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Zuttelo投資騙局

因為還有人相信,所以投資騙局層出不窮,這個局崩盤後,幕後首腦又迅速推另一個局“借屍還魂”,甚至找回之前受騙的投資者,遊說他們再投資賺回虧損的錢,進行二度詐騙。 獨家報道:連俊傑 因為還有人相信,所以投資騙局層出不窮,這個局崩盤後,幕後首腦又迅速推另一個局“借屍還魂”,甚至找回之前受騙的投資者,遊說他們再投資賺回虧損的錢,進行二度詐騙。 曾經卷走逾50億令吉的“Zuttelo投資騙局”,就被揭發崩盤後仍推出新項目,企圖借屍還魂。 以“彌補損失”遊說投資 根據探悉,Zuttelo投資騙局自前年8月15日被警方介入調查宣告崩盤後,原班人馬很快另起爐灶推出類似投資計劃,還以“彌補損失”來遊說之前墜入騙局的投資人再度注資。 據瞭解,該批人馬在新設計的投資計劃中推介階級獎勵制度,用高額獎勵為噱頭吸引投資人遊說親朋戚友加入,初級代理可獲得過萬令吉獎金,最高階級的“皇冠代理”可依照所得積分兌換鑽戒、名錶、豪車,甚至有豪華別墅等豪華獎勵。 原班人馬操縱新平臺 一名曾在Zuttelo投資約90萬令吉,因投資崩盤一切化為烏有的投資者向專案小組透露,Zuttelo投資騙局原班人馬在2022年10月營運的平臺在去年3月突然宣告崩盤,一度因大馬國際人道主義組織(MHO)揭發幹案手段又易名避風頭。 “新平臺崩盤後,部分投資人同月份就接獲訊息,聲稱一個全新平臺將啟用,根據所獲資料顯示,相關平臺是由原班人馬操縱。” 初始投資需446令吉 受訪者透露,相關全新平臺以遊樂園為藍本,投資人初步需投入虛擬貨幣100泰達幣(USDT,約446令吉)購取入場套票,通過完成指定任務及購買配套來通關,完成30關後將獲得100萬泰達幣(約446萬令吉)獎勵。 據瞭解,投資騙局計劃複雜,設有多種收益模式,猶如投資遊戲;投資者不僅可通過出售入場套票來壯大下線成員規模,人數增加又可抽取佣金,投資者經由制定雙軌團隊進行“對碰模式”、購買道具、增設子賬號、購買更多配套等方式來增加收益。 有受害者家破人亡輕生 墜入Zuttelo投資騙局而蒙受巨大損失後,受訪者一度陷入憂鬱,在友人陪伴及輔導下才走出陰霾,惟並非所有投資人這麼幸運,有部分人目前生活潦倒,甚至陷入家破人亡的境地。 “不少人在投資騙局揭穿後與家人鬧翻,未能獲得諒解……就如其中一位從美國返馬的投資者就輕生了,還有一名香港籍投資者患上憂鬱症,工作心不在焉釀成意外截肢,從此殘疾。” “我們因遭受騙案身心備受折磨,一開始非常彷徨無助,直到與MHO接洽,並通過該組織向執法單位提出訴求。過程中接觸到更多受害者,深深瞭解到詐騙案對公眾的傷害之大,所以希望通過《星期天頭條》揭露內情,讓大眾瞭解這類詐騙模式,提高警惕。” 胡良傑:受害者群組達2千人 大馬皇家警隊秘書拿督諾西亞指警方前年8至12月接獲220宗針對“Zuttelo投資騙局”的投報,損失金額近8500萬令吉,但MHO發言人胡良傑透露,受騙投資人開設的群組人數一度多達2000人,涉及金額不少於50億令吉。 案件列NFA 受害人不滿 “有33名投資者陸續到各州警局提交訴求信(Letter of Demand),要求警方公佈調查進度,但隨後被負責警員以書面或口頭告知,案件已被列為不採取進一步行動,令他們深感不滿。” 去年約百名投訴者在大馬國際人道主義組織陪同下提呈備忘錄,要求國家金融罪案中心,希望執法單位重新展開調查,但至今石沉大海。 傅協祥:假藉授課 搜大數據“千門八將”輪番騙上鉤 報道:連俊傑 投資詐騙分子假藉授課之意,行蒐集大數據之實,除了藉此建立起師生階級關係外,亦進行洗腦式教育,令投資者對他們言聽計從。 