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学海》周刊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有话说】破风而行,学海来时路——历任《学海》主编对谈录
【引言】 《学海》周刊临别之际,我们邀来历任《学海》主编齐聚一堂,为《学海》好好道别,也聊聊彼此在规划《学海》内容及筹备活动时,所收获的感动和难忘之事。 原来,星洲日报是先有《学海》,才有文教部; 原来,学记有生活上的困扰,竟然也是找星洲日报的哥哥姐姐求助; 三十年的时光,《学海》在无数读者和学生记者心中,种下了深远的影响。这份力量,在周刊结束之际,期许能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继续回馈给年轻一代。 以下为参與对谈的《学海》创刊人及歷屆《学海》主编: 萧依钊(钊)◆《学海》创刊人、曾任星洲日报集团总编辑 ╱现任星洲日报基金会副主席 潘碧华(华)◆第一任《学海》主编╱现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主任 曾毓林(林)◆第二任《学海》主编╱现任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 曾翎龙(龙)◆第三任《学海》主编╱现任星洲日报文教部主任 王国刚(刚)◆第四任《学海》主编 林:我们先请“《学海》之母”依钊,给我们说说《学海》的缘起吧。 钊:那时正值金融危机的八十年代吧,《星洲日报》面对经济下滑和因为茅草行动被停刊近半年,可说是首当其冲,状况凄/凄惨惨。后来张晓卿社长接管之后,九十年代报馆开始转亏为盈。当时我跟时任总编辑刘鉴诠和老板张晓卿谈起,我们是否可以开始做一些回馈社会、文化、慈善的工作?结果他们都同意了。 第一份诞生的学生刊物是《星星》周刊,之后由于我们的《学海》学记队很受欢迎,所以半年后就办了《学海》。我记得就在《学海》创刊时期,星洲日报才正式设立文教部。 华:当时1993年,我刚硕士毕业,依钊就请我过来帮忙。一开始我是先到《星星》周刊,过了半年左右《学海》创刊,我就是第一任的《学海》主编。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文教部的创立,对星洲日报的发展和销量都有很正面的影响呢。孩子们从《小星星》、《星星》、《学海》的阅读,长大后就自然成为《星洲日报》的读者。 钊:更重要的,是在提高阅读风气和培育人才方面。以我小时的经验,我就读的小学没有图书馆,到了中学才有。所以一升上中学,我几乎每个星期都在追看《学生周报》、《蕉风》等刊物。学生刊物会比一些文学名著更好阅读,所以我觉得《星洲日报》应该办学生刊物,造福学生。 潘:在当时的年代,校方和老师们都很支持《学海》的出版。在第一期出版前,我们跟各州的区经理跑遍西马各州的学校,或是在校外举办活动并邀请老师们前来。这般的大肆宣传下,为《学海》先铺下了市场的规模。见到校长和老师们,我们就介绍刊物,还附送一些周边赠品。有了基础后,刊物开始出版时就能够很顺利地推广。记得刚开始就有几万份订单了。 《學海》與學記和讀者的情誼不變 林:时代更迭带来不同的改变,自然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你们认为《学海》至今一直存在的、不曾改变的元素和理念是什么? 刚:最近在做《学海》回顾内容,我一直在翻阅以前的《学海》。我觉得读者们、学记们和《学海》的情谊好深厚。像这次我们在《学海》的“聋婆婆”脸书上宣布停刊的消息,马上就有几千则留言和分享。其中有很多留言者,以前都是学记或是在学校售卖《学海》的读者。 钊:这么多年以来,学生记者队已经成为《星洲日报》的品牌。这归功于几十届来学记负责人的努力。去年十二月,我到文教部主办的二手书活动找些书籍,当时已经很晚了,但现场有正在帮忙的学记负责人和学记们,我觉得好感动。他们愿意为文化活动而努力,即使半夜了还很耐心地在做。拥有这样的精神,我觉得之后不管学记从事哪个行业,都会带着这种优秀的品质。 林:(转向潘碧华)你在大学内也常遇见学生记者吧? 华:我倒是没特别去问谁是学生记者,但我上课时提到自己是《星星》主编、四眼姐姐、《学海》主编,学生们都会马上有亲切感。学生记者有很多都是校内精英,因为要成为学生记者不容易,有面试、笔试需要通过。而且老师们推荐来当学生记者的中学生,也多数是校内学术表现较出色的学生。所以学生记者队在培育精英这方面也是很重要,以后事业有成能够回馈社会。 龙:《学海》编辑室每年都会“跑码头”(意即“ 巡回”,出席各区的培训营见见学记。疫情时我们没有停止学生记者队的活动,反而把培训营转为线上举办。当我们回归实体营后,发现学记的活动真是无法用网络取代,学生记者之间在营内的互动、同甘共苦的情谊依然很珍贵。 