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一個人吃飯

一轉眼,那個人已經離開了3個月。於是,在走過44年婚姻之後,我又開始一個人的生活模式。漸漸習慣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安排日常事務,一個人打小強的日子。以前有人代勞的事,現在必須自己去面對。 沒有人不向往白頭到老的婚姻,但不是每一對都能天長地久。生活中有太多的變數,生離死別更是必經過程,總有一方提早離去,最終都是一個人在世間踽踽獨行。 臨床心理學家說,喪偶之痛需靠時間療愈。喪偶初期,有一半的人會出現憂鬱、焦慮、睡眠障礙、自律神經失調或極度悲傷的症狀,另外四分之一的人可能一年後才出現,悲傷程度視一方對配偶的依賴度而有所不同。 還有所謂的慢性悲傷,經常活在回憶中,導致心情處於低落狀態。長期悲傷會影響健康,身體機能與免疫力也隨之下降。另有研究顯示,高齡喪偶較中年的悲痛期要短一些。可能年紀大了,對死亡有較高的接受度。 我幾乎沒有出現這些症狀。因我不允許自己消沉,一直勉勵自己要學會看淡生死,不要留在悲傷裡。可能因為醫生很早就囑咐我做好心理準備,加上我有堅定的信仰,所以很快就回歸正常心態,接受一個人的生活。 [nonvip_content_start] 現實中美好的婚姻不多,在我的認知裡,文壇伉儷錢鍾書和楊絳是其中的典範。然而,他們的獨女阿瑗在1997年因病逝世,相隔一年,錢鍾書也走了。楊絳因女兒與丈夫相繼離世而離群索居,一個人生活了18年。2003年,她出版了散文集《我們仨》,記錄三人曾經走過的美好。結尾處有一段窩心的話: “阿瑗去世,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讀了心有慼慼焉。我的家也散了。兩個女兒在不同的國家獨立生活,我們頂多一年見幾次面。想起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婚姻也是一樣的道理,幸福與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楊絳的百歲感言宛如暮鼓晨鐘,說出了人生的醍醐味。“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 這位智慧老人已洞察人生真相,達到成熟的最高境界。 她的晚年過得一點也不寂寞。她說她有很多書,看書就不孤獨,反而在人多熱鬧的場合會覺得孤獨。這種感覺,曾經失去過什麼的人都能體會。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一個人生活,其實挺好的。
1年前84點閱
4年前7.6千點閱