者家属而言,7年只是一个数字,伤痛却永远都在。 同样的,还有一群人与家属一样,永远都无法忘记那一天,因为那一年大家都参与了真实版的“鉴证实录”,他们就是法医团队与DNA专家。 报导:本刊 张露华摄影:本报 谭湘璇 MH 17回顾与进展 2014年7月17日,马航MH 17班机由荷兰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途中,在乌克兰东面领土被俄制的山毛榉导弹击落,造成机上298人悉数罹难,包括15位机组人员。 2021年6月,荷兰海牙国际法庭连续3天召开马航MH 17听证会,并正式提呈证据。4名被控谋杀罪的嫌疑犯出庭受审,他们分别是3名俄罗斯人和1名乌克兰人。此次听证会的主要目的是搜集证据、阐明几大关键问题。 法官表示,调查显示,马航MH 17客机一定是被一枚俄罗斯制造的“山毛榉(BUK)”导弹击落。 首席法官斯蒂恩休斯说,坠毁现场的客机残骸分析“与遭到一枚山毛榉导弹袭击相符。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可能”。 沉默的空气中,充斥着悲伤的氛围,空服员想起那些曾经一起飞过的同僚,都不禁潸然泪下。 马来西亚化学局法医部DNA(Forensic DNA)主任诺艾朵拉在MH 17事故发生约两个月后,乘搭马航班机机从吉隆坡飞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协助核实罹难者的DNA资料。当她在机舱内跟空服人员聊着这起事故时,下一秒他们就说:“就是这个时间……”,也就是飞机被击落的时间,那一刻大家都用过餐在休息,来不及知道怎么一回事,是在平静中离开,这么想或许就比较释怀!” [vip_content_start] 艾朵拉是法医DNA专家,MH 17事故发生后,法医固然是鉴定罹难者身分与死因的主力,但要确认罹难者身分,脱氧核糖核酸(DNA)资料是关键。 要鉴定一名死者身分,必须核实至少两份资料吻合才能作准,包括牙医记录、DNA与指纹。可是大马人普遍没有牙医记录,MH 17罹难者当中,就只有5至10位有牙医记录,所以DNA成为身分比对的重要条件。 事故发生后,艾朵拉带领一群同僚连夜赶工,在3天里完成大马罹难者家属共117份的血液样本化验,让远在荷兰的鉴证团队可以更快地完成身分鉴定。 护照期限至,只能留在大马采集化验血液样本 来到艾朵拉位于雪兰莪八打灵再也化学局的办公室,进入正题之后,她从橱子里拿出一叠厚重的报告,那是荷兰当局给她带回来的MH 17报告书。 “这是属于荷兰政府的文件,原本只可以在当地翻阅,但因为他们信任我,让我带回来,所以不能给你们拍摄里面的内容!” 回到事故之初,艾朵拉在7月17日得知马航客机被击落后,虽无法确定是否会参与,但也做好准备要前往支援。第二天一早,她就接到警方来电询问护照是否还有效,要求她前往事发地点参与鉴证工作。“当下真的是百感交集,难过、紧张。下午接孩子放学后就告诉他我要出差。可是当我回到家检查护照时,才发现护照只差一天就到半年期限,当天下午六点就要飞了,也来不及更新,不管那么多了先出发再说!” 后来,有关单位担心她的护照期限到了当地无法通关,为了避免影响整个队伍,她唯有打道回府,心中自然是无比的失望。 周六早上(事故发生在星期四),她又接到电话叫她到布城一家酒店参与“生前资料收集(Ante Mortem Team,AM)队”,采集罹难者家属血液样本做DNA化验。 她解释,要鉴定一个人的身分,除了DNA之外,还可以从身外物来辅助,包括牙医记录、照片、文身、穿戴的戒指或饰物,这些都是AM队要收集的资料。所以就在布城两家酒店设立了样本采集中心,分别收集罹难者家属与空服人员家属的各种资料。 “中心从22日开始采集血液样本。因为当时情况未明朗,家属都无法接受事实,所以福利部也派员在场协助,安抚罹难者家属。我记得当中一位最年轻的罹难者,她母亲在现场伤心过度晕倒。” 当血液样本都齐全后,艾朵拉的工作岗位就从中心回到办公室,与她的队伍全天候开工,务求在最快时间内把所有样本都化验完毕。 “我们用了三天时间来完成工作,之后就把报告交给国际刑警,传送到荷兰。” 飞往荷兰参与鉴证,早日带他们回家 当艾朵拉以为工作告一段落,一个月后她又接到通知,要去荷兰协助DNA资料核实工作。这一次她顺利成行了,一待就是一个月,并且参与了一些她从未做过,也从未想过会做的工作。 她表示,当法医完成所有解剖工作后,荷兰当局设立了一个“身分鉴定委员会(Identity Board),以便比对罹难者资料后,让家属或政府把遗体领回国,成员包括所有涉及国家,为首的是荷兰的检控官,其他国家包括英国、澳洲、比利时、法国及大马。 她解释,要把各自国家的罹难者遗体领回国,必须是两地的罹难者资料吻合才批准,委员会成员必须拥有DNA知识,主要任务是确保所有样本正确,没有混杂其他的样本、DNA是否完整,所以一天最多只能鉴定5至6个位罹难者的身分。一旦确认身分,就会马上联络家属,安排认领遗体。 她是在9月飞去荷兰,由于之前大马已经把采集到的罹难者与家属资料传送过去,有了基本报告,只需要再三比对和确认。