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SVB

2年前
当美联储一直忽视通膨压力,以及过激地升息,这些美国银行一定会遭受重创,更别提SVB的主要客户群都是那些仰赖美联储廉价资金来生存的创投公司;反观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的隔夜政策利率虽然一直起起伏伏,但是整体利率并不会太低到银行放贷无利可图,也不会高得离谱到人民直接负荷不了。 美国的矽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以下简称SVB)资不抵债事件爆发后,市场出现了一股对银行不信任的情绪。这股情绪从美国市场蔓延开来,先到欧洲,然后到亚洲,马来西亚也不例外。加上SVB出现危机后没多久,瑞信银行——这家受到阿奇戈斯资本公司(Archegos Capital)和格林斯尔资本(Greensill Capital)倒闭而遭受重创的老牌银行也出现问题,使得瑞士政府不得不出动,逼迫另一家瑞士银行UBS收购瑞信股权来稳住市场。 在这个节骨眼上,所有人突然对“银行”——这个深受大家信赖的行业持有怀疑态度,纷纷出售银行股。我国的各大银行股单单是从本月7日到14日之间就下滑了3至7%(除了BIMB,不过其股价今年已下滑近20%)。今年截至3月23日,本地银行股平均下跌了8%(除了MBS,其股价因高于预期的派息,今年已上涨11%)。 许多朋友问我,当外国银行,例如即使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安全可靠银行之一的SVB,都在这么短时间内关门结业,我们要如何对本地银行有信心?我认为没有比这场危机更适合来给读者科普一下关于银行冷知识的时候。 首先,银行业务属性并不相同。虽然SVB的名字当中有“银行”一词,但是却和本地银行的业务大相径庭。所有银行的业务都是那几个重要支柱,分别是放贷、投资以及保险或其他。这些业务里,放贷是最传统,也是最为常见的业务,因此我们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就可以看到一家银行的业务着重点。 [vip_content_start]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截至去年年末,我国所有上市的银行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落在61至76%之间,平均值为三分之二。也就是说,我国银行是传统类型银行,即使身兼多种业务,例如拥有许多投资业务的CIMB;拥有最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大众银行;拥有本地数一数二保险公司Etiqa的马来亚银行;甚至是专注在公务员贷款的MBSB,他们都是以贷款为主。对这类银行来说,GDP成长率、失业率以及房地产前景更为重要。 反观,像是SVB,即使不像摩根大通(JP Morgan)这类投资银行,其贷款总额也只占据资产的35%,而投资总额则占据总资产的57%。换言之,市场风险对SVB来说更为重要,其中也包括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等。也基于银行要时时刻刻面临客户提款需求,因此大多只会买入债券(国债以及企业债),而偏偏这类投资是最容易受到央行利率政策的影响。大家应该也没忘记,2022年,美联储就把目标利率提高了425个基点,让美国进入一个高利息环境。 那么,为何这些美国银行这么傻,拿着这么多的债券,而不学学马来西亚的银行,多把贷款借出去呢? 这就来到美国银行和我国银行的第二个不同之处了。 自从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就开启了他们的强势救市计划,用超低利率以及量化宽松来大幅度降低借贷成本,希望可以增加市场流动性,进而减少危机带来的伤害。这当中就包括强行把美国的10年国债利率曲线压低,连带效应则是美国市场的长期借贷利率极低。从理论上来说,当然是会让市场更愿意去借钱来消费和投资,让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不过实际上,极低利率会对银行造成重大打击,因为银行的放贷业务就变得不怎么赚钱了,自然也会消除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环境下,手持大量民众存款的银行就没有太多选择,只能努力发展债券投资的业务。