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学海》少年

有人说:“孩子是碎钞机”“自己还玩不够”“结婚生子是束缚”等等;又有影片流传:两个人终老也可以很幸福…… 去年,网红“虎牙姐姐”忽然宣布怀孕,却惹来粉丝吐槽:“结婚八年不是坚持‘丁克’(双薪水、无子女)吗?不是‘两个人,一台车,一只狗狗’环球自驾,日子畅快吗?为什么反悔了?”或许有些人感觉受骗——难道,人生最终还得回到结婚生子的“世俗窠臼”? 根据data commons平台数据,马来西亚自1960年到2020年,生育率逐年下滑。《2023年马来西亚生命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总生育率为50年来最低,即15至49岁女性,生育率从2021年的1.7万人,下降至1.6万人。其中,华裔生育率最低,每人只0.8名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 【动力青年‧你说】 珂小姐(30岁) 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 我很喜欢孩子,他们很可爱,也是父母最好的陪伴。我20岁就结婚生子,跟孩子有聊不完的话题,特别是大儿子,很贴心。有时我遇到委屈,他会鼓励我,叫我别放弃。后来,因种种原因,我离婚了,只能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 如果“工作”和“陪伴家人”二选一,我当然选择后者,可是我需要赚钱,没办法。虽然钱可以买到快乐,但是,孩子能够理解你。我有两个孩子,已经够了,我们做父母的自己不够好,担心生太多,教育不来。 结婚生子是正常的,至少人生该有的阶段我都经历过了。我不期待养儿防老,如果能够,我更愿意把我所有的都给他。但现在的我不再婚,也不想再生育,哪怕已经找到另一个伴侣,因为婚姻不是想像中的美好。 思思(32岁) 害怕不可预期的未来 我觉得“不结婚不生子”没什么不好,因为孩子实在太麻烦了!多一个孩子,多一份责任,生活模式也跟着改变。一个人,可以睡到自然醒,旅行说走就走,逛街买的都是自己喜欢的;生了孩子,得迁就他,受他限制。 等孩子上学了,还得载他上下课、参加课外活动;教他功课,教他做人,但万一教不好呢?还有,我喜欢安静的生活,多了小孩,又乱又脏,岂不烦死人? 矛盾的是,现在我结婚了,而且常常看到朋友在社交媒体分享亲子互动,慢慢地,我好像也能接受了。不过,想到不可预期的未来,还是有点害怕。 进祥(33岁) 不想承担这样的苦 我们结婚五年,一直没小孩,但我们过得很好,也享受二人世界。我们过着精致的生活,自由自在,花自己赚的钱,没有后顾之忧;不像一些朋友,辛辛苦苦为孩子绸缪未来,把原本可以留给自己享受的钱,分给孩子。但钱明明是我努力赚来的,为什么要白白给他呢? 虽说先苦后甜,但我实在不想承担这样的苦。如果能避免,为什么要栽进去?每当我看到姐姐的孩子那“小魔头”,就觉得可怕——调皮又不受教,如果他再大一些,到了叛逆青春期……我真不敢想像! 我这样认为也不是没理由的,因为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可怕”。虽然这是正常、普遍的家庭情况,但我还是免了吧!当然,有时还是会觉得小朋友可爱好玩,那就去找姐姐的孩子就好啦! 【动力青年‧我听见】 该不该结婚生子? 这个问题或许对很多人来说,不单单局限在“想不想”“要不要”。它涉及原生家庭、社会环境以及各种思潮主义(如:追求自由、自我实现和女权主义)等各方面的系统性思维。 身为已婚女性的我,不否认组建家庭的确有许多好处,比如:与生命中的另一半相遇,并承诺共同守护一生;在原生家庭以外,组织新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养育延续爱的下一代,为社会做出贡献,甚至可以传承家族的文化、财产等等。我们会在婚姻旅程里,经历人生各阶段,并体会生活的意义。而养育孩子也是一种共同努力,共同成长的过程,教会我们许多道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作为人的本质——如同一面镜子,促使父母常常自我反省并改变,为下一代树立更好的榜样。 然而,我们对自己的期望,以及现今社会对父母和孩子的要求都不断提高。为了把最好的给孩子,很多父母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而现代未婚人士也可能顾虑:如果同时兼顾职场、婚姻及孩子,会不会让人透不过气? 因此,年轻人选择不婚、迟婚或不生育,或许是觉得尚未准备好。也有的人经历过糟糕的原生家庭,所以不想重蹈覆辙,让孩子来世上受苦。加上现代个人主义盛行,每个人似乎成了孤岛,缺乏社会和家庭的支援系统,养育孩子不再像过去,是“整村人”互相帮忙的事情。因此,当所有责任都只能自己承担,人们对于组建家庭可能更加无力和恐惧。 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年轻人——父母和社会同样需要承担责任。想想多数人教育下一代的方式,我们是否曾不自觉地要求孩子“追求成功”?