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登機前要搞懂!各大航空Check-in時間整理
|
清明後5生肖“運勢旺” 事業、財富、感情皆豐收!
|
一方有難 八方援助 多國紛助緬賑災
|
DBKL取締氣球小販惹異 警援引阻差辦公罪名調查
|
指菲引入外部勢力撐腰 中解放軍:破壞和平
|
登機前要搞懂!各大航空Check-in時間整理
|
清明後5生肖“運勢旺” 事業、財富、感情皆豐收!
|
一方有難 八方援助 多國紛助緬賑災
|
DBKL取締氣球小販惹異 警援引阻差辦公罪名調查
|
指菲引入外部勢力撐腰 中解放軍:破壞和平
|
登機前要搞懂!各大航空Check-in時間整理
|
‹
›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登机前要搞懂!各大航空Check-in时间整理
|
清明后5生肖“运势旺” 事业、财富、感情皆丰收!
|
一方有难 八方援助 多国纷助缅赈灾
|
DBKL取缔气球小贩惹异 警援引阻差办公罪名调查
|
指菲引入外部势力撑腰 中解放军:破坏和平
|
登机前要搞懂!各大航空Check-in时间整理
|
清明后5生肖“运势旺” 事业、财富、感情皆丰收!
|
一方有难 八方援助 多国纷助缅赈灾
|
DBKL取缔气球小贩惹异 警援引阻差办公罪名调查
|
指菲引入外部势力撑腰 中解放军:破坏和平
|
登机前要搞懂!各大航空Check-in时间整理
|
‹
›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登机前要搞懂!各大航空Check-in时间整理
|
清明后5生肖“运势旺” 事业、财富、感情皆丰收!
|
一方有难 八方援助 多国纷助缅赈灾
|
DBKL取缔气球小贩惹异 警援引阻差办公罪名调查
|
指菲引入外部势力撑腰 中解放军:破坏和平
|
登机前要搞懂!各大航空Check-in时间整理
|
清明后5生肖“运势旺” 事业、财富、感情皆丰收!
|
一方有难 八方援助 多国纷助缅赈灾
|
DBKL取缔气球小贩惹异 警援引阻差办公罪名调查
|
指菲引入外部势力撑腰 中解放军:破坏和平
|
登机前要搞懂!各大航空Check-in时间整理
|
‹
›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臺灣新詩史》
新教育
臺灣學者兼詩人楊宗翰/我喜歡刺一些最極端的問題
2024年花蹤文藝營,在南方大學學院舉行。臺灣學者兼詩人楊宗翰,是其中一場講座主持人。走在南院校園,他憶起首次來馬的旅程,曾在南院學生宿舍落腳,“那次經歷奠定我和馬新朋友的友誼”。此後說的種種,似乎都繞不開他與馬來西亞的關係迴圈,“都是很深的緣分”…… 報道:本刊 李淑儀 攝影:本報 陳敬暉、受訪者提供 2003年,楊宗翰還是在籍博士生,首次隨指導教授楊松年來到馬新一帶進行學術交流,旅程從新加坡一路北上至檳城,記憶猶深。往後十年間,楊宗翰與馬華文壇來往密切,曾光臨神州詩社的“試劍山莊”,是陪伴李永平走完生命最後旅程的其中一人,也曾兩次擔任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得主(余光中、黃春明)的引薦人。 還沒問,他就先說了:“很常聽人講,臺灣是馬華文學的養分,這話其實很可笑。我的體會是,這是互相的。”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馬華文人給予的刺激、啟發向來不少。 馬華文學沒有落於人後 大學時,楊宗翰在1994年創辦植物園詩社;同時,馬來西亞的趙少傑也在組織魔鬼俱樂部。“我沒見過他,但彼此知道。我們一個在臺北,一個在大馬,兩個在讀大學的人同時出發,自主搞了現代詩社,彷彿有一種兄弟般的情感。”當年兩人的事蹟得到關注,臺灣學者李瑞騰曾以兩個詩社為主題發表演講,給了楊宗翰很大的鼓勵繼續搞下去。 後來投稿文學獎,“包括陳大為、鍾怡雯、李永平、張貴興,他們或是評審,或是同場競技者。”說不上什麼理由,他在碩士班開始研究馬華文學,發表相關論文。 “其實我受益很多,所以我很反對所謂的母奶論,我覺得這種說法複製了殖民母國對殖民地的思維。臺灣和馬來西亞的關係不可能是這樣,也不應該是這樣。我們的起點是一樣的。” 來到今天,“母奶論”還有很大的穿透力嗎? “很幸運的,臺灣大多數文學系所的重要老師,都是馬來西亞來的,或是對大馬有相當瞭解,所以我們不會有這種荒謬的說法。”以往,馬華文學研究在臺灣,在他看來,常常止於同鄉會式的遊戲,“都是同鄉在研究同鄉,這很可惜。”樂觀的是,近幾年,他開始看到臺灣研究生自主投身馬華文學研究,“這很好,應該鼓勵更多人去做,播種的結果是意想不到的。” 縱使熟識,馬華文學始終不是楊宗翰主要的研究領域。 2022年,楊宗翰與孟樊耗時20年,合作出版《臺灣新詩史》。這是臺灣人撰寫的第三部新詩史,念頭起於2003年,“也是來馬來西亞那一年,我跟孟樊一起來的,他也在,”楊宗翰語氣變得亢奮,彷彿為自己找到多一個與馬來西亞的連結而真心高興。 