拉入群組洗腦式教育 致力於從事反詐騙活動、有“惡霸律師”之稱的傅協祥接受《星期天頭條》專案小組訪問時,分析近年來流行的拉進WhatsApp投資群組的投資騙局時指出,這些詐騙集團運作精密,有著彷彿“千門八將”般的嚴密體系,成員根據專長分工,擔任不同角色,如正、提、反、脫、風、火、除與謠。 他解釋,投資者被拉進投資群組後,就會有人扮演“反將”角色,即使目標提出問題和質疑,最終被運營方的答覆所說服,營造出一種運營可靠的假象。而“脫將”負責轉移投資者的資金;“正將”則是策劃整個騙局的幕後黑手。 “投資詐騙集團中的‘除將’,則負責在騙局崩盤後安撫投資者,同時自稱可代為向運營方談判,實則為了拖延時間,讓“正將”能夠逃避追捕。 他還指出,一些詐騙分子會開設線上金融課程吸引投資者,設計考題讓投資者答題贏取獎金,而這些考題實際上是由“風將”設計,目的是要答題者洩露個資,以進一步完善詐騙分子的大數據。 “這些考題通常沒有確切答案,其真正目的是為了讓詐騙分子收集大數據。另外,在所謂的授課期間,詐騙分子與投資者建立起師生關係,他們通過洗腦式教育及不平等的社會位置建立起信賴關係,使得缺乏批判性思維的投資者更容易受到影響,做出有利於詐騙分子的選擇。” 他表示,詐騙分子甚至還會營造出一種自身並不缺錢,推廣投資計劃僅為造福人群的假象。 主動聯繫助追款是騙中騙 在得知深陷投資騙局後,受害者往往會陷入一種情緒低落的心理狀態,這時會有人主動聯繫,聲稱可代為取回款項,但代價為五五分賬,不久後就有一筆小數額的款項匯入受害者的銀行戶頭中,聲稱是透過關係追回的部分款項,更提供系列完整的虛假賬目資料,先博取受害者的信任。 “受害者會以為遇上救星而陷入亢奮的瘋狂狀態,即便賣了住所也要為這批人提供經費,最後發現追不回騙款,才驚覺陷入二度騙局。” 傅協祥補充,進行此類詐騙的不法之徒,通常與設下投資騙局的人是同一夥的,而他們匯入受害者銀行戶頭中為餌的款項,其實是受害者本身的錢。 英系法律 無法徹底剷除騙案 投資詐騙在大馬橫行,傅協祥指有關現象或與大馬所遵循的英系法律有關,並非僅是大馬面對這項問題,而是奉行同一體系法律的國家面對的國際大問題。 “英系法律強調在判決前,所有人都是無罪的,這為詐騙分子提供時間轉移資金;中國在打擊詐騙行動的作法是:任何人被識別為詐騙分子,即會遭受“黑五類”待遇,包括雙親醫療福利被取消、孩子不得成為公務員,不得上名校等。儘管中國相關法律看似不人道,在對於反詐卻奏效。” 他還強調,詐騙分子對社會造成的危害與毒販不相上下,必須被徹底根除。這也是他致力宣傳反詐騙意識,甚至視為終身使命的原因。 “有一位退休老伯被加密貨幣投資騙局騙走50萬令吉畢生儲蓄,結果不敢告訴家人,萌生跳樓念頭,期間數度駕駛時精神恍惚險些釀車禍。如果他真的出事,老千造成的破壞是否與毒品造成的危害一樣?” 律師樓助追款廣告有詐 社媒上有自稱是律師事務所的一方投放廣告,聲稱可為民眾追回被騙的金錢,傅協祥提醒民眾小心遇上二度詐騙。 他指出,2001年法律職業(宣傳)條規闡明,律師不得以任何形式打廣告,除了美國以外的國家皆有類似條例,新加坡律師若觸犯類似條規,可能被取消律師資格。 “法律明文條規嚴禁律師進行宣傳,包括不可將事務所電話號碼置入廣告,現在社媒出現的廣告明顯已觸犯條規。這些廣告都是為了引誘受騙者,再次踏入陷阱。” 他補充,在大馬,任何人冒充律師,在現有法令下可被判處罰款2500令吉,或不高於6個月監禁,或兩者兼施。 相關文章: 貪字頭上一把刀(一)| 詐騙團伙玩“角色扮演” 誘投資 退休踩坑 貪變貧  貪字頭上一把刀(二)| 墜加密貨幣投資騙局 退休失百萬 淪打工仔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