或对孩子说过:“哎呀,你真是个麻烦!早知道就不生你”?于是,“我不结婚也可以很开心”“孩子等于麻烦或负累”的观念在孩子心中逐渐萌芽。 也许,父母和社会在向年轻人传达“应该怎样做”的同时,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并且,我们又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支援?你我准备好,扮演我们的角色了吗? 生不生的政治正确化 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天经地义的价值观,几十年来,不断被质疑、挑战。如今,不结婚,不生子,或结婚不生子,被许多人捧上神坛,成了政治正确。 平心而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结婚,不是所有夫妇都适合生儿育女。婚姻原就不可儿戏,但至少百年来,婚姻在各种开放“进步”的思想学说冲击下,面目全非。在史大林口中控制世界的好莱坞操作下、在媒体推波助澜下、在巨星、王室、豪门、暴发户举行童话式世纪婚礼,然后的戏码就是绯闻、离婚。婚礼成了许多人渴慕当主角吸眼球的演出,婚姻沦为儿戏。婚姻若如此,实为不幸;如此婚姻,不如不婚。除了全无心肝者,经历破碎,谁不受伤受害? 婚姻的确不易,养儿育女更是艰难。但人生又何曾容易呢?结婚无子,就真的是两人的美丽新世界吗?两人赚两人花,就是幸福硬道理,保证潇洒自在,逍遥快乐?这不过是乐观的假设而已,只想两人或两个自我中心,甚至自私的“自己”,两人世界的关系,真能地久天长吗? 那些愿意生儿育女的夫妻、愿意为家庭为儿女付出的夫妻,与不愿牺牲只愿享受两人世界,自己赚自己花夫妻——哪类更能长久呢? 养儿育女固然有问题、挑战、烦恼、痛苦、重担,但也乐趣无穷,也常喜乐满满——这是无子无女夫妻绝无机会享受的回报!耕耘未必收获,投资也会亏损;但没有耕耘,没有收获;没有投资,没有回酬。 一旦不婚、有婚无子完全政治正确化,夫妻无后、家族凋零、民族衰落的毁灭性灾难出现——日本的凄凉荒凉暗淡正加速向世界展示。 可以超然洒脱进步超越,但也许同时正在打造一个个难以挽回悲哀的日本。 决定之前,还需深思熟虑!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少年播客携声而来 空中宣导佛法般若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越累越想滑手机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争分夺秒,一起抢救生命!  
5月前
全球有多少人饱受饥饿之苦? 你能挺过10个小时以上不进食吗?饥饿的滋味是不是让你觉得难受?然而全球有高达7.83亿人面临慢性饥饿,若我们不采取行动,到了2030年会有将近6亿人在挨饿。尽管生产足够的食物以供全球每个人食用,但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设定的零饥饿目标,仍然会因冲突、气候变化、灾害、结构性不平等所影响而无法实现。今年马来西亚世界宣明会饥饿30与世界粮食计划署携手对抗全球饥饿危机,全力以赴一起抢救饱受长期饥饿的脆弱社群。 聆听世界粮食计划署工作人员 在阿富汗对抗饥饿的声音 孩子们好奇地凝视着我们,他们已经习惯了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工作人员穿梭于他们在喀布尔郊区的非正式安置点。然而,这次并非是为了运送粮食或登记需求,而是记录在粮食援助中断后人们的生活状况。 这里的人们没有卫生设施,也没有自来水。在过去的20年里,他们和其他5万人为了逃离赫尔曼德省(Helmand)、巴尔赫省(Balkh)、乌鲁兹甘省(Uruzgan)、坎大哈省(Kandahar)、拉格曼省(Laghman)的冲突和饥饿,而聚集在阿富汗首都附近的50个临时村庄里。 这些人陷入了无法解决的温饱问题,对于那些独自抚养孩子的妇女更是如此。她们的丈夫大多在冲突中丧生,而在当地受到各种限制的情况下,她们几乎难以获得生存的机会。孩子们不得不靠拾垃圾来维持生计,每天仅能挣到50阿富汗尼(约3令吉),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远远不够。这反映了社区中的困境和迫切需要帮助的情况。 这些失去丈夫的妇女是家中唯一的支柱,却又被禁止外出,那么她们应该如何养活自己的孩子呢? 法蒂玛(Fatima)说:“我们有办法,但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她们会挨家挨户地向邻居们讨剩余的食物,“100个人中会有10个向我们打开大门。”她说。 她们上一次做饭是什么时候?恐怕她们连自己自己也记不清了。失去了粮食援助,她们又该如何应对? “我们吃得更少了,有时甚至什么也不吃。”塔米纳(Tahmeena)说。 她们只能把变质的面包,或者从邻居那里得来的蔬菜作为孩子们第二天的餐食。