钊:当时我们《学海》编辑室,每个人都付出很多时间和学生记者们维系感情。我记得森州瓜拉庇劳有个女生,中五毕业后父母不让升学,结果她离家出走居然来到总社投靠我们。后来我们就带她回家好好劝说,介绍她就读师训。最终她真的当上了老师\\。 《學海》轉型是個契機 林:《学海》的转型,很多人都献上了祝福。国刚作为最后一任主编,你有什么转型的方向? 刚:周刊的工作,对编辑室而言其实蛮重的,基本上一个星期的工作量,八、九成都在周刊上。如今转型以后,我们策划出版《学海》季刊,还有讨论想在《星洲日报》开辟“《学海》青年”和“《学海》少年”专版,也把学记的“年轻人版”更名为“《学海》学记”,希望我们能够整合手上的资源和工作时间,参与到更多活动中。 龙:以往我们也办过不少有趣的活动,比如到中国和台湾游学、举办SPM应考讲座、后浪文学营等。这些活动也许能够多办,而且我们也会多到中学和师生们交流。 华:还有“学海杯”刊物赛也很受欢迎呢,作品的素质也越来越高。 萧:对于《学海》周刊的暂停出版,我并没有那么悲观。当年我在办《学海》的时候,其实也有预料到这一天的到来。当时还是最全盛的时期呢。我看过很多国家、地区的刊物一旦关闭,整组编辑团队就解散了,现在《学海》并非完全解散,而是投入在报纸的年轻人版面,这比我想像中好。我们还可以就现在的环境条件,再创造新的机遇,把《学海》的精神留下来。转变未必就是危机,可能也是个契机。
8月前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有话说】我與《学海》的故事/ 学海》周刊 变身前奏
2023年12月8日是星洲日报《学海》周刊创刊30周年。同一天,《学海》也在专属脸书〈聋婆婆〉脸书专页宣布:《学海》周刊将在2024年2月,完成阶段性任务后,接下来将华丽变身出版《学海》季刊。 这也意味,每周出版一期的《学海》将告一段落。 此贴文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获得了曾是《学海》老读者的回响,并留下海量留言和分享。 有者依依不舍,有者充满期待──30年的《学海》,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成长记忆,这不是说想忘记就能忘记的。 30年来,有者因《学海》爱上了阅读、写作,也爱上了华文;一些老学记也纷纷怀念起过往在《学海》学记队里成长的蜕变和喜悦。 看着老读者一段段的留言,这些文字也转化成一道道的力量,更饱含对《学海》未来转型后的期许。我们把这些重要的文字摘录下来与星洲日报读者分享。 期待未来,大家持续作我们最强大的后盾,让我们怀抱着信心持续前行。 再会,《学海》 文/汤恩煊/柔佛区第33届学记 J3356 “终于在迷失自己之前,找到了自己。谢谢《学海》,让我找到了我愿意为之燃烧自己的事物。” 老实说,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着明确认知的那类人。在我活着的前十几年里,我一直都在寻找:我到底喜欢什幺,我到底愿意为了什幺,付出我的时间和精力? 我没有想到答案来得那幺快。 17岁那年我加入了学记队。学生记者,离不开“写稿”两个字。我以为我会对如何下笔感到一筹莫展。可时间一晃而过,我被刊登的稿件竟然达到了20篇。 此外,还记得当时我们受限于行动管制令,无法举办实体活动。但很快,我想到了“飞鸽传信”这样的线上活动。一直到2023年全国营,我们的活动还在被各州的学记夸奖,这点真的让身为活动主席的我不由热泪盈眶。 原来写作和带领团队,就是我的热爱所在。我终于在迷失自己之前,找到了自己。谢谢《学海》,让我找到了我愿意为之燃烧自己的事物。 我们不提离别,只说再会。 我和《学海》的缘分 文/蔡鐦倪 Kai/雪隆區第29屆學記 B29007 “大象長長的鼻子正昂揚……”听过这首歌吗? 倘若要用一首歌代表我与《学海》的故事,那就是〈快乐天堂〉。作词人竟然是吕学海。 当年还在上小学的我,常看到留着典型“两条须”刘海,念中学的姐姐收集《学海》。《学海》对我来说是中学生的象征。后来才知道,原来我和《学海》的缘分,不只是在中学,而是充斥着整个青春,一直到现在。 每一期《学海》,陪伴着每个状态的我。从刚升中学的手足无措、懵懵懂懂、自自在在到该要清醒的转化过程。 我以前常常一个人积极参与一些别人不一定喜欢的活动,比如当图书管理员;比如投稿标题为〈五大禽兽〉的〈学海MV〉,呈现5个妙龄女子,把自己和同学都逗乐了;又比如报名当学记。 当时是学长一个人,一个班一个班地敲门招人。交稿,面试,最后学校只有两个学记名额。现在回想,学长真勇。庆幸当时自己走了出去,这一步让我收获满满的学记情、友情、回忆。大家一起了解《学海》和报章的制作过程,采访、写稿、办营,有哭有笑经历了一段热血时期。 