纵使是持有大量贷款资产的银行,也会想办法把这些贷款证券化,打包出售来套取现金。 因此,这些银行的业务侧重点就这样慢慢地发生变化。加上美国从2008年之后就一直处于超低利率的环境里,虽然前美联储主席耶伦有尝试提升目标利率,让量化宽松退场,却导致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不得不继续降息和量化宽松。 当美联储一直忽视通膨压力,以及过激地升息,这些美国银行一定会遭受重创,更别提SVB的主要客户群都是那些仰赖美联储廉价资金来生存的创投公司;反观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的隔夜政策利率虽然一直起起伏伏,但是整体利率并不会太低到银行放贷无利可图,也不会高得离谱到人民直接负荷不了。而且去年,国家银行升息也只是100个基点,是把2020年迅速降息的空白给补上。 因此,我国银行是基本面良好。大家也不需要过于担心自己的银行存款有问题。更不用担心银行会倒闭。
2年前
2年前
很多人都认为SVB是咎由自取或者是自作孽的个例。但是,我认为这已经足以说明美联储在过去十余年的超低利率政策已经严重扭曲了市场的健康运作。 过去的一个星期,全球股市可说是经历了一场灾难。美国的矽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以下简称SVB)被爆出资不抵债,只好结业,所幸其客户存款得到美国政府的保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即使美国政府已经出手极快,但还是无法阻止市场的信心崩塌。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目前的说法各不相同,有看法认为是SVB的风险管理出问题了;有人觉得是SVB在投资上走了一步坏棋;也有人归咎于那些挤兑银行的客户,导致SVB关门大吉。然而,在我看来,造成矽谷银行悲剧的只有一个角色,那就是——美联储。 过去十余年,由美联储打造出来的超低利率政策可以说是让许多投资计划都变得有利可图,因为借贷成本是在太低了,所以瑞・达里奥(Ray Dalio)才会说出那句经典名言:Cash is trash(现金与垃圾无异)。因此,这诞生了许多依靠廉价资金而诞生的矽谷企业,你今天说的出来的企业,例如Uber、推特、Snapchat等等都是时代的产物。 [vip_content_start] 这也催生很多科技新贵,个个都靠私募资金融资而成为一方诸侯,这当中都是SVB的客户。这也是SVB的专属业务。银行的账目虽然难懂,不过其业务并不复杂,无非就是拿存款者的金钱去钱滚钱,分别是借贷以及投资,并希望能够借此赚取利率差。SVB也不例外。 不过,银行要把钱给借出去可是要花力气,尤其是在一个超低利率的大环境里,审批成本以及呆账风险搞不好已经使得银行觉得贷款业务无利可图。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欧洲和日本。有很多专业基金经理都认为美联储刻意地压低借贷利率,只会让银行宁可选择拿去投资也不要把钱借出去。自然,SVB也不例外。 在疫情期间,美联储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和增加流动性,可以说是火力全开,用各种方式给市场注入资金。然而,当美联储得意洋洋地把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压到了0.50%至1.00%的区间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这么做只会导致所有在这个时候买入债券的机构在后来走上了不归路。其中,就包括了SVB。 之后的事情,很多人已经知道了,美联储在2022年激进升息,在一年时间调高了425个基点。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也升至3.88%(2022年末)。假设你是在0.60%收益率时期买入的债券,你手上的债券价格就差不多掉了两三成。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在2021年时期,许多美国银行的投资盈亏也就占整体资产的0.50% 左右。但是,银行的投资亏损扩大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将近一成的资产就这样亏掉了。