在这个饱受持久冲突、经济崩溃和日益恶化的气候危机困扰的国家,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即1500万人每晚都饿着肚子睡觉。 全球近60%的饥饿人口 生活在受武装暴力影响的地区 冲突导致全球饥饿紧急情况,约60%的饥饿人口生活在受冲突影响的地区。世界宣明会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超过30年,提供粮食援助和项目支持,协助脆弱社群自力更生。2024年,我们将资助预防营养不良、支持农民抵御气候变化的项目,并帮助灾后重建。 你可以怎样缝补世界的破口?只需踏出那重要的一步,就能帮助填饱饥饿中的脆弱群体。立即参与饥饿30活动,深入了解全球议题,并呼吁家人朋友一同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筹款支持脆弱社群,我们共同助力改变命运!即刻前往30hourfamine.worldvision.com.my 报名成为营长或营员,让我们一起可以Right the Wrong,危“饥”不再! 饥饿30市集活动 日期:7-8/9/2024 时间:下午2时至10时 地点:PIAZZA @ Level 3,Pavilion Bukit Jalil   2024年饥饿30已经开跑啦!​号召营长报名参加:   赶快加入对抗饥饿行列,即使在最具挑战的情况下,我们有能力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参加饥饿30,为马来西亚和国外有需要的脆弱孩童发声。我们相信,我们可以互相牵起彼此的爱心巧手,合力缝补这个世界的缺口,把温暖送达地球上每一个有需要的角落。 Right the Wrong,危“饥”不再! 2024年营长培训营 5月11日(星期六),9am-5pm,槟城和关丹 5月18日(星期六),9am-5pm,吉隆坡 5月25日(星期六),9am-5pm,亚庇和诗巫 相关报导: 【《学海》少年/名人推荐】看《学海》季刊,成为“有趣的人”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从“注意力碎片”到“集中注意力”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辩论不只需要技巧,更需要亮点
6月前
有亮点(Got Point)是一群辩手创立的辩论平台,核心目标是让辩论变得有趣并走近观众。 这个有着亮点的名称,取名时却是创办人陈宏耀偶然闪现的想法。致力于推动公开辩论(open debate)的他,一日和梁宝仪及外号光头律师的朋友一起脑力激荡时,闪现的第一个想法是:既然大家是辩论团队,讲话一定要有重点。当他看到朋友的光头闪闪发亮,瞬间有了一个亮点。于是平台中文名称就在他出卖朋友的光头后闪现了。 根据宏耀的想法,辩论不该只有严肃,也该有趣、有所启发、有亮点地输出你的角度。辩论是一种展现高度思维能力的活动。然而,高深的语言造诣与对谈能力是一回事,能否接引观众,提供不一样的视角让普通观众也能享受辩论,又是另一回事。 公开辩论之余,必须有亮点 在他的设想里,是公开辩论在先,亮点在后。从他的对谈中可以知道,他在乎群众的契合度。近期马来西亚涌现脱口秀潮,宏耀也曾想尝试发展脱口秀,却发现本身更喜欢辩论多于脱口秀。马来西亚的脱口秀尚处于起步阶段,却为他提供了想法:辩论也可以像脱口秀一样,逐渐演变成面向大众的活动。 马来西亚辩论历史悠久,更有不少辩手扬名海内外。既然都是被聚焦的一群,为何辩手不可更面向大众多一点?辩手也可以摆脱大专学术精英的印象。这种面向大众的重要精神,其实是借鉴于脱口秀中“开麦”(open mic)的观念。脱口秀表演者向来和观众有很好的互动,也注重观众的互动感。在参照脱口秀,以及中国节目《奇葩说》的机制后,有亮点开始完善自己的机制,包括正反两位辩手搭配主持人的模式,以及让观众于现场灵活使用手中卡片来表达立场,再辅以小任务、询问问题,使得观众打破传统辩论台上凛然不可侵犯的印象,让辩论活动与观众形成高度互动。 和观众高度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有亮点所设计的游戏环节也带来有趣效应。游戏要求即席辩论,力求双方立场呈现反差。其中一场活动里,在表演开始前,主办单位现场收集观众伴侣最奇怪的癖好,然后让双方互相捍卫自己立场。癖好是坏是好,伴侣是棒是糟,全凭观众自辩。这种有趣好玩的线下活动,颠覆了人们对辩论的印象。 场域选择也是有亮点其中一个关键所在。有亮点到很多场域表演,包括殡仪馆、教堂、大会堂甚至中药店。特别场域适合特定主题,能够增加辩论的临场感。这种不拘场地形式的作风从季风带书店开始。宏耀特别提及:“有好奇心的人、喜欢阅读的人,也许就是我们的群众。书店气质更贴近我们。” 这样不拘小节的风格背后其实藏着宏耀的小小私心:书店一般没被镁光灯所聚焦。他希望借此带动一些人流。在那之后,他到各个场域尝试办活动。在推广生命教育的一圆殡仪馆办生死辩论、在传统中药店办药理辩论,现场让观众思考:如果你发现长生不老药,你是服下或销毁? 5月5广邀中学生体验公开辩论 5月5日,有亮点将和《学海》季刊合作,在星洲日报总社举办一场公开辩论。届时,他将会让老辩手带领年轻辩手展开辩论:对现在年轻人来说,追求读好书找好工的人生观还管用吗?