文學史研究 拒絕排資論輩 言談中,但凡提到其他學者或作家,楊宗翰總習慣在這些姓名後邊補上年齡和輩分的註釋——“他比我大一輩”“他比我略大幾歲”……,長幼分明,主客有序,如呼吸般自然。在《臺灣新詩史》序言裡,楊宗翰主張這是一本拒絕排資論輩,拒絕面面俱到的新詩史,有志破除史著歷來常見的分類法,樹立“文本主義”史觀。 兩件事看似相互傾軋,其實或許不然。正是因為太熟悉了,才會有強烈意識拒絕落入自己早已看得明明白白的陷阱。 他解釋,研究文學作品,“學術界有分外源研究和內源研究。研究角色人物、情節意象,這些是內源研究。而我是資料控,我對外源研究非常熟悉,比如作者創作的理由、發表的地點等等,正因如此,我才發覺我們不要被外源因素綁架、遮蔽。如果你因為名氣、輩分、國籍、榮譽,你就給他無上地高或無下地低(的評價),這不公平。 “到最後,難道不是因為文字感動我們,我們才會變成他的讀者?” 不管是臺灣的年級論,或是馬華的字輩論,這類以10年為一節的竹節式分期法,他並不認同。“在文學世界裡,輩分這個東西是很虛假的。年輕人可以老氣橫秋,老一輩也可以很前衛。生理年齡只是方便我們學者做研究、劃分時期,但它不能代表什麼。我比較贊成,以文學作品的誕生年,或是文學事件的發生年,這兩者作為切分點。” 他笑說,自己不會帶花籃,也不怕得罪人,年輕時講話寫字更衝,比如曾在國際會議舉手發言,直說某某教授論文發表不足誠意,“常被修理,但都過去了。” 早在第一次來馬之前,楊宗翰曾到菲律賓執教,作為兵役的替償。逗留時長原本只有一年,“我自己又延長一年,因為太有意思了。本著研究精神,神農嘗百草,自己去教一教。”兩年內,他成為菲律賓尚愛中學(Philadelphia High School)首名臺籍中文部主任。教書之外,“也從事行政工作、參加校園組織。臨走前,我寫了一篇論文,題目叫〈菲律賓華文學校的四大病兆〉,公開在馬尼拉酒店宣讀,每個校長臉都綠了。” 目前,他正著手籌劃臺灣文學雜誌《文訊》12月號專題,“我把題目定為‘文學獎作為問題’,這很挑釁,我喜歡刺一些最極端的問題。”他想調查,臺灣到底有多少文學獎,並找出各個崗位的關鍵人物,從得獎者、評審到制度規範者,讓他們寫文章、參與座談會,直擊痛點。“我喜歡做這種事,希望透過這種策略性的編選行為,改變臺灣文壇現狀。” 有時,犀利或調皮的神色會跑出來,都是關心的一種面目。 “我一直覺得,如果你不敢做得罪人的評論,那就不要評論。那評論工作我還做得下去,是因為至少我不是一個立場非常強硬的人,我有我的觀念和想法,但我不會把它套用在所有人身上。而在必須的時候,我不會在文章中吝嗇給予任何評價。” 詩要去做詩才能做到的事 用了20年完成《臺灣新詩史》,楊宗翰也在隔年出版個人首部詩集《隱於詩》,收錄80首曾發表的詩作。 自高中、大學已在寫詩,為何人到中年才有心思出版詩集? 長年從事學術研究,他自覺,同攬兩個身分或許不妥。“我很喜歡當學者和編輯,寫論文發表意見,對我來說是很平常的事。 我很早就跟自己說過,先把新詩史寫完,我才出詩集,不要又是裁判又是球員,這太過分了。”只是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忙碌拖沓,20年轉眼就過去了。快寫完之際,詩人好友林群盛嚷嚷著要協助楊宗翰編輯、出版詩集。“只是很遺憾,他罹癌過世了,但我已經答應他要出版詩集,我就要做到。” 詩裡隱藏的,是哪一部分的自己呢? 楊宗翰笑說,“情感,不能講的。”他一直主張,詩應是婉轉曲深的文類,“水至清則無魚,隱晦難辨、意象模糊曖昧的詩,可以給人無限多的解釋。我覺得人的腦袋千變萬化,只有詩才能把這個‘千變萬化’關在一個籠子裡面。很直白很口語的詩,也許可以給你一時的愉快,但這種感覺散文也可以做到,我覺得詩要去做詩才能做到的事。” 不能講的情感,真的不能講嗎? 他又笑了,“人都有過去,各種過去,就是用詩歌去追悼各種情愫,個人小小的情愛,親情、友情、愛情,透過詩把它放大,給更多人去感受,也許讀者因此得到一些共鳴、收穫,我覺得那就很足夠了。” 人到中年,接手《臺灣詩學學刊》主編、中華民國筆會秘書長等職務,幾乎每週都有活動策劃。接下來,楊宗翰還打算出版一本文集,“把我可以講出來的東西都寫出來”,他兩手一揮,笑說,“不會藏了,把話交代清楚,該罵就罵,該批就批……” 楊宗翰簡介: 臺灣學者詩人楊宗翰,現任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筆會秘書長、《臺灣詩學學刊》主編,著有多部評論集,並在2022年與孟樊合著出版《臺灣新詩史》,也在2023年出版首部個人詩集《隱於詩》。 更多【新教育】: 新加坡詩人林藝君/對身分感到混亂時 寫詩找出口 遊走在劇場與文字間,新華作家梁海彬:未知是堅持的動力 黎樂怡《WAShhh》洗不淨的血跡,噓不靜的禁忌
5月前
新教育
更多《臺灣新詩史》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