但,热血之后,我陷入了焦虑。 学记任期和中学生涯来到了尾声,周遭环境无一不在提醒我,该要清醒了。那时候我并不是快乐的毕业生。这一堂 “快乐天堂” 的课教会我,适当抽离,学会接受,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以为我和《学海》的缘分到这里? 后来上学、工作、恋爱、分手,换工作、谈恋爱。对象是学长……之后发现有些上司、同事、客户也是学记。 “学记13179”还真的是一生一起走的“人生”路。今后,与《学海》的缘分也依然会持续。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但人生何处不相逢! 祝《学海》30周年快乐, 谢谢《学海》,后会有期。 Drive thru 《学海》 的那些年 读者/袁钰斌 每个星期三特别早出门,因为上学途中总会停留在古来大街的报社,手里攥着一块钱:“Uncle,《学海》一份”。到后来跟Uncle熟了,甚至不需要下车排队,因为早早就有一份属于我的《学海》了。即使有时会因为睡迟或下大雨而无法停留,但总有一份默契——不管我是隔天或是下个星期才过去,都不会错过任何一期的《学海》。 我念中学時已經有手机,但没有手机自由。《学海》成了我的娱乐来源,有我最爱的搞笑漫画〈江湖kopitiam〉和无厘头的〈平旦〉,看了会很怕但还是要看的鬼话连篇、旅行专栏、升学专栏、〈后浪坊〉…… 感谢《学海》陪伴了我的中学生涯。时代变动,或许周刊已然不是现代中学生的首选,但那份记忆那份热血将永远留在所有读者心中。希望季刊依然能做得有声有色,不忘初心!30周年生日快乐! 告别,《学海》 文/王莉萱/雪隆区第37届学记 B37001 2023年12月8日,《学海》(聋婆婆)脸书宣布了将会在2024年2月完成阶段性任务后,就此告一段落,这也意味着《学海》周刊将会停刊。作为《学海》周刊的忠实读者兼学记,听到这个消息时,心宛如刀割,也觉得很意外,怎么好端端地说停刊就停刊呢?毕竟它占了我中学生涯的四分之三。 2020年,是我和《学海》初遇的时候。那年,我小升初,恰好又是行动管制期间。某天,我在脸书上看到一则征稿启事,主题为《青春那些事》。我自告奋勇地投稿,写了篇自己的真实故事〈武打,是我的青春交响曲〉,我以为很大几率会投篮,但没想到竟然刊登了。《学海》是我的启蒙读物,第一次投稿,看着自己的名字和方方块块的文字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报章里,还占了一整页。当我收到稿费60令吉后,很是兴奋,从此爱上了写作。继〈武打,是我的青春交响曲〉刊出后不久,《学海》宣告了因疫情而暂时停刊的消息。那阵子,我只能继续默默地笔耕,然后投稿去其他报章。 初二的时候,《学海》又宣布回归了,我高兴极了,我的“白月光”终于回来了,又马上写了一篇〈世界盛大,欢迎回家〉来抒发自己对《学海》的情感。我对这份刊物有着深深的喜欢以及执念。每个月都会有主题征文,而我都会构思自己的作品,至于有没有刊登,一切随缘。〈世界盛大,欢迎回家〉既不是刊登在〈后浪坊〉,也不是刊登在〈噢!中学〉,而是刊登在学海第886期〈聋婆婆化妆间〉。 初三那年,鼓起勇气去面试雪隆区学记,没想到被录取了。想当学记,也是受到《学海》周刊的影响,看着学哥学姐在〈噢!中学〉发表的时事评论觉得太酷了!说实话,我总是期待每逢星期一新鲜出炉的《学海》,精美的封面深深地令我陶醉其中,让我再次感受到插画的魅力。除了写作,它也为爱画画的中学生开设了绘画专栏──〈2X好画〉(PG.18),和写作一样,作品刊登后,也会奉上稿费。 如今高一了,我还继续投稿。最让我新奇的是,和同校的学记组队拍影片,除了会上传在YouTube,也会将学记感言、受访者的照片贴在《学海》周刊里。很荣幸,第一次拍片,就获得了理想的收视率!《学海》也总是推荐各种各样的比赛,譬如诗歌朗诵、全国中学生华文刊物观摩赛以及我参加过的绿意生活短片比赛。我比学校老师早一步发现这项比赛,刚好又萌起了想要做导演的想法,便勇于挑战自己。这功劳多亏了《学海》,让我对剪辑这项技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至于美食专栏,我都会挑自己喜欢的食物去制作,老实地跟着〈爱食谱〉准备的材料和步骤,去完成那一道道美食,满满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那些年,完成的美食有华夫饼、绿豆沙奶昔等,只要是喜欢的,我都会尝试挑战。 《学海》,陪伴了我整个青春。如今,它宣布停刊了,往后也只会出版季刊,我的青春也宣告结束。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离别是为了最好的重逢,我们来日方长!