默默耕耘是否还是可行的选择? 这就是有亮点尝试让辩论变成一种通俗娱乐的努力,让大家更普遍的享受辩论之余,抛出了思考点。 宏耀认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表演,大家都是喜欢舞台的人。而这样的形式,这样的舞台更适合辩手。传统大型辩论,机会掌握在特定几个人身上。他想把这个严肃的水平线稍微拉下来,不要让辩论那么沉重。看一场辩论无异于看一场表演。他希望它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表演,甚至很欢迎各界将这个已经反复实验并获得成功的模式拿去使用。 专业化意味着与观众的距离 我们回过来看待辩论这回事:为什么辩论并非十分流行的活动?从某种意义来说,辩论圈太成熟。专业的术语、陌生化的语言、专业的评审机制,都会让辩论变得制式化或变得高深。而当我们以通俗角度,或文化收费的角度去看待辩论,这类陌生的语言甚至专业的裁判会导致辩论活动不需接地气。举个例子,传统辩论就像学术期刊,但因为这份专业化,使得阅读期刊的读者只能是专业读者。他积极在扩展辩论的另一种可能性。 他对辩论的另一种改革,是丰富了辩论技术。面对群众是另一种技艺,其中包括控场能力、讲说艺术、表现张力、互动能力等。当传统辩手在面对真实场域里的群众,试图说服大家的时候,将进入完全不同的游戏。传统辩论人活跃的舞台,不外乎参加公开赛、成为教练并带队、成为辩论赛评委。他希望辩手可以出现第四种选择:走向群众。他的抛砖引玉,渴望的是对辩论界的改变。“这是这个固有的圈子或产业的一种新的叙事。”他如斯总结。 相关报导: 【《学海》少年/名人推荐】《学海》季刊 页页皆黄金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世界宣明会扶贫 贫困带来的饥饿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出国深造前的心理准备
6月前
老师好, 我经常会因为生活里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感到焦虑,这也让我为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发怒。我非常担心长久下去我真的会疯掉,请问我该如何是好? 作者:陈心坚博士(马来西亚认证辅导员、国际心理学自由讲师) 在生活中许多令人烦恼的小事可以如雪片般不断飞来,这些恼人且难缠的小事的确会让我们穷于应付,特别是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更倍增压力。然而,在寻求解决之前先让我们理解为什么会为小事抓狂。 在说到抓狂一事,我们或许会发觉有人可以在面对同一件事情处之泰然。这也让我们认识到个人的价值观与期望会轻易影响自己处事的态度。打个比方,如果自己对他人有很高的期望,那么当事情不如预期时,则会更容易感到失望或愤怒。 此外,有些人天生就比较注重细节,因此会容易对事情的小细节感到不满意,甚至过度强调一些他人看起来无关痛痒的小事。这种特质也容易影响一个人为了小事抓狂。与此同时,若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会导致难以应对小事带来的负面情绪。这种过度反应,则会大大提升一个人对小事抓狂的程度。为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如何避免再为小事抓狂。 根据研究,一个极为有效的方法是制造“心理距离”。换言之,在面对触发情绪的小事时,试着从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意味着将问题放在不同的角度,想像自己从远处看待这个问题,考虑它对你生活的整体重要性。这种技巧有助于自己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并减少因小事而产生的焦虑和愤怒。 于此同时,也要学习“如何定向注意力”。特别是当发现自己陷入小事的困扰中,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事物上。例如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其中包括听音乐、散步、阅读等,用以帮助摆脱困扰并重新聚焦注意力。这样做可以让自己暂时忘记小事,同时让情绪得到平复的机会。 记住,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时间和练习。通过不断尝试这些技巧,并在实践中逐渐改进,才能更好的管理因为小事带来的焦虑和愤怒,从而过上更加平静和愉快的生活。 【把你的心事投到信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MBTI真那么神准? 【动力青年/成长篇】我们一起开怀大笑,一起茁壮成长 【《源生罪》观后感】源生罪,因爱而来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