当然,那就是SVB的状况了。 当SVB决定要融资时,就让市场知道自己面临资不抵债的窘境,并发生挤兑事件。银行嘛,最怕的就是这个挤兑,因为大家都担心自己的存款拿不回来。况且,SVB的客户也都是美联储疯狂升息后,才感受得到自己已经吸食的“廉价资金”这鸦片已经不再供应了,于是开始各种裁员,并快速从银行提款走人,哪怕这引发了挤兑危机。 SVB的故事就先说到这里。很多人都认为SVB是咎由自取或者是自作孽的个例。但是,我认为这已经足以说明美联储在过去十余年的超低利率政策已经严重扭曲了市场的健康运作。就拿2022年的股市动荡来说好了,上市公司的股价是受到公司业绩以及投资者的期待值所主导。但是有了美联储的介入,上市公司即使交出了比市场预期来得好的业绩,结果还是因为美联储升息而股价暴跌。 而且市场已经进入一个惊弓之鸟、荒诞,以及颠三倒四的局面,当看到美国GDP成长和消费者信心上涨,理应是一件好事,对股市大有裨益,但是竟然有人解读成这会让美联储觉得可以安心升息;反之,当大家看到失业率上升却是欣喜若狂,因为这个会让美联储觉得经济不怎么好,而放慢升息脚步。 总之,这种混乱局面从去年就延续到了今年。如果说今年有什么愿望,我只希望美联储这种干扰因素快些离去,让市场可以恢复正常的思考能力。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让我们回到今天说的连倒的两家银行。虽然说Silvergate Bank和SVB一点都不一样,一个做的是加密货币类型,一个则是科技初创公司类型,但是两者都是因为美国升息而导致顾客迅速从银行取款,促使银行要低价出售资产而出现亏损问题,所以金融市场才会恐慌,担心会否引发所谓的骨牌效应。 近期如果看新闻,或浏览社交媒体,一定有看过这个新闻或一大堆人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些人说到好像世界要末日那样,而且剧情还只是刚刚的开端,后续会有更爆炸性的发展,全球金融危机再现。 有些人则说,美国政府一下子就出手搞定,从发生到被收购和重新正式运作,才几天的事情而已,并且监管机构也为银行所有未投保存款设立了支持机制,限制SVB蔓延到其他银行的可能性。 人云亦云负面效应更大 当然,社交媒体上大家都有言论自由,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当大部分的人都在人云亦云、胡说八道地猜测后续的结果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是很大的。 以天哥为例,在周末时,忽然在部分的WhatsApp或Telegram投资资讯群组里,看到一大堆的转发,然后再掺杂一大堆接下来会有第三家或者第四家银行即将倒闭之类的资讯,甚至有部分是试图引发恐慌的内容。 很明显,群组里部分的人,确实受到了恐慌的影响。 有些担心投资受影响,想着开市赶紧把手上涉及银行的投资抛售。有些没投资的,则担心自己的定期存款会不会也因为美国挤兑而导致的骨牌效应,衍生到马来西亚而让他的储蓄受到影响。其实天哥不太好意思在群组里发表“伟论”,但是真的很想把当时天哥心中的一句话告诉他们。 “你们会不会想得太多了 ?” 话说回来,其实这次的事件到底是什么情况?最后会否引发所谓的骨牌效应呢? 其实说真的,天哥不知道,不然上述的标题,就不会带着【?】了,毕竟未来的事情,是没有任何人知道的,而网络上发表伟论唯恐天下不乱的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天哥也不想点评。 至于后续会如何发生,就让我们一起来理智地看看这次的事件,大家各自心中盘算了。 SVB挤兑可溯及FTX倒闭 首先,这次事件还得追溯到2022年底,当时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交易所FTX倒闭,涉及损失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导致当时加密货币市场崩溃加剧。上个星期三,Silvergate Capital宣布旗下银行Silvergate Bank终止营运,主要是受到FTX倒闭引发的连锁效应,毕竟FTX是Silvergate Bank自成立以来最大的客户之一。 由于上述的事件,该银行的客户也担心该银行出现问题,所以开始转移资金,导致该银行的存款激烈减少。 为了弥补提款资金,银行只能变卖手中资产兑现,虽然该行的资产很多都是安全的美元国债,但是 [vip_content_start] 由于卖得急迫,只能亏着钱贱卖该资产,导致银行的资金周转出现更大问题,最终导致倒闭。 