她表示,一个月内完成大马罹难者的身分鉴定,但298具遗体的身分鉴定工作则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单单检验样本就超过3000个。 资料越详细,越快领出遗体 看过所有罹难者遗体的照片后,让她感到欣慰,是大部分罹难者遗体都是完整的,让家人可以把他们带回家。 “当中有的遗体可以凭着指环就确认身分,所以家人提供详细的资讯真的很重要,如此一来就能更快把遗体领出。” 她表示,每位罹难者都有一个档案,当中包括DNA比对报告,以便家属提问时可以证明所领出的遗体身分,因为遗体已经封棺,家人无法瞻仰遗容,只有凭报告作准。 “也的确有几个案例家属不满意,把问题提出来后,我们让家属检查所有相关报告,直至满意后才把遗体领回。当确定身分之后,会第一时间通知首相,之后是大马驻荷兰大使,安排把遗体运回国。” 她心存感激的说:“幸好最终能把所有遗体运回来,因为直至今天,还有一名澳洲罹难者的遗体都还没有找到,他在机舱的位子是爆炸正央,遭受严重破坏。” 人手不足,协助遗体净身 DNA验证是艾朵拉的专长,但这次的任务她却参与了既不专长,也从未做过的工作,那就是协助遗体净身。 当遗体资料都比对完毕之后,运送回国的工作也不容易。由于大马罹难者有不同种族,必须按照各族信仰仪式来处理遗体,幸好荷兰海牙有一个Uitvaartcentrum Monuta墓园可以让四大宗教举行殡葬仪式,马航赞助每户家庭两名成员飞到荷兰的费用,因此所有罹难者的宗教仪式都在该墓园举行。 “这些都已经是距离事发两个月后的事情。遗体完成解剖之后就放到冷冻格,由于人手不足,所以宗教局人员要求我协助洗净遗体,虽然从未做过,但我也答应下来,希望他们可以早日回家。” 冷冻的遗体领出后,必须经过六、七个小时才能解冻与洗净。但这个状态下的遗体是很脆弱,稍微大力擦拭就会裂开,所以艾朵拉与其他人员都必须小心翼翼,以免遗体受损。 她表示,委员会的工作是核对报告,但并没有检查遗体,换句话说在协助洗净遗体之前,她没有看到遗体,都是凭照片与资料做核对工作。 珍贵的报告,多重都要带回来 虽然是第一次以“身分鉴定委员会”成员到荷兰出差,但艾朵拉形容,法医DNA这个圈子很小,她经常出席世界各地的法医DNA研讨会,彼此间都认识与交流,所以在荷兰也遇到了不少朋友。 艾朵拉在那里逗留了一个月,完成所有DNA资料比对工作后,终于在她生日前一天回到大马,还把得来不易的文件都带回来。 “这些文件都是荷兰政府的资产,即使我是委员会成员,但也未必能够拿到。所以对于他们的信任,让我把文件带回来,无论多辛苦我都一定要带回来。我还记得这些文件重达15公斤,不放心寄舱,还特地要求马航让我以手提行李方式带上机。” 最深刻的印象——化学味道 艾朵拉不是没有见过“大场面”,几年前国内一所宗教学校发生大火,23名师生烧死,她在24小时内完成所有DNA化验。可是MH 17事故中,除了是遗体之外,还有碎体,这也是那次任务中最大的挑战。 艾朵拉也曾负责多宗轰动全国案件的DNA调查,如女富商拿督苏茜拉华蒂、副检察司安东尼凯文、索马里海盗等案件。 当得知MH 17事故后,艾朵拉已经有预感要出差,之前MH 370失联时,已经做好待命的心理准备,警方也要求她协助。但因为那次事故是完全找不到痕迹,而她是DNA专家,没有实体可以化验,去了也没有帮助。 “遗憾的是,至今都没有人知道MH 370到底在哪里!” 那次荷兰之行,什么事情最印象深刻?她说:“化学味道,至今提起,我脑里还残留处理遗体时所使用的化学物味道!” 不过,她可以用自己的专长来帮助人,尽管没有人会感谢她,但能够不负所托的完成任务,她依然感到欣慰。 “如果要说难忘的事,就是为遗体净身。这原本不是我的工作,但因为女性宗教人员少,所以马来西亚伊斯兰发展局(JAKIM)就要求我帮忙洗净遗体入棺。他们虽然不是我的亲人,但是看到家属领尸时的哀伤,我也感同身受,而且每天都在经历着这种伤痛。” 驳斥谣言,所有大马人都回家了 基于卫生安全理由,荷兰当局不让家属见遗体最后一面,当时就有传闻说运回国的都是空棺,并没有找到遗体。 事隔7年再次谈起这事件,艾朵拉重申:“这都是谣言,所有大马人都回家了!” 如果可以回到过去,她希望有什么改变?她想了想说:“如果可以,我可能会带一名同僚同行,全程参与与学习,将来发生灾难时,我们就更懂得应对,更有系统的进行鉴证工作。” “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当然我不希望再有这样的惨剧,只是我们应该从这次事故中吸取经验,做好准备,一旦事故发生就可以更快的分析资料。” 知道事故之初,艾朵拉的意愿是希望可以去到事故现场乌克兰,但后来辗转之下她去了荷兰参与鉴证工作,虽然有些失望,但是对于能够顺利把所有大马人带回来,她也感到满足了。 对她个人而言,最大的启发就是我们应该对家人宽容一些,凡事别太计较,因为我们不知道家人会在什么离去,所以不要让自己后悔。 “生命是很珍贵的,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 【MH17空难鉴证实录II】会晤叛军首领 老朋友罹难 【MH17空难鉴证实录III】收集生前资料 最宝贵的经验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