10月前
动力青年
总编时间
曾毓林.学海.13179的承诺不变
创刊卅年以来,许多当年的读者如今已为人父母,我们希望这些老读者可以让自己的孩子继续通过接触《星洲日报》,找到《学海》的文化精神。
12月前
总编时间
都市动态
提高青少年对政治时事认识 公民意识营26日邀你
《学海》周刊和第36届星洲日报《学海》雪隆区学生记者队将于3月26日(星期日)
2年前
都市动态
全国综合
2资深老师主讲 明SPM华文科线上讲座
由星洲日报、《学海》周刊、艺青出版社、艺创Yitron、星洲电子报及爱华文工委会联办的“手握秘笈,奔赴战场”SPM华文科作答技巧线上讲座将于本周六(2月4日)上午线上举行,有兴趣报名参加的同学们记得捉紧时间,以免向隅!
2年前
全国综合
社团校园
柯鹏飞赞助滨中13期《学海》 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柯鹏飞赞助巴生滨华中学,下半年13期(每期180份)的星洲日报《学海》周刊。
2年前
社团校园
学生园地
沙崇正订阅《学海》近半学生响应
(亚庇27日讯)沙巴崇正中学今起订阅《学海》周刊共计1234份,全校约一半的学生都响应订购。
2年前
学生园地
Season Optical赞助 新山20所国中获学海
(新山23日讯)获新山知名眼镜公司Season Optical热心赞助,新山区20所国中师生即日起获得全年免费的星洲日报《学海》周刊,为成长道路上的莘莘学子,增添了多接触华文、爱华文的管道。 Season Optical首席执行长曾德志表示,《学海》是目前全马中学生唯一的一份华文周刊,也是他当年中学生涯中最爱看的刊物之一。 因此,他的公司得知国中有此需求后决定赞助,让学生免费获得阅读《学海》的机会。 他希望Season Optical的小小善举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商家企业响应,也参与领养其他中学的订阅《学海》活动,造惠更多华裔子弟。 曾德志日前在该公司营运长赖彦兆、总经理卢雪琪和卢雪莉、区域经理陈国耀等陪同下,于士姑来百乐泰广场4楼的Season Optical分店,为上述赞助《学海》的活动主持移交仪式。 出席者包括各校华文科主任,他们是新山柔佛再也花园国中一校的李秀霞、拿督嘉化国中的陈芫苡、茂奥斯丁国中的梁诗云、新山康文女中的许凯馨、斯里柏伶国中的叶志鸿、新山敦阿米娜国中的李蕙彣、拿督奥斯曼阿旺国中的郑秀祯、蒂莎士姑来花园国中的石桂芬、苏丹依斯迈国中的吴世薇。 参与仪式者有:《星洲日报》柔佛州学生阅报计划策划主任李瑞华、柔佛州业务开发及促进主任杨顺发。 《学海》赠报活动的受惠国中是:新山彩虹花园国中、士姑来大学城国中、大学城国中二校、金山园国中、五福城国中、武吉英达花园国中、大马国中、丽宁国中、丽宁国中二校、新山花园国中、士姑来马星国中。 《学海》创刊于1993年,内容精彩,除了提供资讯知识、升学资讯外,更灌输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做个活出自己的个性少年。
3年前
更多《学海》周刊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