而宣布清算Silvergate Bank才两天,近期剧情的主角,也就是SVB Financial Group也突然倒闭了。 根据报道,如果用2022年底的资料计算,该银行也是美国排名第16的银行,他的资产也超过2000亿,也是自2008年来倒闭的最大银行,听起来是一家超级大型的银行遭遇重创,但是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说真的,虽然听起来好像是世界上的大型银行,但是天哥在它倒闭前,听都没听过这家银行是干什么的,而这次事件后,天哥也特地去Google了一下该行的一些资讯,确实他的资产是2000亿美元以上,但是大家没注意的是,该行的负债也有1950亿左右,所以算起来该行的净资产来说,就是160亿美元左右而已,那么这个数目字到底多大呢?我们用一些银行做个比较就懂了。 以家喻户晓的大银行Citibank为例,也是美国15大银行之一,他在Google上显示的数据为2000亿净资产,足足比SVB的160亿多10多倍,所以说虽然他挂着全美最大的银行第16名头衔,但是如果有认真去研究金融行业的投资者都明白,美国虽然有数百家银行,但是真正强的,可能就是那个top 5或勉强top 10而已。 Top10之后那些银行虽然数目上算大,但真正看起来,并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大,只不过当我们对一个事件认知不足时,又看到很多人在讲,就导致恐慌值拉满,让许多人感到恐慌了,其实如果大家认真了解,第15名跟第1名是差别很远的。 让我们回到今天说的连倒的两家银行。虽然说Silvergate Bank和SVB一点都不一样,一个做的是加密货币类型,一个则是科技初创公司类型,但是两者都是因为美国升息而导致顾客迅速从银行取款,促使银行要低价出售资产而出现亏损问题,所以金融市场才会恐慌,担心会否引发所谓的骨牌效应。 毕竟就正常情况来说,挤兑就会导致银行的资金链断裂,而各家银行之间向来也会互相拆借资金,以满足自身运营的需要,但是如果某家银行挤兑导致无法兑付拆借,其他银行也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扩散,可能会引发银行系统的骨牌效应,所以市场才会出现恐慌。 只不过美国处理事情的速度真的配得上一个赞,才一个周末就几乎把赔偿搞定了,甚至SVB部分业务已经被买家收购了,而且银行也恢复运作了。 目前来看,风险算是暂时解决了。 SVB倒闭是有点冤枉 其实说真的,SVB倒闭是真的有点冤枉,他并不像2008年时的银行因为经营太高风险的衍生项目而倒闭。 反而,他知道自己的业务是对科技初创,所以风险较高。他在资产分配方面却选择了风险很低的美国国债,只是做个中间人左手来右手去的赚点差价。但是也因为风险够低,所以他的回报率不至于太高。加上美联储持续的升息,让市场上的选择变多了,进而导致资金流失才出现被逼贱卖资产套现的窘境。 如果没有出现顾客提款潮,其实这些债券稳稳每年还是可以收取稳定的利息,银行是不至于赔本甚至倒闭的。 所以为何天哥说,他是因为安稳而倒闭,真的倒得很冤。 SVB挤兑与骨牌效应 而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SVB挤兑是否会引来骨牌效应呢? 天哥还是那句,我没有水晶球,所以不能肯定,但是按照目前的情况来说,其实算是解决了,至于后续是否会有更多的剧情,就取决于人民的恐慌程度了。 如果接下来没什么事情发生的话,多2-3个月人们甚至连SVB是什么都已经不记得了。而我们是否需要做任何的防备呢?其实对于投资者来说,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警惕,但不至于像世界末日即将来临那样恐慌,把手上全部东西抛售然后躲进深山咯! 至于大马的存款是否需要担心因为美国挤兑而出现问题? 天哥还是想说,我们真的想得太多了,把钱提出来收在家里的风险,绝对比继续把钱放在银行大得多,因此与其担心银行的存款会因为这次的事件受到影响,倒不如担心下自己银行里的存款数目字,是否超过25万更好。 因为马来西亚实际上有一个叫做PIDM的机构,保障人民高达25万的存款,即便超过25万也可以分成几家银行去分配,因此除非我们真的有几百万在银行账户上,否则还是当个普通的群众看看新闻就好,何必把自己搞得惶恐不安,你说是吗?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